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原理名词解释

2023-03-22

第一篇:现代管理原理名词解释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 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 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份。

4.霍桑试验: 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分为: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和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5.管理理论丛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并从各自所处的角度,结合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6.战略管理: 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7.全面质量管理TQM: 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8.环境的不确定性: 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

9.社会责任: 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0.计划工作: 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1.许诺原理: 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能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小。

12.目标: 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13.目标管理: 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14.战略: 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

15.政策: 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昔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16.决策: 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17.外推法: 是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

18.德尔菲法: 专家预测法,美国兰德公司在50年代初与道格拉斯公司协作研究如何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以德菲尔作为方法的名称。

19.组织工作: 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

20.组织结构: 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份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21.目标统一原理: 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每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

22.职位设计: 就是将若干工作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

23.职位特征模型: MPS=(技能多样性+任务同一性+任务重要性)/3*自主性*反馈

24.安东尼结构: 是美国斯隆管理学院提出的一种经营管理的层次结构。该结构把经营管理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战略规划层,战术计划层和运行管理层。

25.部门: 是指组织中管理者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殊的领域。

26.授权: 是指上级委授给下属一定的权力,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有相当的自主权,行动权。授权者对被授权者有指挥监督权,被授权者负有报告与完成任务的责任。

27.活性化: 是员工参与的一种高级形式,在这种状态下的员工在规定的限度内拥有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知识,技能,职权以及意愿,同时,他们对自己行动的后果以及对企业的成功又有高度的责任感。

28.业务流程再造: 为了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这些关键的当今绩效指标方面实现剧烈的改进,而对业务过程进行的根本的再思考和激进的再设计。

29.人员配备: 是指对管理者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拔,培训和考评,其目的是为了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机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30.人力资源管理: 人员配备,是对组织中全体人员的配备,它既包括管理者的配备也包括非管理者的配备。

31.时距判定法: 是在知道下属是否准确地做出判断之前所必需消耗的最长时间。

32.领导工作: 是指对组织内每个成员(个人)和全体成员(群体)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和群体能够自觉自愿而有信心地为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而努力。

33.命令一致原理: 是指管理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是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感也就越大。

34.团队是指完成相互依存的任务,实现共同使命的一群人。

35.推进者: 是帮助一个团队的管理和维护的人。

36.沟通: 就是信息交流,是指将某一信息或意思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反应效果的过程。

37.激励: 是指管理者通过设置需要,促进,诱导下级形成动机,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

38.控制工作: 是指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重新拟订的标准,对下属的工作成效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39.间接控制: 是以人们常常会犯错或没有觉察到那些将要出现的问题,因而未能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或预防措施为依据的管理。

40.直接控制: 是相对于间接控制而言的,它是通过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来进行控制工作并认为全格的管理者出的差错最少。

41.预算: 就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个时期的计划,也就是用财务数字或非财务数字来表明预期的结果。

42.可变预算: 是随着销售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它主要是限于在费用预算中应用。当单位可变费用(成本)不变时,可变费用总数是随销售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实际当中可变预算主要是用来控制固定费用(成本)的。

43.零基预算法: 在每个预算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即以零为基础。

44.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税金)/营业收入总额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成本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存货周转率=销货成本/平均存货

45.盈亏分析: 又称量本利分析,根据销售量,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对企业的盈亏情况的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46.计划评审技术PERT: 是把工程项目当作一个系统,用网络图或表格或矩阵来表示各项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成所需时间最长的关键线路,并围绕关键红路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进行严密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的一种计划与控制方法。

47.平衡计分卡: 由凯普兰和诺顿提出,即单一的绩效指标都难以反映出组织的绩效全貌,必须用一套平衡的指标体系来要求组织才能使之健康的发展。包括: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套指标。

48.管理审核: 是一个工作过程,它以管理学基本原理为评价准则,系统地考查,分析和评价一个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进而采取措施使之克服存在的缺点或问题。

49.信息系统: 是用于获取,组织,存储,处理和传输信息的系统。

1.科学管理理论要点P23 2.霍桑试验的结论P47 3.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P60 4.社会责任的内容P81 5.计划工作的程序P93 6.目标的作用P105 7.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P109 8.如何设计企业战略P114-121 9.组织工作的内容P152 10.管理宽度的影响因素P168 11.组织结构的类型P179 12.职权的类型P187 13.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P195 14.活性化的含义P198 15.实现员工活性化的途径P200 16.有效利用委员会的要点P207 17.实现六西格玛目标的六步法P222 18.选骋就注意的问题P250 19.如何进行培训:内容,方法,问题P265-277 20.沟通的作用P323 21.选择沟通方法时考虑的因素P337 22.有效沟通的要求P342 23.激励内容理论P354 24.有效激励的要求P364 25.控制工作的要求P385 26.计划评审技术的含义P410 27.系统开发的基本条件P440 28.系统开发成功的关键问题P440 29.管理信息系统与技术的影响和作用P444

第二篇: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的目标的活动过程。

战略: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

预测:预测作为一种计划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规划:规划是针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预测:预测是指对未来环境所做出的估计,它以过去为基础推测未来,以作为依据估算今后,以已知预计未知。 决策:决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换言之,决策时决策时决策者经过各种考虑和比较之后,对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所做的决定。

部门:是指组织中管理者为完成规定的任务管辖的一个特殊的领域。 职权:职权是经由一定的正式程序赋予某一职位的一种权力。

参谋职权:是某项职位或部门所拥有的辅助性职权,包括提供咨询、建议等。 分权:表示职权分散到整个组织中。

团队:团队是指完成相互依存的任务,实现共同使命的一群人。

激励:是指管理者通过设置需要,促进,诱导下级形成动机,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

指示:作为一个领导方法,可理解为上级的指令,具有强制性。它要求在一定的环境下执行任务或停止工作,并使指示内容和现实组织目标密切关联,以及明确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直接指挥的关系。

质量:是由人员、机械、材料、方法、环境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因素的组合就叫做过程。 预算:预算就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个时期计划,也就是用财务数字或非财务数字来表明预期结果。

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经济人:古典理论把人视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职工工作的唯一动力,生产率主要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

社会人:梅奥的霍桑试验得出结论;职工是社会人,职工受社会和心理影响,生产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活性化:是员工参与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意味着这样一种状态下员工在规定的限度内拥有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知识,技能,职权以及意愿,同时他们对自己行动的后果以及对企业的成功又有着高度的责任感。

经济人:经济人又称理性经济人,也称为实利人。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

归因论:着重研究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把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另一方面是人们获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归因倾向。

制定战略:制定战略是指直接改变企业相对与竞争对手的实力为目的的项目活动。 战略分析:就是要要理清楚企业外部的威胁和机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回避威胁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发挥优势,为制定战略打好基础。

例外问题:只有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完全清楚,结构上下甚分明确的,具体重大影响的问题才属于例外问题。

职位设计:职位设计就是将若干工作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

第 1 页

为组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管理审核:是一个工作过程,它以管理学分析和评价一个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进而采取措施使之克服存在的缺点或问题。 数据仓库:是一种新的应用,它是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技术来管理各种不同内容和不同载体的数据,并以形象生动或的过程,富有创造性的形式展现信息。

系统分析:是在明确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分析管理系统,决定管理信息系统目标及其中核心问题是决策系统分析,识别管理者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的和实际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包括消费者购买实力,利息率,通货膨胀,失业率,让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等都属于经济环境的范畴。 具体环境: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那些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

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持续,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管理道德:管理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惯例或原则。组织活动本身及其结果往往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计划工作: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限定因素: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是准确地,客观地选择可行方案。

沟通原理:是指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越是有效地,准确地,及时地沟通,整个组织就越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运营预算:是指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的预算。它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采购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预算、单位生产成本预算、推销及管理预算。 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关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它主要包括“现金预算”、“预计收益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 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率,它用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时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即短期偿债能力。 速动比率: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比率是一个比流动比率更为敏感的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反应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能力。

盈亏分析:就是根据销售量,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对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和盈利情况的变化进一步分析的一种方法,又称“量本利”分析。

正式沟通:正式沟通一般是指在组织系统内,依据组织文明的原则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横向沟通:主要是同层次,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

链式沟通:是一个平行网络,其中居于两端的人只能与内侧的一个成员联系,居中的人则可分别与两个人沟通信息,它是一种控制型结构。

Y式沟通:是一个纵向沟通网络,其中只有一个成员位于沟通内的中心,成为沟通的媒介。 沟通人员:沟通人员是指信息发出者、接收者,中间传达者,以及他们的上级主管人员,这些人的特点,对于沟通方法的选择也有密切的关系。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这个目标。 消极强化:当一个特定的强化能够防止产生个人所不希望的刺激,成为消极强化或逃避性学习。

第 2 页

管理愿望:管理愿望是指人们希望从事管理的主观要求。 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指完成管理活动的本领。

自我考评:是指管理者根据组织的要求定期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 职位权力:职位权力指的是与领导人职位相关联的正式职权以及领导着从上级整个组织各方面所取得的支持程度。

工作团队:是指对某一特殊过程负责,成员在一个共同的环境里协同工作的团队。

信息反馈:是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反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信息反馈的基本特征是根据历史的情况去控制和调整未来的行为。 控制工作:是指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重新拟定的标准,对下属的工作成效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管理突破:是通过解决组织的慢性问题,增强组织素质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慢性问题:是组织中存在的一类长期存在会影响组织素质的问题。慢性问题是在长期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人们对于其存在已经习以为常,以至适应了它的存在,不容易发现或者即便是已经发现了也不愿意承认和解决。

反馈控制:主要是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化比较,发现已经发生或即将出现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对未来的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发生或防止其今后再度发生。

间接控制:是以这样一些事实为依据的:即人们常常会犯错误,或者常常没有察觉到那些将要出现的问题,因而未能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或预防措施。

1型管理:管理是管理方格图中的基本极端类型之一,也叫“独裁的、重任型的管理”,这类领导仅仅关心促成一种高效率的经营活动,而对人则几乎或根本不关心,他们的领导方式是极端专断的。

人员配备:人员配备,通常称为人力资源管理(HRM),是对组织中全体人员的配备,它既包括管理者的配备,也包括非管理者的配备。

斯隆模型:就是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它是由美国管理专家小斯隆在20年代初担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副总经理时研究和设计出来的,故被称为“斯隆模型”。

临时性提升:是指某个管理者因某些原因,而出现职务缺失时,组织指定某个下级管理者为代理人。 领导连续流:是美国的坦南鲍姆提出的认为领导方式有各式各样,包括从主要以领导人为中心的直到以下属为中心的一系列领导方式,这些方式依领导把权力授予下属的大小程度而不同。

激励型反馈:必须是建设性的,即详细、真诚、清楚、实时地描述会议实际发生的事情。 损益控制法:是根据一个组织的损益表,对其经营和管理成效进行综合控制的方法。 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集中化战略:是指主攻某个特殊的具体市场或某一特殊的产品。这一战略依据的前提是;企业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超过那些有较宽业务范围的竞争对手。 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以致每当它出现时,不需要再进行重复处理。通常又将程序化决策称为“结构良好”的决策。 主观决策法:是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采取有效的组织形式,在决策过程中,直接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并

第 3 页

作出评价和选择。 安东尼结构:是美国斯隆管理学院提出的一种经营管理层次结构。该结构把经营管理分成三个层次:战略管理层次,战术计划层次和运行管理层次。 变量依据法:变量依据法是洛克希德与航天公司研究出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通过研究影响中层管理人员管理宽度的六个关键变量:职能的相似性,地区的相似性,职能的复杂性,指导与控制的工作量,协调的工作量,计划的工作量。把这些变量按困难度排成五级,并加权使之反应重要程度,最后加以修正,提出建议的管辖人数标准值。

委员会管理:是组织中最高决策权交给两位以上的管理者,即把权力分散到一个集体中去。 过程改进团队:是指改进或开发某个具体业务的项目团队。这类团队通常是跨职能部门,将来自不同部门、具备与改进过程相关的不同技能的人集合在一起。过程改进团队可由一名管理者充当发起人,由他授权组建团队,并确保该团队获得适当的资源和组织支持。 企业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决策支持系统:是由计算机支持的交互式信息系统。它能够提供模型来帮组管理者更好地进行非程序化决策。

目标协调原理:是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能取得协调一致,人们的行为就会趋向统一,从而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取得的效率就会越高,效果就会越好。 人才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人在组织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 公开竞争原理:是指组织越是想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越是要在主管职务的接班人之间鼓励公开竞争。

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

第一流的工人:为了提供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泰罗说那些能够工作而不想工作的人不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只要工作合适,每个人都能成为一流的工人。而培训工人成为“第一流工人”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

管理理论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很多从不同角度研究管理问题的流派,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不断培养原理:是指任何一个组织,越是想要使其管理者能胜任其所承担的职务,就越是需要他们去不断的接受培训和进行自我培养。 命令一致原理:是指管理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是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对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感也就越大。 计划评审技术:是指把工程项目当做一个系统,用网络图或表格或矩阵来表示各项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工所需要时间最长的关键线路,并围绕关键线路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进行严密控制,以达到用最小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的一种计划与控制的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服务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它是由一种管理者计划和设计的,用来为他们提供所需要专门信息,以有效地履行管理职能的信息系统。

控制关键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可能选择计划的关键点作为控制标准,控制工作就越有效。 例外情况原理:是指管理者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例外的情况,控制工作就越有效。

组织适宜性原理:组织机构越是明确、全面和完整,设计的控制技术越是能反应组织机构中的岗位职责,也就越有利于纠正偏离计划的误差。 投资报酬率控制:是投资额和利润之比,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两个方面来衡量整个企业或企业内部某一部门绩效。

六西格玛质量目标:是对应百万机会缺陷数(DMPO)为3.4这一目标,可以理解为如果面

第 4 页

临着100万次出错的可能性的话,实际出错只允许有3.4次。

管理学中的人员配备:是指对管理者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拔、培训和考评,其目的是为了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组织机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运行,进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理:集权与分权结合原理是指对组织结构中的职权与分权的关系,处理得越是适中,就越有利与组织的有效运行。

第 5 页

第三篇: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名词解释

1.组织文化: 组织员工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 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

2.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3.计划: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4.市场细分:是将一个具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 或市场组合。

5.前向一体化:要素供应商在向顾客提供要素的同时,自己也生产耗用这种要素的产品或服务

6后向一体化:买方自己生存或经营本企业其它生产中耗费的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满足自己的需 要

7.ERP:企业资源计划,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 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8.滚动计划法:是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 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9.网络计划法: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对整 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最高的速度完成工作。(原理)

10 管理幅度:有限的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被称作管理幅度

11. 扁平结构:指组织规模已定,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12. 锥形结构:指管理幅度较小,从而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型的金字塔形态 13.矩阵组织:一种由纵横两套系统交叉形成的复合结构组织。纵向的是职能系统,横向的是为 完成某项专门任务而组成的项目系统

14. 集权: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

15. 分权: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程度上分散

16.授权: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增进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力或职权授予下级 17. 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18.权变理论:不存在一种“普适”的领导方式,领导工作强烈的受到所处的各种客观环境的影响。 领导和领导者是既定环境下的产物 s=f(L、F、E)具体说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特征和环境的函数。 19. 菲德勒德领导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领导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的环境内有效,这种环境是 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体。

20. 激励:通过影响职工个人需要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 在企业经营中的行为 激励力=某一行动结果的效价×期望值

21. 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22. 控制:为了保证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

23.成本:为取得可为组织带来当期或未来利益的某种产品和服务而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利润=价格-成本

24. 目标管理: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 的管理方法。

25.创新: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的管理职能 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26.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27.泰罗制: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泰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 实践构成了泰罗制,泰罗制着重解决的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

28.Y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性是善是勤奋的,所以管理者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29.超Y理论:由洛尔施等提供,该理论认为X、Y理论没有优劣之分,要根据工作任务员工素质来确定应该运用何种理论。 30.Z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对员工要长期雇佣,员工与雇主关系应该融洽等等。 31.法律方法:是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

32.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33.、经济方法: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

34.程序性决策:按预先规定的程序、处理

方法和标准来解决管理中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一般组织中,约有80%的决策可以成为程序性决策)

35.非程序性决策:为解决不经常重复出现的、非例行的新问题所进行的决策。 36.战略决策:对组织最重要,通常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 。P205 37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是在组织内贯彻的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P205

38.管理层次:组织中最高主管到具体工作人员之间的层级关系。

39正式组织:是指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环节,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担当着明确职能的机构。这种组织对于个人有强制性。 40非正式组织:主要以感情和融洽的关系为标准,要求其成员遵守共同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41直线: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授予直线人员的是决策和行动的权力。

42参谋:是一种服务的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 43.霍桑试验: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器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第四篇:《管理学原理》模拟试卷二【名词解释】答案

16统:是指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

身又是他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7、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门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18、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个人的贡献越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合理有效。

19、直接管理原理 :是指管理者同下级的直接接触越多,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就越准确,领导工作也就越有效。

第五篇:原理-名词解释

(练习1) 1. 学校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法规: 是教育方而的法律、法令、条例、规定规章等规范性的文件的总称,是国家管理教育的基本依据。

3. 终身教育: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综合。(百度)

4.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教学实践经验而制定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5.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不同的班级,根据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由老师计划的对同一个班的全体学生同时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练习2) 6.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7. 教学模式:是指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样式,是就教学过程的结构、阶段、程序而言的,长期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8.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9. 最近发展区:(第六章)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

教育活动应建立在儿童的第二种水平上,使其“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练习3) 10.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集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教育法规(重复)

11. 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 学科课程:

13. 学校教育制度:一般简称学制,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期间的联系与联系。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练习4) 最近发展区、教学模式(重复)

14.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5. 潜在课程:是指在学校计划和课程方案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非计划的、隐含的、未被认识的或者不明确课的课程。

16. 学校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练习5) 学校教育、教育目的、终身教育、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功能(重复)

(练习6) 17.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

18. 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立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组织和安排各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系统策划过程。

19. 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的教学方法综合方式。

20. 泰勒原理: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从定义的四个基本问题来阐述的,它们是定制任何课程及教学计划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21. 教师学习共同体:

上一篇:现代陵园规划设计浅谈下一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大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