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的开头模式

2024-04-19

高考材料作文的开头模式(共9篇)

篇1:高考材料作文的开头模式

材料作文如何扣“材料”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考生写作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所以,材料作文在行文时必须紧扣“材料”;如果通篇没有提到“材料”,那就属于严重的偏题,后果不堪设想。这正好与“话题作文”相反。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作文既要紧扣“材料”,又不能大段大段地复述材料。那么,材料作文如何紧扣“材料”呢?下面以 2006 年高考全国卷I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为例,给大家提供一些扣“材料”的技巧。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 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引——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80字左右为宜,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论题或论点”从材料中“引”出,是一种高层次的紧扣“材料”。请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2.议——分析议论材料。通过分析议论,可以挖掘材料的内涵,强调论题或论点。这一部分可以弥补引出论点时因过于概括而造成内容上的突兀、断层等方面的不足。请继续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下文:

老鹰凶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顶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鸦性本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

从材料中引出观点后,该考生便对“材料”进行了议论。从老鹰、乌鸦两个角度分析,并指出乌鸦“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议”得全面、辩证而又深刻。

3.联——联想议论。“引”“议”之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演绎社会生活,透视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进行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进行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主体,要求思路开阔,语言概括,重点突出。正反结

合。需要注意的是,由“议”到“联”,过渡要自然、贴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联的呢?请继续看下文:

物犹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最终没有成功,然而他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了一种优势,他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不得不说,他那逗人乐的容貌有一定的功劳。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到大学所教的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电脑设计,最终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以一句“物犹如此,人亦然”过渡,由物联人,孔子、卓别林以及比尔 • 盖茨,三个例子就是三个典型——古今中外兼顾——“联”得自然而又充分。

4.辨——辨析辩证。这是行文思路严密的补笔。通常这一部分不是行文的重点,文字不宜多,可以用“当然”“固然”等词语来畅通行文。接下来,我们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辨”的:

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一句“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

适合自己的那个枝头,生命才能闪光”,字数不多,却“辨”得有理又有节。

5.结——给文章下结论。通常要紧扣“材料”照应开头:开头提论点,结尾提怎么办;开头提论题,结尾作出结论并简要说明怎么办。让我们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结尾的:

乌鸦勇于拼搏、喜爱学习的精神固然是值得学习的,然而它没有认清自己,最终是要以失败告终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兼备,才有可能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你的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文章结尾,强化主题,撞击“材料”,呼应开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得顺当又完美。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文,“引、议、联、辨、结”,每一步扣材料都相当妥帖而又完美,被评为满分,当之无愧,很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材料作文如何开头

古人写文章追求“凤头、猪肚、豹尾”的境界,其中“凤头”的意思是,文章的开头要短小、亮丽——犹如凤凰的头角。短小,便于让读者明白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亮丽,才能吸引读者。一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作为应试的材料作文,更应如此!那么,究竟怎样给文章开一个好头呢?下面以近两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为例,介绍7种开头方法。

1.顺——直截了当地摆出观点。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I优秀作文《别让雨下进灵魂里》的开头:

我们必须时时保持心的洁净,就像一颗透视世界的水晶;我们必须时时保持灵魂的清醒,就像头顶上湛蓝的苍穹;我们必须时时坚持自我的追求,就像大漠里展翅飞翔的沙鸥。屋外雨滴飘飞,但别让雨下进灵魂里。

做自己,才是更好的人生追求!

此文开头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三个排比句使小作者的观点气势如虹,不容置疑。中心论点“做自己,才是更好的人生追求”的提出,如爆竹,如春雷,干脆利落!

2.逆——先论他端,陡然一转,亮出正论。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Ⅱ优秀作文《快乐的读书脚印》的开头:

记得董其昌在他的《画旨》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记得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亦云:“书中自有黄

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很多人读书有各自的目的,为考取功名,为博得众人的敬仰,为装点门面,甚至是为了在与人谈话时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好在我读书没有什么功利目的。我从来就是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常常觉得在书中自己的脚步正迈得轰轰作响。

此文开头先论他人对书以及读书的看法,接着陡然一转,亮出“我”的读书态度——快乐读书,起到了引人深思的效果。

3.引——引名言名句打头。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I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水到渠成地提出“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实在是巧妙至极!

4.喻——比喻开头。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I高分作文《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开头:

是鱼儿就不要幻想蓝天,是鸟儿就不要迷恋海洋,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在自己的天空中留下有意义的人生。

用比喻表述深奥的道理,能使所讲的道理深人浅出的同时又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此文开头以“是鱼儿就不要幻想蓝天,是鸟儿就不要迷恋海洋”为喻,顺势提出“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在自己的天空中留下有意义的人生”,既形象生动,又不显得突兀。

5.比——通过对比来阐明事理。2006 年高考山东卷Ⅰ高分作文《梦想在现实中起舞》的开头:

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而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也有灰尘和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幻想的自由和权利。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仰望星空,给人以无限遐想;飞上星星,使人失去幻想的自由与权利。由此提出“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的观点。论点于对比中水到渠成地展示出来,显得既全面又深刻。

6.问——通过自问自答,引出观点或议论。如 2005 年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跳出枷锁,创造风格》的开头:

为什么服装设计师总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套又一套的时装?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前进的号角中总夹杂着这样一句话——提倡科技创新?为什么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不延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的风格?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变化。时装要迎合时代潮流,发展要与时俱进,生活赋予了我们创新的动力。跳出圆圈的枷锁,创造新颖的风格,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选择。

自问自答式的开头,有两个好处:一是观点自然引出;二是给人

以思考的同时,润物无声地让人认同作者的观点。此文开头就有这样的智慧。7.例——摆出问题或者论据先行。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I优秀作文《做缜密的勇者》的开头:

苏轼说,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歌德说,勇敢的人可以用生命冒险,但决不用良心冒险;毛泽东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苏轼之勇,在于豁达淡定;歌德之勇,在于坚守诚信;毛泽东之勇,在于沉着大气。因为勇敢,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不平事;因为缜密,认清自我,他们永远在青史上留名,在黑暗的迷雾中照亮有志者的奋进之路。

苏轼、歌德以及毛泽东这三个论据,涉及古今中外——论据做到了既必要又充分,即典型性。接着提出观点就显得有理又有据,不突兀——读者愿意接受。

篇2:高考材料作文的开头模式

【知识储备】

一、记叙文

提醒:根据材料写记叙文,开头、结尾可以不必生硬地点材料,材料要不要点?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要自然,要贴切,要通过故事情节或者人物的对话体现出来。

(一)开头技巧

1.交待要素(或开门见山,即开头简单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直接入题。

如:放学的铃声早已在凄风冷雨中飘远,校园里空荡荡的,我孤独地在学校大路上徘徊。突然,院墙边一株瘦弱却开着花的小桃树锁住了我的目光。

2.描写景物,即文章的开头先描写人、物、景,渲染气氛,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为烘托人物、触景生情作铺垫。

如: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里,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高考备考高考材料作文开头、结尾写作指导。

运用时要注意:(1)不能为写景而写景,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感染读者,引起共鸣。(2)描写要抓住特征,遣词用句要准确,要适合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情感的抒发。

3.倒叙,即文章开头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再写出事情的原因和经过,以造成悬念,增强文章吸引力。 如:站在这充满荣誉的领奖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羡慕的笑脸,听着他们真诚的掌声,我忽然想起了两年前,他们――我的同学将我从孤寂的暗夜引向光明的经历。

4.抒发感情,即文章一开头就将作者的亲身感受和思想感情抒发出来。

如:有一个身影时常在我脑海浮现,有一种声音总是在我耳边回响,有一份思念和祝福长久地驻在我的心里。你还好吗,我的鸟儿?高考备考高考材料作文开头、结尾写作指导。

(二)结尾技巧

1.卒章显志,即在文章收束处点明主旨,揭示中心,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如:金翅膀的蝴蝶一定有,只是我没查找到。但我想:即使世间没有,老师心里也会有。因为她教会我用一只眼睛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睛不停寻找。

2.引发联想,即促发读者根据结尾展开联想,既感人又意味深长,令人陶醉、回味。

如: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一个个美丽的清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慈祥的眼睛平静的望着我,如同深深的潭水……

3.直抒胸臆,即在全文叙事的基础上抒发强烈的感情,不但感染读者,增加文章的韵味,而且也提高了文章的品位。

如: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在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4.首尾呼应,即文章首尾照应,这样的结尾能够使结构完整。

如: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也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这里的文字就和开头“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这一段文字相互照应。

二、议论文

提醒:要有材料意识,开头要结合材料提出观点,当然材料的出现可以是文章的中间,也可以是文章的结尾,位置由你定,但不能没有材料的影子。材料要提,但不能太多,更不能通篇都以提供的材料作为论据。

(一)开头技巧

1.开门见山式,即直截了当地摆出观点,这种开头的好处是既简洁平实,便于掌握,又开宗明义,一语破的。高考备考高考材料作文开头、结尾写作指导。

如: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中善于舍弃。

2.名言警句式,即引名言、古语、诗文、歌曲开头,这种形式的开头既增加了文章观点的可信度,也显现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

如:古语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时候对这句话大为不解,总觉得是朋友就应该亲密无间,为什么要:“淡如水”呢?后来才明白,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细细玩味,就会愈发赞叹古人的智慧与超然。

如:南非总统曼德拉说过:“张弛有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欣赏这样有弹性的人生态度。

3.自问自答式,即通过自问自答,引出观点或引入议论,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如:为什么服装设计师总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套又一套的时装?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前进的号角中总夹杂着这样一句话――提倡科技创新?为什么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不沿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的风格?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变化。时装要迎合时代潮流,发展要与时俱进,生活赋予了我们创新的动力。跳出圆圈的枷锁,创造新颖的风格,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选择 。

4.对比判断式,即通过对比来阐明事理。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通过对比,帮助人们判断是非曲直,从而有力地支持论点。

如:怎样看待得与失呢?关键要看为什么得,为什么失,如果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样的“失”是值得的。相反,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得”的代价,是遭人鄙视和唾骂的!

(二)结尾技巧

1.总结升华式,即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如:综上所述,忙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充实,但是我们的忙应有张有弛,这样,才能保证生活的质量,人人都能忙出效率,忙出成果,从而带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名言归纳式,即引用名言警句结束全文。

如:古人云:“引而不发,跃如也。”让忙碌的人们在忙中反思,忙中积累,忙中锤炼,从而持久高效地忙,忙出一片璀璨夺目的天地!

3.首尾呼应式,即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记叙文可以这样结尾,议论文也可以这样结尾,是有共性的。举例略。

4.宣扬号召式。发出号召,鼓励人们按照你的观点去做。举例略。

当然,高考材料作文,记叙文或者议论文的方法是很多的,不一而足,但“文无定法”,一切以自然为上,熟能生巧处,心中自有法。

【请你分析】

跳水

他终于又一次站在了这座桥上。

他用皱巴巴的手掌摸着桥上满是缺口和裂痕的栏杆,在心中这么想着。

这座桥很高,离水面至少有十米,长年累月的江风锤炼着这座旧桥,在它的身上刻下了一道道的伤疤。 桥很老,而人更老。比这座已经五十多年的桥还要大上几岁的他再一次来到了这座桥,因为他决定,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再做一次让自己怀念无比的事――跳水。

他慢慢地摸索到了桥边的缺口,步幅缓慢而无力,仿佛一座随时可能倒下的老朽雕像,做着最后的挣扎。

今天的风很大,不由得让他想到了和发小一起跳水的日子。那些日子的风也很大,常常吹得桥上的他们摇摇欲倒,但他们都不以为意。“有风的日子更能划出漂亮的弧线”,这是他们公认的道理。

他继续移动着,然后从栏杆的缺口探出了头,十米的高度让他有些头晕目眩。不知不觉地,他又想起了少年之时,他第一次站在桥上也是这么的头晕目眩。十米远的水面让年轻的他不自觉地打颤。“跳吧!没关系的。”水中的发小这么喊着,他咬了咬牙,再次盯住了水面,然后跳下。水花溅了一米多高,将他的发小彻底地打湿。“没关系吧?”发小问。“嘿。”他摸了摸红红的屁股,咬了咬牙答道。然后在发小促狭的笑声中,狠狠地给了他一拳。

第二篇:《[高考备考]高考材料作文开头、结尾写作指导》

高考材料作文开头、结尾写作指导

【知识储备】

一、记叙文

提醒:根据材料写记叙文,开头、结尾可以不必生硬地点材料,材料要不要点?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要自然,要贴切,要通过故事情节或者人物的对话体现出来。

(一)开头技巧

1.交待要素(或开门见山,即开头简单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直接入题。

如:放学的铃声早已在凄风冷雨中飘远,校园里空荡荡的,我孤独地在学校大路上徘徊。突然,院墙边一株瘦弱却开着花的小桃树锁住了我的目光。

2.描写景物,即文章的开头先描写人、物、景,渲染气氛,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为烘托人物、触景生情作铺垫。

如: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里,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运用时要注意:(1)不能为写景而写景,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感染读者,引起共鸣。(2)描写要抓住特征,遣词用句要准确,要适合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情感的抒发。

3.倒叙,即文章开头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再写出事情的原因和经过,以造成悬念,增强文章吸引力。 如:站在这充满荣誉的领奖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羡慕的笑脸,听着他们真诚的掌声,我忽然想起了两年前,他们――我的同学将我从孤寂的暗夜引向光明的经历。

4.抒发感情,即文章一开头就将作者的亲身感受和思想感情抒发出来。

如:有一个身影时常在我脑海浮现,有一种声音总是在我耳边回响,有一份思念和祝福长久地驻在我的心里。你还好吗,我的鸟儿?高考备考高考材料作文开头、结尾写作指导。

(二)结尾技巧

1.卒章显志,即在文章收束处点明主旨,揭示中心,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如:金翅膀的蝴蝶一定有,只是我没查找到。但我想:即使世间没有,老师心里也会有。因为她教会我用一只眼睛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睛不停寻找。

2.引发联想,即促发读者根据结尾展开联想,既感人又意味深长,令人陶醉、回味。

如: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一个个美丽的清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慈祥的眼睛平静的望着我,如同深深的潭水……

3.直抒胸臆,即在全文叙事的基础上抒发强烈的感情,不但感染读者,增加文章的韵味,而且也提高了文章的品位。

如: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在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4.首尾呼应,即文章首尾照应,这样的结尾能够使结构完整。

如: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也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这里的文字就和开头“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这一段文字相互照应。

二、议论文

提醒:要有材料意识,开头要结合材料提出观点,当然材料的出现可以是文章的中间,也可以是文章的结尾,位置由你定,但不能没有材料的影子。材料要提,但不能太多,更不能通篇都以提供的材料作为论据。

(一)开头技巧

1.开门见山式,即直截了当地摆出观点,这种开头的好处是既简洁平实,便于掌握,又开宗明义,一语破的。

如: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中善于舍弃。

2.名言警句式,即引名言、古语、诗文、歌曲开头,这种形式的开头既增加了文章观点的可信度,也显现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

如:古语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时候对这句话大为不解,总觉得是朋友就应该亲密无间,为什么要:“淡如水”呢?后来才明白,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细细玩味,就会愈发赞叹古人的智慧与超然。

如:南非总统曼德拉说过:“张弛有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欣赏这样有弹性的人生态度。

3.自问自答式,即通过自问自答,引出观点或引入议论,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如:为什么服装设计师总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套又一套的时装?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前进的号角中总夹杂着这样一句话――提倡科技创新?为什么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不沿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的风格?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变化。时装要迎合时代潮流,发展要与时俱进,生活赋予了我们创新的动力。跳出圆圈的枷锁,创造新颖的风格,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选择 。

4.对比判断式,即通过对比来阐明事理。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通过对比,帮助人们判断是非曲直,从而有力地支持论点。

如:怎样看待得与失呢?关键要看为什么得,为什么失,如果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样的“失”是值得的。相反,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得”的代价,是遭人鄙视和唾骂的!

(二)结尾技巧

1.总结升华式,即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如:综上所述,忙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充实,但是我们的忙应有张有弛,这样,才能保证生活的质量,人人都能忙出效率,忙出成果,从而带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名言归纳式,即引用名言警句结束全文。

如:古人云:“引而不发,跃如也。”让忙碌的人们在忙中反思,忙中积累,忙中锤炼,从而持久高效地忙,忙出一片璀璨夺目的天地!

3.首尾呼应式,即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记叙文可以这样结尾,议论文也可以这样结尾,是有共性的。举例略。

4.宣扬号召式。发出号召,鼓励人们按照你的观点去做。举例略。

当然,高考材料作文,记叙文或者议论文的方法是很多的,不一而足,但“文无定法”,一切以自然为上,熟能生巧处,心中自有法。

【请你分析】

跳水

他终于又一次站在了这座桥上。

他用皱巴巴的手掌摸着桥上满是缺口和裂痕的栏杆,在心中这么想着。

这座桥很高,离水面至少有十米,长年累月的江风锤炼着这座旧桥,在它的身上刻下了一道道的伤疤。 桥很老,而人更老。比这座已经五十多年的桥还要大上几岁的他再一次来到了这座桥,因为他决定,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再做一次让自己怀念无比的事――跳水。

他慢慢地摸索到了桥边的缺口,步幅缓慢而无力,仿佛一座随时可能倒下的老朽雕像,做着最后的挣扎。

今天的风很大,不由得让他想到了和发小一起跳水的日子。那些日子的风也很大,常常吹得桥上的他们摇摇欲倒,但他们都不以为意。“有风的日子更能划出漂亮的弧线”,这是他们公认的道理。

他继续移动着,然后从栏杆的缺口探出了头,十米的高度让他有些头晕目眩。不知不觉地,他又想起了少年之时,他第一次站在桥上也是这么的头晕目眩。十米远的水面让年轻的他不自觉地打颤。“跳吧!没关系的。”水中的发小这么喊着,他咬了咬牙,再次盯住了水面,然后跳下。水花溅了一米多高,将他的发小彻底地打湿。“没关系吧?”发小问。“嘿。”他摸了摸红红的屁股,咬了咬牙答道。然后在发小促狭的笑声中,狠狠地给了他一拳。

篇3:高考作文开头技法

开头的方式很多, 这里, 借前人的写作经验和近几年高考成功作文的范例, 谈谈高考作文开头的技巧。

交待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开头方法。这种开头就是:从头说起, 顺序而入, 铺平垫稳, 娓娓道来。如《李有才板话》开头是:“阎家山有个李有才, 外号叫气不死。”小说一开始就把主人公点出来, 以下就叙述与他有关的故事。这符合人的接受习惯。再如周性初的《雉》:“雉又叫野鸡, 因为它是野生的, 形状最像鸡。这别名有个典故。汉朝吕后的名字叫做雉, 在从前专制时代, 帝后的名字是不准百姓乱叫的, 于是就把雉改称野鸡, 这叫做避讳。汉朝已经两千多年, 这个别名的由来很长久了。”这一交待式开头, 介绍雉的由来, 颇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近几年高考成功作文就有许多开头用交待式的范例。如:“在市长的办公室里, 坐着三个人:市长、王灵动与马沉稳。王、马二人为某机关“一把手”与“二把手”候选人。王灵动, 以聪明善辩, 交际能力强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马沉稳因老实憨厚, 沉着稳重的作风获得了市长的青睐和支持。” (2004年江苏卷《灵动与沉稳》) 文章开头借富有深意的起名交待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 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且显得新颖风趣。

“悬念式。“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开头, 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引人入胜’。要想达到这个目的,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设置悬念。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亿万热心的观众, 是因为他导演的影片总是充满了紧张、惊险、奇谲的悬念, 让你不能不钻入他精心设计的迷宫去转转, 以满足一下自己好奇、释疑的欲望。悬念式开头用得巧, 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如“我孩提时爱看《西游记》。那孙行者三盗芭蕉扇的生动情节, 那火焰山八百里烈焰飞升的精彩描绘, 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扉。时隔四十余年, 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火焰山既非作者杜撰之物, 那么, 究竟火从何而来? (甘得福《火焰山火从何而来》) 介绍火焰山火形成的原因, 开头从儿时阅读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感受谈起, 它既使读者产生心理情感的共鸣, 又激起读者探究这一奥谜的情趣。

抒情式。这种开头方式以抒情起笔, 敞肺腑于直言, 开篇便捧出一颗炽烈之心, 抒胸臆, 动心弦, 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如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聪明的, 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是写自己对时间匆匆逝去的独特感受, 文情并茂, 寓意深邃。再看看近年高考成功作文。

“太子的身影已在远方消逝成一个小白点, 易水的澎湃涛声还依稀可辨, 毫无暖意的寒风吹着车上的旗子, 车辕因为车子的起伏而吱吱作响。我看了一眼舞阳, 他也在望着易水的方向。高渐离的筑声又在心头响起, 我的豪气又在胸中奔涌。” (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刺秦》) 消失的身影、易水的涛声、寒风中的旗子、吱吱响的车子, 渲染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读者的情绪也随之调动了起来。

引用式。“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引用式开头就是引用诗词典故、传说寓言、格言警句、俚俗谚语、奇闻怪事等。议论文运用引用式开头最为常见, 议论文要明理立言, 就不能不引经据典, 旁征博引。如杨述的《恰倒好处》开头:“善于描写一个人的美, 莫若宋玉。他在《登徒子好色赋》里是这样描写‘东家之子’的:‘东家之子, 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东家之子的美, 真是‘恰倒好处’。稍微多一点, 或稍微少一点, 都不美。”“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倒好处”是这篇杂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开篇引用宋玉描写“东家之子”的美, 为“恰倒好处”做形象的描述, 新颖活泼, 易为读者理解和接受。在近几年高考中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我常常被那个叫做尾生的古人感动得落泪。‘尾生与女子约, 女子三日不至, 遇大水, 尾生抱柱而死。’尾生就是这样一个执著的可爱的君子, 为了那一个或许并不重要的约定, 为了守住自己心灵深处写给自己的那一份契约, 他竟然用生命来捍卫它。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闪光的两个字——诚信。”这里引用一个古老而美丽的爱情故事, 一方面可引出文章主题—诚信, 同时又新奇感人, 增强了可读性。 (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守住心灵的那份契约》)

描写式。这种开头就是在文章开头或写人, 或绘景, 或状物。工笔写意, 绘声绘色, 生动形象, 耐人咀嚼。如峻青的《党员登记表》开头:“暴风雪在飞扬着……一九四三年的海莱山区, 战栗在凛冽的寒冬里。风卷着雪花, 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 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 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 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 咆哮着, 仿佛世界上的一切, 都是它驯服的奴隶, 它可以任意地蹂躏他们, 毁灭他们……”作者在小说开头, 用拟人的手法, 描绘了一幅暴风雪肆虐图。它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更重要的是以恶劣的自然环境来烘托当时斗争环境的严酷, 预示着地下工作的极端险恶艰难, 为刻画人物的英勇机智做了很好的铺垫和渲染。在说明文中, 描写式开头也不少见。如端木蕻良的《红姑娘》开头:“故乡有一种野生植物, 它有一个动人的名字, 叫做‘红姑娘’。它的果实像一个淡绿色的小灯笼, 把那小灯笼打开, 里面便有一粒红溜溜的果实, 圆得和珍珠一般, 红得像珊瑚一般, 唤它作红姑娘, 也可能是这些特色吧!”这虽是一篇介绍野生植物的小品文, 但文章写得生动、活泼, 富有文采。

下面再看看近年高考作文运用这种方法的成功例子。

“在荒凉的撒哈拉沙漠上, 狂风呼啸, 黄沙肆虐, 地面上堆积的一具具白骨, 就如同一块块巨石, 重重地压在人们的心头, 使人们深深地感受到死亡的魔掌正向自己伸来。” (2003年全国卷《天平》) 开篇的场景描写很有吸引力, 加上第一人称的写作, 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往下看。语言表现力强, 善铺垫渲染, 文章一来就营造了一股悲壮的气氛。”

篇4:高考材料作文的开头模式

【关键词】高考;开放;作文;发散性;思维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材料作文是随着课改的脚步而自然出现的,第一次正式出现在高考作文上可以追溯到2006年。2006年的高考全国卷语文卷中,材料的内容是关于乌鸦和老鹰的故事,题目要求是让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立意来进行构思创作,题目自定,但是作文的内容含义不能超出材料范围。这种类型的作文相对于传统的命题作文来说多了一则材料,更具开放性,但又和以往的话题作文以及旧材料作文有很大区别,因此被命名为新材料作文。而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新材料作文热,很多学校也将这一类型的题目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一、新材料作文的设置价值

新材料作文出现后,从学者到教师再到家长,都在分析这一新型的作文题目相对于以往的作文题目来说,价值到底体现在何处。语文是高考中的重要学科,无论文理科,语文卷都是必考项目,而作文又是语文卷中的重要环节。写好了,分数很容易得到。但一旦出现偏题、走题,就会失去大量分数。作文是学生需要重视的一个项目,而新材料作文出现后,写作文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阅读材料,这在以往的试题中未曾见过,因此说明新时期的语文卷更加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即分析材料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需要对材料反复阅读,掌握到材料所要表达的主体意思,然后根据主体意思来拟定作文题目,进行论述写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材料的审读成为难点之一。因为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人看同一个材料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根据主流思想来把握材料的利益,确定文章主题。

其次,新材料作文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写作不仅是考查书面表达的能力,更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新材料作文出现后,其要求看似开放,实则是加大了难度,要求学生自己根据材料来确定文章主题。学生需要在此基础上,运用精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完成一篇合格的作文。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中常见思维习惯问题

新材料作文出现后,从对历届高考的作文分析来看,出现走题、偏题的现象甚至更加严重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思维习惯方式出现了问题。

一是思维定式问题。学生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有时会习惯性的运用同一种方式来审视作文题目,没有学会用发散性思维来思考问题。这就导致有时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把握不了材料的真正主题,继而使得作文显得僵化,失去了创造性和灵动性,难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严重的甚至会偏离主题,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二是逻辑混乱问题。新材料作文中给出的材料一般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文章片段等,具有鲜明的立意。但很多学生在分析材料时逻辑混乱,将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混淆、主次不分。在写作的过程中将大量篇幅用来叙述次要含义,而忽视了材料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难以获得满意的分数。而一些学生容易钻牛角尖,将思维局限在某一个点上,从而忽视了整个材料所表达的意思。

三是表述问题。高考阅卷是极其繁重的工作,阅卷教师在阅卷过程中不可能像学校考试那样逐字逐句地细读学生文章,而是快速地浏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卷面写作时,就需要将文章结构主次把握好,尽量把重要的内容写在段落前面。有些学生在写作时习惯由浅到深的论述,而且没有紧密联系材料,这样很可能就会让阅卷教师没有直接看到文章与材料的联系,这样容易会被判定为走题,十分可惜。

三、训练学生培养正确审题思维习惯

新材料作文出现后,很多学生面对这种开放式的作文题一下难以接受,出现了很多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首先,针对很对学生的思维定式情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抛弃原有的旧观点,根据现有知识和社会背景,理性思考,总结出材料的关键点来论证,还原材料本来想要表达的内容。注意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文章与材料的联系,突出重点。

其次,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学会分清材料主次内容,不钻牛角尖。在学校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增加材料分析的课程,不一定每则材料都要写一篇作文,但可以让学生把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次要思想写出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分清主次。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草稿纸。很多学生认为草稿纸是做数学或理科题目时才需要用的,语文考试中发的草稿纸很多人都忽视了。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在写作文前,可以将材料内容分析写在草稿纸上,并将文章大概提纲写出来。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会漏掉材料中的中心点,也会保证文章主次结构,一举两得。

四、结语

新材料作文出现后,从教师到考生对其的态度都是贬褒不一的。有人认为新材料作文更加灵活开放,比较好掌握;有些却认为就是因为太开放、太灵活,不知如何下笔。无论如何,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核心就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因此,如何训练培养学生的审题思维习惯,就成为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不偏题、不走题,把握到材料的核心部分。

参考文献

[1]庄照岗.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的五个意识[J].语文月刊,2014(11).

[2]黄小娟.新材料作文审题的不良思维习惯及对策[J].语文天地,2013(11).

[3]赵小越.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习惯模式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4).

篇5:高考材料作文的开头模式

精彩开头,引入迅速,铺排得体,文采斐然,开篇点题,主题词鲜明,论点警句化,很好地起到了“凤头”的作用,引人入胜。其基本思维格式是:(1)自然的或社会的或历史的或现实的或非现实的或中外的或生活的或哲学的或„„等等本身就比较精彩接近话题的材料,如名言、事件、现象、细节、寓言、情境、情感等方面的材料,作为引入或者论证的材料,增强开头的厚重感(2)在材料中点出话题,扣紧中心,铺排文采,灌注议论激情(3)最后最好明示中心论点,且将论点警句化。现提供一些思维模板,供大家揣摩。

模板一:幸福,时时刻刻围绕在你身旁。如果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心存温馨,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灯下读着朋友的来信,品味友情,那就是幸福;如果你独坐一隅,静静听歌,凝神遐思,那就是幸福。

样式:□□,时时刻刻围绕在你□□。如果你从□,心存□,那就是□□;如果你在□,品味□□,那就是□□;如果你□,□,□,那就是□□。(从生活细节中挖掘合乎话题的因素,对所论述的话题作形象的描述,诠释话题内涵。)

模板二:曾在翻译诗里爱过希腊废墟的蔓草荒烟,曾在风景明信片上爱过夏威夷的明媚的海滩,曾在线装书里迷上“黄河之水天上来”,曾在江南的歌谣里想自己架一叶迷途于十里荷香的小舟„„而半生碌碌,灯下惊坐,忽然发现魂牵梦萦的仍是中央山脉上那只我未曾一睹其面的鹰鸟。《情怀》 样式:曾在□爱过□的□ ;曾在□上爱过□的□;曾在□里迷上“□”„„而□,□,忽然发现魂牵梦萦的仍是□。(转折思路,对比思维。语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由四个并列分句构成,这些内容应该体现作者先肯定后否定的意识,第二层是由此得出的肯定的内容。)

模板三:沟通是一座架设在人民心灵上的桥梁,使彼此隔膜的人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样式:□□是一□□的□□,使□的人□,□。(话题+比喻)

模板四:热爱是什么?热爱是风,热爱是雨。因为热爱,我们甘于淡泊宁静的日子;也因为热爱,我们敢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设问引入,比喻铺排。这种文段先是设问,然后是两个运用比喻的回答。接着是两个并列句子表明观点。此样式适合写“热爱”“宽容”“谦虚”“兴趣”“诚信”“选择”等话题)

样式:□□是什么?□□是□,□□是□。因为□,我们□;也因为□□,我们□,□。

模板五:如果有人问:“春天是怎么样的?”有人会说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李白说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然而我说:“这些春天都是充满魅力的春天,春天是丰富多彩的。”„„

样式:如果有人问:“□□是怎么样的?”□□说是“□□□□□□□,□□□□□□□”;□□说是“□□□□□□□,□□□□□□□”;□□说是“□□□□□□□,□□□□□□□”;□□□说是“□□□□□□□,□□□□□□□”

然而我说□□□□□□□。

(此格式句式特点是大量引用诗词,增添文采。此样式适合任何一种以名词作话题的文章开头。)

模板六:选择,是深邃的天空刹时滑过的一颗流星。

选择,是青春的面庞上掠过的一丝神秘的微笑。

选择,是平静的碧波上荡起的一层美丽的涟漪。

选择是如此的诱人——似隔着轻纱的美女,似含茹着生命的花蕾,似幽静的山谷中飘出的一缕花香。(《在选择中起航》)

样式:□□,是□□□□□□□□□□□□□□。

□□,是□□□□□□□□□□□□□□。

□□,是如此的□□□□□□□□□□□。(点评:话题+比喻,排比铺排。一连串比喻的色彩斑斓,委实迷人之极,顷刻间就可能使评卷者沉浸在一种美的愉悦中,而不得不钦佩这位考生的才华。)□

模板七:雄鹰也许会感激它的矫健的双翅,让它得以自由地翱翔,却忘了苍穹给予它的那一份宽广。梅花也许会感激它清幽的芬芳,让它得以欢乐地绽放,却忘了感激风霜给予它的那一份砺炼。而我们也许只会感激身边亲人的帮助,却忘了为我们打开另一扇心门的萍水相逢。(《打开另一扇心门》)

样式:□□,也许会感激它□,让它得以□,却忘了感激□□给予它的那一份□□。□□,也许会感激它□,让它得以□,却忘了感激□□给予它的那一份□□□□。我们,也许会感激□□的□□,却忘了□□ □□ □。(从自然和社会入手,用三个排比句铺排,给读者新颖清爽之感,又巧妙地扣住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句新且内蕴丰厚。)

模板八:记忆究竟是什么?“记忆嘛,是灰烬。”有人曾这样说,“它燃烧过,可终归要熄灭的。” “记忆是流水。”有人也曾这样说,“它奔涌而来,可也总要消逝到地平线之外去。”“记忆是落花。”有人还曾这样说,“它喷吐过芳香,焕发过光彩,却总不免无可奈何地随风飘落,同春天永别。”

其实呢,即便是灰烬,不也尽可以化入泥土,去催发新芽吗;即便是流水,到了天尽头,不还能解一解远行人的干渴吗;即便是落花,纷纷飘散之间,不恰好透露果实下在孕育的信息吗„„(《记忆》样式:□□究竟是□□?“□□是AA.”有人曾这样说,“它□□过,可终归要□□的。” “□□是BB.”有人也曾这样说,“它□□而来,可也总要□□到□□□□去。” “□□是CC.”有人还曾这样说,“它□□过□□,□□过□□,却总不免无可奈何地□□□□,□□□□□。”

其实呢,即便是CC,不也尽可以□□□□,去□□□□吗;即便是BB,到了□□□,不还能□□□□□□□□吗;即便是AA,□□之间,不□□□□□□吗„„

解说:这一语段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首句是设问句,出语提纲挈领;第二三四句是有人的回答,用词贴切多变,而每一句后半句都表示一种消极的宿命的色彩。第二层三个分句分别对上面的观点进行反向思维论述,表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这种句式适宜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

篇6:高考作文的开头

【学习目标】

巩固使语言有文采的几种常见方法,能够在强化考试中有意识地学以致用。

【学习重点】

用词生动、丰富;修辞手法的准确性;文句有意蕴。

【学习难点】

文句有意蕴、紧扣中心。

【学科知识点】

1、巧妙运用修辞,增强语言的艺术美。

2、活用诗文名句,使语言具有文采美。

3、精心锤炼动词、形容词、连词,使语言具有描摹美。

4、变化词序、句式,深化句意,使语言具有意蕴美。

【2013届高三实验班例文、片段展示】

1.修辞、丰富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并重,必开篇点题。

例开头1:湖泊不屑河流奔腾入海,因为浅薄;昙花惊异胡杨千年不朽,因为浅薄;燕雀取笑鸿鹄振翅南飞,因为浅薄;井蛙讥讽飞鸟不知天高,同样因为浅薄;因为浅,所以视野狭隘,视野的宽狭,决定着生命的高度。

例开头2路是大地上的一道伤痕,所以踏上的每一步都是隐隐的痛。但路在无限地向远方延伸,人,也要不断向前走。

例开头3如果说,那些生来便被幸福的光环所围绕的人是生活的宠儿,那么,那些饱经磨难和痛苦的洗礼的人,则是生活的倔强的养子。生活是不公平的,她自私而盲目地偏爱着某些人,但这恰恰是我们去奋斗去坚守的原因。

例结尾4 生活是不公的,她夺走了李清照的幸福,李清照是倔强的,她改写了中国的文学史;生活是不公的,她夺走了史铁生的双腿,史铁生是倔强的,在地坛弹拨命运的琴弦,让一代代同样是生活的弃儿们明白不论怎样,你得挺拔正直地活着;生活是不公的,她扼杀了阿甘的智力,阿甘是倔强的,他跑出自己的巧克力人生„„总说生活不公,其实,她何尝不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母亲呢?倘若她没有展现自己严厉甚至乖戾的一面,刘伟可能只是一个不谙命运多变贪玩的男孩,昭君也不过如昙花般一现于寂寂深宫,湮没于历史红尘罢了。因为生活懂得,倔强的孩子不会屈服,倔强的孩子会勇敢地直面所有不公,适应一切的逆境,冲破每一道樊篱。她懂得:唯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才能让这些优秀的孩子在众芳摇落之后独绽芳姿于世。郭聪《那些倔强的孩子》

例开头5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最澄澈空明的地方有着我们最真的梦想和最热烈的渴望;但生活的现实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天平不会与地平线平行,平等只是存在于强者的世界。变强大,才能赢得公平。

例结尾 6黑夜是猛虎,淘汰着弱者,筛选出精英送到聚光灯下,让他们接受光明的爱抚。聪慧的人们,莫要被阴影吓倒,人生的魅力,恰恰在这阴影后才充满无限的可能。人生若像走在坦途,则一路将风景一览无余。只有踏过沟坎,翻山越岭,才尽享风景变换的美好和悬念之后的惊心动魄之美!

2.对比论证,对偶句式,有理有力。

例如结尾::肤浅的人,狂妄自大,于招摇之处尽显鄙陋,碌碌终生;深邃的人,厚积薄发,于沉默中一鸣惊人,收获成功!

3.适当引用,增强文采;哲理性评价,增加文章的深度和语言的亮色。

例开头1泰戈尔曾说:“幸福是天上的星星,它们不会布满星空,它们之间有间隙。”前方的道路,纵使有坎坷,但也请相信,那是幸福的间隙。

例开头2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这是年少轻狂对前方的畅想;曹操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是老而弥坚对前方的眺望。唐代大儒钱乙曾言:“莫愁千里路,自有到来风”,勇敢地迈向前方,心和双脚会因为追梦而乘奔御风!

例结尾3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历史和现实证明:要成就某种事业,就要痴迷于某种事业,要专心执著于既定目标奋斗不息。如果心猿意马,朝三暮四,肯定将一事无成。

每一天都要活的缤纷

每一天,都是上帝恩赐的礼物,不容辜负;每一天,都是希望冉冉的新生,独一无二;每一天,都是一道选择题,我选择每一天的缤纷炫丽,不同凡响。

上上个世纪的某一天,福楼拜给他亲密的女友在信中写道:“我每天拼命工作,不接待访客,天天洗澡,按时看日出„„”这是一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吗?我想,一位在百忙之中仍坚持按时看日出的人,是绝不会把每一天都活得平凡乃至庸碌的。

日出的那一刻是什么样的?也许是露水瑟瑟,敲打着窗棂;也许是初醒的麻雀,无端地轻唤。但是在有志人眼中,每一次日出都壮丽豪迈,那是一次新的开始,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的诞生——正如分娩一样,不重复。正是如此,福楼拜在看似重复的每一天中都过得如同探险,在他自己的天地,创造出缤纷的新世界。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事情发生,都有华丽的故事展开。

即使我们不曾如福楼拜般奋斗,即使我们仍埋首于课本,行走于“三点一线”,生活,也绝不是重复无谓的。每一天的问候,每一次的叮咛,看似一模一样,却都蕴含着多一分的关爱,深一层的期待。我早已对每一次与父母的电话联系的流程烂熟于心,日常生活的询问,学习问题的指导,还有末了那一句“多吃点,吃好点”。每次每次的重复,让我感到生活就是这样的刻板。那时,我还感受不到每一天,新的期待,只管如机器般运行程序,每天,每天。然而,我的确错了。当某一天掀开书页,看到千百年前的古人竟说着“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上书加餐饭,下书长相忆”时,我震惊于所有情感那最本质的相似。这些相似又催生了每一天活下去的新的希望。古人只是希望战士平安,家人团聚;而父母于我,则是对前途与人生的灿烂明天的期待。而我在做什么?机械地重复,虚度,混日子,这绝对不行!只看到自己的无望而随意地弃掷青春是最残忍的辜负,我们必须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活的缤纷。也许每一天并不完美,也许我们不会成为所谓的大人物,但至少,对得起每一天看似重复的关爱中更新的期待。

每天都活的缤纷,如蒲宁般感受生活,如爱丽丝般在奇境冒险,如贝多芬般激昂欢乐。我,绝不会让人生在平庸中重演两万多遍!

前方

飞翔,要向着前方;奔跑,要向着前方;哪怕只是站在原地,目光也要注视着前方。因为,前方,是我们缤纷多彩的梦想。

前方,有我们的梦想,只此一点,便足以让我们抛下一切安逸,冲破一切阻碍,奔向那充满希望与光明的前方。我们的心中是那梦一般美好的前方。既然如此,我们便不屑于做那曳尾于涂、贪恋春阳的寿龟,我们要做那“扶摇而上,南飞九万里”的鲲鹏!

心系前方,我们雄心壮志,勇往直前!

到达前方的路是曲折的,甚至荆棘丛生无路可走,但我们毫不畏缩。没有苦涩相衬的甘甜,廉价而没有意义。我们不渴望一马平川,也不奢求一帆风顺。曲折的路使人的记忆弯曲并有了深度,坎坷的路使人的双脚坚强并有了力度。我们在奔向前方的路上经历磨难,经受洗礼,于是我们的思想,便有了历史积淀的厚度。那都是我们每向前一步上帝的奖赏。

心系前方,我们搏击风雨,直面苦难,不断成长。(风风雨雨的征程,让岁月拔节,让我们成长!)

地坛的浓荫下有一个挺拔的身影,尽管,他从来都是坐在轮椅上。在那张棱角分明的脸上,坚毅淡定的眉下,我们分明看到一双深邃的眼睛,注视着前方。几十年了,史铁生被困在轮椅上几十年了,可他的目光依然注视了前方,前方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是什么呢? 是死亡吗?他曾经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生存吗?他明明又在苦难中挣扎、解脱,再一次地面对死神,再一次地挣扎,在地坛里体味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生存和死亡的真谛吧!是他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永不疲惫的梦想吧!他用苦难提升着自己生命的高度,他用二十年对生命循环往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实现了人之为人的梦想: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地活在世界上,并且目视前方,绝不低头于命运!当史铁生用他的坚挺的背影,竖起一座凝视的思索的跋涉的丰碑;当我们迈着健全的双腿,跨步20岁的行列,前方,昭示给我们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吸引,一个梦想。前方,它其实是一个亘古不变、始终存在又从不会让人接近的诱惑,所有年轻的、热情的拓荒者们,都会想起一句话:这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篇7:作文开头优美句子高考的

11、坦白是使人心地轻松的妙药。——西塞罗

12、人之所助者,信也。——《易经》

13、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14、失去信用等于碎了的镜子,不可能修复。——德国

15、一两重的真诚,其值等于一吨重的聪明。——德国谚语

16、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17、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吕坤

18、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19、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

20、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

21、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巴尔扎克

22、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23、世界未有比真诚人更为可贵的。——西塞罗

24、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篇8:高考作文如何开头

一、“开门见山”式

“开门见山”是一种应用很普遍的开头方法。它之所以被广泛使用, 就因为这一开头直入本题。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时间弥足珍贵, 看文章的人都希望尽快地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倘若在开头处拐弯抹角、枝枝蔓蔓, 一味地在题外转悠, 那么, 即使内容再好, 也难以激起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对我们考场作文来说, 阅卷教师承担着繁重的阅卷任务, 一个“开门见山”直入文题的、“不蔓不枝”的开头一定可以博取阅卷老师的好感, 使阅卷人对你的开头对你的作文留下极佳的印象, 从而有助于你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

“开门见山”式的开头,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极常见, 可谓俯首可拾, 如:

1.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景。 (朱自清《背影》)

开篇点题, 为下文写寄寓深挚父爱的“背影”设伏。

2.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 (茅盾《白杨礼赞》)

开篇第一句明确了赞颂的对象———白杨树, 定准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赞颂。

二、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 即先论他端, 后陡然一转, 亮出正论。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优秀作文《快乐的读书脚印》的开头:

记得董其昌在他的《画旨》中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也记得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亦云:“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 很多人读书有各自的目的, 为考取功名, 为博得众人的敬仰, 为装点门面, 甚至是为了在与人谈话时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好在我读书没有什么功利目的。我从来就是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常常觉得在书中自己的脚步正迈得轰轰作响。

此文开头先论他人对书以及读书的看法, 接着陡然一转, 亮出“我”的读书态度——快乐读书, 起到了引人深思的效果。

三、引名言名句法

顾名思义, 在开头时引用名言警句, 这不仅让学生背诵的知识实现了迁移, 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 即2006年满分作文《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我们何不以此自问, “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 找准自己的位置, 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 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 水到渠成地提出“找准自己的位置, 找到自己的归属”, 实在是巧妙至极!

四、比喻开头法

2006年高考全国卷I高分作文《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开头:

是鱼儿就不要幻想蓝天, 是鸟儿就不要迷恋海洋, 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才能在自己的天空中留下有意义的人生。

用比喻表述深奥的道理, 能使所讲的道理深入浅出的同时又能使语言生动形象, 富有文采。此文开头以“是鱼儿就不要幻想蓝天, 是鸟儿就不要迷恋海洋”为喻, 顺势提出“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才能在自己的天空中留下有意义的人生”, 既形象生动, 又不显得突兀。

篇9:高考材料作文的开头模式

近年来,通过高职类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中职生的欢迎。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加强对学生作文写作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多年来,广东“3+证书”高考材料作文虽然一般要求“文体不限”,但明显偏向于考查议论文的写作。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辅导学生材料作文教学的固定模式“七讲”:(1)材料作文如何准确立意(提炼观点)?(2)如何巧拟标题?(3)如何设置并列式分论点?(4)如何选择素材(论据)?(5)如何进行分论点规范段落写作?(6)考场作文结构模式如何?(7)教师下水写作示例。这些问题,大都属于较为宏观的“面”上的写法指导范畴。

学生作文训练固然需要“面”的把握,但更需要“点”的深入与突破。最能体现议论文文体特征的是分论点段落,它是议论文展开论证推理的段落,是具有说服力的关键,是议论文全篇的缩影。当前议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议论文的段落训练,特别是分论点规范段落的训练。由于没有打好“规范段”的基础,学生在写作上的毛病往往发生在段落里,他们在段落中的论证不能充分展开,不知道怎么摆论据和分析论据,致使行文拉杂,思维紊乱,既没梯度,又没深度。

通过摸索、实践和总结,笔者认为,分论点规范段落写作作为“可操作的方法”应当成为当前破解材料作文(议论文)写作教学“只有原则性的引导或要求”难题的一种积极手段和有效做法。那么,如何进行议论文分论点规范段落的写作训练与指导呢?

一、中职生分论点段落写作的现状

分论点段落的写作一直是困扰中职生作文的一个难点。有不少中职生往往以叙代论,写成一个“观点+事例+总结”的段落。例如:

不要妒忌他人的成功,是一种博大的胸襟。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高龄孤寡“五保”老人刘盛兰,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地超出了自己的想象。每天清早,他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17年来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他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也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他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可见,他的爱心何等广大,胸怀何等宽广。所以说,不要妒忌他人的成功,是一种博大的胸襟。

这个段落,从形式上看,叙大于议,喧宾夺主;从内容上看,它更像一个写得蹩脚的一事一议的段落,显然不能够起到有力支撑中心论点的作用。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3+证书”高考作文教学经验,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分论点规范段落的写作思路。

二、分论点规范段落写作的思路

分论点规范段落可以包括三个部分:起始部分、展开部分、终结部分。

起始部分:概括地提出本段内容或中心,确定全段涉及的范围或中心意思;这一部分可以包括观点句(分论点)和阐释句。

展开部分:围绕起始部分确定的中心,提供材料并展开分析,使中心意思充实可信;这一部分可以包括材料句和分析句。

终结部分:由展开部分引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重申中心意思而又避免用语雷同;这一部分可以包括一个结论句。

这样,一个分论点段落就可以包括观点句(分论点)、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等几个句子。但在“3+证书”高考考场作文中,由于字数的限定,一般要求考生不写阐释句。

例如:

勇敢面对挫折,微笑常伴左右。(观点句)冰雪为容玉作胎的张丽莉,孩子,别哭,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材料句)试想,如果张丽莉当时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危险,而只顾自己的安危却不去考虑学生的生命安全,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在往后的日子里,她会自责,她会后悔,她的脸上不会再现微笑……(分析句)由此可见,勇敢面对挫折,微笑常伴左右。(结论句)

这个段落结构匀称,叙议协调,分析透彻,论证有力。根据论述的需要,材料句与分析句还可以交替出现,以增加论述的层次性和深度。

三、分论点规范段落写作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写作中,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也不太好写。学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

(一)观点(分论点)含混

观点句最重要的特点应是简洁、明了。在写作观点句的时候,却容易写得含混不清、啰唆冗长。例如,有学生这样表述自己的观点:“人生难免磕磕绊绊,有的人在挫折面前沮丧、退却,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乐观、勇往直前,但是我认为在挫折面前要勇敢、乐观,让微笑永远跟随自己。”其实这个句子完全可以表述为“勇敢面对挫折,微笑常伴左右”。

此外,虽然观点句(分论点)作为规范段落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段首、段中、段尾这三个地方,但是在考场作文中,为了突出观点句(分论点),我们要求把它写在段首。

(二)材料烦冗

在论述中,学生多用事例材料,而对事例材料的叙述又往往拖泥带水、啰里啰唆。这样的写法有一个“凑字”的心理在起作用:学生总怕字数写不够,不能完篇。但是,叙述烦冗,显然会削弱论证的力量;而对于大家熟知的例子,如司马迁忍辱著史、屈原投江等,冗长的叙述还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所以,对于事例材料,冗长的叙述是不可取的。

对于惯于以材料来凑字数的学生,建议多以排比句的形式来写一串例子,如:

大隐于世,厚积薄发。古今中外,众多成功人士都善于此道。姜太公耄耋之年领大周相印,却揭开了周王朝800年不朽传奇的序幕;朱元璋最后才称王,却开启了大明300年的繁华盛世;邓小平75岁才主持改革开放大局,却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侯为贵60多岁才正式接管中兴通讯,却让这个传统企业焕发新的生机;哈兰·山德士退休才创业,经历了1009次失败才留下了如今风靡全球的肯德基……一时的迟滞,不是挫折,而应细致观察,认清形势,储备能量,一旦时机成熟,成功将会来得热烈而持久。

在这个分论点段落中,作者将五个事例以排比句的形式串联起来,既丰富了段落内容,也增加了文采,还使论证更加有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当然,以排比句串联事例论据,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做到的,也需要学生在平时多多练习。

(三)分析缺失

对材料的分析,是分论点规范段落的亮点,也是写作议论文的难点,而学生却往往无话可析,在列出材料之后,直接写结论。其实,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用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阐释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

平时,我们可以限定观点(分论点)和事例,尝试着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例如:

观点句:不要妒忌他人的成功,是一种博大的胸襟。

事例句: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的刘盛兰,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1.因果分析法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知道,刘盛兰老人之所以拥有博大的爱心和胸怀,是因为他有着一颗为人服务的心,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仍然没有妒忌其他人比他生活得舒适,而是起早摸黑,走街串巷,捡回破烂垃圾。可以看见,刘盛兰老人的博大胸襟,也和他这种不妒忌他人成功的高贵心灵密不可分。(分析句)所以说,不要妒忌他人的成功,是一种博大的胸襟。(结论句)

2.假设分析法

试想,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制约下,如果刘盛兰老人没有这种宽广的胸怀,高贵的心灵,为人服务的心,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他是不会起早摸黑,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捡回破烂,把换来的钱全部捐给贫困学生,而对自己却吝啬到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分析句)由此可见,不要妒忌他人的成功,是一种博大的胸襟。(结论句)

3.阐释分析法

“五保”老人刘盛兰,年老体衰,却起早摸黑,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捡回破烂,把换来的钱全部捐给贫困学生,而对自己却吝啬到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他的助学行为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他的心灵何等高贵,他的胸怀何等宽广!难怪他最后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分析句)所以说,不要妒忌他人的成功,是一种博大的胸襟。(结论句)

4.对比分析法

与之相反,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虽然万贯家财,但是对钱财一毛不拔,最终为众人所耻笑。而“五保”老人刘盛兰的助学行为、葛朗台的“守财奴”形象,告诉我们,不要因他人的成功,而放弃了自己的大爱之心和宽广胸怀。由此可见,不要妒忌他人的成功,是一种博大的胸襟。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分析时要掌握几种分析方法的关键词,如因果分析法的“之所以……是因为……”、假设分析法的“如果……那么……”、阐释分析法的“难怪”、对比分析法的“与之相反”等。以这些关键词为抓手来分析事例,就会易于下笔,分析也常常能够得心应手、水到渠成。此外,不得不强调的是,写好分论点规范段落的前提是分论点必须服从于全文的中心论点,而且各个分论点之间要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在写好各分论点规范段落的基础上,让作文获得高分。

材料作文(议论文)规范段落写作教学最终是为很好地完成一篇完整的议论文服务的,因而,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能忘了站在完整篇章的高度来训练规范段落写作。总之,议论文写作初始阶段,从经典议论文的规范段落的研读和训练入手,是写好议论文迈出的坚实的一步,很有价值。它为学生进一步写好一篇完整的优秀的议论文提供了基本保证和坚实基础。

上一篇:教师节征文演讲稿下一篇:大飞找书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