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方面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公司治理方面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目前我国城市河流治理中存在的水体污染严重、调蓄能力减弱、生态失衡等问题,提出了河流治理应遵循的生态学基本原则。从生态学基本原理出发,指出城市河流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水体污染严重,河流生态功能遭到破坏,水利工程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失衡等,并据此探讨了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河流治理中的应用。

第一篇:公司治理方面论文

新旧《公司法》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的比较

摘要:新《公司法》于2006年1月1日实施作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部法律对保护债权人利益有着重要影响。公司制度是否完善、管理是否科学,决定着公司的生死存亡,直接影响着债权人的经济效益是否能够实现以及资金是否安全,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所以《公司法》的修改对于债权人来说,是一件倍受关注的大事。本文用比较的方法,指出新旧《公司法》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的不同。

关键词:公司法;修改;债权人

《公司法》的修改对于规范公司的组织行为,保护公司、股东以及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举措。它在市场运行机制、投资人保护和市场监管等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原《公司法》的相关内容,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全局性、长远性的制度安排。公司的成立、发展、合并、分立等所有事项,均与债权人的参与和存在密不可分。[1]因此,《公司法》作为公司运作的一部最基本的法律,很显然,与债权人的利益也是息息相关的。笔者通过比较,指出新旧《公司法》在对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的不同之处以及《公司法》条文在这些方面的调整和变化。

一、在公司准入条件方面,新旧《公司法》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的不同

新《公司法》降低了一般性公司设立的门槛。如:减少了注册资金,注册资金的减少,意味着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所降低;规定了注册资金可以不一次性足额缴纳,以法律的形式允许迟延缴纳注册资金,虽然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市场,但是却相应地增加了债权人的风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降至500万元,这样虽然可以鼓励投资创业,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但却降低了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出资方式的规定有所放宽,这个变化,增加了预防股东用不良财产向公司出资的风险的难度;大幅度地提高无形资产在出资中所占的比例,这意味着无形资产可占注册资本的70%,从而大大减少了货币出资所占的比例,对公司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的实现,有着一定的影响;放松了对股东人数的限制,此规定可以导致承担公司民事责任的主体减少,因此提高了债权人的风险程度。[2]在此方面《公司法》条文变化如下:

1.关于减少注册资金的规定。原《公司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下列最低限额:①以生产经营为主的公司人民币五十万元;②以商品批发为主的公司人民币五十万元;③以商业零售为主的公司人民币三十万元;④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公司人民币十万元。”新《公司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

2.关于注册资金可以分次缴纳的规定。原《公司法》第二十五规定:“各股东应当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并没有允许可以迟延缴纳。而新《公司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

3.关于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降低的规定。原《公司法》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而新《公司法》将这一限额降为500万元。

4.关于放宽出资方式的规定。原《公司法》规定出资方式为“货币、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而新《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5.关于提高无形资产在出资中所占的比例的规定。原《公司法》规定“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20%”。而新《公司法》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

6.关于放松对股东人数的限制的规定。原《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而新《公司法》对此限制有所放松。原《公司法》没有规定可以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而新《公司法》规定可以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二、在公司机构内部控制和管理方面,新旧《公司法》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的不同

新《公司法》取消了对公司转投资的限制,这样,将增加公司的资金不安全因素,从而也会增加债权人资金的不安全因素;取消了关于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的规定,从而为企业的不正常运转增加了潜在的不利因素;对表决权增加了灵活性,从而也相应增加了不定因素;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勤勉尽责方面的规定的修改,增加了“未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的规定,使“同类营业”的限制放宽了,说明如果经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就可以经营同类业务,而在经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的过程之中,会有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也会使不公平竞争成为合法化。[3][4]新《公司法》使股东查询公司账务受到不应有的限制,因此不能确保股东互相监督,而且还增加诉累,加速矛盾激化,更有甚者,可能导致公司解体,从而使银行业作为债权人的利益受到直接损害;允许没有监督的、抵御风险能力薄弱的一人公司的成立,形成公司运转、资金运作实质上是无监督和制约;简化公司合并分立的公告程序,这样规定虽然适当简化了程序,但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5]在此方面《公司法》条文变化如下:

1.关于取消对公司转投资的限制法律条文的变化。原《公司法》第十二条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并以该出资额为限对所投资公司承担责任。”而新《公司法》第十五条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取消了“并以该出资额为限对所投资公司承担责任”的规定。

2.关于国家公务员是否可以在公司任职问题。新《公司法》取消了原《公司法》第五十八条“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的规定。原《公司法》第四十一条规定:“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而新《公司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所增加的“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的规定,就有可能成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或少数决策人员规避民主和监督的可乘之机从而增加公司乃至银行业债权的不安全因素。

3.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勤勉尽责方面的规定。原《公司法》第六十一条规定:“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从事上述营业或者活动的,所得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而新《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五)未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

4.关于股东查询公司帐务受到限制的规定。新《公司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公司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并应当自股东提出书面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答复股东并说明理由。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原《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分立、减少注册资本的,应当在作出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在30日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3次,未接到通知书的债权人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90日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担保。”而新《公司法》将至少公告3次改为一次;将公司合并、减少注册资本时未接到通知书的债权人,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90日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担保改为45日内。

三、在与债权人有关的公司经营行为方面,新旧《公司法》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的不同

关于公司滥用有限责任逃废债务行为,虽然有了新的限制性规定,但未具体规定哪些行为属于“逃避债务”,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不好操作,难以界定,债权人对公司明显暴露出的不良状态,却难以依照准确的法律规定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关联交易的限制有所放宽,关联交易因关联关系而产生,关联关系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关系,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6]目前,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实际控制公司的人利用关联交易“掏空”公司,将上市公司变为大股东“提款机”的现象时有发生,侵害了公司、公司中小股东和银行等债权人的利益,也给债权人的投资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潜在的风险。[7]上市公司不规范的关联交易行为,还有可能打击公众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长远来看,会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当对关联交易行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规范,更加严格,但新《公司法》规定却比原来改变得较为笼统、宽泛、不具体,不便把握和认定,不如原来规定得严密。[8]

1.在公司滥用有限责任逃废债务行为方面。新《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2.关于放宽对关联交易的限制方面。原《公司法》第六十一条规定:“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从事上述营业或者活动的,所得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新《公司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

总之,新公司法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存在以上所指的问题和缺陷,对债权人将起着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有必要逐步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唐新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环境分析、新公司法和证券法解读[N].金融时报,2005-12-30.

[2] 方刚,王慧心.公司法修订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深圳金融,2006,(5).

[3] 公司法修订与商业银行信贷债权的维护[DB/OL].中国信合在线论坛,2006-05-10.

[4] 公司法法修改要求更新审判观念[DB/OL].天下财经网,2006-05-15.

[5] 徐良平.金融与经济关系研究的功能方法: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发展评论,2002,(1).

[6] 施建淮.金融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J].2004.

[7] 江其务.中国金融制度的改革回顾与创新思考[DB/OL].中华财会网,http://www.e521.com.cn.

[8] 中国金融改革五大创新:突破之深前所未有[DB/OL].新华网,2002-12.

作者:王建丽

第二篇:生态学原理在河流治理方面的分析

摘 要:目前我国城市河流治理中存在的水体污染严重、调蓄能力减弱、生态失衡等问题,提出了河流治理应遵循的生态学基本原则。从生态学基本原理出发,指出城市河流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水体污染严重,河流生态功能遭到破坏,水利工程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失衡等,并据此探讨了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河流治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河流治理;生态原理;城市河流;生态系统

引言

城市河流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城市内河流承载着排水防洪,景观娱乐,城市气候缓冲,城市污染物的消纳等重要功能。因此,健康城市水体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河流环境恶化对城市居民健康和城市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解决城市河流的污染,恢复河流生态和社会功能为题,日益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乃至限制性因素。

城市河流水污染特点是点源污染较多、面源污染较广且污染类型十分齐全,在污染处理过程中,首先要控制污染来源。对于点源污染,城市污水需分类收集、集中处理达到排放标准之后才能排入城市河流中。在城市河流建设中,沿用传统模式对河道进行拓宽、裁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河堤等,没有进行充分的生态论证,过分注重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生态需求,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是城市河流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城市河流污染特征及成因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剧增以及城市郊区发展使得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过了城市河流的环境容量,而城市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使得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及各种垃圾未经处理或者不完全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河流,致使很多城市河流成为纳污河;另一方面,许多城市河流被人工改造,硬化,渠化的河道占据了城市河道的主体,这就隔绝了河水与河床及河岸系统的天然连接,造成河流天然生态系统断裂,生态功能和自净功能降低和退化。此外,水系割断和填埋等也是我国许多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导致水面率减少,水环境容量下降。

2. 国外河流近自然治理的研究进展

2.1河流近自然治理的研究进展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较早地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过程,河流管理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现已进入“生态水利”或“环境水利”的高级阶段,多数河流生态系统管理目标的核心是要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整体性,其重要特征是摒弃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所形成的“唯效率主义”河流管理观念,尊重河流系统的自然规律,注重河流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使河流的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美国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后经历了河流水资源管理模式的转换,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河流管理理念得以确立,E. Gerald 和M. Galloway 于1993 年提出了与经济、生态、文化可持续性相融合的河流管理新模式,在实践方面,美国各州在大力推行综合性的流域保护方法(watershed protection approach,WPA)。

在欧洲,工程方面注重保护环境已有较长的历史,河流近自然治理最先产生于城市河流的治理中,却是伴随着河溪治理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1938 年Seifert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在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河道整治要植物化和生命化,从而使植物首先作为一种工程材料被应用到工程生物治理之中。

河溪的自然状况或原始状态应该作为衡量河道整治与人为活动干预程度的标准。在这一概念中,指出了近自然治理和工程治理出发点的差异及其衡量近自然治理的客观标准。Hohmann对近自然治理提出了一个相对准确的目标,即通过生态治理(应该)创造出一个具有各种各样水流断面、不同水深及不同流速的河溪,河岸植被应该是具有多种小生境的多级结构。在这一思想中,他提出了生境多样性在近自然治理中的地位,注重工程治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性。许多学者从景观生态学理论与荒溪治理目标相结合的观点出发阐述了近自然治理的思想,认为现代荒溪治理的理论基础是景观生态学,荒溪治理的目标就是减轻或避免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及其生产活动所造成的损失。

近自然治理的实质就是景观生态学与荒溪治理学的完美结合,就是既有防护作用又能维护荒溪自然景观的管理工程。日本河流研究者将河流水域、河滨空间及河畔居民社区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河流管理对象应该包括河流水量、水质、河流生态系统、河流水循环、河流水滨空间、河流与河畔居民社区的关系。在河道工程方面,对“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强调用生态工程方法治理河流环境、恢复水质、维护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

2.2 城市河流近自然治理技术的研究

城市河流因其位置和功能上的特殊性,在具体的治理技术上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需求,包括防洪、旅游、生态、景观和休闲等功能,在规划设计时宜分别从防洪、蓄水工程、景观绿化、生态护岸、污水治理和滨水区开发等6个方面,对城市河流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各个方面在功能上相互独立,在技术上又互有交叉,概括起来主要技术有水利工程技术、生态景观技术、生态护岸技术和污水治理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传统的城市河流整治工程中多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现浇或预制混凝土等刚性材料护坡,其优点是技术成熟、稳定性好、节省土地、施工机械化程度高等,发挥出城市河道的行洪、排涝以及水土保持等功效。生态护岸克服了传统水利工程技术视觉效果差、缺乏美感、亲水性差等确定,不仅保留了传统护坡的功能,而且融入了城市景观、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态等多方面内容,从而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理是物质、能量、信息在空间、时间和数量方面的最佳运用原理,其研究内容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1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原理

生物为了生存与繁衍,要从周围环境中摄取必需的物质与能量,如空气、水、光、热及营养物等;另一方面,在生物生存、繁育和活动过程中,亦不断通过释放气体、排泄废物和残渣、死亡遗体回归环境,使环境得到物质的补充。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也影响环境。受生物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生物,使两者处于不断地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过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可以称为生态学的作用与反作用规律。

3.2生物种之间相互制约协调发展原理

自然界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与许多种生物之间有相互依存和相互牵制的复杂关系,有的是直接的食物营养关系,如植物是植食性动物的食物,后者又是肉食性动物的食物寄主,这样构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多条食物链形成复杂的食物网,食物网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必然影响到相邻的生物种,甚至牵动整个食物网中的其他种类。

一个地区的生物在长期的环境适应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物种进化等方式,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要素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种群,形成一定的群落结构,同时具备相应的生态功能,达到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许多种生物由于对某一两个环境条件的相近要求从而生活在一起,例如城市河流中不同层次的水生植物,以及依靠这些植物为生的浮游动物,它们对于共同所形成的河流生态系统有相互依存的联系。若水生植物发生变化,原来形成的稳态遭受破坏,势必影响以此为生的浮游动物。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因果与协调关系,是生态平衡形成的基础。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是就整体而言的,其中包括三个相对平衡的作用:(1)收支平衡,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出与输入维持平衡;(2)结构平衡,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环境要素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3)功能平衡,由植物、动物、微生物所组成的生产—消费—分解-转化的代谢过程。由于各种生物的代谢机能不同,它们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也大小不一,加之气象等自然因素所具有的季节变化的作用,所以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维持的平衡是不恒定的,而是经常处于发生一定波动的动态,故称为动态平衡。

3.3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循环不息原理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一个良好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重要基础。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有利用光能制造养分的绿色植物生产者,有以绿色植物和低等动物为食的高等动物消费者,还有分解死亡动植物残体的微生物分解者。物质和能量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转移和流动,周而复始、循环不止,使自然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自生自灭和自给自足的自我调节系统。此种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组成的生产—消费—分解转化过程,是生态系统的基本代谢功能,也是生态学基本规律之一。

作者简介:

宋程程(1992-),女,蒙古族,辽宁省兴城市人,研究生在读,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生物)。

作者:宋程程

第三篇:舞蹈艺术方面的浅析

摘 要:文章通过舞蹈常识、舞蹈编导个人素质、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等三个方面对怎样创作优秀舞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舞蹈起源;舞蹈分类;知识型编导;舞蹈创新

1 舞蹈常识

1.1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早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舞蹈多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随着社会文化发展,人们用这种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表达思想感情,继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结合中国远古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记载,舞蹈的演变经历了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等岩画中体现的上古时代原始舞蹈,随后在奴隶社会的图腾舞蹈,到了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史书上记载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的汉魏和隋唐时代,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以及从欧洲宫廷舞蹈中发展而来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纪出现的现代舞。

1.2 舞蹈的分类

舞蹈按照社会作用的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①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跳的舞蹈。自娱性舞蹈剧具备广泛的群众性,例如,人数、场地、时间均由大家自己选择决定,同时更以群众舞蹈娱乐活动为互相交际为手段而到达交流感情的特殊性。②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专门为观众欣赏而表演的节目。这种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规范性,除了在个别的场合由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即兴表演之外,大多数一般都在舞蹈编导的精心的编排下,提炼出主题思想、故事情节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来塑造人物,通过扮演者的表演来娱悦观众,让观众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2 舞蹈编导个人素质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很多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为主要的症结。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诸多的条件和因素。客观的教学条件到个人的文化素质形成了密切联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编创的规律法则制约下,切实提高编导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2.1 舞蹈的文化内涵

最初舞蹈在舞台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内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编导、演的技巧,学养、文化人格等诸因素中,影响创作的终极因素是舞蹈艺术者自身的文化人格。”一个舞蹈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编导的个人内涵,他创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2.2 做文化知识型编导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灵》《踏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等众多经典作品。目前社会提倡的是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符合当前社会趋势的发展。一个能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读出文化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就更多得起到了社会的作用,让人们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好这种广泛而又直接的艺术形式继续创新发展。伴随着近几年来电视的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舞蹈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百变的样式、翻新的手法,让我们眼花缭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上的“腐化”,舞台上是让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和舞蹈的编导有直接地关系,这种舞蹈缺乏知识,是一个浮躁的表现,以一种功利的表达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离艺术的本质。现在的状况更可悲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泛滥——搞自己的艺术,这些舞蹈编创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知识的缺乏,盲目抄袭一味追求技巧上的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识型。

2.3 舞蹈编导应当深入到生活中

当前舞蹈创作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舞蹈来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编导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转化的过程中,有一项技能是编导们要学习的就是“模仿能力”,这种摹仿可以在编出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观众也可以从这种摹仿中揣摩出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这个模仿要不到生活中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

2.4 舞蹈既要创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

我国的舞蹈资源丰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经过艺术大师们的挖掘已经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遗产沉睡在民间中,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临的就是怎么样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创新,这种创新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的发挥它的特色,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3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

3.1 向知识舞蹈教学发展

一个定位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作为当代的舞蹈演员们,更要着眼于未来,抛开功利心,舞蹈是经济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从事舞蹈生涯的演员们应该以知识舞蹈为导向,改变观众对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要求我们从事舞蹈的工作者们从自身的素质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编导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达舞蹈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3.2 学会体验感情

舞蹈《牵手》打动了很多的观众,这个舞蹈来自生活,我们没有把它放在舞蹈来源于生活着个章节中讲,是因为这个舞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真挚的感情,两名两位残疾演员用残疾演绎完美,她(他)们没有屈服命运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了挑战残疾,与命运抗争,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残疾的肢体,完成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在他们表演过程中,将他们的情感通达肢体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正是两位演员的倾情演出打动了评委和众多的观众,我们从他们的舞蹈中读出了真心真爱和真诚,我们用一个演员参加一个访谈所说的话来总结这个舞蹈的成功。

4 其他外在条件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在具备好的舞蹈演员的情况下,还要取决于其他的条件,例如音乐、舞美、服装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数码技术。音乐深化了舞蹈形象。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是由每个单一动作连续而成的表现感情的组合,音乐是启动舞者感情的钥匙。“舞者必须有旋律感。旋律感不只是舞蹈形象所需要的速度和节奏、空间和时间,其核心是要体现音乐的内在冲动”。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张艺谋的舞剧《图兰朵》和世界著名舞剧《阿依达》他们的舞美都做到了世界一流,让观众迅速地融入到舞蹈的场景中,可以加深观众对舞蹈本身的理解,观众朋友对他们的服装服饰印象一定很深刻,这些服装和道具都充满了冲击力。

作者:卫荣献

上一篇:反腐倡廉相关论文下一篇:关于中庸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