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意义中文

2022-09-16

第一篇:追寻生命的意义中文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班级:04111101姓名:张帆

学号:1120110945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 ——尼采 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讲述了那种极端环境,给普通囚徒的心理状态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囚徒们为了自己和朋友能活下去,而进行的残酷的生存斗争。作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亲历者,他进一步从这些惨痛真实的经历中,引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在集中营中,囚徒的所有财产和权利都被剥夺,不仅饥寒交迫,而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体弱有病的囚徒很快会进毒气室,在这里,生命显得格外渺小脆弱。可是据弗兰克尔观察,身体不那么强壮,却有丰富的精神活动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来,他本人就是实例。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

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有过的微小的成功,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留在了这些回忆中,弥补和滋润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空虚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来的希望:将来,我们会再次拥有这些幸福时刻!

为了活下去,囚徒们小心地节省食物,从死者身上“交换”衣物,调换转移到其它集中营的名单(这更像是命运的赌博),冷漠地注视着其它人的痛苦和死亡。即使在这种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环境里,人们在动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却神奇地保持了对艺术和大自然之美的热爱,甚至感受更为强烈。“一位囚徒冲了进来,招呼我们去操场观看精彩的日落。站在外面,我们看见险恶的云在西边闪闪发光,整个天空布满了从铁红到血红、形状和颜色不断变化的云,„„然后,在几分钟的寂静后,一位囚徒对另一位囚徒说:‘世界多美啊!’”在艰难绝望的环境里保持对爱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寻找光明和希望,我想,这就是人

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反过来,给绝境中的人们带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环境,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态度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对妻子的爱以及完成这本书愿望就是支撑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

弗兰克尔把人的主观意志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种方法去帮助病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他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总结成了三点:创造和工作,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以及受苦。我想他说得很对。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每个人都会有沮丧失意的时候,也不必为此感到羞耻。学会把自己从悲观的情绪中拯救出来,自信自尊得去面对,真的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如集中营里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种使命的人,他们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会是一个充实的人。我自己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尔会产生的悲观的情绪,的确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不枉在这个世界来辛苦地走一遭。因为至少,我们的存在并不会因其短暂而失去意义。

当我把这本书一气读完,掩卷沉思: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是拥有并珍惜所有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勇气和力量的美好事物,是对过去生活的甜美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是对伴侣和家人深深的爱,是对自己将发展成长为怎样一个人的好奇。无论任何职业、地位、财富和种族,当一个人有所担负、认真投入地生活着,并给其他人带去了幸福时,他自己也会感受到充实满足,此时,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生活过程本身!

第二篇: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余华先生的《活着》是在大学毕业前五月份看的一本书,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看,但是就从图书馆的书架上顺手拿下,现在才知道原来它在等《追寻生命的意义》,冥冥之中,终于等到你。

《活着》的结局是福贵孤身一人牵着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过往,《追寻生命的意义》的结尾时弗兰克尔博士从集中营走出来,同样是全家去世独自一人。

我一直对生活很乐观,即使是悲剧我也觉得悲剧之后终会等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幸的是《活着》没有,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做到了。

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而且还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一直在书中寻找弗兰克尔所谓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好像在《活着》寻找为什么福贵要活下去的理由一样,可是到读完全书还是没有任何线索,我不知道在全家都已经死去,自己也处在非人的生活并且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刻,他为什么能不去选择死亡?

带着疑问,我阅读了读者很多的读后感,大部分都是在写那种所谓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义的东西,有的还涉及到了博士的意义疗法,说实话,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寻找你为什么不选择死亡的原因,你却告诉我你要用你的悲惨经历来治愈别人,从而走出集中营花了很长时间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从未经历过死亡,但是我见证过濒临死亡的人,他们都还选择继续活着,不是苟延残喘。

在农村有很多中风的老人,身体大部分部位都动弹不得,但是他们依旧不做死亡的选择,甚至那些儿女不闻不问的老人,他们依旧顽强地活着。农村讲究“喜葬”,认为老人活到80岁左右没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辈子积福积德。但是我又碰到过那些活到80多岁的老头老太太,他们尽管疾病缠身,却仍旧不选择死亡。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兰克尔的想法是类似的,但是我又找不出什么他们生命的意义所在,直到看到一篇初二的学生写的书评,他说他最欣赏的就是开篇的第一句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我不知道会这样的理解对不对,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就是能够去选择更好的选择,在死亡与活着,显而易见,活着是更好的选择。

福贵是个粗人,他不懂什么意义治疗法,但是即便还只剩下一头牛,他还是选择活下来,因为只有活着才可以去回忆,有回忆才会重新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或者他活着的意义就是能够凭借回忆来记起自己曾经幸福生活过。

弗兰克尔是个毋庸置疑的哲学家,能够在集中营非人的生活中坚持活下来并且创立意义治疗法的哲学家,他在书中提到在集中营残酷生活中他经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与心爱的妻子对话,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有下一次与妻子的遇见,即便是幻想,那也应该是属于活着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离集中营,弗兰克尔倒是不再去思考,因为太远,不能作为生命的意义所在。

余华在《活着》当中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余华先生总算有一个对于活着的回应。但是,最后弗兰克尔还是没有说出生命的意义所在,只是提供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第一,创造和工作;第二,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第三,受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在创造和工作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能在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快乐的,能在受苦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运的,所以正在苦难中的我们,要好好活着,不为自己,只为上帝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幸运。

第三篇: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大全]

你读过《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吗?对这本书有哪些感想吗?以下是瑞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最近读了一本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写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感触颇深。他以自身在集中营里的悲惨经历,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徒对待生命的表现。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营这样环境中能生存下来,而有些人为什么又放弃生命!集中营里毫无人性可言,生活在里面的人,时刻都在死亡的边缘,生病或者受伤,只要失去了劳动能力就会面临死亡。这样一个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并且饱受各种折磨的让人痛不欲生的集中营里,选择放弃生命的不占少数,但是也有人一直坚持活着!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活着,只为过去美好的回忆。佛兰克尔在进入集中营以前是一名医生,每当他回忆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就感觉特别好。他想活着,哪怕集中营里的生活再痛苦,当回忆起那片刻的美好,便会整个人都兴奋起来,多想一直这样沉浸在里边,更不舍的离开这个世界。

活着,只为现在的爱与被爱。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当他想起妻子,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对话,他爱着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着也一样在牵挂着他。是牵挂,是爱,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坚持,直到活着离开集中营。

活着,还有对未来的希望。有的时候,我们总会想明天会怎么样?在集中营的他们一样,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念头,支撑着他们活下去。因为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对于一个乐观的人来说,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是希望和乐观让他们坚持活着。

而如今生活在这个浮躁世界的我们,就真的明白我们为什么活着吗?就真的去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吗?

或许,当你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想起儿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是不是会觉得特别美好;想起每次离家时爸爸妈妈的叮嘱,回家时他们高兴的样子,心里总是特别的温暖;想起和朋友一起谈理想时候的情景,对未来总是有那么多期待。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或许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或许生命的意义就是这么简单,或许人本来就是这么简单,或许这个世界也不复杂!思考生命的意义,才会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才会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生活过程本身!《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

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讲述了那种极端环境,给普通囚徒的心理状态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囚徒们为了自己和朋友能活下去,而进行的残酷的生存斗争。作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亲历者,他进一步从这些惨痛真实的经历中,引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在集中营中,囚徒的所有财产和权利都被剥夺,不仅饥寒交迫,而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体弱有病的囚徒很快会进毒气室,在这里,生命显得格外渺小脆弱。可是据弗兰克尔观察,身体不那么强壮,却有丰富的精神活动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来,他本人就是实例。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

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有过的微小的成功,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留在了这些回忆中,弥补和滋润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空虚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来的希望:将来,我们会再次拥有这些幸福时刻!

为了活下去,囚徒们小心地节省食物,从死者身上“交换”衣物,调换转移到其它集中营的名单(这更像是命运的赌博),冷漠地注视着其它人的痛苦和死亡。即使在这种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环境里,人们在动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却神奇地保持了对艺术和大自然之美的热爱,甚至感受更为强烈。“一位囚徒冲了进来,招呼我们去操场观看精彩的日落。站在外面,我们看见险恶的云在西边闪闪发光,整个天空布满了从铁红到血红、形状和颜色不断变化的云,……然后,在几分钟的寂静后,一位囚徒对另一位囚徒说:‘世界多美啊!在艰难绝望的环境里保持对爱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寻找光明和希望,我想,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反过来,给绝境中的人们带去了活下去的力量。《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3】

读完了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思绪有些乱,也许是让我触动处太多,无从一一思考。但总感觉有东西要冒出来,虽然不成熟,但还是写了下来。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以物质来衡量成功的社会里,但对这种成功的追求与获得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满足,反而使人们心底的空虚感日益加强。常常脑海中会冒出这样的问题“我这样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能够给予我什么?若像这样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不知道目标,人就会逐渐地迷失在生活中,又因为目前社会人们生存压力加大,竞争日益增强,人们会逐渐产生消极的观念,抑郁的情绪。

也许应该像弗兰克尔提到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我们要这样问自己“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什么”,明白生活对我们的期待,然后认真生活下去,让生活来慢慢揭示答案。

这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留给瑞德的信,“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从不会逝去”。正是安迪对生活的希望,对自由的追求,才让他在监狱里能够默默承受冤屈而生活了二十年。

另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弗兰克尔提出的“人的存在的自我超越”的观点,人越是投身于所爱的事业或人,对自己越是遗忘得多,他就越能实现自我。这可以从《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成功看出来,本是准备匿名发表的这本书比作者其它以真名出版的著作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越是执着于对成功的追求,反而离成功越远;越是看重自我,追求自我的实现,那么就永远实现不了自我,只有超越自我后,才可能做到实现自我。

这与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提出的合作精神相似,在生活中的三个主要问题,职业、社会和性上,人只有对其充满兴趣,乐于合作,而不是把中心都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那么最终就会取得成功。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我想每个看到这本书的人,当想象若自己在这样的集中营生活,肯定没有几个能够相信自己可以活下来,但是实际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当初看《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没有人相信安迪能够用一把小锤子凿出一条可以逃生的道路。

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4】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生命到底有何意义?我想每个人都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对于生命的意义一定有不同的解答,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可能会对生命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明白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人,他们有更加强大的力量去面对生活给他们的打击与痛苦。可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仔细想想,生命对于我自己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是为了自己快乐,或者是为了别人快乐?还是努力地去做一切事情,就是为了自己能够舒适地活着?我们一无所有来到这世界,不管怎么努力,到最后还不是一无所有地离开,那些东西看上去属于我们,可是实际上,它们是不属于任何人的,因为你不能永远地拥有一样东西。这样想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就这样平平淡淡地生存,似乎有那么一点无聊。不过试想一下,如果我是一名生活在纳粹集中营里每日受尽苦难,连温饱都无法满足,甚至每一秒都活在也许下一秒就会消失在这个世界的不安和恐惧之中的俘虏,我又能坚持活多久呢?人似乎都有一种生存的本能,但是如果他静下来开始思考活着的原因时,似乎根本无法解释这种强烈的本能。生活这么艰难,充满了难以预料的痛苦,然而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痛苦地活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作者弗兰克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他的答案。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对于自己身陷集中营的惨痛体验的描述,也是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观察总结。一个普通俘虏每天生活在集中营里,会有怎样的心理历程?这就是作者想要研究的问题。我着实佩服作者超然的视角和冷静的头脑。处在那样艰难的一个环境中,连生命都受到了威胁,却依然能够立足内心,以专业的态度去记录每一个要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想像一下书中描写的场景:在冰天雪地中,穿着不能称作鞋的“鞋”,双脚长满了冻疮,饥寒交迫,还要忍受狱头的打骂做繁重的工作。这个时候,俘虏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在晚饭时间多得几颗豆子,怎样穿着这样单薄破烂的衣服熬过冬天,怎样避免被换到陌生残暴的狱头手下。这个时候的人的想法是多么的现实和卑微,毫无雄心壮志可言。然而他们除了小心翼翼地计划着如何活得更久一点,还能想些什么呢?在痛苦让人难以忍受的时候,作者会游离于当前的环境,在心里和挚爱的妻子聊天。我想那个时候作者是幸福的。正如作者所说:“能够运用想像力从现实中抽离,是人独一无二的本领,帮助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存活。”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环境,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态度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对妻子的爱以及完成这本书愿望就是支撑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

弗兰克尔把人的主观意志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种方法去帮助病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他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总结成了三点:1、创造和工作;2、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3、受苦。我想他说得很对。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每个人都会有沮丧失意的时候,也不必为此感到羞耻。学会把自己从悲观的情绪中拯救出来,自信自尊得去面对,真的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如集中营里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种使命的人,他们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会是一个充实的人。我自己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尔会产生的悲观的情绪,的确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不枉在这个世界来辛苦地走一遭。因为至少,我们的存在并不会因其短暂而失去意义。

在书的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他的意义疗法。这个疗法让病人直接面对自己的缺点,有些自嘲的意味在里面。作者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出汗症病人因为害怕别人发现他出汗厉害,拼命想在人前掩饰他这一病症,却因为紧张而出了更多的汗。医生通过意义疗法给他治疗,建议他向人们坦白:自己是一个出汗大王。结果病人在经过一周的治疗后就摆脱了折磨他四年的病症。意义疗法运用了逆理意向,就比如口吃病人想口吃时,反而不行了。正如作者所说,意义疗法对于强迫症和恐惧症具有极好的治疗效果,不过,它还是有自己的局限性。我想并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够承受这种疗法,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度,也许反而会加重病人的自卑感,从而适得其反。而且这个疗法并不适用于生理性病症的病人。如果一个病人是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出汗多或口吃等等,这个意义疗法能起到的作用又有多大呢?

不过不论如何,意义疗法都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在实际的治疗中,将各种疗法根据病人自身的情况相结合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地去帮助人们追寻他们生命的意义。这一点值得让人尊敬和学习,我想,这也就是作者生命的意义吧!

第四篇:声趣生命语文诗意的追寻

我们常常在思考: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的与孩子的天性融合?如何让孩子的天性成为语文学习宝贵的学习动力和资源,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固然是我们牵着他们的手,教会他们扣响知识的门铃,但同时也是孩子引领我们在不断前行。他们的向善、向美、向真,他们的想象、幻想以及与大自然的翕合、对世界的好奇,不都是我们一路前行追寻的境界吗?我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站在孩童生命的高度,将生命个体的发展作为至高的教育目标,不仅指向语文知识的增长,更要紧贴儿童的心灵层面。将声趣这一重要的资源引入到语文教而实现一种更有价值的生命语文学习。

一、 让儿童成为声趣资源真正的“探索者”,享受好奇之趣

儿童,是天生的发现者,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就应该具备这样的学情视角,充分利引导和促进学生不断去探索和发现,改变和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生活中,我们要将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积累等串联在“引导”这个核心轴上,尽量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的探索环境,引导他们有效参与,并且在这样的情境感染中,逐渐形成有效探索的习惯。

声趣打破了单一的文本界限,突破了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平面范畴,能带领学生进入立体的生活世界中来。在以季节为主题的声趣探索中,我们尝试将儿童诗作为声趣探索的表现形式。在《听听,秋的声音》声趣课堂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秋天里各种声音,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有趣的声音打开了他们的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美丽的景物是静止的,但学生用耳朵捕捉到的和心中激起的想象却是动听且丰富的。一首首立体的儿童诗跃然纸上:收割机“轰轰”,这是农民伯伯收获辛劳的季节;风儿“瑟瑟”,这是风儿告别夏天的声音;橘子“澄澄”,这是在呼唤果农们迎接它的声音;红领巾“哈哈”,这是他们欢快的笑声。这种声情并茂的儿童诗创编有效地提升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声趣资源正逐步成为生命语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点亮儿童生命的“燎原之光”。我们应当努力地引领学生去发现兴趣的源泉,带者趣味倾听的习惯,进入学习情境,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在寻和遇中发现和创造。让儿童成为语文学习真正的“探索者”,学习便成了最值得期待的事。

二、 让儿童成为声趣资源真实的“情感者”,享受欣赏之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文章中的“情”化为可作用的听觉旋律,会达到“入境始于情”的目的。如苏教版第四册《沉香救母

(二)》中,设计课文第二小节的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沉香不畏艰难救母亲的决心。”交流时,学生总结出这样几点:不顾血泡、血痕、野果充饥、泉水解渴、翻高山、跨深涧„„学生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沉香救母的坚定决心。在此基础上,这位老师,播放了《宝莲灯》的主题曲《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继而追问“你从这首乐曲中感受到了什么?沉香还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内心的情感在乐曲和文本语言的熏陶下,产生了情感和心理变化的认同感,“老师,我还看到他在途中被野兽进攻的情景了。”一位学生站了起来。“我看到了他赤脚走路,衣衫单薄但坚持往前奔走的样子。”“我看到了严寒酷暑,他汗流浃背仍在赶路的情形。”这一拓展对于理解“望着高耸入云的华山,想到就要跟日思夜想的妈妈见面了,沉香心理无比激动。”这句,不仅起到了加深体验的作用,还因材设计,活用音乐,给学生内心渲染上温暖的底色,培养了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扣启了学生对文本的灵性感悟,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鲜活起来。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这一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巧妙地选取音乐,让其与语文整合,让文本回归立体,加强音乐应用的深度、适度和力度,既可以激发儿童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又能在不断地体验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文章主旨,从而潜移默化让儿童成为声趣资源真实的“情感者”。

三、 让儿童成为声趣资源真性的“言说者”,享受嬉乐之趣

儿童正处于语言生长的最佳时期,他们的语言情境理解与表达充满着童趣、想象和智慧。但是,儿童的语言是存在缺点的,犹如一块尚须雕琢的璞玉,教师要找准声趣资源中的语言生长点,遵循儿童的生长方式,与儿童一道过上自由、和谐的、语言生长着的课堂生活。这样,儿童的语言才会走向丰富与饱满。

教师经常性地进行一些听声音编故事的训练,让孩子享受声趣资源的嬉乐之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丰厚儿童的语言积累。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关照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原则,优化声趣资源的推进。刚开始可以播放一些内容单一的音效,用多彩的声音来编织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小片段。如听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鳞鳞的湖面,汹涌澎湃的大海;闻鸟声,想象茂密森林的美景;听车鸣声、人流声,想象宽阔的马路、热闹的街市等。声趣资源帮助孩子打通了语文和生活的通道,打通了语文与学生心灵的隔阂,让学生渐渐在声趣熏染中掌握到了一定的方法,想象力也日渐丰富。这时候老师可以播放有标题、有情绪变化、有情节的乐曲,让学生听曲畅说。听之前,教师向学生交代清楚听乐曲的目的和要求。由于学生在音乐欣赏水平和能力上的不同,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不同,让乐曲产生了多元解读,多元情感认知。因此,所编出来的故事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让声趣与课内文本融合,与生活融合,更需要我们给予声趣课程生命般的关怀。以生命语文为依托,让儿童从成为声趣资源真正的“探索者”到真实的“情感者”,再到声趣资源真性的“言说者”,每一次声趣资源的引入都不是简单的重复,经整合后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逐层推进,日积月累滋养童心,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审美、延展、思辨的能力。

第五篇:舞动生命追寻梦想

舞动生命,追寻梦想 广济学校

魏启弘

距绵竹市城区西南方向17公里处,有一个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的小镇——广济镇。绵竹市广济学校就座落在这里,我是这所学校里的一名教师。怀揣着童年的梦想,中师毕业后,我就在任教。如今,新的校舍,新的环境,新的梦想,在这里起飞。

走进学校,目之所及的是优雅宜人的环境,高大坚固的校舍。学校由江苏省昆山市对口援建,占地面积60余亩,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校舍全框架现浇,总投资2742万元。有《广济学校重建碑记》(节选)为证:

“重生新校,江南风韵,门庭敞亮,典雅古朴,室亮廊宽,屋宇掩映,雕塑石碑,匠心石墙,绿树成荫,相映成趣,溪流似带,环校潺潺,一流校园,叹为观止。”

校园内,树木花草生机勃勃,而顾炎武雕像、名人名言木牌、来自全国各地书法美术名家的作品、教职工的书画摄影十字绣作品,把学校装扮得格外美丽。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2009年7月10日临终前为学校题写了“抗震救灾,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字幅,珍贵无比。

走进学校,先进的校园文化给我们隐形的翅膀。它包括“厚德广才,报国济世”的办学思想,“用爱心、责任、智慧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的办学思路,“科学管理、师德高尚、环境优美、设备先进、质量上乘”的办学目标,“尚德笃行,知行合一”的校训,

“修身治学,感恩奋进”的校风,“敬业、爱生、立人、朴教”的教风,“立志、守信、乐学、善思”的学风,“在美的旋律中成长”的办学特色等八个方面。

走进学校,生命的力量蓬勃生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本职也,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必先锤炼自己。学校教职员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技能大赛、优质课竞赛、课题研究、优秀论文评选等,并取得诸多奖项。走进课堂,我们的老师精神焕发,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走进学校,生命的力量蓬勃生长。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是生命在舞动。雄壮的国歌声中,国旗冉冉上升,一双双小手,一个个标准的队礼,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颗颗激动澎湃的心。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广播操、跑步、锅庄舞、拍手歌、踢踏舞、兔子舞„„课堂上,或静静地聆听,或踊跃地发言,或热烈地讨论,或激烈的争论,或动手实践操作,或朗朗的读书声,或优美动听的歌声„„校园仿佛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周三的活动课、周六的乡村少年宫,是孩子们学习和展示才艺的好时机。开设有美术、书法、器乐、鼓号、舞蹈、合唱、经典诵读与阅读写作等特长班,学生覆盖率达90%以上。聘请本校有特长的老师、大专院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或民间艺人担任辅导教师。学校成立了“琼花少儿艺术团”,合唱队、舞蹈队经常参加市县比赛,多次获奖。图书室是许多孩子下课就想去的地方,那里藏书丰富,阅读的兴趣在这里得到延伸。最让孩子们乐于参

与的,每年一次的“六一”和“运动会”。“六一”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竞争激烈的小歌手比赛,成为新队员的荣耀,各级“三好”“优干”“优秀队员”的表彰,生动有趣的游园活动;“运动会”有盛大隆重的开幕式、热闹激烈的田径比赛,且不说场上的运动员们,单是做啦啦队员,都是很快乐的。

走进学校,生命的力量蓬勃生长,因为这里有我们温暖的家——学校工会。替教职工维权,关心、关注、慰问困难教职工等工作自不在话下,组织开展全员参与的多种活动也让大家记忆犹新:徒步远足、趣味体育、乒乓球比赛、登山、团体操、锅庄舞、新春联谊„„

在这样的学校里生活和工作,是我童年的梦想;在这所学校里加倍努力,育好人,教好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广济的教育做出新的贡献,是我新的梦想。心若在,梦就在!

上一篇:中小学生体建数据库下一篇:在校学生实习协议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