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中新课程校长开门七件事

2022-12-13

2010年9月, 高中新课程实验在重庆市全面实施。对全市高中学校而言, 这既是挑战, 又是机遇。笔者认为, 直面高中新课程, 校长应着力抓好七件事。

第一件:正确解读课程方案

高中新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性是其主要特质, 其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身为普通高中校长, 面对高中新课程, 第一要务就是像解读《论语》一样解读《高中新课程方案 (实验) 》, 唯有如此, 才能做到思想上高瞻远瞩, 策略上运筹帷幄, 行动上有的放矢。

一是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目标。教育部明确规定,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这一目标的确定, 改变以往应试教育下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赋予各学校多维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 校长应放下原有高考的包袱, 认真践行新课程, 准确把握多元培养目标, 多层次设置课程, 教学中承认个体差异, 秉持个性而全面和谐发展观。

二是正确理解新课程结构。新的高中课程结构分三个层次, 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基本结构, 其显著特点:“体现基础性, 强调课程统整。体现选择性, 突出多样化。体现均衡性, 重视艺术类和技术类课程。”基于此, 校长应组织学校力量, 认真编制课程方案, 开足开齐必修和选修课程, 保证学生能够获得足够学分同时, 满足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

三是正确理解新课程评价体系。新课程要培养全面而个性发展的人, 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学生评价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 在评价功能、目标、主体、内容、标准以及过程和方法等各个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学校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 校长对培养目标胸中有丘壑, 才能为学校长远发展描绘出宏伟蓝图;校长对课程结构了然于胸, 才能充分挖掘学校资源, 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要求;校长对课程评价要求把握深刻, 才能摆脱长期困扰的升学压力, 才能为教师创设宽松的课程环境, 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条件。

第二件:科学组织教师培训

新的高中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 最核心的转变是教育观念的转变。高中新课程强调从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 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 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 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 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给予学生更大的生长空间,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这些变化对现有高中教师来说, 既是挑战, 又是发展机遇。因此, 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素质的培训工作成为新课程成败的关键。学校应认真贯彻上级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 切实把教师培训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一是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 不上岗”的岗前培训原则, 二是要把培训工作放在学校年度工作, 把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三是“送出去, 请进来”相结合, 在更广阔的视野来推进教师培训, 四是以“研究课、展示课、竞赛课”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发展的培训, 五是以科研带动教师培训。

第三件:加强课程教学领导

新课程的实施, 是基于每一个学校的实际, 由专家、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一起参与实践的过程, 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 因此, 校长的课程教学领导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指出, 对于今天的校长来说, 学校领导力突出体现在:学校发展机遇把握的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 课程与教学指导能力, 评价与诊断现状的能力, 争取社会支持的能力。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 校长不仅应该是一个管理者, 更应该是一个实践者。作为管理者, 要积极为全校教师提供实施新课程的良好环境, 对学校的课改科研工作进行综合调度;作为实践者, 还要积极参与课改教学, 并在活动中率先垂范, 真正能给全体教师起到示范指导作用。校长只有对课程教学具有突出的领导力, 学校才能始终处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 校长只有身体力行地率领教师研究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 学校才能扎扎实实的推动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也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改出成效。

第四件:摸清家底打造特色。

高中新课改对所有普通中学来说, 都是机会均等的, 各校没有统一的现成模式, 只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基于此, 各学校在总方案下, 应根据自己实际, 稳步推进, 量力而行, 绝不能搞一刀切。学校应盘点自己的家底, 寻找自己的优势, 挖掘自身潜力,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打造学校特色。

第五件:厘清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高中新课程实验是针对以往传统课程而言, 我们要运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原来的课程教学, 而不能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中国教育多年实践证明非此即彼、走极端都没有好结果, 我们应该承认, 传统的教育教学确实存在一些弊端, 但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双基落实”、恰当的讲授、教师板书 (演算) 等就是值得认真借鉴的地方。去伪存真, 去粗求精才是我们这次课改的正确抉择。因此, 对于新课标新课程, 我们不必人为地给神秘化;对于旧课标旧课程, 也没有必要过多泼脏水。总之, 对于传统教育教学, 我们实行“拿来主义”。

第六件:消除对考试成绩的忧虑。

教师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已经习惯性地形成了“接受型”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根据考试说明和考纲, 考什么、教什么, 以考代练。因此, 在新课改问题上, 来自教师方面的阻力是最大的。大多数教师总是担心新课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了, 影响考试成绩。基于此, 在这方面我们应作大量工作, 让教师明白:考试 (包括高考) 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 考试 (排除题海战术) 不与素质教育相冲突,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学习, 新高考也必然会在试题设计中注意发掘学生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只要我们扎扎实实进行新课改, 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自主、合作、探究引入教学课堂, 一定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也明确表示只要过程圆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绝不会以考试成败论英雄。

第七件:开发特色的校本课程。

选择性是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 根据课程方案, 国家将课程开发权下移, 形成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三维一体的完整体系。国家课程具有强制性和普适性特点, 地方和校本课程则带有地域性特点, 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 本着从学校及本地实际出发, 补充有关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发的不足。校长应利用这一契机,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提升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的发展, 开发出高质量的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

上一篇:112例高龄胃癌患者外科治疗和围手术期的合理处理下一篇:对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认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