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2022-12-27

第一篇: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是网络课程中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研究知识点的表示与关联对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今天我学了如何演讲”这显然不是一个知识点,这是一个知识面,别人看了也不知道你今天学了什么。东星资源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1.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追求强国富民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基本路线是:

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4.我国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

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5.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

(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6.改革开放有哪些重要意义?

(1)改革开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7.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8.中国腾飞的表现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体现

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10.改革开放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11.改革开放的地位是什么?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2.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3.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14.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5.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6.我国为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哪些努力?

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7.我国经济发展中还面临哪些问题?应对举措及意义是怎样的?

(1)问题:还面临区域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2)举措: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3)意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8.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9.怎样继续深化改革?

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

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20.党和政府为什么把共享作为发展的重要理念?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 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1.如何实现共享发展成果?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保障。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1.从个人生活层面正确认识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2)创新具有独特性,是区别已有的。(3)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2.创新带来的情感体验?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2)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3.从人类社会实践方面认识创新

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4.创新的根本目的:让生活更美好。

5.创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发挥的重要作用?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6.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1)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7.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目前,我国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8.现阶段,我国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9.教育的重要作用

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0.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1.怎样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业,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创业不分男女、不分城乡、不分行业,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12.企业为什么要提升创新能力?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13.创新精神的表现是什么?

创新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14.创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怎样对待知识产权?

(1)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2)学习相关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

(3)当未成年人的知识产权遭到侵犯时,可以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出面请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4)拒绝购买盗版产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5)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

15.创新的目的

(1)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2)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1.民主的价值及其实现?

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2.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的真正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真正确立。

3.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

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4.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5.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

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具有强大生命力。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和特点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7.人民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8.人民民主的形式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发展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在民主实践中,我们既强调选举民主的作用,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又注重发挥协商民主的优势,通过广泛协商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

9.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10.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保障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11.公民通过哪些途径行使民主权利?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12.民主选举的形式、原则、对公民的要求有哪些?

(1)形式:例如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2)原则:公开、公平和公正。

(3)要求: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13.民主决策的要求、形式有哪些?

(1)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2)形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

14.增强公民民主意识的必要性及意义是什么?

(1)必要性: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意义: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15.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具备的能力

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16.现代公民如何培养民主意识?

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首先,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其次,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意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最后,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1.法治的含义是什么?法治的作用有哪些?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的基本含义(良法、善治)

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法治的意义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4.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6.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总目标分别是什么?

(1)原因: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要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8.法治国家的道路选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9.我国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10.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11.法治政府的含义

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12.依法行政的地位、要求、核心分别是什么?

(1)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3.如何实现依法行政?

(1)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14.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5.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6.厉行法治的要求

(1)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全利,履行义务。

(1)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3)国家(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7.国家和社会治理怎样发挥法律和道德的作用?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文化的形成、特点及组成

(1)形成: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中华文化。

(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2.文化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的联系: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4.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原因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5.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文化对国家、民族的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7.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 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8.文化自信的来源

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9.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措施

必要性: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措施: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10.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11.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

12.青少年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13.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区分

(1)中华文化: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由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中国所有民族(即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

(2)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4)中华传统美德: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力,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14.民族精神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意义?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5.民族精神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6.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的集中体现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17.中华民族精神的品格:与时俱进。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18.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9.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1)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2)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3)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20.对价值观的理解

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生活中,人们常常依循各自尊崇的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和决定行为取向。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2)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24.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1.从国际视角看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 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

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新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3.我国人口问题的本质

是一个发展问题。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4.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1)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2)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5.正确看待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6.从世界眼光来看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危机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7.我国的资源现况和原因

(1)现况: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原因: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8.我国面临的资源问题的影响及对策

影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对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9.我国面临严峻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表现: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

10.环境问题的危害

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11.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12.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类文明发展角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13.对人与自然关系基本态度

(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14.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准则和目标

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15.建设生态文明的态度和方案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6.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1)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4)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5)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17.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

(3)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如何理解我国的民族平等?

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4.国家为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

(1)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2)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而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3)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5.公民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因和做法

(1)原因: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2)做法: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

6.为什么要反对分裂?

(1)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

(2)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7.怎样反对分裂?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

8.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1)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2)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通的愿望。

(3)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安全和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也处于从发展中大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更自觉地维护国家安全。

9.怎样理解“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10.我国为什么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尚未完全实现统一。

(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11.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做法

(1)基本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2)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3)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4)做法: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2)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 。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1.中国梦是什么?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两个百年?(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实现中国梦的内涵: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实现中国梦的要求:需要我们凝心聚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开启时代新征程。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新的伟大成就?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6.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意义?

(1)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8.新时代催生新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9.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0.怎样实现中国梦?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梦想的实现者。

11.为什么要做一个奋斗者?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12.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13.自信的中国人的表现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一个自信的中国人,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间正道,坚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创造中国奇迹。

14.如何做自信的中国人?

(1)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2)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二

第一框:1、为实现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以下实践:(1)强国富民成为中华民族至死不渝的奋斗目标。(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4)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的提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3、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作用)?(1)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2)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4、改革开放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三个极大、三个显著)

5、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和对世界的影响)?(1) 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2) 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3) 改革开放深刻影响着世界,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6、改革开放的地位(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活力源泉。(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7、党的十九大召开有什么重要意义?(1)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为中华民族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8、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9、观点:(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2)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4)

第二框: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3、进入新时代,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1)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3)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4)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不断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才能奏响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4、创新精神内涵: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5、怎样全面深化改革?(1)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3)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

6、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面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2)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4) 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7、如何共享发展成果?(党和政府为了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做出了哪些努力?)(1)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8、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9、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0、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1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面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第一框: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我们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创新有什么作用?(认识创新---对个人)(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3)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 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4)创新让生活更美好。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4、我国为什么需要创新发展?(为什么说创新是引擎?---对国家社会)(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4)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5)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正走在通往国富民强的创新路上。(6)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7)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框:1、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是怎样的?(我国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2)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3)不足: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2、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1)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2)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3)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企业) 企业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提升创新能力。(个人)我们要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我国为什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重要性)(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3)教育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奠基,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教育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我国为什么要鼓励万众创新?(1)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创新的力量—人和企业)(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4)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社,让生活更美好。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6、创新精神有哪些表现?(1)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2)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3)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4)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7、如何尊重创造,保护知识产权?(1)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2)保 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3)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8、作为青少年我们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2)敢于打破常规,大胆质疑,要有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3)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培养社会责任担当意识(4)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进行创造性学习(5)努力培养兴趣爱好和好奇心,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1、我国民主一词的来源和重要思想源头:民主一词出自《尚书》。我国优秀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政得其民”“以百姓心为心”等民本思想,是中国民主价值的重要思想源头。

2、现代社会民主的价值要求及其实现:(1)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2)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3)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3、百年中国追求民主价值,探索民主制度的足音:(1)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2)1949 年,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3)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4)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4、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意义:(1)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2)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5、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2)社会主义民主目的: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3)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4)社会主义民主的作用: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5)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6)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

6、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是有生命力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特点)。(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4)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7、我国实行人民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是什么?

(1)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2)发展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8、在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哪些(民主制度的实现)?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前三课的补充(供参考):1、面对改革开放、中学生应该怎样做?(1)树立远大理想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2)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正确认识改革开放道路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4)宣传改革开放政策,做改革开放事业的支持者、拥护者和参与者。2、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标准是什么?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 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4、创新的目的:(1)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2)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5、精准扶贫、脱贫,中学生应该如何做?(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3)为政府扶贫工作出谋划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亲社会行为;(4)关注贫困地区发展,积极宣传我国的扶贫政策,为贫困地区捐款 6、消除贫困、成功脱贫有何意义?(实施乡村振兴的意义?)(1)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 (2)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3)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4)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5)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7、实现脱贫的目标,国家应该如何做?(1)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3)解决人民最关心和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5)健全社会保障制度(6)加大扶贫力度;等等 8、保护知识产权的途径有哪些?(1)学习相关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2)未成年人也拥有知识产权。当未成年人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 由其监护人请求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3)拒绝购买盗版产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4)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9、前三课学的三个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0、如何看待改革?(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11、我国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12、P书32为什么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需要宪法保障?(1)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宪治国等。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告诉我们哪些道理?(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活力源泉,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4)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6)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7)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稳定繁荣也离不开中国,等。14、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5、我国的科技成就(举例)嫦娥四号成功发射;第二艘航母试航;北斗导航全球组网;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国产水陆两栖大飞机首飞;量子通信;中国高铁成为世界名片等。16、我们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二框:1、正确认识公民参与民主生活:(1)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必要性: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2)如何正确参与民主生活?公民依照法律法规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3)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条件: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2、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途径)主要有哪些?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3、认识民主选举:(1)地位: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2)形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3)原则:公开、公平和公正(4)公民参与态度:积极、主动、理性

4、认识民主决策:(1)地位: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2)要求:民主决策的过程,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 听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3)制度保证: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 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

5、认识民主监督:(1)地位: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2)实行民主监督有什么重要意义?①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②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3)行使民主监督的要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监督权,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6、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必要性)

(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2)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3)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7、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要求(能力)有哪些?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求:(1)具有社会贵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2)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3)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8、公民应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1)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一框:1、法治的含义: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2、为什么要实行法治?(作用、重要性)(为什么要建设法治中国?)(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2)法治是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4)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国家重视法治建设得表现有哪些?(中国的法治蓝图)(1)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3)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依法治国的依据:宪法和法律 c、地位: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5)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6)依法治国新方针(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怎样建设法治中国(要求)?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二框:1、政府的作用、权力来源及宗旨分别是什么(1)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 府管理,(2)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2、政府的权力来源、宗旨和工作要求分别是什么?(1)权力来源:人民;(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工作要求:政府的工作要求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3、法治政府的含义: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4、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核心:(1)重要性: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5、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怎样做到依法行政)(1)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2)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3)要求:①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6、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新方针):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怎样厉行法治?(厉行法治的要求)(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2)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4)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5)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8、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9、法治社会,我们青少年如何做?(1)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2)(要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己行为)自觉做到遵纪守法,义务宣传法律知识,积极同违法行为做斗争,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维权。

10、观点:(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 (3)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4)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5)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6)全面依法治国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7)法不可违,违法必究; (8)公民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9)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10)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11)厉行法治,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1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3)坚持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框:1、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及特点:(1)中华文化的产生: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2)中华文化的内容(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艺术,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3)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和重要性:(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4、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5、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含义: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6、文化自信的含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7.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用)(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衰,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全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8、新时代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供参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吸收、借鉴本民族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积极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9、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骤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10、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特点?(1)内涵: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④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⑤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 ⑥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2)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11、青少年应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1)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2)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3)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第二框:1、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3)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4)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是什么?(1)内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爱国主义的本质: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3)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4)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表现: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③改革开放时期: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女排精神 。

3、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1)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2)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3)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4)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 ,创造精彩人生。

4、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是判断是非曲直和决定行为取向。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2)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6、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2)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8、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2)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路实做人。

9、观点:(1)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节日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我们向外国人介绍我们的民族文化主要是从中华文化的内容和文化习俗两方面去介绍;(2)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精神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价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3)中国人民是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 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4)祖国70华诞,学校放假七天。九(3)班小明想利用假期好好放松,妈妈在要求小明完成作业的前提下还作了如下安排:①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等长辈;②认真观看国庆阅兵式;③上次因为小事跟同学小倩闹了点矛盾,利用假期主动跟她沟通和解;④参观南通博物院、中国珠算博物馆等场所…… 对于妈妈的安排,小明很不满,认为初三在校学习任务重,假期应该用来玩。请你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妈妈安排的合理性。①看望老人,我们应继承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②观看阅兵式,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践行爱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不计前嫌,主动跟同学沟通和解,要学会友善待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参观博物馆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这一部分要看看) (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这一部分要看看)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1.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2)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3)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2.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有哪些?

▲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

新的特点:①增速趋绶,②出生率低。③老静化加剧,④男女性别比失衡,⑤乡分布不均衡,⑥“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3.我国为什么要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2)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计划生育的作用)

4.我国为什么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1) 计划生育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2)我国实施“全面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5.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是什么?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6.我国的资源现状、危害分别是什么?

现状:(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危害: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会越来越小。

▲7.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环境?

(1)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环境问题的危害)

(2)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3)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8.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应对?(出路是什么?)

(1)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2)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9.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3)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度自然一味的索取,必然受到它的的惩罚。

▲10.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1.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4)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5)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 护红线。(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第七课中华一家亲

1.我国民族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惜杂居

▲2.我国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基本政策?形成了什么新型的民族关系?)

▲(1)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基本政策:我国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3)新型民族关系(特点):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原因)

(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3)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各民族的共同追求)

4.为什么要促进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5.国家是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为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民族地区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 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3)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而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4)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6.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1)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2)各族人民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3)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4)积极拥护和宣传各种民族政策。

(5)敢于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6)积极维护民族团结,为促进民族团结献计献策。

(7)努力学习,为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做贡献。

▲7.反对分裂,我们应该怎样做?(措施、方法)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4)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8.“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9.怎样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一国两制”的重要性)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2)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商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10.为什么祖国完全统一必定会实现?(为什么要解决台湾问题?)

(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尚未完全统一。

(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3)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4)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11.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基本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2)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3)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4)两岸人民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青少年能为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做些什么?

(1)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义务。

(2)自觉抵制一切破坏国家统一的言行,并敢于作斗争。

(3)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认真学习,掌握保卫国家的本领。

(4)积极拥护和宣传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政策。

第八课 中国人中国梦

1.怎样正确认识中国梦?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意义)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2.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什么重要意义?

(1)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进入新时代,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6.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

(1)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怎样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方法)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立足中国的独特国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8.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是什么?(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

(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

(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

(4)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5)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

(6)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

▲10.五个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1.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12.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二篇: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点(大全)

知识在人群的分布与构成,决定了这人群的进化级别与方向,人的生命只是人类知识构成,知识的质量,决定了生命的质量;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1921--1949)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富起来奠定了坚实基础。(1949-1956-1978)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978---2102--2050)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3.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新时代我国的战略目标(新时代新征)

(1)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4)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6)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7)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中国的腾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2

感受创新

1.谈谈对创新的认识.

(1)生活处处有创新。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3)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4)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5)创新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6)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社,让生活更美好。

2.创新的作用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2)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3)创新让生活更美好。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4)回顾人类文明史,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是发展新引擎

1.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为什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魄,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3)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克争的决定性因素,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关键靠创新。

(4)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5)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6)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3

1.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2)坚持协调发展。协调是行业间的协调、地区间的协调、城乡间的协调。

(3)坚持绿色发展。我们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4)坚持开放发展。必须继续迈开步伐,敞开胸怀,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既要跟进和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又要谋求发挥更大作用,在国际发展进程中更多展示“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

(5)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人民在发展中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同时,发展还要注重公平与正义,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为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多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

(6)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2.协调发展战略

(1)城乡发展不平衡表现

a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差距是当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最大表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

b我国农村劳动生产率还很低,农村居民在人均收入、受教育年限、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文化生活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很大。

(2)为什么重视“三农” 问题

a在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发展全局的大问题,解决“三农” 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

b全面建成小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协调城乡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c不解决城乡差距问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就走不好,更走不远。

(3)怎样协调城乡发展?(怎样让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a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统一规划、资源共享,以城带乡,共同分享,共同繁荣 .

b为解决“三农” 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c当前,我国正在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力度,坚决打基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具体措施: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b实施多种惠农富农政策。

c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

d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聚集。

e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等。

(4)区域发展不均衡的表现是什么?

a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b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平衡。

c实现全面建成小了社会的目标,从区域范围来讲最繁重、最艰巨任务在西部地区。

(5)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实施了什么战略?其内容有哪些?

a国家实施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b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6)为协调城乡发展、均衡区域发展,当代中国青年应怎样做?

胸怀理想,付诸行动,到农村去,到西部,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全面建成小社会贡献出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3.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和战略

(1)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3)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分别蕴含了哪些战略、国策和原则?

①创新发展——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乡村振兴战略。

③绿色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开放发展——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⑤共享发展——共同富裕根本原则。

4.我国分配制度

(1)现阶段,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作用:a我国的分配制度激发了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还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使切“蛋糕”的方法越来越公平、合理,过大的收入差距将会逐步缩小,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5.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是有先有后,先富带后富的过程,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更不是平均富裕。

财富的取得要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如果利用非法手段牟取财富,不仅危害他人和社会,最终也会害了自己。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4

1.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

2.改革

(1)改革原因(改革的必要性):a、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体制上的种种弊端;b、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2)改革的意义(重要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3)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改革的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改革的作用: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对外开放也是改革。

(7)怎样对待改革?

a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b改革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正确对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3.对外开放

(1)原因:a、对外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b、从世界来看: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c、从国内看:我国虽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但资金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的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d、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作用:对外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3)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4)对外开放的两种基本途径:“引进来”和“走出去”。

(5)怎么做?

国家:a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一项基本国策。b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

青少年:a要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b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c具有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合作能力、竞争能力;d要善于学习,要学习外来文化,还要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4.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协商、求同存异、最大公约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具中国特色、民族平等)、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5.解决我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

(1)原因:①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②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③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④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⑤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离不开发展;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

(2)解决我国当前所有问题的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兴国之要。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5

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经济体制改革:

(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3.全面深化改革:

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癌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

(3)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5.改革创新精神内涵: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

6.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腾飞):

(1)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国家强盛)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人民富裕)

(4)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5)总之,改革开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7.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原因?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主要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坚持改革开放。

④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战略。

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8.改革开放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③改革开放既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必考知识点

第三篇:2019年秋部编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第1课时 坚持改革开放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我国腾飞的表现,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经济现象作出正确的分析,提高搜集资料、解读资料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充分认识改革开放就是强国之路;自觉做改革开放的拥护者和支持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参观校史展览或者走访老教师,你发现校园面貌有哪些变化?

想一想:为什么学校面貌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教师总结:学校面貌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意义有哪些呢?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改革开放促发展

(一)改革开放的缘起

“大包干”塑像

1.材料呈现: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后不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2.想一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历史抉择?

总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1.材料呈现:2018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调研本市改革开放工作,主持召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座谈会并讲话。李强强调,上海有今天的发展,依靠的是改革开放,下一步发展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发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实现了上海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2.思考:“上海有今天的发展,依靠的是改革开放,下一步发展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分组讨论教材第4页“探究与分享”,归纳总结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4.师生共同总结:(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目标导学二:中国腾飞谱新篇

(一)中国腾飞的表现

1.图片链接。

2.思考问题:这些图片体现了什么?

提示:这体现了中国的腾飞。

3.教师总结:中国腾飞的表现:(1)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3)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二)中国腾飞证明的道理

1.阅读教材第6-8页内容,思考回答:中国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

2.师生共同总结:(1)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2)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3)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4)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实践作业:请你了解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成就,以书面报告、摄影作品等形式与同学分享。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改革开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改革开放的缘起和重要意义进行了梳理,了解了我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明白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就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3 板书设计

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促发展改革开放的缘起

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中国腾飞谱新篇中国腾飞的表现

中国腾飞证明的道理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理解,虽有一定难度,但结合教材和学生自己及身边的鲜活事例也能够当堂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改革开放的意义,应选取新颖、学生较为熟悉的典型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认识,引导他们自觉地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自觉地去做改革开放的拥护者、支持者。

第2课时 走向共同富裕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和意义

能力目标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增强对财富的认识,正确地使用财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心改革,树立改革精神,追求共同发展,自觉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共享的发展理念。

教学难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所作的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体说来,就是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想一想:对走向共同富裕,你有哪些认识?

教师总结:走向共同富裕,需要党的统一领导、政策的正确引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改革进行时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进入新时期需要适应新变化

活动一:发展变化大家谈

活动:阅读教材第9页“运用你的经验”材料,进行角色扮演,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发表意见。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障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活动二:绿色时代靠什么

活动:阅读教材第10页“探究与分享”。分组交流思考国家电网公司为什么主动进行战略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教师讲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知识拓展: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40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3.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活动三:农村发展变化大

活动:阅读教材第10-11页“探究与分享”。由四个同学分别扮演村党支部书记小孟、村民张大娘、村民老李和初中生小莉,进行对话。畅谈农村巨变,同时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提示:农村变化可从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来说;新的机遇可从社会稳定、文化素质等方面回答;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结合身边的例子来谈。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对待改革的态度

自习课本梳理出对待改革的态度:

(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2)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3)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

相关链接: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目标导学二:共享发展成果

1.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

活动四:我看“共享发展”

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将蛋糕做大,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实现一定发展水平上的公平正义。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的正确性。

师生总结: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

活动五:实现“共享发展”

活动:结合教材第12页“探究与分享”,谈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归纳总结:(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共享发展成果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明白了我们要齐心协力,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3 板书设计

走向共同富裕改革进行时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进入新时期需要适应新变化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对待改革的态度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不断弘扬改革精神

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

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

4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不易于理解。上好本课要利用好教材上的材料,同时也要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身边的鲜活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围绕重点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利用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提高认识,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第1课时 创新改变生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感受创新,提高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创新能力,尽自己的力量推动创新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增强对创新的好感,热爱创新,自觉投身到创新实践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创新。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家后热水就已经烧好,回家前空调或暖气已经打开,饭已经自动煮好,可以随时了解冰箱里面有什么菜,下雨也会自动关窗户,还能随时监控家里的情况,读取家里数据中心的各种数据。可以说,“智慧家庭”正替我们实现着这些愿望。

想一想:“智慧家庭”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科技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创新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感受创新

(一)创新来源于生活

1.材料呈现:2018年2月7日,湖南省益阳市第39届青少年创新大赛启动仪式在赫山万源学校举行,一个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剥莲子的“锤莲籽套环”、多功能家用侍花器、环保扫把、简易乡村山泉来水管疏通器;雨天夜行不方便,在伞上装上LED灯,通过红外感应原理控制灯的照明;人工模拟雌黄脊竹蝗的声音,诱使雄蝗达到指定区域灭杀……让人印象深刻。

2.想一想:这些创新项目来源于哪里?

3.教师总结:这些创新项目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二)创新无处不在

1.活动:阅读教材第15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在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创新乐趣?请与同学分享你的创新故事。

3.教师讲述:(1)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2)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3)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三)互联网改变世界

1.阅读教材第16页“探究与分享”,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2.教师总结:互联网改变世界,世界因互联网而精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美好。

3.辩论赛:分成小组围绕“创新只是满足个人兴趣,与大众的幸福生活有无关系”进行辩论。

4.教师归纳:创新让生活更美好。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目标导学二:创新引擎

(一)呼唤创新

1.阅读教材第17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你如何理解“创新作为中华文明深厚的内蕴……将成为推动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

3.教师讲解:(1)回顾人类文明史,创新始终贯穿其间。蒸汽机的改良、电力的应用和计算机的出现,推动时代的车轮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二)创新发展

1.材料呈现:2018年1月9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科技部部长万钢强调,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2017年,全社会R&D支出预计达到1.7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9%;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为2.15%,超过欧盟15国2.1%的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52.2%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第20位升至第17位。

2.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3.共同总结: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三)改革创新

1.阅读教材第18-19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深圳是一座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城市。从深圳的发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师生共同总结:(1)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正走在通往强国富民的创新路上。

4.阅读教材第19页“拓展空间”。

5.围绕以下辩题,在班级举行辩论会。

正方辩题: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总有一天会超越人类智能。

反方辩题:不管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超越人类智能。

提示:反方辩题是正确的。

6.作业布置:了解三次产业革命对人类的贡献。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创新的重要性有了更多的理解。知道了创新无处不在,人人都可以创新,创新发展和改革创新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

3 板书设计

创新改变生活感受创新生活处处有创新

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创新引擎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时代发展呼唤创新

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

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中国正走在强国富民的创新路上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围绕创新展开,感受创新和创新引擎,重点是创新的重要意义。对创新的感受容易接受,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容易理解,学习创新的重要性,最好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典型例子,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圳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来学习。本节课有两个辩论,要注意有所区别,不要用一样的方式进行。

第2课时 创新永无止境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和做法;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认识万众创新

能力目标

通过对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的学习,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意识到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增强忧患意识,自觉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万众创新,弘扬创新精神。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终将使电脑智能化且使其远胜人脑。”(陆奇)从可以跟你聊天的“小冰”到能帮你开电视的智能音箱;从机器翻译到智能教育;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从可穿戴设备到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已经全面走入人类的生活,广泛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

思考: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创新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创新永无止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创新强国

(一)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1.思考:认真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时间

科技成就

地位

2016年

8月16日

“墨子号”发射升空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2017年

5月5日

C919大飞机成功首飞

世界上少数几个有大飞机制造能力的国家之一

2017年

5月18日

“可燃冰”试采成功

全球首例

2.师生总结:(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2)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

1.材料呈现: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1月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思考:怎样“加快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3.师生总结:(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3)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三)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

1.材料呈现:在2018年1月23日召开的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详尽列举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之后强调,“我国教育整体大踏步前进,但局部差距依然存在;人民群众总体受教育机会大幅提升,但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仍未有效满足;目前我们人才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但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是我们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

2.思考:(1)我国教育整体大踏步前进,取得了哪些成就?(2)为什么要把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作为长期面对的工作主题?

3.教师讲述:(1)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目标导学二:万众创新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相关链接”,结合三个关键词谈谈自己的认识。

2.总结:当今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创新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业,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创业不分男女、不分城乡、不分行业,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二)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1.材料呈现:李克强总理指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千千万万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大企业“龙头”带动、中小微企业“特尖专精”,必将极大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2.思考:你认为在“万众创新”大背景下企业应该怎么做?

3.师生共同总结: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企业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三)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1.阅读教材第26-27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从裘法祖、吴孟超和王红阳三代人的创新事迹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2)有人说:“科技创新既需要关键人物的开拓探索,更需要研究团队的接续积累。”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3.提示:(1)创新。(2)同意。理由符合实际即可。

4.共同总结: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创新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四)保护知识产权

1.材料呈现:2018年1月24日,湖南省长沙市发布《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措施》,明确要依法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切实维护创新主体合法权益,让创新者吃下“定心丸”。

2.思考:《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措施》的发布给我们什么启示?

3.教师总结: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五)创新的目的

1.诗歌欣赏: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人类的文明进步将会推迟多少年/如果没有欧洲的工业革命/人类的生活方式还会停留在几百年前/如果没有电的使用/世界的夜晚还会是漆黑一片……

2.思考:诗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共同总结: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我们今天播下创新的种子,明天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4.作业布置:搜集我国近期的创新成就。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创新永无止境,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了解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和措施,认识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取得的重大成就,全面认识了万众创新,了解了创新精神的表现,提高了对创新的认识。

3 板书设计

创新永无止境创新强国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保护知识产权

创新的目的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点较多,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学习创新强国应先理清思路,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必须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学习万众创新要结合具体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选择一些新颖典型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第1课时 生活在民主国家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民主发展历程;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和具体的民主制度

能力目标

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民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民主,感知民主,增强热爱社会主义民主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民主。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最近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掌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以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财报销。这枚印章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公章”。

想一想:“史上最牛公章”体现出了村民什么思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教师总结:民主思想。这枚公章与其他财务审核公章不同的是,多了“民主”二字。它的出现应该是当地村民民主意识萌生和发展的产物。这节课我们来一起探讨民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主的足音

(一)对民主的看法

1.活动:小记者采访

选一名同学担任小记者,采访同学们对民主的看法,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分类整理。

2.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3.师生共同总结: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二)仁人志士对民主的追求

1.阅读教材第31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在这些追求民主的先贤眼中,民主是什么样的?

3.教师讲解:(1)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饱受封建专制压迫和外敌入侵的屈辱。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2)回溯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价值的历史进程,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惜献出生命,但这些艰辛尝试并没有实现“还权于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现。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

1.指导学生研读教材第31-33页内容,理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的脉络并进行总结。

2.教师总结:(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2)1949年,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3)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4)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目标导学二:新型的民主

(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阅读教材第33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为什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都是群众关心的问题?

提示:结合新型民主的特点来回答。

3.教师讲解:(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是有生命力的。(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1.材料呈现:近年来,广场舞可谓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火遍大江南北。不过随着广场舞群体的壮大,问题也日渐凸显,噪音扰民、争占场地、非法敛财场所等等,一时间广场舞这项运动与群体也备受关注与热议。特别是广场舞扰民问题一直都是社会舆论热点,许多居民深受噪音困扰。

2.问题:你认为广场舞扰民问题应如何解决?

3.总结:通过协商解决。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我国实行人民民主,既要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又要发展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三)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1.阅读教材第35-36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村民说事制度是我国基层民主治理的一种创新尝试。为什么说这种制度有利于村民实现基层民主?我国还有哪些民主制度?

3.师生共同总结:(1)在我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的利益得到越来越切实的保障,人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民主管理。(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主的足音,认识了新型的民主。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的探索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3 板书设计

生活在民主国家民主的足音民主的本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

新型的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多,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学习民主的足音要结合具体案例,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学习,有利于对民主的发展有全景式的把握;对于新型的民主,可从三个方面来学习,即新型民主的特点、新型民主的形式、新型民主制度,三个部分都要选取恰当的典型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提高认识。

第2课时 参与民主生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和做法;知道增强民主意识的意义和做法

能力目标

通过参与民主生活,增强分析判断能力;能够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逐步提高参与民主生活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自觉参与民主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加热爱社会主义民主的情感;逐步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妥协的民主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使民主权利。

教学难点:增强民主意识。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某中学门前的马路两侧,挤满了卖菜、卖小吃、卖水果、卖小玩具的摊位,经常出现不能进出的拥堵现象,不仅给学生进出校园带来极大的不便,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没做好。小明同学认为,对于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我们无权过问,也没有办法过问。

想一想:小明同学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教师总结:小明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作为国家的小主人,我们应当积极参与民主生活,学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行使民主权利

(一)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

1.浏览一组图片。

有序投票     参加职工代表大会

政协委员调研       依法信访

2.思考:图片反映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3.教师总结:(1)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2)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二)行使民主权利

1.材料呈现:2018年2月23日上午,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陆昊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会议决定,为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有充足睡眠时间,从3月1日新学期开学起,全省小学生、初中生早晨到校时间由目前早7:10后不同时间推迟到全省统一早8:00,高中生由目前早6:30后不同时间推迟到全省统一早7:30。调整学生早上的上学时间,属于公共决策,不应由教育部门单方面决策,而应当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进行民主决策。

2.思考:参与民主决策是行使民主权利吗?你还知道哪些行使民主权利的做法?

提示: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参与民主决策是在行使民主权利。

3.师生共同总结:(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目标导学二:增强民主意识

(一)增强民主意识的意义

1.材料呈现:近日,榆林市公安局榆阳分局依法查处并刑事拘留一名在网上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网民。2018年2月11日,北京西单大悦城持械伤人事件发生后,网民赵某某(男,汉族,33岁,山东滕州人)为吸引网民注意力,利用互联网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故意制造恐慌气氛,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赵某某对其涉嫌犯罪的事实供认不讳。目前,赵某某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网警提醒: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在互联网发布信息应遵守法律法规,对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或明知是虚假信息仍故意在网络上传播引起社会恐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公安机关将依法严惩。

2.思考:增强民主意识有什么意义?

3.教师讲解:(1)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2)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3)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二)增强民主意识的做法

1.问题提出:现在国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的民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看待,怎样自觉培育民主素养呢?

2.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3.问题解决:(1)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4.作业布置:搜集总结增强民主意识的具体做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和做法,知道了增强民主意识的意义和做法,对民主权利有了更多的认识,了解了如何行使民主权利,特别是行使好自己的监督权。一个国家拥有什么素养的公民,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所以要自觉增强民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逐步提高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生活的水平。

3 板书设计

参与民主生活行使民主权利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

行使民主权利的做法

增强民主意识增强民主意识的意义

增强民主意识的做法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有条理,脉络清晰,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和做法,一个是增强民主意识的意义和做法,其中行使民主权利的做法是本课的重点,要结合现实生活中较为典型的案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民主意识的知识有一定学习难度,教学中要多联系我国的国情。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1课时 夯实法治基石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能力目标

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交通井然有序   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

食品安全监督      法庭审判

看图思考: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教师总结:法治。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治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

(一)法治的意义

1.材料呈现:违法建筑“建快拆慢”“建易拆难”是长期困扰基层执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行政强制法等法律对执法程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成为制约违法建筑治理的“瓶颈”。《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建立了以自行拆除为基础、申请拆除(助拆)为辅助、强制拆除为保障的拆违机制,特别是用好、用足城乡规划法等上位法的规定,明确了执法机关制止当事人违法建设行为的强制措施(即查即拆)和违法建筑拆除的代履行,建立了快速处置机制,大大增强了依法拆违的操作性,有效解决了实践中为了提高执法效率“用违法手段拆违法建筑”的问题,树立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的样板。

2.问题: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

3.师生共同总结:(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3)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4)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良法

1.材料呈现: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过这样一起案例:女儿尚在娘胎中,父亲因工伤不幸去世。家人获得工伤保险金后,却并未给女儿留存。几年后,女儿一纸诉状将母亲等人告上法庭。民法总则第十七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2.思考:可见民法总则是一部良法,对良法你是怎么看的?

3.教师讲解: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三)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

1.阅读教材第46页“阅读感悟”,比较人治和法治的不同及其优劣。

2.总结原因: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目标导学二:描绘法治蓝图

(一)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8页“相关链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材料呈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有利于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有利于体现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有机统一,有利于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对进一步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党中央提出的总体要求和遵循原则,确保了宪法修改的正确政治方向,确保了宪法修改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确保了我国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各级党组织要坚决拥护党中央修改宪法建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现以良法促进发展、引领善治。

2.思考: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提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3.教师总结:(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2)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作业布置:搜集整理我国改革开放后法治的历程。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治的意义,特别是良法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人治和法治的比较,明白了走法治道路的原因;通过了解我国的法治进程,理解了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及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3 板书设计

夯实法治基石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意义

什么是良法

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

描绘法治蓝图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法治道路,从法治的意义、认识良法、选择法治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学习,认识到了法治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二是描绘法治蓝图,从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历程中发现,法治一直在路上,我们也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2课时 凝聚法治共识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政府的作用;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知道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能力目标

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把法治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凝聚起法治共识,能够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政府依法行政。

教学难点:厉行法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政务专递,免费寄递”。走进东城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每台电脑显眼处都有温馨提醒,办事市民可享免费“政务专递”便民服务。2018年1月2日起广东省东莞东城政务服务中心推出“政务专递”便民服务,实行办理结果包邮服务,实现群众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

想一想:实现群众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教师总结: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法治政府

(一)政府的作用

1.材料呈现:随着我国高铁的迅猛发展,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高铁城际公交化、出行千里一日还成为现实,令人欢欣鼓舞。同时,铁路部门依托“互联网+”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服务,先后推出了12306网站、手机AAP、自动售票机等多种购票渠道,打破了以往单一窗口排队购票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网上订票、自主取票等服务。2018年春运40天,铁路部门预计发送旅客3.9亿人次。

2.思考:我国政府大力发展高铁,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3.教师总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二)政府依法行政

1.材料呈现: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按照“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新要求,对“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出重要部署,吹响了建设法治政府的冲锋号,开启建设法治政府的新征程。

2.思考:为什么要“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提示:“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作出重要部署就是在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3.共同总结:(1)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2)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3)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目标导学二:厉行法治

(一)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1.材料呈现: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思考:你认为应如何厉行法治?

提示: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3.师生共同总结:(1)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3)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二)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1.辩论:甲: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上法律发挥的作用大。

乙: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上道德发挥的作用大。

分成两个小组,围绕辩题搜集材料进行辩论。

2.总结: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三)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

1.材料呈现:2018年春节前,《关于集中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的通知》印发,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在春节前后集中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将操纵、经营“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黑恶势力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同时,多个地区针对春节赌博违法犯罪的专项打击行动也已经展开。

2.思考:某些地区赌风尤甚说明了什么?

3.总结:法治既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伟大的社会实践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行则将至,让我们为实现法治理想而努力奋斗!

4.作业布置:访问周围的人,收集他人对于守法的看法,汇总起来看看能说明什么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政府的作用、政府如何依法行政和厉行法治的内容。知道了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增强了对政府的了解,对依法行政有了更多的理解;也知道了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对公民守法的认识更深刻了;明白了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也知道了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

3 板书设计

凝聚法治共识法治政府政府的作用

政府依法行政

厉行法治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有一定难度,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法治政府,学习政府的作用和政府依法行政的道理;一个是厉行法治,学习厉行法治的做法,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和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其中政府依法行政是本课的重点,要结合政府采取的创新服务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1课时 延续文化血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训练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文化根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

1.材料呈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思考: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3.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内容

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材料。

2.总结: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意义

1.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2.共同总结: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中华文化的发扬

1.阅读教材第62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

3.共同总结:(1)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目标导学二:美德万年长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阅读教材第64-65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1)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有机会见到“顺其自然”,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2)青岛有“微尘”,宁波有“顺其自然”,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3.共同总结:(1)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2)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3)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精华所在。

(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问题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好家道和,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面貌的潜在气质,也是家庭兴衰的隐性因子。”传文明家风,做美德少年是对青少年的希望,许多地方正在评选美德少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问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3.问题解决: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4.作业布置:选择教材65-66页“拓展空间”中推荐的作品,认真阅读经典,在好书中涵养品格,亲近道德人物,提升人生境界,与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意义和怎样发扬中华文化;知道了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多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争做美德少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3 板书设计

延续文化血脉中华文化根中华文化的形成

中华文化的内容

中华文化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发扬

美德万年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繁杂,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华文化根,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华文化,重点是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要结合史实和现实来理解,选择一些典型材料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一个是美德万年长,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可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来学习。

第2课时 凝聚价值追求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了解构筑中国价值的意义

能力目标

用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教学难点: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8年1月8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泽山院士是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被称为“火炸药大王”,他是我国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是火炸药资源化治理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更为我国武器装备和火炸药产品更新换代作出了实实在在的杰出贡献。

思考:“王泽山为我国武器装备和火炸药产品更新换代作出了实实在在的杰出贡献”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以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高扬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

1.话题讨论:“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共同总结: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民族精神的内涵

1.阅读教材第67页“探究与分享”。

请将你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受和理解(如成语名言、人物典故等)填入下图。

2.师生共同总结:(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三)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1.阅读教材第68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这些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它们对当代中国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价值?

3.教师讲解: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四)民族精神的意义

1.阅读教材第69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1)中国女排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逆袭成功,对你有怎样的思想触动?(2)如果女排姑娘在赛场上失利了,女排精神还存在吗?

3.师生共同总结: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灾难,但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总是百折不挠、知难而进。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五)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问题: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教师总结:(1)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目标导学二:构筑中国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阅读教材第70页“阅读感悟”。

2.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共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1.话题讨论:“双百”人物的精神品质为什么能打动我们?

2.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三)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问题:青少年应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共同总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志则国振兴。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我们要积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同时构筑中国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板书设计

凝聚价值追求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民族精神的意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构筑中国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爱国主义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如果只由教师讲解会显得很枯燥,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联系当前时政热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从问题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正视发展挑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认识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能力目标

收集整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资源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人口和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的本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尽管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但要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大气、水、土壤治理……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严环保法……在已有举措基础上,2018年新亮相的环保税、新扩围的水资源税试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措施,向世界展现中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无疑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

思考:“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给我们什么警示?

教师总结: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要直面发展挑战,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环保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一)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1.阅读教材第75-76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阅读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

3.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二)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1.材料呈现: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庭、留守家庭等社会问题。

2.思考: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你是怎么认识的?

3.师生共同总结:(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2)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三)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1.材料展示:为鼓励市民按政策生育,解决“生得起、生得好”的问题,湖北省襄阳市政府办下发通知,将围绕孕前、孕期、分娩到分娩后全生育过程,为符合国家生育政策的孕产妇提供七项免费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全面实施基本生育服务免费制度。

2.问题:这样做有利于落实什么基本国策?对这一国策你有什么认识?

3.师生共同总结:(1)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累计少生四亿多人,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2)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目标导学二: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一)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1.材料呈现: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快递业的包装物主要集中在快递运单、编织袋、塑料袋、封套、包装箱(瓦楞纸箱)、胶带以及内部缓冲物(填充物)等七大类。2016年,我国快递业包装物共消耗快递运单约312.8亿枚、编织袋约32亿条、塑料袋约68亿个、封套约34亿个、包装箱约37亿个、胶带约3.3亿米……这些不可自然降解的塑料袋、胶带,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近3000万吨。

2.思考:材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资源形势,我国的资源形势是怎样的?

3.教师讲解:(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2)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二)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1.材料呈现:2018年2月27日,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最好的环保长效机制就是坚持严格依法办事。环保督查它本身就是长效机制的具体体现,不存在放松的问题。在当日的发布会上,环境保护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透露,环境保护部正在抓紧研究起草蓝天保卫战的三年作战计划,明确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

2.思考:环境保护部为什么抓紧研究起草蓝天保卫战的三年作战计划?

提示:我国的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

3.师生共同总结:(1)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

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这已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2)我国环境质量虽在进一步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4.结合教材第77页“探究与分享”,设计辩论赛。

甲:经济发展势必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短缺。

乙:经济发展能够避免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短缺。

5.学生分成两组,准备材料,进行辩论。

提示:经济发展不是一定会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短缺,坚持绿色发展,就可以避免资源短缺。

6.师生共同总结:(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2)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瓶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7.作业布置:结合教材第80页“拓展空间”内容,制作向社区居民宣传土壤保护重要意义的手抄报一份,并互相交流。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我国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知道了我国面临严峻的形势,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知道了我国资源环境面临严重危机,资源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知道了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明确了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3 板书设计

正视发展挑战发展中的人口问题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资源环境面临危机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理论性知识不少,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发展中的人口问题,主要学习人口现状的特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及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运用对比法、数字法来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个是资源环境面临危机,学习资源和环境两方面的严峻形势,要结合现实生活中较为典型的案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和资源环境观。

共筑生命家园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能力目标

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想一想: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总结: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我们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保护地球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1.材料呈现:2018年1月16日,记者在海南省万宁市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看到,月岛项目已经停止建设,并将进行生态整体修复。据了解,万宁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总填海面积97公顷,包含日岛和月岛。其中填海面积为49.1公顷的月岛项目未批先建,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后,停止了非法填海行为。

2.思考:你如何看待“停止非法填海行为”?

3.教师总结:(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1.阅读教材第82-83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2)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霾有什么启发?

3.总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三)建设生态文明

1.材料呈现:为进一步加强湖泊管理保护工作,我国将在2018年年底前在全国湖泊全面建立湖长制,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意见》2018年1月4日正式公布。

2.问题:全面建立湖长制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

3.总结: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目标导学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一)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1.材料呈现:经过十多年持续治理和国家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如今内蒙古草原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草原明显恢复。图片是羊群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的草原上觅食的情景。

2.问题: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

3.教师讲解: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阅读教材第85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谈谈理由。

3.阅读教材第86-87页“探究与分享”。

4.思考:绿色发展理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5.问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6.总结:(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2)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3)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5)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7.作业布置:搜集总结培育民主素养的具体做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也知道了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明确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措施,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

3 板书设计

共筑生命家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

坚持绿色发展道理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头绪繁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较为重要。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了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结合新颖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是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学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和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结合课本上的材料来理解即可。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促进民族团结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知道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

能力目标

搜集整理少数民族的资料,区分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提高对民族团结重要意义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自觉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教学难点:民族团结的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你能说出上面图片中的服饰分别属于我国哪个民族吗?

教师总结:依次是蒙古族、鄂温克族、藏族、维吾尔族。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大家庭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学习领导讲话精神:习近平主席说:“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思考:对习近平主席的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总结:(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我国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

(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材料呈现:对口援疆是国家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自2011年起,山东重点援助喀什四县。“十二五”期间共投入援助资金50.95亿元,实施项目453个,带动对口四县6.1万人就业。坚持民生优先,八成援疆资金用于安居房、学校、医院等建设,并无偿捐助资金物资3.7亿元,让当地群众切实享受到对口支援带来的实惠。

2.问题:材料体现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些基本原则?

3.师生共同总结:(1)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2)各民族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目标导学二:家和万事兴

(一)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

1.材料呈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革命老区,是贫困地区,也是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做好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就有了坚实基础;边境建设搞好了,民族事业发展了,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是极大促进。当前,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倒排工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要针对致贫原因分类施策,戒搞形式,戒做虚功,下一番绣花的功夫。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采取超常规措施。要加快老区建设和发展,让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日子。

2.思考:为什么要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

3.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心思定谋发展,人心思治求幸福。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

1.材料呈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出以来,原本地处边陲的新疆一跃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新疆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少数民族成为新丝路建设的主力军,也同样分享“一带一路”发展释放的巨大红利。

2.问题:结合材料说说我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3.师生共同总结:(1)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2)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3)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1.材料呈现:微信公众号“新疆共青团”发表的《双双清华硕士毕业的90后维吾尔族小夫妻南疆驻村、宣讲的心里话》一文爆红网络。这是维吾尔族夫妻在参加自治区开展的“访惠聚”驻村工作中,耳闻目睹援疆给基层带来的可喜变化。文中写道,祖国的强大和稳定是我们的福气,祖国一直牵挂着我们,我们要有感恩之心,要知道我们肩上的责任。传播正能量的正义之声得到成千上万陌生人的点赞。

2.问题:“我们肩上的责任”是什么?

3.师生共同总结: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4.作业布置:搜集整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习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措施,知道了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只有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3 板书设计

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大家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家和万事兴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

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丰富。主要学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民族大家庭,学习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要注意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新型民族关系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掌握;一个是家和万事兴,学习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和措施、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公民的神圣职责,要结合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维护祖国统一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反对分裂的要求;理解“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内涵;明确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政策

能力目标

收集材料了解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提高对“一国两制”意义的认识,能为实现全国统一建言献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充分认识国家统一、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能够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

教学难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第97-98页“运用你的经验”。重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故事。

想一想: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给我们启示?

教师总结:各族人民具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坚定决心。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反对分裂

(一)反对分裂的要求

1.材料呈现: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2.问题:“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反对分裂的要求有哪些?

3.教师总结:(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

(二)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阅读教材第98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1)你从这些驻守边疆的战士身上感受到哪些优秀品质?(2)有人说:“驻守边疆、维护领土完整是战士的职责,与中学生没有关系,我们也做不了什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3.师生共同总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标导学二:“一国两制”

(一)“一国两制”的内涵

1.课前讨论: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2.教师讲解:“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二)“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1.(1)看图片。

问题: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说明了什么?

(2)阅读教材第101页“探究与分享”。

问题:香港回归以后,美国《财富》杂志的预言为什么落空?

2.学生分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3.师生共同解决:(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2)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1.材料呈现: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2.问题:怎样对待台湾问题呢?

3.师生共同总结:(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2)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3)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4)“人不走不亲”,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作业布置:探讨实现祖国统一的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反对分裂的要求及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知道了“一国两制”的内涵和意义,香港、澳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样板。

3 板书设计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反对分裂的要求

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内涵

“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反对分裂,学习了反对分裂的要求和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是“一国两制”,学习了“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对“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和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两个问题都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探讨,理清思路,做到当堂掌握。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我们的梦想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全面小康包含的内容;全面把握民族复兴梦;知道新时代、新征程的内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民族复兴梦和新时代、新征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和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明确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感到自豪;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时刻准备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复兴梦。

教学难点:新时代、新征程。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2017年度优秀歌曲推选活动”入选的20首精品歌曲之一精准扶贫主题歌曲《山杏花开的时候》描绘了老百姓看到扶贫干部在山杏开花的春天来到了自己的村子,带领乡亲们修路架桥,把山前山后的山杏都运出了村子,卖到全国各地。“山杏花”这一形象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春光无限、丰收在望的美好场景,象征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思考:歌曲《山杏花开的时候》反映了人们的什么心声?

教师总结: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幸福生活的社会梦想。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复兴梦

(一)中国梦的追求

1.材料呈现: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的情况。“十三五”时期,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一定要抓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

年份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1978年

134元

343元

2016年

9598元

38656元

2.问题: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我国现在的小康存在不平衡现象。

3.教师总结:(1)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夙兴夜寐,执着地追求实现小康、过幸福生活的社会梦想。(2)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艰苦探索,重新焕发活力,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百年梦想插上了腾飞翅膀。(3)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中国梦的内涵

1.阅读教材第106-107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你同意这些说法吗?你是如何理解中国梦的?

3.共同总结:(1)不同意。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凝心聚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开启时代新征程。

目标导学二:新时代 新征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阅读教材第108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参观成就展,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写下你的留言。

3.教师讲解:(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2)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二)新时代的丰富内涵

1.看图片。

2.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或者时政新闻,与同学分享你对新时代的理解。

3.师生共同总结:(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1.提出问题:“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指的是什么?

2.教师总结:按照“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作业布置:探讨我们怎样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民族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3 板书设计

我们的梦想民族复兴梦中国梦的追求

中国梦的内涵

新时代 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的丰富内涵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民族复兴梦,学习了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中国梦的追求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内容较为简单;一个是新时代、新征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始切入,内容较为抽象,可利用小组讨论法来理解问题。

共圆中国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实现中国梦的途径;了解自信中国人的特点和自信的源泉

能力目标

努力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及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教学难点:我们自信的源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袁隆平曾说到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我希望我的水稻亩产1000公斤梦早日实现。

想一想:袁隆平水稻亩产1000公斤梦已经实现,他的梦想是靠什么实现的呢?说说你的梦想。

教师总结: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圆梦大舞台

(一)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1.材料呈现: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2.问题: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你是怎样理解的?

3.教师总结:(1)中国的腾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3)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中国的独特国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4)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5)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梦想的实现者。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二)演绎自己的美丽人生

1.问题: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马云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有梦想就有实现的可能。”马云的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3.师生共同总结: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十三亿多中国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美好梦想,演绎自己的美丽人生。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目标导学二:自信的中国人

(一)中国自信的根本所在

1.学生展示我们已有的成就与辉煌。

2.教师讲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

(二)自信中国人的特点

1.阅读教材第114—115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从他们身上,你是否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信?为什么他们会如此自信?

3.学生分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4.共同解决:(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

(三)正确认识自信

1.问题:你怎样认识自信?

2.回答: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四)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1.问题:(1)请你观察身边劳动者的双手,感受他们手的温暖和力量。(2)为什么说梦想只有在劳动者的手中才能实现?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3.师生共同总结: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辛勤劳动才能开创美好生活。

(五)我们自信的源泉

1.问题:我们自信的源泉是什么?

2.回答: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作业布置:结合实际,设计一份圆梦计划书。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演绎自己的美丽人生,明白了中国梦和自己梦想的密切关系;知道了自信中国人的特点,明白了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辛苦劳动才能开创美好生活提高了认识。

3 板书设计

共圆中国梦圆梦大舞台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演绎自己的美丽人生

自信的中国人中国自信的根本所在

自信中国人的特点

正确认识自信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我们自信的源泉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现实性强,和自身联系最为密切。主要学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圆梦大舞台,学习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和演绎自己的美丽人生,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中国梦,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一个是自信的中国人,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自信和民族自信联系起来。

第四篇:《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引用的古文哲理、名言警句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1.“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P2序言】

【解读】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意思是: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神女即巫山神女,传说中与楚王云雨那位,出自宋玉,三峡附近有神女峰.意喻中国变化巨大,换了人间. 2.“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P11教材原文】

【解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出自《淮南子·氾论训》。常:准则。本:根本。经:准则。上:极至。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但最根本的是让人民获利;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紧要的是让政令畅通无阻。 3. “人心齐,泰山移” 【P12教材探究与分享】

【解读】释义: 形容只要人们的心往一处,共同努力,就能移动泰山。比喻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出自 《古今贤文合作篇》 4.“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P13教材原文】

【解读】“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语出唐太宗李世民的《晋宣帝总论》。大意是: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体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本思想。

5.“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P23教材原文】

【解读】胡瑗在《松滋县学记》中开宗明义地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他从"致天下之治"的政治目的出发,揭示了人才、教化、学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一是为什么要重视教育。胡瑗认为,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要通过教育培养。二是如何办教育的问题。

他认为,一要"师儒",就是以孔孟之道管理和从事教育;二要普及教育于"民";三要地方行政长官兴办学校。在封建社会中,人民处于无权状态,封建政权

1 内部的监督机制有名无实,各级官吏的政治道德、文化素质对于吏治的好坏、人民负担的轻重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真正的人才对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现实意义。

北宋初期,教化不兴,风俗偷薄,当时的科举制度崇尚声律浮华,以诗赋取土,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苟趋禄利"、轻"教化"、重"取土"的风气,且各地又没有建立学校。为了培养真正合格的致治之才,胡瑗认为必须建立"敦尚行实"的学校,这种"立学教人"的主张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6.“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P28拓展空间】

【解读】秀:出众,突出;摧:摧残。高出森林的大树总是要被大风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责。出自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李康所作的《运命论》旨在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目的是为了"遂志而成名"。不想这话今天竟成了中国人古来已是嫉妒成性的证据。

第二单元 《追求民主的价值》

1.“民惟邦本”

【课本P30 教材原文】

【解读】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用于劝诫统治者。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夏朝时期,禹的孙子太康即位,他荒淫无度,百姓为之悲哀,他到洛水南面去打猎,穷国君主羿趁机篡夺了夏国的政权。太康的弟弟做《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康起兵恢复了夏国。

2. “政得其民”

【课本P30 教材原文】

【解读】政令的施行要合乎民意,治理国家要得到人民的认可。出处《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在中共政治局就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说:“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 3. “以百姓心为心” 【课本P30教材原文】

【解读】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 2 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xī)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善良了。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诚信了。圣人立于天下,要收敛谨慎啊。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视听。圣人的心灵要纯朴变得像孩童一样。

4. “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课本P31探究与分享】

【解读】出自郑观应《盛世危言》郑观应编成于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当时是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

(1)郑观应对西方富强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不在船坚炮利,而在西方的议院制度。(2)设议院也就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是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出自郑观应《盛世危言 议院上》

中法战争前后,从洋务思想中分化出早期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派不满足洋务对西方文化所作的皮毛介绍,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议会政治,以工商立国。这种社会思潮对洋务思想有所继承,又有所变异,是洋务思潮的延续,又是戊戌维新思潮的前奏,是一种过渡性社会思潮。

5.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课本P31 探究与分享】

【解读】出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拉开了近代中国的制宪序幕。

6. “国之强弱,悉推原于民主。民主斯固然矣。君主者何?私而已矣;民主者何?公而已矣。” 【课本P31 探究与分享】

【解读】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1897,严幼陵,即严复。此时梁启超主张维新变法,推行君主立宪制。

7.“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而实行其权者,则发端于选举代议士。 3 倘能按部就班,以渐而进,由幼稚而强壮,民权发达,则纯粹之民国可指日而待也。”

【课本P31探究与分享】

【解读】出处 孙中山 建国方略之三 《民权初步·社会建设》。民权初步,孙中山为了要实现民权主义,特别重视议事法则。是《建国方略》三书之一。 7. “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 【课本P32 阅读感悟】

【解读】纵览历史风云,细细品味历代王朝兴衰,我们惊奇地发现:历代王朝创造繁荣的过程极为相似,其衰亡也经历了惊人相似的轨迹。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见于《左传.庄公十一年》,又见于《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悖”通“勃”,意思是:禹和汤怪罪自己,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桀和纣怪罪他人,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 8. “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 【课本P45相关链接】

【解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里第一次提出了“法治”的定义。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就大致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关于法治的形式方面的,即法治的条件。其二,是关于法治的内容方面的,其核心是严格依照良好的法律办事。 9.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课本P45教材原文】

【解读】商鞅。出自《商君书·定分》。命:生命。这句话的意思是:法令,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10.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课本P47 相关链接】

【解读】出自《韩非子·有度》说明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没有一直强的国家,没有一直弱的国家,严格执行法度的就会成为强国,反之就是弱国。法律是一个国家内部规范,必须严格执行,不容亵渎。

12.“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在于法之必行。” 【课本P53 课文原文】

【解读】出处:(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上面这段话是明朝首辅张居正上疏明神宗实行考成法时提到的。意思是说,大凡国家大事,制定法令条例并不难,难的是有法必依。 4 2014年10月23日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总书记用典。原文: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我们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对执法司法状况,人民群众意见还比较多,社会各界反映还比较大,只要是不作为、乱作为特别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比较突出。(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3.“法之不易,自上犯之” 【课本P54 课文原文】

【解读】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人物商鞅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法令得不到执行,关键是上层有人犯法,是上层有头有脸、有权有势、有恃有宠的人带头不执法、违法甚至犯法。

14.“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课本P55课文原文】

【解读】出自《慎子 逸文》慎子曰:“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治水者,茨防决塞,九洲四海,相似如一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说的是法律、法规、法令、法度、法治源自于人类的进化,并非空洞无物,天外来客,所以人们要学会使用法律法规知识治理家庭、单位、国家,使其顺势为昌,扬长避短,循序渐进。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尊称慎子。中国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今属河北省)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是从道家中出来的法家创始人之一。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1.“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 【P58 教材原文】

5 【解读】落地生根,出自《人民日报》1969.12.18,解释: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落叶归根,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解释: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2.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P63 探究与分享】

【解读】出自《孟子·梁惠王下》。释义: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人民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P63 探究与分享】

【解读】出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释义: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4.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 之不是,须平心静想。施惠无 6 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P64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清·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释义: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周文王姬昌《周易》。释义: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的前进。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礼记·礼运篇》。释义: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的构想。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释义: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8.“言必信,行必果”

7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论语·子路》。释义:指说出的事一定足以信任,恩仇必报,快意江湖。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论语·为政》。释义: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即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0.“德不孤,必有邻”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论语·里仁》。释义: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论语·卫灵公》。释义: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12.“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孟子·滕文公上》。释义: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14.“不患寡而患不均” 【P70 阅读感悟】

【解读】出自《论语·季民第十六》。释义:不应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分配不均。

1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P81 运用你的经验】

【解读】出自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释义: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 8 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1.“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P92 教材原文】

【解读】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2004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解释:即使拼到最后粮尽到绝,仍不放弃把我们的血肉之躯筑成阻挡日本人进攻的防线。

2. 人心思定谋发展,人心思治求幸福 【P93教材原文】

【解读】出自2009年7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在处置乌鲁木齐7·5事件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工作作出重要的部署,人心思定谋发展,人心思治求幸福。这是民心所向,不可违逆。此后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继续阐明这一民族团结发展的论断。解释:人民向往安定的生活谋划发展,百姓思考怎么治理得到幸福。

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P95 教材原文】

【解读】出自《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解释:民生问题是所有人民的幸福基础,推动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 3.同心掬得满庭芳 【P96 教材原文】

【解读】形容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满园芬芳美景。引申为团结一致创造更好地状况。

4.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P96 教材原文】

【解读】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解读:民族团结更加紧密。

9 5.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P99 教材原文】

【解读】出自《党的十九大报告》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解读:维护国安安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思想。维护国家统一保证国家安全。 6.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 【P99 教材原文】

【解读】出自2016年4月15日习近平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7.我们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 【P99 教材原文】

【解读】出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解读:针对一切分裂势力,全国人民对于分裂势力零容忍。

8.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P102 教材原文】

【解读】出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 9.“人不走不亲” 【P103 教材原文】

【解读】出自《增广贤文(下)》人不走不亲,水不打不浑。 三贫三富不到老,十年兴败多少人。解读:两岸同胞同根同祖,虽然有一道台湾海峡将我们隔开,但是我们应该像亲戚一样常来常往,增进感情。 10.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课本P104,第八课导语】

【解读】出自毛泽东诗词《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解读:一九二九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一月十四日,毛泽东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军引离井冈山。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二月十一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二个团,才打破危局。这是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创建之始。这首词 10 是毛泽东重经大柏地时所作。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在这里解读为民族复兴的愿望原来越近,回望历史,这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成就得自豪感。

1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课本P105,相关链接】

【解读】出自《礼记·礼运》,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儒家思想中最美好的大同社会。 12.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课本P115,教材原文】

【解读】最早出自是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背景是清军入关。”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解释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五篇: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思想主轴,全景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引导学生心怀祖国,倾听、讲述和思考中国故事,感受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与传递中国力量,追梦出彩,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做自信中国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努力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二、学情分析

进入九年级,学生感受、认识和参与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展,思想水平和情感能力快速提升,对国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要日益凸显,“做一个怎样的中国人”逐渐成为这一时期青少年思想和精神发育的核心主题。从九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需求出发,在不断扩展的生活场域中聚焦“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将“我”的生命感受与国情、法律、心理健康和道德诸领域的知识相融合,推动学生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生发出的不同主题开展深度学习,在自我探索与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对这些价值观念逐步认同、接受和内化。

三、教材编写原则

1.关注生命教育,引领生命成长

2.基于学生实际,由浅入深

3.关注学生的生活,注重体验

4.针对学生的问题,在对话、探究的过程中引领

四、教学任务

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1、认真研读、挖掘教材,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意图。(教材中暗含了大量方法指导,如思维导图)

(1)尊重教材

◆尊重教材,基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

◆尊重不等于封闭,新教材能激发新问题、新思考、新讨论、新实践。

(2)深读教材:立足编写依据读懂教材。

◆一个使命◆一条主线◆三个逻辑统一◆上册八个主题

(2)深读教材:立足课程目标读懂教材

(3)立足学生发展特点读懂教材

◆国家意志和学生经验、认知之间的矛盾

(4)立足多维方式读懂教材

用结构方式读懂教材(从教材结构——单元结构——课结构)

2、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关注学习过程

道德与法治教育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强调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体验、辨析与践行中生成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教材设计的栏目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顺利展开搭建了很好的脚手架。

3、增强情境体验与对话,提高教学开放性

教材的编写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形式。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如何对课堂生成部分进行恰当的承接、整合、转化,是对老师的挑战。

4、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拓展教材,开发资源

基于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实际,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努力实现教材的严肃性与教学的活泼性的有机统一,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性的有机统一,教材功能的发挥与学生成长的有效对接。(譬如,方法与技能的拓展)

5、提升专业素养和品格修养,保障课程有效实施

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意图。(教材中暗含了大量方法指导,如思维导图)

五、教学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培养人为目的,为人师表,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充分利用我校有限的多媒体资源。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2、按学校的要求,认真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法,做到心中有书,熟练掌握教材,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分析学生情况,确定好教学环节的重点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讲课时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精讲多练,及时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提高起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4、搞好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对课文有大体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堂有练习、课后有作业,并且当堂的知识当堂消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搞好课前、课中两个提问;做好课堂、单元、期中、期末测验的准备及分析总结工作

5、认真做好后进生的工作。以鼓励为主,不轻易批评。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建立自信心,做到因材施教,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其学习兴趣。

6、虚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听课,不但要多听本课老师的课,还要多听其它学科老师的课,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上一篇:教你侧方停车技巧方法下一篇:九年级语文期中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