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通信常识教案

2022-08-29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无线电通信常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无线电通信常识教案

无线资费卡(流量卡)注意细节-小知识 (无线上网流量使用常识)

无线上网之流量使用小知识(1G=1024M)联想电脑鸿翔店

1GB流量可以用多久?可以上多少个小时?

流量卡,是按上网所产生的流量来计费,而不是计时的卡,严格来说流量和时间 是不能成比例计算的。1GB流量就像一桶水,用来刷牙可能一个月都用不完,但是,用来洗澡的话可能一次就用完了。店主最近统计部份数据,供各位有需要的朋友仅供参考!

挂QQ、旺旺:约3M-5M/小时

股 票 软件:15-20M/小时 网游、QQ游戏打牌:约35M/小时 下载、e-mail:看你下载内容或邮件大小了 聊天、开网店网页:20-35M/小时优 酷 电 影:约100M/小时

所以建议大家,经常用来聊天看网页,炒股的人,选择流量卡是很划算的、1G流量正常用个20-80小时是可以的。比起计时的五分卡,上网三块钱一小时就划算多了,比如出差方便聊天、收发邮件都是很划算的了。(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实际使用流量与时间根据个人电脑启动程序,上网内容来决定最终使用时间是多久)

如果你是买来经常要看电影、在线玩大型网络游戏、下载等占用太大流量的请找店主购买按时间计费的资费卡,谢谢! 注意部分软件会严重浪费流量!建议关闭或者直接卸载删除掉PPSTREAM,PPLIVE,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迅雷看看,迅雷,电驴,bt,风行,360漏洞修复等P2P软件,以上P2P软件 在你下载别人资源的同时,还会向别人提供资源,双向的流量,要注意哦!和杀毒软件在线升级功能,windows自动更新等。(本店可以免费给用户您安装流量、时间统计软件,以及时提醒您的使用情况)

余额是有有效期的,意思不是有效期过了就不能用了,是有效期已过,余额就被冻结,需要再次充值,余额就被激活,余额会被保留。每充值一次,最少11元,延长余额有效期60天。更大面值延长的时间就更长。

大卡是一卡双芯的:一张UIM卡是放手机里使用(语音卡激活了就有月租如果单单用来上网不打电话,语音卡就不要激活不要使用);一张是插入电脑上网使用,因为手机UIM卡我们已经做了停机,所以客户不要开启使用,如果客户私自使用操作语单卡,产生的费用本店不做负责。你就使用那张电脑数据卡上网就可以了充值也是给您的电脑数据卡那张充值,切忌不要使用语音卡。

第二篇:通信原理教案

《通信原理》

教 案

开课学期: 2006/2007学年

(二)学期 任课教师:

所 在 系:

通信工程

开课班级:

04062401-04062404

学 时 数:

72 讲授 62 实验 10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第一章 绪论

授课时间:4学时 教学参考书:《通信原理》 教学内容:

1.1 引言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3 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 1.4 信息及其度量 1.5 主要性能指标

1.6 数字通信的主要技术问题

授课次序:1(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现代通信与信息社会

2、掌握通信系统的组成

3、掌握通信系统的分类

4、了解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教学组织:

1.1 引言(25分钟)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25分钟)

1.3 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50分钟)

教学重难点:通信系统的分类、通信系统的组成

结合现实讲授。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通信系统的性能度量

2、熟练掌握消息的信息量度量

3、熟练掌握离散信源的平均信息量

教学组织:

1.4 信息及其度量(50分钟)

1.5 主要性能指标(30分钟)

1.6 数字通信的主要技术问题(20分钟)

教学重难点: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消息的信息量度量、离散信源的平均信息量

(用类比的方法,结合课件讲授) 提问:无

作业:习题

4、7。

第二章 随机信号分析

授课时间:6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2.1 引言(信号与系统基本概念) 2.2 随机过程的一般表述 2.3 平稳随机过程 2.4 高斯过程 2.5 窄带随机过程 2.6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 2.7 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授课次序:3(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和相关特性

教学组织:

2.1 引言(信号与系统基本概念)(25分钟) 2.2 随机过程的一般表述(25分钟) 2.3 平稳随机过程(50分钟)

教学重难点: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和相关特性。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4(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高斯过程的性质和相关特性

2、理解窄带随机过程的相关特性

教学组织:

2.4 高斯过程(50分钟)

2.5 窄带随机过程(50分钟)

教学重难点:高斯过程的性质和相关特性、窄带随机过程的相关特性。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5(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正弦波加窄带随机过程的相关特性。

2、理解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得特性。

教学组织:

2.6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50分钟) 2.7 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50分钟)

教学重难点:正弦波加窄带随机过程的相关特性、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得特性。 提问:无

作业:习题

1、

4、

6、12

第三章 信道

授课时间:3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3.1 引言

3.2 信道定义及数学模型、

3.3恒参信道特性及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4随参信道特性及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5 信道的加性噪声 3.6 信道容量的概念

授课次序:6(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调制信道和编码信道的定义

2、掌握恒参信道和随参信道的定义

教学组织:

3.1 引言(10分钟)

3.2 信道定义及数学模型(30分钟)

3.3恒参信道特性及对信号传输的影响(30分钟) 3.4随参信道特性及对信号传输的影响(30分钟)

教学重难点:

调制信道和编码信道的定义;

恒参信道和随参信道的定义。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7(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加性噪声和乘性噪声的区别

2、熟练掌握信道容量的概念及香农定理的意义

教学组织:

3.5 信道的加性噪声(15分钟)

3.6 信道容量的概念(35分钟)

教学重难点:加性噪声和乘性噪声的区别;

信道容量的概念及香农定理的意义。 提问:无

作业:习题

8、

13、15

第四章 模拟调制系统

授课时间:8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4.1 引言

4.2 幅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4.3 角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4.4 各种调制系统的比较 4.5 频分复用(FDM) 4.6 复合调制及多级调制的概念

授课次序:7(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调制的意义

2、了解线形调制的一般模型

3、熟练掌握AM调幅

教学组织:

4.1 引言(10分钟)

4.2 幅度调制的原理

1、AM调制(40分钟)

教学重难点:调制的意义;

AM调幅原理、参数的定义; DSB调幅原理。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8(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SSB、VSB调幅原理

2、熟练掌握DSB、SSB、VSB调幅的抗噪声性能

教学组织:

4.2 幅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2、DSB(30分钟)

3、SSB(20分钟)

4、VSB(30分钟)

5、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20分钟)

教学重难点: DSB、SSB、VSB 调幅原理;

DSB、SSB、VSB调幅的抗噪声性能。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9(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AM调幅的抗噪声性能

2、掌握角度调制基本原理和特性

教学组织:

4.2 幅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5、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25分钟)

4.3 角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1、基本原理(50分钟)

2、频谱和带宽(25分钟)

教学重难点:AM调幅的抗噪声性能;

角度调制基本原理和频谱特性;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0(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窄带调频和宽带调频

2、熟练掌握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3、熟练掌握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理解门限效应 教学组织:

4.3 角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1、窄带调频和宽带调频(25分钟)

2、调频信号的产生和解调(25分钟)

3、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25分钟)

4、输出信噪比和信道带宽的关系(25分钟)

教学重难点:窄带调频和宽带调频的定义;

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方法;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1(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2、掌握频分多路复用原理

教学组织:

4.4 各种调制系统的比较(15分钟) 4.5 频分复用(FDM)(25分钟)

4.6 复合调制及多级调制的概念(10分钟)

教学重难点:各种模调方式的优缺点和应用;

FDM的原理。

提问:无

作业:习题

1、

3、

7、

10、

13、17

第五章 数字基带传输

授课时间:8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5.1 引言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 5.5 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 5.6 部分响应系统 5.7 基带传输的抗噪声性能 5.8 眼图与时域均衡

授课次序:11(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数字基带信号的波形

2、理解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计算

教学组织:

5.1 引言(10分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40分钟)

教学重难点: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计算。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2(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 教学组织: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100分钟)

教学重难点:HDB3 码型变换;

差分编解码。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3(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波形传输无失真条件

教学组织: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25分钟) 5.5 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75分钟)

教学重难点:奈奎斯特准则;

等效低通特性。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4(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理解部分响应基带传输系统

2、掌握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的差错率

教学组织:

5.6 部分响应系统(50分钟)

5.7 基带传输的抗噪声性能(15分钟) 5.8 眼图与时域均衡

1、眼图(35分钟)

教学重难点:部分响应系统的原理;

基带传输系统得误码特性与信噪比关系;

眼图的观测方法。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5(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横向滤波器抽头系数计算方法

2、掌握峰值失真、均方失真准则

3、理解横向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组织:

5.8 眼图与时域均衡

2、时域均衡(50分钟)

教学重难点:横向滤波器抽头系数计算方法;

峰值失真、均方失真准则。 提问:无

作业:习题

1、

2、

7、

11、

12、

18、22

第六章 正弦载波数字调制系统

授课时间:10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6.1 引言

6.2 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6.3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4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6.5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6.6 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

授课次序:15(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各种二进制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和数学模型

2、熟练掌握数字信号的各种解调方法

教学组织:

6.1 引言(10分钟) 6.2 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1、ASK(40分钟)

教学重难点:2ASK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和数学模型;

2ASK信号的各种解调方法。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6(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各种二进制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和数学模型

2、熟练掌握数字信号的各种解调方法

3、熟练掌握二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

教学组织:

6.2 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2、FSK(25分钟)

3、PSK(25分钟)

6.3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2ASK(25分钟)

2、2FSK(25分钟)

教学重难点:2FSK、2PSK、2DPSK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和数学模型;

2FSK、2PSK、2DPSK信号的各种解调方法; 二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计算公式的由来。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7(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二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

2、理解多进制调制

3、掌握多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

教学组织:

6.3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2PSK(25分钟)

4、2DPSK (25分钟)

6.4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25分钟)

6.5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1、MASK

(25分钟)

教学重难点:多进制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和数学模型;

多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计算公式。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8(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多进制调制

2、掌握MDPSK信号相位变换关系

3、掌握多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

教学组织:

6.5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2、MFSK(30分钟)

3、MPSK (30分钟)

4、MDPSK (40分钟)

教学重难点:多进制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和数学模型;

MDPSK调制解调原理;

多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计算公式。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9(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多进制调制

2、掌握QAM原理

3、掌握多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

4、掌握MSK的基本原理

5、理解MSK信号的相位的连续性

教学组织: 6.5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5、APK (50分钟) 6.6 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

1、MSK(50分钟)

教学重难点:多进制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和数学模型;

QAM的星座图和抗噪声性能; 多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计算公式; MSK的基本原理。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0(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MSK信号的产生和解调方法

2、了解MSK信号的误码特性

3、 掌握GMSK信号的产生方法和特点

教学组织:

6.6 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

1、MSK(35分钟)

2、GMSK(15分钟)

教学重难点:MSK信号的产生和解调方法; MSK信号的误码特性; GMSK信号的产生方法和特点。

提问:无

作业:习题

2、

6、

8、

10、14

第七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授课时间:8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7.1 引言 7.2 抽样定理

7.3 脉冲振幅调制(PAM) 7.4 模拟信号的量化(A/D) 7.5 脉冲编码调制(PCM) 7.6 增量调制和增量脉冲编码调制 7.7 PCM和DM的性能比较 7.8 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

授课次序:20(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低通与带通抽样定理 教学组织:

7.1 引言(10分钟)

7.2 抽样定理(40分钟)

教学重难点:低通与带通抽样定理。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1(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实际抽样

2、熟练掌握量化

教学组织:

7.3 脉冲振幅调制(PAM)(25分钟) 7.4 模拟信号的量化(A/D)(75分钟)

教学重难点:PAM调制的原理;

均匀和非均匀量化的原理; A律和u律特性曲线及其近似。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2(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PCM 编码原理

2、掌握PCM 抗噪声性能

教学组织:

7.5 脉冲编码调制(PCM)(100分钟)

教学重难点:PCM 编译码原理;

PCM抗噪声性能。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3(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DPCM 编码原理

2、熟练掌握DM 编码原理

3、掌握DM 抗噪声性能

教学组织:

7.6 增量调制和增量脉冲编码调制(100分钟)

教学重难点:DPCM 编译码原理;

DM 编译码原理; DM抗噪声性能。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4(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时分多路复用原理

教学组织:

7.7 PCM和DM的性能比较(10分钟) 7.8 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40分钟)

教学重难点:时分多路复用原理及其在数字电话系统中的应用;

PCM的基群及高次群。

提问:无

作业:习题

1、

5、

8、

10、

14、16

第八章 信号的最佳接收

授课时间:6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8.1 引言

8.2 最佳接收准则 8.3 信号的最佳接收 8.4 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授课次序:24(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最佳接收准则

教学组织:

8.1 引言(10分钟) 8.2 最佳接收准则(40分钟)

教学重难点:最佳接收准则。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5(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各种信号的最佳接收

2、理解最佳接收机

教学组织:

8.3 信号的最佳接收

1、确知信号最佳接收(33分钟)

2、随相信号最佳接收(33分钟)

3、起伏信号最佳接收(34分钟)

教学重难点:各种信号的最佳接收;

最佳接收机结构。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6(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匹配滤波器

2、掌握普通接收机与理想接收机性能的差别

教学组织:

8.3 信号的最佳接收

4、普通接收机与理想接收机性能比较(40分钟)

5、匹配滤波器(60分钟)

教学重难点:理解匹配滤波器;

普通接收机与理想接收机性能的差别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7(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教学组织:

8.4 最佳基带传输系统(50分钟)

教学重难点: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提问:无

作业:习题

2、

3、6

第九章 同步原理

授课时间:7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9.1 同步的基本概念 9.2 载波同步的方法

9.3载波同步系统性能及误差对解调性能的影响 9.4 位同步的方法及系统性能 9.5 群同步及扩展频谱系统同步

授课次序:27(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载波同步的方法和原理

教学组织:

9.1 同步的基本概念(15分钟) 9.2 载波同步的方法(35分钟)

教学重难点:载波同步的各种方法和原理。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8(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载波同步系统性能

2、掌握位同步的方法和原理

教学组织:

9.3载波同步系统性能及误差对解调性能的影响(40分钟) 9.4 位同步的方法及系统性能(60分钟)

教学重难点:载波同步系统性能;

位同步的各种方法和原理。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9(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位同步的方法和原理

教学组织:

9.4 位同步的方法及系统性能(100分钟)

教学重难点:位同步的方法和原理。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30(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帧同步的方法和原理

2、理解扩展频谱系统的同步方法

教学组织:

9.5 群同步及扩展频谱系统同步(100分钟)

教学重难点:帧同步的方法和原理;

扩展频谱系统的同步方法。

提问:无

作业:习题

1、

3、

5、

6、

8、9

授课次序:31(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复习

教学组织:

复习

教学重难点:复习。 提问:无 作业:无

Nin =((floor((36*32*log2(QM)*1/2-6)/8)-16)*8)

Nin((floor((36*32*log2(QM)*1/26)/8)16)*8)

第三篇:移动通信教案

《移动通信》教案

授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授课人:尹立强

授课对象:信工041-2

授课时间: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1、本课程教学目的:

“移动通信”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系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以及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组网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

2、本课程教学要求:

1.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差别;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2.理解关于蜂窝的概念;了解频率复用的概念以及频率复用的模型;理解信道分配策略以及切换策略;理解干扰与系统容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如何在实际系统中用功率控制减少干扰以提高系统容量;了解各种提高系统容量的方法。 3.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移动通信中的快衰落与慢衰落;掌握无线信道中信号的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掌握多径传播与快衰落、阴影衰落、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以及信道的衰落特征;掌握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

4.掌握多址接入的基本概念和多址接入方式,掌握F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FDMA系统中的干扰问题,掌握T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熟悉TDMA的帧结构,了解TDMA系统的同步与定时,掌握C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空分多址(SDMA)技术的原理;掌握系统容量的定义,熟悉FDMA、TDMA、CDMA系统容量的分析与比较。

5.掌握FDMA模拟蜂窝网,TDMA数字蜂窝网,CDMA移动通信系统。

3、使用的教材:

郭梯云编,《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啜钢 王文博 常永宇等编,《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赵长奎编,《GSM数字移动通信应用系统》,国防工业出版社, 顾肇基译,《GSM网络与GPRS》,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

概论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重点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掌握移动通信的三种工作方式;了解移动中继方式;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本章总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本章重点: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和工作方式;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和接口. 本章难点: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复用,集群系统的集群方式. 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 本章课时安排: 6 本章习题: P28 1 2 3 4 5 8 10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以移动通信的发展史为切入点,介绍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分类以及几种比较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教学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特别是常用移动通信系统,应与实际使用状况相结合。

本章的具体内容:

§1-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一.移动通信的定义

移动通信就是指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在移动中进行的通信。例如,固定点与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之间、移动体之间、活动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移动体之间的通信。都居于移动通信的范畴。

二.移动通信的发展史

蜂窝移动电话系统首先运营的是模拟蜂窝系统(第一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其主要特征是用模拟信道传送模拟话音信号。模拟蜂窝系统主要有如美国的AMPS系统、英国的TACS系统、日本的NTT系统等。但模拟蜂窝系统容量小,频谱及频道利用率低,业务形式单一,话音质量不高,难以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互通互连,通信保密问题严重,现在,模拟系统已难以满足使用的要求,基本退出了移动通信的舞台。

目前运营的数字蜂窝系统有欧洲的GSM系统,美国的IS-54TDMA、IS-95CMA和日本的PDC系统,它们被称为第二代蜂窝系统。数字蜂窝系统直接传输与处理数字信息,具有一切数字系统所具有的优点。在频谱及频道利用率、系统容量、话音质量、通信保密性、手机的体积、重量、功耗等诸方面均优于模拟蜂窝系统。

第三代蜂窝系统最早是国际电联(ITU)在1985年提出的,当时把它命名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由于该系统预期在2000年使用,工作频段在2000MHz,故于1996年易名为IMT-2000。

总的来讲.第三代蜂窝系统是一个综合系统,它具有以下特点:包括地面系统和卫星系统;具有海陆空三维的服务面;有话音、数据、视频、ISDN和多媒体等多种业务;包括从不到50m的微微小区一直到大于500km的卫星小区;具有多种空中接口和接入方式。它可向高速与慢速移动的用户提供服务,是一个高度智能的、全球覆盖的、具有个人服务持色的移动通信系统。 三.移动通信的特点

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 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5.移动通信设备必须适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一.移动通信的分类

能够实现移动通信的技术系统称为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按用途、制式、入网方式等不同,可以有不同分类方法:按使用对象,可分为军用、民用;

按用途和区域,可分为陆地、海上与空间;按信息的流向,可分为单向和双向;技经营方式,可分为公众网、专用网;技服务区结构,可分为单区制(大区制)、多区制(小区制);按与地面固定网的连接方式,可分为人工、半自动、全自动;按工作方式,可分为模拟与数字;按调制方式,可分为调幅、调频、调相等。 二.工作方式 1.单工通信 1)同频单工制

同频是指通信的双方,使用相同工作频率。单工是指通信双方的操作采用“按-讲”方式。平时,双方的接收机均处于守听状态。如果A方需要发话,按装在A方的“按——讲”开关即收发控制按钮,关掉A方接收收机,使其发射机工作。这时由于B方接收机处于守听状态,即可实现由A至B的通话。同理,也可实现由B至A的通话。在该方式中,同一部电台(如A方)的收发信机是交替工作的,发射时不能接收,接收时不能发射,故收发信机可使用同一副天线,而不需要使用天线共用器。 2)双频单工制

双频单工是指通信的双方使用两个频率,而操作仍采用“按-讲”方式的通话制。同一部电台(如A方)的收发信机也是交替工作的,只是收发各用一个频率。在移动通信中,基地站和移动台收、发使用两个频率实现双向通信,这两个频率通常称为一个信道,若基地站设臵多部发射机和多部接收机且同时工作,则可将接收机设臵在某一频率上,而将发射机设臵在另一频率上。只要这两个频率有足够频差(或称频距),借助于滤波器等选频器件就能排除发射机对接收机的干扰。 2.双工通信

双工制指通信双方的收发信机均同时工作,即任一方在发话的同时也能收听到对方的话音,操作方便。但采用这种方式,不管是否发话,发射机总是工作的,故电能消耗大。这一点对以电池为能源的移动台是很不利的。此外,这种方式需用天线共用器,才能使收发共用一副天线。

目前,这种工作方式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蜂窝移动电话系统无论是模拟还是数字的都采用双工制工作。

3.半双工通信

半双工制是指通信的双方,有一方(如A方)使用双工方式,即收发信机同时工作,且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收发信机可以各用一副天线,也可通过天线共用器合用一副天线;而另一方(如B方)则采用双频单工方式,即收发信机交替工作。平时,B方处于守听状态,仅在发话时才按压“按-讲”开关,切断收信机使发信机工作。目前,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大多采用半双工方式工作。 二.模拟网和数字网 三.话音通信和数据通信 §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一.无线电寻呼系统

目前的无线电寻呼系统是一种传送简单信息的单向呼叫系统。它由寻呼控制中心、基站和寻呼接收机三部分组成。 二.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重点) 蜂窝移动电话系统是一种双向双工通信系统。该系统一般由移动台(MS)、基站(BS)、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及与市话网(P5TN)相连的中继线等组成,如图所示。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交换和整个系统的集中控制管理,基站和移动台设有收发信机和天馈线等设备。每个基站都有一个可靠通信的服务范围,该范围的大小主要由发射机功率和基地站天线的有效高度等决定。 三.无绳电话系统

CT2是由第一代无绳电话(CT1)改进演变而来的。它与CT1相比有两大改进:一是实现了全数字化,二是座机改成了基站。CT2系统由手机(HS)、基站(BS)、网络管理中心(MNCC)及计费系统构成,它依附于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是市话网的延伸。

四.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五.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六.分组无线网

§1-4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一.调制解调技术(复习通信原理中这部分内容) 二.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第三章详细讲) 三.多址方式(

6、

7、8三章有重点详细的讲解) 四.抗干扰措施(第四章详细讲) 五.组网技术(重点) 1.网络结构 2.网络接口

3.网络的控制与管理

第二章

调制解调

说明:本章内容在通信原理课程中已有详细的讲解,在本课程中仅做复习内容。

第三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电波的传播方式和损耗;重点掌握移动信道的特征;理解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 本章重点:

移动信道的特征;多径效应、瑞利衰落、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等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本章难点:

移动信道的场强的估算. 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 本章课时安排: 6 本章习题: P101 1 3 4 8 9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以复习电波的传播方式为切入点,介绍移动信道的特点和电波传播过程中的衰落。本章课程理论性强,内容较难理解,讲授时应注重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思考。对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概念的讲授应相应加大力度。

本章的具体内容:

§3-1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一.电波传播方式

电磁波从发射机发出,传播到接收天线,可以有不同的传播方式,主要的传播方式有四种:

地波传播:是一种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电磁波,称为地面波或表面波传播,简称地表波。 天波传播:电波向天空辐射并经电离层反射回到地面的传播方式称为天波传播,也称电离层传播。

直射波传播:电波从发射天线直射到接收天线的传播方式,称为直射波传播,有时也称视距传播或视线传播。

散射传播:这种传播主要是由于电磁波投射到大气层(如对流层)中的不均匀气团时产生散射,其中一部分电磁波到达接收地点。 二.直射波

三.大气中的电波传播 1.大气折射

2.视线传播极限距离

直射波传播最大距离受收、发天线高度、地球曲面半径以及大气折射影响共同决定,下图示出了求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假定发射天线高度为ht,接收天线高度为hr。从几何关系可求出极限的距离d为:

d2R(hthr)

在实际情况下,在超过上述极限距离的地方也可能收到较强信号。这种现象叫超视距传播。产生超视距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大气折射的缘故,电波在大气层中折射的通常结果是,传播距离要比极限视距更远—些,也可以说似乎是地球变得平坦了,或说是地球半径变大了。 根据通常情况,按标准大气折射计算,等效的地球半径增大了三分之一。 四.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在实际情况下,电波在直射传播的路径上可能存在山丘、建筑物等障碍物,由这些障碍物引起的附加衰耗(除了自由空间传播衰耗外),称为绕射衰耗(或绕射损耗)。

设障碍物与发射点、接收点的相对位臵如下图所示,图中x表示障碍物顶点P至直射线TR的距离,在传播理论中称作费涅尔余隙。图(a)所示情形规定余隙x为负,图(b)时余隙为正。由费涅尔绕射理论可求得障碍物引起的绕射衰耗与费涅尔余隙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横坐标为x/x1 ,其中x1称为费涅尔半径,并由下式可求得: x1式中λ为电波波长。

d1d2d1d2

五.反射波

当电波传播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界面时,如果界面尺寸比电波波长大得多时就会产生镜面反射,因此从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的电波包括直射波和反射波。通常,在研究地面对电波的反射时,都是按平面波处理的,即电波在反射点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电波的相位发生—次反相。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一.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 二.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

在陆上移动信道中,移动台往往工作在城市建筑群和其它地形地物极为复杂的环境中。基地台和移动台之间的电波传播不再是单纯的直射波形式,而出现各个路径的反射,以致到达接收天线的信号是来自不同传播路径的各个分量的合成波。由于各分量的互相干涉而产生深度的快衰落,即多径衰落。多径衰落后信号的包络服从瑞利分布,所以多径衰落又称作瑞利衰落。 三.慢衰落特性与衰落储备

移动台接收信号除瞬时值出现快速起伏瑞利衰落外,其场强中值随着所处位臵改变而呈现较慢变动,称为慢衰落。发生慢衰落的主要原因是障碍物的阴影效应,即在电波传播的路径上遇到建筑物、树林等障碍物的阻挡,产生了电磁场的阴影。当移动台通过不同的障碍物的阴影时,就造成接收信号场强中值的变动。变动的大小取决于障碍物的状况及工作频率。变化的速率不仅与障碍有关,而且和移动台的移动速度有关。造成慢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使电波折射系数随时间变化,多径传播到达接收点的信号时延也随之变化,从而也造成场强中值电平的慢变化,即慢衰落。大量测试表明,无论是由阴影效应引起的慢衰落,还是由大气折射状况缓慢变化引起的场强中值变动,都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规律,即场强的分贝数接近正态分布。其标准偏差约5~7dB。 四.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重点)

§3-3 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

接收机输入电压、功率与场强的关系(难点) 1. 接收机输入电压的定义 2. 接收场强与接收电压的关系 一.地形、地物分类 1. 地形的分类与定义

3. 为了计算移动信道中信号电场强度中值(或传播损耗中值),可将地形分为两大类,即中等起伏地形和不规则地形, 并以中等起伏地形作传播基准。所谓中等起伏地形是指在传播路径的地形剖面图上,地面起伏高度不超过20m,且起伏缓慢,峰点与谷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起伏高度。其它地形如丘陵、孤立山岳、斜坡和水陆混合地形等统称为不规则地形。

4. 由于天线架设在高度不同的地形上,天线的有效高度是不一样的。(例如,把20m的天线架设在地面上和架设在几十层的高楼顶上,通信效果自然不同。)因

5. 此必须合理规定天线的有效高度。若基站天线顶点的海拔高度为hts,从天线设臵地点开始,沿着电波传播方向的3km到15km之内的地面平均海拔高度为hga,则定义基站天线的有效高度为 6. hb=hts-hga

7. 若传播距离不到15km, hga是3km到实际距离之间的平均海拔高度。 8. 移动台天线的有效高度hm总是指天线在当地地面上的高度。 9. 地物分类

10.不同地物环境其传播条件不同,按照地物的密集程度不同可分为三类地区:① 开阔地。在电波传播的路径上无高大树木、建筑物等障碍物,呈开阔状地面,如农田、 荒野、广场、沙漠和戈壁滩等;② 郊区。在靠近移动台近处有些障碍物但不稠密,例如,有少量的低层房屋或小树林等;③ 市区。有较密集的建筑物和高层楼房。

11.当然,上述三种地区之间都是有过渡区的,但在了解以上三类地区的传播情况之后,过渡区的传播情况就可以大致地估计出来。 1. 中等起伏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难点) 2. 市区传播损耗的中值 3. 郊区和开阔地损耗的中值 4. 不规则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 5. 任意地形地区的传播损耗的中值

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掌握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了解其性能;掌握隐分集技术的概念和原理,了解其应用;掌握时域均衡的概念和工作原理;了解自适应均衡技术的应用。

本章重点:

分集的方式及其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 本章难点: 时域均衡的工作原理和自适应均衡技术的应用。

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 本章课时安排: 6 本章习题: P122 1 3 6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以复习电波的非相关性为切入点,介绍分集接收原理和分集合并性能。本章课程理论性强,内容较难理解,讲授时应注重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思考。对均衡技术的讲授应相应加大力度。

本章的具体内容:

§4-1 分集接收 一.分集接收原理(重点) 1.分集接收的定义 2.分集方式 1)宏分集 2)微分集

3.合并方式

二.分集合并性能的分析与比较 1.选择式合并的性能 2.最大比值合并的性能 3.等增益合并的性能 4.平均信噪比的改善 §4-2 RAKE接收 §4-3 均衡技术(难点) 一.均衡的原理 二.自适应均衡技术

第五章

组网技术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理解多址技术的定义和几种多址方式;了解移动通信的信道配臵;重点掌握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信令;掌握越区切换和位臵管理. 本章重点:

多址技术的定义;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越区切换和位臵管理. 本章难点:

移动通信的信道配臵; 移动通信系统的信令. 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实验演示 本章课时安排: 10 本章习题: P162 2 8 9 13 17 18 20 21 26 27 29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以复习第一章讲述的多址方式的定义为切入点,重点介绍5种多址技术以及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本章课程在该课程中有很高的地位,关系到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掌握,讲授时应相应增加教学时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更好地理解本章内容。

本章的具体内容:

§5-1 概述

一.提出移动通信系统在组网方面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共享频率资源 2.区域覆盖问题 3.网络结构问题 4.移动性管理问题 5.通信系统中的信令问题

本章就是针对上述5问题展开的,重点学习这5个方面的内容。 二.简述分层协议模型的概念

物理层 链路层 网络层

§5-2 多址技术 (重点) 一.频分多址

1.频分多址的定义和特点 2.话务量与呼损率的定义 3.完成话务量的性质与计算 4.呼损率的计算

5.用户忙时的话务量与用户数

6.空闲信道的选取

二.时分多址的定义和特点 三.码分多址

1. 码分多址的定义和特点 2.FH-CDMA 3.DS-CDMA 4.混合码分多址

四.空分多址的定义和特点 五.随机多址

§5-3 区域覆盖和信道配臵 一.区域覆盖 1.带状网 2.蜂窝网

二.信道配臵(难点) 1.分区分组配臵法 2.等频距培植法

§5-4 网络结构(重点) 一.基本网络结构

二.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 §5-5 信令(难点) 一.信令的定义和种类 二.接入信令 1.数字信令

2.音频信令 3.信令传输协议 三.网络信令 四.信令应用

§5-6 越区切换和位臵管理(重点)

一.越区切换 1. 越区切换的准则 2. 越区切换的控制策略 3. 越区切换时的信道分配 二.位臵管理

1.位臵登记和呼叫传递 2.位臵更新和寻呼

第六章

频分多址(FDMA)模拟蜂窝网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模拟蜂窝网移动电话系统结构;重点掌握AMPS系统的组成及各功能实体的主要作用;理解系统的控制结构和数字信令;了解移动台主呼和被呼的工作过程. 本章重点:

AMPS系统的组成及各功能实体的主要作用. 本章难点:

移动台被呼的工作过程. 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 本章课时安排: 6 本章习题: P230 3 5 6 8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以回顾模拟蜂窝通信网的起源为切入点,学习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本章课程讲述的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已过时,故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可相应降低要求,讲授速度可适当加快。该部分知识主要是与第七章和第八章讲授的内容做比较。

本章的具体内容:

§6-1 概述 一.发展简况 二.系统结构 三.主要功能

§6-2 系统控制及其信令

一.系统的控制结构 二.控制信号及其功能 1.监测音SAT 2.信令音ST

3.定位与过境切换 4.寻呼与接入 5.冲突退避

6.移动台的功率等级信号 7.移动用户识别号 三.数字信令 1.前向控制信道 2.反向控制信道

3.前向话音信道中的控制信令 4.反向话音信道中的控制信令 5.有线数据信道的控制信令 §6-3 系统的工作过程(重点) 一.初始状态 二.移动台被呼 1.寻呼 2.寻呼响应 3.指配话音信道 4.振铃 三.移动台主呼 1.呼前拨号 2.申请话音信道 3.指配话音频道 4.振铃 四.话终拆线

第七章

时分多址(TDMA)数字蜂窝网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重点掌握GSM系统的网络结构以及系统的控制与管理;理解GSM系统的无线接口;了解D-AMPS、JDC系统与GSM系统的异同. 本章重点:

GSM系统的网络结构;系统的控制与管理,包括位臵登记、鉴权与加密、呼叫接续、过区切换. 本章难点:

GSM系统的信道类型;语音和信道编码. 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实验演示 本章课时安排: 10 本章习题: P274 1 2 3 4 7 8 9 10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着重讨论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组成、传输方式和网络控制等内容,其中GSM以为主,并对D-AMPS和JDC系统做简要比较。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移动通信现行的方式,讲授时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GSM系统有更深刻的认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章的具体内容:

§7-1 GSM系统总体 一.GSM的发展史 二.网络结构(重点) 1.移动台 2.基站子系统

3.网络子系统 4.GSM网络接口

三. GSM的区域、号码、地址与识别 (重点) 1.区域定义 2.号码与识别 四.主要业务 1.通信业务分类 2.业务定义

§7-2 GSM系统的无线接口 (难点) 一. GSM系统无线传输特征 二.信道类型及其组合

§7-3 GSM系统的控制与管理(重点) 一.位臵登记 二.鉴权与加密 1. 鉴权 2. 加密 3.设备识别 4.用户识别码保密 三.呼叫接续 1.移动用户主呼 2.移动用户被呼 四.过区切换

§7-4 三种TDMA蜂窝系统分析比较 一.D-AMPS的特征 二.JDC系统的特征 三.蜂窝系统的通信容量 1.FDMA 蜂窝系统的通信容量 2.TDMA蜂窝系统的通信容量

第八章

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

(一)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特点;理解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了解CDMA蜂窝系统的无线传输;理解CDMA蜂窝系统的控制功能. 本章重点:

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特点;CDMA蜂窝系统的控制功能. 本章难点:

CDMA蜂窝系统的无线传输;CDMA蜂窝系统的控制功能. 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 本章课时安排: 6 本章习题: P319 1 2 3 5 6 7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着重讨论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组成、传输方式和网络控制等内容。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非常迅速,已成功地应用到第二代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其优势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章主要介绍CDMA2000系统。本章与第九章相互联系,可结合起来讲解。

本章的具体内容:

§8-1 概述 一.扩频的概念

二.码分多址的特征(重点) 1. 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多址干扰 2. 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功率控制 3.码分多址蜂窝通信系统的特点

§8-2 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 一.话音激活期的影响 二.扇区的作用

三.邻近小区的干扰

§8-3 CDMA蜂窝系统的无线传输

(难点)

一.信道组成 二.正向传输 三.反向传输

§8-4 CDMA蜂窝系统的控制功能(重点)

一.登记注册 二.切换 三.呼叫处理 1.移动台呼叫处理2.基站呼叫处理

第九章

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

(二)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W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特点;理解W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了解WCDMA蜂窝系统的无线接口. 本章重点:

W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本章难点:

WCDMA蜂窝系统的无线接口. 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 本章课时安排: 4 本章习题: P368 1 2 3 5 6 7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以复习第八章内容为基础,介绍WCDMA系统。本章与第八章相互联系,可结合起来讲解。

本章的具体内容:

§9-1 WCDMA系统 一. WCDMA系统结构 二. WCDMA无线接口 三.WCDMA系统的网络

第十章

移动通信的展望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理解个人通信的特点和个人通信所要实现的目标;了解个人通信的国际标准;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所采用的新技术. 本章重点:

个人通信的特点和个人通信所要实现的目标.

本章难点:

第三代移动通信所采用的新技术. 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 本章课时安排: 4 本章习题: P341 1 2 4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对未来的移动通信做了展望,即对个人通信网做简要说明。对该部分内容要系统讲解,使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本章的具体内容:

§10-1 个人通信概述 一.个人通信的概念 二.实现个人通信的途径

§10-2 关于个人通信的国际标准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理论研究和发展概况 二.几个主要标准化组织的活动情况简介 §10-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新技术

一.新型调制技术 二.智能天线 三.多用户信号检测 四.无线ATM 五.多层网络结构 六.位臵区和寻呼区的管理 七.软件无线电

第四篇:网络通信原理教案

网络通信原理 1.复习上节课内容:

网络硬件组成:1.服务器2.客户机3.传输介质4.通信连接设备 2.新课 网络软件系统: 网络应用软件:网络媒体播放器(暴风影音,可在线也可看本地视频) 文件上传与下载工具(迅雷,土豆) 企业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机房管理系统) 网络应用软件结构:

客户/服务器(C/S)结构,需要下载安装客户端软件,客户端负责自己可以处理的数据,分担服务器工作(优酷,查询,下载,浏览视频)

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用浏览器访问服务器,客户机极少处理数据,大部分数据处理工作交给服务器(网页优酷,FLASH阅览)

网络通信原理

1.协议:数据传输的一些通用规则。就像学校有校规,国家有法律一样。也像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在沟通交流,需要使用同一种语言一样。

因特网的通信协议:支撑网络运行的通信规则。Internet网络协议采用TCP/IP协议。 具体协议主要有: TCP:数据传输控制协议 IP:网络互联协议(网间协议)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网页上使用) FTP:文件传输协议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POP3:邮局协议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ARP:地址解析协议

网络协议比较复杂,为了通讯网络过程简单一些,采用分层化处理模式。分工明确,每个功能对应每个层独立完成实现。

如不分层,硬件维修与管理都是很麻烦的,文件传输中只考虑通过什么方式传输就好了,不必关心通信底层的通信线路是光纤还是双绞线 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的基本思想:

1.应用层,2.表示层,3.会话层,4.传输层,5.网络层,6.数据链路层,7.物理层 计算机利用协议通信时,发送方从上层向下层传输数据,没经过一层都附加一个协议控制信息,到达物理层后将来数据包进行转换,送入传输介质。数据传输到接收方时,再自下层向上层逐层去掉协议控制信息,并完成各层的指令功能。 应用层最接近用户,物理层为最底层

写邮件 ↓

装信封,写地址

邮局分类信件,装邮包

邮宝装集装箱

集装箱装邮车

传输介质传输

发信时层层加包装,收信时层层拆包装,对等层按相同规则执行,相邻上层给下层传输命令,下层给上层提供服务,不越层 往下传输一层加协议,网上传输去协议 高层位置 应用层(各种软件,应用程序)

表示层(所有数据转换编码,数据形成表示,翻译)

会话层(选择、管理会话,迅雷电驴下载时的多会话下载选择会话) 传输层(选择传输端口,QQ—数据传输,迅雷—文件传输) 网络层(数据打包,发送数据包) 数据链路层(解析、寻找地址) 物理层(传输介质,传输比特流)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划出OSI开放系统互联协议,美国国防部按OSI协议开发出INTERNET网络体系结构TCP/IP协议结构

应用层(处理高层协议,包含应用层、会话层和表示层的功能) 传输层(监督数据,保证网络服务质量,选择传输端口)对应传输层 网际层(互联网络层)(运送数据包)对应网络层

网络接口层(解决主机接入网络的问题)对应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OSI与TCP/IP相同的是传输方向相同,下层对上层提供服务 但OSI适用所有网络,TCP/IP只适用于INTERNET网络

读信件 ↑

按地址投递信件

拆邮包,分类信件

集装箱拆成邮包

↑ 集装箱卸车

第五篇:通信技术概述教案

呼家庄小学

赵治

学习内容:古代的风火传递,驿站传递,战场孔明灯,现代的电话、网络、卫星,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学习目的:

1、了解通信的概念,了解原始的通信方式。

2、掌握原始的通信方式,能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的利用。

3、原始的通信方式对现代通信的影响与发展。

学习内容:

1、什么是通信技术:通信是指由一地向另一地进行信息的有效传递。通信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人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很多人合作,这样就生了互相通信的需要。开始用手势,叫声来表达意思,久而久之,叫声的音节渐渐丰富起来,产生了词汇,后起又发明了听不懂角,烽火等通信工具。

2、传统通信方式

烽火台——夜间点火,白天放烟。

战场——“击鼓鸣金”:击鼓则进攻,鸣金则撤退。 信鸽——传递信息 马——驿站——运输工具。

3、现代通信方式

电信号——电报——电码——电话——广播—— 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被各方面利用。

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计算机网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话方式。 课后练习:

下列属于目视(可看见的范围)通信方式的是

A手势

B烽火

C闪光

D击鼓

E旗语

比较一下烽火通信、击鼓通信和邮驿通信,各有什么优势与不足? (1) 烽火传递远,击鼓传递近。 (2) 烽火传递慢,击鼓传递快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无线电通信常识教案】相关文章:

无线电通信教案范文06-17

三大常识教案05-29

防火安全常识教案05-12

社区防火常识教案05-24

切菜常识教案04-21

生活用电常识教案07-14

民族常识教案第一05-10

教案1文明礼仪常识05-17

溺水急救常识教案05-19

法律常识教学教案05-28

上一篇:无线电管理处罚规定下一篇:危险化学品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