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论文范文

2022-05-08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单位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开始了从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型,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工程便是“社区建设”。这一工程的实施是建立在传统单位制社区业已解体且不具备城市社会职能的理论预设之上的。

第一篇:单位论文范文

公路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探讨

【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述了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的必要性。

【关键词】建设单位;资金监管;探讨

公路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是指在公路项目建设期间,项目建设法人单位依据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及附属条款的规定,对施工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资金,指定开户,专户储存,并通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开户银行三方签订“建设资金监管协议”,对施工单位所取得的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和廉政建设的措施。

一、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的必要性

1.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是优质、安全、高效地完成公路基建项目的现实需要

公路基建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等特点,要按期优质高效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有效控制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等要素,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能否及时有效地筹集和凋拨资金,能否使建设资金按国家、合同及附属条款的规定及时准确地计量支付,确保项目资金供应,并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是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的核心。 公路建设项目的资金监管包括项目建设单位资金监管和施工单位的资金监管两个方面。有些项目在管理工作中,往往只重视项目建设单位自身的资金管理,而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只重视计量支付,以拨代管,而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则有所忽视。由于监管不到位,少数施工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存在外借、挪用、转移项目建设资金的情况,导致本来资金拨付及时到位的项目建设形成资金缺口,从而影响工程质量、进度、施工安全和效益。因此,为了确保公路建设项目资金完全用于本项目建设,使项目资金规范、安全运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建设单位在做好自身建设资金监管的同时,还要对支付给施工单位的建设资金加强监管。

2.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是法规和制度的政策要求

交通部交财发[ 2009 1782号《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管的基本原则包括: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控制原则,专款专用原则。

上述原则首先要求公路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计划和概算,不得挪用项曰资金,不得变更项目内容,不得提高建设标准和扩大建设规模;同时要结合项目建设实际,针对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资金监管措施和制度.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在公路建设中施工单位承担着项目建设建筑安装主体工程任务,占整个项目建设任务的绝大部分,施工单位取得的工程计量款自然是公路建设资金的重要部分,对其加强监管是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的必要措施。 3.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符合公路建设项目的特性 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实质上是施工单位通过白有的技术、劳务和机械设备,按建设单位和合同的要求,按质量、工期完成合同签订的施工任务的过程。而公路建设项目除专业性强、技术含量较高外,南于建设工期长,其间受环境、市场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对公路建设的合同双方都存在一定风险。对施工单位来说,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使工程达不到预期的进度甚至停工,将遭受很大的损失;对建设单位来说,如果施工质量达不到标准,工期无法保证,不能按期向社会提供公路公共服务,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

就日前公路建设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都是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对投标单位的资质等有严格要求。虽然建设单位在招标时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严格审查把关,但仅凭资格审查往往不能对投标单位的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作出恰当的评价,再加之日前建筑施工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粗放、效益低下,流动资金不足、机械设备落后、履约能力差等通病,仅靠招标时的资质审查远不能规避上述风险,无形中加大了施工单位合同违约的风险。

在招标和签订合同时,虽然施工单位按照规定给建设单位办理了银行信贷证明、履约保函以及预付款保函,但信贷证明只是银行对施工单位贷款额度的证明,与工程质量和工期的担保没有直接关系;履约保函只是银行对施工单位履行施工合同的一定额度内的保证,并不能对质量和工期起到完全的担保作用,况且按中标价5%出具的履约保函,其担保金额远不能弥补由于质量和工期给建设单位造成的损失。预付款保函是施工单位对建设单位支付的开工预付款债权的担保,待施工单位工程计量抵减预付款后其担保责任会白行解除。

因此,公路建设单位加强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监管是必不可少的,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降低合同风险的有效措施。

二、对建设资金监管的范围和方式

在公路项目建设期间,施工单位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主要有:单位白备流动资金、建设单位支付的开工预付款、材料预付款,工程计量款、质保金、其他收入。施工单位的开支主要有:人员费用开支、日常管理费用开支、设备采购、材料采购、租赁费支出,分包工程款支出、上缴的管理费(利润)、相关税费,其他支出。

建设单位为了有效监管施工单位的各项资金活动,以上各项收支中除质保金、人员费用开支、日常管理开支和各种税费开支外都应纳入控制和监管的范围。其中,收入部分重点是确保资金划入专户;支出部分要把项目建设中的设备采购、材料采购、租赁支出、分包工程款支出、管理费(利润)上缴以及代收代缴的费用作为控制和监管的重点。

建设单位行使监督权,通过银行协控和建设单位内部管理相结合的双控于段,充分发挥开户银行对施工单位资金流动信息的掌控优势,达到对资金使用的监控,及时纠正施工单位在资金使用中的偏差,把建设资金“专款专用”的原则贯穿于项目建设始终,确证建设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

三、建设资金监管的程序和内容

1.招标前建设单位要将资金监管的要求列入招标文件,合同签订后合同双方要将资金监管条款作为合同文件的一部分予以执行。

2.建设单位要对当地银行资信、员工素质、服务水平等多方要素进行考察、比选,确定施工单位开户行。

3.建设单位召集中标施工单位和开户银行,协商签订“资金监管协议”,明确资金监管的内容、方式和各方权责。

4.“资金监管协议”签订各方:建设单位为甲方、施工单位为乙方、开户银行为丙方。

“资金监管协议”的主要内容:

(1)乙方在丙方开设结算户,并保证不在当地其它银行另行开户。

(2)甲方保证按照《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和施工合同的约定,按期将各项建设资金汇人乙方账户,保证专户储存。

(3)乙方必须将甲方拨付的资金专项用于本项目建设,不得以外借、挪用、转移、通过权益转让、抵押、质押、担保等任何其他方式使用结算户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4)丙方受甲方委托对乙方结算户资金收支情况按照协议签订的内容进行监督。

(5)如发现乙方于本项目建设之外使用结算户资金,甲方有权停止支付工程款,直至乙方改正。

(6)甲方不定期抽查丙方对乙方资金监督情况,对丙方不能履行职责,甲方有权终止协议;对乙、丙双方有关问题的争议协调、解决。

(7)监管三方应履行保密责任,不得将其他两方的业务情况透漏给三方以外的其他单位或个人。

四、建设资金监管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

1.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企业有自主经营权,银行有为客户保密的义务,避免监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纠纷。

2.多方比选资信、服务好,工作人员责任心强,熟悉工程建设的开户银行是资金监管的关键。

3.监管过程中应明确目的,抓大放小,以免干扰施工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而影响工期。

4.资金监管工作应得到监理单位的支持和配合。

5.应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服从、服务于工程建设大局。

参考文献:

交通部交财发[ 2009]782号《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

作者:陶润平

第二篇:后单位时代传统单位制社区重建问题新解

[摘要]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开始了从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型,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工程便是“社区建设”。这一工程的实施是建立在传统单位制社区业已解体且不具备城市社会职能的理论预设之上的。但实际上,部分单位制社区并没有随单位体制的瓦解而骤然消解,而是在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之后仍然继续作为城市微观生活组织的社会空间基本单位,因此,单位制社区不应被简单地排除在社区建设的规划之外,而是应从其发展的现实和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出发,实现对这一社区的改造和重建。

[关键词]单位制;单位制社区;社区重建;社区意识;居民参与

[作者简介]王美琴,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00。

引言

社区是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城市社区经历了深刻的历史性转变——从改革前占主导地位的单位制社区模式,到改革后单位制社区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具有现代城市生活意义的社区制模式兴起。1990年代初,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正式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路。近年来,各地城市都兴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城市社区建设不仅成为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成为普通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途径。通过社区建设这一社会工程,我国城市社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当下浩浩荡荡的城市社区建设大潮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传统单位制社区似乎并没有被纳入日程,而是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困境,尤其是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单位社区,在城市社会中逐渐成为边缘化和底层化。虽然说,体制改革以来单位制社区已不再是城市社区的主流模式,但从当前城市社区的结构和类型看,这一类型的社区仍然存在,并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事实上,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传统的单位大院型社区仍构成了我国城市社区的主体类型,只有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城市化加速、城市发展与扩张的局面下,一些新的社区模式才开始应运而生,如以新型商品房为基础的新型物业管理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等。新的社区类型开始涌现,而传统的社区类型依然存在,由此造成今天我国城市社区结构的复杂化情形。这也提醒我们,在城市社区建设的大工程中,单位制社区这一类型的社区并非“隐形物”,而是我们必须应对的一个子工程,这既是从整体层面考虑城市社会发展的思路,也是从现实出发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要求。

本研究通过对山东济南的一家国有企业单位社区的个案考察,试图探讨如何在城市社区建设的进程中,实现单位制社区的改造和新生,并妥善处理好与单位制社区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同时,笔者强调,在包括单位制社区重建在内的整个城市社区建设工程中,一种自下而上的、从社区居民的需求出发的视角应该为相关决策者和参与者重视。

本研究的案例是一家位于山东省城的全民所有制大型企业,历史悠久且曾经效益突出,但由于体制转型和经营不善等原因,上世纪90年代初效益开始下滑,1990年代中期开始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直至2007年申请政策性破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该企业一直实行单位福利实物分房制度,由于单位住房在地理位置上通常紧挨生产空间且相对集中,所以该企业所占据的城市空间是一个典型的单位制社区。在经历了住房商品化改革和企业改组等重大事件后,该企业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已名存实亡,但依托企业而兴起的单位制社区仍然在城市中占据着一定的地域空间,因此并没有完全解体,只是这一社区维持到今日已发生了极大的结构性变化,由昔日繁荣的企业城镇衰落成如今的城市底层生活区,但无论如何,它仍现实地存在着,并承载着几代工人的生活和需求,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一社区的发展与新生并不能被忽视,因此,这样一种类型的社区必须被纳入社区建设之中。

一、单位制与单位制社区的起源

单位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织形态,而以单位组织为基础的社会体制或制度结构就是所谓的“单位体制”或“单位制度”,这一制度特征突出表现在我国再分配经济体制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市中的单位是调控整个社会运转的中枢系统,这种中枢功能不仅体现在经济运行上,而且体现在城市社会的管理和城市居住空间的塑造上。在构成单位体制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中,以单位为主体的住房实物分配体制的实行对中国城市的居住空间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那个时期,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单位出资建房,然后分配给职工居住,只收取极低的房租,住房的管理和维修养护责任也由政府和单位承担。在建筑空间的选择上,本着“先生产后生活”、“最小化通勤距离”等原则,以单位为分配主体的城市住房在地理位置上通常紧挨本单位的生产空间且相对集中,这样一来,中国城市中就形成了基于不同性质单位的居住生活空间。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叠合使得每一个单位空间不仅是工作场所,还是居住场所,不仅是人们生产活动的区域,而且是人们生活休养的所在,生活在这里的单位成员因此更容易形成亲密群体。在这一区域之内,单位为其成员提供生活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福利设施,承担城市中的大部分社会职能,食堂、诊所、幼儿园、澡堂、文化宫等一应俱全,由此形成了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单位制社区,其中,国有企业居民生活区是当时极为典型的单位社区。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单位社区在功能上几乎等同于一个小城镇,在这样的企业城镇中,单位职工不出社区,所有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如此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生存空间。体制改革前,从整个城市空间格局上看,中国城市社会的空间结构基本上就是由性质、规模、位置等各不相同的单位社区组成的。这些不同的单位社区之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而在每一单位社区内部,同质性较强。许多单位还往往通过“围墙”来实现其空间的围合性、封闭性、完整性,并以“院”的形式来组织单位内部的居住设施、生活设施及各项福利设施,单位的这一物质形态与空间载体则被称为“单位大院”。

可见,在计划体制下,单位制将中国城市空间塑造成为以“单位大院”和“单位制社区”为主体的城市结构,而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作为人们居住生活载体的城市社区实际上是嵌入单位之中的。学者华伟在对建国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迁的考察中指出,在六七十年代,我国通过“社区单位化”和“单位社区化”的双向发展,使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法定社区(市政层级)沦落到城市社会的边缘地位,从而使单位社会进入全盛时期。所谓“社区单位化”是指通过组织建立政社合一的城市人民公社,使街道居民跻身于单位体制之中,消灭城市社区中残存的单位体制外的死角,使城市社会彻底单位化;所谓“单位社区化”指的是单位与社区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的重叠以及单位以多元化的功能取代社区功能的“单位办社会”机制。正是在这

一进程中,城市社区与单位成为高度重叠的城市管理单元,由此体现出的城市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单位吞没了社区,社区内化到单位中,即使普遍存在着我们称之为“单位制社区”的社区类型,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社区。不过,无可否认的是,在单位体制居支配地位的特定时期,依托单位形成的单位制社区是具有合理性的时代产物,其充当了中国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和管理单元,也代表了我国城市社区发展与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

二、社会转型与单位制社区的衰败

20世纪80年代初,单位与社区都处于尴尬的发展境地,一方面,单位因承载了过多的社会功能而陷入了生产经营的困境,另一方面,社区因受到单位制的禁锢而失去了成长成熟的机会。这一状况在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得到了改观。改革以来,随着单位体制的式微和单位社会的逐渐萎缩,单位制社区步入了解体之路,而城市社区重获新生。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单位制社区尤其是一些破产改制的国有企业单位社区,在城市社会中逐渐边缘化与底层化。从本研究的案例情况看,该国有企业单位社区在体制改革后经历了社区杂化的过程。所谓杂化是指原有社区的成员构成发生了改变,由同质性走向异质性,杂化的动力是住房商品化改革带来的原有成员的搬迁和房屋权属的改变等。在社区杂化的基础上,案例企业单位社区已经由昔日繁荣的城市空间演变成了一个城市底层聚集区。其底层化与边缘化的境况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居民构成

从案例社区目前的居民构成看,一部分是没有住房改善的机会和预期的原单位职工,包括离退休的老职工;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下岗失业的职工,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养老金维持生活的“啃老族”;还有仍在上班但工资收入很低且不稳定的职工。这些人在住房问题上,不仅失去了改善的机会,而且面对城市高不可攀的房价,最糟糕的已经不仅仅是能不能改善的问题,而是他们与改善的预期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因此,只能选择继续居住在已经没落了的、环境日益恶化的单位社区。另一部分是在城市中艰难求生的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他们无力购买或租住位置、设施都比较好的社区,只能选择案例企业社区这种价格相对便宜而位置、环境和配套设施均不理想的住房。

西方有学者在分析城市住房问题时,提到了城市居住空间中存在着一种“灰色区”(Gray Areas),在这一区域,主要集中的是一些陈旧的、有些破烂的住房类型,而从聚集的人口看,老年人占据了此类社区人口的较大比例,而且,在缺乏其他可供选择的居住地的情况下,“灰色区”开始成为城市中无家可归的贫困者的天然避难所。从本案例社区当前的居民构成看,其已经沦落为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中的“灰色区”,表现出老龄化、边缘化和底层化的人口特征。这一演变结果从逻辑上说,源于住房商品化体制下有能力的原住民选择离开,留下来和新进入的居民主要是在经济方面无力选择和改善居住条件的底层弱势群体。昔日充满活力、希望和温馨的单位制社区沦落为城市中社会弱势群体的聚集区,这里的居民由于缺乏社会流动渠道和居住流动能力,造成了这个传统单位社区社会空间的凝固,沦为了城市中的“遗弃空间”。

(二)社区资源

在城市社区建设的内涵中,社区资源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是一社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和社会资源,也成为衡量一社区质量和等级的重要指标。丰富多样的社区资源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的便利化和高效化。美国城市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早在1947年的一篇论文中就强调了住房与社区的紧密关系。他指出,社会学研究住房必须意识到城市中的住房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街区的一部分,是地方社区的一部分,是城市的一部分,而且,随着家庭生活的功能越来越多地向社区机构集中,这些机构和设备的功能和可获得性变得很重要。沃斯的观点表明,社区资源对于人们选择住房或居住地是一项愈发重要的影响变量。

从案例单位社区的地理位置看,其坐落于城市中曾经充满活力的棉纺织工业区,但在今天的城市空间规划布局中,已落入了城市中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在社区环境方面,代表着曾经的辉煌的单位大门附近是一条两岸遍布垃圾的臭水河,而两侧分布着职工宿舍区的社区主干道破烂不堪,一副“脏、乱、差”的生活景象。最主要的还是在社区资源与设施方面,虽然单位化的福利保障体系的瓦解使过去那种自足的生活已不复存在,但却没有足够的可以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现代福利设施:街区两边零散分布着出售食品、日用品的小店,没有比较大的医院和学校,没有便利的交通网络,没有像样的公共活动区域和设施,更没有象征着现代城市社区的人工自然景观。这样的居住环境和现状无声地言说着这个传统单位社区的没落。

(三)社区治理

除了弱势化的社区居民构成与匮乏化的社区资源,从单位社区的后期发展与管理看,在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单位已经早早地从房屋管理与社区维护等物业领域撤出,但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历史遗留性问题,目前尚无新的社会机构愿意出面接管该社区物业,由此带来了这一单位社区管理的真空,以致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加速恶化。这也是许多类似的企业单位社区在单位制解体后面I临的发展困境。

从笔者看,该单位制社区因有市场能力的人的离开和城市底层居民的涌入和聚居而演变为一个在收入、消费、社会地位、品味等方面具有同质性的底层聚集区,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功能强大的单位制社区演变为一个城市贫民窟。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单位制社区的这一演变结果似乎昭示其在不断走向终结,但实际上,不论如何,这一类型社区在许多城市中首先仍然是一个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载体,这也是其在单位体制业已解体的社会中仍然存系的支撑因素。笔者认为,单位制社区的演变并非一个独立的传统社区的存留问题,而是成为城市整体发展和规划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这一类型社区的发展必须被纳入城市社区建设的体系之中。更迫切的事情还在于,针对单位制社区滑向底层和边缘的演变趋势,应该思考如何实现对这一类型社区的改造和重建,从而满足此类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并提高其生活水平。

三、传统单位制社区之“社区”重建何以可能?

体制改革前,单位制社区充当了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和管理单元,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地域单元。改革以后,具有现代城市生活意义的“社区”概念重新获得确认并逐步被官方文献所采用,城市社区经历了去单位化过程,并逐渐变成城市社会基础的组织细胞。着眼于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轨迹,许多探讨城市社区发展与建设的学者认为,随着体制转型与单位制的解体,传统的单位制社区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种更为普遍意义上的具有市场化和社会化特征的城市社区,因此,尽快实现单位制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的转变是必要的城市更新项目。这

样的逻辑演绎结果便是,在一些地区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中,仍然存留的传统单位制社区面临的是被从城市空间中“消灭”的命运,以便更好地为城市社区建设腾出空间。但笔者认为,这样的“休克疗法”其实只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简单化的城市治理思维的体现,而忽略了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更忽略了与此相关的很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透过对所选案例的深入考察,我们看到,这一传统单位制社区并没有随单位体制的解体而自行消散,而是发生了向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格局下的底层聚集区的演变,而当这样一个城市空间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意识到,许多传统的单位制社区,特别是与本案例类似的国有企业社区,在体制变革和城市转型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如一些研究者所期望的向具有普遍意义的城市“社区”的理想化转变,也没有被有效地纳入当前的城市社区建设框架中。针对此种情形,“社区重建”的思想和实践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对这类社区的再建和发展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并化解其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是中国城市规划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不仅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这样,更是因为这其中涉及到许多群体利益的协调与保障,如城市下岗失业者、老龄群体、流动人口等。因此,我们应在充分认识单位制社区存在与演变现实的基础上,以切实可行的方案将对它的改造和重建纳入城市社区建设的框架之中。

那么单位制社区的“社区”重建如何可能?基于所选案例,笔者尝试提出了一些可能性的路径:

(一)居民“社区意识”的培养和强化

在单位制主导时期,单位是国家进行社会资源管理与分配的主体,每个人都必须依附单位以满足其生活上的各种需求,因此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是“单位人”。对单位全方面的依赖使当时的人们形成了深刻的“单位意识”,在当时政经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下,这种意识更被上升到一种对国家忠诚与认同的高度。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后,在致力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过程中,单位本身及其内部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表现为单位将以往由其承担的社会职能分化出来,还给社会,也即由过去的“单位办社会”转变为“单位不再办社会”,这一点在国有企业单位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从过去的国家“行政单位”转变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具有市场经济意义的“企业”。这就意味着,单位职工被推出了传统再分配体制下的保护范围,他们在各种生活资料的获取上对国家和单位的依赖被切断了,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这一转变结果带来的是对“社区”这一新的满足城市社会职能的主体的迫切需求,由社区来承担原先的单位剥离下来的许多社会功能。正如有学者指出,“城市居民和政府同时将希望的目光集中到了居住小区。政府希望社区能够通过提供多种满足居民需要的服务,担当起现代城市管理的重任;而居民希望社区能够成为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管理规范、组织完善、且能代表居民利益、替居民说话办事的具有地域性的利益共同体,一个居民可以依赖的‘家”’。这也正是改革后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所在。

上述转变对城市居民而言,带来了现实生活状况和机会的变化,而在这些客观变化发生的同时,一种主观的观念意识的变换是急需跟进的,这就是变过去对工作单位的高度依赖性为现在对居住社区的强烈归属感。这一意识的培养与强化是城市社区建设的一大助力,更是传统单位制社区重建的必要条件。

(二)社区资源的建设与社区环境的改善

社区资源包括可用于社区服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还包括表现出社区特征的精神、文化等无形资源。社区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一社区建设与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也是判断其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可否有效完成的重要标准。因此,一个现代的适宜居住的城市社区应具有较充分的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也应塑造出具有特色的精神文化内核,这也构成了现代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从案例社区的具体情况看,无论是有形资源还是无形资源,社区资源都处于较严重的匮乏状态,而造成这一局面既有历史的原因更有现实的原因。传统单位制社区走向没落的趋势表明,在单位不再充任社区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后,替代性的资源提供者并没有如期发挥作用,由此造成了单位制社区缺乏应有的用于社区服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缺乏一种可以将社区整合起来的精神力量。针对此种情况,城市地方政府应从城市整体规划与发展的层面出发,调动相关部门和服务机构,对发生变化后的单位制社区的社区资源进行有意识的补充和建设,充当社区资源的提供者和管理者,这一举措在一段时期内都是必须要坚持的。只有如此,才能带来这—类型社区环境的有效改善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才可能以此为基础产生新的维系社区整合的文化精神内涵。

(三)居民参与和自我管理机制的培育

在单位体制时期,正如前文所述,城市社区被单位所吞没,因此,社区的治理自然是由单位来实施的,这也是单位制社区可以有效运行的根本原因。然而,体制改革后,单位制社区在单位制解体的历程中被抛出了单位的庇佑,出现了极大的管理危机。这一传统的单位制社区,在体制转型和企业改制后,一方面是单位撤出社区治理的领域,但另一方面却没有有效的管理实体入驻,由此造成了社区治理的真空,也导致了社区走向边缘和底层的颓势。笔者在实地考察中也了解到,这一真空化的社区治理危机并不会在短期内得到缓解。鉴于此,笔者认为,与其等待新的社区管理机构进来,不如就地取材,依靠居民的自我管理,让社区居民更好地参与到社区的重建和管理过程中,也许是更值得考虑的问题。这一机制的依据在于“社区”这一概念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即“社区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的价值及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社区居民之间有着某些共同利益和对公共事务的共同关注。因此,一种居民参与和自我管理机制的培育和发挥作用应是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有效条件,这不仅是传统单位制社区重建之路中的选择,更是整个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长久之计。

结语

从我国城市社区演变的时空框架看,与我们今日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经历了从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变,而实际上,这一转变是城市社区从非常态化向常态化的一种回归。正是因为我们曾经经历了一个“社区”发展的非常态化阶段,社区建设在我们今天的城市发展中被提升到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然而,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在认可并强调现代城市社区对于城市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价值的同时却犯了矫枉过正的失误,也正是如此,一度充当城市社会基本功能单元的单位制社区被视为不利于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羁绊而被否定和抛弃,其最终的结局被设定成随单位体制一并退出历史舞台。事实上,从笔者的研究案例看,这一典型的企业单位社区,并未因单位制的解体和社区社会化而骤然消解,只不过是由原来封闭、同质的单位生活组织演变成了杂化、弱势的城市生活空间,其最基本、最本质的功能——居住——的发挥使得其仍然可以继续作为城市微观生活组织的社会空间基本单位。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在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仅仅将传统的单位制社区视为糟粕而抛弃,就是一种既回避历史也忽视现实的做法,是一种只注重光鲜表象和短期利益的发展思维。

[参考文献]

[1]张艳,柴彦威,周千钧,中国城市单位大院的空间性及其变化:北京京棉二厂的案例[J],国际城市规划,2009,(5).

[2]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J],战略与管理,2000,(1).

[3]柴彦威,陈零极,张纯,单位制度变迁:透视中国城市转型的重要视角[J],世界地理研究,2007,(4).

[4]王颖,现代城市管理与社区重建[J],浙江学刊,2002,(3).

[责任编辑:青山]

作者:王美琴

第三篇: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摘 要:当下在制定了事業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又将面临哪些深远的影响和变化呢?针对这些巨变,文中将相应的给出解决方法和建议,不但能够促进事业单位的工作,还能够从不同角度更好的回报社会。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

一、新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下的核算影响

在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影响下,事业单位的核算范围有了不同的生长温床和变化环境。与以往相比,之前的会计制度内容在革新后有了比较大的质的飞跃,不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还在本身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会计制度的核算内容。比如针对于政府项目的收支明细分类,还有国有资产及国库集中支付等原来没有的新内容,这些新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都重新升级了自身的核算方法和一致口径,对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进行了非常详细的细分和归纳。

另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核算范围的影响下及新制度的影响下,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核算范围重新整合规范。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下明确了会计最基本的投资明显和核算明细。在新的制度下,不但解决了之前的某些核算范围模糊边界不清晰,投资不合理的局面,还能够在新的制度体系影响之下,第一时间核算和主题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过去在普通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通常会出现规定不明确,制度不严谨的现象,通常还会被默认为会计科目为会计要素。相反现在就不会出现类似的状况,因为在新的会计制度下,会计要素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和整合,尤其是当会计主体由之前的形式转变为现在的新型业态,也就是说从以前的以预算资金活动为主改为目前的以单位的相关业务为主的形式。

探讨过会计制度的改变和相应的突破和发生,另外一个需要深化的课题就是针对于会计制度在新的变革和升华过程中的影响力。因为推出了新的会计制度,所以核算的相关过程也随之开始变化和出现不同。第一点就是财务报告成为了重要材料之一,而且针对于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非常之重要。还有在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通过实践和测试分析,新的会计制度对整体的会计核算过程有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和准则。这样就能够保证在新的制度下,针对于每一步都能步步为营精确化管理并能责任到个人追求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的责任制。保证对于财政工作能够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公开,并能保证整体工作的可视化和透明化,这样才能使整个新事业单位的同事都能够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进行监督和审核,做到每一位同志都具备监督能力,每一位同志都肩负执法权利,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证会计核算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二、新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下的核算不足与相应的解

决办法

新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下虽然进展顺利但是仍然存在着些许不足和无法逾越的突破点。

虽然在新的制度影响下,新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下对核算内容进行了很大的填补和跟进补充,但是毕竟是新的制度,在新制度推行的过程中甚至政策下的核算内容也并不能克服惯性是非常的全面的。些许仍然会有所欠缺。

例如在新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下的推行过程中会计报表内容中仍然缺少现金流量表,仍然无法获知现金的收支变动的具体状况。而以往的旧制度下无法比拟的会计核算的内容仍然无法体现出事业单位的成本,无法体现出事业单位的绩效和资本管理。而同时会计核算还会出现严重的不足。

例如在新旧制度发生变化时,由于会计人员相比旧的会计制度,更加习惯以前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流程。在新的制度下,由于某些细节问题发生变化,但是一部分的老员工的接受能力不强,这就导致了核算工作出现失误,核算流程发生中断,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以及整个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新老账本的变化也要有所所联系HYPERLINK"http://www.lwlm.com/gonggao/200408/14013.htm"o"" "_blank"。如果相应的名称、计算方式发生改变,但是没有具体的说明,这些都将造成新老账本没有可比性,有些数据将失去原有的意义。

那么面对这些无法逾越的情况如何进行应对和解决呢?

首先要改进核算方法,通过上面在新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可以看出新的环境HYPERLINK"http://www.lwlm.com/huanjinggongchenglunwen/"o"" "_blank"下,需要改进核算方法,改变核算的范围和核算的内容,进行更加详细和精确的核算。另外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结合制度要求,改进核算方法。市场经济背景下,事业单位的核算方式要不断向企业的核算方法学HYPERLINK"http://www.lwlm.com/law/"o"" "_blank"习,借鉴企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模式,提高资金管理的效率,提高核算质量。另外在认识到新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下的核算不足与相应的解决办法的同时加强监督体制。

比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计工实际上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和道德品质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和边界。这个职业不但要求从业者本人要求公正守法的工作。还要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职业操守和准则。

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素质教育和道德标准评估和鞭策外,需要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组织修养意外,还必须要引导并邀请外界的监督和监察,来完善监督体制。实行抽查制度。不定期抽查账本记录,实行责任追查制度,抵制腐败懒散不作为的作风。

一旦发现相应的错误和漏洞就要一查到底绝不松懈。一边加强监督体制一边加强内部管理,同时还也需要结合现代创新管理技术,利用先进的存储数据技术等手段,快速的实现数据的快速搜索和检查的功能。

三、结束语

在新的会计制度影响下,会计核算的内容、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变化。同时可以看出在新的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内容范围和过程的衔接上都存在不足。通过分析及积极的提出改进核算方法,加强监督体制,完善财务体系的措施,在最大程度的发挥会计工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岩.浅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资产会计核算[J].财经界(学术版),2014,(01).

作者简介:彭英,临沂市中医医院。

作者:彭英

上一篇:博士论文范文下一篇:航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