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感想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创新的感想范文

创新的情境教学价值感想

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好的设计更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漂亮的房间设计,会叫人赏心悦目;独特的建筑设计,会让人眼前一亮;光彩的舞台设计,会令人耳目一新……总之,别具一格的设计,总会吸引眼球,总会给人们的视觉带来更高的价值。作为教师,同样要做设计,每一堂课之前,总会根据内容、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一套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案。这本不是一件新鲜事,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过去设计的教学方案呈现出来的教学活动,有许多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对旧的教学模式不再有兴趣,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来找找原因。由于传统教学设计受到旧观的影响,没有反学生摆在正确的位置,学生的心智和潜能受到极大的抑制。其弊病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习惯一讲到底,学生只好洗耳恭听,教师喜欢灌输什么,学生就得接受什么;第二,教师习惯当主角,学生只能当配角,教师指挥做啥,学生就得做啥;第三,教师习惯大包大揽,学生智能无从发挥,教师示范怎么做,学生就得怎么做。因此,课堂价值不算高,教学效果不算好。要改变这一切,教学创新很重要,而教学创新来自于设计创新,只有创新的教学设计,才会带来更高的教学价值,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创新的教学设计能带来哪些价值呢?我对它的价值体现有以下三个方面感想:

感想一:它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过去,人们在学习方面常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励志,那是因为许多人认为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困难的事。的确,枯燥的知识,乏味的学习会给人带来沉重感。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会从愿学变成“厌学”,发展到最后就是逃学。那么,怎样把学习变得轻松一些、容易一些,如何将“学海无涯苦作舟”变成“学海无涯乐作舟”呢?我在师范生口语教学中进行了创新设计的积极探索。我的教学理念是,课堂上不让学生感到疲惫,学习中不让学生感觉吃力。我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将枯燥乏味的教学训练设计成有趣的教学活动,努力让学生活跃起来,尽量让学生兴奋起来。记得我在训练学生即兴说话能力时,为了使一些不愿开口、害怕开口的学生自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我特意设计了这样的训练方式,让全班同学合作讲述一个故事内容,我只给故事题目,情节由大家展开。第一位同学为故事开头,最后一位同学为故事结尾,其他同学只能根据前一位同学的思路进行合理续编。能讲的同学可以多讲,不能讲的同学一句也行。结果故事内容被同学们想象得离奇又精彩,不少同学的风趣讲述,惹得全班捧腹大笑。就这样,每一位同学在既紧张又活泼的气氛中完成了训练任务,有时,我也会设计这样的训练,将同桌同学作为辩论的双方,互相反驳、互相说服,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练习论辩口才。当然,愉快的学习还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当新年刚过,新春到来、新学期开始,同学们又从新起点出征,我不失时机结合教学口语的语音训练,设计了一个互动形式,要求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包括我在内,对大家高声说一句与新年、新春、新学期、新起点有关的祝福语。一人说出,大家回应。首先我对

同学们大声说:“我祝大家在新的起点扬帆起航,全速前进。”课堂上几十号人,无数次响起令人惊喜、让人感动的祝福声,老师和同学都表现得异常兴奋,这样的教学形式,由于借助了师生不断升华的情感,创造了更高的价值,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感想二:它能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学习消极为积极。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整。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是的,过去我们总是低估学生,总喜欢手把手似的把知识教给他们,其实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我设计教学方案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会在讲课之前,首先让学生独立自学教材内容,让他们在理论上获得第一印象,然后我再结合例子引导深入理解;我也会在讲解之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要点,让他们进行总体把握;我甚至会将一部分教学内容交给他们处理。在现代汉语同音字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一讲到底的做法,有意设计一次竞赛活动让同学们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我先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汉字分别写在黑板上事先画好的横 框内,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大组,让每一组成员各尽所能在本组的黑板框内写出数个同音字,比一比,哪一组写得最多,哪一组出错最少。教师一声令下,只见各组成员争先恐后跑上讲台快速在黑板框内写下自己熟悉的汉字,转眼间,整个黑板尽是密密麻麻形态各异的同音字,全部同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黑板上只要还有一点空隙,很快就会被本组成员补充填满,我仅仅做了引导同学们查找错误的工作。由于设计了这种全班参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方式,使得每一个同学在短时间内知识量得到成倍增长。在创新教学的实践中,我会尝试着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独立解决,我经常鼓励他们用心去发现。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发声训练时,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觉,把不同状态的发声感觉告诉我,将不同呼吸的声音变化告诉他们要领,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我不仅引导他们去发现汉字教学的问题上进行积极探讨,许多同学根据汉字的音、形、义主动说出了容易记忆的新方法。有时,我会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观察他们怎样当老师,倾听他们如何当评委。我甚至会充当学生的角色,让同学们扮演老师向我发问,我会有意识将答案出现偏差,让他们尝试着怎样诱导我矫正错误。如果不是教学之前的精心设计,也就不会有教学之后的突出效果。

感想三:它能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在探索教学创新的路上,我又尝试着通过节省课堂时间来提高教学效率。作为热爱教学的每一个老师,都会感觉到课堂上时间的宝贵,总希望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尽可能多传授一些知识给学生。怎样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我在板书和教具方面打起了主意。我利用一些旧挂历纸来设计板书内容,或在上面写、或在上面画,往黑板上一贴,内容醒目、速度快捷。我还设计了能在黑板上粘贴的折叠式图片,先用毛笔在上面写好或画好需要板书的内容,然后结合教学逐一展开,这一招节省了不少课堂上需要板书的时间。同时,我也充分利用教具的价值,使它一方面起到直观作用,另一方面引起学生兴趣。我在修辞教学的对比训练中,设计了手风琴式的时间内训练了较多的内容,效果十分明显。在怎样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我也作了新的尝试。比如,在指导同学们学习怎样描述一种景物、解释一种现象的方法时,我一改课后布置练习的惯例,将设计好的课外练习在教学第一时间向同学们交代,显然练习有较大的难度,不懂得方法就不易解决。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备受学生关注的状态,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为了培养师范生的考查方式时,让同学们一个个走上讲台进行试讲。当一位同学在台上演示时,评委不再是我一个,我要求台下所有的同学边观察、边听讲、边记录,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对台上的同学进行点评。其实,这一讲一评,考查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翻倍效果。由于我喜欢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中不断探索、大胆尝试,课堂教学不仅创造了新的价值、取得了好的效果,而且也受到了许多同学的欢迎。

第二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的感想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指导人们改天换地的力量和永葆生机活力,就在于它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就在于它随着时代、实践和各门学科的发展,获得不断发展和创新。在这里,我想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谈三点感想:

第一、在当代中国,我们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它要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同我国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中国化。可以说,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步,即中国能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上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大道,并使中华民族开始走向伟大复兴,都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其间,中国历史命运的转折点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引进和传播,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地使之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发生认识上的飞跃,相继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引导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就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努力把毛泽东开创,并由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是一个基于实践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我们要世世代代始终如一,坚持到底,使之继承和发扬,直至共产主义社会在中国完全实现。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2001年8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部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曾经指出:“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江泽民同志进而强调,“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第三,在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的发展和理论创新中,必须坚持正确的认识、对待“脉”和“创”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奋斗中先后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和一脉相承的理论创新。在我们看来,其中“一脉相承”之“脉”,就是指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总体发展过程之始终的、最具稳定性、根本性和实质性的东西,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精神实质,即它的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其中理论创新之“创”,则是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站在社会历史前沿,并在总结时代、实践和各门科学的最新成就中得出的新鲜的科学内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具体和历史的统一。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在实践中继承、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既排除和克服了“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各种错误论调,又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认识,坚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坚持运用和丰富发展它。由此,先后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就从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和历史的结合上,生动和圆满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

第三篇:创新感想

学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有感

前几天去大学生活动中心去看了个关于创新方面的展览,一副副图片,一行行文字,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与创新相连。创新是个永远让人充满激情的话题。创新是丰富生活的手段。没有创新,社会便不会如此的现代化,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不会如此方便,当然也就没有地球村的概念了

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美是生活,美是创新。”这一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应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去装饰我们的生活。古之人尚知创造,今天我们又哪里能抛弃创造,抛弃创新呢?创新是生活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创新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动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该去创新,去探索,去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个梦。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最不可缺少的我认为便是创新能力,一个只知道死读课本不知道思考、不知道创新的人很难对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很多人认为创新能力是与生俱来,恰恰相反,创新能力是可以不断的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以及学习的。亦如生活中一个一闪即逝的想法,你可能会认为是幻想,不切合实际,但是倘若你经常能够去想象,甚至可以视之为乱想、天马行空。但这些在无形中就提高了你的想象能了。只有你能够想象的到你才能够去探索是否可行、是否能够对你解决问题有所帮助,这也就是我所认为的创新能力。

关于学习创造学与创新能力这门课恰巧对那些认为不知道怎么去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的人的一种很好的帮助。每日一设想、课堂的奇思妙想、奇妙的问题、出乎意料的答案。这其中的每一项对于不同的人可能都会从中得到启发,在不知不觉中你的创新能力便在慢慢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想象力、创造力、创新力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衡量新时期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21世纪是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期待中国的大学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为创新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动化101 109064339 刘康健

第四篇:创新讲座感想

创新学术讲座

——课后感想

创新是一切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的源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实现人生价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作用。同时创新不只是一种思想,一种指南,它还应作为一种行动贯穿到我们每一项实践中。同时创新还应应用于我们的各项专业研究领域,以便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升科学研究的质量。本文则以土壤盐渍化改良为例,主要概述了创新的一般概念和要求,以及在土壤盐渍化改良方面的应用实践。

目录:

1. 创新的概念 ....................................................... 2 2. 创新的发展 ....................................................... 2 3. 创新人才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 3 3.1创新型人才 ................................................... 3 3.2创新思维的培养 ............................................... 3 3.2.1创新思维的禁锢和突破方法 ................................ 4 3.2.2创造力培养 .............................................. 5 3.2.3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 5 4. 创新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 ........................................... 6

1

1. 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起源于拉丁语,它的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分为两个层面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实践创新要以理论创新为指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目的,理论创新要以实践创新为检验标准。创新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而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思维、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创新,比如为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可以改变工具的使用方法,改变工人的组成和结构;比如为实现仪器工具的多功能,我们可以改变工具的结构,或许稍微变动一下其零部件我们就可以得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工具。这些例子都叫创新,不只是造出了一种新的东西,或想出了新的方法才叫创新。 2. 创新的发展

创新是在20世纪初形成理论。其概念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概念包括五方面: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1962年,由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确地对技术创新下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 七十年代又将概念扩展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2 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厄特巴克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 缪尔赛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进入21世纪,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了对创新的认识: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创新双螺旋)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而且知识社会条件下以需求为导向、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进一步得到关注。

3. 创新人才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1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指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在思想和心理上有自信、有激情、有责任担当的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科学技术和专业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创新型人才。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创新心理的培养。自信心不足,点子不能成为行动,行动不能得到坚持;缺乏激情,创新没有动力,思维会僵化,行动会迟缓;没有责任心,创新风险容易失控,即便成功可能也难取得持续进步。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6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3.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教材知识的学习。创新的培养要培养其发散思维和个人思维的独创性、相异性。创新思维要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说,在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 3 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

生活中一个经典的创新思维的例子:两个推销人员到一个岛屿上去推销鞋。一个推销员到了岛屿上之后,就发现这个岛屿上每个人都是赤脚。他气馁了,没有穿鞋的,这个岛屿上是没有穿鞋的习惯的,推销鞋怎么行。于是马上发电报回去,打手机回去,鞋不要运来了,这个岛上没有销路的,每个人都不穿鞋的,这是第一个推销员。第二个推销员来了,兴奋地发现,这个岛屿上的鞋的销售市场太大了,每一个人都不穿鞋啊,要是一个人穿一双鞋,不得了。那要销出多少双鞋出去,马上打电报,空运鞋来,赶快空运鞋。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思维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3.2.1创新思维的禁锢和突破方法 创新思维的培养中的障碍破除: 第一,我们要打破创新性思维的障碍。

我们的思维要创新,主要有三大障碍,首先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即平时大家所熟知的转牛角尖。思维一旦进入了死胡同,就很难出来,那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展现出来了。思维定势的产生是由于我们习惯了权威,权威说过了,我们就很难改变,于是思维就固定了;还有就是从众心理,个体逐渐、盲目地顺应了群体和先验和情感,也造成了思维定势。俗话说,思维一旦进入死角智力就在常人之下。所以要思维创新就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其次是习惯性思维,传统性思维,思维惯性,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惯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生活中相同的食物或情景反复出现,不断刺激和作用于人的大脑,就形成条件反射;人们不断重复同样的经历和感知,日积月累上升为经验性的东西,就容易形成思维习惯或思维惯性,甚至固化为思维定势。要克服习惯性思维的干扰,最重要的是要看问题的本质而非表面,要仔细研究问题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一见到问题就匆忙用脑中已有的模式去分析、判断。第三思维封闭,考虑事情时站得层次太低,没有站得很高,思维境界就会很小,没有打开,思维封闭了,很难创新。

第二,我们要思维创新。

知道了我们思维上的障碍,就要力图去打破思维障碍取得思维创新。首先打破思维障碍我们要采取多向思维法。第一为顺向思维法,就是按照逻辑按照规律按照常规去推导。第二叫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

4 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法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性解决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在生活中例子很多,如司马光砸缸就人的事例就很典型。第三是转向思维,或称颠倒思维,包括前向思维,后向思维,由上而下的思维,由下而上的思维,因果颠倒思维,还有要借脑思维,借人家的大脑来思维,都是创新思维。第四即侧向思维,侧向思维是一种通过把注意力引向外部其它领域和事物,从而受到启示,找到超出限定条件之外的新思路,实质上是一种联想思维。曹冲称象的典故中就是用到的侧向思维。

知道了这些思维方法,我们在实际的生活工作和研究中就要有意识地运用,多角度思考问题,促成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

3.2.2创造力培养 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条件和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成果。创造力的发挥要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和无畏的环境。在良好的心态下才能很好地发挥创造力。积极开发创造思维,首先要充满好奇心。特别是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你要问一个为什么。其次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是基础,哪怕是异想天开,哪怕是异想天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创新最忌的就是闭门造车,所以发挥创造力要多与人交流信息,多与人合作,多参加实践。思想交换的结果是一个思想变为两个思想,在思想碰撞过程中,要是碰出新的思想,新的思想火花,就有3个思想,4个思想,5个思想出来,所以要交流要合作。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用于实践,所以检验创新也要在实践中进行。

3.2.3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只注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积极性低。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具有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方法:第一要改革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兴奋起来,最大限度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创新欲望。然而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者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一个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人,在该领域里是不可能有新颖见解的,只有深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外延、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和质疑,才有可能有创新之举。所以要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5 4. 创新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

创新涵盖众多领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因此,创新可以分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艺术创新、商业创新等等。

世界粮农组织研究表明,全球盐渍化土壤在除了南极洲以外五大洲均有分布,总面积达9.5×108ha,占陆地总面积的7.26%。其中盐渍土面积大洋洲(37.5%)>亚洲(33.3%)>美洲(15.4%)>非洲(8.5%)>欧洲(5.3%)。中国的盐渍化面积分布广泛,面积约为1.0×108ha,其中现代盐渍土比例约为37%,残积盐渍土约为45%,潜在盐渍土约为18%。我国盐渍土主要分布在辽、吉、黑、冀、鲁、豫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和西藏等19个省区。 盐渍化问题与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灌溉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土壤盐渍化不但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农业生产的巨大损失,而且还对生物圈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表现出环境和经济两方面的危害。一些环境问题的出现与发展,也引发或加重了盐渍化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旱象增加。海平面上升.直接或非直接地加剧了积盐过程、盐渍化的危害和潜在盐渍化的威胁。另外,盐渍化过程常与荒漠化过程相伴生,同步发展,甚至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盐渍化将是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如农业灌溉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的产物。而且,有证据表明,今后乃至下个世纪,土壤盐渍化将伴随着灌溉的发展而逐步扩展,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影响农业持续发展、地表和地下水质、动植物群落,最终影响人类生活和健康,成为全球关注的一大间题。因此,盐渍化及盐渍土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研究者正全力研究改善中国盐渍化现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是目前的盐渍化面积不可能在近50年的时间里减少。由于土地资源的减少,和人口数量的增加,目前对盐渍化的研究正趋于白热化状态。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盐渍土的改良利用方案。要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就要求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对现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创新。达到创新目的要经过几个阶段:

第一, 对专业知识要熟悉,要有基本的专业素养,掌握基本的理论研究。比如盐渍化的形成背景,影响因素,地域差别;盐渍化土壤分类;盐渍化调查研究方法,传统调查分析方法,现代调查方法(电磁感应、GIS方法、遥感技术等现代 6 方法的应用);盐渍化改良措施等理论知识。有了知识,还要对这方面感兴趣,有兴趣去了解它,有欲望要去进一步研究它。

第二, 要充分查阅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要时刻关注本方向研究进展。比如盐渍化目前状况,调查分析方法的发展,改良方案的研究等。不仅要看,还要对文献中的核心部分进行总结、归纳。

第三, 要积极思考。在看文献的基础上,要认真思考,熟悉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善于发现不同方法应用于同一项分析是否可行,同一批数据可以用几种不同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什么规律,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应用同一种改良方法有什么差别,需要做哪些改进,或怎样确定在特定区域采用何种改良方法合适,等等。科学研究不是闭门造车,我们要善于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创新也不是照搬照抄,我们要考虑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第四, 要积极参与实践,在经过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将想法付诸实践,检验是否可行,一种方法要经过反复的验证才能确定其可行性,何况是创新。我们要积极把调查分析方法和改良方案进行应用检验,以便于我们创新思想的实施和进一步发现问题改善问题,并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创新计划。

在此基础上,经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后就可得出土壤盐渍化调查分析和改良方面的创新研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中国要发展,就要培养创新人才。大学生要积极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习惯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

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具有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一个年轻人的大学生活,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但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部。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与基础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发展环境有密切关系,而且创新成果往往是他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在工作实践中显现出来的——要接受社会检验。因此,大学、中小学、政府、社会、家庭要明确各自在创新人才培养成长中的职责,形成合力,为创新人才的产生创造条件。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创新人格的养成。同时不同类型的大学和学科专业,决定了其所培养的创新人才类型必然各有特色。

第五篇:创新创业实践感想

创新创业讲座感想

听了梁伯富师兄《创新创业实践》讲座后,我觉得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前辈的对话,收获颇多。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我们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我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都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这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支柱。

当然创业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具备从业的能力和素质,所以梁师兄从他们公司招聘技术人员要求开始讲起,系统的介绍了一个从事电子信息技术研发的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梁师兄的介绍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原来正式工作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更不要说大学生创业了。

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创业的道路是艰难的,《穷爸爸,富爸爸》的故事告诉我们,创业的成功与否不一定与知识的积累量成正比,没有很高的学历在创业竞争中也一样能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创业的方向,方式和方法。有的时候还要看准时机,看准市场的潜力就好比比尔盖茨,他之所以能财源滚滚,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计算机在人类的生活中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个市场有无限的潜力,也就是需求会无限增大。 我们都看过《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个非常简单的寓言故事就告诉我们,我们拥有的奶酪其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也就是我们在社会上所握有的筹码是不断变化的,不更新就会被用完,不注意保存就会变质。所以这提醒着我们随时要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要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增加自己的社会竞争力,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创业理想。

但是在创业道路上,作为大学生,往往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对市尝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常盲目乐观,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大家以前创业,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态自然都是理想主义的。其实,成功的背后还有更多的失败。看到成功,也看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的创业者们变得更加理智。

此外,在大学生提交的相当一部分创业计划书中,许多人还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这样的事以前在国外确实有过,但在今天这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了。现在的投资人看重的是你的创业计划真正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复制的,以及市场赢利的潜力有多大。而对于这些,你必须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决不是仅凭三言两语的一个主意就能让人家掏钱的。再者就是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不少大学生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就算谈到市场的话题,他们也多半只会计划花钱做做广告而已,而对于诸如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这些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其实,真正能引起投资人兴趣的并不一定是那些先进得不得了的东西,相反,那些技术含量一般但却能切中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常常会得到投资人的青睐。同时,创业者应该有非常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能强有力地证明赢利的可能性。

大学是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的人生关键阶段。我觉得在大学里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于个人而言就是一种创新过程。在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的时候无形地就是创新了个人独特的实现方式。创新,往往就是在个人的兴趣爱好基础上实现。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特别强调兴趣的重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感情的体现,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事实上,只有感兴趣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它、思考它、探究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在学习中产生新的联想,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做出新的比较,综合出新的成果。也就是说强烈的兴趣是“敢于冒险、敢于闯天下、敢于参与竞争的支撑,是创新思维的营养。如李开复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在大学期间,原来是就读于法律系,可是那并不是他所感兴趣喜欢的专业。偶然有一天,李开复老师接触了计算机,他觉得他仿佛对这个知识很感兴趣,于是他毅然放弃当时热门的法律系专业而转向无人问津的计算机技术专业。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要不然他现在可能还是在某个律师所里面的打工者。从中可以看出,大学时追逐自己理想、兴趣爱好的人生关键阶段。

科技创新就是一个运用先进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作为21世纪当代大学生,我觉得我们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具备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不创新,就会灭亡。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发展的动力,是成功的保障。在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步。同时也让我们在校期间让自己得到了锻炼,为以后自己在就业、创业的路途上铺上了垫脚石

就我个人观点,我觉得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无可厚非,但是要建立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之上。很多的大学生创业后就整天只懂跑商家,荒废了学业,这是十分不可取的。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比尔盖瓷。学习就像老鹰飞翔的练习,只有把翅膀练硬了才能飞得更高。用一个比喻:火焰与海水。火焰象征着热情、激情和希望;海水象征着广袤无边、深邃而又冷酷。没有火焰般激情的创业是不可想象的,而往往也会有被市场经济大海吞没的“牺牲品”。市场经济不同情弱者,也不会给任何人实习的机会,大学生创业火焰般的热情是否能够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当然仅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创业意味着冒险和付出,也意味着失败和挫折。王选为此付出了十八年在实验室里没有节假日的艰辛,比尔·盖茨苦熬了十七年才有今天的成就。大学生创业其中不乏成功者,但肯定经受了种种挫折和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在经历了最初的创业冲动和付出之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成熟和冷静,对创业和成功有了更深的理解。

所以我们大学生在卷入创业热潮的同时,也要深刻地思考清楚,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自我定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只要自己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最后成功或是失败,都是人生的财富。

上一篇:成语接龙一范文下一篇:陈佳怡征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