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让世界看到你有感

2022-08-07

第一篇:读让世界看到你有感

读《给你真个世界有感》

读《给你整个世界》有感 赵楼中心小学 四年级 袁晓彤

如果生命是一首歌,而我们不知道它最后的休止符在什么地方,那么就什么也别多想,让我们好好地,快乐地唱出这首歌,唱完这首生命之歌.当歌声停止时,这支完成了生命的曲子,会被我们所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永远的记住。

翻阅图书,看到了一个动人而诱人的名字——《给你整个世界》。才看了第一篇故事,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每一篇故事都蕴含着人世间的真情,每一篇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简单却十分重要的道理。有的是催人泪下的,有的是幽默风趣的,有的令人回味,有的令人心酸……这本书,使我感动,也让我感悟到好多人世间的真理。

一篇令人感动的故事——《永远的女孩》。女孩名叫王颖,是一个生活的潇潇洒洒、毫无拘束的女孩。有一天,女孩累了,躺在医院里。但是女孩依旧坚强,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容。在病房中的几天里,女孩仅仅哭过两次!因为父母伤心而哭,因为自己不能上学而哭。她是那样的坚强,以至于在合上双眼的那一刻,脸上依然绽放着微笑。她是那样的热爱生活,期盼着看到自己的同学,看到自己的朋友。父母在痛哭,她却在微笑,她说:你们以后去领养一个孩子吧!女孩何尝不想让爸爸妈妈看着自己健康的长大啊!她将美好的世界送给他人,她不愿意让任何人为她哭,为她忧伤,为她担心。终于,在一个晴朗的夏夜,女孩面带着微笑,合上了眼睛……生命是十分宝贵的,每个人都要去珍惜自己短暂而华丽的生命,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命的离去,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个金华璀璨的生命。

还有好多有趣的、感人的、悲切的、怀念的小故事。《车站食堂里的老人》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要付出比别人多多少倍的努力;《一碗清汤荞麦面》告诉我要保持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去帮助人,去鼓励人;《您不信任我》以一种幽默搞笑的方式讲述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道理;《美好时光》向我们呈现了另一种灿烂美好的童年风情;《三个女婿排座次》展现了一个词语所表达的含义,一个汉字所代表的无限魅力;《选一个人去天国》更是表达了一种心甘情愿的供奉,是对友谊存在的一往情深的证明……当读完这本书后,回味了许久,终于明白了书的含义——它想让我们通过许多篇精彩的故事明白整个世界的真理!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不在于享受而在于追求,只有真正奉献出自己的爱,才能拥抱整个世界!

给你整个世界!给你整个需要不断探索的世界!给你整个世界!给你整个需要不断追求的世界!

第二篇:读《世界因你不同》有感

终于静下心来,用了几个晚上细细品读了李开复的《世界因你不同》,读后,良久的回味,名人之所以有名,一定有他自己的不同。这本书有一段话令人感动,我相信凡是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都记得:“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我常常说追随我心,当然追随我心必须是要在负责、守信、守法的前提之下。在这个前提之下,冒一些风险也是值得的。虽然经历风险的日子可能会比较艰难,但如果我不这样做,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后,我可能会后悔终生。”使得,如果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就永远是肚子在做白日梦,没有尝试哪里有成功。我相信李开复就是因着这样的思想和心态才能走出了属于他的路,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李开复,现任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任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研究院(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SGI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苹果电脑公司副总裁等职。他还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和精英组织百人会的副会长。他曾先后在苹果、微软、Google这样三家在全球具高度影响力的顶尖IT公司里担任高管,其职场经历本身就是众多职场人士关注的热点,在芸芸职场人士中这样的经历能有这样的成绩的人能有几个?这样的成功履历,他为什么能做到?怎么做到?李开复有什

么过人之处?是天赋?是后天努力?还是机缘巧合?或者是命运使然?李开复丰富的、大量生动的职场经历的描述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人生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精彩纷呈而又跌宕起伏。而他面临每次职业转换时的心理历程变化,都是对于读者的一种冲击,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机会,我们是否能伸出手来抓住它?这些都吸引众多读者通过这本书去了解背后的真相。同样这些故事也是吸引我能在几天之内一气呵成的通读此书。我记得古希腊神话中说:有一种怪物,他正面是漆黑的长发,遮盖住了它的脸,而他的后脑却是光光的,让你无处下手。它迎面想你走来,你看不清楚它的真面目,就在你犹豫的那一瞬间,它从容的从你身边走过,猛然间你发现,它对你很重要,可是你伸出手时,却是光光的后脑,你什么也抓不住。它就是---机遇。我想李开复是因为机遇迎面而来是,已经做好的了准备,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就。

我们是70年代的人,在我们的人生职场中一直受到的教育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我还记得曾有位名人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那个时候我不曾想象21世纪会是如今这样的信息爆炸的世纪,世界的竞争已经使得你不进步就会给淘汰的时代。那么在这样的时代下,如果没有坚韧的毅力和对自己严格的要求,李开复也不可能成就一段“神话”。而引领李开复的就是这样的思想,使他不断做出惊人的选择。同时,而他的成功之处在于,这些选择并不盲目,不冲动,都是认真选择的结果,这种认真的态度也推动着他在职场上

获得成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李开复从小就展示了天才的一部分,但他的职场成功却离不开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勤奋努力。这能给更多的后学者提供有价值的道理——不管你是天才还是普通人,对成功的追寻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李开复在《世界因你不同》里说:“我想,那就是来自我内心深处的声音了。当一个微小的火种慢慢地在心里闪烁,最终蔓延成为燃烧的火焰;当一个并不清晰的潜意识渐渐地野蛮生长,成为了明确的意志;我想,这就是作出改变的时候了。”这次改变,让李开复离开全球最有创意和最有前景的互联网公司“Google”;而上一次改变,他离开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互联网公司“微软”。 在这过程中,以自己的人生标准,“要用你的梦想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诚、助人圆梦的心态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执著、无惧、乐观的态度来引领你的人生。”这些都说得非常道理。在这本书里还很多类似的真知灼见,这应该是李开复的人生感悟,从中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到李开复为何能成为中国大学生的良师的缘由。

书读完了,但是内心的感受还没有停留,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值得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不一定能够成为李开复式的人,但是,我能成就我的职业生涯。

第三篇:读《世界上的另一个你》有感

最艰难的时候,有没有谁,愿意陪你一同走过?

他叫丹佛·摩尔,易怒、危险且令人生畏,但是他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也为人们燃起了希望。他没受过教育,每天不停为“主子”捡棉花,但积蓄始终是零。后来,他跳上了路过的火车去流浪,万万没想到在那座陌生的城市里,他会遇到一个白人百万富翁,并且成了他的朋友。

他叫朗·霍尔,是一个百万富翁,有着敏锐的艺术眼光,以及绝佳的生意手腕。从卖罐头窜升到投资银行,再到买卖毕加索、凡·高的名画。他在好莱坞有大庄园、画廊及欧式古堡。而他也想象不到,他的下一页人生,竟是与一名流浪汉一起写下。

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且坐拥亿万资产的高端艺术品经销商,一个是没有读过一天书,从小生活在农场主庄园里的黑奴后代,两个看似没有丝毫关联的人却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公益活动互相在对方的人生中携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同于以往书籍仅从单一的角度来诉说一个故事,她是由朗·霍尔和丹佛·摩尔共同完成的作品,在阅读中不断地切换视角去看同一件事,你就会体会到心灵的奇妙,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在流浪汉的圈子里是不问名字的,明白为什么一个原本目标就是赚钱,慈善的主要目的也是为做场面的富翁却最终愿意将一个黑人流浪汉奉为心灵的导师和救赎者。

两位作者的故事都从小时候开始讲起,肤色的差异注定两人的生活轨迹就像两条各自延展的平行线一样,一条通往富裕高端的天堂物质世界,另一条去向肮脏混乱的地下流浪汉世界,似乎没有什么理由能够让这两条具有天壤之别的“平行线”产生交点。然而,当这两条“平行线”都延伸到同一个背景时间的时候,时光就在那一刹那巧妙的交合,为双方同时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丹佛与朗之间的信任与友谊并非一蹴而就,作为一个从小就生活在“低人一等”世界中的黑人雇工、流浪汉对于白人他始终心怀戒备并用凶悍来掩饰自己的无所适从,并且坚信只有凶狠才能使自己得到最周全的保护。而在经历了一系列来自朗与妻子黛博拉真情实意的关怀与“爱”之后,丹佛选择不再用凶悍来包裹自己,并与朗进行了这样一番真挚的对话:

“然后他的微笑变得一本正经,仿佛他忽然看到一束光,然后窗帘又被拉上。他盯着从他咖啡杯冒出来的水蒸气看。“关于你的请求,我想了很久。”

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我请求你什么?”

“当你的朋友。”

我下巴掉下来一英寸。我已经忘记是几时在仙人掌花咖啡店跟他说过,我要的只是他的友谊,他说他会想一想。我很震惊竟然有人花一个礼拜时间去想这种问题。我早已忘了那段对话,但是丹佛花了不少时间准备他的答案。”

也正是这样一次关于友谊的“深思熟虑”使得丹佛对于生活、生

命、生存的态度慢慢开始转变,他不再需要凶悍来进行消极式的自我保护,转而用一种“爱”的方式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以及身边的朋友,于是在得知黛博拉身患绝症时会“天真”的认为只要自己每夜向上帝虔诚地祈祷,必然能够对黛比小姐的病情有所帮助。并在黛博拉去逝后陪同朗一起渡过难关,代替黛博拉继续爱着这个世界。

对于朗而言,一开始去流浪者之家的公益行为,完全是出于对于妻子的尊重并坚信自己的妻子不可能长久忍受流浪者之家的恶劣环境。但一切在遇见丹佛以后发生逆转,丹佛对于友谊“慎重”的态度,迫使朗打破了一直因游走在物欲商场中而自然形成的对于友情的无谓态度。而在自己的妻子患病后,使朗惊讶的是,丹佛反而比自己更具有信念和理解力,甚至在面对妻子即将离世的最后时光里成为了他的心灵牧师。

正如全书结尾处所述:“人们往往以为自己与别人有很大的不同,被那个在上之人不同地看待,然而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流浪者,终要一步一步走向家园”。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去体验、去经历、去感悟,并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信念。让我们在最艰难的时候,有人愿意陪我们一同走过!

第四篇:读李开复自传《世界因你不同》有感

品读别人的成功,思考自己的未来

——读李开复自传《世界因你不同》有感

我以前从没有看过自传这一类的书籍,总是觉得那是别人的故事,别人的成功,和我没有什么关系。每个人的性格和遇到的事情都不一样,成功不能复制,即使能够复制,大抵也做不到最重要的一步——粘贴。因此,纵然有很多人说看看别人的自传,了解他们的经历,学习成功的经验对自己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我也从来都觉得那是想当然而已,不愿人云亦云。这也就导致我妈买来放在我书桌上的李开复自传她自己都读了三遍了而我却连一页也没有翻过。然而我终究还是没能抵挡住妈妈的耐心劝导,在这个寒假无奈“就范”了。花了几天功夫读完这本《世界因你不同》,我思绪万千,那时我才发现,原来以前是我想当然了。

对于李开复这个名字相信大家现在都不陌生。50岁的他根据不同年龄段被人们贴上了很多标签,诸如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等等。但是我觉得最适合他的标签,应该是“听从自己内心的人”,“敢于创新敢于做选择的人”以及“不断学习的人”。

《世界因你不同》这本书从李开复的小时候开始讲起。看完之后我感觉他11岁之前的生活和我基本上没有差异,应该说和普通的小学生一样,喜欢调皮捣蛋,活泼好动。11岁之后他便赴美留学,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以计算机科学系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继续深造,并在26岁时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学校不仅专注于自身专业的研究,同时在各种看似与其专业毫不相干的事务方面也有所涉猎。丰富而厚实的知识基础以及宝贵的科研经验,再加上假期勤工俭学的工作经历使得他在日后的工作中获益匪浅。1990年,只要再在学校工作几年就能获得“终身教授”职位的李开复,经过深思熟虑放弃了金饭碗,而选择去苹果公司工作,因为他觉得那里才是他实现改变世界梦想的舞台后来。事实证明,正是他在苹果公司工作的那六年,给了他足够的空间和很好的机遇去学习和成长。后来他从苹果公司离开后又相继去了SGI、微软和谷歌这样的世界闻名的大公司,一步一步迈向事业的顶峰。然而就在他为谷歌工作了四年,公司准备再续约四年并为他提供更高的职位和薪酬的时候,李开复选择了离开。他再一次听从了内心的声音,回到中国创办了以帮助中国青年创业为目的的“创新工场”,致力于创造一批中国的新型企业。可以说他的一生做到了,反复叩问自己的内心,向人生更远的地方看去,而不是被眼前的喧嚣所迷惑。正如李开复自己说的,“你未来的人生之路,就在你的每一次选择中”。

看完了李开复的自传,我感慨良多。我看到李开复的成功,但是他的成功并不具有典型性,在他的求学过程和职场经历中,除了在离开微软时遭受挫折以外,几乎每件事情都近于完美,因此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按照他的路数功成名就。然而,摒弃外在的各种因素,我还看到,他在求学中的自我选择,身处职场的专注精神以及对于人生的体验,还是可以为人们所共鸣和得到启发的。他在经历了20多年的职业生涯后,使得自身的矛盾与挣扎逐渐和谐统一。这种逐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才是读者应该去体会的地方。而理智地面对人生的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挣扎,不被外物所累,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与能力,并且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和调整,慢慢地在工作和生活中完善自己,努力协调各方面并最终实现和谐,则是我们必须需要经历和挑战的。

在整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李开复在面对选择时的果敢。整本书中,他做了两个我认为非常有魄力的选择。第一个便是1990年放弃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任职而进入苹果公司。前者代表了稳定,大学教授的职位不但能让他养活全家,更能够让他每天活在安逸之中,不用操心太多;而后者则代表了风险与挑战,做的好了还好,如果做的不好被裁掉,那么什么都没了,只能重新开始。人生在世时间很短,有些人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等到走到人生的尽头才后悔,懊恼不已。李开复常常说追随我心(follow my heart),不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自己内在的心声,因为这个信念,他做了许多冒风险的事情。事实证明,只要是符合他内心想法的决定的他自己想要追求的事,最终的结果都不会让他后悔。

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开复的具有的正直、诚信、负责、果敢、坚韧、勤奋的优良人格,构成了他成功的重要内在因素。无论作为职业人,还是创业者,这些都是必备的素质。如果再能结合以对外部综合条件的创造和把握,那么成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这本自传不仅为人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还给了我们诸如:“如何应对职场上的竞争与选择”、“人生的道理”这样的启示。自传在向人们展示成功的李开复的同时,也将成功背后的那些努力、选择和挣扎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但能够学习他的努力和勤奋外,还读到了人生的哲学。只有真正从书中理解这些道理,进行自我提升,才能更靠近成功。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李开复谈到了中国的大学生,也引发了我对于这方面的思考。我觉得,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首先要充满自信。虽然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讲,美国和欧洲的教育观念和体制都要比中国要先进,但是并不是说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比他们差一截,我们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把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强化自信心理。 在平时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培养自信乐观,自强不息,宽容豁达,开拓创新的品质,树立自信心。其次要正视社会现实,不要眼高手低,要从实际出发,更新择业观念,面对人才市场,认清社会需求,勇于竞争,以便被社会承认和接受。再次还需培养独立意识发展各种基本生活技能的能力,摆脱家庭的关怀呵护,学会自立。思想上意识到大学生要走自己的路,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寻求自己的奋斗目标,独立处理面对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否则将来进入社会你将无所适从。另外,正确对待挫折也是必须的,要放弃等待机遇、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的挫折心理,藐视困难,增强信心,修订目标,客观分析,积极进取,走出阴霾,重获新生。最后则是要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大学生的创新相比于欧美国家的同等水平的大学生来说确实存在差距,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总是以制造大国的身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但是想要实现富强,赶超欧美国家,光靠制造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努力达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这个重担就落在当代大学生的肩上,我们义不容辞。

正如李开复先生所想所做的“追随我心”一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体现自己的价值,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能够影响到他人、影响到国家甚至影响整个世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每个个体的努力与贡献累积的结果。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应该为这个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诚然人的能力不同,司职不同,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认真负责,为每个明天做好准备,我们每时每刻其实都是在对这个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读完李开复的自传,我发现,其实年轻的我们更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机会远比安稳重要,事业远比金钱重要,未来远比今天重要,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有理想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理想不去为之付出实际行动。只要将想法付诸行动,在机会到来时作出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那么未来的你就不会为过去的你而感到后悔,而过去的你也不会对未来的你感到失望。

最后,我愿意用李开复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哲学系的一个老教授说的话作为结束:“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最大化你的影响力,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第五篇:你是否看到了家庭的真相?

每一个孩子的到来,都是为了帮助自己和父母成为最好的自己,除非你看到家庭教育的真相,否则你无法成为轻松、智慧的父母。

看不到真相的父母就会活在自己的观点里,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禁止其去做;这样的方式不是教育,是教导。

看不到真相的父母就会在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和期待时,情绪化的对待孩子,惩罚、贬损、打击、放弃。这样的方式更不是教育,是教训。

教导孩子,孩子做不到;教训孩子,孩子逆反、对抗、自暴自弃„„家庭成了战场,父母在无明之中痛苦、纠结、委屈、抱怨。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一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最成功的教育方式就是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教育。不幸的是,孩子从小被期待做父母希望的样子,从而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慢慢的就和真实的自我失去了连接,灵性泯灭了,潜能阻滞了。越智慧的父母越少在孩子身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不干涉,不代替、不限制。孩子做自己的过程一定会不符合父母的期待,甚至会惹很多麻烦,父母所以干涉孩子做自己,其实只是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而没有觉察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影响。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二

孩子的生命是圆融具足的,其实并不需要父母“教”什么。父母努力教给孩子的其实并不一定适合孩子的生命。

父母在“知性”、“智性”层面可能是孩子的老师,而孩子在“慧性”层面其实是父母的老师。父母知道的多是道理,而孩子知道的却是真理、真相。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孩子需要被“教育”,而是父母需要通过“教育”孩子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也许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和孩子的生命能量共振。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三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情绪转移、能量传递的过程。父母教给孩子的知识、道理、规则,孩子会忘记,甚至逆反;而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却会传递给孩子,并被孩子内化到自己的生命中,成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模式,一生受影响。

情绪化的父母无法协助到孩子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只会培养出情绪化的孩子。教育只有在父母平静地时候才会真正发生,父母不平静时候所做的努力,孩子接收不到。所以接纳一切的发生。

看到真相的父母就会既不代替孩子做选择,也不限制孩子做选择,而是平静地协助孩子看到新的选择,并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上一篇: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下一篇:地税局组织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