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建筑案例

2022-07-09

第一篇:绿色生态建筑案例

绿色生态建筑

生态高技建筑

6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对于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这也是所有建筑师面临的课题。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发表,1987年联合国环境法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建筑业是巨大的耗能产业,建筑师所肩负的社会使命感促使他们开始深刻地思考,怎样使自己的代表作品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能够称得上是"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并进而将生态原则整合纳入到自己的创作理论体系中。可以预见到,生态建筑将是21世纪最具有代表性、时代感的建筑类型之一。

人们对于生态问题的日趋重视,与战后工业经济与技术的高速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似乎迈入了任何事情都可能实现的时代,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并非可以承受人类施加给它的所有负荷。 生态建筑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道路并非平坦,美国人生物圈2号实验的中止就说明了生态策略在具体实施上的复杂性。从耗能型工业化建造技术和材料到符合生态标准的技术和材料的转变,在观念上和操作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生态建筑理论不断深化、丰富的同时,建筑师应当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多地从技术策略的角度入手,使建筑与生态环境有效地呼应起。

生态建筑的技术策略

生态建筑设计中如何使用技术,使用何种技术是目前学术界争议较多的一个课题,仅从设计手法上分析,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①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乡土地方设计手法;②既重视地方性,又适当地引入较新技术的折衷主义设计手法;

③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与最新生态理论,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解决生态问题的高技术设计手法。

这三种设计手法有一个共通点,都是从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进行设计,所不同的是在对技术的应用观念与方式上。前两种类型基本上属于被动式设计方法,需要建筑师了解环境地理现状(气候、地形、地貌、风向、植被等),学习并继承传统建筑中蕴涵的生态智慧,采用低成本、低造价或是造价适当的技术组合与材料。这两种方法具有经济节约、易于普及的明显优势,目前推广与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和合理性。目前学术界对于这种从本地经济状况出发,尽量采用低耗能的适用技术甚至"低技术",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生态化给予了相当的肯定,一些建筑师沿着这条道路也做出了不少令人鼓舞的实践。例如印度建筑大师查尔斯·柯里亚注重对当地气候的研究,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他吸收了印度传统建筑技术中符合生态思想的合理内核,将之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较好地解决了干燥气候下建筑的遮阳和通风。马来西亚杨经文博士运用生物气候学原理,针对热带气候条件,适当采用新技术与新材料,在高层建筑设计上尝试利用自然能源并建构良好微气候,减轻所在地区的热岛效应。

对于运用高新技术与材料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主动式设计方法,即如前面所述的第三类设计手法,目前看法上还存在着分歧,似乎远不如前两类可信与可靠。

生态高技建筑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高技术建筑的数量陡然增加,在建筑高度与跨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建筑内部空间向巨型化发展;功能向复杂多样化发展;机械设备向密集化发展。此类建筑一旦在技术策略上出现失误,就很可能成为庞大的"耗能大户",对资源的浪费是一般性建筑无法相比的。因此,实现高技术建筑"生态化"更具紧迫性和重要性,于是,伴随着建筑科技与生态高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一种新的建筑类型--生态高技建筑应运而生。

近年来,欧洲的一些建筑师诸如诺曼·福斯特、理查德·罗杰斯、尼古拉斯·格拉姆肖、托马斯·赫尔卓路、迈克尔·霍普金斯、伦佐·皮阿诺等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生态高技建筑,给了人们许多惊喜和启示。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中间,有不少人是曾以"高技派"建筑师的身份在20世纪70-80年代蜚声国际建坛,如今又以擅长运用高新技术解决生态问题再领风骚。这与他们一贯秉承技术乐观主义、拥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和知识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无关系。

生态高技建筑是同周围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特点的高技术建筑,是对当今生态危机的一种积极、主动并且有效反应与解决之道,因而是高技术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生态高技建筑的创作要求建筑师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不但要掌握被动式生态型设计方法之精髓,更要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生态型设计方法之精髓,更要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生态型技术发展动向,根据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主动地应用高新技术手段,对建筑物的物理性质(光线控制、通风控制、温湿度控制以及建筑新材料特性等)进行最优化配置,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使建筑与外界环境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互动的整体。

生态高技建筑的独特性

(1)绿色化结合建筑构造技术和先进的电脑控制技术,生态高技建筑能够将绿色生态体系"移植"到建筑内部,既可借助其自然景观价值"软化"建筑的硬技术味,在视觉上与周围环境取得和谐,达到共生,同时又能协同机械调控系统,使建筑内部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出田园般的舒适环境。

诺曼·福斯特事务所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成功地将自然景观引入超高层集中式办公建筑中,使城市高密度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福斯特设计了9个14米高的花园,沿49层高的中央通风大厅盘旋而上,花园外测面为电控调节开启程度的双层玻璃幕墙,花园面对大厅完全敞开,根据方位种植各种植物和花草,这样可以给建筑内的每一个办公空间都带来令人感到愉快和舒适的自然绿色景观,并获得自然通风,还可使阳光最大限度进入建筑内部。

(2)数字化生态高技术建筑更加重视建筑环境物理条件,对热、声、光以及室内空气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信息技术与环境技术设备的发展使得对建筑的物理条件进行参数化设计和数字化精确调控成为可能,而且可以借助于数字虚拟现实技术,在方案阶段便可以对整个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生态效应有一个准确的估算,最大限度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和相对机械耗能,真正实现生态高技建筑.

启示与展望

生态高技建筑的成功实践丰富了生态设计手法,提高了建筑师在处理生态问题上的主动性,在建筑领域中开拓出一条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道路,再次增强了人类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在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特区城市已相继建成了一批会展中心、航站楼、超高层建筑等造价高昂、技术含量高的高技术建筑,但是由于缺乏生态意识和技术策略,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造得起"却"用不起"的高耗能建筑,这对于还不富裕的国家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应当吸取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教训,借鉴国外生态高技建筑创作的成功经验,在增强国内生态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的同时,选择性地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生态高技术,并积极地应用到高技术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中,使我国的高技术建筑在发展初期便走上生态化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正确道路。我们相信,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未来中国会出现更多更好的生态高技建筑。

第二篇: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发展研究

2000年在荷兰举行的《SB2000》可持续发展大会和健康建筑研讨会,提出全球共同开创未来的地球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舒适居住条件的时代。从1987年2000年,世界各国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节能环保,生态绿化和舒适健康。各国从最先面临的省能省资源出发,逐渐了解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转而为生态绿化,最后回归到人类生活基本条件舒适与健康。

专业解释低能耗:是指不用或尽量少用一次能源,而是用可再生能源对建筑物进行采暖和制冷。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的理念应主要体现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最少的消耗自然资源及最少的影响外界环境三个方面,因此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必须同时协调好这三个系统的关系。

1 武汉地区三个系统发展现状调查

1.1 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品质与性能的保障

建筑是用来为人类生活、工作提供服务的,现代建筑在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更加追求建筑的舒适健康性。对建筑人性化的思考及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的追求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之路,更是精益建造、和谐建造的长远之计。

此系统主要是对武汉市目前已建建筑的舒适健康性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武汉市建筑发展对生活、办公质量的贡献度。

开展方式:建立以人、环境和建筑为核心的健康生态建筑评估方案,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与大众评价结合、相关专业机构评价与随机问卷抽样调查结合的方式,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评定。

量化指标:人居环境的自然亲和性(景观文化、绿地)、健康性(空气质量、水质、阳光充足、噪音)、舒适性(温度、湿度、最低面积控制指标、美观)、安全私密性、使用便利性及耐久性六大指标。

判别因素举例:①不使用有毒的建筑装饰材料装修房屋,如含高挥发性有机物、甲醛、放射性的材料;②室内C02浓度低于1000PPM,粉尘浓度低于0.15mg/m3;⑧室内气温保持在17℃~27℃,湿度全年保持在40%~70%;④噪音级小于50dB;⑤一天的日照要确保在3小时以上;⑥有足够高度的照明设备,有良好的换气设备;⑦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⑧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⑨住宅要便于护理老人和残疾人。

成果预期:形成低能耗健康生态建筑评价技术文件与管理文件,通过相关专家的评价分析对武汉市各类建筑的健康舒适性进行分等级鉴别,为后期评价管理技术与对策建议打好基础。

1.2 最少的消耗自然资源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满足舒适健康的前提下首先应追求自然资源的最低消耗。最低消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取之有道”、“用之有节”、“弃之有利”。 1.2.1 “取之有道”——建筑建设时对自然资源的摄取渠道与量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此阶段主要体现在:节材、节水、节电、低污染、低排放。

量化要点:对建筑建设使用中的主要材料如木材、钢筋、混凝土、水、电、石材、保温材料、隔热材料、高强度材料、砖瓦、玻璃、工程塑料、油漆、各色瓷砖、防具材料等材料的获取渠道和用量比例、一次性能源的使用比例进行抽样调查估算,并对其相关管理技术及操作进行问题排查。

开展方式: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结合,实际值与理论值结合的方式。

成果预期:对各类建筑在建设中对自然资源的摄取量及用能结构有直观的认识,对此方面目前的管理技术及操作的问题进行排查,为评价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1.2.2 “用之有节”——建筑运营中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程度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此阶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摄取排放渠道及量,在使用上的节约主要依托三个子系统——智能维护结构子系统、室内环境控制子系统及能源设备子系统。  智能维护结构子系统

量化要点:对武汉市不同类别建筑的维护结构的主要部品部件如玻璃幕墙、墙体门窗、屋面楼面板的用材种类、功能(保温、隔声、通风、采光、视野、遮阳)水平、能耗水平、经济水平、适用条件进行比较评价,相关支持政策法规及管理技术操作等进行考察分析。

开展方式: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工作主要包括对各类结构选材的种类、使用功能水平、理论耗冷耗热量、价格水平、经济性等,采取相关部门机构实际数据记录与科研院校研究成果相结合,市场询价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

成果预期:对各类智能维护结构的市场用材种类及强度、能耗水平、经济水平、节能贡献度等有清楚的量化认识,对各种节能措施的适用条件有清楚认识,防止“堆砌”现象的发生,为后期制定相关评价管理技术打好基础,指导节能建筑市场的正确发展方向。  室内环境控制子系统

量化要点:对武汉市不同类别建筑的室内环境控制内容进行量化评价,主要包括自然采光(采光井、折光板)、自然采风(通风井、通风烟囱)、湿度调节等情况、相关管理技术操作进行调查。

开展方式:主要分类别、按比例对各种建筑的室内环境控制内容进行调查,采取相关机构调研及个案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利用比例及效果进行调查。

成果预期:室内环境控制子系统的利用程度反映了对非稀缺性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从反面反映了建筑使用中对稀缺能源的节约程度。  能源设备子系统 量化要点:考察目前武汉市不同类别建筑对不同节能设备(空调、照明、电梯、供热、热水、通风等设备)在使用类别、使用比例、使用效益上的平均水平,并对其相关管理技术操作进行调查。

开展方式:主要分类别、按比例对各种建筑的能源设备进行调查,采取相关机构调研及个案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利用比例及效果进行调查。

成果预期:能源设备子系统的使用类别与使用效益反映了对稀缺性自然资源的利用量与利用效率,反映了稀缺性能源的节约利用程度。  建筑整体节能水平

量化要点:不同类型建筑的年耗电、耗水、耗气水平,不同季节、最冷最热时期的温度湿度情况及耗电、耗水、耗气水平。

开展方式:主要分类别、按比例对各种建筑的进行调查,采取相关机构调研及个案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其相关数据进行调查。

成果预期:从整体上认识武汉市不同建筑的节能水平。 1.2.3 “弃之有利”——建筑拆除后相关材料设备的可回收利用程度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此阶段主要体现在:建筑报废拆除后对建筑产品相关材料、建筑模块、设备的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程度及对环境污染程度。

量化要点:对建筑报废拆除后的主要材料的回收利用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其相关管理技术及操作进行问题排查。

开展方式: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跟踪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结合,实际值与理论值结合的方式。

成果预期:对各类建筑在报废拆除中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程度有直观的认识,对此方面目前的管理技术及操作的问题进行排查,为评价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1.3 最少的影响外界环境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考虑能源节约利用的情况下还要关注其对外界环境的影响程度。建筑对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自然环境中污染物的排放、对周边自然环境整体特性的破坏、对周边环境可持续改造的限制等。 1.3.1 对自然环境中污染物的排放

量化要点:(1)不同类型建筑在其建设中排放的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渣)量化分析,并对其一般处理途径及管理技术操作进行问题排查;(2)对其使用中排放的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渣)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其一般处理途径及管理技术操作进行问题排查;(3)对其拆除中排放的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渣)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其一般处理途径及管理技术操作进行问题排查。

开展方式:主要对居住建筑(住宅、宿舍、宾馆、招待所等)和公共建筑(学校、图书馆、影剧院等)按照各自总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结合,实际值与理论值结合的方式。

成果预期:对各类建筑在不同阶段的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量化认识,对相关的管理技术及操作的问题进行排查,为评价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1.3.2 对周边自然环境整体特性的破坏

量化要点:根据建筑对周边自然环境整体特性的破坏程度依次设定四个等级,按照严重程度分别设为非常严重、严重、一般、微弱,并对每个等级进行界定。对抽样的不同类别建筑进行影响等级鉴定。

开展方式:按照不同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鉴定评价采用专家打分法。

成果预期:判别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相融合度,对各类建筑对环境整体特性由感性认识迈入理性认识,对未来建筑的全面考核打下基础。 1.3.3 对周边环境可持续改造的限制

量化要点:根据建筑的建设属性鉴别已建建筑自身的可持续改造能力及对周边环境的可持续改造限制度,按限制程度依次设定四个等级,为非常严重、严重、一般、微弱,并对每个等级进行界定。对抽样的不同类别建筑进行影响等级鉴定。

开展方式:按照不同建筑面积比例分类别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个案结合,鉴定评价采用专家打分法。 成果预期:判别建筑方案对自身及周边环境的可持续改造影响程度,由感性认识迈入理性认识,对未来建筑的全面考核打下基础。

2 武汉地区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发展评价管理技术

此评价管理技术主要针对以上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最少的消耗自然资源及最少的影响外界环境三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集成系统平台。此系统主要包括低能耗绿色生态项目流程管理子系统、实际节能效果的评价考核导入子系统、能耗性能标识及政府奖励子系统、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示范项目申请及考核子系统、低能耗健康生态建筑评估技术体系子系统 五大子系统。各个系统主要以相应的制度体系、规范标准等作为支撑性文件。

2.1 低能耗绿色生态项目流程管理子系统

制定相关管理机制及办法,将建筑节能纳入建设项目管理流程,形成从项目报建、设计招标、初步设计审核、施工图设计审核、建筑节能告知性备案、施工过程监管,直到竣工验收备案的全过程监管模式;各管理部门严格把关,凡未按要求实施的,一律不得进入下一环节。

2.2 实际节能效果的评价考核导入子系统

建立机制及系统便于对建筑运行使用阶段的实际节能效果进行跟踪考核,注重实际效果调查数据的搜集,让节能效果标识依据实际效果而非理论效果。

2.3 能耗性能标识及政府奖励子系统的导入

该系统主要分能耗检测、能耗评定及能耗标识三个部分,其中能耗标准的评定最关键,建议以实际效果作为评价基础依据,设定超能耗建筑、中能耗建筑、低能耗建筑及微(零)能耗建筑四个等级(可以以节能的百分比或单方每年能耗总量划定),达到低能耗水平的政府给予相应奖励,再设定低能耗铜奖、低能耗银奖、低能耗金奖。

2.4 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示范项目申请及考核子系统导入

主要是关于示范项目的申请程序、要求及考核要点、体制的系统设置。

2.5 低能耗健康生态建筑评估技术体系子系统导入 主要由技术文件与管理文件组成。技术文件包括健康住宅建设要点(指导性、规范怀、标准性文本)、健康住宅评估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健康住宅评估方法标准、健康住宅监测设备标准及现场测量方法标准;管理文件包括健康住宅实施管理办法,健康住宅专家委员会组织,健康住宅承诺书和保证书。

3 武汉地区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发展制度与政策建议

制度与政策建议主要在以上两大章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主要从加强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完善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强化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加快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四个层面展开。

其亮点将体现在:政策制定方向指引、用能结构的调整(可再生能源)计划、重点示范项目开展(以示范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计划、标准规范更新速度、 政府优惠政策激励、市场化推广运作等。

典范:德国低能耗建筑开发整套系统

锋尚国际公寓:我国首例大面积应用高舒适度低能耗健康建筑技术设计与施工的高档公寓建筑

(中德合作)中国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哈西示范项目

第三篇: 正确理解环保、绿色生态建筑的理念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以倡导节能环保和绿色生态的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一大趋势,绿色建筑也随之应运而生。

早在1990年,英国就发布了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由此带动欧美许多国家和地区陆续形成了不同的绿色建筑评定及执行标准。

中国在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道路上,虽然起步较晚——直至2006年才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然而发展的势头却非常迅猛。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李丛笑介绍,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评出1446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

普通建筑经过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

从上图可以看出,虽然图面上显示出许多的绿意,但是实际上,他还是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工程;为了整体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热烈的、时兴的理念,也出现过一时兴起的大范围乡村返古气息,而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还得从节约、环保的理念上,来理解、来探求;并不是人为的加上一些、种植上一些花花草草的植物那么简单。 现象

广东建筑刮起绿色生态风

水缸、红砖、瓦片、砂锅盖……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记忆碎片”经过设计师艺术处理,成了雷州樟树湾酒店最吸引眼球的装饰品。雷州樟树湾酒店坐落在风光绮丽的白水沟湖畔,设计师把雷州当地文化 融入酒店,中庭“一亩三分地”的水稻田作为文化景观,保留了雷州居民原始的生活状态。这也正是如今新兴绿色生态建筑的一个缩影。

实际上,在广东乃至全国的许多城市,越来越多的建筑群开始引入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譬如广州这些年进行的„三旧改造‟,就产生了信义会馆、1850、TIT、红专厂等一大批在人文生态环保方面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园区,它们也是广东绿色生态建筑发展最显著的样本。

美国一家旅游杂志曾采用问卷的方式,从世界各地搜索出十大令人惊叹的绿色生态建筑,而大家对其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业内普遍认为,绿色生态建筑从本质上说是节能型建筑,或称高效益的建筑。用美国建筑师富勒的话说就是“少费多用”;德国建筑师英恩霍文更具体地明确为:“用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成果,用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较大的使用价值。”

根据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能处理好建筑与人、自然的关系的设计才算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首先建筑要人性化去考虑,创造出舒适、健康的栖息空间;建筑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与索取,减少浪费、考虑可持续使用、节能环保。“建筑应该天人合一,这种设计现在市场上还未普及,需要大力推广。

2011年7月5日,由日照城建集团开发的“绿色佳园”项目荣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成为日照市首个绿色低碳项目。时隔一年,项目一期1#楼A、B楼座已经封顶,让我们得以一窥绿色建筑的秘密。

1.绿色建筑“绿”在品质

提起绿色建筑,相信许多人会下意识地在脑海中构筑一幅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式的绿意盎然的图景,然而当你亲见绿色建筑实体,一定会大失所望。单从外观而言,绿色建筑与普通建筑物并没有显著的差别。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等并非是绿色建筑才会采用的绿化手段,也不能真正诠释建筑的“绿色”内涵。

简介:在高楼林立的深圳,这是一幢很不起眼的小楼——占地3000平方米,12层楼高57.9米。但在国内的绿色建筑领域里,它却是耀眼的明星——是首批获得国家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三星级(最高等级)的项目之一,也是首个通过验收的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项目。

2.会省钱的建筑

一年节省运行费用120万元

在建科大楼人居环境宣传与公众参与项目申报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由于综合应用了低成本、高效率、本土化的绿色建筑技术,建科大楼的综合造价仅为4300元/平方米,以深圳地区普通高层办公楼的造价水平,实现了三星级的绿色建筑。与深圳地区同类型的办公大楼相比,建科大楼的空调能耗降低约63%,照明能耗降低约71%,常规电能消耗降低约66%,总能耗降低约63%。照此计算,建科大楼一年可节电109.44万度。由于在楼顶装有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

运行首年的发电量为7.56万度,占大楼全年用电量的7%。仅电费一项,建科大楼每年可节约117万元左右。在节水方面,由于采用了中水和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统,大楼每年可节水5180吨,扣除中水系统的运行费用,每年仍可节省费用1.5万元。

建科大楼的环境效益也非常可观。每年可节电109.44万千瓦时,间接减排二氧化碳1091.12吨;光伏发电每年7.56万千瓦时,间接减排二氧化碳75.37吨;每年减少污水排放5180吨,非传统水利用率达52%,远超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40%的最高标准。

在大楼的设计者之

一、深圳市建科院研发中心总建筑师张炜看来,建科大楼目前得到社会认可,亮点在于建科大楼是采用本土化和低成本的方法实现绿色建筑。“国内外绿色建筑往往给人以奢侈品的印象,不要说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造价惊人,就是国内的绿色建筑,造价也动辄每平方米数万元甚至更高,给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而建科大楼4300元/平方米的综合建造成本,让人们觉得可以接受,许多来参观的人听到这样的造价,纷纷表示可以将自己的建筑建成绿色建筑。” 3. 会“呼吸”的建筑 与自然和谐共生

与大多数办公楼呈“口”字形不同,建科大楼是面向东南侧的“凹”字形,而且两侧略微有错开。“这主要是考虑到把深圳常年刮的东南风引入建筑内部,同时‘凹’字形结构可以缩短室内空间的进深,让尽量多的自然光照到室内。大楼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室内走廊,取而代

之的是每层都有一个半室外平台,供员工进行会谈、休闲和观赏室外风景。”建科大楼设计巧妙地将自然采光效率最大化,采用了遮阳和反光结合的构造设计,遮阳避免了临窗位置的暴晒,同时把自然光反射至洁白的天花板,进而漫射至更深入的室内。在窗户的开窗方式上,建科大楼采用的是中悬窗设计,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从0度~180度选择不同的开启角度,通过对不同速度风力的合理利用,使每个座位都可以享受到自然风。

更为神奇的是,在建科大楼办公区域的桌面上,设有低速送新风系统,每个人都可以沐浴在最新鲜的空气中。在5楼的报告厅,不仅每个座位下面都有新风出口,而且报告厅两侧的外墙,都是一扇扇可以转动的门。当这些门全部打开时,自然光和通风都可以进入室内。这种对自然光和通风的利用,还体现在大楼一些常易被人忽视的地方。比如,在常人看来阴暗闭闷的地下室,由于采用了光导管设计,可以把自然光引入地下室,白天可以实现自然照明和通风。在人们看来经常是黑暗封闭的消防楼梯,由于设计师采用全敞开设计,楼梯间通透而亲近自然。此外,在每层的洗手间、复印室和吸烟室等易产生污染的空间,都被设计者巧妙地设置在大楼下风向的西北角,避免对室内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4.会成长的建筑 与花鸟虫鱼共生

在建科大楼,富有巧思的设计比比皆是。以1楼的水景喷泉和架空花园为例,它不仅是大楼的一处景观,还是一个“人工湿地”中水

处理系统。它将整栋大楼产生的污水进行生物处理后,变成中水重新用来冲洗马桶。再生水池里的喷泉系统替代了空调系统的冷却塔,池底装有透明的玻璃,将自然光引入地下室的花园。落在建科大楼的雨水也都被一滴不浪费地收集起来,用来浇灌遍布大楼各处的立体绿化。在建科大楼西面,设计者设计了遮阳花架,种满了各种爬藤植物和花花草草,一到春天,俨然是这栋大楼的美丽绿衣,将城市的燥热阻隔在室外。而花架上的花花草草,不仅时常开出美丽的小花,更引得蜂鸟蝴蝶们的光顾,它们甚至在这里安巢筑窝。

除了立体的绿化的“自然外衣”,建科大楼的“人工外衣”也颇具特色。大楼低层区的外墙采用一次成型、整体安装的空心水泥纤维挤塑板,不仅环保,而且强度高、质量轻,同时兼具抗震、耐火、隔音特性。在大楼高层区,设计者采用了一种自主研发的不需要龙骨的超薄铝面复合板外保温系统,既节约了材料,又解决了高区的外饰面和保温隔热问题。此外,设计者还在大楼的西侧立面安装了具有发电、隔热、隔音和通风功能的通道式光电幕墙,加上楼顶的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系统,共同为大楼提供清洁可再生的电力。

只有严格按照国家《绿色环境评价标准》这个大的框架,正确处理好建筑与人、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才算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能达到这样的标准,还需要我们所有人的思想观念的彻底改变,尤其对于我们这个经历过百年耻辱,正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生活、消费观念来一次彻底的思想改变,实属不易,那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努力才是。

以上内容由北京图建达低碳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低碳研发部收集整理。 TGT北京图建达低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网站 公众微信号:搜索中文名称:图建达低碳建筑设计;

微薄账号:欢迎转载,感谢关注!

TGT图建达低碳建筑;

第四篇:绿色建筑标识证明材料(居住建筑)

绿色建筑运行标识证明材料清单

(住宅部分)

一、节地与室外环境

1、场地地形图、场址检测报告

2、规划设计文件、图纸、说明书

3、景观设计文件

4、日照模拟分析报告、植物配植报告、热岛模拟预测分析报告、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环境噪声影响评估报告

5、施工过程控制文档(项目编写的环境保护计划书、 实施记录文件、环境保护结果自评报告、当地环保或建设等管理部门对环境影响因子排放评价达标证明)

6、建成后提供的资料,各项模拟分析报告中采取的措 施及结果的现场核实报告

二、节能与能源利用

1、建筑节能设计文件(含节能计算书、图纸、说明书)

2、设备能效值

3、运行能耗实测报告

4、可再生能源的设计、运行资料(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计算说明,运行实测报告等)

5、节能措施现场核实报告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建筑水(环境)系统规划方案报告(包括绿化节水

1措施),竣工图纸、设计说明书

2、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以及运行资料(包括可行性研 究报告,设计、计算说明,运行实测报告等)

四、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室内主要装饰装修材料的检测报告

2、设计图纸(包括:结构体系节材设计说明、高性能建材使用说明等)、竣工图纸、工程决算材料清单

3、建筑施工废物管理规划文件、施工现场废弃物回收利用

4、混凝土及建筑砂浆工程总用量清单、供货单中的预 拌混凝土及商品砂浆采购使用量清单

5、可再循环、可再利用材料及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 建材的使用情况记录。

五、室内环境质量

1、设计文件、图纸、计算书

2、日照模拟计算报告或检测报告、通风模拟计算报告、 产品检测报告、空气污染物浓度检测报告

六、运营管理

1、物业管理公司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管理文件

2、智能化系统验收报告

3、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公建部分)

一、节地与室外环境

1、场地地形图、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2、总平面规划设计图、设计说明书、绿化设计图

3、日照模拟分析报告、热岛模拟预测分析报告

4、施工过程控制文档(项目编写的环境保护计划书、实施记录文件、环境保护结果自评报告、当地环保或建设等管理部门对环境影响因子排放评价达标证明)

5、场地环境噪声测评报告、风环境模拟预测分析和实测报告

二、节能与能源利用

1、建筑节能设计文件(含节能计算书、图纸、说明书)

2、集中采暖与空调系统竣工图和设计说明书

3、建筑照明设计文件及图纸

4、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文件及图纸

5、节能工程施工验收报告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建筑给排水系统规划方案、竣工图和设计说明书

2、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以及运行资料(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计算说明,运行实测报告等)

四、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室内主要装饰装修材料的检测报告

2、工程决算材料清单(材料种类、数量、重量)

3、建筑施工废物管理规划文件、施工现场废弃物回收利用记录

4、混凝土及建筑砂浆工程总用量清单、供货单中的预 拌混凝土及商品砂浆采购使用量清单

五、室内环境质量

1、室内空气质量、声光热环境测试报告、新风量测试 报告

2、外围护结构结点构造图和热工计算书

六、运营管理

1、物业管理公司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管理文件

2、智能化系统验收报告

3、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注:上述要求的设计文件、图纸、技术书、竣工图等, 只需提供与绿色建筑评价内容相关的资料。

第五篇: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目录

绿色建筑标识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发展史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应走出三大误区展开

什么是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绿色建筑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标识

为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08年4月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成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心绿标办)负责具体工作,已评出15项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其中公共建筑10项,住宅建筑5项;获得三星级标识的项目7项;获得二星级标识的项目3项;获得一星级标识的项目5项。这些建筑的建筑节能率、住区绿地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等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都严格达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相应要求,对减少建筑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作出了确实的贡献。在评价过程中,为了完善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成立了专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来解决评价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发布相关技术文件,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通过召开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记者见面会、国际绿色大会绿色建筑评价与标识分论坛(2009年3月28日)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进会(2009年6月24日),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推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开展绿色建筑标识咨询服务,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

目前评价

一、二星绿色建筑权力已经下放到部分省份,目前有26个省份可以自己评价一星和二星的绿色建筑,三星绿色建筑需要到住建部绿标办和城科会进行评定,目前绿色建筑发展速度南方快于北方,绿色建筑发展较多的省市有广东、江苏、上海,现在北京和天津发展速度比较快。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绿色建筑;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发展史

世界绿色建筑发展史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

1969 年,美国建筑师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使得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同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德、英、法、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

1993年美国创建绿色建筑协会;

1996年香港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1999年台湾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2000年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标准。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史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2005年3月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每年一次),公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及单位,同年发布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06年3月,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签署了“绿色建筑科技行动”合作协议,为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础。

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2008年3月,成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节能与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对外以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名义开展工作。

2009年8月27日,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2009年11月底,在积极迎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召开之前,我国政府做出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

2009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成立,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

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节能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绿色建筑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绿色建筑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应走出三大误区

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在楼盘销售以广告轰炸和概念炒作盛行的年代,“绿色建筑”也毫无例绿色建筑外地成为房地产商们朗朗上口的新词儿,以至于让人们误以为绿色建筑就是高档建筑。

绿色建筑的成本究竟怎样,是否会成为提高房价的因素,住房和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做出了回答:

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其造价只有800元/平方米,可谓价廉物美。

在中国老百姓收入不太高的情况下,大家对房价和房屋成本是非常敏感的。仇保兴说,我们引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些问题,规定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要低,要对整个房地产的价格影响不大。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应用了这些技

术和设备后,投资回绿色建筑报率是很高的,因为住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的开支,一般5年到8年之内,就可以把成本收回来。比如,德国一家公司援助的一项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政府给每户出3000元钱,住户自己出2000元钱,国外援助2000元,总共一户投资7000元钱,对建筑进行了从外保温到供热、智能、玻璃、门、天花板和水循环系统的全面改造。改造后,住户一年所减少的开支就达到3000元以上,周边的许多老百姓也要求运用这些技术。

仇保兴说,并不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就是绿色的,要突破这样的认识误区。把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发展道路定位在高端、贵族化,不会取得成功;事实证明把发展道路确定为中国式、普通老百姓式、适用技术式,绿色建筑才能健康发展。以前的智能化就走过弯路,许多智能建筑,停留在保安、音响控制等方面,线路搞得非常复杂,造价也非常高,甚至耗电量居高不下,这不是智能建筑应有的发展道路。信息时代,智能化应绿色建筑该是多用信息,少用能源。现在有些地方推行智能开关,用手机就可以控制家里的能源开关,冬天走的时候,就把供热开关关掉,下班之前半个小时,手机一按,就能把供热开关启动,这样回到家里时,屋里已经暖洋洋的。主人在外边工作的时候,家中不供热,能省1/3的能源。再如,许多南方地区,房子里的空调40%是为了应对室外的阳光,安装一个很小的智能测温装置,当太阳光正热时,遮阳帘自动升起来,减少射入室内的阳光,减少空调的能耗。这样的智能建筑才是绿色的,才是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建筑。

仇保兴坦言,因为绿色建筑的标识不明确,人人都可以滥用,“绿色建筑”也就成为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提高房价的欺骗性概念。现在应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环境的具体性能进行实测,给出数据,规定对生态环境的保障。把绿色建筑从绿色建筑一个简单的概念变成定量化的检测标准,对达到标准的给予绿色建筑的标识,这样伪绿色就会现原形,最终会退出房地产市场。

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我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做得较好,基本遵循了绿色建筑的标准;但把大量既有建筑改造成绿色建筑的工作推进得不是很顺利,许多既有建筑仍是耗能大户。”业内专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据建设部统计,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53%提高到了2007年的97%;施工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21%提高到了2007年的71%,总共每年可节约700万吨左右标准煤。未来的30年之内,我们还要新建4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在现行建筑管理体系中,达不到绿绿色建筑色建筑标准就不得开工,所以新建建筑的节能只是执行问题,难度并不是很大。难度在于我国现在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的节能改造,如何让既有建筑成为绿色建筑。

比如,北方地区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是63亿平方米,占全国建筑面积总量的10%多一点,却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供热“大锅饭”中,有人是开着窗享受暖气,非常浪费。我国单位面积采暖平均能耗折合标准煤为20公斤/平方米·年,为北欧等同纬度条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1~1.5倍。我们需要在既有建筑中引入“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的概念,需要改革在我国实行了数十年的“单位包费、福利供热”的供暖体制。

据仇保兴介绍,既有建筑现在从楼上到楼下都是一条管道供热,是串联式的,每一户装一只计热表,不可行。现在技术上已经有所突破,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在每个散热片上装一绿色建筑个计量表,成本低,非常适合中国的计量改造。这使得供热也像供水、供电一样,是严格计量的,是可以调控的。据估算,在北方地区,如果房间里供热是可以调节的,不用开窗,就可以节约15%的能耗;如果是可计量的,主人出差或者上班时把暖气关掉,回来以后再开,就可以节约30%的能耗。30%的能耗意味着北京市冬季采暖节省500万吨煤,就相当于减排1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气体。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也是一个艰巨的节能减排目标,

需要加大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

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每台电器设备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般为其开机功能的10%左右;一盏11瓦的节能灯相当于60瓦的白炽灯亮度;选用电子镇流器,较传统镇流器省电30%;变频式空调较常规的非变频空调节能20%至30%。

这些节能小窍门看似细小,日积月累,却能节省不少能源。推广绿色建筑不只是政府的职责,广大居民也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很多建筑本身的节能效果不错,可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把墙皮打掉了,或者换了窗户,拆掉天花板,这样就破坏了建筑本身的节能性和环保性。

仇保兴表示,现在规定,凡是财政投资的项目,都必须达到建筑节能的最低标准,一定要应用建筑节能的标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不管哪个公司或机构建造,都必须是节能的绿色建筑,这需要政府去实施,也需要广大市民关心监督。仇保兴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不能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官员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应进入寻常百姓家。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不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上一篇:律师行业党建讲话下一篇:绿色食品考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