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2022-07-03

第一篇: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教学《回乡偶书》这首古诗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学中我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朗读、表演、体会、交流、讲故事,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过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使古诗节奏,音律明显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想象课文画面,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精髓,你们一定背过不少的古诗,谁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学生背诵古诗)

1.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回乡偶书》。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每一个字读正确。

2、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特别注意读准“偶”字(出示课件),“偶”——偶然想到,“书”就是“写”;“偶书”——偶然写出的,随意写下来的。

3、读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这首诗上周老师叫同学们回去预习了,可能有些小朋友会读,甚至会背,但是,真想把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得字正腔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朗读整首诗,注意每句的节奏(二二三停顿)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导读好“偶然 乡音

鬓毛 衰老 客人 何处”开火车读准“鬓衰”。)

2.生字我们都认识了,现在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听听应该怎样读这首诗,你们能不能也读的这样好听?请同学们正确、流利地读一读?(指导朗读)

三、根据图片和注脚理解诗意

1.刚刚同学们读的真好,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这首诗,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来。(学生猜测年龄,教师板书。)

2.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句句落实,并以感情朗读来展现。) ◆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说明年纪小,“老大”说明年纪很大,说明至少50、60岁,而不会

10、20岁。

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该会有多少感慨在心中啊!请你再读一读这行诗?

这时候的读,我发现你变了,读得高低起伏,读得慢了,深沉了。谁再来试试?(背景音乐)

我仿佛看到,诗人在摇着脑袋,说——(齐读)

八月十五的夜里,圆圆的明月挂在天空,而诗人正抬头看着天上的明月思念自己的家乡,这真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示课件)

体会作者悲的心情再读一读。

◆ 乡音无改——“乡音”指的是家乡话;“乡音无改”说明他的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即使离开了家乡,仍然很想念家乡,忘不掉。(指导书写“音”字第二横长些)

是啊,对家乡的思念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浓。 ◆

鬓毛衰——“鬓毛”指的是什么地方?耳朵两边的头发;“衰”是指已经稀稀疏疏,有的都变白了。(可以联系插图)

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但是人已经明显老了。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

插图——课文的插图,画着一个牵着马的老人。看图就知道他的年纪很大,背都有点驼了。

看着这幅图,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你最想朗读哪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

◆ 当诗人回到家乡想想还会有人认识他吗?你怎么知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识”就是“认识”。儿童都不认识,还把贺知章当作“客人”,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孩子都没有见过。

这里的“儿童”是不是就是指贺知章?(不是。指的是家乡的小孩,或许也可以是贺知章儿时的伙伴。)(指导书写“客” –宝盖头不要写的

3 太宽,撇捺要伸展开,“何”—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起笔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3.口语交际:“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子,遇到这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你会怎么问啊?(生问)你真有礼貌!为什么要笑眯眯地问,你从哪里读知道的?

[这里的口语交际,一是明确“笑问”,二是活化诗句,让诗句读来更可亲、更可感、更有味。] 4.小结:通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我们知道,贺知章的年纪应该很大了,是不是?到底多少岁呢?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三、感悟诗情,读出感情

【补充:贺知章是浙江绍兴人,镜湖就在绍兴。贺知章告老还乡之后,皇帝把镜湖的一角送给他补贴家用,让他安度晚年,贺知章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4岁才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

(1)读介绍,问: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多少岁?

(2)谁猜得最准?恭喜你,掌声鼓励!(请他吟诵《回乡偶书》) (3)看了这段话,你还想说什么?

一别就是50多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年青人,回来已经“鬓毛衰”。这50多年里,也许无数次梦回家乡,无数次凝神远望。可是,诗人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像说话)

7.也许因为交通不方便,也许因为工作不允许,诗人一别就是50多年。终于年纪大了,终于能够回到家乡,你猜,作者会是什么心情?生思考并回答:

4 激动:五十多年了,多少回举头望明月,多少回低头思故乡。现在,终于告老还乡了,该有多激动啊!(背)

高兴:是啊,回到了做梦都想念的家乡,一定非常高兴的!

难过:离开时还是孩子,现在都成老头了,连孩子都不认识了,也许心里是有点难过。(背)

又高兴又难过:一直做梦都希望回到家乡,可是真的回来了,“我”怎么反倒变成客人呢?真是百感交集啊!(背)

8.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齐诵)

四、了解诗人,拓展补充

1.回到久别的家乡,贺知章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请看另外一首:

回乡偶书

(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在中国的历史上,贺知章是一位很特别的老人,因为他很长寿,因为他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平安地回到自己的老家,实在很难得。让我们在《回乡偶书》的背诵中记住这位老人,缅怀这位诗人。(齐诵)

五、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离 老大回 乡音无改 儿童不识

思乡情

第三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二年级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范县第二小学 崔东利

教材简析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应该“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据此,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应用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将教学设计成四大板块:情境导入——朗读感悟——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思乡的古诗,并读一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静夜思》,谈话:李白在思念谁?(家乡、亲人、朋友……)

2、是啊,“月是故乡明”,所以,每当看到天上的明月,李白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就会吟诵起——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漂泊在外的游子,谁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公元744年,一位86岁的老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时,距离他中年离乡已经有50年了。五十年了,踏上故乡的土地,他思绪万千,随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回乡偶书》。

4、简介作者,理解诗歌题目的意思。 板块二:朗读感悟 1.范读。

2.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 指名读,强调生字读音,相机指导书写“客”、“何”。 4. 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5. 学生交流。

6. 指导诵读、表演。 板块三:情感升华 1. “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又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

(二)。

2. 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 板块四:拓展延伸

1. 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李白的心里,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

2. 齐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 乡音无改

热爱家乡

第四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利川市东城腾龙小学 罗腾英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15页“回乡偶书”。

知识目标:会认“偶、鬓、衰、客、何”五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三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结合图画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 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重点:

1、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体会古诗平淡的描写中隐藏着的诗人淡淡的悲伤。

教学难点:

1、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体会古诗平淡的描写中隐藏着的诗人淡淡的悲伤。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看画说诗:老师带来几幅图,用你熟悉的诗句描绘一下。

a.课件出示:《鹅,鹅,鹅》图片,看到这幅图马上想到诗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所见》图片:我想到: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 b.再依次出示《小池》、《山行》、《村居》图片,学生说诗句。 C.你们看着画就会想起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导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贺知章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教学“偶”字,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学生再齐读课题。

4、理解诗题:你知道“偶”可以组哪些词?偶:偶像、木偶、偶然,在这里是“偶然”的意思。“书”是什么意思?(写)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回乡偶书”就是贺知章回到家乡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1、介绍诗人。(“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的情况。昨天我布置叫你们去了解贺知章这个人,你知道多少,说说”)

课件出示:贺知章:唐朝诗人,一生仕途顺利,36岁时离开家乡去做官,八十多岁衣锦还乡,唐玄宗曾亲自赐诗送别,十分风光。踏上了故乡的土地,有感而发,写下了两首《回乡偶书》。

2 下面我们来读贺知章写的第一首《回乡偶书》,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5页,听老师读。

2、师范读,请学生认真听。

3、学生自由读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请听清要求⑴、读准生字的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诗读通顺。⑵、借助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4、检查自读情况。(你会把古诗正确地读出来吗?课件出示诗句,指名学生读,老师相机纠正错误读音。)

5、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我们读诗的时候要注意读准这些字的读音,课件出示生字词: 偶 鬓 衰 客 何

a.指名读,连词读、齐读,让想办法记住这些字。

b.指导在田字格里写“客”和“何”(相机提示:写字姿势很重要,人坐得端正,字就写得好)

c.你会读这些词吗: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6、学生再齐读古诗。

三、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能流利地读诗句了。下面请同桌同学合作学习,结合插图,看看你能把读懂哪些诗句,弄不明白的作上记号,等会问老师。

1、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3 你读懂了哪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指点。学生说到哪句,老师就出示哪句的课件来一同学习。

哪句不懂?学生可能最难懂的是“乡音无改鬓毛衰”老师帮助理解“乡音”“鬓毛衰”的意思。

四、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1、品读第一句诗

(1)读了这首诗古诗,你知道贺爷爷是什么时候离开家乡的吗?(年轻时)又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年老时)真聪明!你们是从哪句诗知道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2)指导朗读:贺知章36岁离开家乡,86岁才告老还乡,50年没回家,可见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这句诗呢?――难过,伤感。朗读时应该把语速放慢点。谁来读读,学生读。

2、品读第二句

过渡:读得真好!贺知章离家50多年了,他有哪些改变?板书:“鬓毛衰”什么没改变?板书:音无改. 诗人离开自已的家乡50多年了,每每想起家乡话是那样的温暖,说起家乡话是那样亲切,两鬓花白稀少,家乡的口音一直没改变,这是诗人对家乡浓浓的――爱呀,这是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情呀。板书:思乡。请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4 50年多年乡音无改,这是多么深的情感,应该怎样读。生读。师范读,生再读。

体会情感齐读第一二句。日思夜想,现在终于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贺知章不由地发出感叹——“少小„„”

3、品读第

三、四句诗句

过渡:诗人无比激动高兴地回到了家乡,他受到怎样的对待呢? (1)课件出示儿童与诗人相见的画面。

(2)请同学们观察图画,图中画了哪些人?(儿童和老人)他们在干什么?

(3)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小朋友,你会对贺知章爷爷说些什么话呢?现在老师来当贺爷爷,谁来当图中的孩子?师生互动理解诗句。

(生:你是谁?师:我是贺知章。生:你从哪里来?师:我从京城来,这里是我的家乡。我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

(4)“离家五十年,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结果孩子们却把我当作了外来的客人!唉!可真是课件出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你们能明白贺爷爷的感受吗?”你们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5)指名读,教师评一评。(听到你的朗读,我知道诗人的心情是多么难受啊!听到你的朗读,我仿佛听到贺知章老爷爷的声声叹息„„)

4、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5 贺知章50多年没回家乡,他已80多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朋友?亲人?诗人自己„„”

5、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创设情境,以情引读。

“是啊!50年后,朋友大多离去,昔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再也不见身影。诗人不由感叹起来——(引读全诗)”

“50年后,亲人大多离去,往日一家人团圆欢乐的景象再也无处找寻。诗人不禁叹息起来——”

“50年前风华正茂,年青力壮,50年后却老态龙钟,白发苍苍,真是人生易老,物是人非啊!诗人不由伤感起来——”

五、配乐吟诵,升华诗情。

“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六、指导背诵。

同学们读得真好,古诗我们除了有感情地朗读,还要熟读成诵,牢记于心。我给两分钟时间看谁能背出这首诗。

七、阅读续篇,深化感情。

诗人回到自己家里看到家人和朋友后,他又有了另外一首表达他思乡之情的诗,也叫《回乡偶书》,是第二首。请大家读一读吧!

1、出示《回乡偶书》第二首。(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学生自由朗读。

八、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通过吟诵诗句,体会了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第二首《回乡偶书》就请大家回家跟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好吗?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贺知章

鬓毛衰 思乡 音无改

第五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黄淑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4、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四、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同学们,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称作家乡,你的家乡在哪呢?

2.说到家乡,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一首和思念家乡有关的诗。引导背诵《静夜思》

一、导入

1.由课前谈话接入:是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无论身在哪里,人们最牵挂,最想念的就是家乡了。

2.听故事:有一位名叫贺知章的唐朝诗人,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杭州到洛阳做官,直到八十多岁才得以回乡。(板书:回乡)五十多年啊,几万个日日夜夜的思念,现在终于回家了,他把回家乡后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了写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补齐课题) 3.师:孩子们“偶书”是什么意思呢?(指导读题,慢、轻)

4、 师:你真能干!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一)认读生字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 师:好了是吗?那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 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3、 师:小朋友们读得太棒了,这回周老师要把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4、师:把掌声送给这列小火车。接下来生字宝宝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了,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5、 师:生字宝宝真想请它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而我们今天学的古诗里正有这个“客”字, 你找到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6.再次齐读。

三、学习诗意。

1.同学们,贺知章离开家乡五十年了,离开时是年轻力壮、风华正茂,回来后却老态龙钟、白发苍苍,他心里非常地——(学生答),于是他写下了这两句——(课件出示前两句,学生读)

出示:我_____离开家乡,_________才回到家乡, ________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_______。

(1)引导理解诗意,抓住“少小,老大,乡音无改”理解,相机板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乡音无改”)。

(2)请生试着读一读,读出回乡的喜悦,和对家乡的思念。个别读,齐读。 2.离家五十年了,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在村口他看见了你活泼可爱的孩子,他的心情不由得高兴起来,可是孩子们却把他当做了外来的客人,心中真是有高兴又悲伤啊,他不由得写下了——(课件出示后两句,学生读) (1)把后两句诗的意思说一说

______看见我却没有人____________, ______问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象说话:孩子们和贺知章之间会说些什么呢?你们能用家乡话来说一说,演一演吗? (3)为什么家乡的孩子会不认识他呢?这五十多年,家乡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50年啦,儿时一起玩耍的伙伴__________; 50年啦,以前朝夕相处的亲人__________; 50年啦,曾经住过的老房子___________; 50年啦,村子里多出了那么多__________;

(4)家乡发生了这大的变化,难怪诗人回家后,孩童们会——引读后两句。 3.引读:

是啊,五十年啦,儿时一起玩耍的伙伴都变得白发苍苍,有的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了,使人不由得感叹起来———课件出示前两句(学生读)

五十年啦,亲人也大多不在了,往日一家团圆的欢乐景象再也无处找寻,就连家乡的孩子也这样问我————课件出示后两句(学生读)

4.升华情感;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贺知章在外面做大官,生活得那么好,为什么要回到这穷山村里来呢?

让生讨论,明白思念家乡,想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是啊,虽然岁月在年少的脸上留下了深深地皱纹,日子给乌黑的白发染上白霜,漂泊在外的诗人早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也每天都在变化着,但唯一不变的是诗人对家乡那深深的爱,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板:思念家乡)带着这种深厚的情感一起来读。(齐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

1.诗人回到家乡后,走亲戚,看朋友,看到了家乡这样巨大的变化,心中又感概万千,于是,他又写下了第二首《回乡偶书》(出示,引导读) 2.略知诗意

3.外面的世界再好,也不如家乡亲,我们背过学过的诗句中,有关这样的思乡诗还有许多。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升华: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4.唱《回乡偶书》

五、作业

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

老大回乡

思念故乡

上一篇:护士主要工作职责下一篇:合同纠纷处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