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的十大关键素质

2022-10-09

第一篇:碧桂园的十大关键素质

碧桂园的平安“保险”

Country Garden’s Ping An Insurance

中国千亿级城镇化开发商―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桂园”)正将“战略”二字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碧桂园集团执行董事兼CFO吴建斌是这一转型升级的积极推动者。同时,他带领团队所实施的财务战略对企业战略形成了有效支撑,在融资方面的优异表现尤其令市场瞩目。

在吴建斌的任务表上,有两件事特别重要:一是积极推动战略意识逐步被全员接受,尤其是高管层;二是调整碧桂园财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引入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人寿”)62.95亿港元战略投资,正是完成这两大任务的关键。

降低融资成本

碧桂园成立于1992年,2007年4月2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是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涵盖建筑、装修、物业管理、酒店开发及管理、教育等行业的著名综合性企业集团。

2014年4月,曾执掌中海集团财务大权的吴建斌出任碧桂园CFO,履新第一件事就是把融资成本降下来。“在中海时,融资成本在5%左右,可碧桂园的平均融资成本是8.5%以上,甚至有几笔超过10%。”

碧桂园的融资规模600亿元,高出4%的成本意味着利润减少24亿元。吴建斌上任一年,公司融资成本已经下降到平均7%以下,但仍没达到他的目标。“我的目标是平均5%?6%。最近有两笔大额融资如果实现,今年应该可以降到6.5%左右。”

如果平均融资成本从8.5%降到6.5%,利润可增加12亿元。而在吴建斌看来,“现在房地产市场处于毛利率下降通道上,那就要靠节约融资成本、营销成本和管理费用三项支出提高净利率。”

吴建斌提到两笔融资:一笔是通过香港市场银团贷款4亿美元以上,预计2015年7月底完成,融资成本将在5%以下;另一笔是借力国内资本市场特别是银行间市场空间的打开,在国内启动公司债发行,调整长短债务结构。“相关资料已经报到中国证监会审批,乐观计算会在7月底拿到60亿元人民币,成本最多6%。”

从碧桂园可动用现金状况和净负债率看,境内发行公司债或可降低融资成本。然而,降低成本并不是吴建斌重视融资的最主要目的,他更想要传递一个“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信息。“以前,公司基本认为把房地产项目做好了市场就会认可,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特别强调,“资本市场是汪洋大海,关注它是CFO最应该做的日常工作。如果只是一心地低头做眼前工作,其实是浪费了CFO这个职位的功能。”

抱着这种态度,他刚到碧桂园就组建了金融部和资本市场信息部。前者负责融资,后者负责与资本市场沟通。在全球范围内比较所有资本市场工具,然后等到窗口时机一成熟,就马上去做。

他强调,CFO绝不要陷入日常事务里,而应着重于高端财务管理,其目标是配合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实行严格稳健的财务管理战略,做好融资工具的运用,努力降低成本,对财务政策做好选择,把公司放置在一个良性的通道上运行。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吴建斌资本动作频频:从2014年5月的5.5亿美元公募、2.5亿美元私募到31亿港元的供股融资、45亿港元的银团贷款,从2015年上半年提前赎回9亿美元高息债到计划完成4亿美元以上的银团贷款和60亿元人民币公司债。吴建斌认为,选择更适合的融资工具,关键是要对公司静态和动态的财务结构非常清楚,有明确的融资目的。例如,碧桂园即将在7月底完成4亿以上美金融资,吴建斌重点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归还旧债,偿付碧桂园一笔8月份到期的美元高息债;二是借美元强势之机做美元掉期,锁定汇率风险。

吴建斌表示,考虑到当前国内融资环境及汇率波动性,碧桂园调整了人民币与外币债务的比例,由去年年底的50%和50%加大到60%和40%。“但这种比例是动态的,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是使公司尽早实现投资级信用评级。”

推进六大战略

进入2015年,碧桂园的变化巨大,最根本的改变是对战略的高度重视,吴建斌正是这一变化的有力推手。

在吴建斌的推动下,碧桂园2014年6月成立了集团预算管理委员会。通过这个平台推战略管理是他的重要用意。之后,借助此平台,他领导着团队做了很多研究,包括未来公司发展的定位,甚至有一章内容专门讲战略。“当你契而不舍地去做这个事情,别人终会接受的,包括杨国强主席在内。”

但吴建斌认为,公司开始真正具有全员性的战略意识,主要归因于平安人寿带来的直面冲击。“平安推着我们要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碧桂园开始逐渐形成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一是围绕社区全力打造全生命周期产业链,这是大定位。二是不再抗拒到

一、二线市中心拿地。集团已经做了组织架构调整,派出联席总裁专门组织人员做四个一线城市的地产业务。三是参考波士顿咨询报告对未来中国房地产趋势的研究结果,对市场前景增强了信心并做出相应的资源配置。四是在内部推进合伙人制度。吴建斌在2014年10月份组织起草了“同心共享”合伙人计划。五是说服公司放缓激进的海外扩张战略,确保国内业务仍是“主战场”,“未来可能将已有的两个项目的海外资产做打包上市”。六是优化资产结构,对非核心资产进行盘活或专业管理,包括价值200亿的酒店等资源。

携手中国平安

2015年4月1日,碧桂园宣布引入平安人寿股权投资,以港币2.816元每股向中国平安人寿发售2,236,200,000新股份,约占发行后碧桂园总股份的9.9%,成为碧桂园第二大股东。

此次强强联合的跨界合作,符合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人寿投资保利、万达商业、远洋地产,安邦投资金融街、金地,中国平安投资碧桂园等,几乎都发生在2014年和2015年。平安人寿的入股被市场视为碧桂园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下给自己加的“保险”。

此次募得的62.95亿港元为碧桂园带来两个作用:一是在今年5月份时,把2018年到期的9亿美元票据提前赎回,不再负担超过11%的利息成本;二是补充流动资金。从引进平安到6月8日签订正式合作协议,经过2个月时间,双方合作全部落地,“目前已进入实质阶段。”

在吴建斌看来,平安人寿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不仅加强了碧桂园的行业竞争能力,为拓展和优化全生命产业链提供了新动力,也有助于优化碧桂园股东结构,让公司治理更加现代化,同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从最高层面讲,这项合作使得双方老板成为战略盟友。从项目方面讲,双方将在营销、社区业务、不动产投资、金融合作等方面展开合作。

第一,中国平安的不动产和碧桂园的住宅开发的业务导向相同,合作方式是经过买地建设然后长期出租。“如果碧桂园买地,碧桂园可以占大股,平安可以占小股。反之亦然。”

另外,中国平安可以用碧桂园的平台提高不动产所占的比重,比如碧桂园新近获取的上海嘉定地块就将联合平安众筹模式,碧桂园拟将作“小股操盘”,中国平安拟将负责众筹平台募资。这是中国平安“众筹联盟”的首发产品,也是碧桂园在互联网时代地产创新的探索。同时,双方达成协议,在不动产投资方面共同出资三四百亿元,用于投资双方都认可的好项目。

同时,中国平安的销售团队正在接受碧桂园培训,中国平安包括平安好房和平安人寿完善的保险销售网络,再辅以碧桂园的激励机制,将有力促进碧桂园未来的物业销售。

第二,中国平安合共将向碧桂园提供180亿元授信额度,包括它的证券公司是牵头人之一,平安银行给了碧桂园100亿元的额度随时可以用,平安信托、大华基金也给了几十亿元的资金使用。这批资金只是初步计划,如有需要,再增加500亿也不是问题。“合作前景是非常广的,对双方品牌影响力和经济效益都会有慢慢的影响。”不过,吴建斌称,是否使用这部分资金取决于碧桂园项目发展需要以及双方就资金成本做进一步谈判的结果。

第三,碧桂园也将为中国平安提供社区业务的切入点,双方将合作开发、对接碧桂园逾200多个项目,逾35万户业主的社区资源,或将大规模进驻碧桂园社区。

第四,中国平安的物业管理未来或可以交给碧桂园统一管理。

挺进一二线城市

得益于涵盖设计院、建筑公司、供应商的完善产业链、有效控制成本以及“碧桂园速度”的核心优势,碧桂园的“小城市情结”展现得别具一格。然而,随着核心城市近郊土地竞争日趋激烈,且城市物理空间核心城区化的速度日渐缓慢,三四线城市供给丰裕,传统的碧桂园模式必须迎来改变。

“碧桂园从来不把自己定位于三四线市场。”吴建斌说,自碧桂园成立之初,就已在部署项目,瞄准一二线城市市场。而且,“目前我们的土地投资组合是非常均衡的,50%是以一二线城市为目标市场的项目,50%则多在三四线城市。”

“三四线城市的发展对公司依然重要,但今年以来,土地市场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获取一二线城市项目的机会,”他称,最近碧桂园在北京、上海拿了一些项目,几个月之内深圳还会有若干项目的落地,都会让市场改变看法。

吴建斌看好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发展空间。“要保证盈利总额上升就需要规模越做越大,中国房地产集中度还不是很高,在国外基本上是大发展商占到10%左右,碧桂园现在占3%?4%。”

互联网+社区服务

存量市场时代,碧桂园试图借助互联网“东风”打造“互联网+房地产”新时代发展模式。

房地产属大宗商品,网上营销不容易实现,但仍须具有互联网意识,并且要借助其他平台,“比如去年启用的‘凤凰通’销售平台使销售额达到100多亿元,占整体销售额的1/10。”

2015年以来,碧桂园在金融领域发起多次动作,已经在一些项目进行了“互联网+金融营销”、“互联网+物业服务”等探索和尝试。先是牵手招商银行发起积分购房活动,与工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线上住房按揭贷款服务,后又宣布引进中国平安,推出国内首款房产开发众筹金融产品。此外,与汇联的深度合作也在同步开展。碧桂园希望通过与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合作,最终形成一个“金融合作矩阵”。

从诞生之初“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的服务理念,到结合互联网以社区为核心概念打造全生命产业链,碧桂园在服务上逐渐增加内容。“比如上海嘉定项目试水众筹开发产品,以‘1平方米’作为众筹单位,客户参与产品设计,可做到‘您的空间您做主’。同时除了丰富的居家智能配置外,还计划在这个项目打造一个特色的创客中心,让‘办公就在屋里面,创业就在家门口’。”

吴建斌称,碧桂园已在成立专门负责部门以加强金融创新及资产管理方面的能力,盘活现有资产及建立地产关联业务单元。“假设原来产品和服务在整个价格里面的占比是9:1,未来这个比例或借助O2O变为5:5。如果利用好这种差异化,让社区文化、社区理财、社区保险等落地,服务的价值就会慢慢体现出来。”他表示,“碧桂园的物业管理面积大约到了1亿平方米,而分析师目前对物业的估值为零,如果把一个零价值的东西拿出来上市,然后变成100亿元的价值,那么增长倍数就是趋于无穷大。”

去库存计划

“去存货”是所有房地产公司在2015年的主旋律。碧桂园的经营目标是“一手去存货,一手促发展”。

2013年,房地产公司买地疯狂;2014年,开工面积巨大也疯狂。受人的惯性思维作用,房企都预测2014年比2013年的情况会更好,碧桂园也在2014年初定下了比2013年翻一番目标。

事与愿违,2014年的市场滑到了一个低点,碧桂园最后仅完成了一半多一点的内部销售目标。吴建斌早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在编制2015年财务预算时,存货成为他一项重视且慎重的考量因素。“当现金流没有良好的周转和表现时,有的时候缺一千万的现金就可以把企业搞死。”

“现在我们去存货是不遗余力的。”吴建斌称,一是对于公司存货的基本情况越来越清楚,二是配套激励机制越来越完善,三是推行“现金为王”的概念。“刚推出‘现金为王’的‘以收定支,先收后支,收大于支’的具体策略时,大家都不太理解,但2014年的市场比较差,这12个字让公司从上到下开始重视了现金管理,不仅安然渡过了危机,而且年底的财务表现也很健康。”

2014年年底碧桂园存货约1000亿,全部销售出去意味着1000亿现金,将占2015年全年预算目标的70%?80%。2015年1?5月,碧桂园新开盘的项目及旧盘新推的货量为219亿元,截至5月底销售额达到368亿元,年化后去化率约接近70%。

2015年,吴建斌介绍碧桂园在五个方面调整了销售策略。第一,战略调控,碧桂园未来3年增长目标约为5%左右,2015年可售资源总量比以往将不会有较大变化,主要通过提高去化来实现销售增长。第二,营销中心架构调整,总部管控与服务齐下,2015年全面实现营销与区域融合、深耕区域。第三,产品提升及价格策略,加强产品研发升级,强化标准产品投放,同时建立不同产品系,进行差异化的生产组织;提升价格认知、品牌识别,采用高级订制、众筹定制、套餐定制及改造定制提高存货及存地去化。另外,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提升综合性价格策略。第四,策略性提升客户拓展及市场推广,通过撒网式、圈层、电商及分销多渠道组合拓客,深广告、现场活动组合聚客,形成拓客立体渠道。第五,差异化佣金策略,针对大宗资产提高佣金比例,提高销售力度,对销售佣金进行拆分,加大拓客的佣金比例。

“今年1350亿元的目标应该可以实现。”吴建斌充满信心,“到目前为止所有的销售构成里70%?80%都是旧楼盘,而新楼盘会在今年第三季度陆续推出。”

“改变刚刚拉开序幕,这感觉分外迷人。”吴建斌说。

第二篇:碧桂园的拓客绝招

2014-01-02 广东盛百年陶瓷

在冲击千亿销售额的赛道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黑马。今年房企“千亿军团”将增至7家,分别是万科、保利、中海、绿地、万达、恒大、碧桂园。

其中,碧桂园无疑是最凶猛的一匹黑马!12月5日,碧桂园发布前11个月的销售业绩,公司共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967亿元,同比增长130%,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146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4%。如果按其前11月月度平均销售金额推算,碧桂园今年可轻松超过千亿元销售。

碧桂园速度之快着实令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碧桂园这两年连续做了几个日销三四十亿的项目,为了销售规模,想出了发动广场舞大妈深入田间地头给老乡卖房子的壮举,在全行业瞠目结舌的目送中,在今年第五个干到了千亿企业。 不仅国内的项目人气爆棚,碧桂园的海外项目今年也步入了收获期。当一些房企在一次次的进军海外论证之中蹉跎时机,一些房企也因为各种意外进军海外计划流产之时,碧佳园却抢得了马来西亚这一价格洼地的先机。

截至9月24日,刚开盘一个月,碧桂园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金海湾销售超过6000套,销售额91亿元人民币。这不仅是罕见的单体项目销售额,还是新山市去年全年所有项目加起来总额的3倍!一车一车的中国客户也让当地开发商羡慕和嫉妒。碧桂园每天都组织数个看房团前往马来西亚。看房团从广州、香港等地出发,4天3晚只需要人民币3000多元。的确有一些团员只是利用看房机会举家“新马四日游”,但也有人毫不犹豫当场刷卡。

千亿黑马碧桂园的拓客绝招有哪些?让我们为您一一解码!

第三篇:《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读后感范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读后感1

前些天,《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这本书被碧桂园老板杨国强回收了,一时洛阳纸贵。我顿感好奇,心想这是本什么样的书,竟不让公开出版,便有了阅读的冲动。最近读完了这本书,并且看了两遍,觉的这本书不仅内容有料,而且有趣。

这本书的作者吴建斌是地产界的明星人物,曾长期在中海地产担任CFO,而中海地产是家优秀的房地产公司,曾经是万科学习的标杆。在2014年作者以CFO的身份加盟碧桂园,在碧桂园任职3年后写下了此书。作者不仅是地产行家,而且酷爱写作,曾出版过《财务智慧》、《海之龙》等书。因此这本书耐读有趣也在情理之中了。

近期,北大校长林建华在校庆大会发言时错读“鸿鹄”,引来大家的热议。固然,对人不能责备求全,也没有完美的人。但识文断字,学好语文,用得体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准确的表达出来,也是理工科出身的一项必备技能。人文素养和专业教育不可偏废。

这本书主要讲述杨国强和他经营的碧桂园,重点讲述了杨国强的经营之道。杨国强把碧桂园从偏安一隅的小地产商,经营成为一个闻名全国的知名地产商,居功甚伟。2017年,碧桂园销售额高达5500亿元人民币,位居5000亿元俱乐部三家之首,其它两家是万科地产(销售额5239亿)和中国恒大(销售额5139亿)。

对杨国强的经营之道,本书做了精彩的讲述,在此不再赘述。但作为公司的一把手和领导者,深深感到拥有梦想,有胆有识是多么的重要。

李嘉诚曾经说过“若世界上有’成功秘方’,那其中最关键的是对成功的欲望远大于对失败的恐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很不景气,转变出现在2015年下半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了一丝暖意,嗅觉敏锐的杨老板感受到了这微妙的变化。看到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将迎来一波上行机遇,尽管扩大投资买地将导致负债率上升,也有可能导致信用评级下调,当然也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周转压力,在权衡利弊后,仍毅然加大了投资力度,大幅买地,在2016年、2017年房地产大牛市中赚的盆满钵满。

我想若没有对成功的渴望,没有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跟踪和研究,很难在众人一致看衰中感收到变好的苗头。成功不仅要有梦想,更要有把梦想变为现实的胆识,二者缺一不可。

京东成功的例子也说明了拥有梦想和胆识的重要性。当时京东自建物流体系时,业内几乎没有看好的。当时互联网行业流行的观点是轻资产运营,对京东投入巨资自建物流的这种重资产运营方式很不理解,因为和主流观点不符嘛。但刘强东认为只有自建物流才能更好的服务客户和提升用户体验。事后也证明京东自建物流的正确性。另外,京东虽以做家电起家,但当家电做熟以后,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扩大品类,当时京东新增图书品类在内部也是不被认可和反对的。反观同时代的当当,虽然当当比京东起步早,也因上市早拥有自建物流的资金实力,但就是没有行动,结果京东后来居上,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网络购物的王者,这绝不是偶然。

做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拥有梦想和胆识,方能成功。

做企业如此,做投资亦如是。等到布谷鸟叫的时候,已经太迟了。大凡成功的投资者,一般都会在众人一致看衰中逆势买入暂时不被看好的优秀公司股票,先人一步。

2008年,中国股市大跌,对投资者甚是煎熬。

杨天南先生在《嘉树下成蹊》这篇文章中写到:“最惨的遭遇当属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11月,我们的投资跌去了65%。股市投资最为残酷的莫过于‘涨到你买,跌到你卖’,因为忍无可忍”。还好,我们忍过来了。”

天南先生说:“信念的好处在于,可以让人度过艰难的时光”。但是仅仅度过艰难时光还不够。2008年下半年,中国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国股市也于2018年12月见底。敏锐的天南先生认为重大投资机会来临,在市场咋暖还寒的时候,毅然加大杠杆买入股票,在2009年迎来了大丰收。

虽然领域不同,但成功的路径都是相似的。那就是拥有成功的渴望,先人一步,提早布局。

我个人的一些经历也验证了这一道理。考虑到孩子小生初的问题,2011年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准备买个学期房。自此对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一直比较关注。2014年万科张江的翡翠公园我也曾去看过。当时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很冷,大家都不看好。2014年投资业绩不错,2015年的中国股市跌宕起伏,2015年先是5月前大涨,后是6月后开始大跌。由于持续关注房地产市场,感觉2015年5月份房地产市场已有起色,也感受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化,于是在股市高点卖掉了中国平安和大部分招商银行股票,趁机于2017年6月在洋泾板块买了一套学期房。2015年6月买的时候每平方米米4.1万人民币,到了2016年就涨到了8万元。时机的选择有时还是很重要的。《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读后感2

终于把《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这本书看完了。

全书以公司前高管的经历和视野分析了公司老板,自然让老板会多想一些。有时候,低调的人并不想让外界过多剖析自己,尤其剖析非常精准的话。

但无论如何,这么一本书,让公司的员工还是很期待阅读的,难得的从高层了解公司的一手资料。整体而言,读后也可以确证书里内容的真实性。

书籍之所以不能正常面市,据说是有人将其买断。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类似枪版电影一样的扫描电子版早已在网上很容易下载得到。

与之网上传言的炒到5000元的价格,普通读者读后的收获可能没有那么大,520页的厚度甚至会显得乏味,这些显然没有微信公众号里的八卦消息来得刺激。

而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书里透露的信息,并不见得其它公司创始人不懂。只是懂是一回事,能否做到就两说了,太多的情况是学也学不来。知易行难。

悲观地讲,成功地做成一件事情,是众多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但不去尝试,显然肯定不会成功。而对于我这样的小人物而言,至少知道人家厉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这片神奇的国土上,能有这样一家民营公司存在并取得佳绩,是幸事。《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读后感3

陆续花了两个周末读完了《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认识了一个低调、智慧、富有野心的碧桂园和杨主席,也看到了一位财技高超富有进取心的职业经理人。

最初读此书一是受朋友圈《碧桂园的1000天》民间1万元难求一本书的猎奇心影响(据说杨主席买断了所有印刷本,可惜没有买下百度,恩,可以考虑把百度收了……)刚好也想借地产高层视角了解一下内部人眼中的地产行业运行机制,探究一下这个低调的宇宙第一大地产商。

碧桂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2个字:战略眼光、极致效率、随机应变

碧桂园的船长——杨主席(杨国强,低调到不容易记得名字,还是跟着作者一起称呼杨主席)

每个企业都有灵魂人物,王石之于万科,许家印之于恒大,孙洪斌之于融创,这三个名字都是如雷贯耳,时不时霸占财经头条。杨主席之于碧桂园也是一样的重要,但基本上除了胡润百富榜公布时会被上头条外,几乎听不到“杨国强”这个名字,杨主席应该说最低调的。

从书中看,杨主席的战略判断能力极佳:在13、14地产困境时敢于逆势拿地,为15、16年的兴起储备了充分弹药;在15、16大家疯抢一二线时,碧桂园精耕三四线;在大多人开始布局三线线的16、17年,碧桂园又正式进军一线城市;在大家纠结国内地产市场容量上限时,碧桂园又到了马来西亚。几次关键时刻的战略判断正确极大地推动了碧桂园发展,没有杨主席的战略眼光和魄力不会有碧桂园的飞跃。

碧桂园地产特色:极致的效率+垂直一体化

杨主席推崇两本书,一本是李明博的《经营未来》,另一本是讲沃尔玛的《富甲美国》。杨主席推崇的是像沃尔玛做超市一样做房地产——薄利多销,卖大众买的起的好房子——这也是碧桂园的核心经营策略。杨主席放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就算每平米赚100块也可以做!”,虽有夸张之嫌,但表达了他的经营哲学,薄利多销、极致效率。杨主席很认同雷军的经营理念(打造爆款做出规模获取规模经济),两位都用极致性价比成就了千亿企业。

杨主席治下的碧桂园追求效率到了极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成就共享567法”:拿地后5个月卖楼,6个月现金回笼,7个月达到资金收支平衡。碧桂园关注的是自有资本回报率,而不是追求绝对毛利率,看中的是股东资本回报率。拿地后6个月收回自有投资(含利息),实现了资本高效利用。从这角度看地产项目并不是一个长周期产业,反而是一个周转短、效率高、盈利强、复制性好的产业。

垂直一体化:自有园林配套,自有建造配套,自有酒店配套,自有学校配套。

自有园林配套:最大的好处是以低成本园林配套,而不是堆砌名贵树木,用平常草木成不平常园林效果。碧桂园自己体量足够大,这个模式可复制性强,规模效应显著。

自有建造配套:最大好处是可以控制施工时间,虽然成本比外包要高出一些,但效率有保障很多,节约下来的时间成本可以大大降低财务支出,算总账是划算的。如果遇到价格、政策波动,时间更是生命,有了自己的建造队伍,生命线就抓在了自己手中。

自有酒店配套:用酒店替代会所不失为一个妙招,很少见会所经营特别好的,会所规模小、成本高,规模不经济。而升级为酒店,引入外部客户化不经济为经济,不仅仅可以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对社区配套也是一种提升,进而有利于周边社区地产价值的提升(估计政府也很欢迎)。

自有学校配套:刚需客户特别关心的一点就是就学(幼儿园与小学配套),碧桂园有自己专业的教育产业配套,既满足了客户需求,又布局了一个朝阳产业,不得不说战略布局上的巧妙。(已经分拆美国上市)

(垂直一体化的好处不在于降低成本,而在于提高效率,通过效率提升来提高综合竞争力。这一点上和比亚迪很像,碧桂园通过垂直一体化缩短了推盘速度,从而获得更好的资金周转,做大了规模;比亚迪通过垂直一体加快研发速度,迭代出更好的新能源车型。差异在于碧桂园通过此方式迅速做大规模后获得了规模经济,而比亚迪尚未做大规模,综合优势并未显现出来)

最后要感谢一下作者——吴建斌,当时碧桂园的财务总监,现任阳光城副总兼财务总监。没有他的记录和创作,就无法看到碧桂园狂奔背后的种种抉择。书中,作者从财务角度复盘额碧桂园近三年的发展,作者从中海跳槽过来也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大幅降低了碧桂园融资成本,部分归功于吴总的中海经验和财务专业,部分也离不开政策放宽地产公司(白名单)银行直接融资限制。书中也能看到作者一直期待改变碧桂园更多,也作了很多努力(抗争),但事后看作者也发现杨主席的判断往往是正确的,杨主席强调了一点“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财务不应成为公司发展的制约“,这个定位和作者的期待恐怕有很大差别,也许是作者后来离开的因素。作者期待从财务角度治理公司,有全面预算,有负债率红线(不超过70%),有现金流管控,这会是一个稳健发展的公司,但很难成为一家有爆发力的公司;而杨主席心中还有更高的山要攀登,源源不断招募能帮他实现梦想的人才(已经招募了几百名博士,号称要招募1000人)。

作者关于杨主席最后概括了四个特点:眼光准(战略)、善于反思(错了马上改)、执行力强(盯着干部执行,不行就撤职)、善于分享(两层合伙人制度)。其实还有很多,比如专注,比如定力,碧桂园应是几大地产公司里最专注地产行业的。

碧桂园与恒大、融创、万科比较:

碧桂园VS恒大:都是三四五线起家,恒大胆子更大杠杠更高,好在这一把判断正确一下子卸下了担子。差别在于恒大一直在多元化,恒大冰泉、恒大粮油等耗费了不少集团资源,同时恒大的资本运作复杂,回归A股悬而未决,碧桂园相对简单、专注,资本运作仅限于为实业服务。

碧桂园VS融创:融创也是效率高营销狠,很会利用媒体宣传,品牌形象上融创胜出碧桂园一大截,更受中产青睐。但连续接盘万达、乐视、海航资产,创造了“孙宏斌轮“的融资神话让人匪夷所思(我并不认为完全基于商业判断,也许另有高人安排)。如果回归聚焦地产,两者应该是难分伯仲,甚至融创更优,但成为接盘侠的融创多了几分不确定。

碧桂园VS万科:王石的白银时代判断让万科让出了头把交椅(不能说白银时代完全错了,但可能判断早了三五年),没了王石的万科也很难奋起直追,万科依然会是一家管理优秀盈利能力很强的地产公司,战略眼光和风险偏好是万科与其他企业的最大差别。如果危机来临,相信万科准备是最充分的,如果危机迟迟不来,万科可能要为自己的保守而永远地让出江湖老大地位。

如此看来碧桂园成为宇宙第一大地产商并不是偶然,相信碧桂园不止于此,杨主席的全球“森林城市”才刚刚开始……

第四篇:千亿传奇碧桂园的八大拓客战术

一、拓客工作开展的策略及组织 1.拓客策略

根据项目定位、产品类型,锁定目标客户群;根据客户群的特性、分布区域及行业,制定拓客策略。 2.编制详细客户地图 (1)城市调研

宏观概况: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经济结构、商业类型、人脉资源构成等。 微观概况:各区域商家、企业数量,各群体客户类型、规模等。 (2)客户地图

具体到每个区域、每个行业,具体数量、位置、规模等信息,拓客计划方可准确开展。

根据客户地图的详尽描绘,清楚的分析出,市场中符合项目定位的客户容量。 (3)案例分享—塘厦三盘

a.大企业拜访(主要是企业法人方面)

整合商家资源,项目配套资源,制定不同级别的拓客套餐。

全镇共有企业413家,已经完成拜访超过270家;最大贡献是人脉拓展公关,以顺利接洽超过160家大企业的法人完成推荐工作。 b.私营企业拜访(主要针对小型私营业主、商家等等)

制作战略合作PPT、项目拓展PPT进行洽谈,洽谈重点是发掘其拥有的自身客户资源,项目介绍及展点植入的洽谈;已洽谈私营企业868家,举办现场活动19场。

c.机关企事业拜访(主要针对公务员、银行、医疗、教育、村委等) 通过项目部、财务部、采购部、下游合作单位搭建拓展平台。金融机构71家,已完成66家;医院10家,已完成8家;教育机构41家,完成29家;村委26个,完成17个。 3.人脉资源拓展 (1)关键核心

寻找到最容易接触有钱人的人和渠道清晰了解渠道的种类、数量! (2)人脉资源类型

本身是有钱人:政府高官、企业主、外企高管。

能接触到有钱人:豪车4S店销售、高档食府部长、银行大客户经理、竞品楼盘销售。

高端商业平台:商业资源、VIP客户资源。 高端社区拓展:高端小区、政府大院等。 (4)案例分享—禅城城市花园

如仅针对有钱人开展拓客,忽略其他渠道的开拓,则导致拓客效果有限。禅城城市花园为了挖掘集团内黄金业主—花城碧桂园业主采取了以下措施: a.经理、总监带礼品亲自上门拜访黄金业主; b.整合美容资源,赠送免费VIP体验券; 而在全员营销期间,花城业主推荐成交146套。 (5)案例分享—茂名水东湾

拓客前期仅大客户小组针对有钱人拓展,未开展全员多渠道人脉资源开拓工作。作出调整后,认筹1684个,其中超豪36个、双拼860个、洋房788个。 4.拓客人员分工的纵向一体化 (1)案例分享—高端客户资源维护 (2)纵向一体化的优势

打破原有板块间的壁垒,各板块协同运作使客户到达现场。 (3)案例分享—武汉生态城

电营小组由兼职执行,未纳入拓客小组,共拨打6.3万老业主及高端商业VIP号码,转到访33组,到访率0.05%,到访率较低。 (4)小组编制

拓客小组包含销售、策划、行政板块人员,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5)案例分享—塘厦三盘

塘厦三盘7月22日至8月25日,共举办活动41场,集中周末举行,平均每天举办1.2场活动,活动参与人数共4276人,平均每场104人。 5.竞争形式与激励制度 (1)竞争机制

组内竞争:现场保持2名销售,每日拓客第1名的替换掉1名内场销售; 组间竞争:以周为单位进行替换,每周拓客第1名的组留守现场。 (2)案例分享—塘厦三盘小组轮换 整组轮换

截至8月28日,塘厦分组14组,其中东莞区域4组,深圳区域10组。东莞和深圳区域按每组每周绩效的排名。东莞排名第一和深圳排名前二名的小组可回销售中心接待客户。

6.有效设定拓客的关键指标 (1)有效客户 以到访客户数量为外拓小组唯一考核标准;以组织活动、资源互换为大客户拜访考核标准。

(2)案例分享—南京凤凰城

拓展思路:增加铺设展点数量提高客户储备数量。

拓客目标:8月4日共计设立外展点23处,计划于8月16日增加外展点数量至44个,保证9月前完成展点数量新增至60个。

拓客工作仅以展点数量为目标,没有考核转到访、转认筹等核心指标。 (3)案例分享—塘厦三盘

派筹前:按拓客量、来访量确定排名。 派筹后:以筹量为考核标准。 (4)严格检查

成立检查小组,独立于各小组之外,每日抽查拓客情况,如发现作假,整组处罚。 7.拓客工具的运用---资产包 (1)工具类型

硬件工具:宣传物料、拓客礼品、楼书、ipad;

软件工具:5分钟大客户拜访PPT、15分钟推介会PPT等; 资源工具:不同类别的资产包套餐。 (2)案例分享—塘厦三盘

(3)整合商家资源的优点

增加宣传渠道,并可将客户邀请至现场;提升项目物业服务附加值。 8.兼职及编外经纪人

兼职不仅是大学生,也可以招聘二手经纪人等,发展成为编外经纪人,编制到销售顾问,确保有效管理。 9.数据管理

(1)渠道分析及策略调整 拓客渠道数据分析: a.通过登记客户数量、转到访数量、转认筹数量分析渠道的效果; b.结合分析结果及实际情况修正计划。 (2)案例分享—容桂碧桂园

得胜组:总体拓客效果最好,认筹44台,共拨打电话11598组,转到访342组,占总电营转到访人数的50%。

冠军组:认筹效果最差仅8台,未组织其所属区域楼盘看房团等老业主深挖拓客。 通过数据分析,寻找到最有效的渠道及管理方式。

二、客户拓展的战术方式 1.收网

夜间营销:营销形式不限,关键是合理延长销售时间,利用夜间或休息时间进行新客、意向客户收网。通过与客户的各种互动,让客户到现场体验并产生认同,促进最终成交。

夜间营销已成为碧桂园营销品牌的一种标志性名片。 2.大泽开盘前系列主题活

大泽项目于11月17日开放现场,并于示范区设置陆羽茶居、乐高乐园、风水名人堂、浓情咖啡、名酒坊、巴西风情烧烤、啤酒街、中国风八个主题包装,截止12月23日数据,共开展夜间营销活动251场,共计2201人参与,促进成交别墅产品25套,成交金额6567万;促进成交洋房51套,成交金额2843万。 主题活动:制定主题性强的活动套餐,使客户形成到项目休闲娱乐的习惯。 与活动公司、商家资源签订框架协议,保证活动快速执行。 3.广州凤凰城

9月21日,广州凤凰城举办钻石墅VIP业主私人答谢宴,活动费用8900元,活动邀约凤湖苑别墅业主及业主商业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活动共65人参与,其中业主31人,业主转介客户34人,通过活动促进成交A8钻石墅1套,成交金额2120万元。

第五篇:碧桂园神话

——一个轰动南国的战例

碧桂园,一个田园风光的别称,一个毫不起眼的地名,然而就是这个“碧桂园”,在1994年至1995年间,却像一座原子反应堆,裂变出一系列注目的新闻,形成了奇峰迭起的连锁反应,成为人们争相议论的话题,使广东为之轰动,影响涉及全国。

这是广东的神话,也是策划家的神话。

一、碧桂园策划与运作过程。

碧桂园,它座落在广东省顺德与番禺的交界地,前不着村,后不靠镇,上不看天,下不看地。碧桂园,这个占地1000多亩土地,投资上亿元的花园别墅楼盘,1993年6月处于“死火”状态。这个被誉为“金三角的交汇点”,颇得民心的广东省前省长叶选平亲笔题写“园”名的楼盘,看楼买房的人伶仃可数。

为了“救命”,发展商曾多次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希望出奇制胜,但也没有什么高招。

碧桂园的老板虽出身农民,却酷爱看书报。古谚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料不到,机遇女神竟也藏身其中。

一天,他从报纸上获知,四川某地办了一所“贵族学校”,广州从化也办了“中华英豪学校”,为“大款”们解除了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

于是,1993年8月的一天,他驱车到广州从化考察“中华英豪学校”,准备送其子女去那儿上学。

当他到离广州两个小时车程,并且是建立在偏乡僻壤、水田鱼塘之上的“贵族学校”,看到那么多“大款”,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千金”、“公子”往这儿送,尽管每个学位要交教育储备金15万元。他突然眼睛一亮,他想为什么我们不打破先建房再办学的惯例,而是先办学再建房呢?于是,他决定:楼盘不治先办学。(逆向思维出创意!)

可是,一帮农民出身的建筑商,怎么办起一个商档次的贵族学府呢?在三角洲的田园地带办学,能吸引大都市的有钱人吗?如何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

当时,有人建议请新闻界的“大腕”出山,写一篇大手笔的文章,为办学推波助澜。这位“奇人”就是被人们誉为“策划大师”的王志钢。

碧桂园老板初衷是请王志钢写一篇文章。

1993年10月,王志钢看完了死火的楼盘的后,王志钢说:“这个事业不是一篇文章谋就能做好的。办学,不是权宜之一计,而是围棋上的‘生死之劫’,

要把它当作一个系统工程的部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用全新的策划思路去做。孙子兵法,围魏救赵,也许反过来救了大市。如果仅仅把它当做一种住宅配套,那就注定要失败。”。

心灵相通的碧桂园老板当场拍板“碧桂园请您当总策划”

二、王志钢的策划思路

第一部分碧桂园学校的策划。

以征收6位数的教育储备全面启动的“高价学校”,当时正在广东风起云涌,“中华英豪”打响火炮后,有东莞的“新世纪英才学校”,深圳的英文书院,顺德的“亚加达”,广州的“南洋英文”,“华美国际”等20多家学校,争夺那些富翁、大款们对子女的投资。在各路英豪当中,有的与美国、加拿大学校联姻,有的聘请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的教师,有的则在繁华都市中心的华丽校舍、设备齐全、交通便利为号召,相比之下,位于偏远的乡村,目前还是一片桑基鱼塘的“碧桂园”条件最差,简直没有“叫阵”的资格。

(一)广告策划:

1.报纸:

面对当时中国房地产广告大多是直接了当地、简单地进行理性诉求,诸如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价格低廉一类,也有一些感性诉求广告,但往往是哗众取宠,目标不明。王志钢则要求广告设计必须改换思路,从总的战略着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设计出“可怕的顺德人”的广告。

1994年1月3日、1月9日、1月13日《羊城晚报》刊出一则引起轰动的系列广告:《可怕的顺德人》,“可怕的顺德人”刮起一股“悬念旋风”,那神秘的“智慧果”之后又有什么?人们争不可耐地等9日的放纸,9日晚报,又由“智慧果”引出了“博士帽”。

1994年1月25日,“可怕的顺德人”全面揭开谜底,在《羊城晚报》的一整版套红广告中,语出惊人:

“中国古谚云:富不过三代。今天向成功人士进言:要使事业有续,最明智的投资莫过于投资子女。儿女需要什么?孩子在呼唤什么?做父母的最明白。”

广告和盘托出了“21世纪经济大潮的黄埔军校”——碧桂园学校的办学方案与招生条件。

据统计,在广告刊出的一个月中,“碧桂园”就收到全国各地来信8000多封。

[可怕,代表一种能量,产生一种震撼]P11

“可怕的顺德人”

一架天平,左别是别墅、轿车、美金,右别的是一个小学生,文字:财富的积累或儿女的成才?两相权衡,谁重谁轻?钱财身外物,儿女千秋业。

唯一性:广告设计及内容,公关活动

排它性:景山中学的分校

权威性:一流人才,一流学校

2.电视广告:

6月份,私立学校的招生进入白热化阶段,此时,王志刚又设计了一个“为什么”系列,在战运密面的社会大背景上,打上了一个令人警醒的问号。

电视屏幕上,一个成功人士志得意满地回到家中,不料开门之后,所见的是家中乱七八糟,太太正在追打自己的爱子。何故?一张不及格的试卷,令“大款”涨大了头脑,一家人愁眉苦脸之时,突然画外音插入一个小孩清脆的声音,“为什么不去碧桂园学校?”

3.广播:

“为什么不去碧桂园学校?”这孩子气提醒,在广播中也经常重复出现。 结果:

7、8月,草创而成的碧桂园学校人头涌涌、车水马龙。报名者达到1300人,教育储备金也由最初的一个学位18万元涨到23万元直至30万元。“碧桂园”一跃成为广东高价学校的“龙头大哥”。据说,在各种媒体的广告费支出不到100万元。

(二)公关:

将碧桂园学校的办学过程,策划了许多传奇因素,戏剧性的色彩,在新闻“热点”上聚集放大,吸引新闻界的注意力,“炒”出一台又一台有声有色的话剧来。

1.借北京景山学校的牌子。

1994年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0周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捕捉新闻机会,专门派员北上拍摄了景山学校高质量办学的系列专题片。正在筹办碧桂园学校的校长(原广东高教出版社副总编)廖秉权,恰好与北京景山学校校长崔孟明是北师大的同班学友,于是,一个大胆的构想产生了:借用北京景山学校的牌子,和顺德北密镇合办的北京以外的全国第一所分校——碧桂园学校。

新闻炒作:94年1月,碧桂园学校正式奠基的日子,邀请新闻界记者来碧桂园参观,先请记者们观看香港无线电视台的节目录像。屏幕上,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能说上千个汉字,三四年级能用英语会话,令人啧啧称奇。镜头捕捉到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

“你爷爷是谁?”

“邓小平”

“爷爷在家做些什么?”

“看报纸、看电视”

此时,画面定格。王志钢“这是邓小平的孩子,邓家的孩子,包括邓朴方、邓榕、邓楠,都曾在景山学校读书。”他又提醒记者们注意邓小平在10年前为景山学校的著名题词。他强调,碧桂园学校将作为中国教育的“王牌”——景山学校的广东分校,“加入北京景山学校国际教育产业集团”。目标是“走向世界,培养跨世纪的人才”。

那时,新闻机构对“高价学校”的报道受到严格限制,而且已出现由客观报道转向批评的倾向,然而,加入了北京景山的学校这一张王牌,形成就起了戏剧性的变化,角度不同了,主题也不同了。

“南北携手,共创新模”、“与北京景山学校合作与国际教育接轨”、“构筑跨世纪的文化‘金字塔’”——《羊城晚报》、《经济参考报》、《亚太经济时报》、广东电视台、广东新闻台纷纷的“抢新闻”的态度对对碧桂园学校作突出报道,与“可怕的顺德人”广告相互呼应,刮起了一股“碧桂园旋风”。

2.人才新闻炒作

王志钢建议:千万不要将学校办成企业,去千方百计赚钱,这样会使碧桂园学校档次下降,要切记“学校不赚钱就是胜利”,花大力气把学校教学质量搞上去。

(1)广告“礼聘”

94年2月15日,在中国文化教育界中素负盛名的上海《文汇报》,头版报眼位置刊出套红“礼聘”广告,向全国“高薪礼聘”优秀教育与教学骨干,开出的待遇在当时是很高的:教师月薪1500-3000元,部主任3000-4500元;并解决户口、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

短短一个月,全国各地近万名“园丁”争先恐后定信,打电话向碧桂园报名应征,形成了教育人才“一江春水向南流”的“洼地效应”。

(2)新闻炒作

1994年3月底的一天,王志钢又将新闻界各路诸候请到碧桂园。这天,碧桂园学校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首批应聘教师进行公开测试,坐在考官席上的,有国家级督学、物理学教授、计算机专家、英语教授、音乐指挥家、美术专家,出场应考10名教师则来自陕西、福建、江苏、湖南、安徽等省市。

王志钢给记者们提供应考者的背景材料,有的曾在加拿大访问讲学的青年学者,有的多次获省市“园丁奖”,有的是当地屈指可数的“高级教师”。

测试自然是成功的,更成功的则是它又一次成了媒介关注的“热点”之一。上海《文汇报》等以“八园丁热血荐南国、五湖四海心向碧桂园”为题向全国“转播”了这一盛事。

经过严格考核选拔,从8000多名应征者中挑出140多位教坛精英。

3.让海内外关注碧桂园的跨世纪试验。

1300多位“小皇帝”进校后如何管理?怎样成才?

全校20多幢总建筑面积达5.6万平方米的楼宇,校内每个教室配有闭路彩色电视、立体音响、学生宿舍装有空调、外语广播,还有电脑教学室、语音实验室、恒温泳池、少年宫、图书馆和运动场。

然而,不少在家中娇生惯养,称王称霸的孩子,一开始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碧桂园学校没有‘小皇帝’,只有‘自强人’,既决定了学校重点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让学生‘承继父辈艰难创业意志,具有超群生存智慧。’”

△从解放军体院请来10名教练,全体初中生军训一周,男女一律剪平头、短发、步行拉练8公里。

△开展“一日常规”,文明礼貌教育。

△强化英语、计算机、普通话3种教学。

——口啤传播

第二部分:碧桂园楼宇策划

一、碧桂园楼宇的策划思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就是“碧桂园生活方式”的营造与炒作;两上基本点:一个是国际性的碧桂园学校,另一个是王星级的国际俱乐部。

1.生活方式:把“超级社区生活方式”定为碧桂园方式。

当时宣传定位:

主题: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碧桂园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

碧桂园,成功人士的家园。

我们选择碧桂园的理由„„

(大款自诉)有钱当然住碧桂园;

(白领自诉)其实,我是最挑剔的;

(小康小诉),小康的消费、贵族的享受。

2.五星级的家。

(1)“白领精英”下乡(借腹生子)

碧桂园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下设公关部、维修部、管家部、采购部、人事培训部、基建工程部、康采部等11个部门,管理人员达150多人,其主要骨干平均为广州酒店管理“精萃”。

物业公司总经理朱兆祥原是中国大酒店的副部;餐饮部经理来自白天鹅酒

店;管理部经理,中国大酒店采购部来自国际大酒店,培训部来自花园酒店。广州的“五星”白领在这里竟有20人之多!

目的:①把五星级酒店的管理模式引进屋材管理,把这里的每一幢别墅当作五星级酒店里的一套客户,使每一位住客享受到五星级的全程服务,把世界一流的管理专家引入碧桂园,加重“五星级”的含金量。

②“白领下乡”现象成为新闻炒作的又一题材。

· 《文汇报》曾发表一篇通讯《广东城里人下乡当保姆》这些“保姆”年薪很高,公司还为每人配一部小轿车上下班。

· 电视台追踪报道“上山下乡现象”。

3.国际俱乐部。

1994年12月28日俱乐部会所开业,会所印制了2000张会员卡,如何“引君入瓮”?王志钢又设计了“名车大行动”。

1994年12月31日,星期六,学校召开第一次“家长大会”,家长们心挂下一代,纷纷百忙之中抽身驱车而来。学校门口出现了蜿蜒几公里“世界名车展”的盛况。当下午4:30大会结束后,家长与子女被引入碧桂园国际俱乐部,参加免费自助餐招待会。一餐美食之后,俱乐部老板亲自送上一张“会员金卡”,顿使家长们有了“五星级”的自尊,2000张卡很快就有了主人,一传十,十传百,加印了3000张卡又全部被抢购一空。

二、公关活动。

1.生活方式大讨论。

当时,“碧桂园生活方式”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争议:有人论为它是未来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方式;也有人认为是“富人的特区”,穷人止步;

· 1995年2月20日,王志钢组织一批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来碧桂园参观,与“碧桂园”老板进行热烈、坦率的对话。

· 当天晚上,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电台的王牌节目《今日热线》,开始进行“碧桂园生活方式”广播讨论,主持人提出两个话题:

1、“碧桂园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什么?

2、“碧桂园”是否营造“富人特区”?

这种社会性讨论,既提高“碧桂园生活方式”这一新概念的理论含量,又让这一口号不知不觉深入街头巷尾。

2.香港亚洲电视台制作的《胜者为王》电视剧走红东南亚,该剧中“赌王”、“赌霸”的扮演者香港红星方刚、陈庭威落户碧桂园记者将他们的行为与97香港回归、个人生活联系起来炒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碧桂园的十大关键素质】相关文章:

碧桂园的企业文化06-22

碧桂园手册范文05-18

碧桂园报告范文05-18

碧桂园保险范文05-18

碧桂园表格范文05-18

碧桂园环境范文05-18

碧桂园扶贫范文05-18

碧桂园案例范文05-18

碧桂园执行范文05-18

临高碧桂园范文05-20

上一篇:北京港澳通行证有效期下一篇:碧桂园凤凰城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