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品德与社会课教案

2023-02-28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上品德与社会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四上品德与社会课教案

四上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龙里县第四小学2017-2018学第一学期

四(3)班《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教师:庞颖

一、 指导思想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很好地引导本班学生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提升。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小朋友们活泼、可爱、富有想象力,但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五个单元,这五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这五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珍爱生命》;第二单元主要是《安全地生活

(一)》;第三单元主要是《安全地生活

(二)》;第四单元主要是《花钱的学问》。第五单元主要是《关心你,爱护他》。

四、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

1 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

2 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五、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7、向学生渗透灌输《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关法律。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 珍爱生命9课时

第一周 美丽的生命

第二周 我们的生命

第三周 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二单元 安全地生活

(一)9课时

第四周 今天,你安全吗

第五、六周 公共场所拒绝危险

第七周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

第三单元 安全地生活

(二)9课时

第八周 预防火灾

第九周 预防燃气中毒

3 第十周防止食物、农药中毒

第四单元 花钱的学问 12课时 第十一周 家庭小账本

第十二周 钱该怎样花

第十三周 购物场所我知道

第十四周第五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12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课时

让爷爷奶奶高兴 伸出爱的手

我的邻里乡亲 大家的事情大家做

2017年8月28日4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二单元 日益繁荣的祖国

一、单元目标

态度: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石油和汽车工业、国防建设、航天事业、水利工程建设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体会各行各业建设者克服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感受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进而树立从现在做起刻苦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能力:学会搜集、整理相关的图片、资料,掌握从课本之外获取社会信息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调查、采访、展览等校内外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锻炼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通过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培养概括归纳问题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加深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认识和理解。

知识:了解建国后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这些成就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增强综合国力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新中国各行各业创业者的英雄事迹。

二、单元内容 1 . 祖国建设突飞猛进 2 . 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 3 . 祖国,我为你骄傲 主题一:祖国建设突飞猛进 态度:学生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在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国防建设、水利事业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到祖国建设的飞速发展,产生对新中国建设者的敬仰之情。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能力:培养搜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结论,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通过今昔对比,培养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调查,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知识:了解我国石油和汽车工业、国防建设、水利事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新中国建设者的典型代表人物,认识和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自学、倾听、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走访、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民族自信心。

重点

感知新中国建设的辉煌成就,产生民族自豪感,加深对党对祖国的热爱。

难点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知有限,对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社会状况缺少了解,需要教师的讲解。

一、导入

1.国内状况: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百年屈辱历史,战乱不断。新中国成立时,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2.国际地位:西方各国对新中国的压制、不认可。

3.新中国成立后,重新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满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要在各个方面赶超世界强国——英、美……

二、组织学生根据小标题确定教材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祖国建设突飞猛进”的?

1.引导学生翻看小标题,自己归纳。 2.组织学生交流。

3.形成共同结论:教材是从“石油、汽车、国防、水利工程、航天事业”这几个方面去介绍的。并把结论写在笔记上。

三、大庆油田传捷报

(一)先组织学生图文结合读教材第27页内容。对感兴趣的内容作批注,然后和同桌或前后同学交流感兴趣的地方。

(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叫大庆油田?”

根据教师的问题交流意见,形成共识:(旧中国)贫油国→科学家李四光的理论→发现油田(1959年9月准备十年大庆时)→大庆油田。

(三)引导学生交流“大庆石油会战中出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当时背景(装备太差、条件艰苦) 2.重点介绍铁人王进喜的英雄事迹

(四)组织学生图文结合学习教材第28页,了解大庆油田的贡献,了解我国石油分布情况。

1.引导学生自学(第28页) 2.组织学生交流大庆油田的贡献。

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累计生产原油16.24亿吨,结束了中国人民依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3.我国石油分布

组织学生对照地图,查找出省级行政单位名称及油田名称。(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黑龙江的大庆油田、吉林省的吉林油田、辽宁省的辽河油田、河北省的华北油田、山东省的华北油田、河南省的中原油田、河南省的南阳油田、湖北省的江汉油田、陕西省的延长油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拉玛依油田、塔北油田、甘肃省的玉门油田、青海省的冷湖油田……

板书设计: 祖国建设突飞猛进

国内背景:一穷二白、百废待新 国际形势:西方压制、不认可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强、自立、自信 大庆油田传捷报

贫油国(旧中国)→科学家李四光的理论→发现油田(1959年9月准备十年大庆时)→大庆油田→结束了中国人民依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在石油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认识到中国原来是一个被外国人称为“贫油国”的国家,到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一个结束了依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一个久经战乱的国家在短时间内所取得的成就。

第二课时 中国人能造汽车了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祖国的石油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人民依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今天,我们要了解中国汽车的历史。

二、

中国人能造汽车了

(一) 组织学生介绍自己今天所熟悉的国产车。

(二) 教师简介旧中国的上海曾经被称为“万国车”,普通的中国人基本没见过汽车。

(三) 组织学生图文结合读第29页,了解新中国第一批汽车的诞生。 1. 学生自学教材第29页。

2. 组织学生交流介绍第一批解放牌载重汽车的诞生。

3. 归纳时间:1956年,地点:长春 意义:中国从此结束了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了。

三、

活动

组织指导学生课下进行“国产汽车博览会”的展览。 板书设计:

中国人能制造汽车了

万国车→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载重汽车→国产汽车博览会 教学反思:“中国人能制造汽车了”,内容比较简单,重点让学生了解现在的中国国产汽车情况。这一方面的资料众多,学生了解到的也很多,说的也很多。

第三课时 中国人民的“争气弹”

一、

导入

古老的中国为世界文明作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到了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我们无能为力,腐朽的清政府只能割赔款;清政府被推翻掉了,中华民国建立,但依然无法改变被侵略的命运,直到1945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惹闹了美国,刚刚拥有核武器的美国将一枚原子弹投向日本广岛,日本才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由此我们以看到这是什么的威力?

二、

中国人民的“争气弹”

(一) 组织学生图文结合自学课文第31-33页,将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划出并作批注。

(二) 引导学生同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三)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成功试爆的时间。 原子弹:1964.10 氢弹: 1967.6 2.世界各国同时拥有原子弹和氢弹的国家是 美国、前苏联、英国、中国。

三、 组织学生交流资料

了解邓稼先、钱学森、郭怀亭等创业者可歌可泣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创业者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 组织引导学生讨论:

1. 如果中国不拥有核武器,世界将怎样看待中国? 2. 中国政府对使用核武器的表态说明了什么? 3. 中国如何和平使用核武器? 板书设计:

中国人民的“争气弹” 原子弹:1964.10 氢弹: 1967.6 中国政府的表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和平利用核能:秦山核电站 大亚湾核电站

教学反思:“1964年10月和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作为历经百年屈辱历史的一个大国,两弹的成功试爆确实是“中国人民的争气弹”。另一方面,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悠久古国、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在二战后仍没有两弹,那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也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把课程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去讲,学生更好理解,更好接受。

主题二 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 教学目标:

态度:使学生从人造卫星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中,体会到科学造福人类的道理,通过了解航天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为祖国航天事业作贡献的远大志向。

能力: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筛选相关资料的能力,探究问题、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

知识:初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状况,知道人造地球卫星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的相关知识。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倾听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从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对人造地球卫星功能的理解。 教学用具:卫星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京时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起飞,托举着神舟九号飞船飞向太空).今年的6月16日晚上18时37分“天宫一号”飞天,将在空中等待与神舟八号飞船对接。当时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通过电视收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今天我们将全面了解一下“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二、太空奏响《东方红》

(一)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36——37页内容,要求认真细心读书,并能及时做出批注。

(二)教师简介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前苏联(1957年)卫星上天,震惊美国朝野,美国加紧研制,随后美国、法国、日本相继人造地球卫星。

(三)组织学生按要求交流信息 1.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的 时间:1970年4月24日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名称:东方红一号 特点:大

意义:说明中国的火箭更厉害,运载能力更大,卫星发射起点更高。 2.卫星的功能

气象观测、全球通信、广播电视、资源普查、军事侦察…… 师补充介绍人造卫星应用的众多领域和取得的显著成效。

三、宇宙飞船

组织学生按顺序要求介绍资料: 东方红一号、二号、三号通信卫星。 风云一号、二号气象卫星。 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 神舟1号、2号、3号、4号飞船。 神舟5号:第一次实现载人飞天 ——杨利伟 神舟6号: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7号: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5号 ”载人飞船

杨利伟

, “神舟6号” 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7号”翟志刚首次出舱,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8号”实现和天宫一号的对接。 “神舟9号” 刘旺、刘洋(女)、景海鹏

天宫一号:为空间站积累经验。

小结:从1970年2月24日到现在已发射近百颗国产卫星,7艘宇宙飞船,今年11月计划发射神舟8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中国人的航天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四、活动

组织学生展开想象,描绘未来我国航天事业的宏伟蓝图,写下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美好祝愿。

板书设计:

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时间:1970.4.24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名称:东方红一号卫星

特点:重量超过“苏、美、法、日卫星”重量总和

意义:说明我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更大,卫星发射起点更高 最新成就:神舟九号成功实现一天宫一号的对接。

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今年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广播电视、报纸都有大量的报道,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上课只需理清“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载人航天飞船——空间站”一系列的关系。学生兴趣高涨,效果也很好。

主题三 祖国,我为您骄傲 社会实践活动

一、调查主题:建国后,我国在各行各业取得的重大成就。

(各行各业:工业、农业、商业、银行业、交通运输业、教育、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法制建设、广播电视……)

二、自由结合小组(4-6人)分工合作 组长:1人 联系人:1 人 采访人:1人 记录人:3-5人 照相:1人

三、最后在组长有统一组织下,共同整理,以“祖国,我为您骄傲”为题目完成上交。

四、注意事项:联系人联系的被采访对象要有一定的阅历、语言表达能力强、尽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年龄要在50岁以上,热爱教育事业、有爱心。联系人要提前和被采访人沟通,确定主题,确定时间、地点。

五、礼仪等要求:

1.轻声敲门,进门,“您好,我们是晋城市实验小学六()班学生,今天我们要搞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希望您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

2.问题:1】“请您谈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在()方面取得的成就。 2】您能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吗?

3 结束:“给您找麻烦了,谢谢您的帮助,我们走了”,背朝门,退着出门。 活动反思:

社会实践活动最受学生欢迎,也最耗时。完成一次效果好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本次活动没有下功夫去督促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也就不太好。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教案

6、丰富的思想宝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为推动人类进步,促进社会变革和科学发展的科学家、思想家。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弄清科学家、思想家在最求真理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2、通过学习交流,明白科学家、思想家对人类发展所做的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的崇敬之情。

2、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 。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科学家、思想家的人类发展所做的贡献。

难点: 让学生明白追求科学真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教学准备:

师生一起搜集科学家、思想家的资料,准备在课上交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引言导入。 同学们,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科学家、思想家在崇尚科学、最求真理、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创立科学学说,建立理论体系,推进了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

板书:丰富的思想宝库

2、出示学习要求。

二、阅读与讨论

1、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29、30页的课文,初步了解两位科学家。

2、播放课件(达尔文的相关资料) (1)引导学生认识哥白尼。 (2)说说哥白尼对人类科学的贡献。 (3)讨论:你最敬佩哥白尼的什么精神?

3、课件展示达尔文的相关资料 (1)引导学生认识达尔文。

(2)达尔文的人类科学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3)讨论:达尔文的什么精神值得你学习?

三、知识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像哥白尼、达尔文这样的科学家?

2、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教师总结 :

通过学习了解两位伟大的科学家,我们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为追求真理而不畏艰辛、勤奋钻研、勇于实践的精神。老师希望同学们从小学科学、用科学,长大以后也成为一名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家。

五、课后作业:

收集科学家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故事,在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 阅读与讨论

1、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31、32页的课文,初步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

2、播放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课件。 (1)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

(2)说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3)讨论:你从课文中学到了两位思想家的什么精神?

三、知识拓展: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的哲学家丰富了人类的思想宝库,交流他们的故事。

四、 课后作业:

收集科学家、思想家的故事,在班上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丰富的思想宝库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

达尔文

《物种起源》

马克思 恩格斯

《资本论》

勤奋钻研

勇于探索

坚持真理

造福人类

7、永恒的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各具特色的建筑艺术。

2、引导学生走进文学之林,认识世界文学巨匠并了解他们的作品

3、让学生感受绘画、音乐那令人神往的独特魅力。

能力目标:

1、在课文中游览世界风光,欣赏世界文化遗产。

2、通过学习,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 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

2、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 。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让学生了解历史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建筑艺术,知道文学艺术是人类的永恒文化遗产。 教学准备:

师生一起搜集建筑艺术、文化、音乐艺术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上交流。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引言导入。

同学们,人类社会在战胜愚昧和落后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成果和优秀的精神成果。它们使我们永恒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它的魅力和风采吧!

板书:永恒的文化遗产

2、出示学习要求。

二、阅读与讨论

1、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33、34页的课文,初步了解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

2、播放课件(建筑艺术图片) (1)引导学生了解罗马万神殿、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泰姬陵。

(2)引导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魅力和风采,说说这些建筑艺术的特点。

(3)师生共同探索建筑艺术的特点。

3、学生欣赏谈感受。

三、建筑艺术欣赏:

师:除了我们欣赏到的这些世界著名的建筑艺术外,你还收集到了哪些世界建筑艺术的精品呢?

1、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建筑艺术精品的图片集文字资料。

2、说说你交流展示的建筑艺术精品的魅力和审美价值。

3、你喜欢这些建筑艺术吗?为什么?

四、教师总结 :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通过了解罗马的万神殿,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泰姬陵,一定读懂了它的每一个音符,让我们一起记住奥的音乐吧!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又没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中,去体会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

二、 阅读与讨论

1、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35、36页的课文,初步了解但丁、巴尔扎克、泰戈尔、安徒生等文学巨匠。

2、播放但丁、巴尔扎克、泰戈尔、安徒生的相关课件。 (1)引导学生了解但丁、巴尔扎克、泰戈尔、安徒生。 (2)说说但丁、巴尔扎克、泰戈尔等文学巨人对世界文学所做的贡献。

三、知识拓展:

在耀眼的文学宝库中,还有许多优美经典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去品读,说说你知道的名著。

四、课后作业:

收集文学家的故事,在班上开个故事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了解了异彩纷呈的文学作品,激起了我们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绘画佳作,去聆听动听的音乐旋律。

三、 阅读与讨论

1、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37、

38、39页的课文,初步了解画家达芬奇、毕加索和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

2、播放画家达芬奇、毕加索的相关课件。 (1)引导学生了解画家达芬奇、毕加索。

(2)说说画家达芬奇、毕加索等绘画艺术家对世界所做的贡献。

(3)讲一讲你知道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

3、播放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的相关课件。 (1)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

(2)说说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对世界所做的贡献。

(3)讲一讲你知道的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

三、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四、总结:

板书设计:

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异彩纷呈的文学作品

7、永恒的文化遗产

罗马万神殿

{

巴黎圣母院

凡尔赛宫 泰姬陵

《神曲》(但丁)

《人间喜剧》(巴尔扎克)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三单元 家乡,我为你骄傲(11课时主题一 从家乡看祖国(5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知果。 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理及运用资料。

教学准备

督促学生用切合本地实际的方法完成调查任务,并准备好调查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请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家乡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设计问题,引导新的学习内容:“除了以前大家了解到的家乡的情况,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做适当的记录,以此引导学生的学习。

2、 讨论。“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都非常想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风土人情及家乡发展的现状。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完成这仪任务呢?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如何获得有用的资料呢?

3、 全班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讨论的结果,并在黑板上做必要的记录。结合讨论所得到的结果,阅读并分析教科书第54—57页的课文及图画,及时总结各种不同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4、 制定一份“调查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计划”。可根据教科书上提供的计划格式,分项进行指导,重点应放在内容的确定上。

5、 小结,建议学生应充分利用课余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根据居住地的远近,分小组落实调查任务。 家庭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调查计划,完成各自选择的调查任务。

课题1 家乡人的智慧(1课时)

教学目标 、 通过了解家乡日常生活用品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才智。

2、 了解家乡的名人、普通劳动者及其对家乡的贡献。

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教学准备

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收集的资料或生活用品可能会涉及很多内容,教师事先做一些说明,不论是一座建筑,还是一件小的日常用品,都渗透着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汇报调查的过程,谈一谈在这次调查活动中都有些什么收获。提问:“在这次调查活动中,你们去了哪些地方?访问过哪些人?查阅过哪些图书资料?”

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把调查的结果引导到“家乡人的智慧”这一主题上来。

2、演讲。“在这次调查活动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下面,请同学把自己调查的结果讲给大家听,让我们共同分享你的成果。”引导学生将演讲的落脚点放在家乡人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发明这一主题上。

4、 科书第59页的课文,并引出如下问题:“在课文中我们了解到,在乐乐家乡的历史上出过有名的中医大夫华佗,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针炙和麻沸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家乡的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他们为家乡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过什么贡献?除了名人,还有哪些人对家乡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过贡献?”

填写名人简历卡。要求学生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格式,填写一份大家认定的“家乡名人简历”。向学生说明,名人的范围是从古到今做出了突出成就的劳动者。

6、 谈感想。“今天,我们对家乡人为家乡发展和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面对这么多伟大的人物,你自己又有什么打算?”

7、 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承担收集不同时代家乡名人的资料,拟出版一册“家乡名人录”。

课题2 传统与进步(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2、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教学准备

1、 了解家乡都有哪些传统的手工业,其现状如何。

2、 搜集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及本地区某些现代化企业生产的文字或录象资料,以备课堂交流活动中使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请同学回顾一下,家乡人为家乡发展所做出贡献,引导学生就某一方面。

2、 看传阅资料。了解家乡现代化企业生产的状况,以及它们在家乡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 讨论。请学生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60—63页的照片和课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要求学生在做必要的引导提示。

4、 全班交流。就前面讨论的结果请小组报告向全班做汇报,在黑板上做必要的引导提示。

板书:以前的生产技术落后,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力完成,产量低。

现在的生产技术先进,整个过程主要靠机器完成,产量高。

5、 写一篇感想,可以是几句话。

6、 小结。

课题3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2、 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教学准备

1、 介绍名胜古迹、出土文物的资料。

2、 教师准备一些小红花或小红旗。

教学过程

1、 导入。“我们在前面两次课中学习了家乡人的创造发明以及家乡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等内容,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家乡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请同学们想一想,家乡还有哪些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呢?

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64—65页的照片,并向他们解释“文化瑰宝“的含义,最好举例说明,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都有哪些文化瑰宝。

2、 观看录象。先放一段本地著名的名胜古迹的录象片,然后请几名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名胜古迹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向全班做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要仔细看,认真听,从中体会它们的艺术魅力。

3、 自由发言。“同学们看完、听完了有关文化瑰宝的介绍后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说一说。”

4、 写一篇家乡名胜古迹的简介。指导学生参照自己搜集的名胜古迹的文字资料,写清家乡某一名胜古迹的建筑朝代、用途、外形结构以及历史价值。

5、 小结。简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及所处的地位,并表述家乡人对学生的美好愿望。

第二课时

1、 导入,“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撰写家乡名胜古迹简介的作业,今天我们开一个评奖会,由同学们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组织学生推选3人作为评委会成员和主持人,以此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 评奖会。主持人宣布评奖会开始。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让学生逐个宣读自己撰写的简介,评委会成员进行评分,最后根据得分高低排出名次,为前10名学生奖励一朵小红花或一面小红旗,并授予他们“宣传家乡小专家”的称号。

3、 展示。把获得小红花或小红旗的学生所写的简介贴到班上的“学习园地”栏内。

4、 小结。对获得小红花或小红旗的学生所写的简介进行点评,并对如何撰写简介做出说明。

家庭作业

把撰写的家乡名胜古迹的简介抄写整齐,最好能够配上照片或图画。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家乡人

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有了更多的了解。

主题二 扎根在家乡的传统(4课时)

课题1 乡音乡情(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2、 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情况的关系。

3、 深化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

教学准备

1、 教师搜集一些反映自己家乡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戏剧、音乐舞蹈等的录象、录音资料。

2、 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

教学过程

1、 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在我们的家乡,流传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音乐、戏剧、舞蹈以及风格不同的传统手工艺品等,它们是我们家乡人的性格、思想和情感的体现,反映了具有家乡特色的风俗习惯、劳动和生活状况。

2、 欣赏。(1)放几段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或歌曲,请大家欣赏。要求学生边听边辨析,从中说出哪段是自己家乡的音乐,哪些是其他地方的音乐,并说出省(自治区)名。在整个欣赏活动中,教师可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乡音乡情是家乡人性格、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反映。(2)展示几件家乡的传统手工艺,请学生欣赏。要求他们说出他们的名称、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教师提问:“大家欣赏了这么多漂亮的手工艺品,想不想试者自己动手做一个呢?

3、 手工制作。选一件简单且易于制作的家乡传统的特色手工艺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仿制这件手工艺品。制作时,教师可通过示范,讲明制作的方法、要求及注意的事项,然后对各小组分别进行具体指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完成后,把它们挂起来或放在平台上供大家欣赏、评判,并授予作得最好的学生“巧手小学生”的称号,以示鼓励。

5、 小结。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主题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乡音乡情最能表现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最能反映家乡人的风俗习惯、劳动与生活情况。

家庭作业

把自己的作品拿给爸爸、妈妈看。

课题2 乡风乡俗(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2、 初步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3、 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教学准备

1、 督促学生在课前利用业余时间向长辈了解家乡特有的风俗和文化,并搜集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传说、民间传统等故事。

2、 提前查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让学生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68—69页的文字和照片及图画。从提问引入本课题的学习。“同学们可能从电视、广播及民间故事书里听到或看到过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大家听。”

帮助学生理解“乡风乡俗”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生活习惯,就在家乡人的生活中,就在家乡人的一言一行里。

2、说一说家乡的风俗。“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请同学们再来说一说,在自己的家乡都有哪些独特的风俗和文化呢?

3、 故事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都渗透着一些地方的民间风俗和文化。下面我们开一个小小的故事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4、 讨论。针对学生所讲的故事,就其中渗透的一些民间风俗和文化展开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民间风俗和文化。

5、 小结。针对乡风乡俗中文明与封建迷信并存的实情,在小结时,强化相信科学、追求文明、拒绝封建迷信的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家庭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家乡风俗和文化的传说或故事,并与同学互相交流。

课题3 快乐的节日生活(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2、 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习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3、 学会编辑“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

教学准备

1、 让学生搜集不同民族和自己家乡节日的习俗资料。

2、 准备彩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春天是我国大多数民族共有的节日,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期间都有哪些活动?你和家人是怎样欢度春节的?”请学生自由发言,待学生发言结束后,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0—71页的课文和照片,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春节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的概念。

2、 介绍。“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做了一个调查,要求大家了解在我们家乡还有哪些有趣的节目。你们能说一个与某个节日有关的传说吗?”教师把自己收集的节日故事介绍给学生,或放一段有关家乡节日庆典的录像片供学生欣赏,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家乡各种有趣的节日与家乡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家乡人生活的一部分。

3、 编辑制作。“同学们讲了许多有趣的家乡节日及节日习俗活动,你们想不想编辑、出版(文字、图片)等,然后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手册”的编辑、制作工作。

4、 小结。对学生制作的“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1、 导入。„上次课我们了解了家乡的节日及有趣的节日风俗,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了解其他民族的节日风俗。”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72—73页的课文和照片,说一说教科书提供的是哪些民族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什么特有的习俗活动。让学生自由发言,做适当的引导。

2、 欣赏。“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播放几段介绍不同民族节日的录象片,呢们在欣赏时,要记清楚这些节日都是哪个民族的,主要的节日习俗活动是什么等问题,看完后,请呢们回答这些问题。”看录象,回答问题。

3、 手工制作。“同学们了解了一些不同民族的节日及其习俗活动,老师选了一种大家较熟悉的节日习俗活动---剪窗花,请大家一起体验吧!”组织学生学习剪窗花,让学生通过参与制作,进一步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

4、 对这两个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不仅拥有各民族共同的节日,在每个民族内部,还有各民族特有的节日及其节日习俗活动。节日不仅是一种生活,也是各民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

家庭作业

1、 请父母欣赏自己剪的窗花。

2、 阅读“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

教学后记:

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学习,大多学生知道了乡音乡情、乡风乡俗的区域性特点。

主题三 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2课时)

课题1 远离陋习(1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2、 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3、 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拒绝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教学准备

利用休息时间,从各种媒体宣传中,搜集一些典型的陋习事例,既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见到过或者听说过像赌博、算命等一些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到或听过哪些封建迷信的、不健康的现象和行为?”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他们完整地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2、 小组探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探究题目。

题目1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题目2 这些现象及行为有哪些不良影响和危害? 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座谈会的形式,在小组内选出书记员,把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逐条记录下来,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科书。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3、 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

4、 教师评价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强调对上述两个问题的主要结论,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相信科学,追求文明,拒绝封建迷信。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向家长介绍今天课上的讨论。

课题2 追求文明

教学目标

1、 学会按计划做事。

2、 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与少先队、学校的有关部门及学校所在社区联系,了解有哪些适于学生活动的内容,以及在学生活动时提出,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1、 导入。请学生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76-77页的文字及照片,对教科书中反映的学生们的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是全社会的事情,仅仅满足于自己做好还是不够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促进生活中的健康与文明,我们小学生能够做些甚麽?”请学生自由发言。

2、 小组制作。“大家谈得很好,其中有些同学的想法很有新意。下面,各个小组讨论一下,选择一件有利于自己、学校或社区健康文明的事情,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行动计划,教师可以巡回指导,提醒他们选择的事情应当是力所能及的,而且要付诸实施。

3、 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计划,如准备做些甚麽事情,准备怎样实施等。

4、 总结。“健康文明的生活要靠自己的计划,要靠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文明、更加健康。”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就自己小组所撰写的计划,向家长征求意见。

课题3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2、 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反映本省(自治区)或本市(区)发展建设的最新成就,以及广大劳动者工作方面的报道、资料或录象,当代杰出或优秀的家乡人的事迹。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教科书第78页的几副照片引入本课题的学习,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甚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家乡最近又有了哪些新的变化?你的亲人为我们家乡的发展和建设做了哪些事情?你是怎麽知道的?”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做适当的解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人有他们的生活方式,草原人有自己的生存方式。

2、 全班交流。要求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家乡人工作的情况或某些杰出人物的贡献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放一段家乡某一项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的录象给大家看,师生一起分享。

3、 我为家乡的明天画蓝图。鼓励学生将调查中所了解的家乡的新发展画到自己的图中,同时可以自由想象。

4、 教师总结。鼓励性评价学生的作品,告诉他们,家乡今天的繁荣是靠千千万万普通家乡人的劳动和建设实现的,家乡明天的繁荣是靠我们这一代人的劳动和建设去实现。

家庭作业

在课上绘制家乡蓝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以备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教学后记:

通过讨论学习以及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明白了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并且共同讨论了长大后如何建设家乡,气氛较好。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3.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4.尝试运用传说,文物资料等拖册和再现历史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远古时代吃穿住行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考察吧。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的缘故的故事,全班交流师: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他们生活中会有哪些苦难和危险生:汇报自己的资料。小结: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处在严酷的自然条件的考验中,严寒酷暑,暴雨雷鸣,毒蛇猛兽。。。。。。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断地摸索,开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步补从野蛮走向文明。

二.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查字典“饮血茹毛“是什么意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谋取食物和社会方面与最初给人类有哪些变化?

1.自己阅读熟食的故事,从吃生食----吃熟食

2.出示教材,图片,刀耕水种,人拉犁,牛拉犁。。。。。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是怎样一步步进步的?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把一些植物培养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饲养技术。思考:这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3.出示小资料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的生存与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二课时

古人的歌谣

1.出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调查表

天气的农谚

节气的农谚

自然的农谚

其他

2.学生说说这些农谚,告诉了我们什么(自然现象和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3.农历有二十四节气,我们在日历中找一找它们的名称。再设想一下,这些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中华食文化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学会了种植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

今天我们来谈谈中国的食文化P31——P32。

1.你们了解了什么?(出土的石器、面团变面条、饺子的做法、屈原的故事、筷子的使用)除了书上的介绍,你还知道什么?(从习惯、讲究、礼仪等方面引导)

2.全班齐读《奇妙的筷子》,读后最大的体会是什么?你们还能举出反映出祖先聪明的例子吗?

3.古代与现代食文化有哪些联系呢?(以饺子为例教学P85)

4.刚才有的同学说喜欢肯得基、牛排,那它们属于——西餐。对,每个民族和国家,由于生活的环境和历史文化存在着差异,所以在食文化上也不相同,我们比较一下,中、西两餐各有什么特点?P33除书上的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5.小结:这两课我们了解远古时代的生活状态,以食这一话题,感受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及对现代的影响,除了食文化,还可以从哪些地方再次感受这些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上一篇:税收增加对经济的作用下一篇:四上语文七单元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