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作品笔记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油画作品笔记范文

《毕淑敏作品读书笔记》

我第一次看到并记住毕淑敏的这个名字,是由一篇叫《孝心无价》的文章开始的,文章用确切而真实的语句告诫天下的儿女:趁父母健在的光阴,抓紧时间尽孝。不要导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因为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是永远也无法弥补回来的。

因此深深地感谢这么一位温柔的女性,她能用美妙的文字、真实的事例为众生敲响亲情的警钟,使世间少了几位一定要去寻找“后悔药”的凡夫俗子,这才是文字工作者对社会实实在在的贡献。

她的《不宜重逢》写出了许多人用事实验证过的真理,谁都经历过初恋或暗恋的时光,几年过后,几十年过后,还是不要刻意相逢为好。正所谓:相见不如怀念。事过境非,想追忆的往事放在心里,真诚的祝福也放在心里,曾经的暗恋尽管很苦、很涩,当年未能表达是缺乏勇气,如今不提起是不忍,不忍惊扰了心底那一潭清泉,不要说,不要说,一说就错! 教育孩子是个永恒的话题,毕淑敏用自己作为心理学博士的专业知识在作品《一厘米》中为我们讲解了她独特的见解。文章主人公陶影因为儿子的一厘米身高而颇费周章。两个场景,两种情况,两种态度。公交车上的两毛钱给儿子买来了对长大的渴望,公园里的五块钱则给儿子小也上了一堂最好的人生课堂。陶影不是争取那多出的五块钱,而是争取在公众场合母亲在儿子面前失去的尊严,拾回儿子对母亲的崇拜,给予儿子做人要宽宏大量的教育。是因为爱你,才会全力去争取。

有人说,人生的婚姻是双鞋。毕淑敏写过一篇文章叫《婚姻鞋》。那文章说,先有脚后有鞋,对鞋的感受只有脚最清楚;如果没有合适的鞋,我们宁可赤着脚赶路。是的,如果没有合适的鞋,脚也许可以走完全部的历程。但是前行的道路并不平坦,冬天有雪,夏天有泥,沟沟坎坎,荆棘丛生。在没有鞋的日子里,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于是,脚呼唤鞋,脚寻找鞋。终于有一天,鞋出现了。从此,在人生的漫漫旅程上,鞋和脚结伴远行,鞋陪伴着脚攀登峭壁,跋涉泥泞,迎风踏雨,执着向前。

我最喜爱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了,文章如题目一样,无一个赘字、一句废话,犹如一针清醒剂,使读者由眼睛吸收,而渗透至心灵。它阐述了在生活上喜或者悲的时候,都要提醒自己,正确看待事情,尤其要记得关于幸福的提醒,它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幸福需要提醒吗?是的,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老师、朋友、同学提醒自己不要悲观、不要失望,却从来没人提醒自己要珍惜幸福!文章反映了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是对“知足常乐”的另一种诠释,直达现代人浮躁、郁闷这个心理病灶,因而被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

毕淑敏是位有深刻的社会责任感的女人,是位因阅历深而无年龄感的女人,如果世间能有更多这样的女人,与音乐、书本为伍、与善良、正直为伍,将无所谓漂亮与否,都会如散发着阳光气息的花草,将周围装扮得愈加美丽。

第二篇: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串讲笔记

单选

1、晚唐体尊崇的对象实际是贾岛、姚合。

2、林逋,称梅妻鹤子,有《林和靖诗集》。《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宋初最早提倡儒学复古和文体复古的代表人物是柳开。有《柳河东集》。

4、王禹偁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5、西昆派标榜学习李商隐。

6、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有《欧阳文忠公集》。

7、梅尧臣、苏舜钦与欧阳修共同倡导诗文革新。梅尧臣,世称宛陵先生,有《宛陵先生文集》。

8、前人比较二苏文章,认为“大苏文一泻千里,小苏文一波三折”(大苏:苏轼,小苏:苏辙)

9、晏殊,词集名《珠玉词》。其词作是一种极端贵族化的审美趣味。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说“昨夜西风凋碧树”三句似“诗人之忧生”,又以之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境”。

10、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词集《小山词》

11、李清照在《词论》中“变旧声作新声”的词人是指柳永。

12、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点铁成金”《豫章黄先生文集》。

1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

14、吕本中编列了一张《江西宗派图》,列黄庭坚为“宗派之祖”。宋末元初的方回又称杜甫为江西诗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15、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词集名《片玉集》。形成了自己缜密典丽的词风。

16、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词集《漱玉集》。坚持词“别是一家”。

17、朱敦儒,字希真,词集《樵歌》

18、范成大,号石湖居士。有《石湖居士诗集》和《石湖词》。作品将记述农事活动,反映农民疾苦和描写田园生活逸趣这几种创作传统融合在一起,成为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他晚年在石湖所作《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六十首,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

19、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20、叶适是与朱熹同时的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

21、陆游,年轻时从学江西派诗人曾几。诗集《剑南诗稿》和文集《渭南文集》。陆游的文章在南宋卓然为一大家,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老学庵笔记》、《入蜀记》以及《渭南文集》中的若干序跋记传文字。

22、北宋宋祁的《宋景文公笔记》首先使用了“笔记”这一名称。宋代笔记的内容大致包括史料佚闻、风俗掌故、学术考辨、诗文评析等几类。

23、辛派词人有陈亮《龙川集》刘过《龙洲集》和《龙洲词》。

24、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25、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有《白石道人诗集》和《白石道人歌曲》。其诗初学江西诗派。其词被张炎称赞“不惟清空,又且骚雅”。格律派。

26、吴文英《梦窗词》

27、王沂孙,有《碧山乐府》

28、最早的诗话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29、元好问,编纂了金诗总集《中州集》和金史著作《壬辰杂编》。成为当时南北诗坛上最有力度的诗人。号:遗山

30、元杂剧大致可分为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社会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等五类。《陈抟高卧》通称“神仙道化”剧

31、元杂剧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32、元杂剧中的水浒戏是公案剧。

33、散曲在金、元之交就被文人士大夫所采用,称为“新乐府”

34、南戏产生于宋代。

35、关汉卿是使元杂剧形式最后定型的作家之一。

36、在角色体制上,杂剧一般分为四大类:一是旦,二是末,三是净,四是杂。

37、有关元代杂剧作家、作品的著录,首见于钟嗣成的《录鬼簿》。

38、从杂剧史的角度看,关汉卿是本色派、豪放派的开创者

39、、《西厢记》描写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40、马致远参加元贞书会。

41、白朴、关汉卿参加玉京书会。

42、元历史剧《赵氏孤儿》作者纪君祥。

43、水浒戏中最著名的是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44、张可久,一生专写散曲,有《小山乐府》

45、明代李开先将乔吉与张可久相提并论,称为“曲中李杜”

46、贯云石,出自维吾尔族贵胄。

47、四大南戏——“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

48、《刘知远白兔记》是书会才人编的。

49、宋元话本小说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文体的正式出现,开始了我国文学语言上的一个新的阶段。

50、《三国志平话》和《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今人合称 《全相平话五种》。讲史话本。

51、《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奠定了长篇章回小说发展的基础,也为后世长篇章回小说提供了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两种范例。

52、〈红楼梦〉最终确立了八言回目的完整体例。

53、在永乐至成化间(明末),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

54、茶陵诗派代表李东阳,做诗力主宗法杜甫。

55、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记录元及明初的杂剧剧目,品评一些杂剧家的作品,列出北曲谱例曲,成为研究杂剧的重要文献,影响较大。

56、王九思杂剧《中山狼》,主题与康海的《中山狼》相似。这本剧只有一折,开明代单本杂剧之先。

57、《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作者徐渭。

58、、嘉靖、隆庆间,著名曲师魏良辅对昆腔进行了改革。经过魏良辅的改革,昆腔集中表现了南曲清柔婉折的特点,同时部分保存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腔。

59、粱辰鱼的《浣纱记》是首先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为昆曲的传播做出了贡献。这种借生旦爱情以抒写历史兴亡的方式,对后世传奇有明显的影响。

60、沈璟是吴江人,故被称为“吴江派”,文学史上也称作“格律派”。

6

1、除《牡丹亭》外,汤显祖还写了〈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临川派。

62、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可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等类别。《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明代小说中的“四大奇书”。

6

3、《三宝太监西洋记》是神魔小说。

64、明后期拟话本小说最著名的集于是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简称“三言”。此外有凌 初编辑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

65、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共同被称为“前七子”,为文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6

6、“后七子”是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棒、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的并称,而以李、王为首。

67、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被称为“唐宋派”。

68、茅坤,所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影响很大。

6

9、归有光,著有《震川先生集》

70、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就是受到李贽思想的直接影响。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世称“公安派”,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主将。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7

1、“竟陵派”,其代表人物是钟惺和谭元春。他们的主张:反对拟古,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在诗文中开眼界,形成了这一派文学上“幽深孤峭”的艺术风格。

7

2、冯惟敏是明后期散曲家的代表。

7

3、在晚明融合“公安”“竟陵”之长而较著名的作家是张岱。张岱著有《陶庵梦忆》、《琅环文集》、《西湖梦寻》。

7

4、顾炎武参加复社被人称作“一代诗史”。

7

5、魏禧《大铁椎传》。

76、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

77、明末清初,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词派,标举北宋欧阳修、苏轼,兼尊南唐二主。

7

8、浙西词派以朱彝尊为首;阳羡词派以陈维崧为首。

79、朱彝尊,他的词标榜南宋,推崇姜夔、张炎。曾纂辑唐宋金元五百余家词为《词综》。

80、(醒世姻缘传)是用山东淄博一带的方言土语写成的。

8

1、李玉是苏州派的领袖人物,《一捧雪》、《千忠戮》、《清忠谱》

8

2、“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收拾起”指“倾杯玉芙蓉”首句(《千忠戮》),“不提防”指洪升〈长生殿。弹词〉。

8

3、《水浒后传》陈忱、《说岳全传》编写者钱彩,增订者金丰。

84、《好逑传》人物:铁中玉、水冰心

8

5、<红楼梦》初名〈石头记〉,简称脂评本。程伟元和高鹗增补了后四十回。脂评本系统就被程本所代替,后四十回文字,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

86、<红楼梦〉的研究,五四运动以前,最有影响的是“评点”和“索隐”两派。五四以后,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新红学”派是红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流派。

8

7、汝珍的〈镜花缘〉谈才学和妇女问题

88、翁方纲,论诗主张“肌理”说,主张用学问做根柢,以增加诗的骨肉。

8

9、桐城派:在方苞、刘大 、姚鼐。方苞认为作文要讲究义法。

90、弹词《天雨花》作者粱贞怀是清代较早的一部弹词。〈再生缘〉作者陈端生

9

1、子弟书是鼓词的一个支流。

92、梅曾亮,字伯言,他成为桐城派后期的中心人物。

93、曾国藩,字涤生。为文于义理、考证、辞章外,还强调“经济”,对桐城派文论有所推进,编选的《经史百家杂钞》,时人称之为“湘乡派”。

94、宋诗运动,至同治、光绪年间,衍变为“同光体”诗派。代表作家有沈曾植、陈三立,陈衍等。

9

5、狭邪小说《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作者韩邦庆。人物对话全用吴语方言,充满浓厚地方色彩,胡适推为“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 《荡寇志》作者俞万春。《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

9

6、“诗界革命”它的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粱启超等人。

9

7、黄遵宪提倡“我手写吾口”

9

8、梁启超曾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一系列文学革命的口号,形成一种新体散文,号“新文体”。

99、汉魏六朝派,代表作家有王闿运;晚唐派,代表作家有樊增祥、易顺鼎。

100、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10

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结构,较〈官场现形记〉完整。全书虽仍无贯穿始终的情节,但以“九死一生”为主要线索,把其二十年“亲见亲闻”的人和事串联起来,有了贯穿全书的人物。

10

2、南社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柳亚子著作今有《磨剑室诗词集》。

10

3、柳亚子,陈去病等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

10

4、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东京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 名词解释

1、西昆诗派(西昆体):宋代初年,诗人杨亿编《西昆酬唱集》(西昆,指秘阁藏书之所,因《山海经》言昆仑山之西有群玉山,为先王藏书册府),西昆诗体和诗派便由此而得名。《西昆酬唱集》全部为近体律诗,代表作家为杨亿、刘筠、钱惟演。西昆派作家均是身居清要的馆阁之士,诗的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创作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诗文标榜学习李商隐,其中杨亿、刘筠以骈体文著称。(西昆派多数作品缺乏真情实感,堆砌过甚,不免剽窃之讥。西昆派作家惟美风格固然是对宋初浅俗的白体诗风和缺乏文采的复古文风有所矫正,但其创作脱离现实,偏离传统的文学标准,馆阁气十足、仅重外表精美的艺术趣味,注定了主导文坛的时间不会长久,但在北宋文坛仍有一定影响。)

2. 太学体:石介在反对杨亿的淫巧之文时,不适当的将杨刘的文学追求视为威胁儒家思想的异端,他在主讲太学期间,片面强调文体复古鼓励了古文中陷怪奇涩的太学体的形成,后来欧阳修等人促使这一文体转变。

3. 陆游闲适诗:陆游闲适诗涉及山川景物农村风俗民生疾苦,内容广泛;既表现对生活的,也表达了他所领略的宦海风波和人生忧患;主要代表作如:<游山西村>,从平淡的生活中品出了隽永的意味,深含哲理。

4、江湖诗派:在四灵之后,又出现了一批飘逸江湖的诗人。临安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僚,身份低微,也有少数人曾官要职。他们相互酬唱,以江湖习气标榜,因而被称为江湖诗派。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戴复古,号石屏,有《石屏诗集》、《石屏词》。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后人评其词“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岂剪红刻翠者比耶”。

5. 以禅喻诗:严羽提出“兴趣”说,认为诗歌性质最终仍是“无迹可求”、“不可凑泊”,他在说明这种诗歌性质时采用的是“以禅喻诗”的方法。以禅喻诗的风声开始于北宋苏、黄等人,南宋时期更为流行。严羽改变了前人仅以参禅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严羽认为诗的本质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妙悟”。这样,他就把以禅喻诗的运用到诗的本质问题上,由此导出了后人的“诗禅等一”等论调。

6. 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鼓子词是用一个曲牌反复演唱,赚词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套曲演唱,诸宫调则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因而容量大为扩充,音乐变化更为丰富,叙述手段也有相应的提高,除旁述外,也有故事中人物的自白。诸宫调有南、北诸宫调之分,北诸宫调又称“弦索”、“ 弹词”。 诸宫调的代表是《刘知远诸宫调》和《西厢记诸宫调》。

7. 南北合套: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每折戏的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演出时,通常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一般没有唱词。

8、“铁崖体”:元末文坛的泰斗是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他论诗主张写个人性情,反对元初以来在宗唐风气中出现的模拟弊端。他以古乐府见称于时,其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并因此形成“铁崖派”。元中期诗家大多效法晚唐诗体,但又因才力薄弱无法追踪前人反而堕入萎靡。杨维桢正为此而欲振起日益卑靡的诗风而特创“铁崖体”。

9. 茶陵派:李东阳在成化,弘治期间,以台阁大臣的地位主持诗坛,奖励后进颇有声望,因李东阳是茶陵人故史称茶陵派主要诗人有谢铎,张泰彭民望等,强调法度音调师法杜甫,他们的作品或咏史书怀或悯民疾苦或感时伤世,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对台阁体文风有所冲击,对前七子有直接影响。

10. “唐宋派”: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被称为“唐宋派”。茅坤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力主学习唐宋古文,所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影响很大。“唐宋派”作家在文学上取得较突出成就的是归有光,著有《震川先生集》。“唐宋派”作家的努力,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有较大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为后来公安派结束复古主义在文坛的统治起了一点开拓作用。

11. 格调说:沈德潜提出的“格调说”,认为诗歌在内容上应该符合封建社会秩序,在表现上,应“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要讲含蓄、比兴,只能“委婉陈词”,不可“过甚”、“过露”。好诗的标准是“风雅”,是盛唐的诗歌,因此写诗必须学古,必须有法度,也就是要“摩取声调,讲究格律”,由于他的努力,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之风弥漫诗坛。

12. 三言二拍:是白话短篇小说,三言即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二排即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他们反映了新的内容:商业活动;出现了新的意识:尊重妇女,还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对后世白话小说影响较大。

13. 立主脑:针对戏剧的演出李渔提出立主脑,即确立为全剧结构的一人一事它既是戏剧结构的主线也是作者立意的焦点,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他提出传奇只写一人一事必须减头绪而且要一韵到底从而保证了艺术的整体性。 简答题

1、 欧阳修的文章风格。

1)平易近人,纡曲蕴藉。他继承了韩愈散文文从字顺的要求,而摒弃了其怪怪奇奇的作风,能寓雄健于畅达,在平常中见隽远。2)在文体形式上,他的散文并没有有意避免偶俪现象,而是适当地吸取骈文的有益成分,使散文更富于节奏感和情韵之美。同时,他也将古文笔法融入制诰表启等骈文的写作中,开启了宋代四六文的新体式。

2、 柳词描写女性形象的特点。

1)柳词所描写的大多是身分更为确定的歌*.

2)柳永与她们接触较多,理解并同情她们的遭遇和内心痛苦,因而除了一般地描摹她们的玉肌琼艳、表现欢聚分离之外,柳词还更细致地写到她们的身世经历和心理活动。

3)一般来说,这些歌*形象是泛化的,并非某个特定对象,这表明这些词主要是为投合一般读者的欣赏要求而制作的。

3. 苏轼诗歌以理趣见长的特点:

1)苏诗中有不少以理趣见长的作品,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2)苏诗中所谈的“理”,不是玄思或吊诡,而是生活中随触而发的感想,在习以为常中给人新的启迪。

4. 简述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

1) 他有意放弃了白居易以来的诗歌讽谕传统,很少在诗中议论时政,而将创作更多地转向个人精神世界。

2)他又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反对在诗中毫无节制地表现各种情感,要求以“养心治性”为根本目的。他的诗歌世界显得不那么丰富,使人感到诗人往往在故意回避抑制自己的感情。

3)在内容上,他不想超越前代文学范本,而提出了“规模其意”的“夺胎法”、“换骨法”。

5.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关汉卿以其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并参加了演出实践活动,促使杂剧艺术体制趋于完备。

2)关剧题材广阔,无所限制,丰富多样,从而极大地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功能。塑造了一大批身分不同、地位不

一、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坚强善良的窦娥等。

6. <梧桐雨>的思想倾向

1) 梧桐雨是一出历史悲剧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2) 白朴通过唐明皇的形象和遭遇,概括了一代王朝兴亡的变化,不仅对亡国教训的总结,更突出的流露出对时世陵替,人生变迁胜衰转化的哀愁凄恻的情绪。

3) 对唐既有讽刺批评也有赞赏同情这构成了唐形象的复杂性也造成了作品内容的复杂性,作品借历史故事来抒发作者深切的现实感受,融情入景高度渲染。

7. 马致远的杂剧在艺术风格上的突出特点。

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随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这就使他的杂剧具有浓厚的士大夫气。他兼有关汉卿的豪放和王实甫的文采,文词典雅清丽,洒落激扬,《太和正音谱》比之为“朝阳鸣凤”。

8. <水浒>的情节结构特点

1) 水浒是在传说故事的基础上不断加工而成的长篇章回小说,内容情节不断增饰,由简到繁

2) 全书的结构具有相对独立与整体一致相结合的特点,书中情节的安排,主要的单线发展,每主情节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3) 各个相对独立的人物故事又由聚义这条主线连接在一起,一个人物引出一个人物环环相扣。

9. 汤显祖戏曲思想。

在戏曲方面,汤显祖强调重视文学性,不主张拘泥于音韵格律。这表明汤显祖在艺术的整体上更注重艺术家的创造精神和才情与个性,与因袭陈腐的创作习风大异其趣。汤显祖对戏曲的演出也颇精通,曾亲自指导艺人演出,为当地宜黄腔戏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0. 简述顾炎武诗的特点。

(一)是现存的四百余首诗歌中,十之八九寓有强烈的家国兴亡之感,绝少世俗应酬之作,即便是拟古、咏史、写景、唱和之作也是如此。

(二)是他的诗取材颇为广阔。晚明统治阶级的腐朽堕落,清兵入关后残酷的屠杀和剥削、汉族人民的苦难和敌忾,都在他的诗中反映了出来,因此被人称作“一代诗史”。

(三)是他的诗歌风格雄浑悲壮,苍凉沉郁,语言却又朴素自然,兼有杜甫和陶潜的优长,并带有学者的气质。

11. 苏州派传奇创作的三大特色。

1)讥切时弊、关注现实的现实精神。

2)事关风化、劝善惩恶的教化目的。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平民色彩。

12. <桃花扇>中扇子的作用

全剧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定情物桃花扇贯串始终。这柄桃花扇,原来只是爱情的象征,但它一旦成为侯、李离合和南明兴亡的历史见证,便赋予人生理想的象征意蕴。“桃花薄命,扇底飘零”,这本身就给理想带上悲伤情调;而香君的桃花扇却是“美人之血痕”点染成的,这就更染上了悲壮的色彩;最后张道士裂扇掷地,隐寓地透露出理想的破灭。

13、龚自珍诗的浪漫主义特色龚自珍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形式多样,境界奇肆,形象瑰丽,极富浪漫色彩。他继承了屈原、李白两位浪漫主义诗人的传统,常常通过奇特的构思、新颖的比喻,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奇丽壮观的意境,以表达其自由奔放的感情。诗人还常想落天外,喜用“风雷”、“秋气”、“童心”、“剑”和“箫”等等意象,以抒发自己深含的思想和感情。

论述题(请自己详细论述,如果你想得高分)

1、

辛词豪放特征。(1-139)

1)辛词的豪,与前人相比,一方面更为沉著,更具实在内涵;另一方面则更为恣肆,更加不受拘束。

2)豪放转入深沉,使辛词往往具有一种特有的意味和韧劲

2、

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1-188)

1)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2)元代政治对杂剧的兴盛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元代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元代初年比较尖锐;另一方面,元代初年恰恰是封建统治相对比较薄弱的时期。

3) 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这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4)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是促使元杂剧兴盛的重要原

3. 崔莺莺的形象特征。(1-210)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4、《牡丹亭》浪漫主义特色。(2-70)

《牡丹亭》富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其主要特征,就是理想色彩非常强烈。

1)汤显祖把杜丽娘作为理想化的‘情至“的化身来描写,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奇幻情节,揭示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对人的真性情的憧憬与追求。

2)汤显祖是饱含着深情写作的。

3)《牡丹亭》在情节结构上充满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等情节,都是只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事物。

4)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处处充满诗的意境。许多曲词将抒情、写景、刻画人物,紧密结合在一起,文采斐然,美不胜收,达到了传神的境地。

5.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1)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1)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

2)表现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

1)①塑造了几个科举迷的形象,揭示科举制度腐蚀人们灵魂的罪恶。其中范进,周进是代表,作者不仅写出了他们被科举折磨的如痴如狂的迂腐可怜形象而且还写出了造成这种变态心理的典型环境

② 塑造了一批举业至上者,他们向往功名,推崇科举但本身没有痛苦的经历。马二先生,鲁编修。鲁小姐为代表。

③ 以

夫和匡超人为代表的,他们原先的很淳朴的青年,后来中了八股的毒害而堕落。

2)作品塑造了一批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形象从侧面揭露了科举制度的丑恶。这些人的科举制度的得实利者,如王晦⑶刻画了一些假名士,假山人他们在功名上不得志但也不好象周进范进那样哭熬挣扎,而是投机取巧,混充风流名士,互相标榜,过着无聊的寄生生活。

(3)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从四类人身上表现出来:

1)是敷衍大义时塑造的王冕,他是历史典范人物的代表

2)杜少卿和沈琼枝,在前者是作者的化身或寓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3)被作者认为是真儒贤人的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人

4)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市井小民。(请详述)

6. 贾宝玉的人物形象。(2-241)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也是作者着力最多、写得较为成功的人物,在他身上既有着作者的影子,也寄托着他对人生和现实的反思。

贾宝玉性格的特点,首先是对于锦衣玉食、安富尊荣生活的不满、厌恶,乃至愤懑。第七回他感慨地说:“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封建贵族的沉闷生活,使他心中充满了孤独、寂寞和哀愁,也刺激了贾宝玉要求摆脱束缚的性格发展,并导致了他在思想和行动上对一系列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教义的怀疑否定。如他对八股文深恶痛绝,不肯走当时一般贵族子弟“学而优则士”的“为官为宦”的道路,更不愿同官场人物交际。他对于男尊女卑的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挑战,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具有发展上的一贯性、连续性,以及思想上的严肃性和不妥协性。他同姐妹们的亲疏远近,是以思想上的亲疏远近为标准的。贾宝玉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形象。他不满意出身的贵族阶级及其生活,却并不知道什么是更有意义的生活,因而常常陷入了矛盾、苦闷、无可奈何的境况之中。他向封建的传统文化提出挑战和怀疑,却并没有从理论上进一步否定孔孟之道,斩断对寄生生活的眷恋。他追求高尚的爱情生活,却多少也夹杂了纨绔习气,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贾宝玉性格内涵的丰富复杂。 五篇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

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昆体功夫

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一、 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二、 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三、 大量用典

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 “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 苏 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诗歌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

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第四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 江西诗派

1、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2、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3、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

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4、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紹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5、创作主张及特色有: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

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艺术特点

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严羽在《沧浪诗话》将黄庭坚的诗列为“山谷体”,其主要艺术特点有:

1、喜欢用拗句,所谓“拗句”,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有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这种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的做法,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

2、“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所谓“夺胎换骨”,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的语言炼金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故为新”——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如,《登快阁》“朱弦”、“青眼”一联,活用伯牙、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

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风格特征

黄庭坚“山谷体”的总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

1、以字句的奇崛造成一种陌生感,追求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和诗韵的兀拗美。“生新”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瘦”洗净铅华:“硬”刚健挺拔。工于炼字是山谷体的特征之一,以善用动词、形容词和语助虚词的炼字法著称。

2、也有浏亮芊绵的自然晓畅之作,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表现作者晚年历经磨难而不屈服的坚强性格,虽不乏劲峭气格,但运笔自然流畅,语句浅易。

第五章 北宋词与南渡词

简述晏殊《珠玉词》的艺术特色

晏殊的《珠玉词》往往是晚会宴游之余的消遣之作,吟咏春花秋月的闲愁。这类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词中极少出现感情色彩强烈的字眼,圆融平静,没有激情的烈响,营造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一份闲雅的无可奈何情调。如《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明净雅致的语言。

3、 曲折精巧的构思,表现了对多彩人生的眷恋之情和与之相伴的伤感。

试叙北宋词的发展,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即柳咏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北宋词至柳永出现了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制和推动慢词艺术的发展是柳永对词特殊的贡献。

1.因柳永大量地创作慢词,宋词乃始由小令阶段渐进入慢词时期。为长调慢曲作词,柳永属第一人,他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

2、柳永慢词多用新调,小令是为旧声(清乐)而写的,慢词是为新声(俗乐)而写的。柳永的创体之功是基于他的创调,宋词中有100多个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二、对题材的开拓

1、他写了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写都市风貌,都市生活风俗与反映尽享太平的市民思想为主。如《望海潮》歌咏杭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宋代社会太平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及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这在词的题材方面是一大开拓。

2、歌妓词,写与歌妓来往,这些词虽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的赤裸裸宣泄,更多带有才子佳人恋爱的情调而求灵与肉的统一。柳永的笔下充分表现对歌女们的温柔多情的理解和大胆表现她们的情感,这种写法,开了市民文学的先声。

三、以赋为词:柳永把赋体笔法引进词里来,增加了词的叙事因素,将铺排式的叙事与白描式的写景结合起来。如《雨霖铃》创造了情景递近的铺叙模式,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适当安排,传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四、雅俗并存:

1、“俗”的方面:柳词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他能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如《佳人》“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言情道爱,表现的很浅尽,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柳词的“俗”还表现在题材内容方面,他写了许多描写城市生活的词和歌妓词。如《望海潮》等。

2、“雅”的方面:一是以赋为词,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适当安排,传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二是羁旅行役词,以男性口吻写离愁,所写的辽阔的山河,多了一分自然雄浑的力量,扩大了词境的容量。

简述柳永词的俚俗色彩

柳永词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

一、俚俗色彩首先表现在语言的浅近易懂上,他能够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如《佳人》“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言情道爱也很浅近,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柳词在当时成为最通俗的大众歌曲。

二、柳词的俗还表现在题材内容方面:

1、他写了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写都市风貌,都市生活风俗与反映尽享太平的市民思想为主。如《望海潮》歌咏杭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宋代社会太平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及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这在词的题材方面是一大开拓。

2、歌妓词,写与歌妓来往,这些词虽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的赤裸裸宣泄,更多带有才子佳人恋爱的情调而求灵与肉的统一。柳永的笔下充分表现对歌女们的温柔多情的理解和大胆表现她们的情感,这种写法,开了市民文学的先声。

周邦彦词的“集大成”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邦彦是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可从三方面来看:

1、从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方面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

2、就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妥帖工稳。

3、从创作风格方面说,周邦彦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如《苏幕遮》“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体物工巧细致,用笔之缜密典丽,开南宋雅派词的先河。

试叙周邦彦清真词的艺术特色

北宋周邦彦的清真词,以知音律、备法度和风格醇雅著称,清真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以深契微茫的笔触体物言情,表达曲折深细,心理情感内容得到多层次的展开。

2、讲究辞章和结构,通过严密的结构使丰富曲折的内容归于和谐统一。如《六丑》这是一首羁旅词,看似咏落花,实为自叹身世之作,在结构、章法上都花了很大功夫。

3、“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如《金陵怀古》用笔拗奇,给人以深劲之感,一份深感久蕴的怀古情思借景表达,意境浑厚,气韵雄浑,声调激越。

4、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能雅能俗、也清也丽;如《苏幕遮》“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如《金陵怀古》此词的题旨隐括刘禹锡的《金陵五题》而成;讲究格律。

简述秦观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北宋中叶的秦观善于抒情的哀婉词作,是婉约词的代表。他的婉约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灵心善感而寄情深微,如《浣溪沙》以寻常之语,状寻常之事,寄情幽远。

2、有句皆隽、无字不雅,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景中寓情,情中有景。

简述秦观词的情致的表现

秦观词以抒情为主,能化景物为情思,秦词中的情致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1、描写男女之情:如《淮海词》中写“儿女柔情”之作占绝大多数,故有秦词“专主情致”之说。秦词便于女声演唱的那种柔婉缠绵的口吻。秦词善于情景交融来表达感伤的情绪,深具一种袅袅婷婷的情致。秦观的慢词也以铺叙为主展开词情,常在关键的地方插入含蓄优美的景色,使那本欲畅达的感情有所收敛,极富情致和韵味,被誉为北宋词坛婉约派的“大家”。

2、描写身世之感:如《踏莎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悲苦凄怆之情,选择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运用提炼加工的口语来表达,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在写滥了的题材中创出新意,以情韵取胜。

试叙“易安体”的艺术特点

宋室南渡后的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易安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广为流行。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能够把浅俗的文字,组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易安体”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

二、“易安体”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如《春晚》“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的后期词,多这种愁苦之作,情调入于凄壮悲伤一途,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相融合,是“易安体”的特殊格调,令人凄怆欲绝。

三、“易安体”倜傥有丈夫气,如《渔家傲》。“易安体”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地方,是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

第三篇:余秋雨作品山居笔记读后感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小编为你整理了余秋雨作品山居笔记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山居笔记读后感(一)

先前我并不曾听闻余秋雨这位在当今文坛中颇有地位的作家,接触他的文章是一次机缘巧合。一个同学向一向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我推荐了《千年一叹》。我虽然在文学上的造诣不深,但我知道他的散文绝对是能让我产生共鸣,书中的一字一句对我都是强烈的震撼。这本书绝对是真实的感受,经过整整一年拔山涉水,躬行践履,他走过了充裕着异域风情的埃及,希腊,土耳其,穿过了战乱连年的伊拉克、巴基斯坦、伊朗,他在尼泊尔欣赏着常年冰封的喜马拉雅山在晚霞的映射下透显出的雄威。感受着一个文明从兴盛到衰败。按理说一个中国人应该从了解自己的家乡开始,从而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可是我认为余秋雨他从中国出发,最后又回到中国,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仅是对一种文明的认识,更多的是在与本土文化做比较,这样也使随后所写的《山居笔记》就有其一定的客观性,是对我们文化的一次较为正确的评价。而不是一再的强调我们拥有着上下5000年的历史,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国。

毕竟我们的文化也曾经遭遇过“焚书坑儒”、也曾掀起过令人发指的“文字狱”,不论是以前的文人墨客还是现在的知识分子,我想谁都不愿意用八股文来禁锢自己的思想。我们并不希望“独尊儒术”,哪怕是孔圣人也不愿意这样,否则怎会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说。我们希望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在这世纪交接的时刻,是不是应该回头看看前人所留下的那一句一笔一张一本。作为前车之鉴,给后人留下的又岂止是精神财富,对一种文化的反思,恰恰能创造出另一种更适合现代的文化模式。起初我并不能读懂余秋雨的散文,因为他的思想内涵还不能让我这个小孩所理解,但我就是觉得他的话有道理,是他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他通过他的笔,通过从他笔尖划过的字,把这种感受真真切切地传达给了他的读者。我很感谢他,是他使我这个年幼的“学者”学习到了文明的内在,一种文明常常是由一群意识朦胧的人创造出的,而它的发展可能是经过几个或是几十个甚至更多的人慢慢地从远古文明衍变,推敲,再由几个在某几方面有着极其重要贡献的人将他推上颠峰。而文明的衰败往往是毁在战争中,我们不需要讨论为什么而战争,但确实是战争加快了文明颓败的速度。更或者就只是这种文明不在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总是会有一些人走出来,推翻它。那些保守守旧的人不愿改变他们现在的生活方式,那些激进的人却试图改变现状。于是乎,在激烈的争论过后,无论赢得胜利的是哪一方,对这种文明的摧毁是必然存在的,有的时候往往一条极小的裂缝就会导致一座大厦的坍塌。一种文明也是一样脆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武将也许可以以武力解决一些争端,但这一文明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的精神本质和思想。鲁迅先生当初弃医从文,也是想能从精神上诊治那些精神麻木、空虚的人。文人能留下让人精神振奋的作品,但许多文人不论是在生前还是在死后都生活艰难,这是文人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有这样一句话“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可是又有多少文人能摆脱生活的负担呢?他们有着足够的精神食粮,却不能填饱自己的肚子。这使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那些只能作为他们丰富自己,感染他人的理想而存在。余秋雨在他的书中写到“越是热闹的东西越是脆弱,这是中国老庄哲学早就阐述过的,然而都市的热闹去是人性的汇聚,人性汇聚到如此密集的程度还依然脆弱,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大悲剧”。

我喜欢余秋雨对文明的阐述,也喜欢他的散文,喜欢他写散文的形式,个人的感受和思想很自然地融入他的文章中。他在小引中提到散文的本性。以前老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神聚,而从他的文章中我才知道“诗”和“艺”才是散文的“正本形态”。有些批评者也许会轻巧地说:只要随手翻翻哪本书,就可避免这种常识错误。其实在散文中即便说自己不太喜欢杨万里的诗、王羲之的字、欧阳修的文章也是允许的,这正是散文写作的自由之处。倘若每个细节都写得准确无误,“那就只能写论文了”。我有的时候觉得他的文章也有幽默之处,不是如此严肃。也许他在写这些时,有的只是无奈,但我感到的是他对那些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文章或是不能体会散文真正内涵的人的惋惜。我不能说那些人是无知的,但他们却过于苛刻,他们不是在欣赏散文,不是在感受散文,而是一味地追究散文中常识性问题,那是他们的可悲之处,也是可笑之处。他们放弃了文章的精髓,甚至可以说放弃了心灵中人类共有的东西。真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现在还不能说自己已经读懂了余秋雨,但我确实是感受到了从他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是公正的、是客观的、是真正写出了人们的内心感受,但文章是他写出来的,而不是我们,思想精神是他感受到的,却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赞同。我喜欢他的文章,他的思想。我可以坐在沙发上,一边慢慢咀嚼他的文章,一边喝着咖啡,和他的文章一起欢笑、一起悲哀、一起忧虑。然后就去写一篇充满同感的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二)

这些日子突然莫名其妙地觉得心浮气躁,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中度过的。百无聊赖之际便随手翻阅了书桌上一本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姑且不说是想从书中寻找些许心灵上的慰藉,但至少可以当作是来消遣无聊的一种方式吧! 我想我一直以来都不是那种善于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味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囵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依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的时候,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奇怪,因为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

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味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躁动,却在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我们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为珍贵的美丽,却始终守不住一颗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觉到了疲惫。 还是看看作者在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所持的心态吧---即使喧嚣声中夹杂进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远处飘忽,烟雨渺渺。 或许从中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丝的宁静。

当铅华褪尽,我们带着苍茫的心态回首走过的路,能够很坦然地微笑着告诉自己---我曾经也是那么充实过的!这其实就是给我们的心灵一个最完满的交代。 山居笔记》读后感(台湾)叶信志看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使我由衷感到配服,原本我看整本书有

四、五百页之长,虽看得头昏脑胀,心想还不如回到狗窝去跟周公下棋,但觉得此书愈读愈有趣,也发觉到这本书有许多新奇字句,新奇字眼,和新奇的内容,让我徜徉于书海之中,去细心品味其中的自然奥妙,自己觉得要与周公下棋之前,先充实自己的文品,增强自己的气质,才有资格与周公下棋对奕!整本书中大部份都提到中国历史上小人们所操演的政治迫害,现今的社会也有所谓的政治迫害,至于何谓政治迫害?我认为这是因人而异,而不敢发表自己的高见。

文中也有提到作者的故乡,也有作者游山西省而触发性的文章。但我对书中的「苏东坡围城」与「十万进士」较感兴趣,了解到从前文人的风格与朝中的小人们如何迫害一位举世闻名诗词人,以及知道科举制度中的弊病和一堆求功名的士人种种的丑态。在「苏东坡围城」一文中,可知道苏东坡被贬官之前及之后的心境,文章风格的不同处,从苏东坡身上反射出历史中其它文人贬官的心境,这些文人大都能够逆来顺受,我认为人刚开始的心是随还境来变动,也就是「心随境转」,但操守廉洁,事情能够看得开的文人往往能从「心随境转」进化「境随心转」,就算环境怎样地不如意,但人的感受是取决于“心”,也就是改变环境的主宰是自己的心,而在「十万进士」的一文中,主要知道科举制度晚期下的各种缺失,也可以知道清朝用八股文来限制读书人的思想,从内容摘录下,知道清廷想改革整个科举考试,虽是有心仍不足,正如作者所说没有基础的制度是很难改革。 书中还有许多好文章,但我认为这两篇文章就足够了,但为什么小人总是能够得逞,扰乱天下呢?而那些圣人君子为什么容易受小人摆布?怪不得有一句话说:「好人不尝命,祸害遗千年。」其实是小人们实在很会动脑筋,使出各种奸计来对付对他们不利之士,甚至诛灭他们,而孙子兵法说:「兵不厌诈。」这点倒我有一点认同,因为政治犹如战场一样,不懂得保护自己人是很难在政治战场上存活下来,而好人大都顺其自然,自然容易成为被抨击的对象,但对小人如此做法仍不为所动,如作者所讲的一样,对小人的话置之不理就好,至于如何改变这类情况?我也不知道,因为全世界都应该有这类困扰,应该改变不了,因为世界都有小人。

还有要改革一个制度通常失败呢?像清代的科举制度,以及现今所谓的"教改″,同样都受到西方的冲击, 也同样都受到不同阶层人士批评。依我的认知,要改革一项制度,除了全盘规划,另一个方式,就是"破坏″原有的制度,然后在"建立″起符合现代社会的新制度,就如一幢废弃空屋,欲改建成高楼,势必要先拆除,才有可能建造成高楼,而为什么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先生要选择革命,不选择维新,不用我多说,也应该非常清楚。

山居笔记读后感(三)

近日,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有许多感触:感于余先生对历史文化的独到见解;感于余先生对现代文化的责任感;更感于他的文章里所散发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

一座繁华的城都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不仅会引起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浓厚兴趣,而且对普通老百姓也永远是一个巨大的悬念。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庞贝古城突然湮没;更古老、更辉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吴哥窟的殒落也是一个千年之谜 。 时间过滤了一切,我们无法再找回答案。黑龙江省宁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宁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墙墙根让人无法想象在遥远的古代在这里屹立过一座什么样的都城。现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经的它可是渤海国百城之首,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东北亚地区的重要贸易枢纽!如今的城里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宝琉璃井”,它回忆着几千年来周围发生的一切,波光一闪,就像是一只看得太多而终于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还密密地排列着五座跨江大桥桥墩的遗址。如此繁华的城市、如此繁荣的一派景象,是什么使它消失地如此彻底?!华夏大地在数千年间出现过多少星罗棋布的城市,能保持长久生命的又有几座。比之于山川湖泊、广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中国,一个以农兴国的文明古国,农民显然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农民眼中,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拥有的财富的人则是大抵不义之人,又因为统治者的长期欺压,农民起义军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产的财富抢回来。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里乡人的“客居”感和辽阔的农村对它的心理对抗,便显得更没有自信。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城市汇聚了一切,经济、政治、军事、文明、物资,所有的一切。它是一种无形情绪的集中,一种文化的定形,它的高度文明与繁华激起了他人对它的占有欲。历史,曾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做过一个城市的梦。梦很快就碎了,醒来一片荒凉。随着时间的改变一切都在改变 。 如今的华夏大地上呈现出另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数不尽的新城拔地而起,交通网络构建迅速,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浮华的背后,却同样牵系着无数的情仇困苦。我热爱城市,当然也包含着对它的邪恶的承认。城市的邪恶是一种经过集中、加温、发酵,然后又进行了一番装扮的,它终究控制了全局、笼罩街市,街市间顽强地铺展着最寻常的生活。商场的黑暗、阶级斗争的激烈、街头的骗子、犯罪团伙的横行,我们看的太多太多。有些时候真想离开城市,回到大自然。抛开这早已看倦的城市,会觉得似乎得到了全然解脱。热爱自然,却不能长久隐居山林。

作为一个现代人,渴望生命散发出的蓬勃热量。几步之外就是世俗人性的广阔绿洲。每天都这么走,走过邪恶,走向人性,走向人类的拥挤和大热闹。相信大家协起手来,洗去心灵的污点,用一颗颗纯洁的心,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让城市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山居笔记读后感(四)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山居笔记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领着我们在一处处山水间浏览着岁月的痕迹,在一座座古刹前回味着历史的兴衰,他带着我们更深刻的去品读中国那沧桑的历史。他悲痛地遥望着一个王朝的背影,告诉我们清代的荣辱兴衰,从一个避暑山庄读出了清代几代君王的雄才伟略或昏庸无道,兴盛或衰亡,英勇或懦弱。他心痛的遥望着一个脆弱的都城,诉说着文明与野蛮,昔日与未来。他又满怀崇敬的讲述着一代文豪苏东坡的伟岸与冤屈,潇洒与凄楚。

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朴实而又不失华丽的语言,生动且精妙的比喻,紧凑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们讲述那中国的沉重、悠久的历史,把我们引进那个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叹服余秋雨先生的见识之广,领略之深。整本书充斥着他的横溢的才华与渊博的知识,每一章的内容都填充进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类文学知识等诸多内容。整本书涉及的知识面之广,让我叹为观止。阅读完全本书,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余秋雨先生那独到的见解,更是让我如雷灌耳、记忆犹新。他那与众不同的观点,真的是让我们打开眼界!

此外,在阅读余秋雨先生在书后写的答学生问,更是让我对他徒添一层敬意。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问:这些年,报刊上有不少对您的评论,有些评论明显带有恶意,您为什么不反驳?——答:有的文章用词比较尖刻,但其中也指出了我文章中的某个错讹或疑点。作个比喻,这是包装粗砺的无价馈赠。你至多只能说‘恶词’而不是‘恶意’。”这样宽宏的心态,这样容人的大气,又一次的让我认识了大师的风范!让我对这样一位新时代的文学家肃然起敬。

《山居笔记》是当代作家余秋雨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作者用一种创新的手法,以散文的创作方式,讲述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其内容以文化为主,涉及地理、军事、教育、政治、交通、园林建筑等多个方面,并对此做出一定的阐述以及总结了独特的观点。

对于现今如我一般的大多数人来说,紧凑的生活节奏使得我们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设身处地地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用说,可以亲自感受千姿百态的人文、地理风貌,从而达到提高自我的目的。而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打开《山居笔记》就好像打开了一幅巨幅的画卷。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中不时点缀穿越时空而来的翩翩古人。一股浓郁的古老文化气息铺天盖地而来,却又不会让人感觉到丝毫地压抑。厚重却又奇迹般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为其感染。

山居笔记读后感(五)

《山居笔记》是继《文化苦旅》之后我所读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为真实喜欢所以看,因为炒作的厉害所以急着看,因为它的人文气息不可不看。

余秋雨先生的这部书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这本书是在2003年1月出版的,他在这本新版的自序中说他写这本书历时两年有余(从92年----94年),而且牺牲是相当大的,他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十分纯粹地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仅仅十一篇文章却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这,并不是他的写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坚韧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种认真态度和永无止境的追求让人心悦诚服。多年来他通过边走边想,有机地将写作与考察结合在了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求证。曾经就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的一副对联上面的两个字,在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后,只得亲自再次去海南,很多的时候,他就是这样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对文学的无比热爱方面,他是毫不吝啬的,不管时间还是金钱。对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会在乎他的经济和得失的。按照余先生的话说:“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

我被他的这种治学精神和严谨的求实作风以及认真的求学态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动了。这种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穿梭,在东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过。 余先生的文章带给我们的都是精彩纷呈的人文、地理、历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类人文历史的绚丽诗篇,给我们掀开了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粮仓。

山居笔记读后感(六)

以前爱读余秋雨的书,尤其是《文化苦旅》,读时觉得美得无可言说,至今这本书仍然是我最爱读的书目之一。余秋雨的文字,美妙,又让人感觉深邃,他常常把历史与文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因此,读他的文章,除了是文学的享受之外,更是对史学的补充与思考。

暑假期间,闲来无事到书店逛,看到余秋雨的书《山居笔记》,很是喜欢这个名字,觉得颇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风,随手翻了几页,便买回家中。那次共买了四本书,这本书当时只是翻看几页之后,觉得似乎有些艰涩,便搁置在案头,一晃就是几个月。

几个月后,买的书读完了,也没有找到新的阅读方向,就拿来这本书,细细品读起来。这一读不要紧,我又深深现在余秋雨的文字里,徜徉在文学与历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里,随着他的文字,游走在各地,游走在各朝各代,游走在各个名人名士身边。

跟随余秋雨,我走进了清朝的历史,那破败王朝的背影,看到历代流放者那凄凉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无常,谁又能抵挡的了那些事故变迁呢?苏东坡的突围,让我感慨哪个朝代对于大师的埋没,想到历代大师都经历的摧残,想到我们国人嫉妒品质的劣迹其实由来已久,其实根深蒂固,早已化为血液里一丝我们不远承认的遗传。

《愧抱山西》则描述了一代晋商的发家成名史,让我对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认识,敬佩山西晋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们的审时度势,敬佩他们的种种。正是这些优秀品质,使得一代晋商在异乡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遍地的分号,无不诉说着这个人群的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一切都发生变化之后,山西晋商似乎一夜蒸发。他们的颓然落幕,是战争纷乱的影响,也是时代前进的必然。但,他们留下的在山西的总票号,却还在向世人昭示着这里昔日的繁华,即便是见惯世面的人们,也会为这里的富贵大气所震撼。相必,若是山西晋商的风范尚存,山西晋商的经商之道尚存,我国商业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当然,当今的温、浙、广的商人已经遍布全国,支撑着经济的繁荣,但他们比起山西晋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长远的眼光。

余秋雨带我们到他的家乡余姚走了一番,那个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疼永远的记忆,也是永远的痛。“少小离家”,却“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未踏进家乡的土地,也没有迎接的亲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顶着名人的称号,官员的接洽显得热闹些罢了。落叶归根的观念,怕是难以实现。越是难以实现,越成为心底里那柔软的痛,越是思恋。

让我感触深的,还有《十万进士》。余秋雨这个人的眼光,实在比一般人深邃,当代人们除了怒斥科举制度的残害人,却并不想它曾经为我们挑选人才时带来的好处,也不去探究在哪个环节致使这一妙策变质,成为众多书生枷锁。而余秋雨的分析,则是犀利深刻,却有委婉絮叨,这观点,怕是用在当今高考也适用吧。

我最爱的一篇是《遥远的绝响》。原因有二,其一,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为人潇洒,不拘礼节,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向往而又不能企及的。这些哀叹,也只能心里想想,合上书,天亮还要回到这规范的框架里生活。我注定不能做到那般潇洒,权且在这羡慕他们吧。

想不到的是,余秋雨在书的结尾,提到的却是小人。小人的确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历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这是大师给予的忠告。

第四篇:英语专业考研英美文学作家作品笔记 01

英语专业考研英美文学作家作品笔记

British Writers and Works The Anglo-Saxon Period The Venerable Bede 比得673~735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英吉利人教会史 Alfred the Great 阿尔弗雷得大帝849~899 The Anglo-Saxon Chronicle 盎格鲁—萨克逊编年史 The Late Medieval Ages William Langland 威廉•兰格伦1332~1400 Piers the Plowman 农夫比埃斯的梦

Geoffery Chaucer 杰弗里•乔叟1340(?)~1400 The Books of the Duchess悼公爵夫人 Troilus and Criseyde特罗伊拉斯和克莱希德 The Canterbury Tales坎特伯雷故事集 The House of Fame声誉之宫

Sir Thomas Malory托马斯•马洛里爵士1405~1471

Le Morte D’Arthur亚瑟王之死 The Renaissance Sir Philip Sydney菲利普•锡德尼爵士1554~1586 The School of Abuse诲淫的学校 Defense of Poesy诗辩 Edmund Spenser埃德蒙•斯宾塞1552~1599 The Shepherds Calendar牧人日历 Amoretti爱情小唱 Epithalamion婚后曲

Colin Clouts Come Home Againe柯林•克劳特回来了 Foure Hymnes四首赞美歌 The Faerie Queene仙后

Thomas More托马斯•莫尔1478~1535 Utopia乌托邦

Francis Bacon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 Advancement of Learning学术的推进 Novum Organum新工具 Essays随笔

Christopher Marlowe柯里斯托弗•马洛1564~1595 Tamburlaine帖木耳大帝

The Jew of Malta马耳他的犹太人

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利叶 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 Henry IV亨利四世

Julius Caesar尤利乌斯•凯撒 As You Like It皆大欢喜 Hamlet哈姆莱特 Othello奥赛罗 King Lear李尔王 Macbeth麦克白

Antony and Cleopatra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 Tempest暴风雨

poetry: Venus and Adonis; The Rape of Lucrece (Venus and Lucrece); ThePilgrim, the Sonnets The 17th Century John Milton约翰•弥尔顿1608~1674

L’Allegre 欢乐的人 IL Pens eroso 沉思的人 Comus柯玛斯 Lycidas利西达斯 Of Education论教育 Areopagitica论出版自由

The Defence of the English People为英国人民声辩

The Second Defence of the English People再为英国人民声辩 Paradise Lost失乐园 Paradise Regained复乐园 Samson Agonistes力士参孙 John Bunyan约翰•班扬1628~1688

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功德无量

Passionate The Pilgrim’s Progress 天路历程

The Life and Death of Mr Badman败德先生传 The Holy War圣战

John Dryden约翰•德莱顿1631~1700 All for Love一切为了爱情

Absalom and Achitophel押沙龙与阿齐托菲尔 The Hind and Panther牝鹿与豹 Annus Mirabilis神奇的年代

Alexander’s Feast亚历山大的宴会 An Essay of Dramatic Poesy 论戏剧诗 The 18th Century Alexander Pope亚历山大•蒲柏1688~1744 Essay on Criticism批评论 Moral Essays道德论 An Essay on Man人论

The Rape of the Rock卷发遇劫记 The Dunciad愚人记

Samuel Johnson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 The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英语辞典 The Vanity of Human Wishes人类欲望之虚幻 London伦敦

The Lives of Great Poets诗人传

Jonathan Swift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 The Battle of Books书战 A Tale of a Tub木桶的故事

The Drapper’s Letters一个麻布商的书信 A Modest Proposal一个小小的建议 Gulliver’s Travels格列佛游记 Daniel Defoe丹尼尔•笛福1660~1731

The Review (periodical founded by Defoe)评论报 Robinson Crusoe鲁宾逊漂流记 Henry Fielding亨利•菲尔丁1707~1754

The History of the Adventures of Joseph Andrews约瑟夫•安德鲁 The Life of Mr Jonathan Wild, the Great大诗人江奈生•威尔德 Amelia爱米利亚

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ling汤姆•琼斯 The Historical Register for 1736一七三六年历史记事 Don Quixote in England堂吉柯德在英国 Samuel Richardson塞缪尔•理查逊1689~1761 Pamela (Virtue Rewarded)帕米拉

Oliver Goldsmith奥利弗•格尔德斯密斯1730~1774 The Traveller旅游人 The Deserted Village荒村

The Vicar of Wakefield威克菲尔德牧师传 The Good Natured Man好心人 She Stoops to Conquer屈身求爱 The Citizens of the World世界公民 Thomas Gray托马斯•格雷1716~1771

An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墓园挽诗 Ode on the Death of a Favourite Cat爱猫之死 The Bard游吟诗人

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理查德•布林斯利•施莱登1751~1816 The Rivals情敌

The School for Scandal造谣学校

St. Patrick’s Day (The Scheming Lieutenant)圣•派特立克节 The Duenna伴娘 The Critic批评家 The Romantic Age Robert Burns罗伯特•彭斯1759~1796

Poems Chiefly in the Scottish Dialect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 John Anderson, My Jo约翰•安德生,我的爱人 A Red, Red Rose一朵红红的玫瑰 Auld Long Syne往昔时光

A Man’s a Man for A’That不管那一套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我的心在那高原上 William Blake威廉•布莱克1757~1827 Songs of Innocence天真之歌 Songs of Experience经验之歌 America亚美利加 Europe欧罗巴 Milton弥尔顿 Jerusalem耶路撒冷

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天堂与地狱的婚姻 William Wordsworth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 We Are Seven我们是七个

The Solitary Reaper孤独的割麦女

Imitations of 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不朽颂 The Prelude序曲

Lyrical Ballads抒情歌谣集

Samuel Taylor Coleridge塞缪尔•泰勒•科尔律治1772~1834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古舟子颂 Christabel柯里斯塔贝尔 Kubla Khan忽必烈汗 Frost at Night半夜冰霜 Dejection, an Ode忧郁颂 Biographia Literaria文学传记

George Gordon Byron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恰尔德•哈罗德尔游记 Manfred曼弗雷德 Cain该隐 Don Juan唐•璜

When We Two Parted当初我们俩分别 Persy Bysshe Shelley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 Queen Mab麦步女王

Revolt of Islam伊斯兰的反叛 The Cenci钦契一家

The Masque of Anarchy, Hellas专制者的假面游行 Prometheus Unboun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 To a Skylark致云雀

John Keats约翰•济慈1795~1821 On a Grecian Urn希腊古瓮颂 Ode to a Nightingale夜莺颂 Ode to Autumn秋颂 To Psyche普塞克颂

On First Looking in Chapman’s Homer初读查普曼翻译的荷马史诗有感 Sir Walter Scott沃尔特•斯科特爵士1771~1832 The Lady of the Lake湖上夫人 Waverley威弗利 Guy Mannering盖曼纳令 Rob Roy罗伯•罗伊 Ivanhoe艾凡赫

Kenilworth肯纳尔沃斯堡 Quentin Durward昆廷•达沃德 St. Ronan’s Wells圣罗南之泉 Jane Austen简•奥斯丁1775~1817 Sense and Sensibility理智与情感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 Mansfield Park曼斯菲尔德庄园 Emma爱玛

Northanger Abbey诺桑觉寺 Persuasion劝导

Charles Lamb查尔斯•兰姆1775~1834 Tales from Shakespeare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John Woodvil约翰•伍德维尔 The Victorian Age Charles Dickens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 Sketches by Boz波兹特写

The Posthumous Papers of the Pickwick Club匹克威克外传 Oliver Twist奥利弗•特维斯特(雾都孤儿) The Old Curiosity Shop老古玩店 Barnaby Rudge巴纳比•拉奇 American Notes美国杂记

Martin Chuzzlewit马丁•朱淑尔维特 A 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 The Chimes教堂钟声

The Cricket on the Hearth灶上蟋蟀 Dombey and Son董贝父子 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 Bleak House荒凉山庄 Hard Times艰难时世 Little Dorrit小杜丽 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 Great Expectations远大前程 Our Mutual Friend我们共同的朋友 Edwin Drood艾德温•朱特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威廉•麦克匹斯•萨克雷1811~1863 Vanity Fair名利场 Pendennis潘登尼斯 The Newcomers纽克姆一家

The History of Henry Esmond亨利•埃斯蒙德 Charlotte Bronte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 Professor教师 Jane Eyre简•爱 Shirley雪莉 Villette维莱特

Emily Bronte艾米莉•勃朗特1818~1854 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 George Eliot乔治•艾略特1819~1880 Adam Bede亚当•比德

The Mill on the Floss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Silas Marner织工马南 Romola罗慕拉

Felix Holt菲利克斯•霍尔特 Middlemarch米德尔马契 Daniel Deronda丹尼尔•德龙拉 Thomas Hardy托马斯•哈代1840~1928 A Pair of Blue Eyes一双蓝眼睛 The Trumpet Major号兵长 Desperate Remedies非常手段

The Hand of Ethelberta艾塞尔伯塔的婚姻 Under the Greenwood Tree绿荫下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远离尘嚣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卡斯特桥市长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德伯家的苔丝 Jude the Obscure无名的裘德

Alfred Tennyson阿尔弗莱德•丁尼生1809~1892 In Memoriam悼念

Break, Break, Break冲击、冲击、冲击 Idylls of the King国王叙事诗

Robert Browning罗伯特•白朗宁1812~1889 Dramatic Lyrics戏剧抒情诗

Dramatic Romances and Lyrics戏剧故事及抒情诗 Men and Women男男女女 Dramatic Personae登场人物 The Ring and the Book环与书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伊丽莎白•芭蕾特•白朗宁1806~1861 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葡萄牙十四行诗 The Cry of the Children孩子们的哭声 John Ruskin约翰•罗斯金1819~1900 Modern Painters现代画家

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建筑的七盏明灯 The Stone of Venice威尼斯石头 Oscar Wilde奥斯卡•王尔德1856~1900

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快乐王子故事集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多利安•格雷的画像

Lady Windermere’s Fan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A Woman of No Importance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 An Ideal Husband理想的丈夫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认真的重要 1900~1950 William Butler Yeats威廉•勃特勒•叶茨1865~1939 The Responsibilities责任

The Wild Swans at Coole库尔的野天鹅 The Tower钟楼

The Winding Stair弯弯的楼梯

John Galsworthy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 Forsyte Saga福尔塞世家 The Man of Property有产业的人 In Chancery进退维谷 To Let招租出让

The End of the Chapter一章的结束 James Joyce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Ulysses尤利西斯

Finnegans Wake芬尼根的苏醒 Dubliners都柏林人

Virginia Woolf弗吉尼娅•沃尔芙1882~1941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期末复习笔记(精)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一、小说 鲁迅

开中国现代文学短篇小说先河,开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先河。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阿Q正传》--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收于《呐喊》。辛亥革命时期落后、不觉醒的下层农民形象。

《伤逝》--鲁迅唯一一篇爱情小说。封建制度的反抗者和破坏者。男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①封建社会的阻挠和压制;②主人公思想的局限和性格缺陷(子君;不思进取;涓生;软弱、自私。--反抗不彻底。

艺术特色:①浓郁的抒情色彩,诗一般的语言。(长定语,慢节奏,排比,顶真;②细腻的细节描写(动作神志、精神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有鲁迅爱情观的渗入,反思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如何获得个人幸福。

叶绍均

改名秉臣,后改名叶圣陶(圣人陶钧万物

1921年,和郑振铎、茅盾创建文学研究会,创作态度是现实主义的,主题”为人生“。

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童话集《稻草人》

长篇小说《倪焕之》(知识分子的成长史和心灵变迁史:奋斗-追求-幻灭-觉悟现代文学史上的刚鼎之作。

散文集《脚步集》 《潘先生在难中》

内容及背景:战乱中伪君子的灰色逃难之旅,以江浙军阀战乱为背景,表现了当时的小知识分子是如何保身,突出了潘先生自私、虚伪的伪君子形象。

艺术特色:①细腻的心理描摹;②通过细节和动作来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挤火车,二喊黄包车。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潘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小知识分子、伪君子、自私、虚伪、处事圆滑、精于钻营、苟且偷生。 ①精于算计②苟且偷生③自私 作者对其“怒其阿谀,哀其无奈” 郁达夫

原名郁文,字达夫。1921年,与郭沫若、张资平等成立”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类似浪漫主义。

《沉沦》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小说带有”自叙传“色彩,是一种率真、直放的表现。

创作背景:①个人生活及心理的压抑,性的苦闷,对国家懦弱的一种悲哀。②时代特征:五四后人的觉醒催化性的觉醒,压抑得不到爆发,从而选择用创作来暴露个人苦闷。③日本”私小说“的影响,英国感伤主义的文学思潮--用文字、艺术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感伤,波及到日本,产生”私小说“。

私小说:①追求作家生活与作品的合一性,强调再现作家生活经历; ②内心直露的描写;

③冷寂、忧郁、感伤的特征,主要写作家的私生活(性苦闷、官能的刺激。 茅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研会,为人生而艺术。开长篇小说先河。《子夜》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艺术特色:①构思宏大②性格塑造的典型形象性③细节的描写刻画,营造出艺术真实性。

巴金

原名李尧棠,擅长通过描写一个大家族史来揭露抨击黑暗的现实社会。 长篇小说《灭亡》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晚年作品《憩园》《寒夜》 《家》的艺术特色: ①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②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波折的情感描摹;③结构上借用《红楼梦》的艺术手法;④浓郁的抒情色彩

思想内容:①封建社会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中严酷的专制家长制——通过梅、瑞珏、鸣凤三位女性的爱情婚姻悲剧来体现;②五四前后青年一代的觉醒——通过觉慧的反抗体现青年男女对封建社会的反抗、

控诉;③封建制的衰落——通过高老太爷的死来暗喻,类似红楼梦,封建大家族的没落。

老舍

原名舒庆春,作品多以”俗文化“角度来反映市民生活,具有浓郁的京味儿。 作品有《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讲述了农村青年到大城市寻梦,被大城市玷污的故事。艺术特色:京味十足①取材于北京的市民生活;②风格上,平民的庸常生活;③语言上多用调侃。

解析:①社会学角度:控诉了当时吃人社会的不公、黑暗

②文化学角度:城市和人性间的关系,城市文明中的丑陋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③哲学角度:人和命运的关系,命运对人的捉弄,人在命运面前是苍白无力的。 祥子形象分析:由单纯、质朴变为沉沦、腐化、堕落,由拥有美好的理想到一切理想的破灭。祥子自身缺陷在于他的反抗是无意识的,并在遭受接二连三的打击后开始向社会妥协,并反映了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心态——”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也正是作者所批判的。

沈从文 原名沈岳焕

小说《鸭子》《八骏图》《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边城》怀旧小说,描写富于诗情画意的湘西世界中人物的善良,追

寻一种遗失的美好。“我要表现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一种朴素的善难免产生悲剧。我想把我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作品展现了一种信守灵魂深处最为本真的纯洁的人生形式,主人公翠翠是美和善的化身,浑然天成的意境,质朴清新的语言,冲淡了故事的悲剧感。基调:梦一般的唯美、飘渺,桃花源式的美梦与淡淡的忧伤结合在一起。

钱锺书

字默存,号槐聚。忧生伤世的精神状态,调侃的戏谑的挖苦讽刺。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文艺理论著作《谈艺录》

《围城》:讽刺小说,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讽刺特征:①俯察式的讽刺,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②妙语迭出的语言,比喻新颖、幽默。

张爱玲

原名张煐,第一部作品《摩登红楼梦》散文集《流言》小说集《传奇》代表作《半生缘》《小团圆》

曹七巧人物形象分析:被黄金之锁勒死的女性。原欲被禁锢,人性扭曲,导致性格异化,恋子妒女,揭露了生活在男权社会下女性悲惨的普遍命运。

二、散文: 林语堂:俗作文如说话

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又改语堂。

英文作品:散文集:《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长篇小说:《京华烟云》 散文创作:幽默达观

小品文:(1创作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2创作宗旨:“语而不论”,即陈述而不进行深度探讨,”圣人语而不论,智者论而不辩“,推崇语言上浅白直畅,篇幅上短小的语录体。

(3创作文风:幽默的文风,恣肆的语言。嬉皮士的调侃,

不避俗字。

论语派:中国三十年代出现的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林语堂,主要刊物《语丝》《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主要刊登幽默、闲适、性灵的小品文。

早期针砭时弊,以幽默的态度诠释作家的现实观,后期流于油腔滑调,关注自我。 周作人

总体特色:平淡冲和。”闲适风“一派作家。 语言:如水平淡,如风自然

①白话文:清新淡雅,如话家常。(对晚明小品文的继承,抒发性 灵,注重内心世界

②散文:杂感《祖先崇拜》《沉默》《碰伤》;小品文《乌篷船》《故 乡的野菜》《苦雨》;书牍札记《我的杂学》

③散文集《雨天的书》《泽泻集》《谈虎集》《谈龙集》 梁实秋雅说话如作文

原名梁治华,梁秋实,字实秋,号均默。 杂文集《骂人的艺术》散文集《雅舍小品》 朱自清女子的多愁善感 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与俞平伯一起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第一个诗歌的刊物《诗》月刊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杂文集《论雅俗共赏》 代表诗集《雪朝》

文艺评论《经典常谈》《国文教学》《诗言志辩》《新诗杂话》 散文创作分类:①描述社会,抨击现实 ②描写家庭生活和个人关系《背影》 ③描绘自然景色,借景抒情《荷塘月色》 俞平伯士大夫的旷达男子的阳刚之气

三、诗歌 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诗集《女神》:自由主义豪放的诗风;浪漫。

①宏阔的空间感(泰戈尔的宇宙观“泛神论”,莎士比亚浓郁的激情, 惠特曼自由体诗的影响; ②对永恒事物热情的赞美; ③强烈地自我崇拜。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诗的先风。

学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甲骨文四堂之一”。冯至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德语诗人,被鲁迅称作“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作《我是一条小河》。

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诗集》。

独步诗坛的叙事诗:《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寺马之前》艺术特色:结构严谨章法整饬语言精美

闻一多

理性节制情感,建立新诗的格律化,与徐志摩开创”新月派“,又名”新格律诗派“。其诗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成员:闻一多、徐志摩、朱缃等,创办”新月书店“、”新月月刊“,前期理论--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带着镣铐的跳舞②诗的形式上格律化的主张,并提出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格律诗作的代表作《死水》:音节的排列有规律;辞藻追求强烈地视觉冲击和画面感;节的匀称、句的均齐。太刻意求工,追求雕琢之感,反倒显得不自然和呆板;后期加入新成员:陈梦家、卞之琳等,后期理论--健康、尊严,坚持贵族化的“纯诗”立场,抒情方式上接近现

代派,坚持超功利文学。 诗集

《红烛》--自由体诗,受西方文化思潮唯美主义诗风影响;反对帝国主义的主题。

《死水》--新格律诗,在颓废的情感中表达诗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徐志摩 空灵飘逸的诗风。爱、美、自由三个词贯穿他的一生。

《再别康桥》的思想内涵——释放内心美丽的忧愁和伤痛,对母校分别的惆怅和与恋人分别得淡淡忧愁。

《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①音乐美。参差中有整齐,整齐中有变化,首尾呼应,形成回环往复之美。(形式上共7节,每节4行,每行6-8字;诗节上的平行台阶--

1、3句短,

2、4句长,押韵在

2、4,这是新格律诗对传统旧格律诗的继承

②意境美。舒缓、轻柔、情思绵邈,小夜曲一般的手法和意象组合,一切景语皆情语。

③语言美。继承古典格律诗的优美、典雅,发扬新诗优点--明白晓畅,祥云流水般的自然。

李金发

《弃妇》象征主义诗作。美术出身使他的诗作具有极强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中国象征主义诗派的先驱 戴望舒

原名戴梦鸥,中国象征主义诗派的集大成者 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诗稿》《望舒草》

四、戏剧 戏剧的定义——

①广义:(作为表演艺术的戏剧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心是演员的表演,又称为“舞台艺术”或“演员艺术”。

②狭义:(作为文学的戏剧与小说、诗歌、散文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通常所说的戏剧指剧本(戏剧文学。戏剧的分类: ①表现形式: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等等。

②结构:独幕剧、多幕剧。

③题材反映的时代:历史剧、现代剧。 ④情节主题:悲剧、戏剧、悲喜剧(正剧。 郭沫若

《卓文君》在历史的基础上,对卓文君注入了时代精神。 他笔下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蔡文姬、王昭君。 曹禺

《雷雨》中国话剧的巅峰之作。(现代剧 《雷雨》的艺术特色: ①结构精巧。对西方“三一律”的运用相当成功。将三十年前的恩怨

在同一地点在一天之内爆发完结。 ②强烈的戏剧性。戏剧冲突显著,从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 格,剧本虽然只写了一天内发生的事情,但由于它善于把"过去情节" 的展现与"现在情节"的推进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提炼出紧张激烈 的戏剧冲突。打破传统戏剧写法,直入高潮。 ③典型细节。如通过周朴园逼繁漪吃药的细节描写,生动刻画出封建 大家长的专制和蛮横。 ④语言个性化。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突显人物个性。富有 抒情性、隐含性和动作性。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 周朴园:自私残酷的资本家,专制伪善的封建家长。 他出身于封建家庭,到德国留过学,但又尊崇旧道德。是一个渗 透着浓厚的封建思想的资产阶级人物。 在外,周朴园是拥有巨额资产的资本家。他依靠掠夺、压榨劳动 人民血汗来积累财富。他曾为了掠取高额利润,故意制造哈尔滨的江 堤出险,他在矿上指使警察开枪,屠杀罢工的工人。这些集中体现了 周朴园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剥削者。 在他的资产阶级家庭里,他所要求的正是封建的“秩序” 。他君 临一切,如同一个暴君,为了显示自己的封建家长威严,他的意见就 成了法律。

他把自己的妻子当成物品一样来摆布,哪怕是吃药这样的 小事,蘩漪也不能自己作主,必须得服从他的命令。 周朴园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 又给自己披上一件伪善的外

衣。 年轻时抛弃了侍萍, 一直他将房间保留了侍萍在时的模样与习惯, 但与侍萍重逢后依然绝情绝义,由此看出周朴园是极端冷酷和自私 的。 他的人物塑造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家的性格本质和命 运,暗喻封建家长的命运是走向没落和消亡的。 繁漪:新式教育旧式女人。 在周公馆里她是女主人,又是精神奴仆,她是周萍的后母,又是她的 情妇,她是接受新式教育的现代女性,但骨子当中又相当传统。她爱 得狂热,恨得也强烈。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到了一种近乎变态的地 步,当爱情破灭之后,她的心灵发生了扭曲,不惜通过扼杀别人的幸 福来弥补自己心中的不完整。繁漪的形象揭示了封建女性的悲剧,激 起了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尊严、权利的 深沉的思考。

上一篇:演讲稿庆七一范文下一篇:有关听课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