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民俗礼仪

2022-07-20

第一篇:孝感民俗礼仪二十

孝感民俗礼仪十五

(三)孝感传统嫁俗

孝感民间有“热热闹闹接媳妇,冷冷清清嫁姑娘”的说法,是说姑娘一上轿去夫家之后,娘家便冷冷清清。在婚嫁双方中,嫁女的程序相比男方娶亲要简单得多。女方在嫁前主要是赶嫁、辞嫁、装箱,嫁期则有梳妆、催妆、升轿、上轿、送亲,嫁后有回门等习俗。

旧时姑娘出嫁叫“出阁”,意谓从此离开闺房。古代女子出嫁前,先要接受“妇道”教育,主要内容是妇德(贞顺)、妇言(辞令)、妇容(容色)、妇功(丝麻)。出嫁之日,父母要分别叮嘱女儿,谨记家人的教诲,到夫家要恪守妇道,勤俭持家,孝敬公爹公婆,相夫教子,做一个受人称赞的贤淑媳妇。(1)赶嫁

姑娘出嫁前的一两个月,不再可能过多地从事家务和生产劳动,要集中主要精力在家挑花绣朵,赶制出嫁的枕头、门帐、鞋袜和衣物,俗称“赶嫁”。这段时间内,还要学着梳头。旧时女孩都梳辫子,嫁后要改梳□□(上髟下巴)头①,这一发型的改变,是区别妇女婚否的标志之一。其实这也是先秦时期留下的古制。《礼记·内则》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认为女孩十五岁就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所以古时又称女孩十五岁为“及笄之年”。“笄”就是用簪子把头发盘起来,改变发式,以示成年。只不过孝感不行笄礼而已。但孝感女子嫁后要改梳“□□头”,依然保留着古代笄礼的遗意。——————————————

①□□(上髟下巴)——孝感方言读bābɑ(后一字必须儿化),妇女在脑后挽成的饼状发髻。(2)辞嫁

在出嫁前的一两个月中,姑娘会被轮流接到各亲戚家玩几天,鱼肉招待,名曰“吃辞嫁饭”。出嫁的头一天晚上,姑娘家要设宴辞祖,名曰“辞祖先”。俟后,家中还要专为出嫁女开一桌送嫁酒,也叫“辞嫁饭”。吃辞嫁饭要选九位姑娘作陪,已婚妇女不能入席。(3)装箱

吃罢辞嫁饭,接着把嫁衣装入箱中,叫“装箱”。装箱也有名堂,每箱的衣物件数要求带“八”,如

八、十

八、二十八……即俗语所说“要得发,不离八”。箱子底部要放些钱,数量不限:箱中最上面一层要放一件裤子或袜子、袄子,为男家抄箱作好准备。被子里要放些桂圆、红枣,意味着圆满甜蜜、早生贵子。新便桶中要放进筷子和染彩色的白果,象征开花结果和生儿育女快速顺利。装箱的当晚,女方还要烧香辞祖。(4)堵门

男方迎亲之日,花轿到了门前,女家要将大门关上,名曰“关财”。此时鼓乐齐鸣,大门内外,嫁女方和迎亲方竞相鸣放鞭炮,如赌斗一般,谐音“陡发”(发人、发财)。直至男方执事人递上开门“红包”(用红纸包的钱),女家才开门让进,俗称“堵门”。(5)梳妆

在堵门的同时,由两位“全环嫂子”替姑娘梳妆,另两位姑娘手拿红烛在旁照明,名曰“打花蜡”。旧俗,姑娘在出嫁之前不能将面部的汗毛刮掉,到出嫁时才由梳妆人用两根相交缠的丝线将面部汗毛扯(绞)尽,谓之“扯脸”或“开脸”,这也是自古有之的风俗。《红楼梦》中就有香菱“开脸”嫁给薛蟠的情节。扯脸时,先在姑娘脸上扑敷一层熟石膏粉,然后用一根结实的棉线,由实施扯脸的人用牙齿咬住其一端,一只手把线套成一个“环”,另一只手拿着棉线的另一端,两只手协调动作,让棉线的“环”在脸上一下一下地绞动,汗毛就被绞在线上,棉线稍稍一拉,就全被绞下来。这道程序,现代已被美容店的美容所取代。(6)催妆

在发亲之前,由前来迎亲的乐队间隔性地吹奏音乐三次,名曰“三请三接”,也叫“催妆”。有的地方新女婿亲自上门求亲,每当吹奏乐曲时,由执事人铺下拜毡,新女婿和陪亲人双双四礼八拜,叫“求亲礼”。(7)哭嫁

从姑娘出嫁的前几天直至结婚当天,由于难舍父母,姑娘会嚎啕痛哭,声泪俱下,称作“哭嫁”。哭诉的内容是:父母辛辛苦苦把自己养大,现在自己却要离开,不能服侍父母,不能报答养育之恩。母亲也难舍宝贝女儿,一场场痛哭,一串串数落,哭诉女儿在家如何勤劳,如何受苦遭罪,更担心女儿去婆家后突然失去父母的疼爱与呵护,受人欺负,常常是母女对哭,或抱头痛哭。其场景颇为感人,常令前来劝慰的乡邻、亲友也为之动容落泪。有些女性亲友因受到悲情感染,在劝慰其母女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在无意中陪着哭,体现出女性共同的相通的情感。现代社会实行婚姻自主,自由恋爱,不存在包办婚姻,哭嫁的习俗也渐渐淡薄以至消失。(8)升轿

上轿之前,姑娘拜别父母之后,要用红布盖头,俗称“红盖头”。由伴娘搀扶上轿,去夫家举行婚礼,直到拜堂并进入洞房后,红盖头才由新郎亲手揭开,夫妻正式见面。这种婚礼形式起源很早,古称“拜时”、“障面”、“蒙首”。据说起源于东汉末年战乱时期,是时世艰难时结婚的一种简单的权宜之法。由于时局**,战争频繁,男女双方情非所愿,被迫结合,婚礼只好草率而为,用一块轻纱罩在新娘头上,新郎为其揭开,拜见公婆,便成就了婚姻。[唐]杜佑《通典》卷五十九说:“拜时之妇,礼经不载,自东汉魏晋及东晋,咸有此事。按其仪或时属艰虞,岁遇良吉,急于嫁娶,权为此制。以纱縠蒙女氏之首,而夫氏发之,因拜舅姑,便成妇道。”后来,这一权宜之举习而成俗。大红色盖头,不仅增添了喜庆氛围,而且增添了新娘含羞带愧的含蓄感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朦胧美。

三次催妆之后,女方答应发亲,方可升轿进堂。花轿升堂后,由两位梳妆娘子拿一面镜子和一个酒壶在花轿内外和四周照照点点,据说是降妖除邪,俗称“照轿”。(9)上轿

姑娘梳妆完毕,搭上红盖头,出嫁女在媒人引领下跪别列祖列宗、父母和娘家长辈,上轿出嫁,鸣炮奏乐发亲。新人上轿,脚不能沾地,也不能穿鞋,否则将女方的“财”带走了,要站在“斗”(量粮食的器具)上面,一只手拿一杆秤,一只手拿个算盘,由胞兄或胞弟背上花轿,若无胞兄弟,则由堂兄弟代替。意味着“离别爷娘,脚不沾地”(不沾走娘家半点儿土);“斗”谐“陡”音,陡发富贵;秤星谐音“称心”,算盘象征如意,即“称心如意”。花轿出门时不可擦门框,总之不能带走娘家的“财气”。(10)送亲

花轿起身,姑娘的胞兄弟、堂兄弟、侄男均随花轿送至男家,俗称“送亲”。有的地方只需要娘家亲弟弟一人(一般是最小的未成年的弟弟),扛着蚊帐随同花轿去男家,俗称“送帐子”。如果男家距离较近,送亲者往往会在轿前故意缓行挡路,使轿夫不得行走过快,古称“障车”(古时驾车迎亲)。[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载:“近代婚嫁有障车……之事,……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此俗源于女家对新娘的惜别,或让新娘有充足的时间去除哭嫁时的泪痕。

送亲人到了男家,由男方另行安排一间客房招待,一是对女方来宾的敬重,二是避免有人戏弄新娘时,女家的来宾视之不雅或听之不雅。(11)回门

新婚三天后,女婿随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古称“归宁”。回门其实是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一是表示姑娘出嫁后不能忘记父母。二是姑娘向父母和家人介绍自己在夫家的情况,包括女婿的性格、态度,新婚夫妇感情是否融洽等等。三是女婿拜见岳父岳母以及女家的兄弟姐妹、亲族人等。这时女家要设酒筵招待新姑爷和新姑奶奶,席面要尽可能丰盛一些。

“盘新女婿”也在这时进入高潮。盘新女婿起源很早,古称“下婿”。[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称:“近代婚家,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卜地安帐、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这里的“下”是动词,即通过调笑、戏弄甚至扑打新郎,抑其高傲自大之势,显其低三下四之状。所以当新女婿刚进入女方湾村时,不等进屋,就有很多青年男女和小孩们用木梓、萝卜、豆渣、臭泥巴、瓦块、土块掷打女婿(当然不会打得头破血流)。女婿进门时,有人在门框边设下绊索、绳圈等,让女婿进门时入“绊马索”、“狗钻圈”。女婿叩头跪拜时,有人偷偷在拜毡下面垫些砖头等硬物,不仅让新女婿膝头受罪,而且名曰“狗碰石”(谐音“狗吃屎”)。有人趁着女婿俯首叩头时,猛地抬过桌子罩上女婿头顶,名曰“罩乌龟”,让女婿伸腰时头部撞击在桌面下,既疼痛又出丑。吃饭时,偷偷在女婿的食物里兑些洗锅水,谓之“不喝米汤喝潲(孝感方言读sào)水”。有人将女婿食用的筷子用细钉子钉紧,或暗中用丝线把肉丸子穿成串,让女婿难以下口,叫做“狗咬刺猬——不好下口”。总之,千方百计出难题,既能杀威,更是试探女婿的性情和才智。女婿则应多长一些心眼,留心观察,处处提防,临机应变,巧妙躲避,但决不可恼羞成怒。

三、婚娶仪式改革

现代社会实行文明结婚、勤俭办婚事。婚礼多在礼堂或餐厅举行,由证婚人宣读证书,为新人交换手饰,新人相互行鞠躬礼和致谢辞,在欢乐的乐曲声中告成,号称“新式结婚”。后来又提倡举行“集体婚礼”,由社会团体发起和主办,让众多伉丽会聚一堂,共同举行婚礼。新式结婚的过程大体为:

(一)订婚

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即可正式订婚。有的地方还要举行订婚仪式,由于各地的风俗差异,订婚的仪式各不相同。近代更接受了西洋习惯,准新郎和准新娘互送订婚戒指,准新郎亲自将订婚戒指套在准新娘左手无名指上,然后亲吻准新娘玉手一下,仪式就算完成。接过订婚戒指以后,准新娘就要回送一些礼物给准新郎,礼物是袖扣、领带夹等小纪念品。若在订婚仪式中不包括互送戒指这一程序,准新娘也需戴着早已由准新郎套上的订婚戒指。

聘礼的品种和数量多寡,时代差别和地域差异很大,既有地方差别,也有男方贫富差别,更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追求的聘礼最高标准是“二十四条腿”(立柜、平柜、沙发、茶几等共6件),到“百只脚落地”,即床、柜、桌、椅等家具达到25件,已是十分豪华。六七十年代,家用电器开始进入百姓家,当时的聘礼标准是“三转一响”,“三转”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指收音机。这四件是必须的,其它可以通融。七十年代以后标准更高,流行“五金公司”,即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镯、金耳环、金发簪。

(二)结婚登记

结婚前,男女双方要携带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婚姻状况证明以及体检合格证到婚姻登记机关——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男女双方必须同时到场。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申请后,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对当事人进行审查,合乎条件则准予登记结婚,发给结婚证书。

(三)筹备婚礼

首先要择定婚期,一般选择偶数日作为吉日良辰,如二月二,八月八等等,有成双成对的吉利之意,预示婚后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且“八”的谐音为“发”,“要得发,不离八”,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期望。最好是公历和农历同时都是双数(双月双日)。如果婚期能与节假日统一,如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元旦”等节日举行婚礼,则更具有纪念意义,必将为今后美满幸福的生活带来一个好的开端。

确定了婚期,就要装修新房,购置必备家具电器,拍摄结婚照,决定婚礼形式。临近婚期,还要邀请主婚人和介绍人,预订礼车,聘请摄影录像人员,以便记录下婚礼全过程,留作终身纪念。同时对亲友发出喜帖。选择的伴郎、伴娘必须未婚,人数对等。伴郎、伴娘在婚日当天都要衣装得体,时刻注意与新人形影不离,为新人提供最需要的贴身服务。伴娘还要为新娘带些简单的化妆品、私用品,准备随时为新娘补妆。

举办喜宴的酒店要做好充分准备,红双“喜”字、喜联、议程、横幅、条幅以及彩桶、气球、礼宾炮、鲜花瓣等婚礼用品要一应俱全;还要准备婚宴引导,安排专人迎宾。

迎娶新娘的礼车,数量要求成双,并扎成彩车,突出喜庆气氛。迎亲女郎受男方父母委托参与迎娶,到新娘娘家后应寒暄致意、互相道喜,出门时陪同引导娘家人上礼车,到酒店后陪同引导娘家人到指定的酒席就坐。“压车童”男女双方人数对等,年龄以12岁内为好,双方家长都要为对方压车童准备红包。

出席婚礼的来宾都要准备贺礼。礼品多是现金,也有赠送家庭陈设、桌上用品、床上用品、餐具茶具、厨房用品或房间美化用品的。结婚礼物最好在婚礼前送到,并用红纸包好,写上“祝△△、△△新婚快乐”等字样。现金也用红色礼品袋装好(俗称“红包”),上写祝福的吉祥之语。

婚礼这天,新郎新娘都要换上礼服。旧时新郎穿长袍,戴礼帽;新娘凤冠霞帔。现代婚礼,新郎穿西装,打领带;新娘穿新娘装,分别佩戴“新郎”和“新娘”胸花。新娘还要披上洁白的半透明婚纱。

(四)婚礼仪式

现代婚礼仪式逐渐趋向文明、简朴、生动、活泼,形式亦呈多样化,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如穿西装,披婚纱。但传统的习俗仍有很大影响。目前社会上常见的婚礼,大致有传统式、酒宴式、茶话式、集体婚礼和旅游结婚等形式。较为流行的是传统式和酒宴式,或两种形式的结合。(1)传统式婚礼

①婚礼开始,鸣放鞭炮,奏乐;

②新郎新娘入席;

③新郎新娘父母入席;

④新郎新娘向父母行鞠躬礼;

⑤新郎新娘互行鞠躬礼;

⑥新郎新娘向亲友行鞠躬礼;

⑦新郎新娘向来宾行鞠躬礼;

⑧主婚人讲话;

⑨双方家长讲话;

⑩单位领导、介绍人及来宾代表讲话或致祝辞;

新郎新娘致答谢词;

礼毕,鸣放鞭炮,奏乐。(2)荼话座谈式婚礼

结婚当事人借用会议室、小饭厅或办公室等,略备茶点,邀请单位或部门同事及领导、亲戚朋友等聚集一堂,并按照一定的程序举行婚礼。其程序一般是:

①结婚典礼开始,鸣放鞭炮(或放喜庆音乐);

②主婚人讲话,宣布△△△与△△△结婚;

③单位领导讲话;

④来宾(同事及亲友)致贺词;

⑤新郎新娘致答谢词;

⑥茶点招待,相互座谈庆贺;

⑦婚礼结束,鸣放鞭炮(或放喜庆音乐)。(3)集体婚礼

集体婚礼一般是由地方政府民政机关,企事业系统行政机关,或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出面组织筹办,借公共会场或大礼堂、剧场,有数对或几十对甚至上百对新郎新娘同时自愿参加的,按一定程序举行的公开、热烈而隆重的结婚典礼。其程序一般是:

①主持人宣布集体结婚典礼开始,奏乐;

②各位新郎、新娘在乐曲声和热烈的掌声中并肩入场就位,奏乐,鸣放鞭炮;

③给新郎新娘戴花,奏乐,鸣放鞭炮;

④介绍新婚夫妇、证婚人和来宾姓名;

⑤主婚人、证婚人分别致祝辞;

⑥主办单位负责人讲话,致祝词;

⑦新婚夫妇向各自的父母鞠躬,拜谢养育之恩;

⑧所有新郎新娘互相对拜,互赠纪念品;

⑨所有新郎新娘共同向所有来宾三鞠躬;

⑩群众团体代表致贺词,来宾代表致贺词;

新郎新娘家长代表讲话;给新婚夫妇赠送纪念品;

新婚夫妇代表致答词;

礼毕,散会,奏乐,鸣放鞭炮。

有的在礼毕后举行舞会,或有新娘新郎参加的文艺演出,也可请专业文艺工作者前来演出助兴,更为新鲜、活泼、生动、热烈、隆重而又典雅。(4)旅行结婚

旅行结婚是现代社会中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式结婚形式,由新婚之后旅游度蜜月的风俗演变而成。新婚夫妻以旅行代替婚礼,以到国内大城市、游览胜地、革命圣地或外地亲友所在地旅游,开始夫妻之间的新生活。结婚和婚后的度蜜月一并进行。

现代以酒宴式婚礼居多,事先要确定好主婚人、证婚人。主婚人一般由德高望重的长辈、家长或单位领导担任。证婚人由新郎新娘双方的介绍人或亲朋好友担任,也可二者只选其一,只设主婚人或只设证婚人。婚礼的主持人(亦称“司仪”)是整个礼仪过程中的最重要人员,要选择文化水平高、头脑灵活、口才好、善言辞,且具有应变能力的人充任。伴郎、伴娘又称“傧相”,一般由新郎新娘双方的未婚好友或未婚表兄弟、表姐妹充任,要注意傧相的身材、仪表应与婚礼喜庆、美好的环境气氛相协调。(5)酒宴式婚礼

男方在饭店、酒家预定筵席,邀请至亲好友、同事邻居等欢聚一堂,庆贺结婚。一般由礼仪公司或酒店安排司仪主持婚礼。主持人宣布婚礼开始,并致一简短祝词。主婚人、证婚人分别讲话,新郎新娘介绍恋爱情况,新郎的父母致答谢辞,最后是余兴和用餐。席间,新郎新娘应逐席敬酒,同亲友见面,并致以谢意。酒宴式婚礼在城乡较为普遍,其程序如下:

①新婚典礼开始,鸣炮。

②新郎新娘及来宾入席就位。

③向新郎新娘献花,鸣炮,奏乐。

④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⑤新郎新娘交换信物。互相给对方佩戴项链、戒指,象征至爱永恒。

⑥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拜父母时,父母要给新娘红包。

⑦证婚人、介绍人分别致词。

⑧来宾代表致贺词。

⑨新郎父母致答谢词。

⑩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及来宾三鞠躬。

表演节目。这一阶段,少不了一些小游戏作为插曲戏弄新人,这时新人应尽量表现出大方磊落的样子,尽力迎合,不可过分扭捏。“盘新姑娘”也由旧时戏弄新郎新娘渐变成戏弄新娘和公公(新郎的父亲),或者让公媳二人挽手上场,或者让公公带上高帽子,身上斜披大红腰带,前书“水货新郎”,后书“正宗灰爹”,往往令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

宴饮。席间,新郎新娘要逐席给来宾敬酒。敬女方客人时新郎端酒,敬男方客人时新娘端酒。新人敬酒要做到敬而不劝,快速得体。喜宴结束时,要谢客、送客。

闹洞房。结婚典礼结束的当晚,有的要闹洞房。在新房中,新郎新娘向宾客敬茶、敬烟、敬酒、敬糖果。新郎新娘合唱歌曲,来宾赞茶、赞烟、赞酒、赞新房,赞词为即兴之作,四言八句并大体押韵,内容是祝贺婚姻美满甜蜜,祝愿他们爱情日久天长,白头偕老,幸福一生。闹洞房应适可而止,不可闹得过分。

第二篇: 孝感礼仪习俗

一、称谓

同事、部门之间,官话称 “同志”,直呼称职务或姓前冠 “老”字。邻里之间以年龄辈分论,称 “伯”、“叔”、“阿姨”,或直呼其名。家族、亲属之间,孝感南北略有差别,但大体相当,如:老爹、姥姥 (曾祖父母);爹爹、婆婆 (祖父母);家爹、家婆 (外祖父母);伯伯、姆妈 (父母);大伯、大妈、二伯、二妈„„(父亲的哥、嫂),叔、婶 (父亲的弟、媳);伯爷 (父亲的姐姐、姐夫),爷爷、幹(父亲的妹妹)、姑爷(父亲的妹夫);舅伯、舅伯妈 (娘家的哥嫂),大叔、二叔 (母亲的弟弟),舅妈 (母亲的弟媳);姨(母亲的姐妹),姨爷(母亲的姐夫、妹夫 )。

二、嫁娶

婚姻是人生大事,孝感地区的结婚习俗大致分为说亲、问名、请媒、定亲过礼、迎亲、完婚等几个程序。

说亲:男方请媒人提礼物向女方提亲,如果女方不同意,便拒绝收礼。现在虽然很多男女是自由恋爱而心许,但还是会采用传统形式提亲。即由男方请一个关系较好的人到女方家中提亲,虽为形式,但非有不可,因有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的传统习俗约束,否则会遭世人非议。

问名:男方写明自己的生辰八字,同聘礼一同送到女方家中,讨回女方生辰八字,然后请算命先生占卜是否八字相合。

请媒:男方请算命先生算好日子后告之女方,征求同意。由女方应允后,男方才可以准备定期结婚。大悟县还有定亲习俗,即在婚事定后,女方家择吉日宴请媒人,在宴请媒人时,必须请自家族戚作陪,以作为女儿订亲的证人。这次宴请,称之为“喝酒”或“喝准盅”。

过礼:男方选定日期后,在结婚前分春节、端阳、中秋等节日送礼至女方家及亲戚(成家后要来往的至亲)家中,礼物多为鱼肉酒食、衣服布料等。结婚前几天,男方要到女方家送彩礼,即烟酒副食,聘金(现金几千至几万元不等),以及“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此举也叫“下聘”。

结婚前,新人大都会到婚纱影楼拍摄婚纱照。一套婚纱照花费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放大成匾,做成挂历、相册,印在杯子上等等各种形式都有。

迎亲:女方家请伴娘帮助打扮新娘、衣物装箱,然后举行辞祖礼。新嫁娘及父母姊妹都嚎陶大哭,名曰“哭嫁”。男方同夜请礼宾师、乐师及亲友坐席(上跋宴)后,行告祖礼,并按族派字取大号(取号的事渐少见)。婚日,新人着新装,新娘不穿内衣,外穿白色或粉色婚纱或大红色的中国传统服装;男方多穿西服打领带。

男方迎亲队伍鸣锣奏乐去女方家。现在流行用小轿车迎娶,也有地方复兴传统,用花轿迎娶新娘。此外,男方一般要请婚庆公司的摄影师到现场,拍摄结婚全过程,制成影碟,留作纪念。新郎迎娶新娘,免不了要受到女方家姑娘、媳妇们的逗闹嬉戏,即“盘女婿”。从新郎进门到吃酒处处设障,如新郎一下轿或车,门外或门内的青年男女用豆渣、染红的萝卜等食品打女婿,有“不打不发”之说。新女婿进女方堂屋先礼拜女方祖先、二老。跪拜用的被垫中大都有石头、劈柴等,此外还有门顶泼水、席间对联、肉中穿线、缠紧筷子等难为新郎,考验新郎的性情和才智,以让女婿出洋相、现丑为乐。此举也表示对新女婿的亲昵。

新郎“三请”女方,女方才允诺发亲,男方才迎新归家。

孝昌等地结婚发亲时,新娘要脚穿两层鞋,退着走出娘家,在行程中不能回头望,到达目的地下车时,脚不能直接落地,由新郎抱到屋内。城乡各地在婚礼上都要让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在酒店举行的婚礼,还有主婚仪式,大多是主持人开新郎新娘的玩笑,新人双双拜父母,亲人祝福新人,主婚人讲话等等。完毕,亲朋好友坐席吃饭。当晚,有“闹洞房”习俗,和新郎家“盘女婿”对应,是“戏新娘”。众人有说四言八句的,有对歌,有开玩笑的,有出一些暖昧的谜语让新娘猜的,有说一些暖昧的话让新人学的,有把萝 卜藏于垫絮下戏弄新人的,有让新郎把鸡蛋置于新娘衣内滚动的,无论老少辈均可戏新娘。安陆有“新婚三天

无大小”的说法,人们认为越闹越发,不闹就觉得冷清。

三 、生育

诞生礼

报喜。妇女分娩,俗称“坐月子”,分娩妇称“月母子”。婴儿诞生后,女婿即以饼子、红蛋等礼品赴岳父家 “报喜”。如果是男婴,礼品中放上一本书或一支笔,表示是读书的”相公”、“学生”;若是女婴,则放上一个花线帖 (夹绣花线的帖子)或一根花针,表示是“姑娘”、“绣花的”。岳父母一见便知是孙儿还是孙女。在农村,此俗迄今不衰。分娩后第三天,称“三朝”。女婿报喜时,当即接岳父吃“三朝饭”(大悟还有此俗)。出生三天后用艾篙草煎水给孩子洗澡,谓之洗三。用光鸡蛋滚身上的晦气,现在这一习俗在部分地方还留存。送祝礼,亦称“送祝米”。按“三朝”议定的吉日(多为“洗九日”,即婴儿出生后第九天),男、女双方各家的三亲六眷,期日备礼品前来祝贺。礼品为糯米、麦子、面条、油条、红糖、鸡子、鸡蛋及衣料等。姥姥家还要送折叠钢丝床、童车、甜米酒、棉被及童装等物。

满月礼

小孩满月时,外婆家要送来满月礼物,喝喜酒,礼物有:小孩春夏秋冬四季的衣鞋,摇窝,鸡蛋,面条等。这天,还要请理发匠来家中给孩子剃满月头,人称“剃胎头”;家长除付给理发费外,还要赠送香皂、毛巾等礼品,并请理发师傅吃酒席。有的把胎发保留下来作为纪念。孩子满月三天后,其母要回到娘家吃一餐饭,称为“吃满月饭”。未吃满月饭之前,其母、子被称为“月母子”和“月窠伢”,是不能到别人家中串门的;吃完满月饭后,便如同常人一般,再无任何禁忌。

周岁

小孩一岁时,将客人送来的部分礼物,外加准备好的“笔,墨,纸,砚,算盘”放在一个大筛子里,让小孩抓,以占卜未来,俗称“抓周”。

成人礼

儿童满九岁便过十岁,要大摆宴席宴请父母双方的亲朋好友。小孩将穿上舅家送的新衣,吃生日蛋糕。

四、祝寿 人过40岁后,逢十年过一次整生,所谓做“整生”,实际都是在逢九时(即49、59、69岁 )做生日,有“做九不做十”之说,其含意是希望老人健康长寿,称之为“做望生”。大多地方做80岁生日特别隆重,大悟县忌讳为老人做80岁生日,有“做七不做八,做八拿刀杀”之迷信观念,认为做80岁生日是不吉利的。祝寿一般以衣物、寿面、寿饼、蛋糕、酒肉作礼物,目前贺礼多以金钱代替。老人生日那天,堂屋要悬挂寿星图、寿嶂、寿联、张灯结彩,老人则被称为 “寿星佬”;清晨,“寿星佬”身着新衣、新帽,端坐堂上,接受子孙们及来宾的拜贺。拜贺仪式后,每人要吃一碗面条,称为“吃寿面”。然后,便为丰盛的寿宴。有条件的子女们还会请来戏班子搭台唱戏,为老人庆贺。

五、丧葬

送终

人在临死之前,在外工作学习的亲人都要回来服侍,见最后一面。人在濒临气绝之时,需在堂屋地上铺草,将之急移地上,亲属围坐送终听遗嘱。对移床的解释是,人死在床上,在阴间会永远背床。

停丧

病人断气后,家人请帮忙装殓的人为之梳洗、穿寿衣。亡者是男性则由男性负责,如果是女性则由女性负责。在孝昌,梳洗人一般为村中辈分最低的人,且与亡者并无直接亲戚关系。洗澡时,不是全部都洗,而是象征性的 “前三后四”,即在胸前用毛巾擦三下,在背部擦四下。然后,给亡人穿上先前准备好的寿衣。亡人所穿的 “寿衣”、“寿鞋”极有讲究,以大悟县为例,“寿衣”必须穿双数,意味着死者来世儿女双全;“寿鞋”的鞋底,前掌只纳7针、后掌只纳8针,谓之 “前七后八,见了阎王不怕”。孝昌县,给亡人洗澡的水不能随意倒,而是洒在各个房间的床下面,以获得亡人的保佑,赐福全家。此外,孝感地区大部分地区都要为亡人脚上添加绊脚绳,脸上盖上黄土纸,当天还要在堂屋的正上方添上簸箕,以遮天神和祖先。加绊脚绳是不让亡人回来害人,脸上盖上黄土纸是为了掩盖亡人的遗容,以免吓唬活人。城区人死了,是停在殡仪馆,由殡仪馆提供化妆等服务。准备好后,要

请人报丧,报丧人不得进人别人家里,需站在门外告诉,否则会带来不吉利。灵床的放置很讲究,死者为男性,灵床停放于堂屋左侧;死者为女性,则停放于堂屋右侧。如果人死在外面,就不能移人室内停丧。死者头部前方要点上油灯,叫“引路灯”,油灯在死者下葬前不能熄灭,意为死者走到阴间照明引路。然后,孝子将死者生前用过的床铺草,搬到屋外烧掉。再在屋门口的树干上捆扎几张黄表纸,名曰“搭望乡台”,直到第三天亡人的“三朝”时,才能将此纸烧掉。棺木放置客厅正中央,头朝东方,尾朝西方,头部放上案头,案头上摆放用于烧香和蜡烛的器具。所有家属都应该戴上白色孝布。在孝昌县,孝布分为白色和红色,白色为子女和孙辈戴,红色为曾孙辈戴,其长度有3米、2.5米和1米不等,越是与亡者亲的人,所戴孝布越长,意思是重孝。在亡者人土前可戴在颈部或腰间,但是在死者出棺当天一定要戴在头上。

入捡

亡者移放灵床,等其亲属到齐后,再行人棺,又称“进材 (财)”。人棺前,儿女孙辈须给亡者磕头跪拜、烧香蜡、纸钱,乐队起哀乐,磕头方式是 “二揖三磕”,即跪拜前先作揖,磕三个头后再作揖。根据死者寿岁,分行铺纸(一岁一张),抬棺木的人(一般为4到8个),用白布或者稻草绳将亡人抬入棺木内,并连呼“进材”。儿女会将 自己的衣角剪掉一部分丢人棺木内,让亡人保佑 自己。大悟县将死者平放人棺中时,除了在棺底铺黄表纸,还在死者头下枕 3块瓦 ,怀揣“打狗耙”(为亡者去阴间的路上防狗所备),手执蒲扇,身上盖新白布棉絮被子,四周填放死者生前所穿过的衣物等。装硷毕,将棺盖合上,但不盖严;再在棺底下点一盏油灯,称为“长明灯”,灵枢前点一灯,称为“座头灯”,并设香案、陈祭品,孝子孝女及亲属昼夜守护灵枢,陪同吊唁者焚香、叩头,直至出殡。人硷三日,再正式盖棺,称为“封梓口”;封棺时,边钉钉子,边要叫着亡者的名字或称呼说:“不要怕。”云梦县则有躲钉习俗:钉棺盖时,孝子在一旁高喊 “某某躲钉!”

斋醮

如果是寿终正寝年老人,至少停丧1至2日,常请道士做斋,超度亡灵,举家痛哭,俗称“嚎丧”。斋醮期间,要为亡者设孝堂、置道场、安灵位、挂挽嶂;用彩色纸扎“金山”、“银山”、“楼宇”、“轿”、“马”、“佣人”,后又增有 “彩电”、“轿车”、“冰箱”等新兴高档用品;请名人学士,朗诵祭文、祭词;亲友则披麻戴孝,叩头礼拜。现在做法事的家庭不多了。

出殡

由户主选定日期出棺,并预邀打井、抬重八人。出棺前,孝眷齐匍匐灵枢前跪拜,听道士开路。后由抬重人捧棺,由匠人封殓,抬重人喝声“发”,即“发丧”。到门外,以大凳停搁棺,孝子顶孝布,身系麻缠腰,足穿白鞋,怀抱灵牌,手持引蟠前导(礼布将盖在棺材上随葬),执事人鸣锣鸣炮,丢买路纸,灵枢居中,众儿孙亲友前后护送,村上老幼齐送,沿路燃鞭炮和撒纸钱,直至墓地。

下葬

由出殡道士在未开路前,选地选时间写好葬地契约、路单、纸钱、文契手续,在下葬时定向罗盘,焚交契约手续后,由道士阴阳先生喊撒米。道士边向棺上撒米、边念“彩词”,以祝愿亡者后代大吉大利、兴旺发达。在安陆,除了撒米,还有在墓边吃豆腐的习俗,与撒米有相同的意义。入土前孝子在坑中烧些纸钱,喊死者接契,然后将棺木放入其中,再填土筑坟。

复土

也称为“复三”或 “复山”。殡葬三天,孝子孝女穿孝服,到墓前烧纸祭奠,给坟墓培土,俗称“复土”。在大悟县,复土后,由孝长子抓点墓土用衣襟兜回家中,放置亡者灵位下,意为亡魂回家受祭。孝昌县部分地区在复土后还搭望乡台。亡者三 日,方知死必望乡,主家在第三天烧纸哭叫,孝子齐跪望乡台前。望乡台即是在家里以方桌摆的香案,孝家燃烛香供奉,名为烧奠纸。

做七

人死之日起,每 7天为一个“七”,共为7个“七”。每个“七”日,主要亲戚朋友均备香纸前往祭拜,谓之“烧七”,七天烧一次纸祭奠,直至“七七”之日。据说,人死到阴间,每7天过一重阎罗殿,共要过7重。其中第 5重阎罗殿的五阎王最厉害。他

要亡者过又陡又滑,且布满尖刀的“尖刀山”,一旦滑倒便会被扎成血人;要避免滑倒,只有用孝子的须发垫脚方可;因此,孝子们在五“七”前是不能理发刮须的,只有在五“七”日理发,并将须发同钱纸一起焚烧,才能帮助亡人过尖刀山。五“七”日,要举办宴席宴请亲属。出嫁的孝女,要送来用彩色纸扎成的房屋模型,称“灵屋”;然后,将亡者灵牌移人灵屋之中,到满三年 “除灵”时焚毁。孝昌地区,“七七”期间有死后三或七天亲生儿女不得串门,“七七”守孝期不得穿红戴绿的禁忌。

百日

百日即死者亡后百天。做百日比“五七”日做得简单,即主要亲属到孝家聚餐,然后到死者墓前燃香烧纸,表缅怀之情。

馨香 又称“新乡”,死者去世第二年的农历正月初二下午(也有部分地方是初一),各亲戚朋友都要前往死者家中守灵,称为“坐夜”;香烛纸鞭等祭品,则在上年的腊月间送到亡者家中,谓之“下祭”。子夜(有的地方为白天),先在灵前祭奠后,再到屋外设火场烧纸、放鞭,称为 “祝馨香”或“新乡”,其意是祝亡者在阴间新年安好。正月初三清晨,孝子首先到本村家家户户叩拜,然后到所有前来祝“馨香”的亲戚家中拜谢,称之为“谢孝”。孝子孝女在“谢孝”前不能到外人家中串门,“谢孝”后方可随意走动;否则,会给他人带来不吉利。

除灵

亡期一年内为“小祥”,孝家春节门联为白色;两年内为“大祥”,春节门联为黄色;三年内为“除服”,春节门联为绿色;满三年为“除服”日,亲戚朋友均备香、烛、纸、鞭炮等前往祭奠,并将亡人灵牌、灵屋同钱纸一起焚毁,谓之“除灵”。“除灵”时,亲属仍须着孝服;有的人家,还请道士做法事。除灵后,孝子孝女服孝期满,此后可着色彩鲜艳的服饰;孝家春节门联为红色,再无他忌。至此,所有丧葬礼仪结束。

第三篇:1.3花卉与民俗(总第十二十三课时)

1.3花卉装饰与花文化(第3-4课时)

教学内容:各国花卉与节日及其用花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用花习俗 教学目标:了解节日用花习俗

园林专业教学扩展知识:中国和欧美的节日用花习俗 教学过程:

一、花卉与各节日的用花习俗

1 、元旦 阳历每年的一月一日,是大多数国家的重要节日。元旦用花并无特定的习俗,表示喜庆的花都可以在元旦节馈赠亲朋好友。送花可送百合、唐菖蒲等.百合意味着“百事合意”,是喜庆节日馈赠亲友之佳品.唐菖蒲意取其形,节节开花、步步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2 、春节

农历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我国及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共有的传统节日。我国解放前富裕人家,每逢春节总要买盆松、竹或梅,以显示“岁寒三友”的情趣;买盆玉兰、迎春或牡丹花,寓意“玉常春富贵”的吉运祥和;买盆石榴,象征“榴开百子,人丁兴望”。如今送花有∶春节盆花;木本∶山茶、腊梅、桃花、月季、金桔、四季桔、佛手、代代、茶花、牡丹、杜鹃等。观叶∶散尾葵、棕竹、龙血树、富贵竹等。草本∶水仙、蟹爪兰、仙客来、爪叶菊、热带兰、非洲紫罗兰、报春花、报岁兰、花毛茛、郁金香、风信子、百合、万寿菊

3、 情人节

原是圣瓦伦丁教向情人表示爱情的节日,阳历每年的2月14日。在情人节这一天,通常以赠送一枝红月季来表达情人之间的爱情。初恋时讲究送含苞欲放的粉红色月季花;热恋情深爱情成熟时要送盛开的娇红或紫红月季花.由于近年来名花辈出,也有向情人兼送郁金香、香石竹、非洲菊等其它鲜花。

4、“三八”妇女节

阳历每年的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一般送花有月季、百合、萱草、香石竹、山茶、小苍兰、海棠、鸢尾等组成的花束。丈夫可送妻子一束月季。在一些庆祝场合可摆放盆花作为庆贺,所用的时令花如仙客来、鸢尾、连翘、海棠等.

5、 母亲节

子女送母亲通常送香石竹和百合花。一般以大朵粉色的香石竹作为母亲节的用花。粉色是女性的颜色,香石竹的层层花瓣代表母亲对子女绵绵不断的感情。送花时既可送单枝,也可送数枝组成的花束,或插成造型优美别致的插花。欧美习俗中,母亲节这一天习惯把红色的香石竹献给健在的母亲,并在自己胸前佩戴上一朵清丽端庄的香石竹,表示把母爱牢记在心。把白色香石竹献给已故母亲,在自己胸前佩戴上一朵清丽淡雅的白色香石竹以示哀悼,寄托哀思。

6、“六一”国际儿童节

阳历每年的六月一日。一般用分花香石竹。常挑选浅粉色或淡黄色的花朵,以充分体现儿童稚雅和天真烂漫的特点。用这样的分花香石竹制成各种有童趣的插花作品,是儿童节的最佳礼品。

7、 父亲节

阳历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通常以送黄色的月季花为主。有的国家把黄色视为男性的颜色。在日本,父亲节必须送白色的月季花,枝数和造型不限。也可送红莲花、石斛兰。

8、 教师节

在我国定于阳历每年的九月十日。没有特定含义用花。所用花有唐菖蒲、菊花、牡丹、月季等。

9、 重阳节

农历每年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人们于秋高气爽的季节登高遥寄思念,祝愿离家的亲人健康。值此佳节正是秋菊盛开,通常以赏菊饮菊花酒寄托思念的深情厚意。

10、 国庆节

阳历每年的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在“十一”常用大型的花坛花堆作为环境装饰。一般用的花主要为当季节花,如一串红、菊花、鸡冠花、万寿菊、姿花、美女樱、翠菊、唐菖蒲、月季、香石竹等。

国庆节期间为了烘托热烈气氛,常采用多种技术开出不时之花,集春夏秋冬花卉于一时开放,体现祖国繁荣昌盛。例如春花的牡丹、榆叶梅、桃花、春花杜鹃、樱花、玉兰;夏花的鸢尾、大花萱草、木槿、夏花杜鹃、茉莉、白竺、扶桑、叶子花;秋花的菊花、荷竺菊、大丽花、小丽花;冬花的茶花、梅花、南天竹、一品红、水仙花等。

11、 感恩节

是美国和加拿大的习俗节日,表示对上帝恩赐的感谢。在美国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加拿大是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日。送花时无特定花种要求,通常用时花表示庆贺。 12 圣诞节

在每年的12月25日,是欧美一些国家一年中最喜庆的节日之一。人们送花主要为一品红(又名圣诞花),此外还有∶① 一品红和南洋杉;② 圣诞辣椒(五色椒);圣诞樱桃(冬珊瑚);圣诞仙人掌(蟹爪兰);圣诞秋海棠;圣诞艺兰(卡特丽亚兰等洋兰)③ 圣诞树(松树、柏树、南洋杉

二、思考:什么是用花习俗?怎样根据用花习俗选择花材? 小结及作业:书14页5题

第四篇:山西民俗人生礼仪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然后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山西各地都有在出灵时于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的习俗,五寨一带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有些地方还要磕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药了。起灵前,晋中祁县一带,死者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一直到满为止。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棺木抬出灵堂后,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五寨一带,还要在棺木前摆上供桌、供品,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山西各地出殡盛行用棺罩,其状如长形轿体,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四角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女性用凤头凤尾,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这种器物均有店铺专门出赁。

厚重的棺木,加上庞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于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称16杠、24杠、32杠。太谷地区排场的丧礼要使用二龙杠。山西有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门后,要一路不歇气(路祭除外),送到坟地。抬棺人手众多,既便于做到这一点,前呼后拥,又显得气派,主家人缘好,人气旺。

棺木抬起之前,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忻州、定襄一带称之为“摔丧子盆”。民间认为,摔破丧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

摔过“丧子盆”,出殡便正式开始了。晋南一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院门时,要大头在前;出了门后,都要掉个头,一直抬到坟地。意思是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着一样,出门头向前,等于回首瞻顾家园,表示了对人世家人的依恋;出门以后头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无前,直奔西天乐土。

出殡队伍最前面有开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纸或白纸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抛撒引路纸钱,以示买通沿路鬼魂。次为仪仗、各种纸扎(兴县一带称为“纸文”)、粗、细乐班、由外甥或孙子扛着的引魂幡,然后是持丧棒的孝子,孝子之后是棺木,棺木后跟着的是坐着车轿的女眷和步行的亲友。

送殡队伍到人多处或大路口,还要停灵路祭,鼓乐也要停下来演奏。古代一般由亲友、邻里设祭,后来大多为丧家自己设祭,显示丧事办得排场、隆重。

来到村外后,送葬的亲朋止步,由死者的儿子“谢孝”。然后除去棺罩、停下仪仗,只有家人与至亲携纸扎及祭品随棺前往坟地。时辰一到,即刻下葬。棺木入墓后,晋中祁县一带,阴阳先生要摆下罗盘仪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认为可以为止。大体上方位为东南——西北向(乾——巽位),当地有“头顶紫金山,足蹬雁门关”的说法。晋东南沁县等地则还要由阴阳先生安置镇物,如桃弓、柳箭、桑枝、棉花、五谷等。死者的儿子入墓检视,然后家人往墓内扔“富贵钱”、“富贵馍”。浮山一带,墓内要放由阴阳先生画符的新砖、新瓦,民间认为这是阴间的锁和钥匙。五寨等地在掩埋棺木时,要求“ 人停锹不停”。家人则要呼喊死者“ 躲土”。坟丘堆成后,死者儿孙所持的“ 哭杖”和“ 引魂幡”要插在坟头(引魂幡也有放置于棺顶的),接着烧化所有纸扎,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尽哀,然后退出,让死者永远安息于此。

(八)祭奠

出殡次日清早,晋南闻喜等地讲究家人送饭至墓前祭奠,表示请死者同家人再次共同吃饭。翼城一带,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使坟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称“扶山”。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

到新坟添土、奠纸,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称为“复三”,又叫“圆坟”、“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如忻州河曲,亲友带上火锅、柏柴去坟地汇聚,祭奠后食毕而归。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

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五七”,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回家“ 省亲” ,丧家除举行祭奠,还要延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晋中祁县一带,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莲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剪纸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纸旗以谷草杆穿扎,沿路一直从家门口插到坟地。“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

人死后或安葬 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到这天,穿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县等地,纸扎要糊“斗”,俗话称为“五七升,百日斗……”

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节当日或前一日,晋中一带还有一种“烧心”的习俗。这一天,家人、亲友,特别是出嫁的女儿须亲至坟地供奠。祭品除衣帽鞋袜各式纸扎外,还要蒸空心的面供。供毕埋于墓前。“烧心”又称“安心”,其意在于告慰亡灵,从今以后勿须惦念阳世亲人,尽可以安心阴间了。

古礼人死后,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 服三”,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 烧周年”,古代称为“ 小祥”。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满三周年烧纸祭奠,死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三周年过后,死者的子女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着。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古代称为“衤覃”(tan 坦)服。按照传统的说法,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服三”之后,对死者的祭奠转入普通的上坟,不再有特殊的忌日。上坟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举新火;七月十五,尝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个节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籍此,家人在悠长的岁月中继续保持着同死者的“联系”,并寄托自己绵长无尽的哀思。

二、山西丧葬仪礼的文化内涵

山西各地丧葬礼仪尽管每一地区都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但在迥异形式的外壳下,却蕴含着共同的文化内涵。

(一)重视丧葬之礼远远超过其他民族。《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其中“慎终”,即指对父母的丧事要办得谨慎合理。孟子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在“ 送死重于奉生” 观念的支配下,丧礼在古代的诸多礼仪当中占有极为突出的位置,什么样的人行什么等级的礼,历代朝廷都有非常严格、细密、甚至繁杂的规定,违礼悖俗,无论在朝廷还是在民间,都会产生极为可怕的后果。所以,为死人举行的丧礼实际上是为了活人。人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而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因此,一个人的死亡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它对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都会产生影响,对于活着的人同样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奉行一定的丧葬仪式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生与死同样璀璨绚烂而又庄重严肃。在一定程度上,葬礼的主角与其说是死者,还不如说是后面的那些生者。共食共餐,奏乐唱戏的特征,体现了家属、亲戚朋友恢复正常状态的意义,也代表了生者的面子、体面与孝心。丧礼为孝子贤孙提供了表示孝敬之心的机会;活人可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排场的仪式可以使家人脸上增光。

(二)灵魂不灭的观念。民间普遍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人死后,灵魂不仅仍然和人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还可以投胎转世。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人生旅程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换到了“阴世”。因此,人从死去的这一刻起,也就意味着踏上了新的旅途,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葬礼被看作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必经的手续。基于这种认识,丧葬礼仪在一系列人生礼仪中,既显得庄严、隆重,又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色彩。

(三)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坦然的。死亡是一种应时必至的现象,死只是人生旅途的转换,死事如生事。它对于死者来说,未必不是一种颇为有益的解脱。所以当老人到了五六十岁身体尚好的时候,子女们和老人自己就开始坦然地为老人准备死后所需要的东西了。儿子要请匠人做棺材,有些地方称之为“做活”,有的则叫“全木头”,女儿与媳妇则要为老人做死后所需要的衣服,俗称“纳老衣”、“寿衣”。衣服做好后一般由老人自己保管。为生者准备死后用的棺材和衣服,不是催促老人快死,而是希图老人延年益寿,这不仅是一种达观,也是一种幽默。所以,人们把棺材不叫“终材”而称“寿材”,衣服则称“寿衣”。在死亡前便做好一切安葬的准备,这个人是被视为非常幸福的。

(四)丧事当成喜事办。民间一贯把婚事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山西民间一般以为,人生七十古来稀“人活六十已够本”,这个年龄已儿孙满堂,不算枉活一世。凡是60岁以后老死或病终的,一般来说都算是寿终正寝了,丧礼都视为喜丧,第四代孙既戴白又挂红。所以尽管生者对死者的去世深感悲痛,但在举办丧事的指导思想上,确是越热闹越好。丧事喜办的突出表现就是热闹的出殡仪式,出殡如同演戏,丧家把灵枢用绮绣装饰起来,吹鼓手乐声阵阵,有的还请戏班子在列队前面边走边演戏,后面则是孝子队伍,嚎陶大哭,围观看热闹的人熙熙攘攘,对于这种习俗清人曾作诗咏道:“妙选笙歌耀旗帜,忍借亲丧作儿戏。灵辆峨峨游市廛,伺晨发引哺未至。”

(五)通过丧葬礼仪的举行,寄托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表达希望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和超度的虔诚心意。

(六)丧葬仪礼中的许多禁忌,体现了对生者的维护。与怀念混杂着的既恐惧又有所求的复杂情感。

山西的丧葬礼仪,近几十年来,在政府部门的积极倡导下,出现了一些新的风尚,不仅涤除了丧礼中许多迷信荒诞的成份,而且程式上有了很大的简化,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如吊丧改为追悼会,披麻戴孝改为戴黑纱,各种纸扎改为花圈,火葬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当然这大部分限于城市中的公职人员。

第五篇:第五讲 人生礼仪民俗

【教学目的 】

认识人的一生中的几个主要阶段——诞生、成年、婚姻以及死亡,它们是每一个人须通过的过程;掌握人生礼仪的种类和各自的功能;了解不同民族在这四个阶段所举行的仪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生礼仪民俗。 【教学内容】

一、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二、中国汉族人生礼仪民俗

三、中国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

一、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此外,标志进人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举动,也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伴随着人生不同阶段礼仪的,有许多一般性和奇异的风俗,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生礼仪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是社会民俗事象之一,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人生礼仪民俗的分类

在人的一生中,有几个主要的阶段,它们是出生、成年、婚嫁及死亡。据此,我们把人生礼仪民俗分为这四个部分来加以阐述。

1、诞生礼仪 诞生礼仪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在人生诸礼仪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其中经历许多有趣的环节。从内容上看,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和庆贺生子三个阶段,而以第三个阶段为中心部分。

2、成年礼仪 成年礼,又叫成丁礼或冠礼。它是一种古老习俗的传承,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青年男女只有通过成年礼仪,才能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才能被社会成员认同,同时也应当履行一定的义务。

3、婚姻礼仪 婚礼,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历来都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之所以重视成人礼仪,一个重要的功利目的,是与婚姻联系在一起的。人类自身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都少不了人类的延续,从这一点来说,婚姻礼仪受到人、社会的重视就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4、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是人的一生当中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是指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举行殓殡、祭奠、哀悼的习俗惯制。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涵也极其复杂。另外,葬礼的形式多种多样,从葬法上来看,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风葬、水葬、塔葬、悬棺葬等。

(二)人生礼仪民俗的功能

在人的一生中有几个主要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举行不同的仪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分别加以阐述。

1、诞生礼仪 诞生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一个婴儿刚一出生,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仪,他才能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2、成年礼仪 成年礼仪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一般来说,举行成年礼仪,有年龄的规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举行成年礼有不同的方式与内容,其意义也不尽相同。举行成年礼的最终目的是使年轻人能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能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3、婚姻礼仪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婚姻作为民俗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婚姻形态和婚姻礼仪两个方面。 本节着重阐述后一个方面即婚姻礼仪的功能。其主要表现为:男女双方经过合法结婚程序而组成的家庭,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婚后所生子女的权利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双方的合法财产也能受到国家的保护。

4、丧葬礼仪 人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离开世界,即“死”。有“死” 便有“葬”,有“葬”,就自然有“丧葬礼仪”。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丧葬礼仪。之所以如此,除了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外,儒家孝道和先人荫庇后代的思想也起了作用。丧礼是否办得隆重,既是衡量子孙尽孝与否的标志,又对能否得到祖先荫庇使家道昌隆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种种丧葬礼仪中,也表达了死者亲属对死者的真诚怀念,以及对灵魂存在论这种迷信思想既恐惧又有所求的复杂情感。

二、中国汉族人生礼仪民俗

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其人生礼仪主要经过四个阶段—一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和丧葬礼仪,在这一点上,她与其他民族一样。只不过在具体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民俗事象上肯定是有所不同的。

(一)汉族诞生礼仪

诞生礼仪是人一生中的开端礼。它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重视子嗣的国家。可以说从婴儿未出生之前一直到成年,人们都会举行一些列的仪式。因此,诞生礼仪大体上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的内容,其中又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

1、求子仪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思想观念,深深根植于受封建制度影响的中国。在我国,已婚妇女在未怀孕之前,民间有种种企盼怀孕得子的习俗,并且其仪式多带有神秘色彩。求子仪式主要分三个种类:

(1)向神灵祈子。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求子方式。在民间建有许多寺庙,供送奉子观音。碧霞元君、金花夫人、子孙娘娘等虚造主管生育的神灵、偶像。未孕妇女或未生儿子的妇女带香烛、纸钱等到神像前默祷以求怀孕生子。有的干脆在家中供奉送子观音,平时烧香祷念以求生子。

(2)由旁人送子。最突出的礼仪性质是麒麟送子仪式。所谓麒麟送子,是指亲戚朋友给尚无子嗣的人家送特定的子嗣象征物。如偷瓜送子风俗。在湖南衡阳一带,送的是冬瓜,时间在中秋晚上。冬瓜在几天前就偷来了,并且用彩色绘成面具,用衣服裹成人形,由年长命好的老人抱着,爆竹噼啪地送去。送到家时,把冬瓜放在床上,用被子盖住,老人念祝吉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与这种送子风俗相似的还有“拍喜”、“棒打求子“等习俗。

2、孕期习俗 (1)孕妇禁忌。妇女怀孕以后有种种禁忌,如在饮食方面禁食一些动物的肉,认为吃了兔肉生子会豁唇,吃公鸡会使生下的小孩夜里啼哭,吃螃蟹会致胎横难产等;外出时忌参加红白喜事,忌孕妇入生子人家;在视听方面,孕妇忌容淫秽、异常的事物,听淫乱、不洁之声等。此外,孕妇还应不作剧烈劳务和节制房事等。

(2)孕期馈送。这是指各地颇有特色的催生习俗。一般是在孕妇产期将到时,由娘家送一些婴儿出生后所需的衣食物品。如“催生担”。

(3)接生方式。产妇将分娩时,常请来接生婆,由其负责接生。如今在农村还多数由接生婆接生,而在城市,则在医院里待产。

3、庆贺生子

(1)“洗三”。即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浴庆贺仪式,谓之“洗三” 或“三朝”。

(2)“满月”。诞生礼的一项重要仪式,是在婴儿满月的时候进行。在这一个月内,产妇须“坐月子”,不能出门。在满月这一天就可以为婴儿举行有亲朋好友参加的庆贺仪式。满月之后 还有在一百天时所举行的庆贺仪式,称“百岁”,含义是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长。

(3)“百岁”。旧时,民间多为婴儿举行百日庆贺,所谓“三日看相,百日看长”,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百日是个关,过了百日婴儿就可望平安成长了。百日又称百岁、百禄。含义是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民间有给婴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挂百家锁的风俗 。百家衣,是用许多彩色碎布头缝缀而成,因碎布来自许多人家,故此名。俗信敛布的家数越多越好,孩子穿了百家衣就能健康长寿。长命锁,与百家衣一样,在于祝福孩子健康长寿。长命锁也应集数家之金银打制,或有许多人家集体赠送,俗信可以压邪压煞,保佑孩子安康。

(4)“抓周”。这是预卜小孩前程的仪式。小孩周岁生日,可看作是小孩诞生礼的最后一个高潮。届时在桌子上摆着文房四宝、糕点果品、玩具等物,让小孩坐在桌子中央,任他伸手去抓,人们相信,小孩抓到的第一件东西就预示了他日后的志趣。不管他抓到什么,在场的亲朋好友都会说祝福话的。

以上所说就是人生的第一大礼——诞生礼,它反映了我国对婴儿精心呵护的态度,也反映了我国对履行家庭生育和教养职责的重视。

(二)汉族成年礼仪

成年礼仪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它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汉族有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的规定。它意味着冠者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资格。而女子从此结束了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如今,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的成年礼仪过程。在学校主要通过正规教育使青少年定型化;在形式上有脱离父母的入学仪式,平时的学习过程和考试以及毕业后进入社会等。

(三)汉族婚姻礼仪

1、六礼

我国古代为婚礼制定的“六礼”,对我国历代婚礼的演变始终起主导作用。 (1)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至女家提亲,即俗话所说的“说媒”。纳采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人提亲后,如果女方同意议婚,则男方再派人携礼前往女家行聘,礼物用雁。周代以前,因社会地位不同,“纳采”的礼物也各不相同。如公卿采用羊羔,大夫用雁,士用雉,到西周时才改为一律用雁。 用雁最初的含义是,雁顺乎阴阳的往来,象征顺乎阴阳之意。

民间用雁,又产生了新意,说雁丧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以取其忠贞。古礼,雁一律要活的。后来纳采与问名逐渐合并举行。

(2)问名。是男方托请媒人询问女方姓名、出生年月日准备合婚的仪式。问清楚以后,男方即进行占卜,实行合婚,以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男女八字相合,才可定亲。古代的问名,含有问清女方自谁氏所生,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室还是继室所生。封建时代讲究门当户对,问清嫡庶关系至关重要。随着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除迷信成分之外,扩大了议婚的项目和条件,由问名的生辰八字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相貌、健康等,超出了问名最早的范围,时代的、社会的因素明显增大。

(3)纳吉。是把占卜认为男女可以合婚的吉兆派人通知女方的仪式,其性质尤如现在意义上的“订婚”。男方卜吉后,再备礼到女家决定婚约。古俗,用雁,以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送定礼后,表明婚约已成。所以,一般都把它看作婚姻成功与否的关键。

(4)纳征。男女两家缔结婚约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谓之“纳征”。纳征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是进入成婚阶段的重要仪礼,礼仪十分繁琐。

(5)请期。男家送聘礼后,便要择定结婚的具体日期,备礼去女家,征得女方同意。也有称之谓“提日子”、“送日子”、“告期”的。

(6)亲迎。是六礼中最后一道礼节,也是最隆重、最繁缛琐细的一环,实际上是婚礼的主要过程。由于人们总把祝福的生活愿望与信仰的习俗心理揉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五花八门的程序,世世代代不断积累并创造出各种形式。

婚礼之后,还要进行姻亲关系的认可。结婚三日后,还有庙见的习俗,即主人以新妇见于祠堂。庙见的第三天,新郎还要同妻子去拜见岳父母,即所谓“三朝回门”,并会见妇党诸亲。

“六礼”的完整模式形成于西周初年,多行于贵族,民间则从简。它主要对男女婚姻之事起规范作用,在《唐律》与《明律》中皆有类似的规定。六礼程序在各朝各代都有变迁。宋朝初年沿用六礼,后来因为程序繁缛,平民百姓无力应付,往往逃奔他乡私自成婚。南宋时,朱熹制定《家礼》,仅存纳采、纳征、亲迎三礼。

2、汉族旧时婚姻礼仪习俗主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1)相亲、定婚阶段。媒、帖、聘。媒,即媒人。她是使婚事得以成立的关键人物。有女之家,到了婚嫁年龄尚无婆家;有儿之家到了迎娶年纪尚未娶亲;媒人就从中介绍、从中牵线,男女双方的家长才能进入议婚的阶段。帖,即问名、纳吉礼。媒人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讨来,看是否相合。老相合,男方即“下帖”,“帖” 中有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把它送往女家。女家接下,表示答应这门亲事。聘,即男方把财礼送往女家,表明聘定女方为妻。这是婚礼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2)迎娶阶段。迎娶之前,女方家要准备嫁妆,在结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方。结婚当天,新郎、新娘梳洗打扮,脸上喜气洋洋。男方多用花轿接亲,接回后进行拜常仪式:新郎、新娘胸佩大红花,手牵火红绢带,在主持人的高声中,一拜大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此后是“闹洞房”。“闹洞房”的人闹得越历害,越放肆,意味着新婚夫妇日后的生活就越红火。

(3)认姻亲关系。顾名思义,是指婚礼后,男女双方互认自己的宗亲、近亲。如今,提倡婚姻自由。大多数青年人都是自由恋爱而结婚,婚礼仪式更为简单,没有古时的繁琐了。

(四)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次须通过的礼仪或“脱离仪式”。它表示一个人最终脱离社会,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我国民族众多,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不一,于是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礼仪。这些复杂的礼仪都包含着共同的主题:(1) 表达对于死者的哀悼;(2) 怀念死者生前的功德;(3) 超度死者的灵魂,使其得以安息;(4) 通过各种祭祀,免除对死者的害怕及寄托对死者的美好祝福。

1、丧葬礼仪仪式主要有:初终、设床、小殓、报丧、大殓、出殡。 (1) 初终。初终是指弥留之际。此时主要是确定死者是否已死。如死者确已停止呼吸,围坐在四周的亲属一般都会嚎啕大哭。然后进行招魂。

(2)设床。招魂以后,即设床停尸。一般是不能让死者躺在原先床上。 (3)小殓(沐浴、更衣)。这是对死者的遗体进行清洗装扮。一般是把死者全身擦洗干净,穿上一年四季的衣服。

(4)报丧。这是把死讯及时报告给亲朋、邻居和有关部门。

(5)大殓。这是把死者的遗体抬入棺材的仪式。

(6)出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墓地及落葬日。选择墓地时一般讲究风水,应选块好墓地。目的是希冀亡者的灵魂保佑生者。落丧日一般是在死者死后的第三天埋葬。但也有存放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的,主要是看日期是否适宜安葬。二是将送死者下葬到墓地中,这是葬礼的最后程序。按其程序大致有:封棺、辞灵、摔老盆、起灵、上路、路祭等,在这些程序中,还有更为详细的规定。

将死者下葬之后,各种祭祀仪式就开始了。在传统丧葬礼仪中,有“做七”的习俗。即自死者临终之日算起,每七天进行一次祭祀,直至“七七”结束。通常每一次祭祀都有相应的内容,其中“五七”是大祭。“做七”之后,还有“周年”、“三周年”等大的祭祀。

2、葬式

指对死者遗体的安葬方式,它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表现。在传统社会中,落葬方式因各地自然环境不同,各时代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汉族主要采取土葬和火葬两种。土葬,即把死者放入棺木中埋在墓穴里的一种安葬方式。火葬,一般是寺庙中的和尚圆寂后所采用的葬式。目前,在我国农村绝大多数人死后仍采取土葬方式;而在城市中,则以火葬为安葬方式,因它大大简化,并少占山地,政府正大力提倡。当然,目前的火葬一般并不请和尚了。

(1)土葬

土葬是将死者遗体埋入地下的一种葬式,在古代社会较为通用。上古时代,土葬是最为简单、最为方便的掩埋尸体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尸体免受动物的侵害,而且可以使死者灵魂得以安息。后来随着“入土为安”及“阴阳五行”观念的深入人心,更加强化了人们死后重归泥土的意识,土葬普遍化。土葬对尸体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①把尸体直接埋入土中,或者将尸体裹上草席再埋入土中;②先将尸体装入棺材内,再埋入土中;③修建墓穴,再放入棺材、随葬品等。

(2)悬棺葬

悬棺葬是将死者遗体放入棺内置于悬崖峭壁上的洞穴中的一种按葬方式。悬棺葬分布地域很广,例如在两广、福建、江西、贵州及台湾等省还均有发现。悬棺葬的产生历史也较为久远,据现有资料,最早的悬棺葬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悬棺葬的葬地一般选在面临江河的悬崖峭壁上,棺材距水面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有的甚至高过数百米。这个特点反映出悬棺葬与居住在江河湖海的族群有着密切关系。 (3)水葬

水葬是将死者遗体或骨灰投入大海或江河中,属于原始的弃尸安葬方式。因其易污染水源,破坏生态环境,传播疾病,所以为历朝历代所禁。在我国,水葬并不普遍,采用水葬者多为沿海渔民或海员水手。其方法是将死者遗体直接投入大海中,也有的将棺材放在海边,等涨潮时任其冲入大海。

三、中国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

在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她们的人生礼仪也主要分为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等四个阶段。只不过他们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很不相同。下面就分这四个阶段来加以叙述。

(一)少数民族的涎生礼仪

诞生礼仪是人生中的第一大礼仪,在人生诸礼仪中占有重要位置。从诞生礼仪本身所包含的内容看,实际上包括了孕育期和诞生期的所有习俗。

1、未孕前的求子习俗。在原始社会,人们对怀孕生子现象感到不可思议,因而对女性生殖器加以崇拜。在我国就有些民族如摩梭人崇拜干本女神;白族供奉女性生殖器石刻(白语“阿殃白”)等就是实证。现在,仍有许多妇女特别崇拜观音菩萨和“送子娘娘”,祈求她们能赐以一男半女。

2、怀孕时的习俗。怀孕,民间俗称“有喜”,被认为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孕妇在孕期间有许多信仰和禁忌。如孕妇不可吃生姜,不然会使孩子生六指;不可食兔肉,不可见兔子,不然生的孩子会豁唇等。

3、临产习俗。按照古老的风俗.临产前的孕妇必须实行隔离。一般是另搭一“侧室”令其独居。有的民族和地区,丈夫不能进产房,接生由“助产婆”或“催生婆”担任。

4、诞生后的习俗。最常见的有“三朝’(又名洗三)、满月、百日、周岁等,且各有不同的形式。“三朝”,是婴诞生后第三天所举行的礼仪。满月,是婴儿长到三十天时所行的礼仪。届时,亲朋好友前来馈送礼品。如长命锁,上写“状元及第”、“长命富贵”、“五子登科”等,表达美好的祝愿。百日,又称百岁。将百日称百岁,本身就含有祝贺婴儿长寿之意。周岁,又称“抓周”。“抓周” 在于预测孩子将来的志向。总之,诞生礼仪在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中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外,各民族还有其独特的风俗。

(二)少数民族的成年礼仪

成年礼,又叫成丁礼或冠礼。它是一种古老习俗传承,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大多数民族在青年成年后,行“冠”、“笄”之礼,但其表现形式各异。

1、冠、笄之札。所谓“冠”礼,指男子礼仪。如流行在我国朝鲜族中的“三加礼”形式。它是指初加、二加、王加。初加时,即给男子结发髻,加网巾,加冠;几天后,取下冠巾,换上纱帽;三加时,加上幞头。所谓“笄札”,是女子成年时所行的礼仪。笄是簪子,女子到了十五六岁,在头顶上盘成发髻,用簪子插住,表示成年。

2、穿裤、换裙。这也是成年仪式的一种。如永宁纳西族少年进入成年时,要举行穿裙子和穿裤子仪式。这种改换服装的仪式,是作为成年人的标志。另外。凉山彝族少年也盛行换裙仪式,年龄一般在十五至十七岁。

3、文身、染齿。这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传承。它可能和原始图腾崇拜、巫术活动有关。文身在我国南方民族中曾经普遍流行过。就拿傣族来说,文身只限于男子,民间认为文身是一个男子勇敢和成熟的标志,不文身会被女人讥笑,不容易得到女子的喜爱。染齿,是女子成年时所举行的一种习俗。傣族女子十四五岁时,就开始染齿。这标志着她已成人,可以结婚。

总之,各民族的成年礼仪表现形式各种各样,不管是冠、笄之礼,穿裤、换裙仪式,还是文身、染齿习俗,它们都是男、女成年标志所举行的仪式。它表明男女成年以后就享有和其他成人一样的权利,也承担一定的义务。

(三)少数民族的婚姻礼仪

婚姻礼仪,简称婚礼,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仪,历来受到重视。在我国,各民族的婚姻习俗是丰富多彩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其婚俗的表现形式各异。

1、抢婚习俗。抢婚,又叫掠夺婚。是指通过抢劫妇女来缔结婚姻关系,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婚姻习俗,如在云南德宏一带的傈僳族中就有这种习俗。青年男女背着父母互许终身,缔结婚约。男方将女子偷偷领到山中密林处藏起来。女方父母得知后,到处搜寻,三天之内找到,则认为男方愚蠢无能,男方不但得不到媳妇,要赔一大笔钱财;如在三天内找不到,则抢婚者可领着女子回寨,并可前往女家求婚定聘,履行婚姻手续。还有在云南红河一带的苗族,也有类似的婚俗。

2、转房婚。所谓“转房”,是指兄亡后嫂嫂可转嫁给弟弟,或弟亡弟媳转嫁给兄;姐亡后,妹妹续嫁给姐夫的一种婚俗。在我国。许多民族都普遍存在着转房制,如壮族、苗族、傈僳族、佤族、布依族、蒙古族等。形成转房习俗的原因多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使家族内的财产和劳力不致外流。

3、入赘习俗。入赘,又叫“从妻居”,是一种古老的婚姻习俗。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这种婚姻习俗。比如傣族、鄂温克族。鄂温克族的人赘有两种情况:一是女方父母只有一个女儿,不愿女儿离开父母,便招一女婿到家,长期居住,女婿可继承财产;另一种是短期入赘,即女婿到女家,过一段时间后,离开女方家,另立门户。当然,采取这种方式的女婿没有财产继承权,婚后所生子女从父姓。

4、不落夫家。不落夫家,指新娘出嫁后,只在夫家住几天便回娘家长住,与其夫则偶尔相会,直至怀孕临产才被接回夫家。生下孩子后,才能真正落脚到夫家。这种婚姻习俗,主要存在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惠安一带及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5、表亲婚。表亲婚分为姑表(舅表)婚、姨表婚。这是指那些姑表或姨表关系的兄妹(或姐弟)之间结为夫妻的婚姻。如在土家族中有这样的谚语:“姑妈女,顺手牵”,“舅舅要,隔河叫”,就是这种婚姻习俗的反映。如今,由于《婚姻法》的贯彻和人们科学认识水平的提高,渐渐懂得了这种婚姻习俗带来的危害,这种落后的婚俗正逐步消失。

除了如上介绍几种主要的婚俗之外,还有其他婚俗。如:典妻、冥婚、童养婚、指腹婚等。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愿结合,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四)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次须通过的礼仪或“脱离仪式”。它表示一个人最终脱离社会,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我国民族众多,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不一,于是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礼仪。

1、葬式。是丧葬礼仪的组成部分。

(1)土葬。土葬,是我国又一比较流行的葬式,至今在广大农村还普遍沿用,成了我国主要的葬式。土葬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民族都以一次葬为主,也有二次葬的。如贵州安顺地区的苗族,广西的壮族以及海南岛的黎族等。

(2)火葬。火葬,又叫“火化”,是一种起源较古老的葬式。火葬在我国许多民族中都曾流行。如我国西藏的藏族,**及达观贵人死后,举尸而焚,焚尸完毕,拣起骨头灰烬,带到高山之巅顺风簸撒,或撒到大江大河之中,让水流漂走。其他民族如甘肃的裕固族,东北的赫哲族也主要实行火葬。

(3)水葬。在康藏地区,也有此俗。人死后,由喇嘛诵经超度,然后再将尸体投入河中,任期随波逐流。

(4)天葬。天葬,又叫鸟葬、风葬、野葬等。它实际上具有弃尸的性质,是古老葬式的传承。天葬最早的方式是用苇箔裹尸,悬之树上,也有弃于荒野的。天葬最具特色的是信奉佛教的民族。印度、缅甸、柬埔寨等佛教国家都实行天葬。在我国,藏族、土族、普米族、怒族、羌族、拉祜族、畲族、裕固族等也实行天葬,葬式各异。天葬有固定的场所,有专职的天葬师。

(4)塔葬及其他。塔葬,一般适用于僧侣阶层。有名望的**、喇嘛死后,将尸体用药物处理,风干,然后置于灵塔之内。其他的葬式有悬棺葬,或曰崖葬。

2、丧葬的礼仪

我国民族众多,葬式也较多样繁杂。在各种葬式中所表现出的民俗事象必然多种多样。又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大多数民族都实行土葬,所以.在本文中着重讲述土葬礼仪所表现出来的民俗。我国的土葬礼仪已延续了几千年,在各民族中形成了独特的程序。这些程序一地包括停尸、招魂 报丧、吊唁、入殓、送葬等。

(1)停尸。停尸是人死后的第一个仪式,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仪式。一般来说人死后,要为死者洗尸,穿上新衣,如是老者则穿寿衣。然后移尸到停尸床上,面部盖一张纸。起长明灯为死者照路,最后上供品,停尸程序就算完毕。

(2)招魂。关于招魂仪式,出于民间的信仰和迷信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和肉体脱离,要到另外一个处所。因此,一般的作法是拿死者的衣服在房顶或门口呼叫死者的名字,然后将在服盖在死者身上。

(3)报丧。分两种形式、一是在人死后的当天就报丧。放炮、鸣枪、吹竹号、敲锣鼓、铜锣,通知邻居和附近亲友。一是在丧事安排已定,由丧家晚辈或请邻居到亲族、好友家中叩头报丧,或送丧帖书面通知,相当于现在的讣告。

(4)吊唁。吊唁是治丧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停尸居丧期间,亲朋好友和单位派人前来慰问。

(5)入殓。是向死者遗体告别的仪式、土葬一般备有棺材。棺材上施以彩绘。铺棺、装尸、盖棺有一定的程序。入殓时死者的亲属必须在场,有的孝子要抱尸入殓。如果是女的死了,娘家人必须在场。

(6)送葬。是葬礼的最后一个排序。人死后,先选择墓地。墓地的选择一是请风水先生,讲究葬地的龙脉要好。二是用占卜的方法选择墓地。送葬仪式,各民族均不相同。按过去的现矩,出殡前先举行祭灵仪式。棺木停放在院子中央,贡献食品、祭品、念祭文,棺木请青壮年汉子来抬(也有用车拉的),棺木前拴一匹白布,孝子们手握白布,在前“引路”,一路上还鸣放鞭炮。到了墓地,将棺木置于墓穴中,先由孝子填两锹土,然后由专人填埋,垒起坟堆作为标志。之后回家大宴宾客,表示丧家的答谢。到此为止,丧葬礼仪就算完毕。

本讲小结

本讲着重介绍了人生四个主要阶段的礼仪——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以及丧葬礼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在这四个阶段所举行的仪式是不相同的,其意义也是各异的,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俗大观。

上一篇:写给父母的感恩信下一篇:修改病句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