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课

2023-03-15

第一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课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八课 十二生肖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八课

《十二生肖》教案

领域: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彩泥并尝试用剪纸、拼贴等形式创作十二生肖。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作力。

3、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抓住生肖动物的外形特征并用彩泥、剪纸、拼贴等方式塑造富有创意的十二生肖形象。

教学难点:运用夸张、拟人等手法突出生肖动物的主要特征塑造富有创意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直接导入:

1、某某同学,你属什么的?那是*岁。老师怎么知道的呢,根据属相,也叫生肖。十二生肖通常和干支配合作为纪年的符号系统,是我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

2、十二生肖都有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八课(板书十二生肖)。

二、新课讲授

1、观察、练习,学会抓特征。

⑴、教师示范画生肖(子鼠)特征,请学生猜一猜。 小结:要想画得像,得学会抓特征。 ⑵、观察真实生肖动物的图片,学生小练笔画特征。

小结:鼓励回答的学生判断力强,画的同学特征抓的准。我们创作时就要抓住生肖的特征。

2、作品欣赏,探讨表现方法。

⑴、欣赏多张生肖作品总结出夸张这一表现手法。(板书—夸张) 小结:抓住特征并进行夸张,生肖形象就更生动了。

⑵、以子鼠为添加花纹,总结出添加这一表现手法。(板书—添加) ⑶、继续欣赏总结出拟人这一表现手法。(板书—拟人)

3、作品欣赏—十二生肖俑,自然引至泥塑这一表现形式

⑴、欣赏民间艺术家作品,分析他们是如何灵活运用这几种表现手法的。

小结:灵活运用这几种表现方法,就能创作出五彩缤纷的十二生肖形象。

⑵、欣赏—(唐)十二生肖俑,激励学生创作。

三、学生创作

1、欣赏教师范作,小组探讨制作方法。

小结:(彩泥:团、搓、捏、压、刻。剪纸:对折剪,先剪花纹再剪外形;先画再剪。拼贴:先画再剪或刻)

2、构思。你要创作哪个生肖的作品?用哪种表现方法来发挥你的创意。

3、学生制作,巡回指导。解决共性问题,展示好的创意启发其他同学的创作。

四、作品展示、评价

实物投影,从各组挑出的优秀作品,针对讲评。鼓励学生优秀的创意。

五、总结拓展

1、拓展:十二生肖的形象就在我们身边—米奇、喜羊羊、成龙的电影《十二生肖》,还有圆明园流失的生肖兽首等,要想了解更多你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查资料,要学会学习。

2、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对学生提出要求,进行鼓励。

第二篇: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 第八课 百花园 第1课时

第八课 百花园

教学目标:



一、通过学习《编花篮》等四首音乐作品及进行《花之歌》音乐会活动,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百花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



二、表演民歌《盼红军》、《编花篮》,感受四川、河南民歌的风格与特点,并为歌曲用自制打击乐器编创伴奏渲染气氛,进一步学歌曲创作,完成曲调填空创作。 

三、聆听《花之歌》,听辨乐器音色,感受音乐的抒情性,并即兴舞蹈。聆听《牡丹之歌》,感受音乐的赞诵性,学习“牡丹”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歌曲的风格

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表演《编花篮》

1.设问:在座的同学有没有老家是河南籍的?能说一两句河南的地方语言吗? 2.聆听范唱(如教师能用方言范唱效果更好。)

设问:两段歌词各唱出什么内容?

(第一段是“编”„„第二段是“摘”„„)

3.听琴弹奏曲调,找出最有特点的几个音。

4.学生划拍自学曲调。注意装饰音、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5.找出曲调中最有特点的小节。涂一涂,唱一唱。

6.试唱全曲,教师指导并纠正,注意要唱好风格。

7.学生自学唱歌,与周围同学交流。

8.自我推荐表演,师生互评。

9.小结:百花园真美。回家收集以花为题材的歌曲或乐曲,并进行学唱或试奏。

二、《牡丹之歌》

1.由植物中花的知识导入。

设问:谁见过牡丹花?能介绍一下它的形态吗?(花大而美丽,有深红、粉红或白色,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在百花园中是最鲜艳的一种。)

2.初听男声独唱《牡丹之歌》。

介绍《牡丹之歌》的背景及含义。

(影片《红牡丹》插曲,借物喻人。详见教材分析。)

3.欣赏《牡丹之歌》。(边听、边阅读教材上的歌词,边从歌声中体验歌曲的意境并展开想像)。

设问:你从歌声中获得什么启示?(高贵品格)

三、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1.从所给的开始4小节曲调及最后的结束小节,可以断定是小调或羽调式(不给学生讲调式)。

2.要求创作第二乐句、第三乐句2小节及第四乐句。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重复、模仿等手法进行创作。但千万不要把学生框住,要让他们放开创作。 

第三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热爱生命》教案

8、 热 爱 生 命

年级:九年级 科目:语文(下) 备课人:雷州市唐家中学陈黎建 学习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命之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之情。 2.从人物形象的刻画中体会顽强求生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速读全文,完成自学指导 1.谈谈本文的主要内容。

2.主人公在这茫茫荒原上经历着哪些生死考验?他靠什么顽强地生存下来?

3.小说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

4.作品的人物性格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真理?

三:小结

《热爱生命》课堂训练

1.选出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半身不遂(suí) 咀嚼(jué) 驯(xún)鹿 B令人作呕(ōu) 暖和(huō) 蜿蜒(yán) C海市蜃(shèn)楼 耷(dā)拉 巉(chān)岩 D 吮(shǔn)吸 窒(zhì)息 加冕(miǎn) 2.解释下列词语:

海市蜃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吹毛求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蜿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巉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一组词语中,有四个字书写不正确,找出来,并订正

缩手无策 转瞬即逝 骸骨 陌生 漠不关心 无精打彩

吹毛求疵 令人作沤 奄奄一息 闪铄 耷拉 蜿蜒 窒息

错字: 订正:

4、课文中的“狼”,其实远远不止是一种凶猛的动物,它已经成了一种象征,想一想,它象征什么?

5、写出四个带有“狼”字的成语:

1

《热爱生命》课后作业

下午,这个人发现了一些痕迹,那是另外一个人留下的,他不是走,而是爬的。他认为可能是比尔,不过他只是漠不关心地想想罢了。他并没有什么好奇心。事实上,他早已失去了兴致和热情。他已经不再感到痛苦了。他的胃和神经都睡着了。但是内在的生命却逼着他前进。他非常疲倦,然而他的生命却不愿死去。正因为生命不愿死,他才仍然要吃沼地上的浆果和鲦鱼,喝热水,一直提防着那只病狼。

他跟着那个挣扎前进的人的痕迹向前走去,不久就走到了尽头——潮湿的苔藓上摊着几根才啃光的骨头,附近还有许多狼的脚樱他发现了一个跟他自己的那个一模一样的厚实的鹿皮口袋,但已经给尖利的牙齿咬破了。他那无力的手已经拿不动这样沉重的袋子了,可是他到底把它提起来了。比尔至死都带着它。哈哈!他可以嘲笑比尔了。他可以活下去,把它带到光辉的海洋里那条船上。他的笑声粗厉可怕,跟乌鸦的怪叫一样,而那条病狼也随着他,一阵阵地惨嗥。突然间,他不笑了。如果这真是比尔的骸骨,他怎么能嘲笑比尔呢?如果这些有红有白,啃得精光的骨头,真是比尔的话?

他转身走开了。不错,比尔抛弃了他;但是他不愿意拿走那袋金子,也不愿意吮吸比尔的骨头。不过,如果事情掉个头的话,比尔也许会做得出来的,他一面摇摇晃晃地前进,一面暗暗想着这些情形。

1.根据选文有关内容,你能设想他与比尔之间曾经发生了什么事吗?用自己的话概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然而他的生命却不愿死去”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哈哈!他可以嘲笑比尔了”。为什么他可以嘲笑比尔?(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错,比尔抛弃了他;但是他不愿意拿走那袋金子,也不愿意吮吸比尔的骨头。不过,如果事情掉个头的话,比尔也许会做得出来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比尔没有抛弃他,你觉得他们能走出困境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热爱生命》自学指导答案

1.明确:本文写一位淘金者在与同样病弱的野狼的较量、跟踪中,最终咬死了狼,他吮吸了狼血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歌颂生命的无比强大。

2.明确:极地恶劣的地理环境、气候、食物的匮乏、体力近乎衰竭、野兽出没„„同自然的斗争老是失败,饥饿、寒冷、伤痛紧紧缠住他,他甚至想到放弃:“死并没有什么难过”“死就等于睡觉”“它意味着结束、休息”。说明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某些脆弱成分。 但主人公靠着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一面同自然抗争,一面努力地克服自身弱点不断磨炼自己,最终战胜这一切,成为顽强不屈、具有超人勇气的强者。

3.明确:主人公意志坚强、富于毅力、不畏困难,同大自然勇敢斗争;在饥饿、寒冷和伤痛中顽强挣扎;在同病狼的搏斗中获得胜利,终于战胜死亡。

作者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切热爱生命的人的代表,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只要热爱生命就可以是“他”。加上一个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了。

4.明确:作品最富感染力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同时用大量的人物行动表现自己的性格。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富于表现力的细节描写,如微微泛红的鹿骨头、在苔藓、岩石上留下的血迹、病狼的喘息声与粗糙的舌头摩擦两腮的感觉等,从极细微处着笔,极有质感地渲染人物困窘、残酷的处境。最传神的是对疲倦的描写──他的疲倦就像大海的涨潮,“一涨再涨,一点一点地淹没他的意志。但是他还用无力的双手划着,凭着一种奇怪的心灵作用”,出色地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人物体力飘散而心灵执著的情态。它揭示了主人公战胜病狼的主观原因,就是对生命的执著热爱。

人和狼最后的格斗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他从梦中苏醒过来,因为已感觉到有条舌头正在舐他的手,“他静静地等着„„狼牙轻轻地扣在他手上了;正使出最后一点力量咬进它等了很久的东西里面去,可是这个人也等了很久,那只给咬破了的手也抓住了狼的牙床”,一种从未有过的奇特的格斗方式,在奄奄一息的人和同样衰弱垂死的病狼之间展开了。

5. 明确: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剽悍与强大。

《热爱生命》课堂训练答案

1.B 2.比喻虚幻的事物。 故意挑毛病找差错。 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高而险的山岩。

3、错字 缩 彩 沤 铄 订正 束 采 呕 烁

4、这里的“狼”可以看作是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象征。

5、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狈为奸 狼吞虎咽 狼狈不堪 狼烟四起 狼奔豕突

《热爱生命》课后作业答案

1.他和比尔一起去西部淘金,在返回途中陷入困境,而他又受伤了。比尔不愿被他拖累,同时为了独呑金子,就抛下他独自走了。

2.在面临绝境时,他的求生本能使他不轻言放弃,这表现了他对生命的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3.比尔至死都带着它。 他可以活下去,把它带到光辉的海洋里那条船上。 4.对比 用比尔的贪婪自私卑劣衬托处他精神的可贵,身处困境依然保持做人的道德良知。 5.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

29.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课前资料,区别诗词异同 1.简介作者及黄沙岭。同学互相补充。 2.讨论题意及表达方式。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词,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宋代。一首是词,一首是诗。什么是词?(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你从课题上了解到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还可引导按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再读读课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你们会越来越喜欢这首词,会用诗人般的眼光感受到这夜晚的美妙,而且也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夜行的乐趣。

2.学生学习,师了解情况。 3.交流学习情况。 (1)交流学习上阙。

师:你最喜欢哪句词?根据学生发言介绍。

①指导朗读,体会这夜晚的静、奇、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指名感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情景体会喜悦。“蛙声”是怎样的?作者通过嗅觉、听觉来加以描写。

师:好一支欢快的丰收交响曲,好一个热烈的丰收庆祝会,此时,它们在说着什么?闻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你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该句。

③小结,过渡到下阕。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鹊飞枝摇,蝉叫声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个夜晚真美妙呀,我们都沉醉在其中了。(齐读上阕) (2)交流学习下阙。 ①指导欣赏,体会意境。

不知不觉,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下起了阵雨。) 伴随着两三点雨滴,可能还会出现——(耀眼的闪电,隐隐的雷声)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意境。

②指导朗读,了解心境。

此时,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

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表现出的惊喜。

四、总结全文

1.小结:读到这里,你感觉这个夜晚是——生机勃勃、丰收在望。 这次夜行充满了——喜悦、乐趣、惊喜。 2.齐读这首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揭示题目,复习学习方法

1.以往学习古诗采用的是哪种学习方法?(学生回顾:采用的是三步学习法——一知诗句,二抓字义,三入诗境。) 2.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初读。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指名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2.理解诗句意思。

(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1.联系生活中的荷花,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

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2.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

3.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4.小结: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6.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课后题)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 3.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 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五、归纳总结

学了诗词两首,本课的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呢?(都是写夏季的自然风光,不同点在于一首是词的形式,一首是诗的形式。)

教学反思: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学本词是我能围绕文章词句的内容,精心设计出新鲜的教学环节,自然奇妙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和体验词的精美意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

都能兴趣勃勃地演,争先恐后地说,在其乐融融的情境中,实现了思维的碰撞与心灵的沟通,其间闪现出不少真知灼见。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恃趣,张扬了学生学习的个性,也丰盛了文本的内容。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吗?在教学中,让学生勇敢地把自己奇特的见解和感悟倾吐出来,充分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这个阅读的心理规律。

我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以再一次增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发生情绪的共识。韵味十足的配乐吟诵,增进了师生之间情绪的融合。在教师的示范、沾染之下,学生吟诵的热情更高了,吟诵的效果更好了。这样就使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绪美的滋养和艺术美的熏陶。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能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辛词,吟诵辛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20、围魏救赵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

(围魏救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心服口服、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罗地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一切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段)。 第二部分: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段)。 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段)。 第四部分:孙膑设伏,齐军大胜(13~14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抓重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 1.读一读,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魏国军队怎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为了体现魏国军队强大,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1)“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接写出了魏国军队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2)齐国的担心间接写出魏国军队的强大。

3.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读相应的关键词句,你还能读出什么信息?

(严峻的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然而面对强大的魏军,齐国想救赵也不是那么容易。这为后文齐军大胜,体现孙膑的足智多谋埋下伏笔。) (二)学习第二部分(从对话中了解孙膑计谋的绝妙之处)。 1.分角色读田忌、孙膑的对话。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联系上文试想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如果直奔邯郸有可能:(1)邯郸失守,因前文提到“赵国危在旦夕”。(2)打了胜仗的魏军士气高涨,远道而来的齐军若与魏军主力硬拼,胜负难料。

3.再读孙膑的话,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先对魏军的优势、劣势做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避实就虚,攻打大梁”的计谋。

“乘虚而入,直取大梁”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孙膑的计谋判断准确、措施果断。

4.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这些词中,你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孙膑的计谋是怎样具体实施的?自由读第三部分,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

2.在齐军“佯攻襄陵”“直奔大梁”之时,魏军士兵的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孙膑的计谋妙在什么地方?

(孙膑一方面让无名将领带兵佯攻襄陵,一方面又逼近魏国都城大梁。魏军洋洋得意之时放松了警惕,孙膑的计谋得以顺利实施,一攻一逼让魏军实力消耗,出其不意的举动又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理上战胜了对方。) 3.把自己感兴趣的精彩部分再读一读。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在孙膑的“一攻一逼”之后,这件事的结果会怎样呢?自由读第四部分。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设下的伏击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

3.魏军此时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与攻赵时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相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4.对于孙膑的“围魏救赵”你有什么看法?

四、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再次梳理课文脉络。

2.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在小组内讲一讲“围魏救赵”这个故事。

3.小组推荐组员为全班讲述这个故事,共同交流评议。 4.故事交流会:讲一讲课前搜集的其他有关孙膑的故事。

五、自主积累,书写生字

1.找出课文中的成语,用“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积累。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课后反思:

《围魏救赵》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孙膑因势利导,避实就虚,一方面派兵佯攻襄陵,一方面绕道直逼魏国都城大梁,并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最后大败魏军,解救了赵国。故事赞扬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善于分析。

我在与学生共同商讨本课内容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学生总也不能够绘声绘色地将这个故事讲下来。尤其是课文中的四个地名:邯郸、襄陵、大梁、桂陵。学生更是张冠李戴,不知所以。究其原因,学生对当时的战略图在脑海中没有形成直观的概念,根本不知道几者的位置关系,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受到了大大的影响。那么当时的战略图到底是怎样的呢?自己竟也不能画出,问询了许多老师,众说纷纭,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一时难以定夺。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找到了这四个城市包括齐国首都临淄现在所在的位置。邯郸: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襄陵: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大梁:现在的河南开封市;桂陵:今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临淄:现在的山东市淄博市。于是我在现在的地图上对以上位置进行了标注。

31.我爱你,中国汉字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和了解有关汉字的知识,欣赏名家的书法作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好课题 1.有关汉字,你们知道些什么? 2.板书课题: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3.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带着感受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汉字的爱,而汉字究竟可爱在哪里呢?先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文中的长句子。 3.初读课文后,你从文章中知道了些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情感

1.找出课文最打动你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把自己读后的收获批注在课文旁边。

2.全班交流课文中最打动自己的段落或句子。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深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学习第一段:

(1)找出这一段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动情)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把汉字比作什么?(活泼可爱的孩子,美丽多姿的鲜花)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汉字无比的喜爱) (3)“这时我真不忍心将它们框在方格里„„”用你的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不忍。你认为什么是属于汉字自己的快乐呢?

学习第二段:

(1)作者认为汉字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它独特在哪里呢?(每个字都有自己的风韵,在书法家的笔下变化无穷) (2)“‘日’这个字,使你感到热和力„„‘幽’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读这几个句子,说说汉字带给了我们哪些联想。

你还从哪些字中联想到什么?

(3)“而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发生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任你尽情地飞翔与驰骋。”在这个句子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书法家笔下的字变化无穷?你从中体会到句子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情?试着读出这样的感情。

(4)从段尾的反问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一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出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骄傲、自豪之情。)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学习第三段:

(1)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汉字如何给使用它的人带来诗的灵性。

(2)你怎样理解“汉字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 (3)带着你被这些词所调动起来的情绪,读好第三段里的句子。 学习

四、五段:

(1)课文最后两段写了些什么?(作者对中国汉字的赞美) (2)理解句子“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并震惊于它的生命力和奇特魅力”。

在这个句子里,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汉字字数众多,汉字文化浩瀚壮观,像夏夜的星空令人神往!表达了作者“无限钟情于汉字”的感情。汉字既古老又充满活力,在当今时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情

(1)读全文,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面对这些可爱的中国汉字,你想说些什么?

(3)带着自己的情感,深情地读课题——我爱你,中国汉字! (4)带着你对中国汉字的爱,写一写本课的生字,让你书写的汉字也成为愉悦我们眼睛的精灵! 课后反思: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是刘湛秋的佳作,该文紧紧围绕着“汉字的魅力”,尽情抒发对汉字的喜爱、珍惜与赞美之情。赞美它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赞美它给使用它的人带来诗的灵性,赞美它为了一个统一大国的存在,赞美它在科学发展中焕发了青春。

全文语言优美,修辞手法运用丰富,一读就让人喜欢上中国汉字。 在教学中,我结合汉字六书中的知识,用简明的甲古文向学生展示汉字构造的艺术美。如:“日、月”是象形造字法,“霜、霖”是形声造字法,“林、森、休、男”是会意造字法,“上、下、刃”是指事造字法。学生初接触,兴趣极浓,再结合课文来读,来体会,同学们对汉字那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意而叹为观止,从而从内心中感到汉字的奇妙,读起来更有劲了,并主动课外延伸出对其他汉字的理解和感受。

随后,又相机展示了几幅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中那楷书的庄重、行书的流畅、草书的行云流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机让学生感情诵读,相互评价。学生不仅了解了汉字的特点,又让学生学习了语言,真是一举两得。

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汉字书法产生了极大兴趣,竟自主成立了书法小组,纷纷买来字帖练字。看来一节课,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受益,更能让学生在课外延续,让学生终生受益。

32.闻名中外的“三孔”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2.感受“三孔”的雄伟壮丽和古代建筑者的高超技艺,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三孔”的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三孔”的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三孔”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

1.有这样一位伟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的影响最大;他正直、乐观,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几千年来,没有一位中国人会遗忘他。他是谁呢?(孔子)你了解他多少?(学生自由说)今天,让我们走近他,寻访他的遗迹。

2.质疑题目。

学生齐读课题,“三孔”指的什么呢?“闻名中外”让你得到什么信息?

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文章,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用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理解。了解课文内容,“三孔”指的是什么?

3.检查自读情况。

4.交流,板书。(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三、再读文章,理清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三孔”分别位于哪些段落?

2.指名读

1、

2、14段。思考:你了解了什么,前后有什么联系?(总分)

四、细读文章,体味“三孔”的独特

因为诞生了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以“三孔”闻名中外;还因为它历史悠久,布局完整,所以“三孔”闻名中外。那“三孔”到底是怎样的一群建筑,让我们到文章里一睹风采。

(一)孔庙。

1.男女生轮读写孔庙的段落(3~8段)。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2.交流。围绕孔庙的古老、总体布局,以及作者用数字描写表现出建造规模的壮观和建筑者的技艺精湛,概括出孔庙的特点:建筑壮观、工艺精湛。

3.欣赏孔庙的课件,孔庙闻名中外,找找你感受到的孔庙最独特的句子,品读。

“孔庙大约占地十万平方米,有五殿、一阁、两庑、一坛、两堂、十五碑亭、五十三门坊,各种建筑一共是四百六十六间。”“殿高31米多,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显得特别庄严雄伟。殿四周廊下有28根石柱,都是用整石雕成的。其中后檐和两侧的18根石柱,每根都是八面八角,每面刻9条团龙,一共72条,前檐的10根,每根刻两条盘龙,中间有一颗宝珠,构成了‘二龙戏珠’的生动场面。”这两句分别对孔庙整体和局部的描写,都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会建筑的壮观、工艺的精湛、建筑者的不容易。

理解“精湛”“饱经沧桑”。

4.这部分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大家共同交流解答。 针对学生的回答,补充一些历史知识,如《尚书》、《论语》、焚书坑儒等。

(二)孔府。

1.默读写孔府的段落(9~10段),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孔府在今天共有楼、堂、厅、轩463间,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是家庙,西路是客厅;中路的前半部是官衙,后半部是住宅。”作者采用方位顺序展现孔府布局。语言简单,概括清晰。

2.孔府的特点是什么?(布局严谨合理) 3.欣赏孔府的课件。 (三)孔林。

1.小组内学习11~13段,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孔林的独特之处又在哪里?用笔勾画下来。

2.亲自来感受这个家族墓地的独特之处吧!欣赏课件。 3.交流感受,孔林是延续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的家族墓地。

五、品读升华,拓展能力

1.孔子,是一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影响力的人,所以“三孔”远远超越家族的局限,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这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现在,我们来做小导游,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做准备,为大家介绍。

2.播放“三孔”的课件,小导游为大家解说。

六、课后延伸

1.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论语》。 2.搜集孔子的故事,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主要反映中国文化,孔庙、孔府在建筑上取得的成就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集中反映,为什么不可以将我国的古建筑只是渗透给孩子呢?有了这些知识,他们来到一个名胜古迹前,就不是仅仅走马观花的看客,就不是以景点门口照个相为满足的游客,更不可能是以刻上“到此一游”为荣的旅游流氓。(电视剧《西游记》捧红了九寨沟,教会了中国人每到一处就题“XXX到此一游”,绝妙的讽刺)相反,他们会成一个对中国古文化,或者小而言之对中国古建筑有一点点了解的“人”。

因此,在上课之前,就应该让孩子收集中国古建筑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课文涉及到的古建筑名词,弄清楚它们的外形特征。这个过程

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要能够比较完整的了解,可能设计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才行。这里边的学问就大啦!可以推荐几本书给他们看,愿意了解的就了解,没兴趣的也不强求,至少给那些潜在的感兴趣的孩子多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大成殿“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这一句,其实可以发挥一下。黄色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尊贵的色彩,因为黄色在五行学说里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属土,土为黄色)。在唐代,黄色就已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到了宋朝,封建帝王的皇宫开始采用黄色的琉璃瓦顶。至明、清两代,便明文规定只有皇帝之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寺庙才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其他建筑―律不得擅用。(反观现今的仿古建筑,一律铺上黄色琉璃瓦,是对历史文化的无知还是自认为得到官家的认可?)由此可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何等的森严。这一讲,似乎就涉及到了封建王朝的阴暗甚至黑陋的一面了,与我们讲民族的辉煌历史不搭界。其实,知道古代文明的的弊端并不代表我们不热爱,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封闭的糟粕,现代的开放空间(对比),看清缺点是为了正视,而非仰望。有缺憾的历史,照样值得敬重;有瑕疵的文化,相比虚伪的崇高,更能赢得尊重。

圣坛即祭坛,若没有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文化就是一堆瓦砾,弃之毫不足惜。只有对传统文化理解了,才能多些敬畏,少些破坏。

老师应该拥有处理教材的权力,与教科书的编者对话,不排除将编者的意图进行拓展延伸。亦步亦趋的对话者是庸人,举一反三的对话者才是智者。防止过度发挥,只是要求我们偏离语文的航道,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所谓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不应该有泾渭分明的界线。我们只是用教材在教,并非教好教材就可以了。只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学生的能力训练为出发点,我想,就应该算对的。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知识点

第八课知识点

1、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2、专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为我们设置了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4、家庭保护的含义: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5、学校保护的含义: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学校保护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

6、社会保护的含义: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的保护等方面。

7、司法保护的含义: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举例:P106—2)

8、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

9、能够为我们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10、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途径:1)非诉讼手段;2)诉讼手段。

11、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包括:⑴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等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⑵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12、诉讼的含义:它是指人民法院主持有利害关系人参与的处理纠纷的程序。

13、诉讼是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但不是唯一屏障)

14、诉讼(俗称:打官司)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是指由国家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罪犯的活动。

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案件的解决纠纷的活动。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15、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6、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我们与其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

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

简答题

1、为什么(国家/法律)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必要性)

①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②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2、为什么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意义/重要性/必要性/义务/责任)

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既保护自己健康成长,又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稳定。

3、青少年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方法/手段)

(1)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善于同侵犯行为作斗争;(2)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我们与其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3)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

上一篇:五年语文上册期中考试下一篇: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