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业的现状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快递业的现状范文

中国物流快递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的快递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快递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呢?在快递市场的竞争中,我国快递业面临着机遇,也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快递业,现状,问题,对策

一、我国快递业的现今状况和形势

自改革开放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快递业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市场逐渐扩大。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 TO及各项政策的开放,外资企业的进入,民营企业的崛起,我国快递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当前,中外运敦豪(DHL)、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UPS)及荷兰天地快运(TNT)四大快递巨头均已进入我国快递市场。中国的一些民营快递公司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逐渐壮大,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顺丰速递、申通快递、大田快递等。另外还有很多比较混乱的小型快递企业。与国外的快递企业相比,国内的快递企业已基本上完成了国内速快递行业管理处于多头管理局面。国际货代企业的成立要经外经贸部批准设立,而经营国际快递业务,办理进出境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寄递业务,均需到邮政部门办理委托手续,邮政局变成了管理国际快递业的行政部门之一,由此引发了国际快递业监管的矛盾和问题。虽然经过多次协调,对快递业基本上形成了外经贸部主管业务、国家邮政局委托管理安全的双重管理体制,但到目前为止,快递行业仍然会有激烈的竞争。

在另一方面,国际快递巨头在以前的发展中,早已形成了物流项目齐全,人才、资金、科技上的强大优势,且服务的质量好和效率高。对外贸公司来讲,出口产品非常重视和利用现代物流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的综合优势,而国内很大一部分小型从事国际物流的企业,甚至部分中型企业都存在资金不足问题一旦客户延期支付款项,或者流通环节出现意外,企业的资金周转与流通就产生问题,影响整体运作另外,国内很多快递企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服务质量不到位,很难和那些国际快递巨头想竞争,所以出于相对的劣势的状态。

在服务质量这一块,由于国内从事国际物流、快递的企业很多是一种货代企业,所以,在货物运转方面来说,时间不能确定,而且货物查询信息反馈比较慢,就会让客户产生不确

定的心态,就对其有一定的怀疑的心态,进而影响其对该快递企业的信任。而国际快递巨头就不一样了,它们在物流时间上是比较快速的,货物查询信息反馈也很及时。

在价格这一块,在国内各国际物流、快递以及货代企业之间,不同重量的货物运输费用的定价均有所不同,但在时间和效率上并不理想,特别是样品货件的国际递送,有时在时间效率方面给顾客造成了很多不便,但国际快递巨头在时效上则是飞一般地快 ,所以它们能给顾客以足够的信心,也让顾客非常放心。

二、我国快递业存在的问题

快递业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物流行业,在我国本土的发展过程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法规、市场准入,行业自律、市场秩序、人才技术、服务质量上。

1、快递市场政策法规不健全,行政管理混乱

现行的《邮政法》法规是从1986年开始实施,在社会的发展中,到现在已经跟现代快递业有着明显的脱节,政府2002年4月开始着手修改,对于什么样的企业可以从事国内快递业务,企业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则,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纠纷如何解决,邮政专营的范围如何界定等敏感问题由于各方利益主体争议不断,目前还有待研究。

2、行业自律性差,导致政府监管难度大,单位经常变动

快递业是我国近来突起的服务型行业,我国地大人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过,很多快递公司的行业自律性很差,所以导致我国快递市场秩序却相当混乱,快递行业的监管比较松散、无序。由于快递业具有跨行业、跨领域的特点,牵涉到航空、铁路、水运、邮政、海关、商检、工商等多个部门的利益和监管问题,快递业属性很难界定,快递服务业长期没有具体的答理部门,造成整个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二是从事快递业的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有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还有“三无”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又有邮政企业和非邮政企业,快递市场主体多元化、复杂化,行业主管长期不明确。三是快递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国际快递、国内快递和同城快递三大市场板块,市场格局呈现地域化特点,导致监管难度加大。

邮政系统虽然于2007年年初政企“分家”,拆分为监管主体的国家邮政局和经营主体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但长年的“钱判员+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国家邮政局行政管理的公平性和透明性还有待观察。另外,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决定了快递单位变动极其频繁。一些快递企业消亡或变更业务没有及时到工商部门办理汁销、登记手续,提供的单位地址和联系电话查无此人。这此因索也造成政府有关部门监管的困难。

3、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出现不良竞争现象

在统一规范管理方面,我国做得还是很不足的,因此快递市场比较混乱,也就滋生了很多不规范的快递“公司”,随随便便地就能开展快递业务,少数快递公司和个体户唯“钱”是图,急功近利,凭借自身成本低廉的优势,随意压低快递资费,这种短期行为,既造成市场竞争过度,又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弄错,弄丢快递件的事时有发生,给消费者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4、本土快递公司的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从业员工素质不高

在与进入我国的国际快递巨头相比,我国的快递企业在很多方面是很落后的,我国的大部分本土快递公司在机械化方面很差,多数企业的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做得不到位。而在快件方面,自动分拣率低,处理速度缓慢,并且网络覆盖不广,信息化水平低下,递送质量不稳定。在我国,在大多数人的心日中,快递只是出卖苦力、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各快递公司在招收业务员时,对收派员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基本条件是热悉城市交通路况,有摩托车驾驶执照,自备自行车或者摩托车。有的快递公司对员工只进行简的培训,根本达不到从业的要求,有的快递公司甚至根本不进行入职前的培训,随招随用,使得快递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得不到保障,这也就让人对其产生不信任的潜意识的感觉。影响了其快递公司的发展。

5,服务不到位,质量不够好。

我国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国家,很大一部分人是来自边远山区,这就很需要能到达边远山区的快递公司,而我国很多快递公司的服务范围都是不到边远山区的,因此,因此没有能够给顾客带来一定的便利,这就需要快递公司能够扩大服务面积,给更多人到来便利

三、针对我国快递业提出的发展对策

1.必须规范快递服务市场,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

为了使快递服务质量提高,必须规范快递行业服务市场,严格要求快递公司。服务范围覆盖广,服务对象众多,托运货物价值较高,因此,快运快递企业的信息网络化程度,配送站点密集度、运营组织化程度、从业人员素质、企业的资金实力等,对企业的信誉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将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只有符合上述要求的快递企业才能为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我国的货物快递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由于各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健全,行业准入制度尚未建立,大量不具备营业条件或资金势力的经营主体或个体人员纷纷进入货物快递业,一些机构或人员甚至冒用知名快运企业的名称或招牌招揽货物,不仅对快递快运行业的健康发展与正规快运企业的信誉和经营活动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给托运人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建议国家制定出严格明确的的行业规定,统一规范快递市场,给快递业提供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2、加快快递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交流

先进的技术水平是快递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也体现了快递企业现代化的程度,能有效快速地对快递物流活动中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进行快速综合处理,在现代化快递企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信息化建设是快递业发展的沿途道路,决定了其从发展速度和质量,而实现供应商、销售商、物流企业的信息共享,架起快递企业与客户资源、供应链资源和计算机网络的桥梁,保证商流、物流、资金流的顺畅,推动以快递为表现形式的现代物流的发展。因此,加快快递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快递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3、加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建设以信用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1)人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只有依靠专业技术的人才吗,企业才能更好更快发展起来。要通过招聘高素质人才、培训员工,提高职职业技术水平。企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的问题很多。特别是面对我国物流市场的特殊性,以后的经营环境将更为复杂,许多方面的决策是企业本身难以抉择的,这就需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一促进企业的跨越稳步发展

(2)信誉是一个企业无形的资产,以信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也尤为重要。当今是一个信誉社会,无信则难以生存。信誉是快递企业最需要的一点,所以每个企业都应当形成信用文化。在市场交易中以德为本,遵守法律规范,将信誉视为生命,从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自己快递公司创造无形的资产,加快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快递业:知微见著 全文快照 万莹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年1期

[2]国际快递公司在华发展特点及启示[J].物流技术作者:李晓超

[3]论我国快递行业的竞争与合作[J].科技信息作者:贺国杰,韩国立. [4]关于扶持我国快递业发展及完善城市配送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综合运输.者: 吴文化,樊桦.

[5]迅速发展的快递业 全文快照 Chew Wai... 中国远洋航务-2007年3期

第二篇:茶馆业的现状与发展

1998年以来,中国茶馆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整体处于成长期。截至2003年9月30日,北京茶馆数量已超过465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15%以上。其中,开有连锁店的达17家;最多的是茗仁茶艺馆,有8家分店。同时,自2000年以来,北京倒闭和转让的茶馆,已超过40家。

重要的是:茶馆业经营状况呈现枣核型态。即:获得超额利润的是少数,如北京有20多家,占茶馆总数的5%左右;在倒闭边缘徘徊的有10多家,占茶馆总数的3%左右;多数茶馆的利润在30%至45%左右。这些情况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不会有明显变化。

一、茶馆行业特点

1.茶馆是茶文化事业和休闲产业的重要窗口,对茶产品消费有重要拉动作用。比如,很多有闲工夫、闲钱和闲情逸志的消费者,是在茶馆学到了科学的茶叶泡饮方法,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比如,台湾冻顶、梨山、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等高档名优乌龙茶就是从茶馆走向民间、走向大众的。通过茶馆的辐射功能,茶业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和茶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得到了加强,到茶馆消费成为休闲时尚,海内外资金和项目找到了更多的、更安全的结合点。

2.茶馆业与游业关联度较强。现阶段,茶产业属于资源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旅游业则属于支柱型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好茶往往长在好山好水之地。如何使茶产业的重要行业茶馆业具有竞争优势?低成本扩张的方式之一,就是加强与旅游业的关联度,优势互补。很多茶产品,如茶叶、茶具、茶邮票、茶音乐CD等,完全可以包装成旅游产品,茶馆可以成为旅游景点,还可以将茶园、紫砂制造企业、茶叶博物馆、茶膳饭店等与原有旅游景点相配合,整合成茶文化旅游项目。比如,在北京可以销售精美的茶礼盒、金书茶经、景泰蓝茶具,安排周末茶膳茶艺两日游等。

3.平均利润率较高。为什么技术含量不高的茶馆业发展速度这么快?为什么不少中产阶层人士热衷于投资茶馆业?为什么房地产商、金融家、IT业者、上市公司老板开始投资茶馆业?除了时尚的拉动作用、“(招待费)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将办公室和会客室或会议室延伸到茶馆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茶馆业的平均利润率较高。在经营管理没有大失误的前提下,可以达到30%至65%,超过了银行业11%、汽车工业25%的利润率。

4.项目开发空间较大。现阶段,茶馆单纯打拼硬件的时期已经基本结束,服务也在逐步完善中。相对而言,影响茶馆利润的主要因素是项目和项目储备。这方面,给茶馆投资者与管理者留下了较大空间。当然,项目和项目储备不足,也会带来较多的遗憾。

5.其他。从技术层面看,茶馆业还有以下一些规律和特点。比如,人员流动较频繁,基本工资不宜过高而活工资不宜封顶,单间与大堂、男生与女生、店内经营与店外经营、营业额结构等比例要合理等。同样值得认真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二、茶馆业发展趋势

1.茶馆规模。目前,茶馆规模大体可以分为3种。一是200平方米左右的;二是300至600平方米左右的;三是800平方米以上的。其中,现有茶馆和正在筹建的新茶馆中,三四百米的居多,约占50%左右。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我想,原因很多。比如,部分茶馆投资者从“试一把”开始向“多投资、多挣钱”迈进了一大步;部分茶馆投资者虽然看好茶馆业的前景,但流动资金不够充分,或者缺乏项目和项目储备,因而还不能或还不敢大投资。今后一个时期,茶馆规模方面有两种发展趋势。

第一,一二百平方米的茶馆将开得更多。这种茶馆,硬件和价格中挡,服务一流。而且,主要开在中高档社区内或周边,融入社区文化。硬件和价格中挡,服务一流。这是基于以下消费心态:有些朋友,在办公室见面不方便,而到家里见面,关系的火候还没到。此时,在住所附近或小区内的茶馆等休闲场所见面往往成为首选。同时,社区文化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越来越重视。这使得投资者看好把茶馆开到社区的前景。

这种茶馆的经营策略是:以休闲风格为主,营造温馨的氛围,硬件和价格中挡,服务一流。切勿因价格中档而降低服务水准,而应努力提供充满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使茶馆成为社区的优秀住户。

第二,七八百平方米以上的茶馆也会有一定的发展。这是因为投资者追求规模效益和连带效益。这类茶馆,会更多地开在城郊地带(如北京四环、五环周边)或公园内,以自然景色和多种特色项目取胜。对规模大的茶馆来说,经营性项目与项目储备更为重要。否则,将难以支撑正常的营业额。

2.茶馆功能。通常,消费者在茶馆可以休闲、会友、洽商、言情、聚会、购物等。近几年,一些茶馆做专业沙龙、茶艺培训、旅游定点等新业务,使茶馆的内涵更加丰富,也使人们对茶馆功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实,茶馆是一个大平台。端起茶杯,可以谈茶、茶文化,也可以谈政治、谈股票、谈女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馆原有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强化,也将被赋予更多的功能。这方面,有几个具体问题值得认真探讨。

一是可不可以陪聊?茶馆是文化含量比较高的休闲企业,搞“三陪”肯定不行。同时,茶馆消费者中,有一些对本地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感兴趣的、特别是外地出差来的顾客,愿意与茶馆员工聊这方面的话题。或者,客人在茶馆等人时,也愿意与服务员随便聊聊。这时候,如果让茶馆中相关知识储备较多的员工大大方方地与客人聊聊,或者事先请一些比较专业的离退休学者、干部来,有偿地与这些客人交流一下,行不行?我看,完全可以。这样,既可以满足特定消费者的正当需求,也可以增加茶馆的人气和营业额,何乐而不为?

二是可不可以打麻将?外地茶馆大多数允许客人打麻将,北京也有部分茶馆这样做。我认为,既然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前几年已经将打麻将列为全民健身运动了,茶馆没有理由拒绝。当然,只能在单间打,而且隔音要好。同时,不要赌钱。这是可以要求消费者做到的。三是可不可以吃饭?有条件,当然可以吃。客人吃饱饭,可以来茶馆喝茶消食;客人在茶馆喝茶喝饿了,能吃饭该多方便。再说,老祖宗留下的那么多美味佳肴中,还有茶菜茶饭呐。

当然,在茶馆吃,不要太甜、太咸、太油;还要注意及时通风,以免影响品茗环境。

3.三结合发展策略。从茶馆功能的角度看,由于消费者的个性化和消费方式的多元化,茶馆的经营项目也应该多一些。而且,要实行多元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其中,实施三结合发展策略既是一种发展趋势,又是一种明智之举。

第一,吃与喝相结合。茶馆的“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佐茶之食。二是茶膳。现在,北京乃至全国的茶馆,茶食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不多,整合在一起的更少。像老舍茶馆、碧露轩茶艺馆比较精美的、含有茶叶成分的和没有茶叶成分的茶食,客人赞不绝口,利润也不薄,多好!干嘛老是花生瓜子开心果呢?至于茶膳,微酸、微甜、微咸,清淡、精巧,有凉菜、热菜,也有正餐、简餐,可以办春茶宴、婚礼茶宴、生辰茶宴、庆功茶宴等,又符合美食时尚。应该创造条件,逐步推广。1993年至1995年,我与北京青年旅行社小天鹅酒家合作,试办茗缘阁茶膳厅,推出茶膳项目。虽然没能坚持下来,但毕竟开了大陆商业性茶膳项目之首。而且,至今初衷未改。

第二,休闲与娱乐相结合。关键在于怎样结合?茶馆讲究静,适合安排下围棋、玩飞镖等传统休闲项目,也可以安排花艺、书艺、影艺、美容、美发、美甲、泡脚、沙弧球等专业休闲娱乐项目。但是,绝对不能搞三陪。

4.茶馆、咖啡厅、酒吧三足鼎立。看看北京的现实:茶馆450多家、咖啡厅200多家、酒吧500多家。继三里屯酒吧一条街之后,北海后海又兴起了新的酒吧一条街。这与茶馆业的蓬勃发展遥相呼应,显示了北京休闲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几年前,有位开茶馆的朋友对我说:陆先生,咱们联手多开茶馆,打败酒吧、咖啡厅。我问他:这有必要吗?有可能吗?我接着说:您喜欢茶,这可以理解。但是,现在是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您的客人可能刚从酒吧出来,到茶馆解解酒;也可能从您的茶馆出去,又到咖啡厅去消遣。而且,茶馆、咖啡厅、酒吧有不少方面正在趋同。比如,微笑服务、柔和的灯光、舒缓的音乐、大量使用绿色植物等。如果三者能取长补短,各自办出特色,使休闲产业健康发展,该多好!

三、风格与功能定位

茶馆风格与功能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企业与茶馆业的成败。因此,要高度重视。

1.风格。现阶段,中国大陆茶馆的风格,基本上可以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和综合风格3种。如北京传统风格茶馆有老舍茶馆、天桥乐茶园等;现代风格茶馆有五福茶艺馆、茗仁茶艺馆等;综合风格茶馆有圣淘沙茶楼、碧露轩茶艺馆等。

其中,综合风格茶馆的增长幅度大,增加数量多。因为其是集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于一体的茶馆,有互补优势。而且,随着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茶馆风格出现了趋同现象。一是有的传统风格茶馆增加了现代风格的单间。如老舍茶馆准备拿出二楼500平方米的面积,装修成现代风格茶室。二是有的现代风格茶馆,增加了快餐项目,方便了想用餐的客人,如五福茶艺馆阜成门店、小小茶艺馆等。

时代发展到今天,是否可以把有没有茶膳或正餐作为衡量综合风格茶馆的标准之一呢?或者,是否可以把圣淘沙茶楼等即可以喝茶、喝咖啡和酒,又可以吃饭的场所称为茶馆呢?我看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衡量是否综合风格茶馆的基本标准有4条。第一,是否既有传统风格的经营场所,又有现代风格的经营场所。第二,是否既有中国风格茶室,又有外国风格茶室。第三,是否既可以喝茶,又可以吃饭。第四,是否既可以喝茶,又可以喝咖啡和酒。我认为,满足其中两条以上标准的茶馆,就可以将其归入综合风格茶馆了。

从发展的角度看,综合风格茶馆最适应个性化消费时代,成长空间最大,利润最大化的

可能性最大。

2.功能。茶馆功能大体有以下几项。一是休闲功能,包括会友、下棋、闲聊等。二是商务功能,包括接洽、商谈、签约、应酬等。三是情感功能,主要指异性朋友相约茶馆。 四是教育培训功能,如独生子女教育沙龙、茶艺师培训等。五是延伸服务功能,如代客养壶、茶馆筹建咨询等。

随着茶馆业的发展,商务功能、教育培训功能和延伸服务功能等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四、企业文化建设

1.茶馆企业文化。茶馆企业文化有3个显著特征。一是时代特征。现在是讲求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时代。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裕起来的高消费群体,包括大款和公款,是茶馆业的消费主体。二是行业特征。茶馆是文化含量比较高的休闲企业,是茶文化事业和茶产业的重要窗口,是沟通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的高效平台。三是老板性格特征。老板的个性、人生观、追求等,将直接作用于茶馆企业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茶馆企业文化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经营理念、宣传口号、发展战略等。其中,发展战略是茶馆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短期发展战略与长期发展战略两种。研究、确定茶馆发展战略,可以目标明确,滚动发展,把重点放在短期方面。在茶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制度建设不容忽视。从一定意义上讲,茶馆业经营业绩好与不好,关键在于制度建设搞得好不好。目前,笔者为茶馆业起草并被不少茶馆采用的规章制度达15个,并在不断完善中。希望这些规章制度能帮助茶馆业搞好经营管理。这方面,有5点建议。

第一,规章制度宜细不宜粗,能量化的一定要量化。细致和量化便于操作。否则,容易流于形式。

第二,制度建设要全面。而且,相互间要协调。应涉及环境卫生、产品与服务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等各方面。为保证其效力,宜适时增补或修改。

第三,要体现“奖惩严明,以奖为主”的精神。茶馆员工绝大多数是年轻人,要多鼓励,严要求。奖惩,既要有物质的,也要有精神的。不可以偏废。

第四,规章制度不能朝令夕改。不能有随意性,要确保其严肃性。

第五,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员工中的亲属和骨干更要严格要求。严格要求亲属和爱将,可以增加制度和老板的威信,收到“少投入,多产出,良性循环”的效果。

五、茶馆经营管理难点与对策

21世纪对茶馆业来说,同时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和较大的竞争压力。要搞好茶馆经营管理,首先要坚定信心,正视困难,理清发展思路。然后,要有一定的对策。

1.拓展客源市场。这方面,也有规律可寻。比如,北京茶馆消费者,有明显特征。第

一,从行业与职业看,大都属于金融、房地产、电信、IT、外资外贸、旅游,律师、医生、记者、教师(大学中学)、公务员等。第二,从收入情况看,大都在10000元/月以上,而且比较稳定。第三,从年龄方面看,相对集中在25至45岁之间。第四,从茶叶消费习惯看,大都喜欢喝乌龙茶、绿茶。近两年,又增加了冰茶、苦丁茶和普洱茶等。至于茶馆消费者性别方面,男女大体相等。

在开拓客源方面,可以分为两个主渠道。一是集团消费客户,二是散户。也可以将客户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大款和公款。实际上,侠客岛就是为大款和公款服务的。从思想上明确这一点,很有必要。同时,茶馆的营业额70%左右是靠回头客支撑的。因此,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回头客,推行会员制。

2.扬家族式管理之长,避家族式管理之短。目前,中国大陆95%以上的茶馆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被消费者和学者戏称为“夫妻店”。

其实,在茶馆实施家族式管理,是可以理解的,也有一定的好处。通常,采购、会计、库管等岗位,由老板亲戚打理。因为这些岗位十分重要,需要安排可靠的员工。

当茶馆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一般会遇到可靠与能力的矛盾:亲戚可靠,也能适应茶馆初期的工作;但能力有限,短期内提高较慢。怎么办?建议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有关人才。同等条件下,优先培养亲戚;亲戚能力有限,就要优先培养其他基础好的员工;避免人才断档。

另外,在家族式管理的基础上,可以实行股份制。把一部分股份售予或奖给茶馆骨干。这样,在茶馆业务大发展时,可以分散部分风险。当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留住业务骨干。

3.特色生财。主要指环境、产品、服务,都要有特色。靠特色挣钱,靠特色竞争,靠特色发展。这方面,要重视将时代特色、行业特色和老板个人(性格)特色融为一体。这也是茶馆企业文化的基本要求。从实践方面看,有特色的茶馆人气旺,利润高,后劲大。

4.在使用中培养员工,尽量保持骨干稳定。茶馆老板们越来越认识到:“得人才者得天下”。在一定的意义上讲,茶艺师是茶艺馆的支柱。过去,餐厅老板爱说一句话,叫做“人不够,菜来补;菜不够,人来补。”现在,搞茶馆经营,茶要好,人也要好。不能靠补。实践经验表明:茶馆业与旅游业一样,人员流动性较大。往往达到30%至40%左右。怎样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成了茶馆老板们比较头痛的事情。其实,只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第一,招聘时把好专业关。同等学校条件下,优先从有茶艺专业的学校和职高饭店管理、礼仪、公关、文秘等专业录用;同等个人条件下,优先录用文静、白净、身高1.60至1.70米、喜欢茶、会讲普通话、手指细长的应聘者。

第二,努力把现有员工培养好,帮助他们成为优秀茶艺师。

第三,从制度安排上,屏除只管用、不管培养的意识,鼓励员工岗位成才;80%以上的管理人员宜从本店提拔;奖惩严明,以奖为主;使员工在本店呆着踏实、舒心,愿意在茶馆长期工作与发展。

第四,保持与人才市场、茶艺学校或有茶艺专业的学校的密切联系。除了满足现有人员需求外,还要有一定的人才储备。这既可以随时补充人员,又可以对工作一般的员工起到督促或必要的警醒作用。

第五,适当地从别的休闲、服务企业挖人。这方面,宜注意两点。一是尽量不要从1公里半径内的企业挖人;二是特殊人才可以用高薪特殊对待,但对原有员工(特别是经理领班)要做好疏导工作。

5.有比较充足的项目和项目储备。未来茶馆业的竞争,将是人才与人才储备、项目与项目储备的竞争。这里指的项目,包括产品营销项目、服务营销项目和延伸服务项目。

6.搞好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茶馆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是5000年官

本位的国家,主动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指导与支持非常重要。前几年,有的城市政府主管部门曾把茶馆列入娱乐行业,按18%的税率征税;有的则要求茶馆把单间打通;一度影响了茶馆业的发展。后来,茶馆业通过政协、媒体等多种渠道,积极从正面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化解了不少矛盾;浙江、上海、山东、北京、广州等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也主动关心、指导茶馆业发展。如2003年夏天,北京市有关部门主动减免了茶馆“非典”期间两个月的营业税,受到茶馆业和消费者好评。

茶馆业能否健康、持续地发展,关系到茶产业的明天,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明天。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愿意继续为茶馆业服务,与茶馆业一起成长,为弘扬民族茶文化、繁荣中华茶经济多干实事。

第三篇:我国动漫业的现状与发展

今年中国国际动漫节发布了《2013中国动画产业发展辑要》,其中值得留意的是2012年中国生产的动画片总时长约22万分钟,与上年相比下降15%,对此,更多人同意是科学增长、理性回归的观点。中国漫画也依然存在着创作缺乏创意、行业缺少人才、企业发展缺乏资金,还有市场上到处可见的盗版。

虽然动画时长的减少体现了我国动漫业由数量向质量方面发展,重创意、讲故事的发展方向也深入人心,但我国动漫业的发展还不平坦。而今年的动漫节尽管道路有些不便,依然抵挡不住人们的热情。各大参展的单位也拿出了自己的主打产品,各种宣传广告吸引顾客。其中人气最旺的还是早已深入民心的国产动漫;如喜羊羊、熊出没、阿狸、小炮兵等。

虽然动漫爱好者众多,但冷热反差也非常明显。人气最旺的动漫衍生评即使价格比其他动漫形象贵依旧挤满了人。而更多表现出我国漫画爱好者对其他动漫几乎一无所知。这种情况深刻的让动漫业明白动漫的质量、创意才是制胜的关键。只有更快地提高国产动漫的质量和影响力才能保持不败之地。

原创漫画网认为动漫产业是文化创作型产业,其质量才是最根本的核心。然而国内部分动漫企业不重视文化的培养和动画的质量,造成资源被浪费。这次国产动画的回归,正是国产动漫业重视质量,理性发展的表现。

在我国,动漫产业链还不完整,更多的动漫形象以授权拍卖的形式进入到小商品之中。如某动漫公司设计了一款动漫形象,有多家企业想要把这个动漫形象用于广告或者代言产品形象,这时怎么办?拍卖会就为他们之间搭建一个平台。动漫公司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拍卖获得版权收入,而企业则通过拍卖获得了使用权,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动漫业的合作共赢。

动漫形象使用权的拍卖,让众多的文化制造企业和商家有偿获得动漫形象的使用权,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利润空间,并且在授权范围内受法律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形象授权,增加动漫企业收入,反过来完善动漫形象并扩大其知名度及美誉度,进一步刺激授权商品的销售,从而获得双方的共赢。

中国传统产业如印刷包装业、文教体育用品、儿童服装、玩具等产业的产品附加值还处在相对不高的水平。而动漫是这个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如何培养真正具有创意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国内惹人喜爱动漫文化产业成为当务之急。

漫道网认为,我国动漫企业还存在缺乏资本及品牌拓展渠道、产业链不健全、发展模式滞后等问题,制约着动漫衍生品产业的发展。但通过动画、漫画等的动漫形象的商业结合,使加入动漫元素的传统产业不仅丰富了形象、更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第四篇: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前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保险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我国保险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保险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保险公估日益成为保险市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公估业的发展是我国保险市场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也是我国同国际保险市场接轨,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保险公估的职能和影响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但由于我国保险公估公司大多规模过小、与保险公司对话的实力较弱、专业人才缺乏、业务水平低下、业务来源渠道不畅、国内保险公估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社会公众对保险公估业缺乏了解和国外成熟保险公估人的竞争等因素的存在,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我国保险公估业的健康发展。面对入世后难得的市场机遇和国内保险市场开放后带来的挑战,逐步探索和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保险公估人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模式,有利于我国保险公估市场走向成熟,走向国际化,使我国保险公估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保险公估的概述

(一)保险公估的含义及内容

保险公估人是指受保险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委托,专门从事保险标的评估、勘验、鉴定、估损以及赔款的理算等业务,并向委托人收取酬金的机构。保险公估人是保险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立,公正、公平的身份介入保险市场,是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准确实施保险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维护保险合同双方利益的重要保证。

保险公估人具有以下特点:

1.保险公估人结果的经济性。一方面,保险人需要公估人的服务来降低理赔成本,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公估人通过合理理赔,维护了被保险人获得经济补偿的权利,推进了被保企业的发展,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能力。

2.保险公估人专业的技术性。由于保险公估人的市场定位是向众多保险人甚至被保险人提供专业的保险服务,因此,当公估人面对更多不同类型保险理赔、评估等业务时,要求拥有不同专业背景又熟悉保险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理赔人员,从而使其理赔技术有可能较单个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更加熟练,经验更加丰富。

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3.保险公估人资格的严格性。保险公估人除应具有保险、经济、金融、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从事过理工类专业技术业务。同时,作为保险公估从业人员必须通过保险公估资格考试,获得《保险公估从业资格证书》,才能持证上岗。

4.保险公估人地位的超然性。保险公估人作为保险市场中介人之一,相对保险当事人而言地位超然,较易被双方当事人特别是被保险人接受,是减少理赔过程中当事人之间磨擦的润滑剂。但保险公估人毕竟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中介组织,其超然性是相对的和有限的。它与同属中介人的保险代理人、经纪人的作用有很大不同。

(二)国内外保险公估业的相关情况

保险公估人制度,是伴随着1666年伦敦大火之后应运而生的。起初,估测损失数额的工作由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完成,但由于保险公司过分依赖员工,导致常出现串谋及诈骗事件。1800年,大多数的火灾保险办事处都任命独立的“估价人”作为其代理人。此后,雇佣独立公估人成为一种习惯做法,被接收下来。1961年,英国特许公估师字会成立,标志着英国公估人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英国公估人制度的发展,欧洲、美洲、澳洲、东南亚等地区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公估行业。尤其是在欧、美保险业发达国家,保险公估人早已异军突起,为保险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旧中国,我国也曾成立了几家保险公估行,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益中公证行”、“联合保险公证事务所”、“中国公证行”,天津的“永年·公估行”,但终因战乱而被迫停止了业务经营。

一般而言,一项新事物、新行业从诞生、起步到发展,总是要经历一段跌跌撞撞的过程,我们同样不能企求我国的保险公估业一帆风顺地发展,事实也正是如此。如果我们将成立于199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保险理赔公估技术服务中心”视为改革开放后我国保险公估业的开始,那么,我国保险公估业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我国保险公估人发展呈加速之势,2001年国内注册的保险公估公司有26家,到2003年末,我国保险公估人猛增到120家,比2002年增长了5倍多。2004年底,我国保险公估人已经发展到180多家。截至2006年6月,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并处于经营状态的公估公司为233家。然而当保险业公布2001年全国保费突破2100亿元,保险公司数量已达50多家、保险界一片繁荣景象时,作为保险中介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公估业却默默无闻。直到2004年公估行业才收入才达到1.54亿元,这是2003年(3880万元)

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近四倍,2005年2.97亿元,同比增长98%,实现利润2023万元,首次实现全行业亏损的艰难局面,2006年上半年1.80亿,同比增长69%。

可见,即便是如此迅速的发展速度,也不能证明我国保险公估行业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仔细研究国内保险公估行业的现状,我们就能发现仍处于成长幼稚期的明显特征及繁荣表面下的深层次危机。我国的保险公估主体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适应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与其他保险中介人相比,保险公估人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市场缺位”,这种发展滞后的状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WTO的需要。

(三)保险公估是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保险公估人在保险市场上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以鲜明的个性与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一起构成了保险中介市场的三驾马车,共同推动着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公估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险公估人制度是合理理赔的重要基础。要合理理赔,首先必须要认真、准确地定损。我们知道,由于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且受知识面和专业性的制约,对保险标的的定损难免出现偏差和错误。定损出现错误,理赔就无法合理。保险公司又不可能配备各类专门的理赔技术人员,而保险公估人员是经过专业考试合格的高素质人才,熟悉各种标的性能,专门从事鉴定、检验、定损、理算工作,既具有专业理论基础,还可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这样,公估人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从专业性方面,都比保险公司处理定损具有独特的优势。公估人作出的估损报告相对比保险公司的定损而言,可能会更及时、合理、准确,便于保险公司合理实施理赔。

2.保险公估人制度是维护保险双方利益的重要保证。保险合同的首要原则是最大诚信,由于保险合同订约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承保或理赔阶段,以及在危险防范和控制方面,都存在违背这一原则的可能。根据《保险法》规定:“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可以通过聘请依法设立的独立的评估机构或者具有法定资格的专家,对保险事故进行评估和鉴定”。保险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其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保险事故发生后,对保险标的检验、鉴定、估损、理算,被保险人通常不熟悉,在查勘、定损的问题上,如果纯粹由保险人说了算,被保险人难免不服,有时甚至引起纠纷和诉讼。事实上,限于保险公司人力、条件、技术力量,查勘定损时难免出现差错失误,这样对保险合同双方都不利。而由地位超然,熟悉保险业务的保险公估人实施和参与估损,就

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可以避免上述现象,从而维护双方利益。也只有通过公估人,站在第三者公正的立场上实事求是,作出客观公正的公估,才能不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

3.建立保险公估人制度是保险公司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近几年,保险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分散性业务的比重愈来愈重。如果保险查勘定损工作仍依赖于自身来完成,无疑将需要更多的理赔人员,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这将造成经济上的不合算,成本的提高。而委托公估机构查勘定损,保险公司只需支付少量公估费用,就能解决问题,从而,节约了费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从我国保险公司的实际情况考虑,正确认识和处理展业、承保、理赔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经营效益,也势在必行。据保守数字估计,保险公司人均费用分摊(含工资、福利)高达10万元,内部人员的安排基本是展业,理赔人员各占50%。保险员工按10万人计算,如果能将5万理赔人员的工作分流,转移给公估中介机构,则一年可节省50亿元,经营效益将得到明显提高。因此,保险公司也应意识到逐步从部分理赔领域退出,大力抓好自己的核心工作,搞好保险资金的运用,履行保险补偿职能,真正有效地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

4.实行保险公估人制度是缓解保险双方矛盾,杜绝腐败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被保险人由于出险造成了经济损失,要求赔偿的心理比较迫切,提出的索赔金额往往偏高,加之,保险人易受自身利益驱动,保险双方容易产生矛盾和纠纷。轻则调解,重则诉诸法律。在实际工作中,一旦“对薄公堂”,不论官司胜败,保险公司永远是“输家”。因为,既使官司胜诉,也会“赢了官司丢了业务”,而且还会在公众心目中留下“保险公司与保户打官司”的不良印象,影响保险公司的形象和声誉,最终影响保险公司的展业和发展,保险公估人作为中介人,只以“裁判”的身份出现,自己不当“球员”,他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是等距离关系。因此,保险公估人作出的鉴定,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双方都易接受,避免了保险双方的矛盾,从而为“主动、迅速、准确、合理”地进行理赔创造了条件。

保险公司的人情赔付、通融赔付、以赔谋私、损公肥私等腐败现象,尽管各保险公司都有自己的管理机制、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但一直禁而不止。说明管理机制、制度和措施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治本”。要彻底杜绝保险腐败,必须从保险体制上着手解决,将理赔定损工作转移分流给保险公估人,做到“定损”、“赔偿”分离,

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使保险公司“一条龙”的工作方式变为“三足鼎立”相互制约的工作模式,使理赔工作规范化,公正化,透明化。只有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才能彻底杜绝腐败。

二、我国保险公估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保险公估业历史短,公估机构规模小,发展快,保险公估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

从世界范围看,保险公估业发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当代的保险公估业实际上是近几年才逐步形成的。目前,我国的保险公估机构已有几百家,发展非常迅速,虽然保险公估行业在数量上有了增加,但在质量上却没能很好地提高。在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未能完全理解保险公估机构进行承保公估或理赔公估的习惯性做法和制度性安排的情况下,大量保险公估公司的存在会造成恶性竞争,各保险公估机构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在市场经济中,生存是第一位,各保险公估公司为了争市场、抢业务势必压低收费价格,不顾公正立场迁就客户,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引导、监管,必然会影响公估服务质量,损害保险公估人的职业形象,从而阻碍保险公估业的健康发展。

1.市场供应主体不多,缺乏有效竞争。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可供保险公估人选择的保险金人主体不多,迄今为止全国仅有50多家保险公司,供投保人和保险公估人选择的保险公司依然太少。而且,目前对保险人的理赔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险公估人的发展。同时,国内几乎所有保险公司基本采用“一条龙”的服务方式。即从展业、承保到防灾、定损、理赔、追偿等都由保险公司经营,保险公司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既当裁判又当球员”的双重角色。所以,在观念上,保险公司对保险公估人既不支持又不理解,有的持自身实力雄厚,不愿与其打交道,有的甚至在业务上设置障碍,“抢饭吃”。在利益上,保险公估公司出现以前,保险公司大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络,而现在保险公估公司的介入,并不能明显节约它们的成本,反而在很多时候成为竞争对手。于是,保险公司留给保险公估公司的空间很小,一般保险理赔的业务不会交给保险公估公司去做,只有当保险公司无力做(技术实力不够)或不好插手(关系到政府)的理赔案才会找保险公估公司。更何况目前保险人主体太少,要打破这种格局可能性不大,这就决定了保险公估人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2.保险公估人自身的弱势。资本金过少,全国大多数公估公司的注册资本只有200多万元,超过500万元的很少,这与保险经纪公司“入门”条件1000万元的注册

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资本相比,显得太弱了。另一方面,目前全国取得保险代理资格的人数有近100万人,保险经纪人数也近5000人,而保险公估人则不足1000人。虽然保险公估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但在报考资格的学历要求上限制了其发展。保险代理人报考资格是高中,保险经纪人报考资格是大专,而保险公估则要求本科。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验不够丰富,技术力量薄弱等,绝大多数保险公估公司开业时间短,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管理不够到位。这些都使保险公估人的发展举步维艰。

3.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合格的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首先,保险公估业务性质要求保险公估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包括保险、法律、会计等专业知识;同时,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还必须掌握损失对象的专业知识,如工程、建筑、医药、电子电器及其价格等;最后,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这要求保险公估从业人员有广博的知识。然而,现有的保险公估从业人员中此种通才寥寥无几。一位保险公司理赔部经理的话入木三分:“实际是我们在替公估公司培养人才。”其次,我国的保险也正处于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保险公司从“重业务拓展,重分支机构设置”转向“重降低成本,重经济效益”。因此,在保险理赔环节中,保险公司越来越多地借助于保险公估公司,以期望在减少理赔成本的同时,也减少纠纷,最终维护与被保险人的良好关系。1980年以来,我国保险业务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保险理赔案件也迅速增加,但是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保险业务量的增长。

(二)我国保险公估业的职能和影响正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宣传力度不够,还有待提高

社会经济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矛盾,利益主体因其所处地位和本身利益的不同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对相同的事件往往有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由此产生的矛盾和摩擦会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保险关系是公估人和承保人通过要约、承诺、签订合同等一系列环节确立的,其涉及的法律范畴有保险法、经济法、合同法等多种法律。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讲,经济合同条款的解释应贯彻有利于非起草方的原则,而保险条款的合同解释是由保险人作出,查勘、定损、理赔等仍由保险人负责或双方约定,没有第三者的公证就很难保证保险合同主体的权益不受侵害,或产生纠纷。保险公估人的介入就可大大减少这种侵害和纠纷。

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当前存在的一个不争事实就是,我国公民的保险意识普遍不高,对保险需求的层次较低,公众对保险服务的信任度原本也不高,这就决定了我国广大的投保人对保险公估的需求十分有限。保险公估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对保险公估的认同度较低。近几年,同样是保险中介组织,保险代理、保险经纪的宣传力度就很强,社会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当然,保险代理靠全国100多万代理人宣传,保险经纪靠的是雄厚的资本实力和重大的项目引入瞩目。但对于保险公估而言,不仅社会公众了解较少,就是保险从业人员也很少接触,这就增加了保险公估业务发展的难度。同时,我国的投保人对保险知识和保险条款知之甚少,对公估人的作用和收费方式都不甚清楚,不能有全面的理解保险公估的重要性和充分地应用保险公估服务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我国保险公估业数据信息薄弱,人才匮乏,业务面窄,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尽完善

保险公估的竞争是技术与经验的竞争,目前国内的公估公司由于起步晚、规模小、都面临数据、信息、资料缺乏和管理薄弱的情况,使得我国保险公估机构目前从事的大多数公估业务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险种交单一的理赔业务我国保险市场中如航空航天、石油勘探、地铁、核电站、远洋船队等价值大、技术含量高的保险物和营业中断险、利损险、责任险、船舶险等较为复杂的险种公估基本上是有国外的保险公估人承揽。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为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现在各大保险公司在理赔的过程中遇到的高技术含量的案例愈来愈多,保险理赔日益成为融合保险知识和各种专业知识的混合性工作,因此,对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我国每年举办两次保险公关人员从业资格证考试,取得资格的人也很多,但是获得国际认证的公估师资格的却是凤毛麟角。

1.人才瓶颈。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保险公估公司处于起步阶段,即使那些已经营了若干年的企业,也存在着严重的人才危机。这与中国保险自80年代以来特殊的经营形式,中国保险企业特有的大而全的经营形态,导致了保险公司的功能过于完备,也使保险人才必须进入保险公司才有机会施展才华。因此造成了目前保险专业人才,包括理赔人才集中于保险公司的现状,而相对于保险公司,保险公估公司工作岗位的稳定性、收益水平和发展机会都无法与之相比,除非许以高级职位和丰厚待遇以及发展机会,

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对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员无法产生吸引力,而高薪和发展机会,恰恰是保险公估公司所无法提供的。

2.保险公估从业人员不够专业。从社会上看,虽然每年有相当数量的人能够通过保监会组织的资格考试,但由于公估行业的特殊和高度依赖经验的职业特征。能够通过考试并不等于能够熟练操作,因此,许多通过考试的新手并不能够很快掌握应有的技能,另外,由于保险公估业在中国诞生的历史比较短,且经营并不顺利,多没有成熟的培训机制,加之业务力量不大,缺乏数据的经验的积累,新人的锻炼机会不多。因此也没有能够从本行业培养出足够的专业人员。市场要求保险公估人不但应当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备其他相关知识。在保险事故的处理中,保险公估人既要以专家身份刑事故进行权威的技术分析,也要以专家的身份根据保险合同对事故损失进行合理的理算。目前国内保险公估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高精尖人才凤毛麟角。他们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保险专业教育,理论知识匮乏,知识构成单一,经验不足。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保险业已渗入到卫星、火箭、核能、通讯等高科技产业中,公估人如不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完善知识结构。将难以适应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3.保险公估公司在国内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不仅1999年版的《保险法》未对保险公估明确表述,在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保险法》中,也寻觅不到保险公估的影子。保险公估公司的设立要经保监会批准,但同时又没有规定保险公司理赔必须要有合法保险公估公司出具的公估报告。这种半开放的状态对有牌照的保险公估公司而言,意味着既要承担特许制下的管制负担,又享受不到特许带来的垄断实惠。目前我国规范保险公估人的法律、法规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保险公估人管理规定》,应该说这两部法规远不能适应保险公估人的发展需求,更何况它们本身还存在诸多缺陷和遗漏。在业务发展政策上,也存在制约。虽然保险公估是全国性公司,但如何设立分支机构却没有明确规定,这就使保险公估公司为了业务只好在全国各地奔波,顾此失彼,既增加了大量的费用,又影响了服务质量。

(四)许多实力雄厚的国外保险公估机构相继进入国内保险市场,使我国保险公估业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许多公估公司都有在业务竞争中与外资同坐在谈判桌上的经历,外资公估公司来华设立机构的步伐已明显加快。在国内市场尚没有做大、没有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又面临“狼”的追赶,这对中国保险公估业的生存确是严峻的挑战。

目前,我国保险公估公司由于资金压力还基本没有开展网点建设,难于形成规模经济。公估的工作性质要求工作人员要及时到现场,进行查勘取证。因此,网点的设立非常重要。我国目前保险公估公司的资金实力都不够强,这种情况一方面为及时查勘造成障碍,增加了工作成本;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业务的开拓,对公估公司规模的扩展带来障碍,而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的保险公估公司主要是利用网点形成规模经营的方式,为保险公司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但是在我国,保险公估公司资金匮乏,已经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已经加入WTO多年,国内保险在市场准入、经营领域等方面将进一步开放,更多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将进入中国,这些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必然要把他们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入中国。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国内保险公估市场将出现众多的境外公估机构和国内公估机构,公估公司之间收购、兼并、合并的浪潮将不可避免,形成强者吃掉弱者,弱者联合成强者的局面,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下,我国的公估业整体水平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解决我国保险公估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发展保险公估业旨在促进我国保险市场良性运行和快速发展,提高保险业的经济效益,尽快与国外保险公估人抗衡,与国际保险市场接轨。尽管目前我国的保险公估也业发展困难重重,但保险公估业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根据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1年1至12月份全国各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2109.36亿元,同比增加513.67亿元,增幅32.19%。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685.39亿元,同比增加87.17亿元,增幅14.57%,占总保费比重为32.49%。由于目前绝大多数保险公估业务是从事企财险和少量车险的估算,很少涉及寿险,因此,仅以产险来计算。假定全国综合赔付率在40%,那么全年赔款总支出将达240多亿元(2000年国内财产险赔款达332.93亿元);如果保险公估佣金为5%,则全国每年应有12多亿元的公估市场。不可否认,我国的保险公估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强广告宣传,提高社会对保险公估人的认同度

保险公估人对中国人来说是个“舶来品”,市场对保险公估人的认识、接受都需要有一个过程。为此,需要保险公估公司加强在大众媒体上的宣传力度,让公众知晓保险公

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估人的内涵、职能、经营范围以及与保险公估人与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的区别等,进而明白保险公估人在业务上的各种优势,从而提高社会公众对保险公估人的认同度,也为保险公估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深化保险企业经营体制改革,为保险公估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我国保险企业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外延式粗放型”的业务发展路子,专业化分工的经营措施不到位,一方面使得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不佳;另一方面,又使得保险公估人因缺乏业务来源而难以为继。首先,制定保险公估人发展的长远规划,确定保险公估人发展的具体目标。我国保险公估市场发展的长远规划应建立在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基础上,在法律上确定保险公估人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公估业发展模式。其次,加大政府机构的改革力度,转变政府部门职能,促使政企、政事分开,将保险公估机构纳入国家保监会的宏观监控范围,使这成为“自主执业、自立信誉、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一种保险中介。最后,深化保险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走专业化分工的发展道路,主动为保险公估人腾出发展空间。

继续深化保险企业经营体制改革。为保险公估人提供发展空间。长期以来,我国的保险公司无论规模大小,都是包办了从展业到理赔的所有经营环节,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使保险公司机构臃肿、力量分散,往往是什么都做,结果什么都做不好,经营效率低下,保险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它又使保险公估人因业务来源范围狭窄而难以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应积极的进行经营体制改革,主动从一些理赔领域内退出,让位于保险公估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来可以通过保险公估人的优质服务克服保险公司理赔技术上的障碍;二来可以克服理赔道德上的问题,有效遏制“以赔促保”、“以赔谋私”等不良现象;三来可以让保险公司集中力量进行险种开发等核心内容, 以专业化分工提高其经营效率。

(三)立足市场,努力生存,提高技术,打造品牌

积极稳妥地推进保险公估市场的对外开放。在保险公估市场开放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开放的“度”,走有限制、有选择、有步骤的开放路子,而且要做到“先炼内功,再迎客人”,适当保护民族保险公估业的发展,真正实现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种保险公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可以考虑先在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进行试点,然后

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再在其他具备条件的城市逐步推广,切忌仓促出台而形成先天不足,影响其业务的健康发展。从市场中寻找客户,想办法做大市场,可以先从本公司的股东单位做起,与客户保持长期良好的关系,再向周边行业辐射渗透,开展业务。努力提高技术附加值,推出专业化服务,以显示自己的服务特长,提高市场份额,同时坚持诚信报务。应当建立一系列的公估专家网络,从而使保险公估业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积极拓展保险公估人的生存空间。对保险公估公司而言,开发互联网业务也是加强竞争力的途径之一。要加强国际交流,逐渐习惯按国际惯例办事。大胆实践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做大项目、提供优质服务创民族保险公估的品牌。

(四)建立和制定相应的制度及法律条文,规范和促进保险公估人的发展

逐步建立保险公估机构法人制度、注册登记制度、资格认证制度、佣金控制制度、稽核审计制度,加强行业管理,争取保险中介人的行业自律。保险公估机构应有健全的业务及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专门账簿、记载业务收支状况,定期向保险监管机关报告业务情况及财务情况,并接受保险监管部门与国家审计机关的检查监督。一旦时机成熟,可建立保险公估人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通过行业管理,订立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自律,克服和制约同业竞争带来的不良后果和行为,保持市场稳定发展。

保险公估经营必须有良好的法律环境作依托。由于保险公估公司在保险当事人之间所处的特殊的居间地位,决定了它在业务活动中必须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法律地位。在我国,正是由于有关保险公估业的法规很少,才使我国保险公估经营呈现出松散混乱的现状。保险公估报告,作为调整保险双方当事人利益的文书。在法律上如何定位,对于公估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公估报告的法律涵义,是保险法与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赋予的。它本质上只是一份技术性质的报告,在法律上能否被采信和采证,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对保险当事人的约束力也相对有限,因此,对于保险公估报告的法律地位问题,应该及时得到解决。2002年1月《保险公估人管理规定》的正式,将使我国保险公估业有法可依,使保险公估经营走向规范,更使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法律体系趋向完整。

(五)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加快保险公估人才的培养,积极应对WTO

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保险公估机构的发展,关键在于公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保险公估技术专业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参与保险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鼓励更多的人报名参加保险公估人培训和考试,从而逐步改善保险公估人的专业技术结构,适应保险公估公司的专门化业务发展需要。入世5年后,外资保险中介业可以不受中国合资公司的有关要求和限制。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国外同行的竞争,国内保险公估公司如果不加快成熟、壮大,将无立足之地。通过与外资保险公估公司设立中外合资保险公估公司,最大限度地吸收先进技术和经验,培育本国专业人才,这是当务之急。

当然我国保险公估业的健康发展也需要相关政策的的大力扶持。保险公估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行业,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国家应大力扶持其发展,并采取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措施,主要是价格、税收、劳动工资等政策上予以扶持,为其创造一种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使我国民族保险公估业得以迅速崛起。

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加入WTO以后难得的市场机遇和国内保险市场开放后带来的挑战,我们要逐步探索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险公估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和制度模式,并从加大对保险公估行业的宣传力度,深化国内保险企业体制改革,构建科学的保险公估人监管体制, 建立健全保险公估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加快保险公估人才培养等方面推进我国保险公估行业健康快速发展,逐步推动我国保险公估市场走向成熟,走向国际化,使我国保险公估公司更充满生机和活力。保险公估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建立健全我国保险市场体系,推动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惯例接轨,并最终促进我国保险事业的和谐发展。

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参考文献

[1] 吴定富.《保险公估相关知识与法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0月 [2] 李琼.《保险公估理论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3] 刘冬姣.《保险中介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7月 [4] 方伟.《保险公估何时展笑颜》.中国保险报出版社.2002年3月

[5] 周长青.《建立保险公估人制度的必要性》.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6] 汪东兴.《保险业三大监管难点及对策》.中国保险报出版社.2005年10月 [7] 谷明淑.《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的规范》.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 [8] 刘晓凡.《保险公估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6月

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致谢

在此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衷心地感谢导师**老师在这段时间里给予我的谆谆教诲和悉心的关怀。他严肃的教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并将鞭策我在未来的工作中锐意进取、奋发努力,田老师的指导将使我终生受益。

在论文的选题、撰写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得到了**老师的精心指导和热情帮助,其中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老师虽身负教学重任,仍抽出时间,从初稿到定稿,不厌其烦,一审再审,大到篇章布局的偏颇,小到语句格式的瑕疵,都一一予以指出。

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第五篇:汽车装饰与美容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吴 涛

西华大学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

摘要:文章介绍了汽车装饰与美容的概念,分析了用车的各种环境,在对汽车装饰与美容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汽车装饰与美容业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汽车;装饰;美容;策略

汽车装饰美容是工业经济高速发展、汽车文化日益深入人心和消费观念不断进步的必然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汽车已经作为大众化消费品进入百姓生活,让自己的“座驾”看起来整洁、舒适,成为绝大多数车主的用车目标,通过汽车装饰与美容可以达到这一目标。

1 汽车装饰和美容的概念

汽车装饰是指在原厂车的基础上通过加装、改装或更新车上装备和物品,以提高汽车的美观性和安全性的行为。服务内容包括:汽车外部装饰、内部装饰、车载电气与信息设备以及汽车的防盗、安全和报警装置的加装。汽车美容则是指针对汽车各部位不同材质所需的保养条件,采用不同性质的汽车美容护理产品及施工工艺,对汽车进行全新保养护理。服务内容

包括汽车清洗、车表美容等内容。

2 用车环境分析

2.1 金融环境分析

2008年9月15日,随着美国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发达国家传播到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了实体经济领域。随着股市一路走低,对汽车制造企业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作为美国汽车工业最大公司的通用汽车公司在2009年6月1日申请了破产保护,之前克莱斯勒也先于其破产,美国汽车公司的状况是世界工业的缩影。在这场危机下,各行各业不景气,消费者财富缩水导致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下降。但中国的整体经济状况仍然令人乐观,据权威统计部门的数据,虽然中国也同样经历着„„

参考文献:

[1] 陈杰峰.关于无锡地区汽车美容养护业的调查与研究[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8(3).

[2] 晋东海.解析汽车服务市场[J].汽车维修与保养,2009(4).

[3]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4]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5]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 [EB/OL]., 1998-08-16

上一篇:快递公司制度范文下一篇:开讲啦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