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才振兴发言

2022-07-20

一份好的发言稿可能意味着在一个组织中获得肯定,也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晋升机会。既然发言稿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写好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乡村人才振兴发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乡村人才振兴发言

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感悟心得体会发言

激励年轻干部下沉基层,当好乡村振兴“勤务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村容村貌改观明显,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应该看到,部分农村发展观念还较为落后,一些干部工作方法偏向保守,与新时代对干部能力素质的新要求还存在差距,这就迫切需要一批头脑灵活、思维开阔、学习能力强的年轻干部传好乡村振兴“接力棒”。

要树立服务基层鲜明导向,激励引导年轻干部以广袤农村为考场,以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为考卷,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出台激励保障措施,从经济待遇、办公条件、健康保险等方面给予全面保障,在干部提拔重用等方面向基层倾斜,让年轻干部在农村能扎根、有盼头。

引回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当好乡村振兴“突击队”。部分外出能人产业发展理念先进,创业有成,回乡兴办实业、带动群众致富有着资金、技术和理念上的优势。要注重引回品德素质较好、报效家乡意愿较强的外出能人返乡,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有效填补部分贫困乡村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主导产业等掣肘短板。

要大力扶持回归能人领办创办新兴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合村情实际发展特色项目,壮大支柱产业,有效激活集体经济。同时,要在政治经济待遇、政策支持、后勤服务等方面予以保障,为能人在村安心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挖掘乡土人才兴村活村,当好乡村振兴“主力军”。乡土人人才来源于民间,成长于乡土,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熟悉农村村情及农业生产规律,且大多身怀一技之长,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金种子”。

要充分重视和用好乡土人才,改变过去乡土人才发展“不温不火”“任其自然”的局面,不断健全和完善乡土人才的培养激励机制,在“全国十佳农民”“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等遴选资助项目上予以倾斜,让“土专家”“田秀才”在资金政策支持下脱颖而出,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赚。要强化乡土人才技能培训,特别是信息化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商等方面的技术技能,让乡土人才的理论实践知识与新时代接轨,迅速成长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第二篇:乡村人才振兴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载体设计还不够科学,对接基层需求还不够精确。

虽然每年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都依据职能,对县区、乡镇进行相应的指导、培训活动。但是在培训“供需对接”方面不够精准,有时存在“有人唱戏,没人听戏”的情况。比如:是否能及时针对林果种植户提供相应的林果种植技术。

二是基层农村在引才、留才服务保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农村基层在引才方面有时存在“抓大放小”的情况,眼睛都盯着“大专家”“大项目”,从而忽略了周边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微创项目”。又或者受到基层配套设施环境制约,引来的人才留不住。因时因地因势引才,加强人才引进后的配套服务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职能部门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工作合力。

通过调研发现,各县区、乡镇存在人才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人才工作开展程度也不尽相同。有些职能部门对于人才工作职能不清,“各唱各戏”。个别部门对人才工作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头绪,经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缺乏有力抓手。甚至个别职能部门,不重视人才工作,缺少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的意识。

三、对策建议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制度,进一步理顺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关系,做好任务分配,相互支持和配合各级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促进人才工作同分工、同部署、同推进,压实责任,形成“全方位”工作合力。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既要“分”得清,又要“合”得来。市委组织部正在积极筹备《全市人才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积极引导鼓励相关部门,在挖掘人才信息、引荐人才落户、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形成合力,多做贡献。

二是强化担当作为,鼓励奋发有为。

以我市开展的“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乡村基础产业、资源优势,搭建切合实际的创业平台,促进人才理论优势与本土农民实践能力相结合,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带动本土人才培育,建立起人才“活水源”,让更多的人才能够在农村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乡村人才的基础生活保障,提升人才的农村归属感,着力解除后顾之忧。让愿意留在乡村、振兴乡村的人更安心,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

三是精准对接需求,务求工作实效。

以满足农村发展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专家人才信息库”,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由乡、村“点单”,市、县“接单”,基层村、农户和相关专家人才进行双向选择,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形成按需“引、选、派、送”,努力做到相关项目与所需人才、技术形成无缝对接的良性互动,真正让农村基层群众享受到各级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红利。

第三篇: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的调研

本文系作者原创投稿,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的调研

一、培育现状

培育背景。201X年X月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X年X月X市获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整体推进市”,201X年X月《X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和《X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出台。

培育总量。201X年以来我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X万人,其中,获得颁发证书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仅为X人,占总培训人数X%不到。参训人员基本情况。从农业主管部门信息管理平台获取的参训人员基础信息中,仅有X名参训人员基础信息登记较为完整。从该数据汇总情况看,参训人员以农村中年男性为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一是从性别来看,男性学员X人,占比X%。二是从年龄来看,29岁以下X人,占比X%;30—39岁X人,占比X%;40—49岁X人,占比X%,50岁以上X人,占比X%。三是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学历X人,占比X%;小学及以下学历X人,占比X%;高中学历X人,占比X%;大学及以上学历X人,占比X%。培训人员结构:以专业技能型为主。X名参训人员信息资料显示,参加专业技能型培训的有X人,占比X%。其中:茶叶、蔬菜、果树、饲料草等种植培训X人;牛、羊、鸡、中蜂等养殖培训X人;参加生产经营型培训的有X人,占X%;参加社会服务型的有X人,占X%。

二、存在问题

(一)体制建设待完善。

X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X市中心分校(以下简称农广校)作为X市专门针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的公共服务机构,既负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又承担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职能。“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导致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率低,同时影响认定的公正性。

(二)培训模式缺“地气”。

目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来源主要是聘请X大学、X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进行授课。授课费用为X大学专家X元/节,一天X节课;X本地院校专家X元/天。授课方式以为期半月的理论性集中授课为主,且不为参训学员提供后续跟踪服务。上述培训模式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原来承担培训授课的农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因授课费用与身份问题冲突不能继续承担授课任务,导致农广校被动高薪聘请院校专家进行授课。另一方面,走访的部分农户表示,虽然参加了相关培训,但听不懂培训内容,他们认为,培训应该是在关键季节、重要农时,按照产业需求,开展各种技术入户服务,学员才能真正把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对X市X个集中连片贫困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培训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愿意参加技能培训的X人中,有X人选择“希望提升农村实用技术”,占比X%,这也印证了培训内容“接地气”的重要性。

(三)证书“含金量”低。

从扶持力度来看,获取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学员,仅享有申请创业项目的优先申报权和就业优先推荐权,关于《X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中涉及的特色产业补助、创业扶持、资源要素的倾斜、税费减免等政策均未落实,而政策不能落实主因之一是政策涉及部门较多,仅靠农广校力量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市场竞争力来看,《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知名度低,实用性差。参训学员反映,在竞聘岗位时大部分企业并不知晓《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上岗后是否拥有《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也不做为升职加薪的参考依据。

(四)培训经费来源单一。

目前,X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依靠中央、省级下拨的专项资金开展工作,市县两级没有相应配套资金。如201X年中央和省级下拨的X万元专项资金,市县两级没有配套资金,在资金使用上也未出台使用细则,资金的主要用途只能用于购买培训服务,在工作经费的使用上没有明确规定,造成“有钱难用”的尴尬局面。

(五)缺乏优质培育对象。

从多方走访调研情况看,优质培育对象缺乏已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振兴战略在X市的实施造成严重影响。第一,走访的部分培训对象反映,村里大量青壮年宁愿外出到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待在农村务农,“种地不如打工”“农民低人一等”思想已经在农村年轻一代中固化;第二,从农业主管部门信息管理平台获取的X名参训人员汇总数据看,目前40岁以上学员占X%,初中及以下学历学员占X%,培育对象以40岁以上群体为主,存在年龄偏大,教育程度低问题,受年龄和学历因素影响,他们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许多知识难以理解;第三,X市X个集中连片贫困乡(镇)50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培训意愿调查数据显示

,贫困户中35岁以上群体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X人,占比X%,高中及以上仅占X%;从调查对象分年龄段文化层次结构看,16-25岁、26-35岁、35岁以上三个群体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比例分别为X%、X%、X%,青壮劳动力文化层次普遍较低问题凸显。

三、几点建议

(一)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基层党员在乡村人才培育工作中担负起核心和引领作用,通过板凳会、院坝会、群众会等方式,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政策、乡村振兴政策、实用劳动技能、先进典型事迹和致富经验做法等,宣讲乡村战略中人才的作用,让村民感受到党员的工作魄力和工作实效;二是从新型职业农民中选出典型,发展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党员人才队伍,带领农民提升技能,脱贫致富。

(二)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政策保障。

一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快修定《X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如对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农民,推行以证就业,以证创业,落实创业贷款、资源要素流转、特色产业补助等方面的扶持,引导符合条件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实实在在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吸引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农村创业者加入新型职业农民行列。二是完善考核制度,根据《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采取第三方评价机制,从工作落实、工作效果等方面以县为单位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三是分级建立以农业部门专家为中坚力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建立师资考核和薪酬制度,培养技能型、专业型本土师资队伍。

(三)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资金保障。

市、县两级政府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金,以基金为支撑,政府牵头,部门协作,助推培育工作开展。

(四)为乡村人才振兴提升培训品质。

组建“政府+专家+经营主体负责人”授课团队,一是通过乡镇主管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对参训农民进行认知改造、心理疏导、法制教育等,以“扶志”来激发参训人员主观能动性。二是对外聘请专家负责开展集中培训,提升理论水平;各级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前往田间地头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三是通过经营主体负责人授课,拓宽培训覆盖面,特别是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创业项目或产品从产业链角度提供对接和支持。

(五)为乡村人才振兴储备后备力量。

重视农村青壮年教育层次普遍偏低的问题,以加快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建设为抓手,为乡村人才振兴储备后备力量,形成初、中、高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初级培育以农广校为主导,通过短期辅导、农闲夜校、田间课堂、远程教育等形式,发挥教学、培训、技术推广等环节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改善其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注重实用性;中级培育以本地职业技术类学校为主体,提供较为系统的职业教育,通过一定学时学制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培育具有独立经营能力或专门农业技术的职业农民,突出专业性;高级培育以政府主导,启动X市山地特色农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以示范作用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家乐经营业主为培训对象,打造一支能担当起引领X市乡村人才振兴重任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第四篇: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某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实际大全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实践与思考——基于xx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实际

xx位于xx平原西部、xx北麓,xx穿境而过,全县耕地面积xx.x万亩,其中猕猴桃种植面积xx.x万亩,年产量xx万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但长期以来,农村发展不均衡、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xx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为破解这一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xx始终坚持“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的战略,把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通过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强化“县校合作”、搭建平台载体等有效举措,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注入了新动能。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

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县政府成立xx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意见》,整合各镇街及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人社局、税务局、水利局等多方力量,形成了县镇两级联动,齐抓共管的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格局。政策支持,全力推进。鼓励县级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中高级职业农民和部分优秀初级职业农民进行信用度评估,开放职业农民创业贷款绿色通道,有效解决职业农民发展资金难题。严格把关,确保质量。对新学员进行资格审核,确保学员符合项目要求,同时,组织学员开展入学考试,确保新学员有一定的农业从业经验和农业技能;

在培育过程中,为确保认定质量,实行学员淘汰制,坚持每期淘汰xx%考核排名靠后的学员,有效保障学员培育质量和水平。截止目前,xx先后培育认定思想先进、业务技术过硬、文化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级职业农民xx名,中级职业农民xxx名,初级职业农民xxx名。

(二)引进了一批“视野超前、师资雄厚、带动力强”的高校院所。

开展“一把手进高校院所”活动。在每年x份组织全县所有县级领导干部和各镇街、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集中开展“一把手进高校院所”借智借力活动,通过刚性与柔性引才并举的措施引进大量专家教授和优秀博士服务企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20xx年xx通过“一把手进高校”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xx名,合作项目xx个。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根据xx猕猴桃产业发展实际,xx大力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即与xx大学通过“x+x+x+n”(即xx大学x名专家教授培训带动x名农技干部,农技干部培训带动x户农村实用人才示范户,示范户培训带动n个果农和贫困群众,大规模开展基层人才培训)培育模式,先后培训农村实用人才x.x万人次。鼓励农民上大学。借助高校院所人才资源优势,积极主动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洽谈对接,签订农村高素质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协议,鼓励xx名xx农民通过单招考试录取方式,进入xx学院上大学。同时,将录取学员作为村“两委”正副职后备干部、农村实用人才标兵、高级职业农民重点培养对象。截止目前,已有xx名学员进入村“两委”班子,xx名担任村级班子正职,真正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三)搭建了一批“形式多样、推广性强、富有成效”的平台载体。

建强建好人才工作站。以园区和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县委组织部联合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按照“六有”(有专门机构、有固定办公场所、有科研人员、有科研设备、有创新项目、有专项经费)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人才工作站x个,配套出台《xx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不断吸引各类高等院校专家教授、高等学者人才集聚xx,共话xx跨越发展新篇章。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基地。按照“六有”(即有良好的培训实践场所、有较强的培训师资力量、有严格的培训管理制度、有灵活的培训教学模式、有较好的培训示范效果、有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要求建强建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基地。截止目前,xx已建成xx猕猴桃示范园、xx示范园、xx樱桃示范园、xx职业农民培训学院等xx多个农村实用人才实训示范基地。建立互联网产业园区。顺应发展形势,建立xx互联网产业园,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培育孵化出xx商盟、xx农业、“xxx”果业等电商企业xxx多户,培训农村电商人才xxxxx多人次,实现20xx年xx农副产品网络销售xx亿的骄人成绩,涌现出了xxx、xxx、xxx等一批在省内外知名的农村实用人才标兵,为xx乡村振兴提供了数量充足的人才保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强化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尤为重要。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比乡村振兴新要求中人才振兴的工作标准,我县在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尊才爱才惜才容才”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尽管xx出台了《xx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xx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有关人才工作的相关制度办法,但是,在引进人才的关心关爱、待遇落实,人才创新创业空间及平台提供,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高技能人才回乡创业配套奖补政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总的来说就是“尊才爱才惜才容才”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招才引智的吸引力还不够强。

2.实用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动力不强。

我县现有的人才一般都是本地本村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能人,要让他们在示范引领乡村振兴和带动周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政策号召力和内生动力,才能实现先富带后富。但由于相关配套政策的缺失,没有科学的实用人才认证体系,致使农村实用人才的劳动技能难以得到有效的权威认证和认可,导致实用人才在示范带动积极性不够、动力不强。

3.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受城乡发展格局不均衡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大量的“田秀才”“土专家”以及肩负使命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放下种田的手艺,流向城镇当起了“商品粮”,而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生活的则主要是中老年和妇女。县、镇两级在组织职业农民培育和农业技术培训时,多以xx岁以上中老年和妇女群体为主,在全县范围内能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青壮年农村实用人才数量太少,尤为严重的是在村组干部后备力量的培育上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要发挥环境优势,提升人才培育支撑力。

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不断加强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依托扶眉战役纪念馆等党性教育基地,开展针对性的爱国爱党主题教育,引导各类专家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推荐优秀专家依法依规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切实提高专家“政治待遇”。不断加大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广泛利用报纸、新闻媒体刊发人才政策、人才工作宣传信息,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一种“尊才爱才惜才容才”的浓厚氛围。营造拴心留才的生活环境。提升人才关爱服务水平,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细化人才服务专员“一对一”服务机制,深化“人才绿色通道”服务效能,提供工商注册、医疗服务、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子女上学、配偶就业等“一站式服务”,简化人才入驻办事程序。积极帮助来眉人才申报“三秦学者”、“千人计划”、“特支计划”等人才工程,落实相关配套奖补政策,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和归属感。营造有为有位的工作环境。打造区域化创新平台载体,要依托国家级(xx)猕猴桃产业园区管委会,打造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培养农业骨干技术人才,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引导更多高层次专家深入基层服务一线。建设“何积丰院士工作室xx科研基地”、“xx大学xx猕猴桃试验站”“xx互联网产业园区”等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人才平台,为人才进行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空间,切实营造有为有位的工作环境。

(二)要发挥组织优势,提升人才创新驱动力。

聚焦重点任务,汇集人才合力。充分发挥镇(街)党(工)委作用,深入辖区田间地头、企业工厂等乡村振兴工作一线,摸排走访相关人才需求。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分领域分类别编制全县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目录,并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更新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再根据重点企业、人才市场、驻外人才工作站、高校院所等渠道中掌握的相关人才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乡村振兴生产一线调配人才资源、提供人才服务。特别是针对一些多学科、多领域的重点项目、复杂工程,发挥党管人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搭建活动载体,激发人才活力。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开展“五个一”“三服务”等形式多样的人才活动,以“结对帮带”的形式,不断提升人才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活跃度和影响力。保持“请进来”的诚意,围绕乡村振兴主题,组织专家教授xx行、乡村振兴项目对接会等活动,争取签订一批乡村振兴“县校合作”项目,引进一批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保持“走出去”的热情,建好用活建立的省外人才工作站,开展“招才引智走出去”等活动,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统筹培训提升,确保持续发力。将乡村振兴中人才培训纳入全县培训的主题班次,充分运用农民田间课堂、集中培训、基地实习、现场教学等培训方式,切实加强农民经营管理和生产技能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加强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修编印发相关技术材料,开展课题研究试验等多种途径,培育数量充足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不断加强农村农技及公益事业服务人员培育,通过培育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为乡村振兴增添发展源动力。

(三)要发挥政策优势,提升人才聚集吸引力。

坚持顶层设计,构建配套政策体系。对标全国、全省先进地区,构建有足够区域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坚持县委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关于实施“汇智圆梦.聚才兴xx计划”暂行办法》,实行“人才新政”,区分高层次人才、县管拔尖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不同领域,实施相关评审管理细则,设立xxxx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保证政策的连续性、针对性。围绕强化人才支持和服务保障,配套出台《关于加强县校合作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xx人才工作站管理暂行办法》等人才政策,通过突破性优惠政策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强磁场”。坚持分类提升,放大重点领域政策优势。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政策保障力度,针对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社会服务型人才和技能带动型人才等农村实用人才,研究出台《xx“农业实用人才标兵”评审管理办法(试行)》,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乡村振兴应用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出台乡村振兴所需研究生、本科及专科学历应用型人才的配套政策,拓宽人才政策覆盖面、持续释放人才红利。坚持结果导向,发挥考核政策督导作用。将招才引才工作纳入全县目标责任考核,研究制定《xx人才工作考核实施办法》,设置乡村振兴专项考核指标,做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通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责任落实;

组织开展镇街党(工)委书记抓人才工作专项述职工作,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人才工作专题会议,充分调动镇街、部门单位抓人才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全县人才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美好愿景:希望通过打好环境优势、组织优势、政策优势的“组合拳”,充分借助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盘活用好人才鼓励激励政策,探索建立“支部+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的创新发展新模式,合力推进xx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打造乡村振兴关中样板的xx范例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山东《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全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根据《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要求,经商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等部门,对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以下措施。

一、创新乡土人才评价机制

建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研究制定符合职业农民特点的职称标准条件和评审程序。职业农民参加职称评审不受学历、所学专业等限制,重点考察业绩贡献、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设区的市可探索鼓励奖励措施,对获得职称的职业农民,优先提供信息技术、融资支持、产品推介服务,优先安排学习培训,优先获得财政资金支持项目、政策补贴等。建立乡土人才技能等级评价制度。各设区的市可探索制定乡土人才技能评价地方标准,组织开展乡土人才专项能力认定,做好职业农民职业资格认定工作。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提供便捷高效的技能鉴定服务。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发布职业农民职业技能鉴定目录,制定乡土技能人才技师和高级技师直接认定办法、职业农民职称和职业资格衔接办法。建立乡土人才以赛代评机制。鼓励支持全

1 省各地开展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和传统技艺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的选手直接认定技师、高级技师等技能资格。每三年举办一次全省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对前十名获得者授予“山东省乡村传统技艺技能大师”称号,并给予奖励。

二、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行动

开展农民企业家、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农村种植高手、养殖能手和能工巧匠等乡土人才摸底调查,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建立健全乡土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研究制定乡土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分级分类开展乡土人才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百万职业农民技能提升(2018-2022年)计划,将其纳入山东省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雨露计划等培训计划,充分运用田间课堂、农民夜校、网上教学等形式,发挥各级各类创业大学、就业培训机构、创业孵化基地、农广校、农村电商基地等平台作用,五年分级分类培训400万人次,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实施百万乡土人才培育示范(2018-2022年)计划。将乡土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工程,通过远程教育、集中培训等多种教育培训方式,促进乡土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每年举办20期高级研修班,培训全省服务乡村振兴急需紧缺的、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1000人。继续组织基层人才挂职研修,每年选拔160名基层人才到省内高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医疗机构访学研

2 修。制定齐鲁乡村传统技艺技能保护计划,编制民间技能人才目录,每年建设15个齐鲁乡村特色技能大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所在市县财政给予适当支持,到2022年培育150名传统特色工艺传承技能大师。鼓励有条件的市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开发具有齐鲁乡村特色的职业农民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包。实施百万乡土人才定向培养(2018-2022年)计划,推进我省高职和技工院校规划建设涉农学科专业或开设特色工艺班次,采取委托培养、订单培养或者定向就业、专项奖学金等方式,应用长短结合,弹性学制、“半农半读”等形式,开展乡土人才专业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提高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全省重点技工院校每年培养培训不少于10万人次。

三、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

鼓励支持各市、县(市、区)面向海内外山东籍企业家、创业者,及金融投资业者、专家学者等各类人才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在现代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业生产和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吸引、整合、调动各方资源,推动农村农业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合伙人”可通过投资、技术服务、入股以及招商等形式,共同发展新型农业主体和农村新业态,允许“合伙人”通过合同约定享有乡村项目开发等优先权。可向“合伙人”颁发《山东省乡村振兴合伙人》证书,授予“荣誉市民”“名誉村长”等称

3 号;可在包括创业担保贷款在内的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人才工程项目评选等方面享受我省优惠政策或给予倾斜。

四、开展“雁归兴乡”返乡创业推进行动

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信息库,开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创业状况调查,绘制“雁归兴乡”电子路线图。紧紧围绕《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推动各类创业园区转型升级,更好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更好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可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集中的城市建立返乡创业工作站,理清发展需求,向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农民工成功创业人士推荐乡村发展项目,提供全方位创业政策支持,引导他们回报家乡、投资家乡、发展家乡。开展返乡农民工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网络创业、电子商务等特色创业培训。对返乡创业带头人、小微企业家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按照《2016-2020年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培训规划》给予培训补贴。

五、畅通各界人士报效乡梓的渠道

无论是在职、退休人员,还是企业家、创业者或农村老党员、老干部,不论其身份、职位、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一定的影响力,愿意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都要积极鼓励支持他们参与乡村振兴。要大力引导原籍企业家、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经济文化能人等群体以投资兴业、援建项目、助学助教、捐资

4 捐物、法律服务等多种方式,反哺故里、报效乡梓。要采取有效措施畅通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渠道,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真正把他们回报家乡的善意变为善举。乡镇、村可聘请他们担任村事顾问,共同开展乡村振兴项目。要帮助“告老还乡”的各界人士解决好吃住行等问题,为他们发挥余热搞好服务。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宣传、农业等部门,总结宣传各界人士反哺故里、报效乡梓的先进事迹,选树一批优秀典型。

六、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研究制定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方案,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自2019年起,面向在乡镇基层工作或者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每年遴选1000名基层管理人才、1000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基层创新创业人才,纳入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后备人才库,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时作为重点人选。加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力度。从2019年到2022年,县(市、区)要统筹县域事业单位岗位,确保每年每个乡镇有2个岗位用于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 招募计划。全面落实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相关政策,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后备人才库。在“青年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中设立乡村人才专项,专门为乡村发展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并配套相应的培养支持政策。其中博士、硕士毕业生可进入县

5 (市、区)设立的乡村振兴人才协同创新促进中心、农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等平台。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除享受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外,在审核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时,根据信用情况取消反担保;成功创办小微企业的,可简化程序、手续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对带动就业能力强、创业项目好的小微企业,可继续提供最多3次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2018年以后毕业,自愿到我省财政困难县的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且服务年限连续满3年以上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其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本金由财政给予补偿。

七、开展“万名专家服务三农”行动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专家服务基层、创业导师走进留创园等活动为载体,重点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每年分级组织不少于10000人次的各行业、各领域专家(人才)到基层服务,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慢、农村实用人才匮乏等方面的难题,切实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打通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

八、推动高层次人才“上山下乡”

鼓励支持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等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工作、专家服务、兼职等形式到基层开展服务活动,服务期限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可以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依据。省人才工程专家参与服务基层工

6 作业绩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贡献特别突出的可破格参评职称。推荐、选拔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齐鲁首席技师、省有突出贡献技师等人选时, 向在乡村基层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且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层次人才倾斜。乡村企业申报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分站)或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予以优先支持。对到乡村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或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博士后研究的博士,纳入“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放宽条件予以资助。

九、支持乡村引进外国智力

围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增加农业领域“外专双百计划”支持数量,每年入选比例不低于12%。乡镇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申报“外专双百计划”时予以优先支持。引智推广项目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有条件的村、镇农业合作社、农场可直接申报,资金直接拨付到村,每年通过的涉农项目一般不低于70%。对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的产业村持续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到2022年,在全省范围内培育50个引智示范村。

十、搭建乡村引才聚才平台载体

建设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根据重点产业调整服务基地布局,重点在加快农村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乡村骨干技术人才上发力,到2022年全省建成50家左右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柔性引进2000

7 名以上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推动200个以上项目在基地落地。鼓励支持各设区市建立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县(市、区)可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协同创新促进中心、农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吸引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其他急需紧缺人才到乡村企业、各类园区和乡镇事业单位服务发展。这些平台负责进入毕业生的岗位聘用、职务职级晋升、职称申报评审等事项。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乡村设立涉农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促进高层次人才、项目、科技、信息、资金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单位对到平台工作的人员,可参照基层工作人员的相应政策待遇,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给予适当倾斜。鼓励依托各类园区建设面向乡村振兴的“双创”园区,开展省级“乡村双创示范园区”评选活动,对入选的园区市、县财政可在省财政切块分配的资金中给予奖补。鼓励各级建立乡土人才协会,加强乡土人才交流合作,发挥乡土人才在技艺传承、产业发展、脱贫致富方面的带动作用。

十一、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管理制度

全面下放基层高级职称评审权,由各设区的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区“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基层职称系列均可设置到正高级。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全省统一的职称评审或基层职称评审。

8 乡镇基层职称评审单独标准,单独评审,颁发基层职称证书,证书在全省乡镇区域内使用。取得基层职称人员在乡镇事业单位岗位聘用时,与取得全省统一职称人员同等对待。取得基层职称后,在乡镇专业技术岗位累计聘满5年且考核合格的,可以申请换发相同级别全省统一的职称证书。

十二、实行乡镇专业技术人才直评直聘政策

在乡镇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医疗卫生专业除外)申报职称评审时,不受所学专业限制,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县级及以上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交流聘用到乡镇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可不受任职年限、职务级别和岗位结构比例的限制,直接申报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在乡镇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申报中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申报副高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0年以上申报正高级职称,可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取得中级职称后在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连续工作满10年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经职称评审委员会考核认定,直接取得基层卫生副高级职称,并限定在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聘用。对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者副高级以上职称,基层急需且本人自愿到乡镇事业单位工作的,可直接聘用到上一层专业技术岗位,相应岗位没有空缺的,使用特设岗位直接予以聘用,在乡镇工作累计满5年且考核合格的,可按现聘岗位流动。

9 十

三、创新乡镇事业单位人才招聘方式

乡镇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可以采取放宽岗位专业条件、放宽年龄限制、单独划定笔试分数线、降低学历要求或者开考比例等方式,适当降低进入门槛。公开招聘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或者脱贫攻坚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可以采取面试、组织考察、技能操作等方式,并在聘用合同中约定3-5年的服务期限,明确违约责任和相关要求,在服务期限内,其他单位不得以借调、帮助工作等方式将其借出或调走。

十四、建立县域统筹的岗位管理使用制度

将县(市、区)及乡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核准和聘用备案权限,由设区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下放至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高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由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岗位结构比例标准,按行业研究制定乡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调整)方案,对乡镇事业单位实行总量管理、动态调整、统筹调控。

十五、全面落实乡镇工作人员待遇保障

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工资福利政策,统筹考虑县乡人员待遇政策和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县(市、区)为单位进一步提高乡镇工作补贴标准,确保乡镇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水平。推动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依法保障

10 乡镇工作人员休息休假权益,确因工作需要不能休假的按规定发放未休假工资报酬。

十六、鼓励支持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离岗或在职创业 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带着科研项目或成果,离岗或在职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企业、家庭农场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除享受《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鲁人社规〔2018〕1号)规定的政策外,将首次创业,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离岗或在职创业的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纳入一次性创业补贴支持范围,补贴标准不低于1.2万元。同时,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支持范围,享受相关政策。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按规定给予最长三年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按规定给予1年社会保险补贴。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稳定就业1年以上的,鼓励各地参照就业扶贫车间一次性奖补政策,给予一定奖补。

十七、加大乡村人才薪酬激励力度

乡镇事业单位对聘用的高层次人才,可采用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办法,所需经费在绩效工资总量内单列,相应增加单位当年绩效工资总量。乡镇事业单位要支持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兼职方式,为农户、合

11 作社等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所得收入不纳入本单位绩效工资管理。

十八、开展优秀乡村人才选树活动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在全省组织开展“十强百优”选树活动,对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做出突出贡献的乡村人才,每两年表扬奖励一次。评选为“十强”的优秀乡村人才可直接申报参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齐鲁首席技师等人才工程项目。“十强”人选为乡村就业创业带头人、乡村技艺传承带头人、乡村增收致富带头人、乡村科技创新带头人、乡村“两新”(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带头人、乡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乡村品牌建设带头人、乡村优秀文化带头人、乡村文明新风带头人、乡村社会化服务带头人;“百优”人选为乡村各行业各领域优秀乡土人才。每年选树“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并给予奖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对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授予“山东省乡镇优秀农业技术人员”称号,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人才表扬奖励办法。

十九、完善乡村社会保险制度

引导、帮助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和乡村企业规范劳动关系,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参加企业职工基

12 本养老、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支持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引导乡村自由职业者、没有劳动关系的职业农民按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推进城乡居民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全面发放具有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将社保自助服务终端向社区(村)布局延伸,满足新形势下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需求。

十、开辟乡村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创造良好乡村人才生态。全面落实服务专员制度,对服务乡村振兴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代办服务。县(市、区)在人才服务机构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务服务大厅设置 “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乡镇依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立人才工作站,为乡村人才提供政策咨询、职称申报、项目申报、融资对接、业务办理等服务,对乡村人才做到有求必应、无需不扰,确保乡村人才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干事顺心。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依托乡土人才信息库建立“乡土人才超市”,畅通土专家、“田秀才”为农民提供种养技术等服务的绿色通道。完善乡村人才的家属随迁、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配套政策,县(市、区)和乡镇要切实解决好短期、周期到乡村工作的人才集中居住问题,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乡村人才公寓。

13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充分认识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意义,将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摆在突出位置,纳入本地区人才工作总体规划统筹部署,并作为人才工作年终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和年度考核机制,加强督促落实,加快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14

上一篇:乡计生办工作总结下一篇:先进班组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