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和方法研究

2022-09-12

中国承载着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化大背景下,新潮和经典引人深思,国学备受人们关注,经典作为文化宝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对改善当前人文精神教育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目前,从幼儿到成人,各学校国学教育活动开展如火如荼。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和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让学生接受国学熏陶对于提升语言质量,提高教学效益意义重大。

一、国学经典诵读的概念

国学是文化转型历史时期的产物。对于其定义,学术界名家各有千秋。我国古代就有国学一词的说法,在古代,一般指的是官学,如太学、国子监等。今“国学”主流之意可理解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从三个方面理解:在学术上,即把古人留下的精粹部分转换成现代易接受的理论,发挥其真正价值;在教育上,通过教育的各种形式将其融入民族精神之中;在普及方面,就是以通俗易懂方式让大众对国学真谛具有普遍性的了解。可以看出,从古自今,经典的意义在不断丰富,那些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化名著都可以是经典,是历史留下的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财富。

诵读一词的理解:古代南宋朱熹的认为要大声朗读,不能错读、少读一字,只要熟读多遍,自然出口成章。曾国藩强调诵读要声音响亮,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找到语感。而当今对于诵读有着不同理解,朱自清认为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先带读,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当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诵读是有感情地吟诵,并在读过程中思考,品味诵读的内涵与情感。这一教学过程包括朗读、吟诵、熟读、背诵。

据上文概念的界定,笔者从教育学专业的角度出发认为国学经典诵读是指在学校的组织下、教师的指导下,以经典为学习内容,以诵读为主要形式,以传承文化、提升当代人文教育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经典诵读的意义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学者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也说道:“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1] 。”国内研究国学的专家认为经典中体现的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里最有价值的。具体体现在:“天人合一”、“仁爱”、“中庸”的思想、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并指出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提升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2] 。西方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在强调经典的重要性上认为,如果两个世代不去阅读这些经典名著,将会破坏西方独立思考的优良传统,并认为没有阅读过名著的人就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艾德勒认为,经典教育的意义在于必须阅读这些永恒名著,因为他们所论及的问题和提出的思想不随时间流逝而变化,并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从当前国内外对经典诵读意义与价值的研究显示,经典诵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个体成长方面都有着深远意义。

二、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

第一、开展经典诵读是弘扬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青少年对于国学了解甚少。因此,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经典对我国文化建设意义重大。目前,许多小学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经典诵读活动,例如,增设书法课、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可见,国学经典诵读是小学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国家认真落实教育方针、继承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

第二、经典诵读让人们明晰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的价值。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典诵读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但对该教育活动的态度有不一致的看法。学术界的专家相互诘难、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例如台湾的王财贵教授认为应在学生幼年的时候,多阅读一些经典书籍,有利于开发儿童智力,增添其文化底蕴[3] 。但其他学者也有不同态度,如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撰文对王财贵教授表达的儿童读经理论提出质疑,认为这是违背科学规律、复古倒退的教育[4] 。例如,北京某非法办学的国学班老师因虐待女学童而被正式逮捕,借国学敛财的种种“国学班”也因此引发争议,这些问题引人深思。事物总有两面性,国学经典,不可置疑是我国的国粹,怎样将它与现代教育相融合,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发挥其价值,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第三、中华经典诵的研究是提高经典诵读质量的需要。许多学校对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响应,并开展了经典诵读的研究。但目前处在初级阶段,所以,产生了不少问题。例如,有些学校对经典诵读的目的不明确,在诵读内容和方法上有跟风现象;流于形式对经典文化实质把握不透,这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教师对其价值的理解也不一。有的强调机械记忆经典作品,有的要求学生细细品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更需加强研究,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三、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目标

教师对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目标不明确很大程度上导致自发性与随意性现象的产生。在教育中,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又决定教育方法,只有弄清了“为什么读”,那么“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参考了相关文献,并结合当前小学实际情况,笔者主要列出了四个目标。

1、传承经典、主动学习、并感受文化经典内涵

每个国家都有优秀的思想家,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与众不同。如古希腊三哲,中国老子、孔子等,这些思想家对人类问题的思考带领本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特色。而这些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目标就在于使学生主动学习经典,让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品味其内涵,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在全球化加速的进程中,我们的经典教育在民族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培育、传统优秀思想与文化弘扬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2、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全民思想道德教育

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有利于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国学是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是我国文明的显著标志。学生在朗诵这些经典国学时既要学习其形式美,又要感悟其内涵美。我们相信坚持阅读,经典终会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

3、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

经典是前人的智慧结晶,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今天让我们在小学开展经典诵读,就是让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品质。

4、加强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素养

经典知识面广,能开拓学生的眼界,尤其是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悟其丰富的内涵,使经典著作潜移默化的走进学生。此外,大量背诵可以提升学生知识素养,使其博学。

三、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下几种:

1)素读法。素读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简言之就是朴素的阅读。以多遍诵读为主,旨在通过大量阅读培养语感,不追求对内容的理解。通俗来说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2)指导法。指导法指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领悟诵读内容内在价值。当学生诵读唐宋诗词时,要注重诗句的抑扬顿挫;指导学生吟诵;把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3)讨论法。对于流传千古的经典绝句可以在学生背诵之后,引导学生用边读边讨论的方式探讨诗词的写作技巧、独特构思、深刻内涵、真挚情感,以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评价能力。也可以对不理解的地方或自己独到的理解提出来加以讨论,在交流分享中互助互进。

4)配乐法。对于一些适合儿童诵读的作品,如《三字经》、《百家姓》;以及唐宋诗词里的大量充满情趣的作品,如李清照的《一剪梅》、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等,可以根据意境配上和谐的音乐,来渲染气氛,引人入胜。通过这样一种意境美,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但老师需做充分准备。

5)抄录与展示法。抄录书写,让学生每人自备一本《古诗词抄录本》。抄录时可以边读边抄,也可以抄后诵读。逐渐积累,自己整理喜欢的诗词。对于一些喜爱书法的同学,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书写比赛,将优秀书法作品悬挂于走廊橱窗里让师生家长共赏。此法较灵活,便于加深印象,加强记忆,但比较费时间。

6)表演法。中华经典可诵、可吟、可歌、可演的特点,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诵读内容、作品背景、作者故事等编成歌曲,让学生进行校园演出,展示才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文化经典是我国的国粹,如何传承和发扬光大已经引起了国人的重视。现代教育的蓬勃发展使传统文化经典的光芒有所掩盖,现在回忆起来,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限于语文课本内的古文。如今经典诵读作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热们话题引起关注,国学经典的研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本着严谨、踏实的态度,以科学依据为事实不断的进取,挖掘其中的宝贵资源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摘要:经典诵读越来越受关注,可问题也不少。许多学校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带有自发性和随意性,这导致了跟风现象。不解决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这三个问题,必将影响诵读活动的开展。因此,本文主要基于对国学经典的概念理解上,提出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目标、方法。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途径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7-132.

[2] 于守海,韩娇.经典诵读与人文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7-30.

[3] 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基本理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4):21-23.

[4] 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违背科学的主张,复古倒退的教育[J].争鸣,2004(5):11-13.

上一篇:浅析高校无线网络覆盖的研究与设计下一篇:技与道——浅谈平面海报设计中的图形运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