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精神演讲稿

2022-07-08

演讲稿分为多种写作方式,有的是以会议为中心写作,有的是以事情发生为中心写作。在众多的演讲场合中,该怎么写出适合场景的演讲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梁家河精神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梁家河精神演讲稿

品读梁家河故事 感悟梁家河精神

——读《梁家河》有感

去年一次偶然机会,看过一篇文章,一群名校毕业的青年带着“互联网+”创业项目,扎根延安各个乡村,住窑洞,忍受着冬天的寒冷、蚊虫的叮咬,克服“没空调、没外卖、没 WIFI、没认可”四道难关,利用当地的资源做起电商,最终获得3000万风投,让我很惊讶、很迷惑,直到看完《梁家河》这本一字一句都吐露着陕北乡土气息的书后,才开始领悟他们的行为。

《梁家河》讲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全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让人过目不忘。

去过梁家河的人都知道,它是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的一个村子,没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甚至还没有宝塔山让人记忆犹新。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籍籍无名、荒芜破败的村落,今天,却因为一代领袖而名声鹤起,播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种子,成为整个延安精神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看着习近平主席回访梁家河的一言一行,犹如瞬间穿越到了四十年前梁家河,看他每天吃野菜团子、黑米糊糊、玉米糁子这些非常粗糙和难以下咽的粮食;看他打的第一眼知青井;看他创建的第一个沼气池;看他在沟坎造田筑坝;看他在疲劳一天之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微弱的煤油灯下,熬夜苦读文学、哲学名著;看他在那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定的加入中国共产党;看他在这个鸡窝般贫穷人家——梁家河担当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看他开办代销店、创办铁业社……从他十五岁迈出人生第一步,就来到梁家河时的迷惘,彷徨,什么都不会,到后来乡亲们教他样样会:擀面条,蒸团子,炖羊肉,腌酸菜,样样都在行,他说:“那个酸菜,好久不吃,还挺想的”、 “人民想要什么,就干什么”、“我人生第一步所学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有学问的地方”……

这些真实、生动、鲜活的梁家河的故事,犹如电影画面般在我眼前,如此真切,如此感人至深。因为今天的梁家河,已经成为一种精神,那就是习近平主席和其他知青在梁家河劳动、生活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个人品质的凝练,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克服跳蚤、饮食、劳动等难关,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奋发努力、不拘一格的所有行动的总结——一心为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 一心为民,就是全身心融入梁家河全体村民中,与全村人民生活在一起,生产在一起;坚定信念,就是克服家庭“成分不好”,递交十余份《入党申请书》非得加入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就是无视梁家河生活之苦、自然环境之苦,带领群众挣脱贫困枷锁;实干担当,把个人责任与村民生存和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用行动证明价值;敢为人先,就是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

在开展讨论时,有人说,《梁家河》是一个励志故事;有人说,是总书记影响了梁家河;有人说,是梁家河造就了习近平主席,我想说的是,习近平主席今天的成就和梁家河的知名度,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有机结合和完美体现,梁家河,完全可以成为我们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信仰指南,完全值得我们时刻牢记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完全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人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实现中国梦就有希望。(完)2018/7/26

第二篇:学习《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

“作为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习总书记年青时在梁家河插队生活是的宝贵经验。在这里,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他坚定的信念,伟大的情怀,终生为人民办实事的思想体系,也正是在这里形成的,时刻记住为人民群众服务,做好人民群众的好公仆。

总书记的人生道路中,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我通过对《梁家河》纪实文学的学习,认为总书记的人生道路,是一条艰苦创业的道路,是一条认真学习,埋头苦干的道路,是一条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并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小康社会,不怕艰难,永远向前的光明之路。

我们紧跟党中央步伐,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并身为村干部,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工作中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上级政府的统一指导下,我和村两委会一班人,努力学习,实际工作使我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明显的成效,五组贫困户赵敏学,因患肝硬化,生活无法自理,家中缺少劳动力,无经济来源,眼看着一家人生活走向绝境。在县帮扶干部,镇包村干部的帮助下,我作为党员,村干部,又是乡村医生,更有责任挑起担子,我们召开专门会议,认真学习上级政府医疗卫生扶贫的政策,多次联系西安市九院为患者提供有利条件,后经唐都医院两次的住院治疗,赵敏学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费用通过上级“四重保障”完成报销。她的女儿幼教学校毕业后,无固定工作,我们学习教育扶贫知识,联系相关部门,并配合她本人的努力,被接纳为镇公办幼儿教师,家中所有的困难得到解决,同时赵敏学在政府的资助下稿起了苗木种植。一家人于2017年年底稳定脱贫。

一组村民滕小伦,四十多岁,年青丧妻,儿子上高中,家中房屋年久失修,流水不畅,渗漏十分严重无法居住,本人也因生活环境困难而破罐破摔,失去生活信心。我们村干部共同学习,危房改造脱贫相关知识。村支书带领村两委会一班人,学习总书记多次重要讲话,结合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精神,组织帮扶干部,包村干部,落实方案,及时上报有关部门。经过近半年努力,八十平米的砖混结构平方已建成。道路畅通环境良好。贫困户滕小伦感动地说“是党的扶贫政策挽救了我,挽救了我的家庭,我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现在儿子已在大二读书,得到应有的教育资助,我决心在今年内脱贫。”

“学以致用,学以促用”,也是《梁家河》一书的内含所在,我作为农村干部结合本次实际,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出了一些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应归功于党,归功于总书记思想体系的引导,在今后的日常中,不管面临多大困难,不管前边道路有多么曲折,我都要以总书记足迹为榜样,坚定信念,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牢牢地把自己应担的责任担在肩上,永远做一个让党,让人民群众,让总书记放心的共产党员。

滕寨村支部:滕小弟

2018年7月18日

第三篇:学习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梁家河》精神心得

“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一书的出版发行顿时引起所有全党上下学习的热潮,根据上级安排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学习《梁家河》已经成为了近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梁家河》一书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立志成才的党性教材和人生宝典。全书主要从多名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悟出发,生动讲述了总书记青年时期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这本书我是利用一下午的时间把它读完的,细细回味,真的是深受震撼和冲击,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总书记的敬仰。

习总书记说“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梁家河---这个地方培养了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

《梁家河》一书通过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板块,为我们讲述了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一遍一遍细细研读之后,我觉得全书给我以下三点体会:

一、逆境造就坚强的意志

总书记是当时下乡队伍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光阴,锤炼了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他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

二、群众观念造就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七年知青岁月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大众深深打动了这位京城知青,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正是在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过程中,完成了总书记人生的一次次蜕变,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舍难分的感情,也铸就了今天他更加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三、基层历练造就了担当的意识。

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每一件事都是由强烈使命感驱动着,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告知自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员干部需要向总书记学习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要为人民办实事!日常生活中,坚持读书、修身,不断地练就自己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和能力,同时要用习总书记提出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第四篇:读《梁家河》心得体会:学习领袖精神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学习领袖精神

小小梁家河,蕴含大学问。纪实文学《梁家河》以生动的笔触、真挚的情感以及朴实的话语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始终投身于为更多人民谋幸福、为美好家园搞建设的共产党形象,也描述了一个经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落后农村的蜕变故事。该书总共分为四个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展示了总书记40多年来对梁家河父老乡亲的关怀和帮助;"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讲述了他团结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摆脱贫困还保持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往事;"一声声喊我小名"讲述了他的青年伙伴们在他的影响下提升人生境界、更好服务人民的故事;"我们走在阳光路上"描绘了梁家河4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习总书记曾强调:"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阅读《梁家河》一书,使我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正是在梁家河,他跟随乡亲们吃苦流汗,体察到民生疾苦的艰难,从而锻造了他的意志、砥砺出他的坚强;正是在梁家河,他带领乡亲们学以致用,感受到辛勤耕耘的成就,从而锤炼了他的自信、培养出务实的品格。从这里,我体会到这个让他挥洒七年青春、脱胎换骨的第二故乡成为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和起点;从这里,我感受到他逐步坚定了千方百计为老百姓造福、时时刻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想信念。因而,使我更加深信在基层中实践、在艰难中摸索能够更加快速地练就本领、培养品格。

总书记今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四点要求,并提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四点希望。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青年习近平的成长之路是最好的路径,《梁家河》正好为我们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学习教材。通过仔细阅读与认真学习,我收获到以下几点主要思想,并值得我进一步践行:

一、为民造福的信念。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打坝修路、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增加了群众的收入、改善了村里的环境。让我从中可以学习到,干部不论职务大小,只要有为民造福的信念,扑下身子做好事、做实事,老百姓都会拥护爱戴并长久牢记。令我感触颇深的是他离开梁家河后为重病的乡亲自费看病,日理万机还不忘回信惦记百姓的状况,挂念乡亲们的生活与身体健康,关心村里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如此有情有义做人为官,时刻期盼百姓早日过上小康生活,体现了习总书记为民造福的信念自始至终都牢记于心。加深了我对习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在思想上也更加坚定了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永远为人民事业而奋斗的信念。

二、追求真理的精神。七年知青生活中,习近平四处淘书、挑灯夜读的经历成就了他渊博的学问,《中国通史简编》教了他思考、借鉴与批判,列夫托尔斯泰、肖洛霍夫教了他人性的反省、时代的变革。善于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他,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出知识的力量。()正如他能有效解决群众矛盾、群众能够配合他的修坝安排、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等,正是能够将问题深入浅出、立于群众立场,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从而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正如他脱口而出的"墨菲斯托"有效回击西方社会的"中国威胁论".追求真理,不仅启迪人生、丰富精神世界,还可以实现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了解与沟通。使我真切感受到追求真理、不断实践会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更不能停止追求真理的脚步。

三、埋头苦干的作风。在梁家河的艰苦岁月里, 青年习近平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他与群众同心同德、协力奋斗,治沟治水、发展生态。为了清理大坝中的冰碴,他带头跳进冰水中干活,双腿冻到没有知觉;组织村民打井,他脱掉鞋袜,钻到三米多深的井里挖泥等,以埋头苦干的作风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推动着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作为一名年轻又普通的在校学术研究生,我们既没有恶劣的生活环境,也没有棘手的生活难题,我们在能够更加专心学习的优越条件中,更应该将这种埋头苦干、攻坚克难的精神应用到学术与技术的研究中,增长更多的本领,从而有效投身到各行各业的建设与发展中。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我们正处于需要奋斗的新时代,阅读《梁家河》,追逐青春梦想,并将其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事业中,努力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研1622班 席燕

第五篇:梁家河演讲稿

学习《梁家河》精神演讲稿

在有限的时间里,奉献我们的青春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艰苦磨砺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青年习近平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历练中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那么,我们这一代青年教师该如何历炼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总书记为民造福的急切之心、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实现中国梦,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作为一种习惯,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

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不怕苦,不怕累,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他深夜在窑洞里读书求知,给支青树立了爱学习的模范,给农村激进的青年带来了希望,他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习总书记坚定的理想和为民奉献的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在陕北贫瘠的梁家河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而得出的真理。在他看来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总书记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总书记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作为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要有计划的学习、还要高效能学习,最重要是学以致用,做好学习的带头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对待群众要有“责任心”。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的教师要将生命的温度注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工作中,压力太大,琐事太多,难免遇到挫折、委屈,也有身心疲惫、坚持不住、丧失信心的时候,但是读了《梁家河》这本书后,让我从中汲取了苦而弥坚、克难奋进的精神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切实把习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成长历程和奋斗的足迹,来和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来比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的工作忙,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学习,现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

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样的条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心系学生,心中有国家有民族,更要肩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在有限的时间里,奉献我们的青春。

上一篇:廉洁教育讲话材料下一篇:离婚协议书标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