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2022-08-19

演讲稿分为多种写作方式,有的是以会议为中心写作,有的是以事情发生为中心写作。在众多的演讲场合中,该怎么写出适合场景的演讲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论科学发展观演讲稿》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论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科学发展观论

申论金典语句----论科学发展观

1、忽视科学吃苦头,盲目发展栽跟斗

2、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发展的指明灯,是小康社会的探照灯,是生态环境的节能灯,是人民幸福的聚光灯。

3、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康庄大道,只图眼前的发展是羊肠小道,损人利己的发展是歪门邪道,畏首畏尾不发展是死路一条。

4、科学发展,理解不难:少点新区,多点农田;少点工矿,多点青山;少点指令,多点交谈;少点盲目,多点稳健;少点作秀,多点实干!

5、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做到不端群众碗、不欠自然帐、不吃子孙饭。

6、科学发展要高瞻远瞩,不要鼠目寸光;要实事求是,不要条条框框;要脚踏实地,不要揠苗助长。

7、擅长领导科学发展的人是推动力,不会领导科学发展的人是白费力,违背科学发展的人是阻碍力。

8、当清官、做好官,首先要有科学发展观;捧金杯、拿银杯,最后要看是否有口碑。

9、思想解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科学发展,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10、学习科学发展观要一心一意,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全心全意,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真心真意,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尽心尽意。

11、谋科学发展,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建和谐社会,当从一点一滴做起。

12、科学发展有“三要”,一要解放思想借巧力,二要与时俱进增实力,三要以人为本添活力。

13、不发展受罪,乱发展受累,只有科学发展才受惠。

14、以高瞻远瞩的科学眼光统筹规划,以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推进发展,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埋头苦干!

15、不绷紧科学发展的弦,就弹不出和谐社会的调。

16、不思发展碌碌无为,急功近利难有作为,科学发展大有可为。

17、改革开放充满活力,科技创新增添动力,协调发展形成合力,共同铸就民族魅力。

18、学习科学发展观在人,落实科学发展观靠人,实践科学发展观惠人。

19、科学要靠务实者,发展还需苦行僧。

20、融科学发展之理,促和谐创新之举;践统筹协调之策,走持续为民之道。

21、宁可不作为,切莫乱作为。轻言交学费,其实是犯罪。

22、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脑袋决定口袋,科学发展决定未来。

23、科学发展,勿为名累;科学发展,勿为利锁;科学发展,勿为权迷;科学发展,勿为欲困。

24、学习科学发展观有奔头, 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劲头, 落实科学发展有甜头。

25、绿色与生命时时相伴,科学与发展息息相关。

26、发展,要围着“人”转;事业,要依靠“人”干;成果,要让与“人”享;和谐,要动员“人”建。

27、走科学发展之路建“惠民之州”,行以人为本之道谋“百姓之福”。

28、因地制宜定决策,科学发展谋出路。

29、服务人民是动力;解放思想有活力;互惠合作善借力;科学发展增实力。

30、发展为科学添翅膀,科学为发展定方向。

3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集全民之智,举全民之力,聚全民之心,引全民之行。

32、观念新,铜变金;观念旧,铁生锈;实践科学发展观,再创中国新奇迹。

33、乘改革开放之“风”,扬以人为本之“帆”,握科学统筹之“桨”,行和谐发展之“舟”,登持续稳定之“岸”。

34、科学是发展的明灯,改革是发展的东风,人民是发展的动力,和谐是发展的支撑,文明是发展的象征!

35、发展不为人,好比树无根;发展不全面,会损一大片;发展不协调,犹如歌跑调;发展不持续,民生难上去。

36、鱼虾绝,鸟兽散,鼓了钱包遭了难;讲科学,论发展,根治污染手不软。

37、投机取巧,发展不好;观望等待,发展不快。要想又好又快,必须讲究科学,实实在在!

38、科学吃透,发展吃准,和谐吃稳,科学发展才不吃紧。

第二篇: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必经之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30年,无论是经济体系、对外贸易,还是科技创新、国防力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巨变都得益于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始终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总结反思苏联共产主义的失败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处在新世纪复杂局面下的国家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它对于我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提供了保障,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路。

【关键词】发展 科学发展观 复兴

【正文】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标志着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创立。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正式的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标志我国坚定走科学发展的决心,同时也对我国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建国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 面临着许多机遇,加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基本国情的存在,导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全面认识了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地分析新机遇新挑战这一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立足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吸取国外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江西考察工作时, 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2003年10月14日在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中岛战略思想。201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更是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一论述,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也是党的十八的灵魂所在,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应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核心内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也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要做到科学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平衡与和谐,防止片面性和单一性,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3.经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动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手段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不断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仍是根本手段。

4.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系统总结了十七大以来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就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把它作为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具有前瞻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战略思想,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持之以恒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开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

三、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认真领会这一论述的深刻内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切实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蛟龙”下海、“神八”飞天、“辽宁舰”启航,我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标志着我国的科技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际地位随之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也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一大飞跃。

今后的五年,我们要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秉着“实干兴邦”的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为奋斗,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托起13亿中国人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篇:论科学发展观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实践报告(论文)

系别:

管理工程系

班级:

09电子商务1班

学号:

姓名:

日期:

2011/5/23

论科学发展观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气候压力日趋加大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已逐渐开始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在当今的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点之一,更是十七大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暑期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将试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解读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普及。

联系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谈谈在低碳经济时代我们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目前面对日益恶化的气候现象,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现今低碳经济成为热点问题,应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力,正推动着我国走向低碳经济的时代。今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中国的主题就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作为中国公民和地球村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共建我们的绿色家园!

也许,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哥本哈根”和“哈根达斯”的区别,或许还有很多人认为《后天》、《2012》只是纯粹虚构的美国大片,全球气候变暖会议只是和自己没有多少关系的国际新闻„„而实际上,当全球的政治精英们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人类争取最后一个机会时,地球变暖衍生的恶魔已悄悄地走近了你我,它并不遥远,它就在你我身边瞪着狰狞的眼睛,制造着一个接一个祸端„„

“现在的天气预报工作越来越难做了,怪异的天气总是违反规律,让人难以捉摸,以前所谓的规律总是被现实改变!”气候中心工作人员感叹道,“每一次准确的预报,都凝结着气象预报员的智慧和汗水!”我们可以轻松地为他们的感叹找来佐证——2009年至今,我国区域性、阶段性干旱十分突出。2009年6月至11月,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出现严重夏秋连旱;8月至11月,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广西、广东6省(区)出现近50年来罕见秋旱。特别是贵州、云南、广西和重庆市,自2009年11月,旱情不断加重。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旱情已达特大干旱等级,贵州部分地区旱情到达百年一遇。进入去年冬季以来,我国华北黄淮等地遭受罕见寒潮暴雪袭击。最大降温幅度普遍有15~20℃,部分地区达20℃以上。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地区初雪日期比常年明显偏早25~35天,部分站点初雪日期为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早。河北、河南、山西、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最大积雪深度突破历史纪录,小麦受冻害严重。就是人们普遍认为温暖的南粤广州,今年春节期间,因为寒冷,菜价超过肉价,部分蔬菜每公斤超过20元。4月15日,广州录得有气象记录以来的4月中旬最低气温——10.4℃。200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有22个台风生成,超强台风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有9个台风登陆我国(其中有1个为超强台风),数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2个。台风路径复杂多变,登陆地点集中在华南沿海。台风“莫拉克”是去年登陆我国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大的台风,台湾南部地区发生50年来最严重水灾,“莫拉克”导致江苏省、浙江省和福建省沿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1.62 亿元,死亡(含失踪)7 人。而“巨爵”台风风暴潮(含近岸浪)导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沿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3.95 亿元,死亡(含失踪)19 人。

全球暖化,不仅带来了沙尘,还有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等极端天气接踵而来。专家预测,全球气候还会进一步变暖,并且变暖的幅度有可能加大,美国的《科学》杂志,刊登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称2009年之后,至少有一半的年份,全球平均气温将超过历史上最高的1998年,将有更多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人类不得不面临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同时联合国评估报告提醒,人类如果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这是一个怎样可怕的数字?简单讲,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侵袭。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在我国降雨量最为丰富的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魃肆虐。农田龟裂、塘坝干涸、河溪断流„„3月23日,来自国家防总的统计数据显示,因干旱造成饮水困难的人数已达2271万,其中旱情最严重的云、贵、川、桂、渝五省份达1805万人;我国耕地受旱面积1.14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796万亩(重旱2798万亩,干枯1381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612万亩。其中西南五省份耕地受旱面积达9654万亩,占85%。

除了干旱、气候反常、全球变暖之外,水资源短缺、居住环境恶化 、经济损失加剧 、海平面上升、 人类健康受威胁、 物种变化加剧等等众多问题都亟待解决。

面对全球暖化的大危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要为祖国、为世界来自己的一份力。我们不能阻止气温的上升,不能控制两极冰川的融化,不能避免云南的干旱。因为它们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了,我们只能尽量减少灾难对我们造成的影响。随着被誉为“改变地球命运”的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两会“低碳经济”关键词的热化,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低碳的宣传,使得“低碳”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被社会各方面以及广大老百姓所详知。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

我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人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因此,倡导低碳经济、改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可以随手做到的就是:少上网,去上课时电脑别待机,出去的时候关掉一切电源。多用电邮,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尽量少使用和不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为制造他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出门尽量步行,低碳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同时,主动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必然要有负责任的公民。我们不仅要倡导低碳生活,更应该主动践行低碳生活。

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共同地球,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青年大学生知识广博、充满朝气、思想认识趋于理性、践行低碳热情高涨,有着‘承前启后’的社会责任,是‘低碳发展’的生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最好的的践行者、宣传者。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拥有更蔚蓝的海洋!节约每一度电,让更多的角落洒满光明!倡导节能低碳环保、需要你我齐心协力。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积极加入到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行列之中,将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环保意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以心系家国的使命感,积极行动起来,为绿色节约型华园的构建做出表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试论科学发展观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 可持续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小康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

一、科学发展观的孕育形成

(一)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发展观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要求。毛泽东早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福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标追求。在他看来,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所制定的一切路线、方针和政策,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国以后,党和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揽全局,统筹兼顾,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两条腿走路”、“综合平衡”等方针,致力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任务。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毛泽东精辟论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等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关系。党的八大对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正确判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所有这些,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后来,由于我们对于国内形势判断失误,在国内主要矛盾问题上的认识发生逆转,走入“以阶段斗争为纲”的理论与实践误区,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 [!--empirenews.page--]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恢复和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强调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实践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强调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宽广道路,我们的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科学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若干重大现实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举措,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波澜壮阔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总体小康、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巨大成就。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改革发展的新的实践经验,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运用和丰富、发展,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进行全面而 准确的阐述。 [!--empirenews.page--]

(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发展对于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强调科学发展,是我们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形势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而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的“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了以人为本,发展便失去了意义。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谋发展促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我们考虑问题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检验发展是不是科学,衡量发展有无成效和成效大小的最高标准,是解决发展中的一切问题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运筹,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提高工作的系统性、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兼顾,总揽全局,正确处理涉及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要按照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要注意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统筹兼顾还要注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要关注热点、突出重点、抓住难点。 [1][2]下一页 [!--empirenews.page--]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理论,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产生了和正在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因而具有非凡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本质、内涵、目的、方法和途径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都能找到思想源头,但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总的概念,明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五个统筹”等重要思想,并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线路思想来加以展开和深化,从而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科学发展观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进而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什么,为何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打下了新的时代烙印,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我们强调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在内的全面的发展,但是首先是要发展经济。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强调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科学的发展观。把加速发展与科学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还亟待加强。这就要求我们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不断深化和完备,对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内涵的理解也起来越深刻。

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改革政策的出发点,作为判断形势好坏的依据。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有利于保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挥好。 [!--empirenews.page--]

(三)科学发展观的国际影响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对当今世界文明成果和发展经济的积极借鉴。20世纪40年代以后,国际上发展理论经历了从传统的发展观到新型发展观看演变,不少国家经过较长时期工业化历程,越来越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认识到遵循协调性、综合性、持续性是人类发展的正确选择。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就与世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有直接关系,反映了对当代人类文明成果的积极借鉴。

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超越,进一步丰富了世界发展模式的内涵。中国正在走的发展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从未走过的道路,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后发大国从未走过的道路。通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中国重铸了社会主义的辉煌,提高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声誉,这就使得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具有很强的世界影响。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的大局,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历史经验之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我们一定要按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个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empirenews.page--]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甚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五篇:作业:论科学发展观

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最根本、最革命的因素,一切社会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二是突出社会发展的主体价值,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是人类不断趋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

首先,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人为本。人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主体,离开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便无从谈起。人的发展是评价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发展不是游离于人之外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人作为主体参与其间并影响其进程的历史过程。人是发展的参与者,也是其成果的占有者。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核心,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科学发展观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最终标准。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协调推进的过程。当代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建设,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发展是通过社会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的,也只有全面和协调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的基本内容分为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人的发展四个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的层次,强调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发展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保护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需求,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它在提出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要求下,又针对当前的实际,提出现阶段要着重贯彻“五个统筹”的方针。

第三,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国内外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经济增长代替不了社会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城乡、区域和社会群体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追求经济增长,社会矛盾和问题不去解决,那么,不仅现代化建设将走入误区,而且反过来会制约经济、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可缺少的方面。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也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努力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第三、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合理保护环境、科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地位和历史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率先展开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探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确定了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继续推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直接继承,又有全方位的重要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劳动者解放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回答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代中国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对这个问题都作

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回答,初步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规律,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脉相承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有成果的关系,既有一脉相承的方面,还有与时俱进的方面。关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时,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了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人的权益和人的发展,这适应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与时俱进的突出体现。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是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第五、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内容。在当代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起点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大战略思想,并在实践中认真坚持,认真贯彻落实。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要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关键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把握越准确,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理解越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就越自觉越坚定。把科学发展观同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结合越紧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越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实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毫不迟疑地去改,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上一篇:离婚协议书范本精选下一篇:离婚协议书两个子女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