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针剂生产中热原的控制

2022-12-02

热原 (Pyrogen) 又称内毒素, 注人人体可引起不良反应, 可使人体产生发冷、寒颤、发热、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有时体温可升至40"C以上, 严重者甚至昏迷、虚脱, 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出“生产工艺过程中应明确除热原 (或细菌内毒素) 的方法及条件, 如活性炭的用量、处理方法、加入时机、加热温度及时间等, 并考察除热原效果及对药物成份的影响。应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因此建立一种注射剂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热原去除效果评价方法。

一、方法与结果

1. 水中热原去除效果试验

取注射用水45Inl, 加5rnl自制热原, 取1ml作为对照, 其余加0.25g活性炭, 加热至微沸, 保持15分钟, 过滤, 取1ml滤过液作为活性炭吸附供试品溶液。取去离子水1000ml, 加50ml自制热原, 取1ml作为对照, 其余超滤, 取1ml滤过液作为超滤供试品溶液。对照溶液梯度稀释 (10倍、下同) , 取1/1000和1/10000两个浓度, 分别取0.1ml, 加0.1ml鲎试剂, 仪器测定。活性炭吸附供试品溶液和超滤供试品溶液各取原液和1/10两个浓度, 分别取0.1ml, 加0.1ml鲎试剂, 仪器测定。重复试验三次。

2. 内毒素测定方法

内毒素含量测定采用鲎试剂动态比浊法进行含量测定, 采用光密度反应时间法测定含量。

(1) 细菌内毒素标准曲线的制备:取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1支, 用细菌内毒检查用水将内毒素进行2倍稀释, 使其最终浓度分别为2.0、1.0、0.5、0.25、0.125EU/ml的稀释系列, 各取0.1ml分别加到预先加有0.1ml TAL的反应管内, 混合均匀, 插入BET一72细菌内毒素测定系统内进行检测, 每个浓度重复3管。

3. 评价方法

以最终内毒素量下降倍数的对数值来判断其有效性, 美国药典与欧洲药典分别以下降3个与4个对数 (3log与41og) 为有效, 参照上述标准, 该方案的评价指标为:设备在空载加水运行状态, 热原去除倍数的log值不小于4, 设备负载加药液运行状态, 热原去除倍数的log值不小于3。如达不到上述评价指标则计算内毒素吸附率。内毒素吸附率=1- (试验数值÷对照数值) X100%

4. 结论与讨论

(1) 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对于去除热原确实有效, 但大剂量细菌内毒素污染的情况下不能彻底去除。活性炭可有效吸附去除注射剂中热原, 药液中吸附率大于70%。说明针剂在制造过程中加入活性炭吸附大量热原 (细菌内毒素) 科学合理的。但以上结果也表明, 对于大剂量的细菌内毒素, 活性炭不能完全吸附去除。因此在注射剂制造工艺中采用活性炭除热原, 应对制造工艺的风险进行合理评估, 以确保最终产品中热原符合标准, 保证药品临床的安全应用。

(2) 试验所采用规格的超滤膜可完全滤除热原。通过验证所采用超滤膜拦截水中的细菌内毒素可达到Log值大于4, 在稀释1/100的供试品中内毒素实测含量为未检出, 则其理论含量为<3Eu/ml, 稀释1/1000和稀释l/1000的供试品中内毒素实测含量为未检出, 故其理论含量也应为<3Eu/ml。采用超滤膜去除注射剂中的细菌内毒素均能达到log值大于3, 可有效的保证最终产品中热原残留达到要求。

(3) 内毒素的含量测定方法较多BI, 我们采用方法是用细菌内毒素测定仪定量的方法, 此法操作比较简单、经济、灵敏度较高、检测范围较大 (0.006-300EU/ml) 。动态浊度法反应时间法认为内毒素浓度和成胶时间为负相关, 即内毒素浓度越高成胶时间就越短。

摘要:目的:建立注射剂工艺中去除热原效果的评价方法。方法:以动态浊度法, 测定注射剂中活性炭和切向流超滤系统使用前后细菌内毒素的含量, 评价其去除热原的效果。结果:在注射剂的活性炭和切向流超滤系统的配剂药液使用效果的评价中, 其中使用活性炭的注射剂中的细菌内毒素吸附率大于70%, 使用切向流超滤系统去除注射剂中细菌内毒素均能达到log值大于3。结论:明确针剂在制造过程中加入活性炭吸附大量热原是科学合理的, 但以上结果也表明, 对于大剂量的细菌内毒素, 活性炭不能完全吸附去除, 而使用切向流超滤系统去除热原效果更优。

关键词:热原,活性炭,超滤,注射剂

参考文献

[1] 李莉, 李建凯, 段淑英, 徐大千, 赵元文.二次灭菌对热原不合格输液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 (S2) .

[2] 张小清, 张勇.粉针T800/H2/C3型层流式隧道消毒灭菌验证[J].中国药业.2006 (17) .

[3] 郭丽霞, 石晓霞.对注射剂中热原污染的探讨[J].海峡药学.2005 (05) .

[4] 郭金转, 郑秀端, 陈定样.基层医院输液热原反应及其预防[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2 (03) .

[5] 刘端华, 王绍明.关于干热除去热原细菌内毒素标示品 (ECV) 的研究[J].海峡药学.2000 (01) .

[6] 曲国进, 邵民象.含糖输液中热原加热灭活方法[J].中国消毒学杂志.1999 (04) .

上一篇:含氨气体对燃气发动机的危害及脱氨方法下一篇: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