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期末考试大题

2022-07-16

第一篇:思修期末考试大题

思修大题

简述题1:如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6 A特别是在社会变革、利益关系调整和各种文化思潮碰撞激荡给人生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的社会条件下,更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B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生观,只有一位人民服务为和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才值得终身尊奉和践行。

C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简述题2:树立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原因?6 A. 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阐述了为什么要树立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深刻道理。

B. 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目的有更深刻的理解,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

C. 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简述题3:简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6 A. 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

B. 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C. 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社会理想玉个人理想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相互制约。

D. 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在整个理想体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扩充: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的种种向往和追求,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提,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喝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社会理想的实现体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之中。 简述题4:简述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6 A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B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C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补充:爱国主义千百年来鼓舞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代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爱国主义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爱国主义在推动祖国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伟大的人生目标往往产生于对祖国深厚的爱。一个人对祖国爱的越深,历史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

简述题5:简述社会公德的含义和主要内容。6 A.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起码的道德要求。

B. 主要内容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文明礼貌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君子成人之美)

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和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人民未来。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简述题6:谈谈大学生如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6 A. 公共生活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每个人都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B. 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前提和基础。

C. 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要在形成正确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增强社会责任给和使命感,养成履行社会公德的行为前提。

D. 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践行社会公德,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他人。 简述题7:简述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6 A. 加强宪法实施,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

B. 加强宪法实施,才能巩固和发展国家根本制度、保证国家权力依法规范运行。并使公民基本权利切实得到实现,公民基本义务切实得到履行。 C. 加强宪法实施,确保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简述题8:简述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办法。 A.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B. 实现人上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C.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D. 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E. 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价值。

F. 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创新思维的源泉,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是成长的有效途径。

G.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投身社会实践,实现人生价值。 简述题9:简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6 A.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核心问题实质上是“为人民服务”的问题

B.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啊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C.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简述题10:简述法律的本质和特征。6 法律的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法律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有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

法律的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创造病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一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是由国家保证实施,即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必须做什么,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简述题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含义和特征。6 含义:是指我国全部现行法律法规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式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特征:A.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C.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有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D.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E.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简述题12:简述如何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6 A.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治国理正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只有让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是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B.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对不同的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C.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因其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法治发挥作用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D. 正确认识法治喝德治的实现途径。法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简述题13:简述人生的自我价值玉社会价值的关系。6 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产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A.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B.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C.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简述题14: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A、 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认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与一定的经济基础。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价值基础。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D、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简述题15:简述法治思维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A、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B、 法治思维是一种正当性思维,是一种规范性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知识。

C、 法律之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是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简述题16:简述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

A、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继续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统一,把维护祖国统一放在突出位置,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B、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C、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也是一致的,这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只有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简述题17:简述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制度: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二篇:思修期末考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基础》论文参考

题目(方向)

一、题目

1、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认识

2、“网络审丑”现象探析——_以凤姐为例

3、结合“彭宇案”分析社会公德的现状

4、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分析

5、“人肉搜索”的道德与法律分析

6、浅论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7、浅论成功的要素

8、大学生婚姻爱情观的调查与报告

9、我的价值观

10、结合现在的环境问题谈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11、谈谈如何从我做起发扬爱国主义

12、慎独在大学生修养中的作用

1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14、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

15、结合自身专业谈一谈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

16、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7、从高铁动车事故谈社会诚信的价值

二、论文协作规范要求

(一)规范

1、文章由题目、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组成。

2、字数不少于3000字。

3、最好为打印稿

(二)正文版面格式:

1、页面设置:

(1)页边距

上:2.5厘米下:2.5厘米左:3厘米右:3厘米装订线:0厘米

(2)页眉:1.5厘米页脚:1.5厘米

(3)纸型:A4,纵向

2、插入页码:位置:页面底端

3、注释:

采用尾注,自定义标记为[1],[2],[3]„„

例:

[1] 肖建国.中国少年法概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112.

[2] 曹诗权.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40. „„

注:专著为[M],报纸为[N],期刊文章为[J],论文集为[C],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标准为[S],专利为[P]。

4.参考文献:

格式同上

第三篇:马原期末考试复习手册 课本知识点及部分大题

v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 v

绪论

v

一、基本概念:

v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 v

二、教学重点:

v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

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P15和理论品质p

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p20-21 v

绪论

v

三、一般知识点:

v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

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

11、马克思主义产生意义P

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 v

第一章

v

一、基本概念:

v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p

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念与特性)、实践;

v

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与否定p46; v

第一章

v

二、教学重点:

v

1、哲学概念p

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

28、具体内容p

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p28-29)

v

2、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

32、物质与运动关系p

32、运动与静止p

32、时空间概念及特性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

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

34、形式p

35、特征p

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v

第一章

v

3、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

41、实质p

41、新旧事物概念p

4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p41)

v

4、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矛盾属性(内涵p

43、关系p

4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

45、关系p45); v

第一章 v

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

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6); v

6、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 v

7、规律(内涵p

54、特点p54) v

第一章

v

三、一般知识点:

v

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

31、社会物质性表现p

33、矛盾分析方法p

45、五对范畴?; v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 v

第二章

v

一、基本概念:

v

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及其双重属性 v

第二章

v

二、教学重点:

v

1、主体与客体(内涵p6

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

5、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论断p66;

v

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

8、基本形式 p6

8、辩证关系p69); v

第二章

v

2、真理观:真理内涵p7

1、真理客观性p7

2、真理双重属性p7

3、真理检验标准p77 v

第二章

v

三、一般知识点:

v

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 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70-p7

1、认识与实践的统

一、真理与谬误p7

6、真理与价值 v

第三章

v

一、基本概念:

v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国家、国体与政体、人民群众 v

第三章

v

二、教学重点:

v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

5、辩证关系p9

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 v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

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p10

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

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 v

第三章

v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

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 v

第三章

v

三、一般知识点:

v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形态(内涵p109及一般规律p108?);阶级斗争p1

16、社会革命 p119 、改革p1

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

v

群众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因素p131——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v

第四章

v

一、基本概念:

v

商品经济p1

43、商品p1

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

45、货币P1

48、劳动力商品P1

53、剩余价值p1

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

5、利润p168?、经济危机

v

第四章

v

二、教学重点: v

1、劳动价值论:

v

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

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8)、货币概念p148与职能p1

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149-p150 v

第四章

v

2、剩余价值论:

v

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

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点p154)、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前提p1

57、特点p1

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

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

2、资本的有机构成p16

3、相对过剩人口p16

4、工资p16

7、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p16

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69与经济危

机p170 v

第四章

v

三、一般知识点:

v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

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表现)p1

48、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

v

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

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

41、资本的循环周转规律(流程p16

5、条件p165)形式?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

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p178 v

第五章

v

一、基本概念:

v

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p18

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

6、经济全球化 v

第五章

v

二、教学重点:

v

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p182(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生产集中p18

2、资本集中p18

2、垄断(内涵p18

3、原因p18

3、垄断时期竞争特点p184)、金融资本p184与金融寡头p18

5、垄断利润p185与垄断价格p18

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形成p187-p18

8、作用p18

9、垄断资本主义实质p193)、经济全球化表现p194-p195 v

第五章

v

三、一般知识点:

v

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p196和后果p19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政治经济新变化、原因p202-p203和实质p203-p20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老师给的大题答案(全手打,基本全)

辨析:

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绝对的否定与绝对的肯定: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和否定因素。由于事物是运动的,所以肯定和否定都不能永恒,事物又是矛盾的,总有一部分肯定,另一部分否定,所以肯定和否定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肯定和否定。

3怎样看到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积极贡献,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产生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揭示和论证了历史发展趋势;自身局限性,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客观事实,缺乏科学性,同时看不到人民群众尤其无产阶级的力量。

4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对。人的思维,是能够认识无线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至上性。但每一个人由于自身局限性,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

5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胜利是否是历史的反常现象:错。1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和制度较发达完善的国家社会形态的演进往往滞后的特点2落后国家的矛盾相对发达国家少,它的胜利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向外转移危机和矛盾的结果6时势造英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英雄造时势是英雄史观,是要加以批判的,它夸大了英雄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是时势造就英雄,而不是相反,即使特定形势下暂时没有英雄,时势迟早也要把英雄造出来: 7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

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8说明矛盾统一性与多变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统一和斗争。统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统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对方有利的因素,促进彼此发展,并且规定事物转化和发展的趋势。斗争促进矛盾双方互相竞争,此消彼长,为事物质变创造。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9评科技万能论:错误。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杠杆,但它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受许多条件的影响,如果应用不当就会“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环境,如果合理的运用它,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10存在即是被感知:存在是物质的存在,感知是主观意识。这句话表达了极大的个人主观主义,以为世界的存在是因为个人的观念存在而存在。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12历史合力论

13共产主义渺茫论:

14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哲学不过是一种方法论,一种关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方法论。它的最终归宿是指导人们的实践,而却改变世界。这句话阐释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15为什么说阶级是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恩格斯说:“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16任何事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从静态,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一个环节,它们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真理和绝对性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材料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涵义及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和外部联系,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如何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必须拥有大量的、丰富的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

二、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找出本质和规律的东西来。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它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每一次科学革命都不同程度的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但科学技术也是把双刃剑,既能促进发展,也能因为不当的应用,对人类产生消极的后果。

3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当今社会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有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回答,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

4如何看待真理与谬论的关系:真理谬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谓对立是指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没有谬误就没有真理。再次真理都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5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前途: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世界的主流而最终进入共产主义世界.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它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要求,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途,具有旧事物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6怎样看待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生产里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重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7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的道路是曲折的。

8用矛盾论分析改革问题: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先进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但由于当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够高,新制度不够完善,许多矛盾无法解决,改革就是克服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9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推理的重要性: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深刻的。

论述

1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辩证关系以及现实意义:客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的前提和基础。2,发挥人的主是认识掌握利用客的必要条件3尊重客和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意义:1否认客,夸大主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精神万能论,否认主夸大客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客,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主,才能开创新的局面。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以及对于加强建设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l)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3事件普遍联系原理及其对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意义: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运用普遍原理,可以更好的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4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说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5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解释如何对待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物质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利用主观能动性,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从而能有目的的改善生态环境。

7应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说明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的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b.生产关

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此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2)市场经济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变革,提升生产力的水平,如近代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突破了自然经济的限制,通过心的经济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改变计划经济的单一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如西方市场经济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中国的市场经济也导致了社会阶层和社会关系的转变。总体而言,市场经济使现代人的关系从以人的关系为主体的时代进入到以物的关系为主体的“物化”时代,它也导致商品拜物教,贫富分化加剧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8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原理说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第四篇:思修期末考试复习

1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虚心求教 细心体察,

大胆实践 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2培养优良学风的要求:勤奋,就是要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严谨,就是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

求实,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创新,就是要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 3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 用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的含义: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价值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的特征:现实可能性超前性具有历史差异性(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理想)实践性

信念的含义: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且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的特征:稳定性多样性层次性执著性自觉性亲和性

5如何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6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7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8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9时代精神的内涵:

(1)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2)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

(4)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10 爱国主义包括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爱国主义不仅代表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更体现为现实的义务和责任。脚踏实地,做忠诚的爱国者,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基本追求。

11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观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人生观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联系:世界观与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12人生观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的作用: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标准。

13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标准:(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2)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评价:(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14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合理调控情绪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15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总和。

道德起源: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16道德的主要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2)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与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3)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向导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都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之上。

17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看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依然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内容。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18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该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

(2)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该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3)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4)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该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5)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社会

19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0社会公德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遵纪守法 21思考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现状,原因以及如何解决

2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23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1)指引作用(2)预测作用(3)评价作用(4)强制作用(5)教育作用 24《集体游行示威法》的适用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集会,游行,示威,均适用《集体游行示威法》。该法所称集会,是指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所称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进行,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所称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露天公共场所是指公共可以自由出入的或者凭票可以进入的室外公共场所,不包括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内部专用道路以外的道路和水路。

文娱,体育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传统的民间习俗活动,不适用《集体游行示威法》。

25《环境保护法》对于环境的界定:

《环境保护法》将环境界定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古迹,人文古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该法在明确了依法保护环境的同时,特别强调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26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

(1)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劳动争议,但协商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不愿协商的,可以申请调解。

(2)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但调解也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任何一方不愿调解的,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调解原则也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3)调解不成的,当事人一方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仲裁委员会是指县,市,市辖区设立的裁处企业与职工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的组织机构。

(4)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依法具有终局法律效力的裁决外,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由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7失业类型:

(1)结构性失业 (2)摩擦性失业 (3)发展性失业 (4)周期性失业

28爱情的含义

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依赖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爱情的本质是基于一定自然基础上,并且受制于社会物质的文化因素的互相爱慕精神。

29恋爱中的道德要求:(1)尊重人格平等

(2)自觉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

30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尊老爱幼,互相帮助。 31结婚的条件

结婚的法定条件分为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结婚必备条件:(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必须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男不早于22岁,女不早于20岁)

(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结婚禁止条件:(1)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

(2)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结婚除了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外,还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即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结婚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3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33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

(3)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4新的国家安全观:

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

35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在通常情况下,法律问题还包括道德、经济或政治问题。特征: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里

36宪法的特征: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37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公民权利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五篇:思修期末考试题库

思修期末题库

1、联系实际,试述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怎样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联系我国保卫钓鱼岛、保卫蓝色海疆等实际情况,谈谈当代大学生怎样做到在积极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时候,处理好激情爱国与理性爱国的关系。

3、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为什么说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

4、(1)“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同时,结合近年来的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谈谈你所了解的当代公民特别是90后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责任意识。

5、就你怎样理解“道德、法律、利益及其相互关系”,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6、根据社会公德的特点和主要内容,联系实际论述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包括网络道德建设的意义。

7、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主要有哪些?联系实际,结合宪法的相关规定,谈谈怎样正确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8、为什么说理想和信念是联系在一起的?理想信念的作用是什么?谈谈你所理解的“中国梦与中国人的梦”。为什么说”中国梦”是“人民的梦”?

9、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法律的作用”的理解。

10 、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谈谈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

11、联系实际,分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12、结合实际,剖析为个人和全家求温饱的人生目的。

13、联系实际,谈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14、结合新时期涌现的道德典型的先进事迹,论述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的重要意义。

15、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宪法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方面的作用。

16、联系实际,结合“大学生志愿者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谈谈如何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共筑中国梦。

17、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全面把握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18、联系我国周边安全形势,谈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9、联系实际,结合“我爸是李刚”事件,谈谈我们应怎样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

2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婚姻法的基本原则的理解;试述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和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1、联系大学生活实际,谈谈你如何看待校园里同学之间有时如胶似漆却又常常如履薄冰的关系。

22、结合实际,谈谈你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3、联系实际,说明法治与人治、法制、德治的区别。

2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2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道德一斤值多少钱”的看法。

26、联系实际,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论述爱情与婚姻的关系。

27、结合实际,谈谈你怎样看待大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问题。

28、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如何加强法律修养。

29、举例说明法律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30 、为什么说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结合最新的社会发展状况,谈谈你对改革创新的理解。

上一篇:商业贷款买房首付下一篇:数学一年级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