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材料的运用

2022-08-11

第一篇:高考作文材料的运用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的运用技巧

“一则金素材,半篇好文章”,这是说经典素材对于作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典素材主要包括语言素材、情节素材、故事素材、人物素材等。有些考生在使用经典素材时,要么一字不漏地照搬照抄;要么寻章摘句,不得要领;要么游离主旨,牵强附会;要么随意改编,生搬硬套;要么若即若离,没有把握精髓。这些都影响了文章的表现力。经典素材运用得好,会给文章增光添彩。但如何运用,却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下面结合高考满分作文,介绍几种常见的素材运用技法,以便给备考作文的同学们以实质性的帮助。

1.凝缩素材,取其一点。凝缩就是“挤干”素材中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水分”,或舍去细节而概述总体,或舍去总体而取其细节。往往只攻其一,不及其余。写作时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对有关素材进行剪裁、加工,选取主干,去粗存精,进行定向叙述,并且要深入挖掘;其余部分,即使很精彩,也应“忍痛割爱”,绝不手软。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汉有昭君,不赂画工,寂寂深宫她沉婉若水。修心如莲,终得一日,天理昭昭。她的倾城姿容醉了天子,醉了使臣,以公主之位和亲匈奴。识大体的智慧,济苍生的胸怀,沉着大气的风范,令她成为一首绝唱。直至百千年后,人们仍可从杜甫的吟诵中瞥见那一抹惊鸿的倩影,惊艳了岁月。是什么让一位红颜以扶柳之态名留青史?是其内在的德。修心如莲,凭自我价值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2015年高考湖南佳作《修心如莲》

作者引用了王昭君的例子,却只攫取了人物“自我修行,成就美德”的一面,从而论证“人,只有自我修行,提升道德,才能彰显价值”的观点。素材指向集中,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2.同类叠加,多人组合。面对作文题,如果觉得使用单一素材不能有效论证中心,那么可以将同类的素材有机地罗列在一起,同类互补,形成集团效应。或从相同角度来论证中心,或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观点。如果能够做到点面结合,构成有力的群例证明,则会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同类叠加的素材要有共同之处,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不能放在一起使用;要有共同的指向性,都指向并服务于中心;句式尽可能一致,力求营造铺陈之美;防止杂乱堆砌,“摆事实”的同时还需“讲道理”,要进行深入剖析。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于是心诚者文如其人,由笔尖到人心,一脉相承,原汁原味。“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如诗仙者,三分诗七分酒;“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如后主者,感时伤人。“安然度过生命的秘诀就是与孤独签订体面的协议”,如马尔克斯,孤独哲思。

――2015年高考浙江佳作《文字之上》

为了论述“文如其人”的重要性,文章列举了多则素材,即李白的酒后赋诗、李后主的感时伤人、马尔克斯的孤独哲思,这些经典素材都从“文如其人”的方面进行论证,使得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正反对比,对比映衬。在一些人物素材中,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写作时,我们可以将有关联的正反两面的人物进行对比,在对比映衬中表明自己的主张。“正反对比”主要分“同质对照”和“异质对照”两种。“同质对照”又叫“纵比”,就是将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的不同情况进行对照,是同中求异;“异质对照”又叫“横比”,就是将两个存在差异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好坏优劣不言自明。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映衬,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鲜明的对比中,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等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从而使文章的中心更鲜明突出,更有利于突出主旨。运用此法关键在于精选素材,不能强作对照,要有可比性,要确立对照点。“异质对照”所选人物务必是截然相反或有明显差异的;对比映衬应该有主有次,一般以正面人物为主,反面人物为辅。如下面的文段: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种种,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2015年高考广东佳作《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在以上文段中,作者将古代人感受自然和现代人感受自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创新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4.片段组装,剪辑组合。这种技法又叫“镜头组合”,即全文由若干个片段组装而成,一个片段相当于一个镜头,使文章结构呈现“块状叠加”的特点。每一个片段一个小标题,或不设小标题,仅用序号标明层次。虽是组装,但必须用一根线贯穿每个片段,使全文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每个片段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表现主题,共同支撑文章的观点。素材的剪辑组合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强化功能,具体组合类别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同向强化组合,取相似素材组合,使论述说明的对象更具广度和力度。二是异向强化组合,异中求同,异中求新,取相反或相对素材组合,形成前后对比,呈现两种价值取向,突出强调其中一种,给读者以极强的震撼力。三是延伸强化组合,取呈递进关系的素材加以组合,将情与理一步步引向深入。如有一篇高考满分佳作《英雄兴亡论顾虑》的主体部分就由三个片段组装:

巨 鹿

阴风怒号,旌旗猎猎。身后,是英勇善战的江东子弟;身前,是如狼似虎的暴秦之师。刚毅的神情现于面庞,沉重的铁戟握在手中,神勇的乌骓跨在身下。项羽,正面临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考验!

渡船,早已凿沉了;铁锅,早已砸烂了;粮草,早已告急了;退路,早已没有了。他知道,此时此刻,只要有一丝的顾虑,推翻暴秦、解救苍生的大业就会付之东流。

“杀!”一声令下,江东儿郎们如滚滚江水,杀向对面的秦军!项羽一马当先,斩将夺旗,士气大振!他几进几出,如入无人之境!终于,威风八面的秦军土崩瓦解!

残阳如血,战马哀鸣。流血漂橹,伏尸无数。项羽威风凛凛,环视战场,得意之形,溢于言表。

乌 江

匹夫自有得意日,英雄终有落魄时。

残破的战袍,疲惫的身躯,迟钝的乌骓,乌江畔,昔日叱咤风云的英雄项羽,孑然一身。面对冰冷的江水,他神情凝重。

“霸王,小人乃乌江亭长。得知霸王战事不利,特来接应!请霸王快快上船,汉军快到了!”

“上船?呵呵。”项羽摇了摇头。

“霸王,胜败乃兵家常事。对岸就是江东,以霸王的声望,携数万之众卷土重来,又有何难?”

“卷土重来?想当年,我率八千江东子弟,推翻暴秦,是何等的豪气!如今,纵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又有何面目见他们?时不我与,又何谈卷土重来?”

终于,他拒绝了亭长的好意。身后,汉军蜂拥而至。一阵力战,仅汉军伏尸数百。

可是,他不想再杀人了。利剑出鞘,颈项处一道裂口清晰可见。一个伟岸的身躯,轰然倒地。

残阳如血,乌骓长嘶。岸边,汉军在疯狂瓜分他的身躯。

咸 阳

咸阳城里,刘邦频频举杯,踌躇满志:“项羽为我所败,是因为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韩信、英布纷纷倒戈,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焉能不败?”座下文武百官,无不连连称是。

韩信垂首不语,心中暗忖:“假如项羽能勇敢地渡过乌江,昔日落魄的汉王,又能在此意气风发到几时呢?”

这篇文章很好地运用了片段组装、剪辑组合法。第一组镜头是“巨鹿之战”的画面演绎;第二组镜头是“项羽自刎乌江”的画面剪辑;第三组镜头由“咸阳城庆功”的画面组成。三组镜头,集合了项羽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刘邦、韩信对他的评论,共同演绎了项羽的英雄悲剧,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大跨越,使文章具有一种历史厚重感。同时,三个片段的话题全都指向“顾虑”,分别从“没有顾虑”和“顾虑重重”两个角度来论证。这种结构的好处是,上下文无须过渡,且一目了然。

5.点面结合,拓宽深度。点面结合就是对一些经典的素材,有的在“点”上铺开进行重点叙述,有的则在“面”上进行一般性概述。这种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一二例为主、其他例为辅,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写法。此法适用于考试时见到话题或题目后,一时想不到那么多可用的事例,这时,可从想到的那些与论点相近或相一致的有限的事例论据中,选择自己认为较典型、较全面的事例论据稍作详细叙述,并加以挖掘,与之相关的其他事例论据则可简笔带过作次要叙述,从厚度与深度方面加强文章的力量。如下面的文段:

渴求物质的价值观念让人们深陷物欲横流的漩涡。当人们被物质生活绑架的时候,人们也就束缚了生活的快乐,每天愁苦于难以满足的无尽的物欲,逼迫自己选择生命的弯路,如陈希同、刘志军、周永康等,走向毁灭的结局也正是因为人生价值不同选择就不同。

于贪官如此,于社会生活亦是如此。当今社会,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在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里,舍弃了精神的追求与渴望,既失去了学术的灵感,也丧失了生活的快乐。为了快速获得所谓的成功和名利,他们放弃了自己本应该坚持的学术道路。……

――2015年高考山东佳作《价值观念决定选择》

文章通过“点”例――陈希同、刘志军、周永康,“面”例――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比较全面而深入地论证了价值观念在选择中的重要性。

6.妙引名句,画龙点睛。围绕写作话题或中心题旨,利用比较多的名言名句,去组织文章结构。搜索一下记忆,我们会发现,名言精炼,歌词新鲜,俗语流行,以这些作为写作素材,在文章中巧妙引用古今中外哲人、名家箴言、警语或古代诗人的佳词丽句作为内容,必能使文章意境深邃,回味无穷。写作时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间接引用;可以全部引用,也可以局部引用;可以浓缩引用,也可以扩充引用;可以点化引用,也可以组合引用。如:

由此观之,过分的强硬与柔软都会导致人格缺憾的产生。真正和谐的自我,应当如稼轩一样,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铁血豪情,亦有“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的刻骨柔情;应当像龙应台一般,有与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慈母情怀,又有愤而质疑“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浩然正气。生而为人,我们既要有对大是大非的恪守,又应有对小情小爱的珍视;既要坚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与态度,又应有对风花雪月灵敏感知的能力。

梁晓声有言:“以敢憎而与可憎较量,以敢爱而捍卫可爱。以与可憎之较量而镇压可憎之现象,以爱可爱而捍卫可爱在我们生活中的发扬光大。”善哉斯言!必要的强硬,才可守住所真爱的柔软;适当的柔软,方可凸显出真正的强硬。柔软与强硬虽泾渭分明,但并非南辕北辙,事实上,他们相傍相依。

――2015年高考上海佳作《刚柔相济》

在上述片段中,考生引用了辛稼轩的诗句,引用了龙应台的名句,也引用了梁晓声的名言,一齐来论证“追求刚柔相济的健全人格,收获自我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这些名言的引用让文章语言熠熠生辉,充满浓厚的文化底蕴,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

第二篇:高考作文素材的多角度运用

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素材不仅在于多,更在于价值。对每一个好素材,学会思考和品评,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是素材运用的一种策略性指导

高考作文的材料哪里找?

① 从各科教材中找。(课本上的例子)

② 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生活中的例子)

③ 从平时的阅读中找。历史典故、名人逸事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 ④ 从语言复习资料中找: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材料等。 ⑤ 除此之外,网络、电视,甚至手机短信等都是写作材料的来源之处。 ⑥ ➅高考中的例子(阅读高考优秀作文,学习别人的例子)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缺乏写作材料,我们缺乏的是发现材料的眼力。

素材分类

1、哲理故事:指一些蕴含了人生哲理的小故事。 如:坐井观天、龟兔赛跑、和尚挑水等

2、历史典故:指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如:霸王别姬、苏武牧羊、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文天祥、陆游、谭嗣同、鲁迅、毛泽东、爱迪生、贝多芬、梵高等。

3、现实典型:指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

如:马航失联、感动中国人物、中央反腐等。

材料有限,而话题多变。怎么办?

总体说就是要发散思维。

1、对同一个材料,我们可以选取它的不同角度应用于不同的话题之中。

2、怎么把现有的材料转化成作文的材料呢?

给你真诀:拉一拉,靠一靠。但要拉、靠得自然,不露痕迹。如果“靠”过来别扭,那就是失败了。

一材多用示例

(一)司马迁《报任安书》的一段: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示例:一: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

文王,我想握住你的手,并请你告诉我,你为何能有被囚而推演《周易》的哲思妙悟? 孔子,我想握住你的手,并请你告诉我,你为何能有身处困境而作《春秋》的洒脱胸襟?

屈原,我想握住你的手,并请你告诉我,你为何能在流放途中赋出《离骚》?你那高洁情操和爱国情怀为何能够矢志不移,不为困境而有所改变?

我想握住一双双伟大的手,让这些书写历史的手,牵引我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示例二: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王被囚,在生命可能随时结束的时刻,他,没有终止,推演周易;屈原放逐,在人生最困窘的处境,他,赋出离骚,没有停息。生命的意义在于动作,死亡才是最后的休息。休息?奋斗者的字典中没有“休息”这个词。努力地工作,不懈地创造,这,才是生命真正的价值! 示例三:天津卷《 留给明天》

时间之失不可逆转,生命难免“终有竟时”。创造人生的,是今天;而今天是否有价值,关键还在于为明天留下什么。文王拘囚,他留给明天的是周易;孔子落难,他留给明天的是春秋;屈原流放,他留给明天的是离骚。圣贤也是人,他们终究也是要死的;然而,他们都为明天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从而让自己永垂不朽。 的确,明天尚未到来,但明天终会到来。明天将如何到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留给明天一些什么。今天为明天留下一颗美好的种子,明天就不会收割残缺和遗憾。

(二)李时珍的事迹

李时珍针对当时药书谬误颇多,延误病情,害人性命的情况,决心重修本草,编一本较为准确、实用的药书。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亲自进山采药,亲尝百草,用了19年的时光,终于写成了流传后世的名著《本草纲目》。 从三个角度使用:①持之以恒的精神➁论述献身精神➂要勇敢质疑,不迷信已有经验

论述“持之以恒的精神”

(1)19年的时光,19年的梦想,19年的艰辛,李时珍用19年写出了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悬崖峭壁,急......湍幽谷,恶草毒花,无数危难困苦在19年中应接不暇。李时珍最终凭着一股持之以恒的坚韧走过了这风雨荆棘.......的19年,带着《本草纲目》重回人间。

(2)李时珍本着一个医师的职业精神和持之以恒的信念,19年辛苦奔波,山崖间,泥泞小路上,留下了他的.......足迹。一根竹杖,一个背箩,承担了他19年的艰辛,一本《本草纲目》记载了他19年的坚持. .......(3) 一本《本草纲目》流传后代,恩泽百代;一个熟悉的名字记在心间,启迪心灵。李时珍,用19年暑去冬来的执著,诠释着持之以恒的真谛。 ......

(4) 一次次迈进大山,一遍遍口尝药材。春夏秋冬,日出日落,都会望见那执著的身影。困难重重,他却坚.....持了19年,用一份坚毅,一种坚持完成了千秋巨作《本草纲目》,是这份持之以恒为他铸就了辉煌。 ....(5)为了信仰,他持之以恒,奔腾的江河在他面前静止;巍峨的高山在他面前低头。19年如一日,他尝百草,....试百药,终成名著《本草纲目》。他用坚毅的精神为生命求得一个新的诠释。 .....

论述“献身精神”

(1)本可以平淡无奇的度过一生,本可以做个安逸的抓药郎中,但他不忍心看到因药误人的悲惨,宁愿牺牲....小我,去完成大我。他选择了远方,那他的心里便只有地平线。他用自己的19年换回了无数用药人的放心。 ........

(2)踏青山,也许会身死虎豹;尝百草,也许会命丧奇毒;为了个人生命,他完全有理由退却,但他却无怨无悔,带着为他人、为事业的献身精神,勇敢的穿越生与死的考验和较量。不朽的《本草纲目》成为李时珍献..............................身精神的化身。

(3)李时珍忘记了多日的劳累,忽视了尝药的危险,淡化了家人的忧虑,为了修正药书,为了造福百姓,为了千万个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他放弃了自己的享受,甚至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终于完成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

(4)他亲入深山,亲尝百药,用自己的生命作赌注,不理会山路的险象丛生,不顾及百草的苦涩奇毒,以无..畏的献身精神,保证了《本草纲目》的不朽价值。 ......

(5)19年的时光,7000个日日夜夜,无数个不眠之夜在孤灯下奋笔疾书。奉献了人生最宝贵的人生岁月却无怨无悔。为了《本草纲目》,李时珍倾撒执著,无畏献身。 .............

论述“要勇敢质疑,不迷信已有经验”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人人皆知之理。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真能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之人寥寥................无几,李时珍就是其一。在当时,药书的谬误颇多,延误病情,害人性命的情况下,只有李时珍以自己亲身体验...........改变了这个状况。

(2)他本可以安坐中堂,恪守救死扶伤的医道;他本可以照搬古书,履行治病救人的职责。但他没有。踏深...................山,尝百草,只为修正药书的谬误,只因为他有质疑权威的魄力。李时珍,用勇敢质疑的气概写出《本草纲目》.................................的辉煌。 ....(3)人类之所以不断进步,离不开敢于质疑的精神。倘若李时珍没有对古代医书的怀疑,且不说医学界的损失,...............仅因延误病情而失去生命的人就将不计其数。质疑是一种途径,会指引我们走向真理的殿堂。

(4)“权威”一词用它耀眼的光环压制过无数闪耀的思维火花。而在封建势力极胜的时代,它更是一种不可质疑的经典。李时珍,这个把百姓生命安危系于心间的良医却大胆的抛弃了前人的谬论。他有选择的借鉴,也大......................胆的更改,用勇敢的质疑精神,写出了一代经典《本草纲目》 ...........................(6)成功的脚步总是紧跟在勇敢质疑之后到来。药书谬误,延误病情,世人袭用,唯书是从。是李时珍站了...................起来,走进深山,攀上危岩,携带着对药书的怀疑他走进了真理的山谷,将谬误的顽石击碎。

(7)他不墨守成规,他不抱残守缺,为了真理,更为了生命。他向已有的经典提出质疑,一丝不苟的查询验...........证。跋山涉水,到处都留下了质疑的精神。没有质疑,哪来真理?哪来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

........................

(三)以“李白故事和李白名诗名句”为材料多角度使用片断

例文1: “意气”(201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例文2:话题——“忘记与铭记”(2005年四川高考作文题) 人们忘记了你郁郁不得志的过往,传诵着你的名作,铭记着你的功德。因为,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曾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对权贵之势的无限蔑视。仰望诗仙,一股傲然之气油然而生。人生能够这样走一回,也就无怨无悔了。人们佩服你,铭记你,那是理所当....然的!

例文3:话题——“自己的认知和他人的期望”(2004年重庆高考作文题)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他人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例文4:正确对待挫折和痛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挫折,他傲然一笑,面对痛苦,他潇洒挥袖,遍访名山,歌咏自然,是他对挫折和痛苦的正确态度最终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例文5:找准人生位置

(1)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大唐的江山史册上才多了几分厚重,中华的文明史册才更光辉灿烂。 ........................................(2)诗仙李白,在歌吟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同时,始终保有一双明辨的眼睛,在歌舞升平的宴饮中,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他正确地选择了一条“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人生路,潇洒地走向自然,走向山水,也走向了自己诗歌创作的辉煌之路。假如李白没有一双会辨的眼睛,没有选准自己....................的人生路,他就会在官场上虚度一生,无法成就自己诗仙的美名。 ....小结:同一材料,变换角度,可运用于不同话题中,可论证多个观点。

小窍门:

1、关注课内,积累材料;

2、理解话题含义,选准角度;

3、为我所用,证明观点。 注意:

(1)运用材料的传统主题。 (2)反其意而用之。

(3)从不同角度分析或生发材料与话题的契合点。

怎样使用材料

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一篇好的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

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

最后,要对事例进行引申与拓展。紧扣道理写好事例以后,要不失时机地对事例进行分析引申强调 ,使事例与所要证明的道理紧密关联,让阅卷者更明确的知道事例恰当、有力地证明了道理。

【注意】“一材多用”,要注意: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课内材料积累

【苏轼解读】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巨子。他长于散文创作,他的诗,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袁隆平——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主要事迹】2004年,世界粮食奖、以色列沃夫奖、泰国金镰刀奖先后授予了中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这位有着古铜色皮肤的科学家,就像一位普通的农民,经常两腿沾满了泥点子,穿梭在田间地头。如今,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在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一半以上。有人算过一笔帐,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袁隆平研究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成为世界上首例成功的杂交水稻品种,据统计从1976到1987十年间,中国的杂交水稻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这对于七八十年代还在为温饱努力的中国农民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粮。

袁隆平说搞科学研究的,我说首先一个不要怕失败,第二一个,搞科研你就不要怕辛苦,书本上是种不出小麦,种不出水稻出来的。

1981年,袁隆平和他的研究小组获得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2001年他又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一项无形资产评估中,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值被估价超过1000亿元,从此人们说袁隆平身价过亿。在荣誉和财富的簇拥下,袁隆平魂牵梦绕的却只有粮食问题。虽然已经74岁,但他依然在忘我的工作。

袁隆平95年又搞成了两系法杂交稻,大概又比三系法增产百分之五到十,但是还是感到不满足,现在正在搞超级稻。

【袁隆平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第三篇:巴金作为作文素材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1.巴金

温暖人间

在茫茫的人海间,与我们认识的人很少。但无论熟悉还是陌生,总会有“帮助”温暖我们的心。对亲人的帮助是相濡以沫的支持与关爱;对朋友的帮助是心有灵犀的默契和配合;对路人的帮助是细致入微的关怀和一个搀扶。

帮助无处不在,它浸透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变成呼吸的氧气,支持着我们的生命。 文坛巨匠巴金曾说过:“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住别人,使每一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这个用《家》《春》《秋》等著作来慰籍苦难中又向着和平的人们的人唯一的生活目标是帮助别人,不管是用充满爱意的文字,还是用实际的爱心行动,确实给在寒夜中的前行的人带来温暖和光明。

一生都为帮助别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热爱,就像巴金留给人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被人们永远铭记在心中。而“帮助”也成为人们前进的灯塔,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并让温暖这颗火种撒满人间,点燃这个社会的每个角落。

2.巴金

不要轻易说“不”

一声声“不”的否定可以断绝在老舍最后宁静的天堂之路上,可是它却在中华大地上足足震响了十年之久。巴金《怀念萧珊》中说到,自己被干校“关押”之时,也正是爱妻萧珊患绝症濒死之时,巴金一遍遍地哀求,让我陪陪我年老的妻子,陪她度过生命的最后时间,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不,你必须回干校去,你不是医生,留在家里有什么用!”巴金老人啊,他怎能想到,这一人情温暖的哀切祈求换来的还是一声“不”的回绝呢?是的,巴金老人想不到啊,他能写尽人性的百态千姿却终也无法看懂兽性的狰狞不堪。“不”的最终审判隔离了巴金与萧珊的生死两界,也隔断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

第四篇:曹操作为作文素材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定稿)

1.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轲,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一些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哪个人及得上曹操这样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也比不上,他没有狠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皓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甫吟》抒志;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也!

2.曹操

在征程中欣赏风景

漫步在这繁花似锦的街头,望着潮水般涌动的人流,忽然涌出一股疲惫与感伤。我突然觉得自己是那千年后的子贡,站立在喧哗的街角,双手合十:“愿有所息。” „„

愿有所息而后勇。只有那些有所停留的人才能在浊世中散发馥郁,在红尘中保持隽永,在逆境中坚持风骨,在不断的诱惑与渲染中保留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心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歌唱“人生几何”的孟德在跃马横刀的征途中依旧有欣赏风景的豪情,无怪乎在那逐鹿中原的乱火中能够臣服群强,煮酒论英雄。 „„

愿有所息,我缓缓地睁开双眼,蓦然间,感到从未有过的清新。顾盼四周,竟是如此地生动而富有活力。

慷当以慨,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你累了吗?让我们静静地坐下,喝一杯解忧的杜康。

3. 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曹操 东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势力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曹操不动声色对刘备说,“在家做得大好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曹操说:“刚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听后心神方定。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

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里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英雄呢?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下地下。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中的这句诗可以说是曹操人才观最重要的体现。曹操身为一个领导者,对人才更是极端的渴望。

感悟与点拨 首先,曹操是爱才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成大事的人才。惟才是举,是曹操既出于他爱才的天性,更出于三分天下形势所逼,三分天下,得人才者居之。

其次,曹操尊重人才,不苟求,不求全责备,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曹操怎么能从一个逃难京官,从手下不过几个亲随,足下不曾有寸土,白手起家做到扫灭群雄拥有北方天下?而他手下的谋臣猛将大多是敌人营中的人,或因某种机遇集合到曹操麾下;或冲着他雄才大略,能治乱定天下的名声而来;或神往他轰轰烈烈,言必行战必克的实绩而来;或被曹操击破营垒俘虏而来;或从行伍之中提拨上来。试想曹操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魁力和博大的胸襟气度,怎么能够做到?

因为爱才,才会不顾众人反对,舍得放关羽回去。因为爱才,才会真诚录用曾经发檄文骂曹操祖宗的陈琳。因为爱才,才会在郭嘉病重时期百般照顾,怜惜他。适合这一素材的话题有“人才”“胆略”“胸襟”“英雄”等。

素材运用示例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高考满分作文《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节选)

第五篇:2010年高考作文素材及运用实例之海因斯的启示

材料五:海因斯的启示

1968年,在墨西哥奥运会的百米赛道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转过身子看运动场上的记分牌。当指示灯打出9。95的字样后,海因斯摊开双手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这一情景后来通过电视,至少有好几亿人看到,可是由于当时他身边没有话筒,他到底说了什么,谁都不知道。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一位叫戴维?帕尔的记者在办公室回放奥运会的资料片,突然对这个地方发生了兴趣。他想,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百米赛道上突破10秒大关。海因斯在看到纪录的一瞬,一定替上帝给人类传达了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这一新闻点竟被那么多记者漏掉了,实在太遗憾了。他找到了海因斯,海因斯一头雾水,甚至否认当时说过话。戴维说,你确实说话了,有录像带为证。海因斯看完戴维带去的录像带,笑了,说,难道你没听见吗?我说,上帝啊!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着的。

海因斯接着解释说,自欧文斯创造了10。3秒的成绩后(1936年柏林奥运会),以詹姆斯?格拉森医生为代表的医学界断言,人类的肌肉纤维所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30年来,这一说法在田径赛场上非常流行,我也以为这是真的,但是,我想我应该跑出10。01秒的成绩。于是每天我以自己最快的速度跑50千米。因为我知道,百米冠军不是在百米赛道上练出来的。当我在墨西哥奥运会上看到自己9。95秒的纪录之后,我惊呆了,原来,10秒这个门不是紧锁着的,它虚掩着,就像终点那根横着的绳子。

使用上述材料,分别以“跑的体验”、“一枝一叶一世界”、“凤头猪肚豹尾”、“出人意料情理之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位置与价值”、“留给明天”、“脸”为话题写描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片段。

范文示例:

比9。95秒/百米记录更难能可贵的

入乎其内,是执着,是痴迷,是毅力;出乎其外,是通达,是明慧,是顿悟。

他在奥运会上创造了9。95秒/百米的世界纪录,他回望显示9。95字样的记录牌后,曾经自言自语一阵。

十几年后,有记者问他当时说了什么,他说:上帝啊!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着的。

“那扇门”是什么?是当时运动医学专家的断言——人类的运动肌肉功能不可能承受超过10秒/百米的运动强度。

为了创造世界奇迹,他真真正正地“入乎其内”,每天训练50千米的速跑,因为他相信:百米冠军是不可能在百米赛道上诞生的。

他成为了第一个突破人类极限的运动员,他就是美国短跑运动员海因斯。“入乎其内”,海因斯凭借着自己的执着、痴迷和毅力,他成为了体坛的英雄,的确难能可贵;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出乎其外”,一句“上帝啊!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着的”,显示了他对运动规律的“通达”,对努力可以挑战极限的“明慧”,对执着追求可以创造奇迹的“顿悟”。

上一篇:管理类著作读书笔记下一篇:高考英语邀请信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