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活动方案

2022-07-21

一项工作不能盲目的开展,在开展前必须要进行详细的准备,这就是方案存在的意义,那么要如何书写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新闻采编活动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新闻采编活动方案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

一、专业现状

传媒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经过近 5年时间的专业建设、教学实践和改革探索,初步形成了较合理的专业培养人才方案和教学评价体系。 认真探索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设计了较好的教改方案,同时为了继续加大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职业素质、技能教育,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改方案,加强教材、实训基地建设,与行业紧密结合,建立起实践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专业建设现状情况如下:

1、人才培养方案逐趋完善

经过5年的建设,我们对专业人才培养不断修订调整,最初的职业岗位定位为报社、电视台、文化宣传部门的新闻工作者、编辑人员、媒介管理人员。2008年,我们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对专业就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进行调整,分为大众传媒与媒体策划与创意两个方向,将学生职业岗位定位为广播电视系统、报纸杂志社、公司策划部门、企事业单位、文化、传媒宣传部门从事宣传、网站维护、文案设计、营销策划的工作人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几经修订,逐渐完善,但市场是瞬间急变的,人才的培养要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来进行,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近两年,我们放松了对市场人才要求的预测与分析,专业培养方案未能及时更新,未能体现最近的职业教育理念。

2、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本专业现有8名专业教师,期中副教授3人,讲师1人,助教4人;在读博士2人,研究生学历3人,在读硕士1人;双师型教师3人,教师结构基本合理。从2005年开始,我们就从行业聘请了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兼职指导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指导,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监控。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部分教师未能跟上改革步伐,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未能深刻领会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止步不前;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亟待加强,很多技术实践操作课程没有较为合适的专业教师,如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广告制作与设计等。

3、课程建设情况

本专业教师建设有一门校级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成果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年轻教师偏多,教学积累不丰厚。2009年我们制定了课程建设与改革整体规划,将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大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力度。

4、教学改革情况

本专业一直在探索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试改革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每学期制定了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方案,对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取得了一些成绩,如课程考核改革,本专业在三个专业中率先走在前沿;学生校内实践活动自2007年起有序进行;课堂教学形式较为灵活,一批年轻教师大胆尝试,运用典型案例式、现场点评式、情境式、模拟训练式等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特别是在新闻采写、编辑、制作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今后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打下了基础。

5、实践教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3个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起步阶段,未能创设良好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就业效果不佳,学生职业能力尚不能适应新形势行业发展需要。校外实习基地稳固性不高,实习基地专业化程度不够高,真正能给学生们提供系统实习的社工岗位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也影响了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校内实训室只有一个,而且是三个专业共同使用的,没有摄像机、数码相机,一台编辑机也不能正常使用,计算机内存有限,软件不能升级,很多实训项目根本无法进行,如电子报刊编辑与制作、摄像节目编辑与制作等,学生专业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严重影响了专业建设与发展。

6、教研项目、教材建设情况

本专业现有一个省级教改研究项目,教师参编了3本教材,没有自主开发的教材,教材建设力度不够,没有与行业深度合作共同在开发课程的基础上开发教材。

二、专业建设定位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按照学校的总体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坚持将社会行业需求作为教育发展的驱动力量的原则,以培养具有先进教育思想,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有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有较好的职业素养的人才为目标,把专业办出特色,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三、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及任务

(一)总体目标

围绕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结合我系专业建设整体规划,坚持发挥本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巩固和加强现有建设成绩。加强行业紧密合作,根据校内外专家的意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重构专业课程体

系,在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进行科学而又切实的规划与改革。

(二)具体目标及任务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在充分调研、科学研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全面优化课程体系,认真学习姜大源教授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课程建设理论,将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依据新闻工作者职业的特点,采取“实训室+项目+课程”的专业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具体任务如下:2009年3月份教研室制定专业调研计划,组织教师深入行业、学生中进行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5月份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骨干教师共同研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7月份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2.1课程体系构建根据本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为新闻记者、新闻编辑、企业新闻策划等,根据岗位职业特点,设置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来构建课程体系,对原人才培养方案的部分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课程开设与学生的职业基本功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教研室组织教师制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职业基本功考核方案》,从而推进课程体系构建。

调整课时比例,组合安排专业课程,原则上将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专修课程组合搭配,按照新闻专业的三种技能分类统筹安排课程.第一学年课程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学生新闻意识,新闻素养,使之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技能,学会编辑以文字图片为主的报纸媒介,熟练掌握电子排版技术;第二学年课程的共同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使之掌握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技能;第三学年为实习阶段,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通过实习使学生适应具体的媒体工作,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2.2课程开发与建设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要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课证融合”为途径推进双证制度,课程标准要在涵盖职业标准,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新闻职业基本功,即新闻采写、新闻编辑、

广告策划、企业新闻策划、计算机操作等,那么在课程开发时,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像现代汉语课程优化为普通话和演讲与口才,增开课程为名记者研究、电视栏目策划。学生必须通过上述课程学习获取普通话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记者资格证等。

具体任务:在调研的同时,对现有课程体系开设情况进行调研,组织专家、教师研讨,对部分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2.3核心课程建设以学生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为出发点规划出专业核心课程,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建设好专业核心课程。

具体任务:2009年5月规划出专业核心课程,制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确定建设人员与建设要求,在2年时间内完成核心课程建设。

2.4重点课程建设本专业要规划出专业所有课程中的20%左右作为今年的重点建设课程,作为改革的试点,要求教师制定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分阶段完成课程建设标准,试点改革课程如下: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新闻编辑、电视栏目策划。具体任务:2009年5月确定课程建设负责人,9月完成课程建设标准,2010年申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自执行以来,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几次修改但还不完善,2007年在修改教学计划时,就充分考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准确分析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及其与之相关联的职业能力结构,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高职高专培养技能性人才特点,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除了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外,专业教研室必须制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基本功考核方案》,全面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职业素质与技能的培养贯穿于三年的教学之中。部分技能性课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新闻编辑、电视节目制作、企业新闻策划、非线性编辑等,要全面实行“行为导向教学法”,设置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最终目标。

4、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优化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结构,以培养为主。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委派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学术活动和培训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理念,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术水平;鼓励教师在小学兼职或参与、承担教学、科研、管理,提高专业技能;申报学校教研项目和省市教学研究项目,探索教育规律,结合教学实践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和科研论文,聘请小学及社会人士担任部分专业课兼职教师,在2到4年的时间,使本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双师资格和从业经验。

5、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①本专业现有4个校外实训基地,通过 1-3年的努力,建成外省市尤其是

经济发达地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及就业实习基地。目标是每年扩建1—2个外省市实训基地,为学生了解基础教育行业和市场现状及发展动态,毕业后顺利就业上岗创造良好的条件。②图书和资料、网站也要遵循专业建设的要求,进行系统规划建设。

6、教材建设

及时总结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编写适用的教材是专业建设规划的重要方面,加强与行业合作,共同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 ①关于单门课程建设的要求,学生职业基本功训练教材可以与行业共同开发,自编训练手册或指导书,2010年完成“新闻采写训练”报纸新闻编辑训练”等训练手册。

②加强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争取 80% 以上的课程都备有多媒体教学课件。

7、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制定《专业职业技能考核方案》,根据考核要求,分阶段、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基本功培训与考核,方案2009年4月完成,07级学生按照本方案来进行毕业基本功考核。

8、教研、教改项目建设

每年组织教师申报教研、教改项目,围绕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问题进行立项,明确研究的重点,参与一些基础理论研究,重点侧重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进与应用,通过研究,使本专业具有比较宽广的学术视野、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先进的技术水平,使教学能够与专业的发展同步,从而走在新闻的前面。

四、专业建设的实施措施

1、加强领导,制定激励措施和考核评价制度。系将于2009年全面修订教师教学考核方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课程建设与改革、专业建设与改革权重;建立核心课程、重点课程教师制,在一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课程建设标准;实行教师业绩考核制,教师业绩与职称评定、岗位评优挂钩,对于连续几次业绩考核不理想的教师报送人事处另作安排。

2、争取系经费支持,加大投入,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运用。

3、教研室加强建设,在专业带头人的领导下,加强学习与研讨,更新观念,不断改革与创新;聘请校外专业技术人员到系讲学,提高认识。

4、组织教师到兄弟院系观摩学习,时刻关注本专业最新建设与发展情况。

传媒系新闻采编与制作教研室

二〇〇九年三月

第二篇:新闻采编人员考试试题新闻采编考试复习题结合隋书记

新闻采编人员考试试题新闻采编考试复习题结合隋书记“十字方针”、高副台长对本台新闻工作的要求;于忠广老师《新闻写作》和宋晓阳老师《新闻现场采访》讲课相关内容拟定,提供大家参考。考试题不超出复习题范围。

一、填空题

1、本台对新闻节目编排的八个改进要求是:改进(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改进(播音单调的状况)、改进(消息过长的问题)、改进(报道角度单一,画面重复问题)、改进(图像编辑工作)、改进(同期声选择)、改进(标题制作)、改进(现场采访记者提问)。

2、新闻节目的编排应该坚持的“四有四没有”编排原则是:“四有”:(每天要有主打策划)、(每天要有现场报道)、(每天要有事件新闻)、(每天要有民生新闻);“四没有”编排原则是:(官话套话没有)、(会场画面没有)、(破烂的画面没有)、(错别字没有)。

3、电视新闻的三个构成基本元素是:(画面)、(声音“解说、同期声、音乐、音效”)和(字幕)。

4、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避免抽象概念(力求具体事实),避免评价议论(力求典型事实),避免复杂罗嗦(力求简约凝练),避免逻辑复杂(力求简单易懂)。

5、选取新闻角度的基本方法是:从事物(特点)中找角度、从事物的(变动)中找角度、从事物的(异常)中找角度、从事物的(对比)中找角度、从观众的(视角)中找角度、从现场采访的(问题)中找角度、从现场事态的(高潮)中找角度。

6、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是:(真实性)原则、(新鲜性)原 则和(新闻价值)原则。

7、新闻的新鲜性是指:(时间性)、(内容新)和(角度新)。

8、消息的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四个部分组成。

9、消息主体的四个功能是(补充新的事实)、(讲述生动故事)、(增加背景材料)和(展示情节与细节)。

10、消息的标题可分为(单标题)和(复合标题),(实题)和(虚题)。

11、导语要突出的新闻要素有:(事件要素)、(何人要素)、(时间要素)、(地点要素)和(原因要素)。

12、消息的结尾包括:(补足)型结尾、(总结归纳)式结尾, 消息结尾的基本要求是:(紧扣事实)不空泛,(增添信息)不重复,(启发诱导)不说教。

13、现场报道最体现(真实感)。

14、在现场报道上,CNN的创始人泰勒唐纳提出新闻内容要充实,关键是要观众看到(采访的记者)。

15、现场报道体现“娱乐化”:使人们的感官受到最大的刺激,直播所具有的(真实)、(同步)、(悬念)、(冲突)、(戏剧化)几乎是传媒满足人类获取信息欲望的最高也是最完美的形式。

第三篇:电视新闻采编

1 电视新闻的概念 (绪论)

电视新闻,是电视新闻报道主体—记者根据报道信息的价值,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手段将自己对客观信息的感受、

理解和认识,用电视信息符号外化出的电视节目组合形态。

第一章

电视新闻记者及其基本素质

思想素质—要制作出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首先在于记者思想认识和知识积淀,它构成了记者思考和报道的“背景”,

决定了报道的质量。

1. 政治素质(1)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2)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2.责任意识

3. 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业务素质—1.理论知识

(1)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知识

(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3)电视新闻理论知识

(4)和具体报道领域、选题相关的专业知识

2.新闻敏感—是记者对客观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与识别的判断能力,是记者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

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辨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集中

体现。

3. 专业技能—电视技术技能,电视表达能力。

身心素质

全感采访(应用题)--就是记者深入现场,用眼耳鼻舌身的全部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新闻事件、

场景、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全感采访实质上就是全感思维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

1.体验现场 2.展示过程 3.突出细节。

当代电视新闻观念

1. 平等意识--(1)关注百姓生活,贴近群众情感,寻找百姓话题。

(2)平视采访对象

(3)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2. 竞争意识--(1)时间空间的突前意识

(2)报道手法的创新意识

(3)观众意思

3.法律意识—(1)新闻外的法律意识-体现在采访报道行为中的法律意识

(2)新闻内的法律意识-渗透于新闻报道中的法律意识

第二章

电视新闻采访的特征

1. 采集手法的先进性--(1)ENC采集方式

(2)EFP采集方式

(3)SNG采集方式

(4)多媒体数字采集方式

2. 表现内容的现实性--(1)表现内容来自现实

(2)时空的同步性

3.信息形态的多样性-- (1)画(2)文字(3)声音

4.采访方式的人本性 -- (1)人本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流

(2)记者是人际交流的组织者或主导者

(3)人际交流成为大众传播的手段和形态

电视新闻采访的类型

1. 确定性采访

(1) 确定性采访的内涵(应用&概念)--是指电视新闻记者为确定和掌握新闻事件的必要信息而进行的采访。

(2) 确定性采访的特点

(3) 案例分析

2. 信息性采访

(1) 信息性采访的内涵(应用&概念)--带有探寻性采集信息目的的采访形式,是对新闻实践中的不确定因素的探

寻或对确定性新闻事件中新信息的挖掘。

(2) 信息性采访的内容特点—A 新闻延伸性B信息与观点分离C内容的丰富性

(3) 案例分析

3. 解说性采访

(1) 解说性采访的内涵—是指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表明对于新闻事件的态度或者进行解释的采访形式。

(2) 解说性采访的特点—A表明态度的明确性B解说主体的多元化C解说内容的专业性

(3) 案例分析

4. 探讨性采访

(1) 探讨性采访的内涵—是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即事实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可以被掩盖的真相是什么为目的

的采访类型。

(2) 探讨性采访的特点—A探讨性采访具有深入性B采访与探讨结合一体,具有良好的互动性C探讨性采访善于

综合多方信息源,提供更多选择。

(3) 案例分析

5.情绪性采访

(1)情绪化采访的内涵—也叫个性化采访,采访内容主要是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的解释,将感情性的经历、感受与观众分享。

(2)情绪化采访的特点—A感性化B随意化C敏感化

(3)案例分析

第三章

采访线索的特征

1. 电视新闻线索的真实性

2. 电视新闻线索的片段性

3. 电视新闻线索的突现性

4. 电视新闻线索的模糊性

5. 电视新闻线索的可视性

第四章

电视新闻采访策划—是指电视记者为了迅速准确的采访到新闻事实。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对采访过程进行实现的谋

划或筹划。直到采访活动的有效展开,保证以最佳方式取得第一手的新闻素材,达到最好的传播

效果。新闻采访的策划是先于正式采访活动而实施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新闻资源,从而获得更

好的传播效果。

(会考 结合自己拍摄的新闻来答题)

采访策划的内容

1. 确定选题--(1)新闻价值与报道思维的辩证统一

(2)社会需求与传媒定位的辩证统一

(3)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相结合

2.论证选题--(1)论证选题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节目、具体的栏目来具体分析

(2)论证选题时需要对选题的边际进行限定

(3)相关因素的考虑

3.集合信息--(1)公开渠道—专题调查 公开征集 随机捕捉

(2)隐蔽渠道—在法律和道德许可的范围内 辗转托人搜集 乔装调查

4.策划现场--(1)策划记者的采访行为

(2)策划记者的镜头存在方式

(3)策划现场声画的采集

5.补救措施--(1)备份策划案

(2)补救措施—A通过改换报道角度进行补救B通过告诉观众采访失败的原因进行补救C通过利用一

些已有的素材来补救对新闻信息的不足

第五章

采访的问题设计— 1.基本目标和总体设计—A层次分明 重点突出B问题的范围适度C问题与新闻的类型相适应D问

题有新意 与画面相呼应

2.向可以回答的人提问—A与新闻事实直接相关的当事人 事件参与者和目击者B并非与新闻事实

直接相关 却是了解有关情况的知情者和能够发表见解的权威人士 代表

人物

3.提可以得到回答的问题—A不要提笼统 空洞的问题B不要提政治上过于敏感的问题C不要提伤

及人自尊的问题D不要提太隐私的问题

4.什么回答是足以支撑报道的要点—A新闻事件的核心信息B对悬疑和疑点的解释与澄清C相关联

的其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5.提问要让受采访者和观众听懂、理解—A提问要简洁 让受访者和观众一听就明白B用语要简单C

必要的解释

如何使用GOSS公式(看)

美国新闻学教授 拉吕吉尔兰提出

Goal—个人或组织制造新闻事件总是出于某种目标

Obstacles—实现其目标会面临障碍

Solutions—存在可能额解决方案

Start—回到事件的开端。追问这一目标是在和时由何人的意见而开始的。

采访中的观察

观察的意义—1.有助于记者辨别真伪

2.有助于记者发现问题。捕捉到有价值的细节

3.有助于记者深入采访,拍摄到真实反应现场气氛的画面

第七章

五要素

什么时候 when 哪里 where 谁 who 是什么 what 为什么 why

空镜头的运用(应用题)

1. 新闻常用空镜头来交代新闻发生的地点及环境特征

2. 空镜头对升华主题和配合解说词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标题的分类—实题:以叙事为主 和虚题 以说理为主 。(分类题)

导语—是以简单的语句,突出最主要最新鲜或者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的新闻开头部分。 (分类题)

导语的分类—1.叙述性导语—用方式直截了当的用事实说话,真正准确的抓住新闻中最重要的新鲜事实。

2.议论性导语—也称评述式导语,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报道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或解释,或进行评

论,开篇就揭示事实所蕴含的现实意义的导语。

3.描写性导语—在导语当中采用描写的凡事对人物,现场或个性化的细节进行简洁而又特点的描绘,再现

生动的事实或现场气氛、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结尾(分类题)1.电视新闻结尾的形式—(1)演播室结尾 (2)节目自然结尾

2.电视新闻结尾的类型—(1)总结式结尾(2)悬念式结尾(3)展望式结尾(4)自然式结尾(5) 抒

情式结尾(6)含蓄式结尾(7)呼吁式结尾

第八章

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写作要求

1.口语化 (应用题)

(1)少用书面语,专业术语(2)少用同音异义词,单音词(3)合理重复,少用代词(4)少用长句和倒装句

2.简练

3.准确

(1)多用精确度高的语言(2)新闻语言要避免片面化和绝对化

电视调查性报道的4个特点

(1)独立的记者调查(2)无偏见的记者(3)深入的独家发现(4)用过程展示过程

评论类电视新闻—是指运用视听结合的电视语言作出的电视评论,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

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评书的一种报道形式。

评论类电视新闻的写作(新闻评论稿)

1. 评论中的两种判断: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2. 评论要有分寸

3. 评论要有新意:观点新,事实新,论证新。

第十二章

结构的形式

1. 以时间为线索--(1)顺序 (2)倒叙 (3)插叙

2. 以时空为线索

(1)以空间位置的转移来安排结构,反映不同空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和与之相关的认识和评价。

(2)以拍摄地点,拍摄位置,拍摄角度的变化来安排结构,即以记者的视点变化。记者的行踪为线索,让观众跟随观众置身新闻事件之中,仿佛与记者亲临现场。

3. 时空交叉式

(1) 表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所发生的多个事件,多条线索,交替出现,交叉推进

(2)表现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线索。

第十三章

不断挖掘新的角度

1. 换一个角度看待新闻事件

2. 发挥想象力,寻找新闻的第二落点

3. 新闻组合出新意

4. 新闻资源的再利用

第四篇:新闻采编(定稿)

新闻采编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 【 】新闻活动最早出现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 【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提出者是 。

A、徐宝璜 B、李大钊 C、陆定一 D、范长江

3. 【 】新闻工作者准确迅速地识别新闻事实的能力,称为 。

A、政治敏感 B、新闻敏感 C、新闻价值 D、新闻线索

4. 【 】新闻事业在本质上属于 。

A、生产力 B、经济基础 C、政权机关 D、意识形态

5. 【 】福克斯广播公司属 所有。

A、时代华纳 B、维亚康姆 C、贝塔斯曼 D、新闻集团

6. 【 】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是 。

A、坚持党性原则 B、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C、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D、坚持政治家办报

7. 【 】舆论监督是社会的“排气阀”。这指的是舆论监督的 功能。

A、监测环境 B、社会调节 C、社会控制 D、社会制衡

8. 【 】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 。

A、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C、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D、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

9.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在每天使用 种语言进行广播。

A、17 B、38 C、43 D、63

10. 【 】“报喜不报忧”,实质上是一种 。

A、正面宣传 B、鼓动性宣传 C、片面性宣传 D、指导性宣传

11. 【 】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 。

A、徐宝璜 B、邵飘萍 C、黄远生 D、邹韬奋

12. 【 】在我国,新闻真实性的完整含义,应该理解为 。

A、事实为政治服务 B、本质真实 C、现象真实 D、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一致

13. 【 】在当代信息社会,通常所称的大众传播媒介,应包括 。

A、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

B、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

C、报纸、广播、电视、摄影、通讯社

D、报纸、广播、通讯社、特稿供应社、电视

14. 【 】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日报是 。

A、《热血日报》 B、《人民日报》 C、《新华日报》 D、《解放日报》

15. 【 】1947年在解放区发起反“客里空”运动的报纸是 。

A、《解放日报》 B、《人民日报》 C、《群众日报》 D、《晋绥日报》

16. 【 】新闻机构最主要的活动内容是 。

A、进行政治宣传 B、服务社会生活 C、提供文化娱乐 D、传播新闻信息

17. 【 】新华通讯社是 。

A、政党通讯社 B、国家通讯社 C、商业通讯社 D、民间通讯社

18.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新闻改革是在 年。

A、1942 B、1948 C、1950 D、1956

一、选择题答案(每题2分,共36分)

1 2 3 4 5 6 7 8 9

A C B D D A B A C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B D A A D D B A

二、名词解释

1、新闻侮辱行为

新闻侮辱行为是指新闻作品中使用了侮辱他人人格的语言,使他人名誉权受到损害的行为。

包括政治上的侮辱和才能上的侮辱。

2、 新闻诽谤行为

新闻诽谤行为指新闻作品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权受到损害的行为。包括法律上的诽谤,

道德、纪律上的诽谤和政治上的诽谤。特点是无中生有,故意或过失捏造事实。

3、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是在新闻之前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其作

用是划分与组织新闻内容、揭示新闻内容、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接不同的分类标

准标可以分不同的种类,制作方式也多种多样。

4、解说

解说是一种解释说明事物、事理的表述法。它往往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

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能等解说说情。

5、电视新闻编辑

电视新闻编辑是节目的生产者、播出者、把关人、是电视新闻节目生产过程中的一个

重要环节,是节目艺术和电视技术二者的结合。

6、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

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

7、新闻策划的含义:新闻策划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件,新闻策划是对新

闻资源的统筹运用,其灵魂是不断创新。

8、电子编辑系统:对记录在磁带上的节目素材进行选择,然后根据编导人员的

创作意图将选出的镜头按一定顺序合成一个完整节目然后记录在另一条磁带—

—节目母带上的过程。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内容。

答:(1)《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共分责任、真实、公正、导向、品格、廉洁和附则七大部分。

(2)《准则》要求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必须(a)切实担负起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传播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b)坚持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忠于事实,追求真理;(c)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d)恪守敬业奉献、诚实公正、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e)严格做到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反对任何形式的“有偿新闻”。

2、简述正面宣传与新闻批评的关系。

答:(1)正面宣传和新闻批评都是新闻事业运用新闻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2)正面宣传,指的是对社会主流与光明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新闻批评,是指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及落后反动势力所作的揭露和批评。

(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要大量集中展示消极面。

3、简述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

答:(1)选择事实阶段

新闻传播的起点是事实。事实作为传者的反映对象,是客观存在物,它具有不以人们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性。

(2)事实转换阶段

所谓事实转换,就是把新闻事实变成新闻成品。新闻事实要经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广泛传播

以后,才变成了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的新闻。

(3)信息接受阶段

受众接受新闻成品,获得新闻信息,这是新闻传播过程的最后阶段,新闻传播在受众这里

最后完成。

4、新闻采访与调查研究的不同之处

答:(1) 采访的目的在于传播

(2) 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是迅速了解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

(3) 采访的基本活动方式是社会活动。

5、新闻编辑的职责是什么?

答:(1)新闻信息的统合。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信息加以整合,给实时信息以传播价

值定位,使新闻的社会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是编辑部应该履行的职责。

(2)把关。如果把信息统合作为编辑部门的宏观新闻信息控制的话,“把关”就

是对新闻信息的具体控制。

所谓“把关”,就是按照一定标准对新闻信息进行的取舍。编辑部新闻取舍标准的

制定,是与其自身的定位直接相关的。这种把关既包括杜绝新闻报道在政治思想

和政策上的差错,也,包括其事实的技术性差错。

(3)发言。新闻编辑的职责不仅在组织报道新闻事实,而且要作为承担社会

责任的主体,对新闻素材进行·一再认识”与“再创造”,并表达对新闻事实的评价。

6、人物同期声的主要作用:

(1)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2)个性化的同期声语言,能够展示人物的个性化色彩;

(3)通过同期声的追述可以表现过去的形象。

7、目前,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实践中的不足有:

(1)题材选择不精,

(2)“为直播而直播”的情况时有出现,

(3)盲目求大、拖沓冗长,

(4)报道者对事件进行干扰,

(5)现场直播样式单一,

(6)资源共享不足。

8、电视新闻栏目的基本特征:

(1)固定的节目主持人,

(2)定时、定量、定期播出,

(3)相对稳定的节目定位,

(4)固定的目标收视群体,

(5)同意的风格和形式。

四、论述题

1、论述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

答:(1)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强调,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

(2)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

(3)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展示美好前景,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奋发图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共同奋斗,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

(4)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5)用“三贴近”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提高引导水平,要求新闻宣传工作:第一,

注意在内容上创新,改进宣传报道;第二,注意在方法上创新,按新闻规律办事,运用各种

生动活泼的新闻手段,在强化与群众利益的相关性和提高受众阅读的兴趣性等方面下工夫,

把党的意志转变为群众的语言、新闻的语言,使之入耳入脑。第三,注意在体制上创新,积

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保证正确导向、富有经营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完善新闻宣传宏观管理

体制,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

2、举例论述一个新闻编辑在遇到突发新闻事件时,应如何处理新闻信息以及

组织新闻播出?

答:以美国“9·11”事件为例,编辑在得到的“美国市贸中心大楼被撞了”

的信息后,

1)要在第一时间内迅速确定新闻报道的基本观点和切入角度;

2)从五个“W”和事件对受众的影响、关系以及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入手组织

新闻事实,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首篇消息;

3)根据消息的重要性确定播出的时间,必要时立即打断正在进行的节目;

4)根据手头稿件资源决定采取什么方式播出,仅有消息新闻就使用口播新

闻,有图象就用图象新闻;

5)结束首次播出后再思考下一步报道方案。

第五篇:新闻采编知识要点

1电视新闻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能满足目标受众需求的事实的报道。

3新闻的真实性:指在新闻报导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4、电视新闻的分类:1消息类电视新闻,分为:图像新闻、口播新闻、字幕新闻和图片新闻。 图像新闻业也叫影像新闻,它采用ENG的方式。特点:有新闻现场生动形象的画面。

字幕新闻在电视屏幕上打出字幕,以最简洁的文字,向观众传播最新的新闻信息。特点:时效快、运用灵活方便、传播新闻信息简洁明快

口播新闻以播音员出图像播报文字新闻稿的报道形式。特点:1增强新闻的时效性2在时间与空间的流程里,口播新闻具有采制的简洁性、编播的灵活性等特点。3在整体综合的新闻节目中,它具有明确的指导性、灵活的调节性;在语言文字及信息容量上,它具有简洁性、精炼性和密集型。 图片新闻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新闻照片并配以文字解说的新闻报道形式。 2专题类新闻节目,分为专题新闻和电视深度报道。

专题新闻是指针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事实进行充分、完整、深入的报道和广泛而迅速的传播的报道形式。

电视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特征:题材较为重大;主题较为深刻;完整地、有始有终地追踪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客观事物;有浓厚的思辨色彩与理论追求;时间和空间跨度较大;充分调动电视的立体表现手段,充分发挥电视语言的作用。

电视深度报道分为单篇深度报道(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精确性报道电视专访)和连续报道(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连续、及时的报道)、系列报道(围绕某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续、多次的报道。

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相同之处:都是多个单元集合而成;都是在一定阶段密集播出,都能产生轰动效应。区别:不局限于同一事件的阐述,是对既定话题选取多种题材,侧重于事物之间的横向机理联系,改变播出顺序不会出现对主体的理解

3电视新闻评论 特征: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论说的公正性、正确的导向 包括三种形式:“用事实说话”类型 “深入分析”类型 “灵活幽默” 类型,中国第一个评论性专栏节目是《观察与思考》,走向成熟的是《焦点访谈》

5、业务流程:一发现:从新闻线索出发 二了解:获取事实的真相 三传达:新闻事实的讲述(分为拍摄、编辑和写作)

6、电视记者具备的素质:A专业素质1充满好奇心2观察分析能力强3正直勇敢4适应别样的生活方式B业务素质:较强的新闻敏感2熟练地采访能力3得体的出境能力4熟练的现场抢拍能力5较强的文字表达、视听表达能力6机动灵活能力C道德素质

创新思维(求异思维、聚敛思维、逆向思维和形象思维)A求异思维的作用是在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洞察事物表现形式或运动状态上的细微差异,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规律,达到“见微而之著”的作用。发现思维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B聚敛思维又称聚合式思维、收敛思维、集中式思维或幅合式思维,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的已知信息探求一个正确答案,即透过现象看出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并利用这种本质联系获取新的认识的思维样式。C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反过来,从对立的、相反的方向或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新鲜事物,或使报道具有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D形象思维,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方式。特征:思维材料的具体性、直观性和生动性。

7、电视新闻取材的原则:一新闻价值原则(新鲜、接近、显著、重要和趣味)所谓新闻价值,是指一则新闻能给社会带来的新的信息的分量。换言之,新闻价值是一个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电视表现力价值原则:现场感和运动感

8、如何培养新闻敏感与电视敏感?A加强职业意识是提高新闻敏感、电视敏感的首要因素B加大知识储备,扩大“敏感区域”C重视微观情况的掌握,提高观察能力D注重宏观背景的了解,加强思维能力

9新闻线索,是指将要或者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它往往表现为一种表面的、不完整的、简单的信息。来源:1各级政府及行业部门2其他媒体3观察体验4观众反映5新闻线人6各种会议7简报及书面材料8衍生新闻线索

10、为什么要选择合适的访问环境?

第一,访问的环境怎样,直接影响访问对象的情绪。第二,访问环境的选择,决定了记者通过观察进行访问的可能性第三,访问环境如何,也直接决定了电视新闻访问的画面效果。

如果访问时机选择不当,不但会导致访问效果不理想,还会损害访问对象的利益和记者及媒体的形象。

11、采访的准备工作有哪些?一政策知识的了解 二背景知识的了解 三专业知识的了解 12 采访中提问包括哪几种类型?

按照提问的目的和功能将记者所提的问题划分为事实性问题、观点性问题、调查性问题和情感性问题四种类型。

一事实性问题是指那些能够获得事实的要素的问题,一般来说事实性问题比较短,重点突出,目的明确,获得的回答具有客观性这种问题广泛的适用于对重要事件的了解和解释,一般是以消息的形式与观众见面。 二 观点性问题重视的事访问对象对事件的看法感受及相关背景的了解。

三 调查性问题关注的不是事件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事件的内部。它的目的在于调查发现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醒社会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发生。这样的问题多出现在深度报道特别是调查类报道中。 四情感性问题:是为了揭示某个人的内心世界,与观众分享其不幸或感动故事的问题 13. 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及方法

1.开放式提问是一种概括、抽象的提问方式,对它的回答往往不是一个具体的答复。 2.开放式提问具有以下优势:a访问气氛轻松 b给对方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有可能涉及到记者之前没有关注的事件和方面 c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快速了解访问对象的特点 d可以为记者赢得思考和即兴提问的宝贵时间。

3.闭合式提问是有特定指向的提问方式,有以下作用:a目的明确,容易获得具体的有价值的材料 b谈话控制权始终在记者手中不易偏离主题c尖锐的闭合式问题要注意提问的技巧 4.可以化合因问题尖锐而带来的访问对象的不快

A假借他人之口 b在尖锐的问题出现之前先恭维一番 c在尖锐的问题之前有准备性问题 D尖锐的问题之前先警示。

14、A.开放式问题的目的不是非常明确、问题的焦点不够集中,访问对象的回答容易泛泛而谈,甚至会偏离主题;而闭合式提问方向性较强,不易形成气氛和谐,易漏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且有可能因为信息量过小而无法深入。

B、事实性问题和调查性问题以闭合式提问为主,而观点性问题和情感性问题则以开放式问题为主。

15、 提问的基本原则

1.准确简洁2.具体明白3.注重逻辑4.口语化提问5.注重倾听6.控制方向7.公正客观8.沟通交流9.讲内行话10.一句一问 16 提问常用方法

1.开门见山2.循序渐进3.迂回深入4.刨根问底5.联想假设6.以误求证 17 摄像记者的职责

1.确保采集到技术合格的视听资料2.住区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声画信息3.熟练地进行现场场面调度4.拍摄时要有编辑意识

18. 拍摄的手段有哪些? 1.挑选2.等待3.抢拍 19 如何增强现场感?

1.所谓现场就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也就是某一时空范围内人物、事件、环境、氛围、声音、细节等诸多信息元素的组合。2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就是要充分展示新闻现场的真实状况,努力观察和捕捉新闻现场中的信息元素。3.记录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是增强现场感的中国要方法4同期声的录制

20. 细节的作用

1.细节可以深化主题2.细节可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3细节可以增加节目感染力 21. 细节的分类

语言细节、形象细节、景物细节、场面细节。 22 细节的捕捉方法

1.拍摄前作充分的准备2.现场保持高度敏感 23. 记者出镜

记者出镜,从广义上说指在电视新闻中直接出现记者采集新闻事实、评述新闻事件的形象的一种报道方式。从狭义上说指记者在新闻现场面对镜头直接交到、播报和评论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 24. 记者出镜的作用

1.增强现场感2.提高亲和力3.成为结构新闻的手段4.提高新闻时效性 25. 如何增强记者出镜的感染力

1。对出镜环境的选择 2.出镜记者应口语化表达 3.出镜不是表演 26. 电视新闻节目的结构因素

1.现场画面(含同期声)2.记者现场述评 3.访问对象同期声 4.电视新闻解说 5.音乐、字母、图形、图表、动画、等其他视听因素。

27. 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结构模式

1.事件性报道结构模式 2.非时间性报道结构模式 28. 事件性波导结构模式

1.卫星直播式结构 基本框架:主播导语(演播室)+记者现场报道(SNG连线现场画面)+主播提问+记者现场回答(SNG连线现场画面)

2。现场报道式结构 基本框架:主播导语(演播室)+记者出镜介绍+现场画面(画外解说)+访问对象同期声+现场画面(画外解说)

3.解说词报道式结构 基本框架:主播导语(演播室)+现场画面(画外解说) 29. 非事件性报道结构模式 1个案导入式结构 基本框架:主播导语(演播室)+个案展示(访问对象同期声)+面上情况介绍(解说)+结论

2点评式结构 基本框架:主播导语(演播室)+主题简单陈述+有关人士点评 30. 结构提纲的作用

1.结构提纲能够保证结构的清晰 2.结构提纲能够保证整个报道详略得当 3.结构提纲能保证报道风格的统一 4.结构提纲具有排斥离题内容的作用 31. 结构提纲的形成

1.确定报道的主题 2.列出结构提纲 3.检查结构提纲 32.电视深度报道的常用结构方式

1.逻辑式结构 2.顺序式结构 3.平行式结构 4.集纳式结构 33. 电视新闻结构的原则和要求

1.主旨突出,让观众欲于接受 2.清晰流畅,让观众便于接受 3.生动新颖,让观众乐于接受 34. 视听元素有哪些?

图像、图画、字幕、报道词、人物同期声、音响、音乐 35. 画面选择的原则和功能?

1.电视新闻编辑首先要认真的审看素材,运用新闻判断力和编辑业务能力,迅速决定取舍,并确定画面顺序和长度。2要根据新闻要表现的内容来决定画面的选择。3.进行节目编辑时要尽量选择这样的画面:a传达事件动态信息的画面,是正在发生的或事件发展的最新情况。B使用长镜头,保持信息完整。C选择用典型的细节画面,一般是指特写镜头。4.画面长度的确定要注意:a画面内容复杂的比画面内容简单的药长一点b大惊别的镜头长度比小景别的长度要长些c反映事物动态的镜头比反映事物静态的镜头要长一点d观众熟悉的镜头可短些,观众不熟悉的镜头可长些。E有字幕的画面镜头要适当长一些目的是为了让那个观众能把字母阅读完。F要产生快捷、跳跃、紧张的节奏,多用短镜头,镜头切换频率较高;要产生平稳、舒缓、松弛的节奏,多用景别单一的长镜头,镜头切换频率不高。5.镜头角度确定:a正面镜头使物体显得端庄b侧面镜头使物体有立体感,有利于展现造型c仰拍镜头使物体显得高大有力,占据了画面主导地位有一种夸张的修饰作用,d俯拍使物体显得渺小无力有缩小贬低的作用。

上一篇:形式主义批评方法下一篇:系统忘记开机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