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期末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合肥学院期末范文

大学,学院协会期末总结(未改)

第一部分,要回顾过去这一年中,你作为管理员都进行了那些方面的管理,是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管理改革。

第二部分,对你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也就是那些工作干的好,那些干的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那些方面还需要加强等等。

第三部分,对未来进行一定程度的展望,结合你所估计的今年的在管理上的一些可能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结合你的经验,对后任进行一定的指导,提出一些建议。

学院影视协会总结

学校里社团活动多姿多彩,真的有点势不可挡的架势,我校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学院影视协会作为学院大学生社团里的一分子,在这个即将换新一批协会领导层的日子,我们很有必要对过去的日子做一个总结:一方面总结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要展望未来.年建立影视协会,经过了几年时间的发展,学院影视协会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我们拍摄了多部的DV作品,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并得到广泛的好评。主要设有宣传部、秘书处、演绎部、编导部、外联部、拍摄放映部和技术部。各个部门在实践过程中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也在活动中很好的锻炼了大家,很好的为大家丰富了大学生活,本社团组织会员展开拍摄DV作品;开展DV后期制作培训,在实践性极强的活动中,我们会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能,不管是在做演员,还是在后台技术制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我们本着为广大影协成员着想,我们的目的就是为同学们创造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使他们能把在水院的生活用DV的形式记录下来。

我们总结过去一年来,社团的发展的情况。

1、首先,取得的成就。

1、2010年10月完成了招新工作。招了一批素质良好的新生,为影视协会的发展打下基础。

2、每周播放一次电影。让学生们周末有了多一个的选择,使得全校大部分的学生都知道有影视协会。

3、组织了一次外出拍摄DV活动,使新生有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2、过去一年来,我们做得不足的地方。

1、由于部分09的成员需要上函授课、做亚运志愿者和自身等原因,导致影协09管理层的管理不足,领导不力。

2、只组织过一次拍摄DV活动。 荒废了很多新生的资源,导致新生对协会的热情冷却。有部分人员流失的现象。

3、上学期,由于上交作品过少,没能举行第五届DV大赛。

3、在协会生死存亡的时候,我们为挽救协会,经商讨,一致确定重新选举影视协会会长。

1、新会长上任后,马上改革影视协会,召开影协全体成员大会。并组织准备举行第五届DV大赛。

2、分配人手,恢复播电影活动。 广泛进行第五届DV大赛宣传。

3、加强09与10届成员的沟通,积极鼓励和组织新生拍摄DV作品活动。

4、组织进行视频制作软件的培训,教会师弟师妹们剪辑视频的技术。

5、将会顺利进行第五届校园DV大赛。

4、下个学期的计划。

1、9~10月招新。 我们必须要为协会补充新鲜的血液,所以招新生还是重点。

2、继续鼓励拍摄DV作品,锻炼新生的表演能力。

3、每两周播放一次电影,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4、进行第六届校园DV大赛。

在将近两年的影视协会生涯中,我学会了很多。

大学生创业者协会本着增强大学生社会竞争力,营造一种“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社会氛围,带领广大会员共同成长。我们将来也许会拥抱成功,也许会牵手失败。但是我们现在要培养的是坚持的勇气,同时,我们会员在大学生创业者协会的工作和锻炼中,更要有学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理性思维的形成、团队精神的培养等等,这些缺一不可。在此,必须记住我们的口号: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

只要你决定去赢,全世界都为你让路!

第二篇: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法理学》期末考试

三、简答题

1.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包括哪些内容?

答:行动、手段和结果等要素。

2.法律程序对于法律适用有什么作用?

答:①法律程序是约束适用法律者的权力的重要机制②法律程序是进行理性选择的有效措施③法律程序还是法律适用结论的妥当性的前提

3.适用法律来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一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P194

答:①责任法定原则②责任自负原则③因果联系原则④责任平等原则⑤责任相称原则⑥程序保障原则

4.法律对正义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P50

答:一方面来说:①分配权利以确立正义②惩罚罪恶以伸张正义③补偿损失以恢复正义。另一方面来说:①正义是法律的基本标准②正义是法律的评价体系③正义也极大地推动着法律的进化

5.法与道德有哪些区别?P81

答:①生成方式上的建构性与非建构性②行为标准上的确定性与模糊性③存在形态上的一元性与多元性④调整方式上的外在侧重与内在关注⑤运作机制上的程序性与非程序性⑥强制方式上的外在强制与内在约束⑦解决方式上的可诉性与不可诉性

6.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有哪些?P161

答:①公民(自然人)②机构和组织(法人)③国家

7.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如何理解?P104

答:①假定条件:法律规则中关于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②行为模式: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具体行为之方式或范型的部分③法律后果: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作出符合或者不符合行为模式要求的行为时应承担的结果部分 ※如何理解:①任何一条完整意义的法律规则都是由前述三种要素按一定逻辑关系结合而成的②立法实践中有时出于立法技术的考虑,为了防止法律条文过于烦琐,在表述法律规范的内容时,常常对某种要素加以省略③应当把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区别开来

8.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有哪些?P222

答: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④军事法规与军事规章⑤地方性法规与地方政府规章⑥民族自治区域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⑦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⑧国际条例与国际惯例

9.法的实效的产生条件是什么?P151

答:①法律自身方面的条件:法的有效性,法的有效性是法的实质产生的前提条件②法的实施主体方面的条件:法的实施主体的因素,尤其是法的实施主体的法律认识水平和法律意识③法律运行的社会环境方面的条件:1)法律制度的整体有效性2)法的实效产生的其他社会条件(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历史文化传统)

10.法的要素包括哪些?P101

答: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哪些法律部门(当代中国法律体系...)?P117

答: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社会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环境法、军事法

12.法的效力范围是什么?P217

答:①法的时间效力范围:(法的生效、法的失效、法不溯及既往原则)②法的空间效力范围(全国性法律的空间效力范围、地区性法律的效力范围、国际条约和协定的空间效力范围)③法的对象效力范围④法的事项效力范围

13.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一般方式有哪些?

答:①以权利义务方式设定自由的范围以及实现方式②将责任与自由联络③设置国家权力及正当程序以提供救济

14.法律移植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社会发展和法的发展的不平衡性②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根本特征③法制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动力,而法的移植是法制现代化的一个过程和途径,因法的移植是法制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

15.法律责任的种类有哪些(构成要件)?P193

答:①民事责任②刑事责任③行政责任④违宪责任

16.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是什么?P114

答:①单一标准说: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调整对象②主辅标准说:主要标准是调整对象,辅要标准是调整方法③多重标准说④主客观标准说

17.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角度思考人权的价值有哪些?

答:①是人的利益的度量分界②是人对公共权力的评价的道德标准③是人和人和谐相处的尺度

18.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动机②目的③认识能力

19.法的规范作用有哪些?P59

答:①指引作用:法能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既定的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所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用②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规范,能够衡量、评价人的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功用和效用③预测作用:由于法律的存在,且对人们某种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必然导致的法律后果④教育作用:通过法律的规定和试试,影响人们的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积极依法行为的功用和效用⑤强制作用: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的功用和效用。

20.法律的形式推理包括哪三种?

答:①演绎推理②归纳推理③类比推理

21.法的适用的原则有哪些(司法应坚持哪些原则)?

答:①司法法治原则②司法公正原则③司法独立原则

22. 法律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有哪几类?

答:①主体: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②过错:主观故意或 过失③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④损害事实: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人身、财产、精神三方面

四、问答题 1.与其他社会现象相比法有哪些基本特征?P38 答:①法是出自国家和社会的行为规则体系②法是调整人们行为关系的行为规则体系③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则体系④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体系 2.法在哪些方面对秩序起着维护作用? 答:①维护阶级统治秩序②维护权力运行秩序③维护经济秩序④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3.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有哪些? 答: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行政规章、国际条约、其他法的形式 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条件是什么?P331 答:首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完备的法律和系统的法律体系。其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具有相对平衡和相互制约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的权利运行的法律机制。再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个独立的具有极大权威的司法系统和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最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个健全的律师制度。 5.试述法的定义、本质和特征。P

29、P138 答:定义:法是由国家和社会所创造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人们意志、调节人们行为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它规定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并受制于人们的理性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本质:①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②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特征:同(第一题) 试述守法的条件、违法的构成要件和6.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P18

8、P190、P194 答:守法的条件:①法律能够全面、正确地反映和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②良好的法律意识③良好的法律环境。违法的构成要件:①违法的主体条件:拥有自然生命的个体的人②违法的客体要件:指违法行为侵犯的由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③违法的主观要件:行为人在行为时主观上的过错④违法的客观要件:违法必须是客观行为,就是人体在其意志支配下的身体状态,包括作为与不作为。归责原则:①责任法定原则②责任自负原则③因果联系原则④责任平等原则⑤责任相称原则⑥程序保障原则 7.试述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主要区别。P299 答:从宏观角度看:①在法律思维方式的特点方面,民法法系属于演绎型思维,而普通法系属于归纳式思维和类比推理。②在法的渊源方面,民法法系中法的正式渊源主要是制定法,而在普通法系的制定法、判例法都是法的正式渊源。③在法律的分类方面,民法法系国家一般都将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作为法律分类的基础,而普通法系则是以普通法与衡平法为法的基本分类。④在诉讼程序方面,民法法系与教会法程序接近,属于纠问制诉讼,普通法系则采用对抗制诉讼程序。⑤在法典编纂方面,民法法系的主要发展阶段都有代表性的法典,普通法系则不倾向进行系统的法典编纂。 8.守法的根据和理由概括起来主要有哪几个方面?P188 答:根据:①法律的权威性②社会压力③服从的习惯④自身利益的需要。理由:①守法是法的要求②守法是人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③守法是由于惧怕法的制裁④守法是出于社会压力⑤守法是出于心理上的惯性⑥守法是道德的要求 9.法律应当从哪些方面尊重市场经济的内在法则?P76 答:①确定市场经济基本走向与基本原则②确认和维护各种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规范市场主体微观经济的行为③通过法律培育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④运用法律解决保障问题⑤运用法律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矫正市场经济的弊端,引起市场经济良性运行 10.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是什么?P164 答: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法律权利和义务,也就不存在法律关系。法律关系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在法律上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①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权利与义务作为构成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②权利与义务互相独立——权利不能被看做是义务。义务也不能被视为权利,混淆两者的界限,必会导致法律上的错误③权利与义务在一定条件下互为对应:权利意味着对利益的获取与实现,义务意味着对利益的付出与负担,法律确立的不同社会主体,利益的获取或付出的状态,构成了在一定条件下他们相互之间可以自己做出或不做出某一行为或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一行为。

1、法律原则:指可以作为法律规则的本源性、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

2、法律关系:法律规范在调整人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权利义务关系。

3、违法:违反现行法律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4、法律体系:由若干法律规范及法律制度构成的一个集体,用来描述和分析一定区域内法律规范整体构成的概念。

5、法律权利:法律规范规定的,具体表现或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获取自身利益的可能性。

6、法律程序:是指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守或履行的法定时间和空间上的步骤与方式。

7、守法:是指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活动。

8、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体现或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被动的作为或不作为方式来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责任。

9、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

10、法律解释:指的是对实定法规范性含义的阐明。

11、法律:泛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全部法律规范的总和,例如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特指一国最高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2、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一个区域(国家或地区)现行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13、法律责任:法律规定的因损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导致的相关主体所应承担的强制性的不利后果

14、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通常,法的效力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15、法的价值:是指法这种规范体系(客体)有哪些为人(主体)所重视、珍视的性状、属性和作用。

16、执法:执法主体执行法律的活动,广义上指一切有权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上将司法排除在执法之外,仅指行政主体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17、法律推理:广义上指的是从含有法律观点的一定论据中推导出法律意义上的主张或结论的思维活动或方法本身。狭义上指的是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有效的方法和规则推导出具有法律意义的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或方法。

18、立法: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通常也简称为“立法”。

第三篇: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2、★整合同化理论:将企业多元的价值观转变为一个大多数员工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使全体员工接受。

3、投射:是一种“以己度人”的方法达到心理防御目的的方法。

4、激励: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是指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

5、挫折: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与干扰及其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体验。

6、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交流的个体的组合,他们之间有一种固定的关系模式分享共同的目标,并且把他们自己看做是一个群体。

7、非正式群体:是指组织的个体之间自然发展起来的,而且没有任何管理方面的指导。

8、团队:一种特殊的群体,它的成员有互补的技能并且承诺于一个共同的目标或一系列绩效目标,他们认为自己应该为这些目标共同负责。

9、领导:是一个过程,引导与影响个体、群体、组织使之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固定目标的行动过程。

10、授权:由上级主管或权力拥有者授予下属一定的责任和权力,使其能相当自主地处理问题与行动。

11、决策:强调对于一个缺乏确定性情境的事情的抉择反应。

12、组织:是一个群体,它是由两个或更多的个人在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为完成组织共同的目标而组合起来的一个从事有目的活动的单位。

第二部分简答题

1、管理心理学的应用性任务:

①首要任务就在于用先进的人本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指导实现的人性化管

②探索如何应用管理心理学的理念、方法去处理社会管理中遇到的人际

矛盾与冲突,实现人际和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

③指导领导者如何采取最佳的激励方法、领导方式和决策方法去提高领

导效能,实现有效的、最佳的领导。

**管理心理学的迫切任务指:管理心理学迫切需要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础。

2、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梅奥认为,影响组织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在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而不只是待遇和工作环境。与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相比,梅奥经霍桑试验得出的“人群关系论”提出了以下的新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除了物质利益等物质的因素之外,还有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

②生产效率的上升或下降,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职工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态度和企业内部的人群关系。 ③霍桑试验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跨国公司的文化整合同化可以分为哪四个阶段:

①探索期,需要全面考察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以及可能产生文化冲突的一些相关问题,并需要根据考察的结果初步制定出

整合同化的方案。

②碰撞期,作为文化整合的实施阶段即开始执行的阶段,往往伴随着一

系列管理制度的出台。

③整合期,不同的文化逐步达到融合、协调、同化的过程,这是一个较

长的阶段。

④创新期,指文化趋向同化的基础上,跨文化企业整合、创新出新的文

化的时期。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简

述各自特点)

需要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是:①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但这种次序不是

完全固定的

②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低

③同一时期内,可以同时存在几种需要,

却总有一种需要占

支配地位

④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5、简述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答:此理论实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此两类均为激发人动机的因素。

保健因素没有激励人的作用,但却带有预防性,起保持人的积极性、维

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激励因素是影响人们工作的内在因素,其本质是注重工作本身的内容,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人们的进取心,激发人们做出更大的努力。

6、简述弗隆的期望理论?

答:期望理论用以下公式表示:激励力=期望×∑(效价×工具性) 激励力:表示个体不得不投入与工作绩效相关的一种特定行为或一系列行为的动机程度

期望:个体对自己能够达到某种表现的可能性的主观判断,是一种自信、

自尊程度的表现

效价:表示结果奖励对一个人的价值,是一个人想要或渴望某些事物的

程度

工具性:个体对特定行为将会得到特定奖励可能性的主观判断

7、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答:人们总是要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同的人的贡献于报酬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相等,双方就都有公平感。

8、简述工作压力源有哪几类? 答:①工作超载或欠载都会变成压力源

②与某些工作职业要求相联系的工作较其他工作的压力更大 ③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造成工作压力

④家庭责任与工作间的矛盾也会引起工作压力感

9、简述工作群体的结构动力学包含的方面?

答:角色、规范、地位、凝聚力(简述各自的含义)

10、简述授权的四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授权者得到反馈信息

第二阶段,形成目标定势 第三阶段,放手让下属去做 第四阶段,不断跟踪考评

11、简述组织的结构类型、人员的变革方向

答:结构类型:初期的直线型、复杂的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

变革方向:知识→态度→个体行为→群体行为

企业组织中人员变革的步骤要经过:需要意识→解冻→变革→再解冻

12、简述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内容(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 答:(1)建立共同愿景(2)自我超越

(3)改善心智模式(4)团队学习(5)系统思考

13、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组织新特点与新启示?

答:新特点:新型组织中强调横向联系与沟通,强调授权,以提高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新启示:21世纪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将更加心理学化(1)加深了对人性实质的看法

(2)强调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3)强调组织内部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4)强调思维方式要有系统观与系统动力学的应用(5)强调只有通过修炼才能延长组织的生命周期

第三部分论述题

1、★麦格雷戈人性假设的X理论和Y理论对比:

1)X理论是指领导和控制的传统观点,Y理论是指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的观点。

2)X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

①一般人均对工作具有天生的厌恶,故只要可能,便会规避工作。②由于人类具有不喜欢工作的本性,故对大多数人必须予以强制、控

制、督导,加之以惩罚的威胁,才能促使他们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而努

力。

③一般人大都宁愿受人监督,性喜规避责任,志向不大,但求生活的

安全。

Y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

①人在工作中消耗体力和智力极其正常,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②促使人朝向组织的目标努力,为了达成自身的承诺,自然会“自我

督导”、“自我控制”。

③人对目标的承诺,是根源于达成目标后产生的一种报酬。④只要情况适当,一般人不但能学会承担责任,且能学会争取责任。⑤多数人也拥有高度的想象力、智力和创造力来解决组织上各项问

题。

⑥常人的智慧潜能仅一部分被利用。

X理论的管理思想认为:①组织绩效取决于人的本性

②管理上要求由分权化管理回复到集权化管理③“阶梯原则”

④强调“组织要求”重于“个人需要”Y理论的管理思想认为:①组织绩效归因于管理

②管理上要求由集权化管理回复到参与式管理③“融合原则”

④兼顾组织的需要与个人的需要

3)总结:根据X理论,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强调的是各项控制的技巧、步骤与方法;而根据Y理论,管理人员在管理实践中,要营造一种环境,这种环境将鼓励职工对组织目标的承诺,同时也提供一种机会,使职工得以发挥自己的最大聪明才智,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2、★雪恩人性假设的四种分类——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对比:

※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为此,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员工服从与维持效率。(经济刺激物)※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人在组织中的社交动机,如想被自己的同事所接收和喜爱的需要,远比经济性刺激物的需求更为重要。(人际关系)※自我实现人的基本观点: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自己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只有在工作中将自己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才会得到最大的满

足感。(自我实现和自主)

※复杂人的基本观点:人是很复杂的,人们的需要与潜在的欲望多种多样,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也是随着年龄与发展阶段的变迁,随着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随着所处境遇及人际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因人

而异,实现层次复杂)

※经济人假设的管理策略:①经济性奖酬获取劳务与服从②管理的重点在高效率的工作上

③解决工效低的办法在于重新审查组织的奖

酬刺激方案

※社会人假设的管理策略:①注意力更多放在人的需要

②对下属的指导和监控,关心他们的心理健

康、归属感和地位感

③不仅考虑个人奖酬,更应考虑集体奖酬④管理者变成职工与领导者间的联络人,与职工的支持者。

※自我实现人的管理策略:管理重点、管理职能、管理方式和奖励方式

改变。

※复杂人假设的管理策略:①权变论,实事求是,一切以具体情境而定②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③管理策略多样化,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措施

3、谈谈气质与管理教育?

答: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分述各个气质的特点)

①管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注意培养人的气质,使人认清自己气质的积

极和消极面,发扬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在不断的自我提高和培养锻炼的基础上,气质就会得到不断的改进。

②此外,在进行管理教育时,要注意根据人们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不

同的方法。

③此外,在采用新的操作规程与重新编排班组时,因为多血质的员工很容易适应新环境、新制度,因此管理者无须对他们特别关心,但是,黏

液质、抑郁质的员工则需要管理者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4、谈谈管理人员选拔和录用人才过程中关注人的能力方面的要求? 答:①人员选拔、工作安排中要做到人尽其才

②要按照不同工作、不同能力要求的标准考核干部

③职业培训的内容既包括一般能力的发展,也包括特殊能力的提高 ④录用员工既要考虑到他的知识、技能,也要考虑到其潜在能力

5、谈谈领导者影响力的权利构成?P177-P180 答:1)权力性影响力:传统因素(服从感)、职位因素(敬畏感)、资历因素(敬重感)

2)非权力性影响力:品格因素(敬爱感)、能力因素(敬佩感)、知识因素(依赖感)、感情因素(亲切感)【展开论述】

6、论述领导者权变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

答:生命周期论:是领导者的行为要与下属的成熟度相适应,随着领导者的成熟度的逐步提高,领导的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一般说来有四个阶段:不成熟阶段,初步成熟阶段,比较成熟阶段和成熟阶段。不成熟阶段采取命令式领导最有效(高任务、低关系),初步成熟阶段采取

说服式领导最有效(高任务、高关系),比较成熟阶段采取参与式领导最

有效(低任务、高关系),成熟阶段时采取授权式领导最有效(低任务、

低关系)。

第四部分管理心理学常识

1、心理学之父:冯特

2、工业心理学之父:芒斯特伯格

3、人际关系学说创始人:梅奥

4、人性假设的X理论与Y理论提出者:麦格雷戈

5、四种人性假设提出者:雪恩

6、双因素理论提出者:赫兹伯格

7、需要层次论提出者:马斯洛

8、员工援助计划(EAP)是一项免费的专业心理援助服务

9、领导方式与下属成熟度匹配理论(生命周期论)提出者:卡门 第五部分材料分析题

1、为什么“全面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在美国就行不通,而在日本就行得通?请结合跨文化的管理心理学一章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答:美国的企业中,按照文化传统强调个人独立活动,而在日本企业中,按照文化传统是强调集体统一行动。日本有着封建集权观念、等级观念、家庭观念、团队精神等文化传统。因而在管理上采取“长期雇佣制”、“缓慢提升”、“集体决策”等一系列与之相应的措施,而美国的文化传统中

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与独立地位,团体观念相对淡薄,因而在管理中大多

采取“短期雇佣制”、“个人决策”、“快速提升”等一些列与之相应的措

施。

2、★运用领导者的行为理论等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中各个领导者的领导行为?P186-P190

答:概况为四分图模式、管理坐标图和PM类型的理论模型

※管理坐标图中:9.1“任务型管理者”1.1“贫乏型管理者”1.9“俱乐部型管理者”5.5“中间型管理者”9.9“战斗式团队型管理者”【展开论述】

第四篇:湘南学院期末传播学总结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

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

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美)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①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口语和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无须依赖任何机器手段;

②再现的媒介系统。其生产和传播需要使用物质手段或机器,但受众无需。包括文字、绘画、印刷和摄影等;

③机器媒介系统。传播双方皆需借助机器。包括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可分为信号和象征符。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信号的特点: a.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的、具有因果性的联系。b.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的特点: a. 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b. 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可以自由创造,象征符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c.象征符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知觉的层次,而具有表象和概念的功能。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示,而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达多种事物。

6. 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1.非语言符号的几种类型: a、 语言的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工整度等。也称为副语言。不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意义。加强语言符号的作用或传递着语言符号以外的信息。

b、 体态符号,如手势、动作、表情、视线、姿势等。在形成语境(传播情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c、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如仪式和习惯、服装恶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等。象征性和体系性是这一类符号的特点。

2.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 ②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 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

④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

⑤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8.传播过程的模式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五W模式)。

1.五W: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2.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3.评价: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3..传播系统模式. A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B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9.库利“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10.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

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感情。(成员间的个人能感情、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3)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

(1)群体意识实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群体的传播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方面来理解。

(2)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群体意识虽然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为个人所吸收,但总体上仍然属于一种集合意识,是相对于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

11.群体规范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功能: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作用:

1)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群体规范的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

2)群体规范还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12.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1)“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伊丽莎白,德国,传播学者。能否顺从多数意见,是对一个人的道德规范和基本价值与社会是否相容的一种“检验”。)

2)人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需要对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

3)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13.趋同心理.

趋同心理也叫遵从性。指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5.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产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等形态出现,往往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产生的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 2)触发性事件。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信息传播贯穿集合行为的始终,受到一些特殊传播机制的制约。

16、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17.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这里,关联度指的是社会成员与流言信息所涉及问题的关联程度,人们与该问题关系越密切,越有卷入流言传播的可能,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流言是从关系最密切的群体中滋生和蔓延开来的。不安全感强调的是流言发生和传播的心理条件,其中包含对事件未来发展的解释和忧惧。不确定性既是指环境的不稳定性,也是指由于权威信息渠道部通畅或公信力缺失所导致的信息紊乱。总之,流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心理条件,和信息传播条件下发生和蔓延的,治理流言的根本在于消除这些流言所产生的各种条件。 18.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

“三功能说”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1) 环境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适应此变化,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2) 社会协调功能——联络、沟通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 3)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2、赖特

“四功能说”

《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

1) 环境监视——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 解释与规定——传达信息时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 社会化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在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4) 提供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主要是娱乐

3、施拉姆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传播学概论》) 1) 政治功能——监视; 协调; 社会遗产、法律、习俗的传递 2) 经济功能——搜集信息;解释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 开创经济行为

3) 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

施拉姆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传播的经济功能不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4、拉扎斯菲尔德

默顿

1)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这种地位赋予功能,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2)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传媒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开,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从而强制遵守社会规范 3)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人们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9. 拟态环境

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是而非环境”。拟态环境并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媒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而对客观的现实行为影响这种应得信息环境越来越演化成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由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存在于人与他的环境之间,人对拟态环境作出反应会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20.麦克卢汉

加拿大较有影响的学者。著作有: 《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合著) 他提出三个著名观点:1。媒介即讯息2。媒介:人的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

21.制约和影响传媒组织活动的各种因素:

① 经营目标:必须从事经营活动,这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必须面对市场,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商场上销售出去。传媒的经济来源:广告收益(广告主的压力)和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发行量、收视率等,受众的压力)。

② 宣传目标: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力或社会影响力等。主要通过两种活动实现:言论活动、报道活动。娱乐内容的选择和提供活动,也能贯彻特定的宣传意图。

③ 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力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大众传媒活动。

依据:

第一,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是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第二,第二,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第三,第三,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22.

把关人: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在每一个传播环节中,都从超过可能传送的新闻信息中进行选择,控制信息的流量与流向,直接影响受传者对信息的接收与理解,传播者也就成了“把关人”。把关人又叫守门人,是美国传播学者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概念,用以说明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的控制作用。

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23. 英国学者麦奎尔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极权制度下的媒介规范

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 3.社会责任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 4..民主参与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 5.苏联的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理论: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规范理论:

7.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24.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

1.20世纪以后,传播媒介的垄断加强,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产生尖锐的矛盾。

2.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

3.这个理论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更多的考虑到作为私营企业营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

换句话说,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媒介越来越被少数人控制,而大多数人则越来越失去表达自己意见的手段和机会。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营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有浅薄化,刺激化,煽情化的的趋势,严重危害了健康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带来了不少深刻的社会问题。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对自由主义理论及其媒介制度的强烈不满。

25. 民主参与理论:

也称受众参与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

主要观点:

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权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2、 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

3、 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4、 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属于一种体制外的规范理论。

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媒介规范理论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

26.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

(1)传播权。即一般意义上的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2)知晓权。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获得信息的权利,尤其指对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权或知察权。

(3)媒体接近权。利用大众传播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反论权。

(4)媒介监督权。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涉及到受众广泛的利益,受众有权通过各种形式对传媒的活动进行监督。

27.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和发展:

1、传播效果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强效果论 20世纪40~60年代——弱效果论 70年代至今——回归强效果论

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强效果论

“子弹论”(“皮下注射论”、“魔弹论”) 1)背景:

①20C初至30年代,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所产生的社会冲击是巨大的;

②社会各界对传媒的利用达到空前程度; ③一战的宣传战史和宣传技巧研究; ④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盛行 2)核心观点:

传媒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如同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可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3)评价:

“魔弹论”是错误的,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

它过分夸大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否认受众对大众传媒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

2.20世纪40~60年代——弱效果论

40年代起,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

A.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生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B.“有限效果论”

克拉帕

《大众传播效果》

提出关于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a.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仅是众多中介因素之一,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b.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对既有态度的强化;

c.大众传播产生态度改变效果需两个条件:—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d.传播效果的产生受某些心理生理因素制约; e.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性质、内容组织)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拉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成为“有限效果理论”

C.“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

霍夫兰

耶鲁大学

心理学教授

“说服与态度改变”实验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指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

揭示了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意愿,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也是否定“魔弹论”效果观的有力证据。

主要采用试验心理学方法,包括前后比较法和控制对照法等。霍夫兰的心理实验法和拉扎斯菲尔德的抽样调查法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

3.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论

28.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其特点是:A、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等级关系;B、广泛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C、影响领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D、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大众传播信息接触量大。意见领袖在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过滤作用。

29.两级传播:是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拉扎菲尔德等人根据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个人”的两级过程。后罗杰斯对此做了修正,他把“传播流”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而影响的传播则必须是多级的,从而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或“n级”模式。

30. “休眠”效果:霍夫兰等在实验中发现,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而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后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称为“休眠效果”。“休眠效果“的存在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31.什么是“知沟”假说,这个假说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答:“知沟”假说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卡茨曼、蒂奇诺等人提出。这个假说的核心观点是:尽管大众传播可以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但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下,由于经济富有者能够比贫困者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大众传播越发达,富有者和贫困者之间的“知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知沟”假说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在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资源和财富的今天,如何防止“知沟”的扩大已经成了关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32.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1.拉斯韦尔的贡献宣传和传播研究。在宣传的两个内容:一是刺激大战宣传研究,二是为宣传下定义。5W模式极其意义。 2.卢因与把关人研究;

3.霍夫兰说服性效果实验(耶鲁研究)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研究(“伊里调查”)抽样调查技术

5.施拉姆与传播学科的创立。施拉姆是传播学创始人,集大成者,传播学之父。

33.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①简单随机抽样:使用乱数表或随机抽样表,能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会; ②系统抽样(等距抽样):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中随意选取第一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抽出。简单省力,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

③分层抽样(分类抽样):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分别进行随机抽取。使大规模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可提高推断的精确度,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④多级抽样(多阶段抽样):一般分三级,大型调查中常用。

第五篇:外国语学院纪检部期末总结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这学期已接近尾声了。回首在这一学期的学生会工作里我们部门本着为同学服务的态度,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踏实奋进,开拓进取,认真负责的做好本部门工作并积极协助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学生会工作,我们经历颇多,也收获许多。下面是我们部门在本学期的工作总结:

一、制度。我们部门在这一学期先后制定了外国语学院团总支学生会成员通讯录,院办值班表,周四寝室检察人员安排表、主题班会评分细则表、出席活动座次表、全体系干量化考核表、参与“争做文明学生,创建文明校园”值勤人员安排表以及为身患白血病的郑睿师姐等筹集资金的活动安排表。

二、考勤。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我部对院上各类大大小小的例会、活动等,做好了严格的考勤记录,有全体系干大会、各班班长会议、各类球赛(如11月份的篮球、足球、排球等)校园“争做文明学生、创建文明校园”活动、每周四寝室卫生的检查、12月初的观摩会、12月24日晚的“圣诞节及地球村成立十周年晚会”,出席多次“沱江学子”讲坛等。

三、维纪。对观摩会、万圣节、圣诞节等译系列系上举办的大型活动,我部门人员通力合作,有秩序的引导入场,维持会场纪律。

特色工作

一、观摩会。我部门全权负责观摩会中的话剧表演、并且我部门人员积极参与话剧表演当中。在经历寒风刺骨的严格排练后,我们不门负责的这个话剧赢得台下掌声不断、好评不断。

二、圣诞节。我部门全权负责走秀、在我部全体人员的齐心协力、辛勤付出、极力配合下,取得圆满成功,成为整个圣诞节节目中最耀眼的一个。

在这一学期里,我们付出了,但我们也收获了。在工作中,我们遇到过很多的困难,但我们并未放弃,而是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去克服它、战胜它。这不仅使我们得到了锻炼,而且让我们在实际中学到了知识。我们学会了勇敢,学会了坚强,深刻体会了团结就是力量。

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点。如:管理体制还不构健全,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工作中时常会出一些小错误。针对以上不足,我相信我们部门将极力应对并制定相应措施,希望我们部门在此后的工作开展更顺利能更好的服务同学。为此,我们部门将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完善各项工作。诚恳的接受大家的监督。

外国语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纪检部

2010年12月28日

上一篇:工作流程记录范文下一篇:会计实习周志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