观初中古诗文有感

2022-06-29

第一篇:观初中古诗文有感

初中思想品德课观课有感

本次研修期间,我认真仔细地观看了六节课,期间多次反复观看。六位老师的课尽管针对的是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但六节课都是很优秀的,是值得我深深学习和借鉴的。尽管各有所长,但仍然不乏共同的优点。具体体现在

一、学习目的明确,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能课前指导学生预习,能找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学习目的明确。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感悟。 绝大多数课题,教师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来。像:设置悬念,讲故事,谈话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教学游戏,情景资料等等。

二、教师整体素质高,基本功扎实

教师不仅课件制作的好,而且语言丰富有激情 。此外,教师在设计活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从中设计很多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学们都能各抒己见,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着同学们那种争先恐后的样子,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师生配合默契。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做到学用结合

“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些教师在执教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在向我们诠释着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然后再把这种见解,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

将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通过信息手段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学生的眼、耳、脑,让他们兴奋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 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讲求学法指导,以教材为中心,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想学、会学,提高学生的自 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 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这次讲课,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

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习方式的指导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讲求学法指导,以教材为中心,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想学、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1、真切地感受到授课的精彩。有趣、有品味、有意义、有价值、有收获。

2、教学环节要简洁有效,这容易影响个人的发挥,影响活动质量和教学效果。

3、慎用演绎法,应从具体感人的生活现象、活动进行理性思考,帮助学生回忆生活实例。要多用归纳法,重视体会和体验活动。用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来体现出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观《法律是公民的权利和公民的义务》有感 作者:颜英杰

 单位:莘县妹冢镇中心初级中学  更新时间:2015-08-19 16:14  浏览量:101 

我认真观看了刘建梅老师的课,并且看了上三遍,我认为本堂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她能够贯彻生本教育的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营造了轻松、愉悦,相对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教学目标:刘建梅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课中能紧紧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去选取材料和开展活动:如通过漫画欣赏,时政热点关注,学生填写义务等方式,薄熙来受贿案例,身边社会生活中各种规范,还有李强和李明的生活案例等设计都体现了这一点。

二是评教学重难点:

课标给出的重点是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难点是如何实现公民受教育权利,刘建梅老师在教学中能把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去处理,注重了学生在 实际生活中遇见这类实际问题是如何进行处理的训练,是符合课标的要求的,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教师的点拨,加上各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体会, 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是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中,老师很好地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师利用学生自己“买到假东西”等身边事例进行情景设计和“薄熙来案例”使学生懂得法律对全体社会成 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联系了当前的社会时政热点,使理性知识感性化、抽象知识具体化,激发 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培养锻炼了学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领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2、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深入浅出,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本课在明确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是必须履行义务,从而认识到权 利和义务是一致的,通过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象,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感悟和思考中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为 学生对教育权利实现提高思想认识,并且为下面珍惜受教育的机会作了铺垫。

3、在师生研讨共同交流这一环节上,老师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感受和疑惑,老师的作用在于点拨,诱导并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且能适时精讲,注意讲练结合。

四是评教法学法

1、本课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方法为主,辅以目标导学、问题探究等学方式,通过了情景、案例分析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多媒 体教学手段,拓展了知识,扩大了知识容量,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或接触更多的社会实际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程度,注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突出 学生的主体地位。

2、启发学生合作学习和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启发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去获取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掌握学习方法。

3、注重过程体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同时又能节外生枝地引起波澜,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五是评教师素养

教师本身有扎实的基本功,语言幽默风趣,教态自然大方,具有较强的教材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语严谨,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六是评媒体手段:

刘老师在思想品德课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学生的眼、耳、脑,让他们 兴奋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是评教学效果: 从刘老师的教学效果来看,体现出了尊重学生个性,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以上是刘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呈现给我们的闪光点,下面是我的几点建议:

1、整堂课教师的讲解偏多一些。在想语言的锤炼上,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设问,连问和转问的技能上再多元些。

2、别案例的引用与课堂要阐明的观点联系上说服力不强。

3、在课堂反馈上要多鼓励让学生大胆讲,有疑难的地方可让学生补充讲,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4、建立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5、知识点讲解时,可以多结合中考出题角度,把重点放在学生易混淆、考试命题多的地方,让学生的“学”与“用”有效地结合。

观课收获:

“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感到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的确,时代的飞速,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通过这次培训,犹如打 开了一扇窗子,让我更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对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指导。以后,我会不断学习,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尽 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思品教师。

魏庆刚的观课报告

作者:魏庆刚

 单位:昌乐县营丘镇中学  更新时间:2015-08-19 10:21  浏览量:238 

魏庆刚的观课报告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 魏庆刚

这六节课我都详细看了,并且看了不止一遍。这六节课堂堂都是优质课,堂堂都是精品课,我看了之后收获颇多,感谢这六位老师奉献了这么好的课让我学习,也感谢各位领导、专家为我搭建了让我学习提高的平台。现在我谈谈自己的拙见。

首先我就“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这一方面谈谈对这六节课的看法自。我为什么首先谈这方面呢?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更好体现思想品德课价值所在的需要。

这六节课都这样做了,这方面做好了,课堂就有活力了,教学效果就更好。 例如蔡老师讲的《心中有他人》一课设计了“张贺的烦恼”这一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事例来学习,一开始遇到烦恼最后解决烦恼,这也成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学生学起来很亲切,教育效果很好。

张贺一开始遇到烦恼是:在大扫除时,同学们都在干,我去背单词,我是不是有这一“特权呐?”结果是张贺致歉:上次大扫除时,我不应该以“特权”为由不干 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更不应该在你们打扫卫生时,我去背单词。在此,我想真诚的向你们说一声:“对不起!”。同时,你们却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宽 容大度的原谅了我,还要帮我补课,我真的很感激,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你们!

社会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泉,只有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思想品德课进发生机和活力,取得实效。

刘老师讲的《感受大自然之美》一课例举了安丘当地的风景名胜学生学起来很亲切。

新课改呼唤课程生活化。思想品德课要实现自身的教育价值,必须改变旧的封闭式课堂,营造开放式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够把学生的生活 实际融入课堂教学,达到激发兴趣,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初步践行,使他们学习的道德知识、情感真正内化,上升为道德行为,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由知到行 的转化,达到知行统一。

我再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谈自己的看法。例如在讲《你了解自己的情绪吗》这一堂课时可以充分启发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让学生谈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是特别丰富的。例如在周末下课放学铃响后,学生兴奋得不得了。 学生是学习主体,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发展需要,也是新课改的需要。

我学习了这六节课最主要的收获,也算是我的建议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做到两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二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必须逐步提高自己,更新观念,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必须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从而全面形成较为鲜明的教育个性和教学风格。

第二篇:论古诗词中的人生命运观

风吹沙,是时空的沧桑变化,从那遥远而沉默的年代里传来的声音,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诗歌这一无法言喻的语言精华,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有时比具体实物更能传递给我们古人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作为一种奇妙的牵引,一幅幅磅礴的画卷徐徐打开。

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命运都是曲折交织的,折射诗人命运的诗句有一种特殊的高级形态的美,表现出一种人生价值。它严肃地探索着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提出生命最深邃的问题,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和命运的无限关切。我把诗人们对待命运的态度划分为三重境界——无奈、感慨、超脱。值得一提的是,名为三重境界,实则没有对错好坏高低之分,无论哪一重境界都附着了诗人独一无二的思想感情,后世不便以后来者的视角去评判古人的认知。这三重境界,唯一衡量的是诗人的幸福感。有的诗人在榻上安然作古的那一刻,了无牵挂,令人欣慰;而有的诗人,一生背负了太多或该或不该的东西,细细感受,令人扼腕。

独步奈何桥

对命运、对现实的无奈往往带有悲情的色彩,但与单纯的抒发悲伤情感不同,真正勘破命运桎梏的诗人的情感是一种苍漠。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有时我想,第一个独步完奈何桥的人当是诗鬼无疑,人在路上,心已到达终点。李贺的作品仿佛能看到在冥冥之间与时间赛跑的急迫,短短二十六年阳寿,他似乎早有预感,一朝一夕,尽是些光怪陆离泣血的诗,意境诡异华丽。诗中有愤怒,有悲苦,甚至还有讥讽,其实终归汇结成两个字:质问。他的质问当然得不到任何回应。二十来岁的弱冠青年本不必有这样的心境,然而一切又非他所能左右。

有些诗句根本不是一个人作出来的,而是天下人借某一人之口喊出来的。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当在此列。白居易和别人没什么太多特别,他路走的不短了,然后也和别人一样栽了个不大不小的跟头,命运弄人。他丝毫不在意将自己的命运情感与一位歌女的命运情感平放在一起,因为他知道,人生到了某阶段,大家都是这样。有一首诗不得不作。抒发悲情?太过扭捏。抒发愤懑?太过狭隘。那我就说说,天下人的心里话吧……白居易莫名把握了人世悲欢离合的通性,因而创造出了天涯共此时,世人俱相逢的壮丽意象。毕竟,奈何桥这一路,谁也绕不过。

人世间最无奈的事是什么?是临终之际回想一生,索然无味。有些人,注定是生命中的过客;有些事,常常让人很无奈。世界很远,触不可及。不过,若真有这种临别之际还在用无感来看待世界的绝望诗句,真是在诗词界受尽排斥,无法久传。所幸的是有一位人生无味,诗意丰富的诗人——陆游,为诗而活,活在诗中。陆游一生作诗万首,晚年居多,类型多样。但其人生观念却逐渐纯一,临终之际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与最后南宋王朝的命运让人无言,如果这就是他人生的唯一寄托,那最后的结果可谓将其人生抹空,不留痕迹。人居一世间,乎若风吹尘,若真至于此也便好,就怕无谓郁结作伴。

世道未变,人心在变

绝大部分诗人是唯心主义的,诗中自有一世界。诗人们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内心世界早已发生巨大变化,所以此感慨非感慨世态炎凉、沧海桑田,而是对内感慨自身这玄妙的一生。诗人们一方面试图追求人生的意义与感性的永恒,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人间的诸般事物。可生命终究是有限的,发出这样的感慨似乎就是必然的了。

歌词有言:“荒烟蔓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有些幸福只能去追忆,所以才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样的诗句。万事皆休,无穷索寞,悲伤过后,就是地方还是那个地方,物还是那物,人非那人的惆怅。感慨时间蹉跎的诗句也有此意,但皆不如此句扣人心弦,具体如何又因人而异,谁都想用最真挚的情来挽留匆匆的时光,可终究不能,时光荏苒,年华已过,岁月淡薄,心灵深处久久缠绕的是丝丝的无奈与感慨,就是这种凄凉。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一个人生阶段有一个人生阶段明白的道理,现在觉得不真实,只是因为还不明白。

看淡人生的诗人喜欢感慨,习惯独自静静思索,不喜欢热闹不喜欢人前张扬。那句诗是这么看待人生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人说这明明就是杜甫感慨世间沧海桑田的,然而正是因为诗圣所作,才有别样意味。诗圣之圣,在于慈悯世人,如圣人心,无论是安史之乱的前或后,他所关心的都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自然和亲切。不同的是,他以前认为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所以他会为一些事痛苦、悲愤。但是晚年,他逐渐接受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认知,不怨霜露,而怨春风;见盛之始,已伏衰之机也,宿命本就如此,这并非放弃和逃避,而是一种彻底的释怀。

鲁迅说:“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有的诗句本身就是一种沉默,但听者无不知这背后是怎样的沉重。“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让言辞凝塞,胸中了然。此句要与上阙对应的“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合二为一才能发挥其神韵。年少总是急于表白的,表白自己,渴望被理解,寻找共鸣,寻找投契,寻找自己,又太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被自己打动。待到年岁渐大,那些曾经渴望体会的情感不再只是纸上的只言片语,而是内化进身体和生命的体验。有的情感,心中哪怕再珍惜再在乎,有的感受,心里哪怕再深沉再入骨,说出来,有时也不过如是。人多会处在理智与情感交织的矛盾状态,却少有向辛弃疾这样短短几个字把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说的这么明确。人不能总指望与别人完全相互理解。所以,有些话一辈子都只能对自己说。

天地之间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沉于世却都想超脱于世,于是这一境界有太多的人们想要的生活状态。理想、浪漫,诗人们的理想国是这么的让人神往。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如此庸俗的状态恐怕也是为诗歌界所不容的,但其确实描写了一种超脱的境界。与那些“半途而废”的不同,这种终于达到富贵至极的潇洒更加难以捉摸其痕迹,谁都知道物质财富的极限是无法达到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终究无法达到那一天。难怪有所谓大俗即大雅,看起来低俗的理想有时又是那么崇高。

世道沧桑,人心泰然。若论超脱,“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与第二重境界感慨的明确界限。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更是毫无差别,只是一段经历罢了。这是比雨随便下,无所畏惧更洒然的心态。日本的吉川幸次郎曾说,苏轼是改变中国文学中人生观走向的人。明确地承认悲欢离合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要素,是人生必然的组成部分,而同时把对这种悲欢离合的执著看作是愚蠢的,这才是由苏轼独创的新的看法。过去人们饱含理想,幻想一个完美而没有悲哀的人生。但是苏轼却不是这样。悲欢离合,在人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既然希望与命运、个人与社会之间经常存在着矛盾,那么悲欢离合也就是人生的必然内容。苏子的乐观与豁达是真心的,丝毫不拖泥带水,所以不仅感染自己,也感染了其他人。

天地之间,最超脱莫过于翱翔九天,纵横四海。人力有限不能穷极一切,却可心包万物,诗仙全作,不看背景只看诗句,试问谁能尽窥李白人生波澜,偶有惆怅,也犹如凤凰落枝又复飞,一生翱翔,任凭风雨,任凭波涛。最幸福的人生自在观不是超然物外,漠看苍生,而是就在天地间,尝尽烟火气,又不染一片尘。深谙世故却不世故,是李白的成熟。因为他的雄奇浪漫,他的清新俊逸,比其他超然诗句更能引人感触,更能给别人积极向上的达观心态,所以他的超脱不是自己的,而是包括所有读者的,诗人总是在诗中寻找人生的价值,真正的意义却蓦然间流转千古。

探究古诗词中诗人们的人生命运观,在于使我们分层次去认识诗人们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无论高下。后人敬仰,更要鉴之。千百年前的诗人,千百年之后的读者,都有命运,都有曲折,都有坎坷,总会有那么一个声音触动我们的心弦,影响我们一生,这是古诗词流传给我们的瑰宝。

第三篇:观《建国大业》有感,观《建国大业》有感作文450字

篇一:观电影《建国大业》有感

观电影《建国大业》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犹如东流长江水,带走了无数英雄与故事。我有幸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主旋律影片,它带我回到了历史的轨道上,重视60年前那一幕幕难忘的历史和特殊的人物。短短两个多小时,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艰难而又催人奋进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建国大业》讲述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四年期间的一些重要历史大事,包括:1945年国共两党重亲和平谈判;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宣言》;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等。围绕着这些大事的是一些重要的战役与事件:三大战役、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冯玉祥黑海遇难、阎锦文营救民盟主席张澜等大概100多个重要情节。

很多人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是为了学习革命先辈们的精神,而是在看里面诸多明星的表演。而对于我,因为我刚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深刻地明白这是一件多么神圣不容轻亵的事情。我把它当成一部纪实片来看,想从中还原出当年发生的种种:国共关系的突变,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交谊,国共的十年内战,中国与各个其他国家如苏联、美国等的关系??没有一件事情不是我想要清清楚楚知道的。

这部电影除了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历史上各个阶段领导的革命数不胜数,以农民阶级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虽然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正确的回答,但看过了这部影片后,我确实对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想要革命,只有勇气和魄力,但想要革命胜利,我想这还远远不够。

之前常常觉得国家的领导人总是高高在上的,是像神一样存在的,直到看了这样一部电影,我才深刻体会到:国家领导人也是普通人啊,也会因为战事的胜利而喝酒狂欢,也会因为自己的爱人而温柔微笑,更会因为自己的子女而满心期望??太多太多的情节,让我明白,领导人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离我们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遥远,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共产党离我们并不遥远,可以说,它是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仅仅要从《建国大业》中学习到一些东西,更要去践行,为维护革命前辈们的斗争成果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身上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我们要认识到我们肩上的重担。作为独立个体的我们在生活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多接触社会活动,多了解新闻,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社会,这样才能为我们毕业后投身社会活动提供基础。一个时代,其发展方向及其速度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每个人的素质的。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胡锦涛书记多次重申: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所谓“素质”,指的是人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能力中包含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但其归根结底是人的认识水平,及世界观的认识观点。青年在跨世纪的改革中能否担当历史赋予的使命,关键在于是否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激人奋进的世界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是一个变化着的时代。必然要求主观认识不断着眼于现实,开拓新思维,创造新方式,提出新观点,占领新疆域,以创新求发展。这是时代给我们提供的一种契机,为我们世界观的改造从认识论到方法论上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如果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处在这个剧变频增、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挑战,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上所担负的“天下兴亡”最直接、最沉重。责任,就在于我们要把祖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需要青年人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中。

其实现在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投身社会的机会。比如说当兵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当兵既可以锻炼自己的素质,同时也为保卫祖国安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虽然现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我们仍要居安思危,不可放松警惕,要时刻铭记历史。又比如说西部大开发策略,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政策宽松,气候适宜,更有利于投资建厂。而西部地区地处山区,交通较为闭塞,气候不如东部,所以西部地区的经济要落后于东部地区。近年来,政府不断鼓励毕业大学生到西部去工作,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这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工作中,为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不可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正如种子无法脱离土地而自行成长,我们青年也无法脱离社会而自行发展。近年来,志愿者活动十分盛行,这更有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奉献社会,而志愿者精神其深层的内涵也就是社会责任感。弘扬志愿者精神,需要将自己的实际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服务。

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献身志愿活动,志存高远并脚踏实地,加强学习,更好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先辈们已经完成了建国大业,但是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富强、文明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们青年人的身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外国语学院英语122班

徐方

篇二:观《建国大业》有感

观《建国大业》有感

六年级六班 范家琪

今天就是国庆节了,在全国人民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班集体看了爱国影片《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仿佛带着我们穿梭到了64年前,目睹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让我们都为共产党员艰苦的生活环境,为中国人民爱国的可贵精神而为之一振!就在那时,中华雄狮终于也在噩梦中奋起,复苏了那千年的冻土。我们应该向我们的前辈学习,不怕困难、坚强斗争。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与国民党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双方终于签订了以避免内战的《双十协定》。但是蒋介石仍然想要一党专制,不顾一切撕毁了《双十协定》,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开始坚决地反击,很多民主人士纷纷和中共站在一起。终于,经过许多革命前辈的斗争,功夫不负有心人,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了,九天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那位炊事班的士兵——老郭。当敌机来临时,他没有选择立刻逃命,而是想起因为锅里还炖着毛主席最想吃的红烧肉,于是又跑回了厨房。此时,飞机的炮弹已经降落到了厨房,老郭也被炸死了。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为老郭因为一锅红烧肉送命而惋惜,更为老郭珍惜粮食、关心同志的品质而感动。我想他当时一定没有顾虑那么多,因为他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知道战士们都在拼了命的保卫祖国,不可以没有粮食。他早就已经把自己的生命看得不重了,因为他的眼里只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也十分佩服身在战场的共产党员们,在只能吃皮带睡大街的艰苦条件下,他们没有一丝怨言,仍然不怕困难,在为人民保家卫国,我 们最要感谢的人难道不是他们吗?

在电影中,著名军事家冯玉祥也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被国民党放火烧死了。此时,我非常气愤国民党的做法,都是中国人,如今国难当头,怎么下得去手。如果冯玉祥老将军不被他们烧死,一定会有更大贡献。而毛主席的那番话也让我印象深刻“冯玉祥老将军十二岁从军,五十岁身经百战,却因为我们的邀请,万里赴会,葬身大海”这番话,毛主席讲的刻骨铭心,我不能向国民党一样,明明是自己做的,却推卸责任,丝毫没有悔意,更应该向毛主席学习,什么事都应该想想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推卸责任。

这部电影中,有无数的爱国人士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自己的民族而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而正因为有他们为祖国流失鲜血,更因为他们那种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才有我们今天发达的科学、和平的生活、和谐的社会。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此时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不需要我们去身临战场,保家卫国;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好好学习,身怀远志,长大后尽全力报效祖国! 篇三:观《建国大业》有感800字

观《建国大业》有感

我有幸观看了献礼祖国母亲六十岁的史实大片《建国大业》,让我对1945——1949年这5年中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及我党第一代领导人的英雄事迹有了更加详细和深刻的了解。

短短两个多小时,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艰难而又催人奋进的岁月中,去追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影片以重庆谈判到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影片依次展现了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定都北平,政治协商级以黑白史诗片段为表现形式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的事件。我向这部电影除了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原因的思考,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虽然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正确的回答,但看过了这部影片后,我确实对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想要革命,只有勇气和魄力,但想要革命胜利,我向这还远远不够。

革命需要非凡的领导。这场革命胜利的最大原因我想就是拥有几位拥有雄才 大略的领导人。毛主席自不必说,他最让人熟知的便是他非凡的军事才能,游击 战则是他战略的精髓,四次反围剿胜利,渡赤水。三大战役已经是他的成名作。 在电影中,导演并未侧重于毛主席的军事才能,而着重描写细节,政治局开会的 时候,毛主席把蜡烛吹灭了。摸黑继续开会。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当然有以亲和与儒雅出名的周总理,周总理一向兢兢业业,刻苦工作而在电影中,总理和主席在一起,帮主席分担工作,提供方便,甚至在得知我党没能保护好受邀参加政治会议的冯玉祥将军,总理终于大发脾气,痛骂手下都是“猪脑袋”,这种细腻生动的描写. 此时此刻,我终于深切体会到历史的价值,看完《建国大业》。我更加尊敬 老一辈的革命家,是他们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黑暗,迎向了新生活。我也更加觉 得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好 好学习,掌握真正的本领,肩负起强大中国的重任!

药护11临本三——石桂莹

第四篇:古诗文诵读有感

诗意校园《读国学经典,扬民族文化》

---- 古诗文诵读有感

流洪中心小学五年级张龙辉

上学期,我校开展了经典古诗文朗诵会,我们异常高兴。经典文学,浩如烟海,博大而精深。一首首、一曲曲气吞山河的诗、词、赋如群星璀璨、华光四射。朗诵经典犹如与先哲同行,你能感受到一颗颗民族心和一段段爱国情。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李白的诗笔,把我激情的山川;王维的诗我们融入如画的意境;如烟海,让我们从小选

女! 们带进情,把经典浩取经典古诗文来朗诵,虽然我们现在有许多还无法解读,但我们重在濡染经典的灵气,让经典长相伴随,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也许会豁然顿悟。我们在这次古诗文经典诵读中得到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学习方面,我们对古诗文经典又熟悉了;做人上,我们得到了教育;经典诵读让我们学会自律。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择其善者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还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弟子规》曰:“读书法,有三要,心眼口,信皆要”.即眼到,口

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衷心感谢学校开展这项活动以及古诗文带给我们的益处《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规范。他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言慎行。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这是儒家的基础,更是我们人性的基础。

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道出了毛泽东的所思所想,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 族,没有先进技个国家、

绝。

“一个国家、一个民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术,一打就垮;而一一个民族,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绝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我们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做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引以为傲,它是我们中国人的国粹!我们应该一起传承国学经典,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中国这条巨龙永远腾飞在世界的东方!

园。 爱上经典诵读吧!她会让我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刘桥乡流洪中心小学五年级张龙辉 指导教师杨桂珍

青少年“三项活动”成果---诗文诵读有感

刘 桥 乡 流 洪 中 心 小 学

第五篇:观 有感

观《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话剧有感

在一次留学生中,主人公遇到了教授的刁难。他回答的问题的时候多么尴尬,在思维敏捷的情况下,他凭着他那爱国情怀使教授向他脱帽致敬,自己依靠自己聪明才智及爱国情怀感动教授。

观完《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话剧有感,使我心潮澎湃情思横溢,热爱祖国情怀油然而发、观看后受到感染、熏陶爱国,爱我祖国的种子播入我心田。

其中一位教授的话使我震撼: “你是来自台湾中国的,还是来自北京中国的?”

而学生愤怒却不失冷静的说道: “教授先生,只有一个中国,这是常识。”可见这位教授是多么的刁钻、古怪啊!学生回答的明显有些偏激!及时这些个问题已经被解决,可是未必不会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从此可见,以前中国被欺凌的历史存在西方国家深深的脑海里!为什么詹天佑在国外功臣名就之际,却选择在国内艰难局面回归祖国?为什么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之物,却奔向祖国?为什么钱学森夫妇在经过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回归祖国怀抱的坚强意志?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

举一个例子说吧!一个中国人去印度旅游,印度人看见中国人第一反应认为他是日本人,第二反应是韩国人,第三反应才是中国人。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在当时一个中国刚一解放,无地位,要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来保护我们的国家。也许你会说我们还小没有能力去保护中国,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好好学习为国家争光。

看完话剧后我总结出了一句话: “因为‐‐祖国在我心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观初中古诗文有感】相关文章:

观左耳有感初中优秀作文04-09

观有感范文05-15

观江姐有感04-27

观落花有感04-08

观禁毒有感04-10

观夜袭有感04-11

观壁画有感04-12

观话剧有感04-13

观信仰有感04-14

观动画有感04-19

上一篇:观察物体反思评价下一篇:高层建筑施工形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