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史馆观后感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警史馆观后感范文

“雪枫史馆”焕发新颜

建成26年的第76集团军某旅“雪枫史馆”,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翻建。这个以新四军著名将领彭雪枫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来陆续迎来了千余名军内外参观者。

作为“雪枫史馆”翻建前的解说员,29岁的中尉公铭曾在老史馆向部队官兵、驻地中小学生、党政机关领导等参观者进行过解说。他对这个军史陈列馆很熟悉,但他从没想过,自己会作为史馆的重建者参与其中。

2019年1月,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新时代军史场馆体系建设规划》,指出:师旅团部队有场馆依托的,结合实际改陈布展,与军史长廊、荣誉墙建设统筹搞好利用。

新时代的军史陈列馆该怎么建、如何用?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雪枫史馆”经历了难忘的翻建改造与探索创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设者们找到了答案。

挖掘尘封已久的老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史

“雪枫史馆”的翻建计划,曾在2015年就被列入旅里的“十三五”规划。但由于处于改革调整期,政策、经费、人员不明确,翻建计划迟迟无法实施。

直到《新时代军史场馆体系建设规划》下发,旅史办公室成立,专项人员组成,工程开始启动。

“我们像是被时代推着,得马不停蹄地动起来,让史馆‘重生’。”旅史办公室负责人、上尉陈萌说。但怎么建?她还没有明晰的思路。

对此,旅政委魏银建给出的建议是,“先去参观见学”。

陈萌参观了5家军内顶尖的军旅级史馆,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用故事呈现历史——通过鲜活的故事打动人,让史料、文物“活”起来。

对于这个观点,公铭非常认同。担任解说员时,就有个让他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妻子林颖过生日时,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的彭雪枫曾赠送给她一本书。书的扉页上写着:“我们忠诚坦白之于爱,正如我们忠诚坦白之于党。”

“这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爱情!”公铭感慨,它展现了彭雪枫将军的另一面——和普通官兵一样,有着对爱情的向往和忠诚。

陈萌说:“现在的官兵都喜欢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史,就有了吸引力。”然而在老史馆中,这样能打动人的故事并没有多少。

于是,陈萌决定再进行一次外出寻访,重走一遍征战路,挖掘尘封已久的老故事。

根据旅史记载,部队曾征战豫皖苏浙鲁。她计划,在这5个省找到所有与部队历史相关的展览馆、纪念馆,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与当地同行建立联系。

在从河南夏邑到安徽新兴集的路上,陈萌意外地路过旅史中记载的“新新沟”。上世纪40年代,彭雪枫曾带领新四军官兵在当地驻扎。为了解决夏季的洪涝灾害,官兵协助地方修筑了“新四沟”和“雪枫沟”,后来合称为“新新沟”。

这组排水沟长10余公里,时隔近80年,依旧是当地疏导洪水、灌溉农田的重要水利工程。在“雪枫史馆”里存放的一张当年的《拂晓报》上,还记载着修筑水沟、构筑堤坝的情景。

随着“新新沟”被发现,陈萌将一路走来遇到的“雪枫路”“雪枫学校”“雪枫大桥”……汇编到一起,组成了“雪枫影响”故事板块。

在老史馆中,有一则关于战斗英雄叶春景的介绍。“只有短短两行字,对参观者来说,这只是一个名字,甚至不会留下什么记忆。”陈萌说。

寻访途中,宣传科干事杨丁恺找到了一本《跌不倒的英雄叶春景》,里面记录了关于叶春景的战斗故事,并附有他的照片。最终,杨丁恺成功买到了这本1950年出版的旧书,并将其收录在史馆的历史文物中。

发现老故事最多的地方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畔的雪枫墓园。

在墓园的月牙池附近,一行人看到了“彭故师长灵柩原葬处”。墓碑的下方,记录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马夫李哑巴用生命保护师长的遗骨。

墓园的另一角,有一个巨大的战马铜像,它代表着彭师长的坐骑“火车头”。陈萌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一人一马的历史印记。

随着更多老故事上的尘埃被拂去,新史馆的故事不断丰富起来。

上士张倩如第一次参观“雪枫史馆”,就被这两个无言战友的故事感动了。“听着听着,泪水就开始在眼眶里打转了。”张倩如说。

适应新时代官兵特点,让一砖一瓦都镌刻特定的精神符号

“雪枫史馆”建于1994年,上一次翻修还得追溯到本世纪初。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史馆的很多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展品大多通过玻璃橱窗、玻璃柜的方式展现,风格偏重于平面化,形式相对单一;3个独立展厅的布局导致展览面积狭小;展厅以涂白墙、打木框为主,几乎没有装修过……

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官兵的认知特点、接受习惯、审美情趣等都有了全新变化,昔日的史馆已经难以满足今天的官兵。为此,建设一座符合新时代特色的军史陈列馆已刻不容缓。

最直接体现新时代特色的就是外观。“雪枫史馆”的外墙采用一种真石漆的新型环保材料,展墙上穿插着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整体色彩从庄重的浅咖色、灰色、迷彩色过渡到鲜亮的蓝白色、红黄色。

为了适应新时代官兵的特点,新史馆充分让官兵积极参与到建设过程中——

在140平方米的序厅中央,摆放着的是彭雪枫将军的半身雕像,那是多名老兵集资雕刻而成的;雕像背后是3米×8米的巨大浮雕,镌刻着4个不同时期的战斗场景,由俱乐部主任程烨设计完成;右侧是大小错落排列的318张历史照片,拼成了一个“战”字,取名“胜战映像”,这是陈萌的得意之作。

同时,新史馆运用了多媒体、声、光、电融合技术,并加入了战场还原模型、半景画等元素。

在一场战斗场景还原模型中,下士钟林看到了连长袁辉站在洞口、张开双臂,用身体挡住大火的一幕。“很震撼,脑海里瞬间就有了画面感。”钟林说。

设计的初期,运用什么技术手段来呈现战场还原模型,大家曾产生过分歧:是运用体现高科技的激光投影、VR或AR技术?还是使用人物模型、全景画或半景画?

“战场还原模型是将一些具体的情节形象化地演绎出来,目的是表达出真实的情感与氛围,更直接地向参观者展现其战斗精神。”副政委边庆军认为,与技术手段的创新相比,精神内核的挖掘更为重要。

最终,大家一致决定,战场还原模型通过半景画与实辅景相结合的手法来展现。

油画专业硕士毕业的上尉张磊,顺理成章地担任了新馆3个战斗场景的主设计师。

“每一处设计的细节和技术都有特定的精神符号。”张磊说,设计过程中,他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板桥集战役中,一连一班机枪手常福祥用机枪打下日军轰炸机一架。根据亲历者的回忆录记载,常福祥是在轰炸机向地面俯冲时恰巧击中了飞行员,飞机失去控制后坠毁。

但机枪的枪身重、后坐力大,当时的支架没有现在的车载机枪那么灵活。加上板桥集地处安徽蒙城,是平原地貌,没有山石依托,常福祥的射击角度如何呈现?

“场景还原的细节关乎战斗的真实性,如果出现错误,则会引起参观者的质疑。”张磊说。为此,他和中士杨晓栋翻阅了大量史料。

几天后,杨晓栋找到了证据。那是一张两人协同射击的老照片。经过比对后,杨晓栋确认照片中的年代、枪型等细节均与板桥集战役相符,并以此确定了常福祥向飞机射击的姿势。

现在,2个等比例的模型呈双人协同射击的造型,墙壁上是敌机被击落的画面。这些,共同组成了板桥集战役还原模型。

针对年轻官兵的喜好,杨晓栋为史馆设计了3个风格各异的标识,并制作成印章和书签。“参观结束时,安排工作人员给参观者赠送书签和盖印章。”杨晓栋说,战士们最喜欢在迷彩帽里印一枚印章。

“从一枚印章到记住一次参观,再从一次参观到记住一个故事、一种精神。”杨晓栋说。

不仅是记录历史、承载荣誉,更重要的是教育官兵、影响官兵

去年新馆装修前,入伍16年的老班长张胜利前来帮忙搬挪文物。他环顾史馆感慨:“在新兵的时候来过一次,之后就再没来过了。”

年底前要退伍,张胜利对陈萌说出了一个心愿:“走之前想再来史馆看看。”

陈萌意识到,这或许是大部分老兵共同的愿望。于是,在准备工作并不完善的情况下,新史馆对即将退伍的老兵提前开放。

张胜利成为第一批参观者。看着新建的史馆,张班长眼角闪过一丝泪光:“这一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回来!”

“以前的史馆,基本上体现的是存史的作用。”陈萌说,新时代的史馆不仅是记录历史、承载荣誉,更重要的是教育官兵、影响官兵。

特战文化展厅是“雪枫史馆”布设的新展厅。里面记录了世界特种部队的发展、特种作战经典战例以及各国特种部队的介绍。

“我旅转型特战仅20多年,与一些军事强国的特种部队相比,我们还很年轻。”魏政委说,在史馆最后的板块放上这部分内容,目的就是给官兵们确定一个目标。

除了定目标,让史馆由“参观场所”变为“教学场所”,也是一种教育官兵的方式。

在特战文化展厅,有一个可以容纳一个连队组织现场教学的空间。“听过解说员的讲解后,官兵们紧接着沉浸在史馆环境中上课。”陈萌介绍,他们会根据活动主题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场所布设。

现在,几乎每周都会有连队预约,来史馆上教育课。

在历史荣誉展厅的后半部分,“雪枫旅七张名片”板块对该旅历史进行了简短总结。其中,“百战旅”的名片非常醒目。

“我旅在历史上经历过的较大战斗共106次。但除了几次著名的战斗外,大部分战斗都不为人知。”陈萌说,他们将战斗名称按照日期填写,印制成一款独特的“光辉战史”台历,每个班排发放一本,提醒官兵记住在“历史上的今天”曾有前辈打响过的战斗。

一次官兵恳谈会上,一名基层战士提出建议:希望能带父母参观旅史馆。随后“雪枫史馆”发出公告:节假日期间定时向来队家属开放。

看到公告后,三级军士长冯志强带着爱人和2个孩子来到了史馆。

冯志强是旅里的伞降教员,多次参加过大型比武。在展示旅队近年来所执行的大项任务展板前,冯志强指着一张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时拍摄的照片,骄傲地向家属介绍:“我就是在这次行动中立功的!”

新史馆还增设了一处烈士祭奠区。从1939年1月至2015年7月,一共有134名烈士的姓名、年龄、牺牲时间及地点等内容均被记录在《烈士名册》里。墙壁上,“革命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异常醒目。

3月18日,历史上该旅曾有两个连队在这一天经历了残酷的战斗。今年的这一天,两个连队的官兵一起来到“雪枫史馆”进行祭奠。

官兵们手持白色菊花,依次走到祭奠台前,献花、脱帽、敬礼。“通过祭奠仪式,让官兵们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特训三连指导员李柏林说。

史馆焕发新颜之后,探索还在继续

“雪枫史馆”翻建完工了,但更新并没停止。

在解说员培训中,卫生连上士张倩如成为解说团队中第一个达到所有要求的解说员。

不久前,在协助指挥通信连梳理“红色家谱”时,张倩如想起自己在任总机班班长时,班里有一个传承了45年的记录本。里面记录着各个时期总机专业人员总结的业务技巧和总机班获得的各项荣誉,今年刚好记录到了最后一页。

她敏锐地意识到,这可是由官兵创造的珍贵文物。为此,由现任总机班班长杨潇负责,郑重地把这个记录本放进了“雪枫史馆”。

历史荣誉展厅里还有一个6栏的“功臣谱”。史馆计划每年都要更新一次。今年2月,在去年陆军比武中获得冠军、荣立二等功的少校张奇和上士李靖,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了“功臣谱”上。

说到未来的探索,陈萌觉得,新“雪枫史馆”还需在传播途径和技术手段上有所突破,才能达到“让历史走出史馆”的效果。

“雪枫史馆”坐落在办公楼后,位于营区的正中心。今年,该旅计划以“雪枫史馆”为中心,在营区营造“馆-廊-室-墙”的全方位军史教育氛围。旅领导介绍说,他们通过区分专题的方式,在营区建军史长廊,在荣誉连队建荣誉室,在普通连队建荣誉墙,最大程度为连队保留个性化历史、弘扬独特精神打造平台。

同时,为了突破展板的单一形式,他们在室外展墙上采用二维码链接多媒体内容、语音讲解专题,拓展展板背后的红色故事。“官兵只需扫一扫,就可以看到、听到完整的故事。”陈萌说。

在建新馆时,老展板上有许多照片过于老旧,翻拍受到了一定影响;旧资料柜里存放的200多面各个时期荣获的锦旗,有不少字已经掉落,旗的边角也多有破损。于是,官兵们花费了很大精力加以修补。

“建设数字史馆应该是未来的趋势。”陈萌说,他们下一步要更好地借助网络,既让史料更好地留存下来,也让官兵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史馆。

史馆融入现代元素,在新时代焕发新颜。陈萌开心地说:“我们已经迈开第一步,期待未来更有新气象!”

第二篇:参观史馆心得体会

参观史馆心得体会(精选4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参观史馆心得体会(精选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参观史馆心得体会1

12月28日这天下午,我们全班同学去参观四川大学校史馆,校史馆里究竟有些什么呢?

来到四川大学后,来接待我们的是研究生吴燕姐姐,这次参观与以往别的的参观不相同的是,以前是由导游或老师带着我们参观,而这次吴燕姐姐“抛”出七个问题,让我们带这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当吴燕姐姐的问题一提完,同学们便如离弦之箭一般,“射”进了校史馆。

我也随着人流冲进了门。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华丽的墙壁上有一块巨大的玻璃,玻璃上印着四川大学的校风和校训,我马上抄了下来。再低头一看,地上有一块玻璃,玻璃下记载着四川大学的创立日期和创立人。一下子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找道了,我心中十分高兴。接着我又站在资料室门口向四处浏览了一会儿,才发现了我要找的资料,那是四川大学五位校长的名字和华西医科大学第一位牙科毕业生的名字。

接着,我又到了二楼,一到楼口,我就看见了一艘很大的船,船边有许多桨。原来这些桨上的字记录了四川大学历年来更名的名字和意义。最后,我又找到了介绍著名文人郭沫若、巴金等人的事迹。

参观了四川大学的校史馆后,我的疑团都一一解开了。四川大学的校史馆不但记载了四川大学丰富的文化,而且让我了解到,四川大学之所以能够为祖国培养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是与该校的校训、校风分不开的。它的校风为: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从中我体会到,只有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只有不断努力地进取,才能达到务实创新。

四川大学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气势磅礴,却又不失朴素典雅。它为祖国的日渐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从现在起要努力学习,才能考上我们四川这所有名的大学,将来才有能力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参观史馆心得体会2

在第一天跨进达立校园的下午,我们全体陌生却又略带熟悉的初一(20)班同学一起步行去了苏高中,参观了苏州中学校史馆。

名校的确是名副其实,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体现出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带着些许凉意的秋风吹拂下,我们漫步在校园内,已经深深感受到了她悠久的历史。

在校史馆门前合过影后,由高年级的学长带领,我们踏入了校史馆的大门,博览了学校的光辉历史——从宋朝范仲淹时代至今,苏州府学已流传近千年,又演绎出现代的名校——苏州中学,而苏州达立学校是于1996年经苏州中学与社会力量联合创办成立的一所国有民办公助性质的全日制普通中学,那更是老树上的一根新枝。

苏州中学的校长、老师都要经过千挑万选,因此这所名校的师资才如此雄厚,正因为名校、名师,还有苏州中学良好的环境、“诚、信、思、勇”的校训,多位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伟人从这里诞生:教育家叶圣陶、科学家钱伟长、作家陆文夫、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其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居然有30多名!这个数字应该可以这样说明——名校出名师,名师出高徒。

说到这里,我想,除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出众的教育,成功和名人伟人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爱迪生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确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成功的根本。我们,刚刚迈进达立校园的新生,带着自己懵懂的梦想,想要付诸实现——必须得付出艰辛的努力。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成为祖国的栋梁,首先应该放下自己高傲的架子,潜心学习,全面发展,为今后的道路做好铺垫,这样梦想才不会付诸东流,付出的努力才不会白费。

走到校史馆的展厅中间,一些以前的小制作小发明吸引了多数同学的眼球。我想起了苏州中学的学风——“刻苦、踏实、主动、创新”。敢于创新,是一种良好的体现。因为爱迪生的发明创新,才有了电灯、电报、留声机、电影等等的概念;因为瓦特的发明创新,才会有蒸汽机的出现……只有创新才会有发展,这是硬道理。

走出了校史馆,我发现:我离梦想还有很长一段的距离。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悟,自己还差得很多,必须要用努力来填补空缺。我想,这些应该就是成功的根本吧——刻苦,努力。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新的境界。那么,大家就一起加油,共同奔向美好的梦想,美好的未来!参观史馆心得体会3

上个周末,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班参观了校史馆。

进入馆后,我们在进门的标志性位置进行了合照,以纪念此次活动。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印刻着“大连理工大学”字样的白色书本雕塑和校徽标志的内涵。接着,解说员耐心的给我们讲解墙上照片的由来。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大工这所高等学府的诞生的全程记录。一个个的展物,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凝重,在解说员的解说下我们对于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被大工人吃苦耐劳,勤奋进取的精神所震撼。他们自己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的建起了我们的主楼。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们都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大工的热爱。

接着,我们看到了屈伯川老校长的遗物,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位衣着朴素,平易近人的老校长。当看到他的`遗书时,我被他的奉献精神深深地震撼了,顿时鼻子有种酸酸的感觉。老校长为我们学校奉献了大半生,去世后又把遗体捐赠,连骨灰也撒在大工的校园里。

连理工大学自1949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工学院)以来,以著名教育家屈伯川老先生为代表的创业先驱高瞻远瞩,广纳贤才,艰苦创业,建校10年多就跻身全国重点大学行列。自1988年正式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后,我校师生兢兢业业,历届学子成才后回报母校,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过此次参观,我对大工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内心汹涌澎湃,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学校学习而感到自豪!同时,我暗暗发誓:我要为校争光,今天我以大工为荣,明天大工以我为荣!加油,大工学子,加油,大工——我的母校!参观史馆心得体会4

校史馆是由原来学校的旧图书馆改建而成的,一个30年代的苏式建筑,给人一种朴素庄重、沉稳内敛的感觉。而进门左侧的历届毕业班合影查询的电脑又给人一种现代的感觉。一个崭新漂亮的展厅尽收眼底,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被老一辈的专家教授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为农大的建立和发展所做的贡献而感动,一页页的教师笔记,一件件的文物和证件,一张张老照片,一尊尊艺术造型从XXXX年到20XX年全方位的反映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当看到涂治教授生前穿的一件破棉大衣和生活用的梳子剃须刀以及工具书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仿佛涂治院长昨天还在桌上办公一样,作为一个院长和专家,生活依然是那么的简朴,他写的两封家书虽然言简意赅很短很短,但是充满了对子女亲人成才的盼望和关心以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当我走到一尊叫《勇挑重担》的雕塑前,我为新疆农业大学艰难的办学历程所感动,老师们自己动手捡拾动物的尸体作为教学模具,老师们自己动手手抄教材,他们深夜编写教材,白天给学生上课,这些老教授们是农大的瑰宝,时刻鼓舞着我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很值得我们学习。

走到领导题词和杰出校友的那一面墙时,我打心眼里感到自豪。是啊,有领导的关心和鼓舞,有一批批各行各业的杰出校友,他们是农大的宝贵资源,他们也是我们的榜样和奋斗目标。当年的他们在条件简陋的校舍里刻苦学习,成就了自己的未来,这种无形之中的激励,也必将给我们的学习成长带来激励。看着农大各个阶段取得的辉煌成就、各位杰出教授的生平事迹,60年来学校的每一步发展,都深深的吸引着我们这些农大的学子。此时我觉得作为一名农大人是多么的自豪,这十年来是农大发展最迅速的时候,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没有什么理由不抓紧时间学习。多媒体视听室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农大的历史,加深对学校60周年的体会和认识。校史馆的建成让所有农大教职工加深了了解农大的机会,不光向社会展示了几代农大人的艰苦创业史,也时刻激励着我们要开拓创新,站在新的起点再创辉煌。站在校史馆中我的思绪飞回到那个艰苦的年代,新疆农业大学走过的一甲子历经坎坷但是也成果颇丰,60年的本科办学历史,既是一部几代人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的辛勤创业史,也是一部追求科学真理、发展先进文化,各项事业全面协调推进的科学发展史。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说到: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我想今天我们作为农大人为在农大学习而自豪的时候,我们明天更应该发奋努力,让农大因为曾经有过我们而骄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趁我们还年轻,去施展才华,去绽放青春,在未来的日子里终生恪守青年时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青春的颜色,只有这样。多年以后我们再回首时才会发现这里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第三篇:【安全观后感】 安全观后感

如果各位观看了一部安全教育片段,大家有什么感想呢!想要了解相关安全内容,那么一起来预览以下安全观后感范文文章吧!

消防安全观后感大全

一、电器插头在使用时,要插好,不要超负荷使用。

二、要随时检查电线是否破损。

三、使用电器若需要离开,一定要关闭电源。、

四、不可以在床上吸烟。

五、未灭烟蒂不可以丢入垃圾筒,或随手乱丢。

六、炉火附近不可以放置可燃物。

除了这些,每年还是有很多人死于火灾,这都是人们没有足够的自救意识。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从安全通道逃生;发生火灾时,可以从窗口打手电、扔一些小物件、大声呼叫来求救;如果被围困在高楼上,千万不要跳楼,可以用手机打119来求救;如果被烈火围困,可以跑卫生间,用湿毛巾、毯子,塞住门缝;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浴缸里放满水,然后跳进水里,等待救援。

安全观后感范文

安全生产教育观后感

看了这部影片后,我的感触很深,想想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有许许多多的小隐患,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却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伤害。比如:家中有许多的电器插座,如果放在小孩容易碰到的地方,就会造成触电;阳台、窗台旁有较低的桌子、椅子,小孩就容易爬上去,如果这时窗子开着的话,就容易从窗口摔下去一旦我们发现了这种安全隐患,首先要告诉家长,并提出建议,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懂得自我保护,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做每一件事,时时刻刻不能忘记一句话:生命是第一!

每个人的一生是不同的,有人可以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而有人一生确实坎坷的。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安全教育》影碟,我们兴奋极了。影碟开始放了,我沉浸在了影碟的世界中。碟片是以卡通形式制作的,采用了知识问答的形式。只见屏幕上出现了一小段短片,接着,一行行题目与选项排列在屏幕上。然后有两人一一作答,同时进行教育解释。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火灾的逃生》了。

正如人们常说的功亏一篑,如果在发生火灾时没有科学的自救方法,很可能将宝贵的生命白白断送在火海之中。事实表明,火灾时被浓烟中有毒气体呛死的并不比被火烧死的少。因此,火灾逃生在穿越有浓烟的走廊时,要俯下身子前进,因为,在近地面处浓烟较少,可能还能够呼吸到残留的几丝氧气。

还有几个知识要点,比方说,擦车时不能用汽油擦发动机等地方,要注意装修时的安全隐患等等。看了这部影碟后,我不仅知道了火灾的危险性,还知道了怎样预防火灾和火灾逃生自救的方法。其实火灾也不是那么让人毛骨悚然,无人幸免的天灾,只要掌握了自救方法,还是有可能从死神的手中挣脱出来的。

生死只在一瞬间,防患于未然最重要。

关于煤矿安全片观后感

一: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这是警示片中屯兰煤矿的安全副矿长的话.我想,这里面包含着三层意思:

第一,安全技术的提升和安全设备设施的完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应该一直坚持本质安全的理念,从设计、评价、生产等各个环节对安全技术和设备设施进行不断的更新、改进、完善;

第二,安全意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一个员工,从他进入工作现场开始,就应该灌输和具备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培训应该一直进行,并且要从针对性和有效性上着眼。不能只走形式,只注重签名和台账;而作为领导,更应该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说着安全,做着却不安全,殊不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道理;作为员工个人,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习应急处置和应急器材操作的意识,对同事提醒的意识都应该时刻谨记;

第三,往大里说,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是企业执行的起点还是重点?往小里说,企业的规章制度是现场执行的起点还是终点?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我对安全管理的一个原则是合规-有效-简单。我们所有的安全管理,首先应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因为这是一个基础,能从普遍性上防止事故的发生。即便这些标准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麻烦,也应该执行;其次,安全管理不应该止步于合规,合规只是一个基础,很多东西还不能与本企业充分结合。所以,我们还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寻找有效的管理办法,让现场的设备设施时刻有效的发挥作用,让我们的教育培训、隐患整改、安全检查,应急演练等各项工作起到应有的实际效果,不走形式。再次,合规与有效都做到了,还要兼顾简单的原则。因为员工还有生产任务,领导还有其他管理工作,如果安全工作复杂且缺乏可操作性,那么员工是不愿意接受和主动执行的,领导也会应付了事的。

二:本质安全,可靠度不是100%

本质安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单位的本质安全如果真的重视,真的在设计时合规并且从实考虑,那么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肯定大大降低。而这一点,恐怕绝大部分企业目前还做不到。很多工程或设备,从设计时就带着硬伤,一路积累,还没使用或生产,就已是伤痕累累了。(这个说法纯属本人臆测,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如果不属实,可忽略。)

然而,我们的生产并不是完全的自动化,生产现场的人机界面仍旧很多。如果人有问题,再安全的设备,也能够出事故。我听说过一个案例:现场要检修一台轧机,这台轧机的就地操作为有一个防护罩升起按钮,防护罩升起时需要一个人一直按着按钮,防护罩升到顶端松开,进入罩内检修,等人出来,一直按着按钮,防护罩落下。这样做能充分保证一人监护,一人作业,而防护罩升起降落速度也都很缓慢。但是,员工为了贪图方便,用一个扳手压在按钮上,这样防护罩就会自动升起、停顿然后降落,他就可以一个人完成检修作业了。结果,不知什么原因,他上半身深入防护罩内检修,没有来得及撤退,被落下的防护罩挤压死亡了。从这起事故来看,设备的本质安全已经基本到位了,但是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被我们的员工攻克了,在提倡创新的今天,不得不说是一个小小的讽刺。

所以,只要有人的地方,设备的本质安全就不是百分之百可靠的。我认为,本质安全是生产安全的前提,而现场安全是一个包含了人机料法环的综合的安全,其中只有人是最灵活的,也因而是最危险的。

三:安全第一,生产第二

这个口号有几个企业敢喊出来?我记得以前去参观陈云故居时,看到的当年的口号是生产第一,分配第二;收入第一,支出第二;保证需要,是军队第一,学校第二,机关第三。当年有当年的特殊情况和经济形势,但现在呢?现在,虽然安全第一的口号叫了这么多年,但是真的落实的有多少呢?有些东西,太熟悉了就会忘记。屯兰煤矿出了特别重大事故,痛定思痛,大胆的喊出了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口号,我认为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也是一个理念的很大进步,尽管我们还不知道他们是否这样一贯坚持的做下去。在安全和生产的矛盾里,大概大多数企业秉承的还是生产第一吧?(纯属猜测)

安全,很多时候,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有时候让步于生产,有时候让步于效益毕竟,安全第一却不能唯一,企业是要赚钱的,而不是公益的。那么,如何做到安全第一,生产第二呢?这个值得全国人思考。这个口号要真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恐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大的代价。

四:安全工作,只能做到万无一失,否则一失万无

这是本片的最后一句话,我认为说的很漂亮,但也只是漂亮罢了。乱世当用重典,当年朱元璋惩治贪官时,对稍有贪污的官员就剥皮,内部充草,放在各衙门官员的座旁以示警戒。他几乎杀光了官员,以至于许多官员戴罪审案,完事以后自己也得赶赴刑场。这固然是一手杀鸡儆猴的绝招,但是,只能打的别人服气,却难以让人心服。一旦严打过后,一切反弹犹如暴风骤雨。我们现在的安全管理还处在严管的阶段,但是我们终究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

五: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这是所有安全员的心声,说出来多么的豪放又悲凉?什么时候,安全管理人员也能听取赞声一片?什么时候,安全管理工作也能成为受人尊重的工作?什么时候,安全管理人员不必畏首畏尾,大胆秀出自己的成绩,不再只背黑锅?什么时候,安全管理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业管理人员一样,享有高待遇?什么时候,安全不再是安全员自己的事?什么时候,安全员也可以关了手机,睡个安稳觉?

我们期待着,努力着

第四篇:观后感_《八子》观后感例文

近日,XX 组织干部职工走进影院观看了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献礼影片《八子》,电影中感人悲壮的故事情节和不惧牺牲的奉献精神给全体观影干部职工上了一堂震撼心灵的党课,也让大家看到了“初心”和“使命”最真实的展现。

电影《八子》是根据赣南真实事件改编,以 1934 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将八个儿子先后送入红军,奔赴战场前线。但战火无情,兄弟中的六人陆续牺牲,仅剩的两个儿子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和全体战友浴血肉搏,直至弹尽粮绝。而这位母亲苦等了三十五年,没有等回一个儿子。

青山埋忠骨,血肉铸丰碑。120 分钟的观影匆匆结束,但是全体观影干部职工坐在位置上久久没有起身,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大家纷纷表示:电影中所展现的家国情怀和母子、手足之情让人感动,为了祖国和人民可以牺牲一切的信念让人震撼,在今后工作中,要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走好新长征路,为建设交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7 月 29 日下午,我参加了大队机关组织的观看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献礼片《八子》。这部爱国主义电影改编自上世纪 30 年代的赣南地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把自己的八个孩子先后送去当红军,奔赴战场一线,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真实故事。

在观影过程中,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正是由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才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作为新一代有志青年,自己又是一名退伍军人,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观看影片,给我映像最深刻的感触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影片中,“大哥来当红军,就是为了你和娘

能过上好日子”一句简单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者“为人民谋幸福”的XX 和 XX,这也是无数个杨大牛们在战场上一往无前、奋不顾身、不怕牺牲的动力和源泉所在,也正因为这个信念,才有了杨家八兄弟的壮烈牺牲、才有了三排战士老赵在敌人弹药库下平静地点燃炸药时的慷慨赴死、才有了三排战士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直至全部阵亡的悲壮。这是需要多么顽强的革命信念,才能让他们为了胜利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相比之下,现在的幸福生活,自己在单位工作,所能做的真的是微乎其微,深深感受到作为年轻党员,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缺的就是崇高的奉献精神。

二是责任重于泰山,强烈的责任担当。影片告诉我们在那个战争年代,在部队里打仗不是闹着玩的,分分钟就会有流血牺牲,杨排长的弟弟满崽穿上了军装,他就必须和其他战友们一样,服从组织纪律,始终牢记一名革命军人的责任与担当。正是有了这份责任与担当,才能使三排在未接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大部队主力能够突围成功,以一个区区二十人的小队伍,去阻击敌人的四台炮兵阵地,在当时他们本来可以过桥全身而退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炸桥,与敌人拼到最后。最终,经过一场恶战,成功炸掉吊桥,阻挡了敌军唯一的前进道路,给大部队争取了更多的喘息时间,但三排全体战士壮烈牺牲。此时,相信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无不内心动容,生与死的一瞬间,他们选择了同归于尽,正是因为他们崇高的革命理想摆在那里,相比之下,这个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否思考一下,在那种处境下,是否有一个共产党员该有的样子。

三是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当白发苍苍的杨妈妈在翘首盼望着八个儿子的平安归来,其实在她心中十分清楚,可能再也回不来了。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与天下每一位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温暖的“小家”但是在为了拯救国家与水火,失去孩子的艰难抉择中,这位母亲毅然选择的是送他们去参军,去保家卫国,去换回更多小家的平安。我想那个年代,正是有那么多伟大的母亲,送儿子上战场,才换来今天的和平年代,岁月静好,历史不会忘记他们,那些牺牲的烈士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瞻仰,去缅怀。

作为一名党员,我深切感受到观看这部影片非常有意义,当前正值“不忘 XX、牢记 XX”主题教育开展之际,我们一定要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今后工作中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奋斗,不断拼搏进取!

前仆后继,死而后已。他们也许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却有着革命必胜的信仰。红色电影《八子》,讲述了举家参军为革命献身的故事,兄弟情与战友情辉映,殉道者与必胜心交织。7 月 9 日至 10 日,集团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分两批观看了该片,让党员们感受信仰的力量,感觉初心的可贵。

上个世纪 30 年代的赣南地区,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有位伟大的母亲,先后将自己的八个儿子送到红军部队参军,最后全部壮烈牺牲。这个影片的故事原型源于江西瑞金沙洲坝镇七堡村,一位叫杨荣显的老人将膝下八个孩子全部送上战场的最后光荣牺牲的真实事件。当时,正处于第五次反围剿时期,革命处于最艰难的时刻,影片集中体现老区人民在旧时代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理想过程中,呈现了红军战士舍生取义、敢于牺牲的博大情怀与崇高品格。

“八子参军“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可这却只是当年十万八千二百名有名有姓赣南烈士的缩影,它不仅代表了一群艰苦农民保卫家乡的勇气,更代表了这片热土为新中国、为现在的我们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战士们凭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不畏生死、浴血杀敌,而家乡的老母亲虽毅然决然送子参军,却每天在家门口望着路口等儿子归来,让人为之动容。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更没有人能真的不畏生死,先烈们能甘愿冒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冲锋陷阵,凭的不仅仅是热血豪情,更是为了心中的信仰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英雄向死而生是伟大的“涅槃”催生了伟大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从人民中走来。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为党永恒不变的初心。

看完电影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战争太过遥远,我们没有经历也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两个小时的电影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一时的动容,但我们更应记住的是:今天美好的和平生活,是先烈们牺牲家庭,用伟大的生命打拼出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维护现在美好的生活。

历史不乏故事,当下需要感动。杨家儿郎虽已逝,情怀大义永留存;让我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再出发。

第五篇:毛泽东(观后感)影片观后感

重庆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报告书

姓名:何

学号:10804020307

专业:院系:汽车学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警史馆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警史馆后记范文05-23

观东海舰队军史馆札记12-03

观后感范文05-15

勇士观后感范文04-25

茶观后感范文05-16

风观后感范文05-16

恋观后感范文05-16

艾莫观后感范文05-18

榜样观后感范文05-18

冰雪观后感范文05-18

上一篇:教师评选标准范文下一篇:教师工作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