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

2023-02-26

第一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

教学查房案例-社区获得性肺炎

2013年2月26日 教学查房:社区获得性肺炎 学科:呼吸内科

教学对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轮转医师,全体实习医师 实习医师汇报病史:患者男,38岁,工人,于2013-2-23因"发热咳嗽咳痰4天"收入我科。入科查体:T:38.7度(耳温),P:98次/分,R:20次/分,Bp:142/68mmHg,神志清,精神可,锁骨上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气管居中,两肺呼吸运动对称,两肺呼吸音清,两肺未及明显湿性罗音,HR:98次/分,律齐,心音中,未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肾区叩击痛阴性,双下肢无浮肿,病理征阴性。2013-02-24查血常规,血沉:白细胞计数(WBC) 6.8 x10^9/L,百分比(中) 61%,血红蛋白(HGB) 131.0g/l,血小板计数(PLT) 78 x10^9/L,红细胞沉降试验(ESR) 8mm/h;2013-02-24查生化,C-RP:谷丙转氨酶(ALT) 17U/L,谷草转氨酶(AST) 18U/L,钠(Na) 139mmol/L,钾(K) 3.20mmol/L,氯(CL) 101mmol/L,肌酐(CRE) 86μmol/L,尿素氮(BUN) 2.54mmol/L,葡萄糖(GLU) 5.25mmol/L,白蛋白(ALB-J) 35.1g/L,超敏C反应蛋白(C-RP) 75.5mg/L;2013-02-24查男性肿瘤标:癌胚抗原(CEA) 1.24ng/ml,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 1.40ug/L,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 2.81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化酶(NSE) 12.00ng/ml;2013-02-24经查胸部平扫: 左肺炎症,请结合临床。建议治疗后复查。入科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入院后予阿莫西林舒巴坦针3.0g,每日二次静滴,依替米星针0.2g,每日一次静滴抗感染,同时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入

院后第二天查体温38℃;第三天,查体温37.6℃,患者咳血痰,予云南白药对症治疗,肺部听诊可闻及少量湿罗音;第四天查体温36.3℃,痰中仍带少量血丝,肺部听诊可闻及少量湿罗音; 汇报病史后病人床边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神智清晰,精神可,自动体位,气管居中,正常成人胸廓,肋间隙明显增宽,语颤正常,双肺呼吸运动对称,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尖搏动位于剑突下,左界无扩大,HR78次/分,心律齐,心音中,各瓣膜听诊区未及杂音。全腹部平软,无压痛,腹部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

董胜翔:提出相关临床问题,1 该患者正确的临床诊断是什么?2请用CURB-65评分评定该患者,与国内指南比较,决定该患者治疗地点和方案。3该患者可能的治疗疗程是多久?4该患者目前达到临床稳定的判定标准了吗?

冯沈红:患者临床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

沈国忠:指南中指出,根据患者初次接受治疗的场所,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均采用IDSA/ATS分类方法。主要将CAP患者分为4类:门诊患者(无基础疾病);住院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或老年患者);需住院治疗但不必入住ICU的患者;需入住ICU的重症患者(再分为无合并特殊耐药菌株感染危险因素患者和合并特殊耐药菌株感染危险因素患者)。

陈胜兰: CURB-65评分是目前比较常用且便利的CAP评估方法,主要由意识障碍、肾功能(血BUN>7mmol/L)、呼吸频率(≥30次/分)、血压(收缩压<90,或舒张压≤60mmHg)及年龄(≥65岁)5方面组成,总分5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病情严重度及危险程度越高,目前该患者的评分为0分,属于低危,可以考虑门诊治疗。该患者可能治疗疗程为7-14天。

沈国忠:患者目前生命体征平稳,体温已降至正常,咳嗽不剧,痰有黄脓痰转白痰,肺部听诊啰音不明显,故现患者基本已达到临床稳定状态。

总结: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我国自1999年制定第一版指南,2004年卫生部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6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第二版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南,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颁布急诊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专家共识。国外美国胸科协会2001年制定CAP指南,美国感染病协会2003年修订,2007年出版新的指南。采用肺炎严重层度指数PSI(pneumonia severity index)和CURB-65评定病情严重程度。英国胸科协会2004年,2009年分别颁布CAP指南,Joint ICS/NCCP 2012年9月发布新的指南。国外评定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的量表工具美国胸科协会PSI(pneumonia severity index),英国胸科协会CURB-65,澳大利亚SMART-COP等,CURB-65使用简便,已在国外广泛得到

应用,采用CURB-65在门诊对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进行分类并决定初始治疗方案和地点,见下图:

新近Joint ICS/NCCP 2012年9月发布新的指南,强调胸片和指脉氧饱和度检查在门诊筛查和分流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人中的重要性,见下图:

对于门诊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人,我国目前的建议方案如下: 5

对于ICU住院的重症CAP病人建议治疗方案如下:

对于初始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人,在治疗以后的48-72小时,必须进行抗生素疗效评估,流程如下:

到达稳定的病人改为相同抗菌谱的口服抗生素冰与当日出院是安全

的。出现进展性肺炎和对治疗无应答认为是失败的。治疗失败的原因常常是由于存在耐药菌,以及误诊。必要时支气管镜检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及非感染原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往忽视的少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并发症在近年来得到重视,目前认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有6大并发症:急性肺损伤和呼吸衰竭,脓毒症性休克,胸膜炎和脓胸,气胸和脓气胸,中毒性心肌损害和心功能不全,缺氧性脑病。分别按照各自的指南和治疗原则进行诊疗流程。

第二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健康小常识

一般知识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发病以冬季和初春为多,好发于青壮年,男性较多,大多数病人先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或受寒,淋雨,饥饿,醉酒等史,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细菌进入下呼吸道,在肺泡内繁殖发生肺炎。肺炎球菌不产生毒素,不引起原发性肺组织坏死或形成空洞,其致病力是荚膜对组织的侵袭作用。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表现

病前常有受凉,淋雨,疲劳,醉酒或病毒感染史,约半数病人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先驱症状。

就医须知

起病急骤,寒战高热,体温很快高达39—40度,感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炎症波及胸膜,引起患侧胸部刺痛,随呼吸和咳嗽加重。咳嗽,咳痰。初为刺激性咳嗽,逐渐出现粘痰,可见铁锈色痰。部分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胀。

及时按医嘱开始抗生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首选青霉素G。高水平耐药或存在耐药高危险因素时应选择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奎诺酮类或万古霉素类。

由于突然起病,病人及家属缺乏应付疾病的心理准备,表现为焦虑不安,不知所措。在发病期,持续高热往往加重病人对疾病的恐惧,表现为情绪波动不安。

指导病人有效排痰,可促进疾病的康复。首先要求病人每天饮水1000-15000毫升,以湿润呼吸道,稀释痰液。教会病人有效咳嗽的技巧:嘱病人咳嗽时先深呼吸5-6次,然后再深吸一口气后保持张口,然后浅咳一下,将痰咳至喉头,然后再迅速咳出。剧烈刺激性干咳者,遵医嘱给予可待因。

自我保健

高热期应进食高营养的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不能进食者适当补液。恢复期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富含营养的饮食。

特别医嘱:

尽量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标本。

嘱患者先行漱口,指导或辅助患者深呼吸,留取脓性痰送检。 无痰患者可用高渗盐水雾化吸入导痰。 注意事项 戒烟,避免酗酒有助于预防肺炎的发生,预防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和(或)流感疫苗可减少某些特定人群罹患肺炎的机会。

应加强耐寒锻炼,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及时医治口腔和鼻咽部慢性病灶。 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避免受寒,酗酒及吸烟等诱发因素。 对老年体衰和免疫功能减退者,可注射流感疫苗或肺炎疫苗。

第三篇: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单病种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一、组织结构:

组长:龚全业、胡国峰

小组秘书(科住院):俊梅

组员:刘冬、孟宪坤

二、分工职责:

1.组长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监控;

2.小组秘书(科住院)负责单病种的具体实施、资料的收集、总结及改进;负责医院监控小组的检查工作;

3.组员负责单病种的病例实施、发现问题及时向组长、小组秘书反应;

4.小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单病种质量管理总结会议,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体现质量持续改进;

5.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单病种质量控制反馈会议,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并制定下季度的单病种开展计划。

第四篇:2006年中华医学会与2007年IDSAATS_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南解析

2006年中华医学会与2007年IDSA/ATS 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南解析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 刘又宁 教授

2007年美国感染病学会和美国胸科学会成立联合委员会(IDSA/ATS),共同制定了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国外CAP诊治的最新研究进展,于2006年制定了我国的CAP诊治新指南。现将两部指南中的重点内容解析如下。 CAP病情评估及治疗场所选择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其致病菌也明显不同。正确评价CAP患者的病情及进行相应的分级治疗是诊治CAP的重点之一。

IDSA/ATS指南中CAP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主要包括CURB-65和肺炎严重指数(PSI)两种评分体系,但孰优孰劣尚不清楚。CURB-65评分条目简单,直接与CAP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急诊应用方便。PSI评分条目复杂,不适用于门诊和急诊。目前,对于符合两个主要标准即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需要使用升压药物的感染性休克肺炎患者,可确诊为重症CAP,也是收入重症监护室(ICU)的绝对指征。此外,符合3项以上重症肺炎次要标准的患者也需收入ICU。

我国指南未分主、次要标准,凡出现7项中任何1项或以上者都可被诊断为重症肺炎,其中仅“氧合指数<300”和“X线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入院48小时内病变扩大≥50%”与IDSA/ATS指南中的相应项目有所不同。考虑到我国国情,指南定义重症肺炎的标准应放宽一些。 CAP病原学检查及常见致病原 1. 病原学检查

由于门诊患者经验性治疗疗效好,且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这类患者的病原学检查具有可选择性。对于住院患者,病原学检查的意义较大,应根据临床指征进行相应检查。我国指南特别提到病原学检查中侵袭性技术的适用范围:经验性治疗无效或病情仍进展者,特别是已更换抗菌药物1次以上仍无效时;怀疑特殊病原体感染,但采用常规方法未检测到明确致病原时;免疫抑制宿主罹患CAP,经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需与非感染性肺部浸润性病变鉴别诊断者。 2. CAP常见致病原

IDSA/ATS和我国指南均指出,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CAP患者最常见的致病细菌都是肺炎链球菌。 IDSA/ATS指南指出,门诊患者的常见病原体还包括肺炎支原体和流感嗜血杆菌等;住院非ICU患者则包括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等;而住院ICU患者还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军团菌属等。近年来由于非典型病原体的不断检出,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在CAP中已占重要地位。

IDSA/ATS指南指出,近年来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持续上升。PROTEKT研究1999-2000年的数据显示,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法国53.9%、西班牙35.3%、美国16.9%、墨西哥27.5%、日本77.2%、中国73.9%。我国指南也指出,成人CAP中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率(包括中介与耐药)在20%左右,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普遍在60%以上,且多呈高水平耐药,耐药肺炎链球菌(DRSP)问题值得关注。已有数据显示,DRSP对大环内酯类和老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将导致临床治疗失败。而迄今为止仅有少数肺炎链球菌对新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和吉米沙星)耐药的报

告。研究显示,应用强力抗肺炎链球菌药物(如莫西沙星)可稳定甚至降低DRSP发生率。因此,IDSA/ATS指南在DRSP易感患者中推荐使用高敏感抗菌药物。 CAP抗菌药物治疗原则

IDSA/ATS指南推荐: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尤其强调对重症CAP的联合用药。目前的研究表明,CAP中有相当一部分为混合感染,因此对重症患者不推荐针对某单一病原体进行经验性治疗。为防止细菌耐药和提高治愈率,应使用更强效的抗菌药物组合。

对于CAP非ICU住院患者,由于存在基础疾病或最近应用过抗菌药物而增加了DRSP和G-杆菌感染的可能性,IDSA/ATS指南首先推荐用呼吸喹诺酮类,而不是以往指南中推荐的大环内酯或喹诺酮类;其次可选择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既往的研究表明,上述疗法比单用β内酰胺类的病死率低,说明覆盖非典型病原体的抗菌药物疗效更佳。对于住院ICU患者,IDSA/ATS指南也提到应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以达到同时覆盖肺炎链球菌和军团菌的目的。因此CAP初始经验治疗应覆盖非典型病原体。

大环内酯类治疗CAP主要的优势是可覆盖非典型病原体。但由于肺炎链球菌在我国已出现严重的大环内酯类耐药问题,因此单用该类药物治疗CAP受到限制。IDSA/ATS指南指出,在门诊患者中仅推荐既往体健且前3个月未使用过抗菌药物的患者单用大环内酯类,而对于明显存在DRSP易感因素的患者,不推荐单独应用。对于住院患者,推荐使用大环内酯类联合其他药物,重症CAP患者更要强调联合治疗。此外,在大环内酯类高水平耐药(MIC≥16 μg/ml)肺炎链球菌发生率>25%的地区,建议首选呼吸喹诺酮类,次选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我国指南亦指出,在疑似肺炎链球菌所致CAP时不宜单用大环内酯类,仅推荐在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中单用。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左氧氟沙星推荐剂量为750 mg ,剂量较前增加,主要原因是肺炎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增加。研究证实,重复使用老氟喹诺酮类药物将增加肺炎链球菌对其耐药的发生。考虑到国内患者对750 mg左氧氟沙星的耐受问题,使用该药时应引起注意(表1)。

静脉或口服序贯疗法及抗菌药物疗程

抗菌药物开始治疗的时间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延迟治疗会产生不良后果。在明确诊断和充分分析病情严重程度的同时应尽早开始抗菌治疗。对于急诊患者,抗菌治疗应在急诊室开始进行。对于轻症CAP可一开始就选用氟喹诺酮等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药物治疗。对于需要静脉用药的患者,在取得疗效后,如经证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能进行口服给药且消化道功能正常,则可由静脉治疗转为口服。如果患者状态稳定,也无其他临床问题,则可出院治疗。IDSA/ATS指南中建议抗菌治疗至少持续5天,保持体温正常48~72小时,在终止治疗前仅存在不超过1种CAP的相关临床不稳定状态。如果最初的疗效不佳或并发肺外感染,则应延长治疗时间。通常换用的口服抗菌药物应和有效静脉制剂为同一类。针对特殊致病原,如军团菌或铜绿假单胞菌等,国内外指南均建议应用较长的疗程(2周左右)。

无反应肺炎

“无反应肺炎”是2007年IDSA/ATS指南提出的新医学概念,指CAP患者尽管接受了抗菌药物治疗,但无足够的临床反应状况,常分为持续无反应肺炎和恶化或进展型无反应肺炎两型。临床上有15%的CAP患者对初始抗菌药物治疗无适当反应。造成肺炎无反应的原因中感染因素占40%,如未覆盖所有病原体、耐药或对药物不敏感等;非感染性因素占15.8%,如肺炎并发症、肺栓塞、心衰被误诊为肺炎等。

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失败时,应重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 如CAP诊断、治疗的病原是否正确,是否有耐药等,因

此应进行病原学、影像学等检查。临床医师应选择覆盖面更广、控制非典型病原体及耐药菌更有效的抗菌药物。对于确诊但疗效不明确的重症CAP患者,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抗菌药物没能覆盖致病原,致病原耐药,免疫力低下,存在肺脓肿、脓胸等合并症。

表1 IDSA/ATS指南推荐的CAP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门诊患者

1. 既往体健且前3个月中未用过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强烈推荐;Ⅰ级证据)、多西环素(较少推荐;Ⅲ级证据); 2. 有合并症如慢性心、肺、肝、肾病,糖尿病,酗酒,恶性病,脾缺,免疫抑制状态或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前3个月内用过抗菌药物(此种情况可选用不同类抗菌药物):呼吸氟喹诺酮类[莫西沙星、吉米沙星或左氧氟沙星(750 mg)](强烈推荐,Ⅰ级证据),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强烈推荐,Ⅰ级证据); 3. 在对大环内酯类具有高耐药性(MIC≥16 μg/ml)的肺炎链球菌感染率较高(>25%)的地区,对于无合并症患者,可考虑使用以上第2条中所列举的可选药物(适度推荐,Ⅲ级证据)。

住院非ICU患者

呼吸氟喹诺酮类(强烈推荐,Ⅰ级证据),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强烈推荐,Ⅰ级证据)。

住院ICU患者

β内酰胺类(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或舒他西林)联合阿奇霉素(Ⅱ级证据)或联合呼吸氟喹诺酮类(强烈推荐,Ⅰ级证据)(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推荐使用氟喹诺酮类或氨曲南)。

特别关注

考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抗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联合环丙沙星或联合左氧氟沙星(750 mg); 或

上述β内酰胺联合氨基糖苷类和阿奇霉素; 或

上述β内酰胺联合氨基糖苷类及抗假单胞菌的氟喹诺酮类(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用氨曲南替代上述β内酰胺类)(适度推荐,Ⅲ级证据); 考虑CA-MRSA感染

加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适度推荐,Ⅲ级证据)。

注:CA-MRSA,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第五篇:【提纲】毛蓬霞-雾化吸入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护理要点综述分析

雾化吸入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护理要点综述分析

1900字符

摘要:

关键词: 雾化吸入;支原体肺炎;护理要点

1.支原体肺炎特点

2.雾化吸入治疗特点及优势

3.一般治疗介绍

4.护理要点

4.1健康教育

4.2一般护理

4.3雾化器使用护理

4.4不良反应护理

4.5心理护理

结语:

【参考文献】

上一篇:十起环境侵权典型案例下一篇:社区禁毒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