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学习材料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梁家河学习材料范文

《梁家河》学习交流发言材料

*** ******

近日,我仔细研读了《梁家河》一书,《梁家河》这本书生动地还原了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点点滴滴,讲叙了习总书记7年知情岁月的磨砺、感悟、启迪和收获,在极度贫穷、饥饿、跳蚤骚扰、重体力劳动、风雪严寒侵袭的恶劣环境中和沉重的精神压抑下,没有几个下乡知青能够挺住熬得过来,而习总书记顽强地走过来了,这里磨砺了他坚韧的生活意志。这本书描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七年的岁月经历,体现了 “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可总结为“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心系群众的奉献精神,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生活经历和个人收获,体现习总书记以实际行动在梁家河切身践行着延安精神,散发着做人做事的大精神,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经历,在我们当今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时期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应学习弘扬这些精神,以梁家河精神为指引,踏踏实实、用心用力地做好当前本职工作。下面,我谈几点我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心系群众的宗旨观念

《梁家河》一书里,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习总书记与群众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插队时与农民一起同吃同住,重活累活抢着干,离开以后还时刻关心着老乡们的疾苦,自己掏钱给村民看病,节日给村民们送来生活用品和礼品。位居高官还记挂着村民,多次给村民们回信。这些事体现了,总书记一颗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情怀。

总书记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习总书记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也充分体现为民造福的初心,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也是延安精神的实质和核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工作的根本立场,多深入基层、多走进群众,多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在工作一线锤炼党性,磨砺意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要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树牢心系群众的宗旨观念,保持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更好地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期、我有所为。

二、党员干部要有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也是延安精神的标志,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这种拼搏精神,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习近平同志当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不等不靠不要,带领梁家河村的村民们埋头苦干,筑淤坝,造良田,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通过在基层与乡亲们同甘共苦,经受了磨难,锻造了意志,砥砺出坚强。面对梁家河艰难的生存条件,总书记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继承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带领梁家河父老乡亲改产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出苦干实干、拼搏奋斗的崇高精神。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讲,要学习总书记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沉在基层、服务基层、造福基层,务实肯干,不断进取,在思想上,要保持旺盛斗志,奋斗不息;在工作上,要不避困难,勇挑重担;在生活上,要吃苦耐劳,克勤克俭。

三、党员干部要锐意进取、担当有为

《梁家河》不仅体现的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也体现出一种“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精神,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从一个北京娃蜕变为一个村里娃,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向群众学习,但又不仅仅向群众学习,以开阔的视野、无畏的胆识、有力的担当带领群众在梁家河建沼气池、铁业社、缝纫社、淤坝造田,成为人民群众信任的大队支书,担当起人民群众的领头人。实干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 “锐意进取”,从他人生起步阶段就一直是放在心里,在回忆梁家河的经历时,习近平同志讲“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们都知道基层认干不认说,能吃苦、“不撒奸”、人实在,在农村就会得到尊重。可以说,从梁家河开始,习近平同志就锐意进取、担当有为,就胸怀家国天下,脚踏实地干事。

作为党员干部,要深入汲取梁家河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以“爱国”、“励志”、“进取”、“担当”的精神,将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和祖国的前途与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谋实事,真进取,成为言行一致的实干者,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诸多困难,但我们应该立足自身条件,勇于开拓,不断进取。

四、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一身正气、廉洁自律

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一言一行留下了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佳话,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尊敬,也深深地影响了一届届梁家河村党支部班子。

当年习近平同志以一身正气赢得了梁家河村民的一致拥戴,如今当上了总书记的习近平大兴廉政之风,出台了“八项规定”,其核心就是坚持艰苦奋斗、倡导勤俭节约,这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会对社会风气产生直接的影响,正所谓上行下效也。作为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只有一身正气、廉洁自律,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决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真正做到了“一身正气”,才能守好精神领地,才能积极向上的奋斗,进而才能有所作为。

梁家河精神是新时期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党员干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们党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就要以梁家河精神成为基层我们的行动指南。总书记指出,"开展工作要踏石留印、要抓铁有痕,要真抓实干,马上就办",他也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告诫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力戒空谈,多干实事。

随后,我会继续加强《梁家河》的学习,不断汲取“梁家河精神”思想营养和精神动力,从中感悟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孕育形成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以及攻坚克难的意志和复兴民族的梦想,提高政治站位,做到知行合一,要坚持从****工作实际出发,按照从严从实、风清气正的要求,把梁家河精神用以指导日常工作,加强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日常工作的强大动力。

第二篇:《梁家河》学习心得

《梁家河》阅读笔记

近期阅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深深地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被里面的真情实感所打动。

梁家河是陕北延安下辖延川县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在习近平下乡当知青的年代甚至是当地最为贫困的。可这里也是习近平一直牵挂的地方,经常探望的地方。用当地村民的话说“近平和我们心贴着心”。为什么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却与这样一个小地方的群众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我觉着这正是我们要深刻认识的。

把时间倒拨回40年前,一个懵懂少年为躲避磨难,孤身来到人生地不熟,生存环境还比较恶劣的地方。当地群众以宽厚之心包容着他,养育着他,感染着他。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个少年立志扎根黄土高原,尽自己才能挖水井、办沼气、打坝地,带领着社员们一步一步用汗水开辟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在坎坷岁月中建立起来的这种感情不是亲情又是什么呢?正如本书第一章“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中写的那样,习近平同志回到梁家河,当地的村民像自己的亲人回来一样远远地迎接;青年时代的伙伴,习近平像亲人一样叫着他们的小名、关心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家庭生活——这,就是亲情。

早在大约8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延安窑洞里有马列”。正如本书第二章标题一样:“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这句话到今天有了新的内涵。延安人民、梁家河的乡亲用他们宽阔的胸怀和仁厚之心包容着、尽最大努力帮助者这个所谓的“黑帮子弟”,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温暖、关怀着他,助力他一步步入团、入党、当支书、上大学。习近平同志这个“北京来的娃娃”到陕北,住窑洞,通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专访)等一系列苦难磨砺,成长起来。带领乡亲们搞发展,搞创新,冒着风险搞副业,不断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梁家河取得了大发展,当年的少年也成长为可造之才。习近平和陕北农民,和梁家河乡亲建立起来不可割断的深厚感情。一个个故事,一件件事实都说明:只有扎根地方,深入群众,才能真正了解民众的疾苦;只有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办好事,做实事,正直、公平,才能得到人民群众衷心的爱戴和拥护。

老话说得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同志虽然因为上学的原因离开了梁家河,但是他的形象、他的作风、他的影响还在,激励着一个又一个梁家河人,开创自己的未来,为社会做着贡献。“随娃”石春阳接替习近平同志书记的工作后,牢记着“老”书记“雷厉风行”、“多动脑筋”和“一碗水端平”的嘱托,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修生产道路、退耕还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工作中顺利化解矛盾,带领着村民走上富裕道路。“铁锁”武晖在习近平的影响下,立志上大学,最终当上教师。在禹居中学校长、永坪镇教委主任、永坪中学总务主任等岗位上,真抓实干,做出了不少成绩。在“能人”刘永耀看来,习近平这个20岁出头的娃娃书记“看得远、想得深、办法多,办事干脆利落”。在他的提议下,刘永耀办起了柴油机学习班,教学成果惠及全县。在习近平“人来到这世上,就要办好事”这句话影响下,他制作幻灯片、新教具,申报节油器专利,退休后还引进南方荷花品种想着为乡亲们做好事。“黑子”王宪平虽然很早就调离梁家河,到关庄公社工作,但一直受习近平同志影响,心里装着乡亲。看望穷困家庭、修路、调解纠纷……为百姓为社会付出不遗余力……。

如今的梁家河,在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群策群力之下,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向前发展——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居住得到改善,医疗有了保障,城镇化建设取得成效,家家户户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大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梁家河实际上是延安地区的一个缩影。

通读全文,我认为《梁家河》说的可不单单是梁家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人生第一步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第三篇:中心组学习研讨《梁家河》发言材料

学习《梁家河》研究梁家河的 “大学问”

按照组织安排,我学习了《梁家河》一书,通过对书中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7年里,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村党支部书记的过程,以及打水坝、挖沼气池、建铁业社等惠民好事,探寻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人民领袖成长的“源头”,不断增强核心意识、宗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同时认真钻研梁家河的大学问,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工作要真心实干,情系群众。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面对梁家河缺田少粮的现状,带领乡亲们打坝造田,从以前的亩产70斤增加到亩产800斤,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匮乏,他就远赴四川“取经”,回来带领村民打井,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老百姓烧柴、点灯的问题。习总书记当年在解决这些困难的时候,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因地制宜,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打水坝,修沼气等惠民实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直到今天,正是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习总书记能够“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启示着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都必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无论多难都要干好、干在群众心坎上。

二、学习修身要伴随始终。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习总书记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读书学习,经常借着一盏煤油灯看书到深夜,他广泛涉猎,上下求索,并给自己提了“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要求,正是凭着这种勤奋好学、坚韧不拔的劲头,习近平圆了大学梦。2014年5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要求,领导干部“少一点应酬,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通过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读书经历,我深受启发,在大西安建设过程中,不光要干好工作,还要不断学习,丰富内涵,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导干部只有认认真真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才能担当起社会发展的重任,可以说,学习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和领导水平。

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梁家河》的扉页上写了总书记对梁家河的深情回忆“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经过那一段艰苦锤炼和上下求索的岁月,他加深了对中国亿万普通百姓的感情,把牢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了治国理政必须心中有民的信念。梁家河的精神中,最根本最朴实的一点就是,只要扎根群众,就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无穷的力量,就能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戴。“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就是我们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投身追赶超越生动实践的信心和决心。

梁家河精神是在历史变迁中形成的,是梁家河的“大学问”,梁家河精神需要怀揣信仰传播,需要落实实践传播,更需要在新时期下结合新思想传播。这就是我读《梁家河》的收获和心得。

2018年5月25日

第四篇:中心组学习研讨《梁家河》发言材料

读《梁家河》有感

纪实文学《梁家河》5月2日在全国公开发行后,便在广大党员中迅速掀起学习热潮。我拿到书是5月17日,书一到手我便迫不及待地将书中所有的图片浏览了一遍,而后又认真阅读了书中内容,感触颇多。

《梁家河》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该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该书记录了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让我们感受到四十多年前一群热血赤子,英姿勃发的知青们在这里插队接受“再教育”的往事,以及他们人生的征程和在这块土地上奉献的青春年华。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不忘初心立大志

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在回顾梁家河村的经历时,总书记深情地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会见中

1 外记者时,总书记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这是总书记对大家所传达的梁家河精神,也是我们共产党人所孜孜不倦的追求所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官位和权力的不断变大,有些人开始忘记了自己的根在哪里。吃水不忘挖井人,只有团结了群众,我们党才有了力量。共产党人就是植根于人民中的大树,始终要牢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员干部与心中的梁家河有多近,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就有多强。梁家河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更代表了党的“初心”,体现的是共产党人没有忘记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是党在成立之初的信仰和承诺,也是党在奋斗前进道路上的职责和担当,更是党回望过去时的反思和检讨。这种“梁家河”情怀不仅仅是总书记的,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的。

二、建功立业为人民

第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人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 2 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照片、一个个故事,无不体现着习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和为民情怀。

三、人生处处皆学问

第三部分以“一声声喊我小名”为题,讲述了当年与习总书记交往中的小伙伴们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四十多年过去了,铁锁、黑子、王栓、随娃……

现如今,这些“小伙伴”已是儿孙绕膝,但耳旁依然萦绕着习近平插队时在土窑洞里、热炕头上说的话:“做行动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该书中“随娃”是石春阳的小名,习近平当时任大队支部书记,有意推荐石春阳当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习近平为了培养“随娃”,在一次给村民分配救济粮时恪守“一碗水端平”的处事原则,至今让“随娃”受益匪浅。

四、天翻地覆迎幸福

第四部分以“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为题,讲述了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我们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梁家河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联网,种植 3 高端水果,发展起观光农业,成立了公司经营文化旅游产业,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同时,村上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引导村民树家风、正民风,打造文明村庄,还办起了民间艺术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乡村”。

第五篇:学习梁家河主题演讲

《读领袖著作,跟领袖前进》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读 领袖著作,跟领袖前进》。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梁家河》一书,这使我对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知青岁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15岁至22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最美好的日子是在中学、大学度过的,作为当时的青年一代,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他们纷纷从城市走向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考验的是个人意志,更是对人生未来的一种挑战。

总书记和当时大多数青年人一样,背井离乡从首都北京来到贫穷落后的陕西延川——梁家河,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知青岁月。

1969年,15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先后闯过了跳蚤关、饮食观、劳动观、思想观,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建沼气池,打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梁家河迎来巨变,而这正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国家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作为进入新时代的我们,应当学习好《梁家河》,学习《梁家河》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再开始,学习《梁家河》是紧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这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唯有奋斗,才能不负芳华;唯有奋斗,方可梦想成真。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的不忘初心、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努力学习,方能不负芳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忆起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的七年知青岁月里,许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多是酷爱读书。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读书这个爱好,伴随着习近平从梁家河村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正定到福建,从浙江到中央,一路追寻过来,读书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他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我们从习近平主席身上看到了勤奋好学、坚韧不拔的劲头。

习近平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他认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确实,书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着智慧的迸发。学校开展读书活动,初衷就在于:在全校师生中间,倡导一种热爱读书的风尚,营造校园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师生的读书兴趣。

只要你用心读书,你就会发现,不出家门就能领略自然界的美丽风景;未曾谋面却获得了与伟人、精英对话的机会。高尔基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跟随着习主席的脚步一起阅读吧,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让阅读蔚然成风,在文明的星空下诗意地栖居,这是读书人的幸福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上一篇:劳技室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利润最大化原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