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医院感染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防控医院感染范文

医院感染防控

l从宏观上看医院感染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1.某些行政管理文件的严肃性不强,存在规范不统一的情况。比如尿路感染UTI规范执行过程中,部分分科室留置尿管尿道口护理每日清洁1~2次,一部分科室尿管尿道口护理每日用碘伏消毒1~2次。坚持“留置尿管尿道口护理每日清洁1~2次”观点的理由是执行感控科要求,坚持“尿管尿道口护理每日用碘伏消毒1~2次”观点的理由一是执行护理操作规范,二是某大医院进修学习也是这样执行。

国内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是2001年发行的,至今没有更新过,十多年过去了,对临床显然已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如内镜室感染防控规范,参照卫生部2004年《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执行。《美国CDC/NHSN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监测定义和急性医疗机构感染的分型标准(2009年版)》,对临床诊断很有实际指导意义,操作性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感染分类明确;感染诊断具体,但炎症指标有点少,并没有提及PCT、白介素、CRP等;该诊断标准是写给监测人员看得,并非临床医生;诊断较依赖微生物培养结果,并首先考虑临床医生做出的诊断。

美国的NHSN(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监测系统所遵循的感染定义和诊断标准每年都有更新。其中把肺炎(包括VAP),BSI,UTI,SSI,VAE(呼吸机相关事件)等几个重要的感染部位单独发行了疾病定义和诊断标准,其他系统的感染另外独立发行,并对监测人员配套了非常详尽的监测指导手册,以保证NHSN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尽量减少主观感染,提高数据的可靠程度。

2.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医院发展不平衡。目前,2015年各级医院绝大多数按照2006年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了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刘思娣、李春辉等的《中国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30年调查》结果显示,99.39%(164/165)的医院设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科。但仍有极少数医院,主要是二级医院,床位数≥1000,仍未配置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基本医院感染管理任务需要。

3. 人才队伍参差不齐,继续教育还需加强。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组织建设及人员配备仍存在的问题。专职人员数量的增加跟不上医院床位数增加的幅度;各地区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不平衡;专职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未设独立的学科,后备力量不足;专业知识涉及学科多、广,难以全部掌握;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仍未受到重视,感染防控措施执行力不够;与国外医院感染管理建设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与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要求,配备合适数量的专职人员,满足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需要,切实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与防控,以及更多感控人的努力,进一步推动中国感染控制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II从微观上谈医院感染防控的缺陷

1.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2.人为因素增加医院感染发生率。 3.医院感染防控组织机构不健全

美国医院感染管理运行模式

1管理组织体系健全感染疾病科与国内部同,没有独立的病区,因为感染患者分散在全院各个病区,感染疾病医生也称为顾问医师,负责全院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会诊,制定诊疗方案及随访。有一名感染疾病医师担任医院流行病学感染控制主任。

2 优化的人员配备和明确的岗位职责有的人员配备主要是根据医院规模、重症患者数确定,无硬性指标。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师主要的职责是负责全院感染性疾病会诊、感染疾病门诊及医院感染管理,要求有丰富的经验能够解决感染控制工作中的问题,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感染控制护士称为即流行病学护士,其职责主要是医院感染监测,观察和评估效果,职业暴露和暴发的调查,咨询和联络。部分医院护士有一项特别权利,她们有权利开护嘱,开始或停止感染患者的隔离,其他医院需要医师开医嘱;有权利在暴发调查时,采集医务人员的标本。

3高素质的医院感染控制护士医院感染控制护士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医院感染管理的常规工作主要由感染控制护士完成,如有特殊情况则上报主任协调解决。医院无强制规定感染控制护士必须获取美国感染控制者学会(APIC)的资质证书,但鼓励考取。因为感染控制护士入职时对学历、工作经历、工作能力会高于其他护士,所以薪酬待遇也是高于普通临床护士。在美国护士分6级,每级根据工作年限分13等,感染控制护士的起点为5级,最高级别为6级,即执业护士。

4全面科学的医院感染管理手册建立健全的制度是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制定了全面、科学、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医院感染管理手册。在医院内部网络发布并进行适时的更新。医院管理手册的内容包括JCI认证标准,患者安全目标、标准预防、常用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环境清洁卫生、年度感染危险因素评估以及各种标准化操作指南等。

5充分发挥作用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席是医院流行病学感染控制科主任,组员为各相关科室负责人。委员会会议每月1次,1年>9次;会议有签到及记录;每次会议均会发上次会议纪要及本次会议主题;会议内容为当月的感染控制工作分析,及需要协调讨论的工作。委员会会议的特别之处不仅是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工作汇报,相关科室也需汇报自己在感染控制工作中的落实情况及数据分析。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每季度还需要参加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患者安全会议及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会议等。 6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测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2008年开始全美所有医疗机构均可申请加入美国医疗安全网NHSN。该网络每年针对系统上报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发展趋势,以便对下一年进行指导。 同时为了能从任何一所医院得到具有可比性的调查数据,NSHN对调查方法的指标进行了严格的定义,保证了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医院自身也拥有非常系统、完整性、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电子病历系统,为感染控制护士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医院感染监测包括流感监测,结核监测,多药耐药菌监测,ICU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MRSA筛查。手卫生依从性调查,主要由指定一名临床管理人员完成,每月上报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统计分析,感染控制护士每季度在调查隔离执行情况时主动观察手卫生依从性。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美国现在不做现患调查及全面综合性监测,主要是目标性监测。感染控制护士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路系统,以病区为单位,查阅患者的电子病历,微生物的具体结果,是否有隔离护嘱、病程记录、体温、检查结果、单间病房还是两人间、诊断、主管医师护士、已住院日、判断同一病区是否存在多种病例感染有相同细菌等。若有特殊感染时,感染控制护士将及时深入病区做现场调查。监测的结果按照规定上报各部门,如法定传染病上报州卫生管理局,医院感染病例上报NSHN系统,并通过NSHN系统统计分析,每月在院感委员会上报告监测结果,分析是否需要改进工作或评价结果;监测结果书面反馈给临床负责人,不反馈给具体医师,病房将某些结果张贴在宣传栏内供大家学习改进。

7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主要分为在职人员、新员工、保洁人员3类。在职人员的主要培训方式是充分利用内部网培训及考核,查看其浏览量及时间,并在网上答题考核,针对特殊问题开展讲座培训。新员工由感染控制护士培训,每2周一次,主要内容是标准预防,培训方式是看视频,做题约40分钟。保洁人员的培训根据需要安排,1天培训3场,主要内容是环境清洁的重要性,如何防护,清洁方法及要求。培训有签到、发放资料、考核;培训后,颁发培训证书,一式三份,一份医院感染管理科留存,一份培训者留存,一份交部门领导。新员工及进修人员,岗前培训后均收到各部门的培训证书,经考核合格后,将收齐的培训证书交给相关部门,方可进入临床。

匈牙利医院感染的防控情况

1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

(1)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制定了医院隔离计划、政策、无菌技术标准、使用抗生素的规定、医疗垃圾处理的规定.医院还制作了各部门消毒隔离措施的小册子发给每个医护人员,以便在工作之余随时学习. (2)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实行医院感染管理分级监控网络.各级组织明确职责,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反馈,层层把关.每半年组织重点部门讨论医院感染发生情况1次,对有感染症状的患者,认真做好记录并做环境卫生学监测、细菌培养(包括病室空气管道培养),由医院感染质控组和医生一起分析原因,制定控制感染的方案措施,一旦出现感染流行立即隔离患者,并上报卫生部以及流行病中心.流行病中心有一个专门记录感染发生率的数据库,以备医院组织医院感染讨论会时比较医院感染发生率. (3)医院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培训,医院设有专门负责医院感染培训的医护人员,主要负责感染控制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医护人员、实习人员、工勤人员.每年组织重点部门进行流行病学培训2次,每月组织医护人员感染控制培训1次,每周组织手卫生培训2次. (4)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每天到各个部门检查院感防控工作, 查看消毒隔离工作是否到位、手卫生依从性、医疗废弃物处理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1.2医院洗手设施完善医院所有洗手设施(包括患者洗手间)的水龙头都是感应式的,都配备消毒洗手液及一次性干手纸巾.病房走廊以及 ICU 每位患者床前的墙壁上都安放快速手消毒剂,以便医护人员及患者随时洗手,避免了交叉感染.

1.3医院感染防控工作非常程序化、标准化医院设有专职的消毒人员,每天对各部门的所有工具进行消毒,消毒后做卫生学检测.对出院、转科、病死患者的终末消毒,也是由这些专职人员来完成的. 医院每个病房都有通风系统,每日定时进行空气消毒.

1.4医疗废弃物处理更合理和环保医院除了在治疗室设置医疗垃圾桶外,而且每个病房也分别设置了医疗垃圾桶,每个垃圾桶上面都有明显的警示标志.承装损伤性医疗废弃物的利器盒是由瓦楞纸材质制作的,既环保又节约了成本.

1.5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布局合理、宽敞明亮,消毒灭菌过程井然有序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是由人工清洗区、器械包装区、高温消毒灭菌区、低温消毒区、消毒物品存放区组成.每个区域都有独立的房间, 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无菌物品存放区设有温、湿度计,保证室温在18 ~ 22℃,相对湿度小于70%. 各种物品分类清楚,标志明确,并按物品的属性、材质和用途有序存放,用标签标明物品的名称、规格、和失效期,便于查找和出库,每一类物品的数量都有明确记录.对清洗干燥后的器械粘贴各种带颜色的标志,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一个部门,以免造成各部门的器械混用.消毒灭菌后的器械装载在机器人专用柜子内,由机器人经专门的电梯和通道送往医院各个部门.

1.6医院环境卫生非常干净整洁匈牙利建筑大多是古老的欧式建筑,我们参观的5所医院也不例外.虽然建筑有些老旧,但是每所医院的环境都非常安静整洁,看不到一丝尘土,没有死角,到处窗明几净.医院的保洁员每天定时对所管辖的区域进行清洁、清扫,清洁车上备有清洁和污染的水桶,擦拭巾、拖把按照擦拭区域也都有明显标志.

1.7外科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消毒隔离工作非常讲究以心脏移植术患者为例,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消毒隔离重要性的宣教,并且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消毒隔离.新入院患者洗手必须用消毒洗手液,做清洁时戴手套,必须吃熟食,不能喝自来水(欧洲的自来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只能喝瓶装水,建议患者及家属进行疫苗接种.入院后直至出院3 ~ 4个月内,患者全部改变生活方式,严格规律生活, 单间隔离,家属看患者时必须戴口罩,一些小物品如书、花朵、小动物都不能进入房间,每天对房间及卫生间都要进行消毒,经常换洗床单、被罩、毛巾,患者不能到公共场所去.在2010年该医院实施了263例心脏移植术,其中有10例患者发生感染,发生率为3.8%;2011年该医院实施了417例心脏手术,其中有2例患者感染,发生率为0.47%.感染发生率是呈逐年下降趋势,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做得比较好. 国内有些医院(偏远地区以及一些民营小医院) 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深度远没有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还停留在表面上,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意识淡薄,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不够健全,医院没有设立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缺乏对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师资培训及所有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甚至无医院感染防控专职人员.今后应健全组织管理,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培训,对于专业知识缺乏、管理能力低的人员,采取外出进修、参观交流、参加学术年会等方式,提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 目前,国内有些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重视不够.在预防医院感染的众多措施中,做好手卫生应视为最重要、最简单易行的措施之一.今后应加强对医护人员手卫生的培训,手部皮肤无肉眼可见污染时,可使用快速手消毒剂作为洗手方法.有研究指出,医护人员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比使用肥皂、流动水有更高的依从性. 此外还存在无菌物品的管理和使用不当的现象.无菌物品的管理及使用关系到医院感染控制的成败.今后应完善各项监测,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医院感染的隐患,加强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危险. 此外,医院环境卫生及消毒隔离不到位,手术器械清洗不彻底,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当.今后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处理并管理医疗废弃物,加强检查监督,杜绝流于形式的检查.

美国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指南(2014版)

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SHEA)等组织中专门从事传染病的Anderson等11名专家,联合对《急诊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策略》2008版进行了更新。此前公布的指南版本已为及时发现并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AI)提出了综合性推荐方案。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nfection,SSI)指南发表在2014年6月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杂志上。

1、SSI理论基础及相关流行病学情况

SSI在急诊医疗机构中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SSI在住院接受手术的患者中发病率为2%-5%;在美国每年约有160000-300000例SSI病例;目前SSI是HAI中最常见的、经济花费最高的感染。

据估计有高达60%的SSI可通过循证医学指南操作进行避免;SSI在住院患者所有HAI中占20%;每例SSI的发生与大约7-11天术后额外住院日有关;SSI患者相较没有发生SSI的患者而言,死亡风险高出2-11倍。

其中,发生SSI的患者中有77%者直接死于SSI;SSI所造成的经济花费因手术类型、感染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据估计,SSI每年消耗医疗保健相关经济支出约为$35亿-$100亿。

2、SSI发现策略研究背景 2.1 监测内容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下属的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NHSN)所定义的SSI,为目前广泛应用在公共卫生上报、医疗机构数据对比以及按业绩支付酬劳等方面的标准定义。

SSI分为以下几类:

1、浅表切口SSI(只涉及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切口);

2、深部切口SSI(涉及筋膜和/或肌层):主要深部切口(DIP)-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或多处主要切口SSI,次要深部切口(DIS)-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以上次要切口SSI;

3、器官/间隙SSI(包括手术操作过程中打开的任何身体部位,除外皮肤、筋膜或肌层切口)。

CDC及NHSN对手术部位感染定义示意图

2.2 监测SSI的方法

直接法:术后24-48小时开始由医生、注册护士或感染控制与预防(IPC)专家每天对手术创口进行监察,是SSI监测方法中最准确一种方法。虽然直接法可作为相关研究的金标准,但是临床实践中因可行性受限而很少使用。

间接法:回顾微生物学报告和患者病历、外科医生和/或患者调查、筛查再入院和/或二次手术情况、利用其它信息如诊断编码、操作编码、手术报告或抗生素使用记录。该间接法优点在于耗时少并且可由IPC人员通过巡查开展。

间接法相较于直接法金标准,其结果既可靠(灵敏度84-89%)又具体(特异性99.8%)。间接法所包含的内容中敏感性最高的几项指标包括:回顾护理记录、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编码系统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但SSI间接监测法在监测浅表切口感染方面结果并不十分可靠,尤其是对于那些出院后的患者而言。

可利用医院的自动数据系统扩大SSI的监视范围,该系统数据库包括医嘱数据、抗生素使用持续时间、再入院情况以及二次手术,并且可将微生物培养结果数据、手术操作数据以及患者基本信息情况导入一个独立的监测数据库。这些方法可改善间接法监测SSI发生率、减少感染预防人员所花费的人力。 另外,其中医疗保险索赔数据可以用来增强传统SSI监测法的监测力度,用来发现医院所发生的异常高或较低的SSI发生率;使用行政管理数据可以提高SSI报告和验证的效率。 2.3 出院后SSI监测 在过去的三十年,医疗技术的改进和支付形式的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外科手术从急诊医院转移到了门诊(独立机构或附属于医院)医疗机构。与此同时,术后住院时间也逐渐缩短。这种趋势突出了出院后疾病监测的重要性,若没有后续跟踪监测,就可能低估了SSI发生率,以及错失了改善医疗服务、加强患者安全和预防SSI发生的机会。

SSI发生率可随出院后监测方法、手术医院、SSI类型或手术操作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目前还没有建立可靠的或标准的出院后监测方法,而基于外科医生和患者问卷调查结果的出院后监测法,其敏感性及特异性都并不尽如人意。

对门诊这样的流动护理医疗机构而言,在常规监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或管理并发症方面都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因为患者术后可能并不一定按规定复诊。因此需要开展相关研究,以便更好地针对急症住院手术患者过渡到门诊流动复查而制定出院后监测方案。 门诊处理的最常见的手术相关感染就是浅表切口SSI;而深部切口和器官/间隙感染则需要再入院接受进一步处理。

在荷兰,术后出院发生深部SSI比例范围,从结肠切除术的SSI发生率6%到膝关节置换术的SSI发生率88%。解释这两项手术操作发生SSI比例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这两种手术操作伤口污染分类不同和出院后监测持续时长有关(前者与后者植入物相关操作监测时间分别为30天vs 1年)。一项普外预实验显示,结肠术后SSI中有10.5%是在患者出院后发生的。

通过提高相关报告的完整性,利用各种方法开始完善出院监测以后,整体医疗机构SSI发现率显著增高。为改善医院间SSI的可比性、尽量减少不同出院监测方法所带来的潜在偏移,全国报告致力于统计并公开患者住院期间所发生的非浅表切口SSI发现率、出院后SSI发生率以及需再入院接受二次处理的比例。

3、SSI预防策略研究背景

3.1 现有指南、推荐及规定情况汇总

CDC与医疗护理感染控制措施咨询委员会(HICPAC)指南:其中最近一版预防SSI的指南是1999年由Mangram等发布的;而CDC和HICPAC如今正在致力于对该版指南进行更新修订中,并将于2014年中期发布最新版指南。

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卓越研究所(NICE)指南:该版指南是2008年发布,用以防治SSI而制定;手术感染预防项目(SIP):该计划是由医疗保险和补助服务中心(CMS)创建于2002年。

SIP经过对既往发布的指南进回顾审阅,专家组明确3种有关抗生素预防用药的改善措施:

1、手术切开操作前1小时内给予静脉抗生素预防用药(万古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允许术前2小时内给药);

2、按照既往公布的指南规定给予相应抗生素药物类型;

3、术后24小时中断预防性抗生素用药(对于成年患者行心胸手术可延长至术后48小时中断给药)

SIP项目主要针对7种手术操作:经腹子宫切除术、阴式子宫切除术、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心脏手术、血管手术以及结直肠手术。有研究显示,许多按照SIP计划推荐措施规范操作的医院,其SSI发生率有所降低。

除采取SIP中推荐的3种措施外,2003创建的多中心协作手术护理改进计划(SCIP),为预防SSI及扩展所涉及的手术类型范围,也同样推荐了另外3种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改进措施:

(1)正确地清理毛发:虽然可以使用推剪等方法清理毛发,但认为不清理毛发也是可以的;使用剃须刀脱毛是不合理的,除非特殊部位如阴囊区或头部创伤后对头发进行清理。

(2)心脏手术术后短期内要控制血糖水平,控制标准掌握在术后当天、第1天、第2天早6点血糖为≤200mg/dl或更低。2014年对心脏手术血糖控制标准修订为麻醉清醒后18-24小时内血糖水平维持在≤180mg/dl。

(3)对于麻醉时间60分钟以上患者,围手术期要维持常温。

医疗保健改善研究所(IHI)旨在全国范围开展医疗质量改进计划,用来改善住院患者预后结局。IHI同样提出了SCIP所推荐6个预防措施,并将其纳入10万和500万生命倡议活动中;此外,还有联合委员会关于全国患者安全目标07.05.01也包含了几项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SSI预防措施。

CMS相关联邦规定,依照2005年赤字削减法案,所有由医疗保险支付、急诊住院前瞻性支付系统下的医院,只有向CMS按规定提交质量改善措施相关信息,每年才可获得医疗保险的全额支付。 CMS现在要求医院将7项SCIP预防措施作为医院住院治疗报告(IQR)系统的一部分,并提交相关数据。其中3项措施致力于预防SSI(包括切开1小时内抗生素预防用药、抗生素用药类型选择、心脏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此外,CMS现在还要求医院对通过NHSN接受经腹子宫切除术和结直肠手术的患者统计上报SSI发生率。 3.2基础要求

预防感染专业人员必须是经过SSI监测专门训练过的,具备前瞻性使用CDC/NHSN定义识别SSI的知识和能力,具备计算机和数学基本技能,善于在合适时机向医疗机构反馈有关经验教训。

对外科医生和手术相关医务人员定期提供接受医学再教育机会,教导医务人员按照推荐方案操作,尽量减少围手术期SSI发生风险。教育内容可整合成简明、有效、实用而易懂易记的推荐方案。

除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外,还要对所有患者、家属等宣教有关SSI发生风险的知识,该方法可有效降低与患者本身有关的风险因素导致的SSI。

一些先进的医疗机构已经成功采用了计算机辅助决策的方法,用来改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合理用药率(包括对延长用药时间者再次给药)。然而,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价格昂贵、耗时较多,且有一个研究报告称该方法可能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率。因此,医疗机构必须在推广应用前理性验证该自动化系统。

4、SSI预防策略推荐

推荐方案划分为两类:(1)所有急症护理医院都应该采纳的基本做法;(2)对局部地区和/或特定人群住院期间采用基本方法不能有效控制HAI时,应考虑采取的特殊方法。

前者所包括的推荐方案应为降低HIA风险获益显著超过可能带来的潜在不良后果;后者推荐方案是指干预措施可能减少HIA发生风险,但存在发生相应不良后果的风险、相关证据不足或有证据表明在特定情况、特定人群中有效。

医院最初工作重点可以优先放在基础预防方法上。如果HAI监测或其他风险评估显示,医院应考虑采取一些其他预防措施,则将这些措施列为特殊预防方法。 4.1 预防SSI基本方法

(1)依据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标准及指南,对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I级证据):切皮前1小时内开始用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组织部位药物浓度;开始给药时间接近1小时也是有效的,有研究对比切皮前0-30min给药与30-60min给药,结果显示前者效果比较好。

对于万古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可以于切皮前2小时给药。许多专家认为,应在给止血带充气阻断血流前给予抗生素,但相关数据资料还不足以支持这一推荐。

基于具体手术操作、最常见引起SSI的病原体以及发布的指南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在术后24小时内停药。虽然指南建议如此,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支持停药后再次给药对疗效有影响,而却有证据表明继续用药会增加耐药性和感染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风险。

基于患者体重调整药量,例如头孢唑林给予患儿应按30mg/kg给药,体重80kg左右成人给药2g,而体重120kg以上成年患者给药3g;万古霉素按15mg/kg给药;庆大霉素对成人和儿童分别按照5mg/kg和2.5mg/kg给药,对病态肥胖患者计算体重给药时应分别以理想体重+额外体重计量。

对于手术时间较长以及因手术操作失血过多而需要再次补充给药者,应在2个半衰期间隔时间再次给予预防性抗生素用药(从术前给药时刻开始计时)。

结直肠手术可使用口服联合肠外抗生素给药,以减少发生SSI的风险。目前还没有对机械性肠道准备可获得额外减少SSI风险的研究,但却有数据支持口服抗生素联合肠道准备有效,而单纯机械性肠道准备并不降低SSI的发生风险。

(2)不要剃除手术部位的毛发,除非毛发干扰到手术操作;不要使用剃须刀剃除毛发(II级证据)。如果剃除毛发势在必行,请在手术室外使用推剪或脱毛剂移除毛发。

(3)接受心脏手术(I级证据)和非心脏手术患者(II级证据)术后要立刻控制血糖;术后血糖水平应维持在≤180mg/dl。

旧版指南中有关维持术后

1、2天早6点血糖低于200mg/dl的推荐,在2014 SCIP新版指南中进行了修订,改为心脏手术患者麻醉结束后18-24小时时间窗内控制血糖水平≤180mg/dl。一些组织、专家和国家质量论坛都支持这一新的修订意见。

没有证据表明术后强化血糖控制(目标水平低于110mg/dl)可减少SSI发生风险,这样做有可能导致更高比例的不良预后出现,如中风和死亡。 (4)围手术期维持体温在常温(≥35.5℃)(I级证据)。

即使是轻度低温也会增加SSI发生率。低体温可能直接影响中性粒细胞功能,或通过刺激皮下血管收缩及继发性组织缺氧间接损伤中性粒细胞功能。此外,低体温可能会增加血液流失,导致伤口血肿或需要输血,这两个因素都会增加SSI的发生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术前和术中维持温暖体温利于降低SSI发生率和减少术中血液流失。

(5)术中或术后立即给氧(包括机械通气)优化组织氧合(I级证据)。

补充氧气是联合其他策略如维持正常体温和适当循环血量中,改善组织氧合度最有效的措施。现已公布了7个随机临床试验,对全麻手术患者术中进行机械通气及术后通过非再呼吸性面罩吸氧2-6小时,对其中5项临床试验进行荟萃分析显示,围手术期补充氧气可降低SSI相对危险度(RR)25%。 (6)若无禁忌症,术前使用含酒精消毒液进行备皮(I级证据)。

酒精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杀菌剂,可用来进行术前皮肤消毒,但单独使用不能持久维持抗菌活性。将洗必泰或碘伏混合酒精可获得快速、持久的叠加消毒作用。酒精对某些特殊手术操作、特定手术部位是禁忌使用的,如可能引起火灾的风险操作以及黏膜、角膜或耳部的手术等。 最有效的酒精消毒组合搭配目前还不清楚。最近一项临床试验显示,对849名接受污染手术的患者使用洗必泰-酒精或聚维酮碘进行皮肤消毒,洗必泰-酒精消毒组总体SSI发生率比聚维酮碘组显著降低(9.5% vs 16%[P=0.004];RR=0.59[95%CI=0.41-0.85])。

相反,一项单中心研究对聚维酮碘后用酒精、洗必泰-酒精、碘酒的消毒效果进行对比发现,分别使用上述消毒方法后接受普外手术的患者中,SSI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碘酒组(3.9/100个手术)、聚维酮碘后用酒精组(6.4/100个手术)、洗必泰-酒精(7.1/100个手术)。

没有酒精,洗必泰葡萄糖酸盐消毒效果可能优于聚维酮碘;上述消毒剂不能互换混搭,应按照说明书确保使用步骤正确。

(7)胃肠道和胆道手术中可使用创面防水保护膜(I级证据)。这种塑料保护套可沿创面牵引手术切口,从而无需额外的机械拉钩进行牵引。最近一项荟萃研究对6项随机临床试验进行分析,有1008例患者使用了塑料创面保护膜,结果显示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达45%。

(8)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清单确保符合最佳手术操作过程,以提高手术病人的安全性(I级证据)。9个国家多中心研究显示,按照19项WHO手术安全清单进行操作,可降低手术并发症、SSI和死亡的发生率。

(9)对SSI实时监测(II级证据)。建立数据库,对SSI发生情况进行常规回顾分析,及时发现SSI发生率显著增加或爆发的地区,做出相应应急措施。

(10)通过自动化数据处理系统,加强SSI监控效率(II级证据)。

(11)向外科科室和围手术期工作人员及时反馈SSI发生率(II级证据)。 (12)向围手术期工作人员及时反馈目标措施的实施情况(III级证据)。 (13)向外科手术人员进行SSI预防相关知识的教育(II级证据),包括手术风险因素、SSI不良结局、当地流行病学情况(如SSI发生率、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MRSA]感染率等)、基本预防措施等。 (14)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术前进行SSI预防宣教(III级证据)。

(15)参考有循证医学证据的预防SSI实践标准和规程实施(如CDC、围手术期注册护士及专业组织指南;II级证据)。

SSI致病机制和发病可能性与以下因素具有复杂的因果关联:微生物因素(如污染程度、病原体毒力)、患者因素(如免疫状态、合并症情况)、手术因素(如手术类型、假体植入、组织损伤范围等)。 影响SSI发生率的风险因素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使用一些规程措施可以避免一些可修正风险因素:如对手术部位和参加手术人员双手进行标准消毒、手术室非手术人员双手保持清洁、减少手术室间不必要的走动穿梭、对手术室空气环境和器械进行彻底杀菌消毒等。 4.2预防SSI特殊方法

对实施基本方法后SSI发生率仍居高不下的地区或人群,可参考下列预防措施:

(1)筛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情况,对高危手术如骨科和心脏手术围手术期使用抗葡萄球菌药物去细菌定植化(II级证据)。

(2)对伤口进行无菌灌洗(II级证据)。2010年一项对24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荟萃分析显示,稀释的聚维酮碘灌洗创面可降低SSI发生风险(RR=0.64,95%CI=0.51-0.82)。 (3)进行SSI风险评估(III级证据)。组织多学科团队(如外科人员、医院管理人员、质检部门和感染控制人员)对临床实践操作进行风险评估、制订干预措施、回顾反馈信息。 (4)对手术室环境和相关人员进行审查及检讨(III级证据)。评价手术室操作流程(预防性抗生素用药选择、时机和使用时长、移除毛发等)、明确感染监控失误、手术人员双手消毒、患者备皮、手术技术、手术衣、手术室交通水平。

(5)对麻醉后护理室、外科ICU和/或外科病房操作规程进行审查及检讨(II级证据)。包括检查所有直接与患者接触的工作人员手部卫生情况、伤口护理评估、环境清洁度等。 4.3 不推荐作为预防SSI常规的做法

(1)不常规使用万古霉素作为预防性抗生素用药(II级证据)。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考虑选用,如经证实的MRSA引起的SSI爆发、目标高危人群(包括接受心胸手术患者和老年糖尿病人群)MRSA感染性SSI、假体植入高危手术等。

(2)不常规推迟手术并提供肠外营养(I级证据)。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术前全肠外营养并没有降低SSI的发生风险,有可能增加SSI的发生风险;个案试验显示,术前或术后给予患者含谷氨酰胺和/或精氨酸的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不要经常使用消毒液浸泡过的缝线缝合作为预防SSI发生的策略(II级证据)。有一项对7个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的研究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SSI发生率或伤口裂开率都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此外,一项小型试验还担忧使用这些缝线有增加伤口裂开率的风险;至于使用这种缝线对机体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尚不清楚。

(4)不要常规使用无菌巾作为预防SSI的策略(I级证据)。

切口无菌巾是指切口部位覆盖一层无菌单,用来尽量减少创口内源性细菌污染,这种无菌巾可能是经过如碘伏这样的消毒液浸泡过的。

而2007年Cochrane对5项临床试验进行回顾分析发现,切口覆盖无菌巾组与没有无菌巾组相比,前者SSI发生率更高(RR 1.23)。另有一项非随机回顾性研究得到了相似的结论,认为消毒液浸泡过的无菌巾并没有发挥预防疝修补术后SSI发生的作用。 4.4 尚未定论的几个话题 (1)有人认为术前用含洗必泰的产品沐浴可减少皮肤细菌定植。已有几项研究对该问题进行了试验,但都还未得出这种做法有助于降低SSI发生风险的结论。

(2)接受心胸手术患者术前使用洗必泰预处理鼻咽部问题:尽管有数据显示洗必泰鼻膏联合0.12%洗必泰葡萄糖酸盐漱口液预防效果不错,但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尚没有批准洗必泰鼻膏的使用。 (3)有研究认为使用庆大霉素胶原海绵可以用来减低结直肠和心脏手术的SSI发生率,但尚存争议。几个单中心试验已证实,庆大霉素胶原海绵可有效降低结直肠手术的SSI风险,但最近一项大型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则显示,该做法会使SSI发生率增高;另外,FDA目前还没有批准该产品在美国市场流通。 (4)利用成套强制规定确保临床按照最佳实践指南进行操作。但是这样的强制措施用来预防SSI时,不同的成文规定可导致多种结果。因此,目前还没有对有效预防SSI的规定内容达成共识。

5、临床规程落实程度评估

分别采用内部报告制和外部报告制。内部报告是指对各项SSI预防措施落实程度进行医院内部评审,生成报告提交各医院高层领导、护理部领导及关注患者SSI发生情况的临床医师;外部报告是指向患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公开HAI报告,但同时要注意避免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推荐参考HICPAC、国家质控论坛及CMS等组织公布的HAI报告内容。

6、落实策略参考措施

问责制是防止发生HAI的一项重要原则,该制度是将科学策略向现实成果转化的基础桥梁。如果没有明确的问责制,那么再多的科学战略计划都只是空架子,而没有降低HAI发生率的切实作用。 责任相关医院高层应为预防HAI计划提供有关的足够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必要的人员(临床和非临床人员)、教育和设备。具体落实策略要围绕以下4个理念开展:责任分工(engage)、教育(educate)、执行(execute)和评估(evaluate)。

责任分工(engage)阶段,将具体分工职责落实到具体人员,如医院领导、优秀医生团队带头人、感染科专家和多学科团队等协作完成降低SSI发生率的计划。

相关操作应得到医院领导的批准支持,由优秀医生作为学科带头人对其他医务人员开展预防SSI相关知识宣教,由医生、护士、药剂师等多学科人员组成团队协作,开展对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管理。具体实施预防策略时按照具备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南和规定进行,教育(educate)阶段,将SSI预防理念贯彻到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当中。这个过程中要协调并统一不同医疗机构中SSI相关认知,当发生SSI爆发事件或不按规范操作时,要对责任医师进行一对一教育。执行(execute)阶段,要克服实际执行障碍并加强对指南的遵从性,降低SSI发生率,包括标准化操作规程、加强协作、对已发生SSI事件及时发现并处理、查找原因、构建术前检测规程等。评估(evaluate)阶段重点关注预防SSI策略实施情况,可使用多种评估工具帮助比较分析,如板报、记分卡、直方图等展示统计数据,将数据结果及时反馈给一线临床医生等。

国外医院对感控专员的要求

工作职责/分类........... .......................... ...................... .......................... .......感染控制专员 部门........................................................ .....................................................感染控制部

关系报告.......................................... ........... ..................... ......................... 感控经理及副院长

【职位描述】

感控专员具有医院流行病学原理的知识,并负责协调医院范围的感染控制计划,包括: l 医院感染的监测,分析和报告;

l 在医院开展各层级的感控教育/培训;

l 制定本院感控的相关政策和程序,确保符合国家相关部委制定的感染控制标准要求; l 与感染控制经理合作,对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和所有医院里的服务人员提供感控支持。

【基本职责】 A. 感染监测:

1. 对院内感染进行识别和监测,完成目标监测、疫情调查和感控委员会、医院流行病学家和董事会定义的特别感控项目。

2. 参与医院内传染病和新出现的病原体相关的感控工作改进。

3. 通过计算机系统收集、监测和保存与医院感染监测有关的记录和数据。

4. 向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主管/经理报告上述监督、调查和项目的执行情况,并上报管理当局。

5. 对特殊(可能感染)病例,制定控制感染的监控措施以及与病人护理相关的策略/方法 6. 必要时,协助医院流行病学家做好以下工作,例如:

a.调查医疗保健工作者,患者和/或访客中可能的传染病暴露 b.追踪医院内可能的微生物感染或传播源

c.对群体感染、感染爆发或病毒定殖等进行调查 B. 问题识别:

1. 定期与医院流行病学家就医院所有相关问题进行会谈。

2. 了解感染的传播情况,并帮助患者、工作人员、访客降低感染的风险。

3. 协助感染控制委员会、医院流行病学家、董事会和行政部门确定流行病学的重要问题,以便制定适当的行动计划,包括监测、疫情调查和感控工作改进。

4. 根据国家和地方卫生当局的要求,确定和报告传染病,例如结核病、艾滋病和其他当前的公共卫生问题。

5. 监督医院关于感染控制问题的规章程序要符合地方和国家的法规,如医疗废物、劳动保护、工作场所的化学品、传染病暴露、与血源性病原体和呼吸道病原体相关的法规标准。 C. 政策和程序:

1. 根据需要,每两年或更短时间草拟、审查和评估与感染控制相关的感染控制政策或措施。

2. 与感染控制总监合作,利用风险评估草拟医院的感染控制计划,并根据监测数据结果每年审查,评估和更新计划。

3. 使用监管和认证机构的专业技术指南(如:全国性的感控组织),对本院的感控工作提出建议,更新已有的感控策略、措施和感染控制计划,使本院的感控工作处于全国前沿。

4. 参加感染控制委员会的所有会议,并参加副院长指派的其他委员会,例如安全、病人护理服务。 D. 工作协调:

1. 作为感染控制的部门联络人,为感染控制活动进行协调。

2. 协助与其他部门和人员进行规划,以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改善感染控制措施。

3. 与有关患者服务的其他学科和机构的代表合作,为患者提供协调服务,以改善整体患者护理。 E. 教育培训:

1. 对所有新入职的员工、进修人员提供感染控制技术和政策和程序的培训与服务。 2. 为担任感染控制专家的救援人员提供指导和培训。 【其他职责】

完成分管副院长分配的其他与工作相关的职责 【任职资格】 资质:

注册护士/护师 教育:

护理或微生物学理学士优先

接受过相关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人员的培训课程(需提交学时和学分证明) 经验:

两年以上注册护士执业 技能:

l 理解医院感染的定义、图表审查,对灭菌、消毒和卫生各功能的理解。

l 能基本了解和使用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原理、统计、疫情调查技术和计算机使用。 l 成人教学技巧,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项目管理和政策管理。 l 熟悉本地和国家相关的传染控制标准规范法规 l 能够有效、独立地组织和开展工作

相关概念

概念一7-day Infection Window Period 7天感染窗口期 是指可以满足任何一个感染诊断条件的7天时间,即第一次诊断检测阳性或无诊断检测方法时即为第一次描述有阳性的症状和体征(如腹泻)那一天的前后三天,见表2。

诊断检测仅指一下五种: 1标本采集和微生物培养;2影像学检查;3体检;4医生诊断;5开始治疗。

概念二 Date of Event (DOE) 感染日期 在感染窗口期内,第一次满足某项感染的诊断标准的时间即为感染日期。感染日期一定在7天感染窗口期内。

概念三 present on admission (POA) 入院时存在的感染

如果感染发生在入院前两天或入院后两天内,这种感染称为POA。鉴于对重复感染期的考虑,如果感染发生在入院前两天的任何一天,它的感染日期都认为是入院第一天。 概念四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HAI) 医疗相关感染 如果感染发生在入院第三天及之后,这种感染称之为HAI。(这跟国内的定义一样)。见表3,4。

注意:对于新生儿而言,如果感染发生在入院后2两天内,那么则是POA,如果是在第3天或之后,那么则认为是HAI,包括经胎盘获得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风疹,巨细胞病毒或梅毒)或通过产道获得的感染(如B组链球菌)(这个跟我国的定义不一致)。潜在感染被激活(例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梅毒或肺结核)则不被认为HAI(这个跟我国的定义也不一致)。 概念五 Repeat Infection Timeframe (RIT) 重复感染期

从感染第一天起至之后的14天内不会有新的相同类型的感染重复出现,期间即使同一感染部位有不同病原体检出也不应认为是新的感染,而是应该属于同一次感染。RIT经常用于血流感染,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中。如表5所示:

从表5的案例可知:该患者入院后第4天诊断为尿路感染(属于HAI),14天RIT即为住院第4-17天。在入院第12天,也就是在RIT内,尿培养菌落计数>10×104cfu/ml,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这次的培养结果应该归入发生在入院第4天的第一次感染,而不能认为是新的感染,所以正确的诊断是尿路感染,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注意:&在RIT内,培养阴性不影响重复感染期的长短。

&在RIT内,不要将原有的感染改变成导管相关性感染。例如:有一个非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在RIT内,留置导尿并持续了2天,仍旧在RIT内,尿标本被再一次采集,菌落计数>10×104cfu/ml,检出另一种不同的病原体。那么这个新的病原体应该并入原来的尿路感染,而不能将非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更改为导管相关尿路感染。

概念六 Secondary Bloodstream Infection Attribution Period 继发性血流感染归因期 是指阳性的血培养是由于原发感染灶病原体入血导致继发血流感染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是感染窗口期和RIT的累加。根据感染发生日期的不同,继发性血流感染归因期从14天到17天不等,见表6

。 要考虑是继发性血流感染,那么血标本应该在继发性血流感染归因期内采集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

血标本中检出的病原体至少有一个跟原发灶的致病菌一致。 2.

血培养阳性必须是原发灶感染的判定标准之一。

从表6的案例可知,感染发生在入院后第4天,那么感染窗口期始于第1天,RIT结束于第17天,这个患者的继发性血流感染归因期为17天。在入院第10天时采集血标本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与原发尿路感染的致病菌一致,可认为此次血培养阳性为尿路感染入血血导致。 概念七 14-day Repeat Infection Timeframe (RIT) 14天无重复感染期

从感染第一天起至之后的14天内不会有新的相同部位的感染出现,期间即使同一部位标本中有不同病原体检出也不应认为是新的感染,而是应该归入上一次感染。如下图所示:入院后第四天诊断为尿路感染(属于HAI),病原体是大肠埃希菌,RIT即为入院第4-17天。第12天时,尿液又培养到金葡菌,这次的培养结果应该归入上一次感染,而不能认为是新的感染,所以正确的诊断是尿路感染,病原体大肠和金葡。

第二篇: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防控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管理(1)

1、关于耐药菌感染的说法错误的是(D ) D、只引起表皮感染

2、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表现形式不包括(C ) C、单一大剂量用药

3、关于耐药菌定植的说法错误的是(B) B、有感染的临床症状

4、关于“超级细菌NDM-1”的说法错误的是( A) A、所有的抗菌药物耐药

5、被列为世界三大最难解决感染性疾患第一位的是(C ) C、MRSA

6、关于美国滥用抗生素情况的说法错误的是(D ) D、用于院内抗感染占80%

7、关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根源的说法错误的是(C) C、“以药养医”问题

8、多重耐药球菌类不包括(D ) D、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SBLs)如肺炎克雷伯氏菌

9、耐药菌感染的暴发是指在短时间内,耐药菌引起的(B )或以上的医院内感染病例,且在流行病学上如时间、空间和病人间有相关性 B、3例

10、关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原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A、缺乏对患者有效的宣传教育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管理(2)

• 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重点控制指标的说法错误的是(C ) • 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B ) • 关于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说法错误的是(D ) • 关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说法错误的是(D )

•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不低于(B ) •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人员不包括(C )

•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该(C )ddddddddddddddddddddd • 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B ) •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内容是(D )

• 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是(A )

•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该(D ) 医院感染监测1 • 医院感染监测的最终目的是(B ) • 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要做到(D ) • 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指的是(B ) • 烧伤病房的监测,属于(B )

• 关于医院感染罹患率,不正确的是(C )

• 当ICU病人转移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之内确定的感染,应属于(C ) • 重症监护室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液感染发生率,正确的说法是(C ) • 医院感染漏报率,下列不属于的是(A )

• 目前医院感染监测存在的问题,不属于的是(A )

• 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该按照国家规范的要求在2小时之内进行报告(A ) 医院感染监测2 • 使用中紫外线监测的卫生学标准为大于( C )μw/cm2 • 灭菌后内窥镜的监测的卫生学标准( C ) •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资料分析主要是(C )

• 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包括最适合病情需要,避免产生抗药性,(C )

• 计算漏报率时,去病案室翻阅监测样本量的(C)出院病例,用于核实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从中发现漏报病例

• 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方法包括(B )种 • 消毒后内窥镜进行监测的时间为每(B )

• 使用中紫外线的日常监测的监测时间为( A) • 透析用水的监测方法为(A )

• 病原学信息的收集包括临床微生物学、病毒学、(A )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关于无症状菌尿症尿培养说法错误的是(D ) • 泌尿道感染常见致病菌说法错误的是(D ) • WHO推荐的其他预防措施不包括( D) • 泌尿道感染常分为(B )

• WHO推荐但还没被证实能减少感染发生的措施不包括( B) • 导尿管导致泌尿道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不包括(C ) • 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症状不包括(C )

• 泌尿道感染的诊断中,尿沉渣镜检白细胞男性≥( A)个/高倍视野,女性≥(A )个/高倍视野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常见的感染原因不包括(A )

• WHO提出的已被证实无效的方法不包括(A )

第三篇: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病人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我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订本防控措施。

一、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指定“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专家队伍”,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针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二、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微生物室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耐药菌时应第一时间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病人所在的科室。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感染或携带多重耐药菌病人的隔离措施》,并督促落实,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1

(二)严格实施隔离制度和措施

发现感染病人时:

1.尽量隔离于单间,也可与其他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患者共居一室; 2.进入隔离房间或接触该病人时须戴手套;

3.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 4.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

5.脱手套、隔离衣后,须用抗菌皂液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6.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

7.该病人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8.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 9.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天使用后须消毒;

10.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瞩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11.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 12.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院医务科或医院感染管理科联系。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

2 施表面,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按《感染或携带多重耐药菌病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执行。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2009年1月

第四篇: 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练习题

一、 单选题 50个

1.关于医院感染的概念错误的是

A.入院时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不是医院感染

B.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C.慢性感染急性发作是医院感染

D.与上次住院有关的感染是医院感染

答案 C 2.医疗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属于 A.病理性废物 B.严重污染性废物 C.生活垃圾 D.感染性废物

答案 D 3.以下多重耐药菌与代码不正确的是哪一个 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B.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C.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 D.多重耐药菌 (MRSA)

答案 D 4.在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中,我院最常见感染部位是 A.尿路感染 B.术后切口感染 C.下呼吸道感染 D.血流感染

答案 C

5.中央导管置管部位不宜选择 A.锁骨下静脉 B.股静脉

C.颈内静脉 D.髂外静脉 答案 B 6. 医院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时间为 A.12小时 B.24小时 C.48小时 D.72小时

答案 C 7.飞沫传播是一种近距离传播,是指 A.1米以内 B.1.2米以内 C.1.5米以内 D.2米以内

答案 A

8.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青霉烯类抗菌药主要用于 A.革兰氏阴性产酶菌 B.革兰氏阳性产酶菌 C.真菌 D.支原体

答案 A 9.发生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是 A.长期卧床

B.留置导尿管

C.膀胱冲洗

D.膀胱内注射

答案 B 10.佩戴口罩时,哪项是不正确的? A.口罩的蓝色面贴本人面部佩戴 B.佩戴口罩前后必须作手卫生 C.必须覆盖口鼻及下巴 D.有金属软条一侧向上

答案 A 11.通常认为,医疗机构最佳的干手方法为 A.感应式烘干机 B.一次性干手纸 C.个人专用小毛巾 D.自然干燥 答案 B 12. 植入物和植入性手术器械在何种情况下方可使用? A.灭菌后直接使用

B.灭菌后应在生物监测合格后使用 C.浸泡消毒后直接使用 D.以上都对

答案 B 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规定的标准洗手时间要求是 A.不少于60秒 B.不少于20—25秒 C.不少于15秒 D.不少于45-60秒

答案 C 14.感染患者行细菌学检查的最佳时机应是 A.应用抗菌药物之后 B.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 C.应用抗菌药物之前 D.以上都不对

答案 C 15.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 应在几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答案 C 16.通过空调冷却水传播最常见的细菌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沙门氏菌 C.大肠杆菌 D.军团菌

答案 D

17. 使用手套注意事项不正确的是 A.诊疗不同病人之间必须更换手套 B.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按规范洗手,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 C.操作中发现手套破损应再加戴一副手套 D.戴无菌手套应防止手套污染,污染及时更换

答案 C 18. 外科手消毒合格的标准是 A.≤5cfu/cm2 2 B.≤10cfu/cm C.≤8cfu/cm 2 2 D.≤15cfu/cm答案 A 19.卫生手消毒合格的标准是 A.≤5cfu/cm2 2 B.≤10cfu/cm C.≤8cfu/cm 2 2 D.≤15cfu/cm答案 B 20.使用一次性医用皱纹纸、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几个月? A.1 B.2 C.6 D.3 答案C 21.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 A.患者感染病情 B.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C.抗菌药作用特点 D.以上都对

答案 D

22.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症 A.昏迷 B.中毒 C.上呼吸道感染 D.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答案 D 23.下列哪项不属于推荐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措施 A.机械通气期间常规使用镇静剂

B.每日评估插管的必要性,尽早脱机或拔管 C.抬高床头30°--45° D.使用洗必泰口腔护理

答案 A 24.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多数不超过 A.手术后3天 B.术后24小时 C.术后1周 D.用至患者出院

答案 B 25.不属于多重耐药菌监测的方法是 A.日常监测 B.主动筛查 C.暴发监测 D.病例监测

答案 C 26.新生儿感染治疗不宜选用 A.环丙沙星 B.头孢曲松 C.青霉素 D.以上都是

答案 A 27.属于FDA妊娠期分类B类,孕妇可使用的抗菌药为 A.环丙沙星 B.庆大霉素 C.青霉素 D.四环素 答案 C 28.下列哪个药物的皮疹发生率最高 A.头孢唑林 B.红霉素 C.氨苄西林 D.磷霉素

答案 C 29.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在术前( )小时给药 A.1-2 B.0.5-1 C.2-3 D. 3-4 答案 B 30.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

A.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氯霉素类 答案 C 31. 我国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病原体中,下列哪种最少见 A.肺炎链球菌

B.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C.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 D.耐碳氢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

答案 A 32.以下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答案 D 3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不正确的是 A.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B.置管时间大于3d者,宜持续夹闭,定时开放 C.普通导尿管3d--5d更换

D.更换导尿管时应将集尿袋同时更换

答案 C 34.对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A.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B.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用于个别情况 C.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D.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可先经验用药,但不宜联合用药

答案 D 35.使用后不属于医疗废物的是

A.导管和头皮针输液器 B. 注射器 C. 输液瓶 D. 缝线

答案 C 36.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的原则不正确的是 A.清洁工具应分区使用,实行颜色标记

B.在诊疗过程中发生患者体液、血液等污染时,应随时进行五污点清洁与消毒 C.清洁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

D.使用后或污染的擦拭布巾或地巾重复浸泡至清洁用水、使用中清洁剂和消毒剂内

答案 D 37.使用后的锐器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毁型 B.折断 C.回套

D.及时放入锐器盒

答案 D 38.发生针刺伤后处理正确的是 A.一挤 B.二冲

C.三消毒、 四上报 D.以上都对

答案D 39.护士为MRSA肺炎患者吸痰时下列错误的是 A.戴一次性塑料手套 B.穿隔离衣 C.带防护眼镜 D.严格手卫生

答案 A 40.临床科室医院感染暴发后应急处置及控制措施有 A.控制感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积极查找病原体 D.以上都对

答案 D 41.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履行的职责有 A.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B.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C.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D.以上都对

答案 D 42.患者张某,行胆囊癌根治术,术后出现下列哪种情况时,应高度怀疑或可诊断为手术部位感染 A.术后第二天,体温38℃

B.术后第三天换药时发现伤口有脓性分泌物 C.术后第五天,发现针眼处发红 D.引流液培养出粪肠球菌

答案 B 43.三导管不包括 A.中心静脉插管 B.呼吸机使用 C.留置针输液 D.尿道插管

答案 C 44.有关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正确的是 A.患者宜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B.病人产生的生活废物按医疗废物处理 C.严格执行手卫生 D.以上都对

答案 D 45.锐器盒使用注意事项正确的是 A.加盖使用 B.盛载不超过3/4

C.须注明开始使用时间

D.以上都对

答案 D

46. 以下哪种不能放入锐器盒

A.玻璃小瓶

B.针头

C.刀片

D.载玻片

答案 A 47.《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将医疗废物分几类? A.3类 B.4类 C.5类 D.6类 答案 C 48. 配置好的静脉输注用无菌液体,放置时间不应超过几小时 A.2 B.1 C.3 D.4 答案 A 49.速干手消毒剂开启后有效期为 A.7天 B.30天 C.60天 D.100天

答案 B 50.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为 A.≤5% B.≤8% C.≤10% D.≤20% 答案 C

二.多项选择题30个

1.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诊点应当采取 A.标准防护 B.严格消毒

C.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医疗废物

D.监督检查传染病人

答案 ABC 2.各种诊疗活动所致的医院感染的传播,常见有以下几种 A.血液及血制品 B.输液制品 C.药品及药液 D.诊疗器械和设备 答案 ABCD 3.抗菌药物的选择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包括 A.选用品种 B.剂量 C.给药次数 D.给药途径、疗程

答案 ABCD 4.手消毒指征有 A.无菌操作前 B.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C.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D.接触消毒物品后

答案 ABC 5.《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要求有 A.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B.禁止邮寄医疗废物

C.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

D.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体上运输医疗废物

答案 ABCD 6.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应当将调查处理结果向何部门报告?

A.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B.所在地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D.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答案 AD 7.减少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措施正确的是 A.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 B.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C.积极发现和治疗局部病灶 D.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切断感染途径 答案 ACD 8.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室内清洁消毒时,要用专用的拖把、抹布,并标识清楚 B.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疗器具如血压计、体温表等专用 C.根据药敏结果联合使用抗生素,杀灭细菌,防止传播 D.无感染临床症状细菌定植患者,可不必采取隔离措施 答案 CD 9.灭菌后的物品在何种情况下视为已被污染? A.手感潮湿 B.无菌包不慎掉地 C.在有效期内 D.包装松散

答案 ABD 10.发现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时,应采取哪些措施? A.隐瞒患者及其家属 B.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 C.采取有效的隔离控制措施 D.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答案 BCD 11.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干预方法有 A.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B.保持手术患者正常体温

C.严格手卫生、无菌技术操作 D.围手术期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答案 ABCD 12.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储存正确的有 A.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物架上 B.距地面20-25cm C.距墙壁5-10cm D.环境要求相对湿度<70%,温度<24℃ 答案 ABCD 13.手术后延长使用抗菌药物危害有

A.增加细菌耐药性,增加耐药菌如MRSA、VRE等感染的危险性 B.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C.增加病原菌的定植 D.增加医疗费用 答案 ABCD 14.标准预防是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 A.手卫生

B.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C.安全注射

D.规范处理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答案 ABCD 15.下列哪些内镜必须灭菌 A.腹腔镜 B.气管镜 C.膀胱镜 D.关节镜 答案 ACD 16.安全注射是指

A.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B.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中 C.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及社会造成危害 D.以上都对

答案 ABCD 17.微生物标本采集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A.及时、规范留取合格标本,尤其是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 B.血培养采集外周静脉血,双侧双瓶

C.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

D.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常规培养应在2h内送实验室

答案 ABCD 18.非安全注射具体表现有

A.使用未经消毒或不合格消毒的注射或穿刺器具 B.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C.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规定 D.连续注射时换针头不换针管

答案 ABD 19.非安全注射和滥用注射的危害有 A.病原微生物血源性传播感染 B.非安全注射也可能伤及注射操作者

C.注射技术不当,造成创伤性麻痹、神经损伤 D.注射物质不当引起中毒、过敏性休克

答案 ABCD 20.发生职业暴露时报告的内容包括 A.暴露时间,处理记录

B.在哪里、做什么动作、被什么东西扎到 C.暴露来源、量多少、伤口多大多深

D.暴露来源是否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感染等

答案 ABCD 21.不宜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情况是 A.妊娠妇女 B.未发育完全的儿童 C.有癫痫病史者 D.服用抗酸药

答案 ABCD 22.氨基苷类抗生素主要不良反应是

A.耳毒性 B.肾毒性 C.神经肌肉阻滞 D.过敏反应

答案 ABCD 23. 预防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措施有: A.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B.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C.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D.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答案 ABCD 24.盛装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每个包装物或容器外表面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 A.医疗废物产生科室 B.医疗废物产生日期 C.医疗废物类别 D.医疗废物处理方法

答案 ABC 25. 有关未被污染一次性塑料(玻璃)输液瓶(袋)规范处置正确的是 A.不得自行处置

B.不得出售给个体商贩、回收站 C.再生产产品可以用于原用途

D.产生“未被污染废物”的有关科室做好分类、收集、暂存工作 答案 ABC 26. 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出院或死亡后病室可选用以下方法净化空气, A.机械通风 B.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C.化学消毒 D.空气消毒器

答案 BCD 2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 A.重大传染病疫情 B.医院感染病例漏报 C.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D.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

答案 ACD 28.传染病防治实行的方针和原则是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B.分类管理 C.依靠科学 D.依靠群众

答案 ABCD 29.手卫生包括 A.医务人员洗手 B.卫生手消毒 C.外科手消毒 D.带一次性手套

答案 ABC 30.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正确的用药时机有 A.皮肤、粘膜切开前15分钟 B.剖宫产患者应在断蒂后用药

C.手术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ml追加一次 D.万古霉素应在术前1—2小时用药

答案 BCD

三、判断题 20个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分级管理要求,将抗菌药物分为基本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

答案 错误

2.留置导尿管收集尿液应先消毒导尿管外壁,按无菌操作方法用注射器穿刺导尿管吸取尿液2~5ml置无菌容器中送检。

答案 错误

3.术后30天内,表浅伤口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

或压痛属于医院感染。

答案 正确

4.血培养标本双侧双瓶,成年人推荐采血量为每瓶8-10ml,婴幼儿和幼童,一般静脉采血1-5ml。

答案 正确

5.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要求Ⅱ类切口的停药时间为3至5天。

答案 错误

6.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分室安置;每间病室不应超过4人,病床间距不少于0.7m。 答案 错误

7.佩戴护目镜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周应清洁与消毒1次,污染时及时清洁。

答案 错误

8.医务人员进行有喷溅诊疗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帽子;可能出现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护目镜。

答案 正确

9.手术器具及物品、敷料等首选的灭菌方法是环氧乙烷。

答案 错误

10.发生在入院12小时内的败血症或化脓性脑膜炎属医院感染。 答案 错误

11.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不属于院内感染。

答案 错误

12.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趋势,按照医院感染流行暴发处置预案上报、处理。

答案 正确 13.禁止在非收集、非暂时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生活垃圾、未被污染废物(输液袋、输液瓶、玻璃小瓶等)混入医疗废物中。

答案 正确

14.择期手术需备皮患者应于术前24小时备好皮等待手术,并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答案 错误

15. 将针头留在注射药物的瓶塞上,药物不会被污染。

答案 错误

16.外来医疗器械必须提前一天送到消毒供应中心,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清洗、消毒、灭菌。

答案 正确

17.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答案 错误

18.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过程。

答案 错误

19.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如未被污染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答案 正确

20.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答案 错误

第五篇:口腔门诊的医院感染防控

作 者:汉中市勉县医院 江宁 编 辑:董宏亮

近日,悉尼四家牙科诊所由于医疗器械消毒不规范,导致约1.2万名患者面临感染艾滋病和肝炎病毒的风险。

口腔疾病在诊疗过程中,患者的唾液、血液等直接污染各种器械以及医护人员的手;牙钻、洁牙机、三用枪停止使用时水和气流回吸引起治疗台内水道和气道污染;牙钻在高速旋转时产生的气沫和气雾等对诊室空气造成污染。同时,口腔医疗器械多为含腔器械,对消毒灭菌要求较高。另外,口腔医护人员对交叉感染知识的知晓以及对感染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因此,口腔门诊感染的有效控制既要切断传播途径,严格消毒灭菌,同时要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

一、口腔器械的处理: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对于印模枪的使用来说,每次使用后印模枪的消毒灭菌、塑料印模枪盖的使用及其消毒灭菌可能是切实有效的控制交叉感染的方法。

二、标准预防措施: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或面罩。按标准操作程序进行,避免职业暴露。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强调治疗过程中不得用污染的手触摸周围的物品、治疗椅的开关、灯的把手,如需要重新调整治疗椅位及灯光应由“四手操作”护士配合调整。

三、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口腔诊疗区域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或者进行空气净化;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四、牙科综合治疗椅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吸污染。有条件可配备管腔防回吸装置或使用防回吸牙科手机。

五、提高医务人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规范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流程,提高医源性感染的控制意识,严格遵行口腔科相关诊疗操作规范,落实口腔科各项规章制度。

六、做好医疗垃圾的分类及处理,使用符合规范的包装和容器。按照相关要求收集存储运送。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扩散。 参考文献1.袁慧. 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 吉林医学,2014,23(1):542.王军琳; 任琼芬,浅谈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管理.医院管理论坛,2015,33.殷宝兰,全国口腔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2012,6

上一篇:复旦大学宣传范文下一篇:发改局的职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