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夸张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诗歌中的夸张范文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一

陈友冰

夸张是诗歌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格式。

夸张这种手法产生很早,几乎是同我国古典诗歌同时产生的。早在我国第一部民歌集《诗经》中就出现夸张,如《河广》篇:“谁谓河广?曾不容舠。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河狭窄的容不下一条小船,路途近的一个早晨就到,这皆属于缩小夸张。《诗经·云汉》篇:“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是说周朝的百姓一个也没有剩下,这属于夸大夸张。

最早从理论上以专文来探讨夸张手法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写了《艺增》、《儒增》、《语增》三篇评述夸张的文章,对经书圣典中的夸张,有时辩护,有时批评;对文艺作品中的夸张,常常不赞成;对世俗传言中的夸张,更多的是否定。他在解释“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这句话时,说:“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无以知,意从准况也。使人或时不知,至诚以为然;或时知而欲以喻事,故增而甚之。”指出夸张与诗人的想象有关,与诗人的强烈感情有关,与比喻也有密切的关系。

对夸张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同王充相反,他对文艺作品中的夸张持肯定态度,认为不仅无害,而且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而且具有“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的艺术魅力,“神道难摩,精言不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运用得好甚至能“披瞽而骇聋”。如何运用夸张,刘勰提出“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原则。这些论述不仅道出了夸张的本质特征,也划分了夸张与夸大失实的界线。刘勰在《变通》中还直接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术语。

一、夸张的审美价值

夸张有如放大镜,使人们能够更直接、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特性,获得鲜明的印象和具体深刻的感受。在诗歌中,夸张用于描写可以使形象更加突兀生动,用于说理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用于抒情能将情、景、物、我溶为一体,给语言增添幽默、讽刺的情味,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具体说来,它有以下几种美学效果:

1、夸张能够创造新异的意象美

夸张能创造意象美,这种意象具有超常变异性。它以变形的手法,改变事物原有的人们熟悉的面貌,创造出一种陌生的全新意象,这一意象是读者未经历和感受过的,因而能够给人一种愉悦的新奇感受,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当我们读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噫吁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后,对庐山瀑布的壮观、对朋友的情谊,对太白峰的高峻和蜀道的艰难都会产生从未有过的新奇独特的感受,从而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杜甫形容胡马的剽悍削瘦:“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房兵曹胡马》),这是个叙述句式,究竟如何剽悍如何削瘦,我们只能有个模糊印象。李贺在《马诗》中对此加以夸张形容:“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通过这一想象加夸张,对马的剽悍削瘦印象就会极其深刻形象。研究者常说,李贺的奇谲源于杜甫,这话不错,还要加一句,他也发展了杜甫的奇谲!再如形容山高的诗句,李白有“连峰去天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王维有“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其中有夸张,但究竟如何高峻,还是印象不深。如果改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题峰顶寺》),“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同样是李白的作品,甚至是同一首诗中,其意象就要新奇得多,给人的印象也要强烈深刻得多!

2、夸张能产生浓郁的情感美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是一种最长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情感不仅是诗的活动的原始动力,也是诗的生存价值所在。有人说,情感是诗歌面颊上的红晕,没有了情感,诗就显得苍白无力。夸张是诗歌创作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因为夸张能够充分表现情感美。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那种人生苦短的悲哀,那种狂放深沉的愁绪,如排山倒海而来,让人震惊,让人叹服,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柳宗元的《江雪》将冬日雪原的荒漠苍凉,天地无语死一般的沉寂,渔翁寒江独钓的孤独与执着,通过夸张让读者视野产生强烈震撼,从而深深感受到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壮志未酬又身处荒州的旷世孤独之情感。又如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慨叹,通过夸张让我们深知什么是英雄末路,什么是命运之困厄和错位!

3、夸张能够表现崇高美

美学形态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优美,一种是壮美。“胡马、秋风、塞北”是壮美,“杏花、春雨、江南”是优美。壮美又称“崇高”。西方美学家朗吉诺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论崇高》)就诗歌中的崇高而言,其内在是一股强大的不可遏止的气势,外在则是以粗犷、激扬、刚健、雄浑、浩瀚等形式美为其特征。就审美经验而言,能使读者在接受中受到震撼,产生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使生命主体在感奋中得到升华。夸张的手法是产生壮美的主要手段之一,因为把描写的对象放大,把情感表现得更热烈,从而创造出比外部世界更加博大的天地,更加强劲的气势,从而把人带进崇高的境界。例如盛唐诗人岑参的边塞诗,被诗论家称为“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在他笔下的西北边塞风光,奇特而又瑰丽;戍守的将士们,慷慨而又悲壮。无论是“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的塞外奇寒;“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走马川狂风,也无论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雪夜急行军,“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激烈战斗场面,都给人雄奇壮伟的艺术感受,都产生一种崇高美。这种崇高美的产生与构思、想象、瑰丽的语言不无关系,但夸张手法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上面提到的“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即是夸张,上面没有提到的“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醉里送裴子赴镇西》,“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更是夸张。这些夸张,把西北边塞的苍茫、粗犷、奇特;戍守将士们的英勇、慷慨和悲壮的献身精神宣泄得热烈而又充分,让读者在新奇的感受中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产生一种崇高的美感。

5、夸张能制造出幽默美

夸张往往把表现对象推到超常的极点,使之夸张变形,这就造成真实事物与夸张事物之间的矛盾或不协调,从而产生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如元代无名氏的《嘲贪汉》,讽刺一个吝啬鬼:“一粒米针穿着吃,一文钱剪截着用。看儿女如衔泥燕,爱钱财似竞血蝇。无明夜攒金银,都做充饥画饼”!作者借助贴切的比喻进行夸张,把贪财汉的举止、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夸张的手法结合辛辣语言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又如元代无名氏的这支小令《醉太平·饥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散曲列举了六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做法进行夸张,对贪婪搜括者的手段和心理进行极大地讽刺,使读者在幽默中领略世事百态!

二、夸张的分类

夸张的修辞学分类有两种分法:一是按时间范围,可分为程度夸张和超前夸张。其中程度夸张又可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按构成标准划分则可分为单纯夸张和融合夸张。

(一)时间范围上的分类

1、扩大夸张

扩大夸张就是故意把事物的数量、特征、用途、程度等往大、快、高、重、长、强等方面进行夸张。

数量上的夸张如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一击九千纫,相期凌紫冥。”((赠郭季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杜甫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饮中八仙歌》);“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等。

特征上的夸张如杜甫的为《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这是称赞一位著名画家王宰画的《昆仑方壶图》,时间约在代宗上元元年(760)。题为“戏题“就带有夸张想象的成分。王的原作没有传世,但我们通过诗人的描绘、夸张和想象,为后人再现了这幅气势恢宏的山水图,使我们对这幅山水图的种种特征,诸如布局、景物以及精妙之处都异常清晰地留下深刻印象,其中诗情画意,更是令人赏心悦目。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读老杜入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这是静态的山水画,还有动态的人物表演,更是通过夸张紧紧抓住其形象特征,诗曰《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器行》,其中回忆歌舞伎公孙大娘当年跳剑器舞时的情形: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剑器舞属于健舞类,舞者身着军装,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激昂顿挫的节奏。这位公孙大娘特别擅长跳剑器舞,据晚唐郑嵎的《津阳门诗》介绍:“公孙剑伎皆神奇”。下有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另一位晚唐诗人司空图《剑器》诗称:“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可见这是位剑舞的高手。但剑器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舞姿,舞者的着装、道具,音乐的节奏、旋律,今已失传;听众的表情、感受,我们也无法亲自目睹耳闻。但是通过杜甫这首出神入化的诗作,我们对唐代剑器舞的特征以及这位舞者的绝技都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其中“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大娘弟子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则是形容这位舞者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这皆是将比喻与夸张相结合的复合夸张给我们留下的鲜明而深刻的视觉印象。

用途上的夸张如杜甫形容一匹战马的功用:“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李贺形容葛布精美的质量和夏日带来的清凉的一首诗更是奇特,题为《罗浮山人与葛篇》: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葛布,又称夏布,作夏季服装,稀疏凉爽。诗的首句形容织葛布时,葛布的经线光丽纤长、空明疏朗;次句则以“六月兰台风”夸张葛布的疏薄凉爽。

五、六两句夸张天气的炎热,为末二句剪葛为衣作铺垫。因为酷热的天气,使人想起葛布,想起那穿在身上产生凉爽舒适感觉的葛衣,更引起人们对葛布的渴求。诗的首联是比喻加上夸张,

五、六句是想象、拟人加上夸张,都是复合夸张的运用。

程度上的夸张运用得更为广泛,如李白诗中夸张行走之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言价格之贵则有“金蹲清酒斗十千,玉盘珍谨值万钱”((行路难》其一),言感情之深则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言落差之大则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

2、缩小夸张

就是故意把事物的数量、特征、作用、程度等往小、慢、矮、轻、短、弱等方面说的夸张。如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李贺《咏怀》:“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韩愈《左迁兰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即是数量和作用上的夸张,通过极力缩小,以示数量之少,时间之短,但作用之大、怨恨之深,后果如此之严重。

缩小夸张中的作用上夸张,如贾岛《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杜甫《宿府》:“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数量上夸张,如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梅尧臣《梦后寄欧阳永叔》:“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声鸡”。程度上夸张的,如贾岛《题兴化寺园亭》:“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韩愈的《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梁甫吟》:“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等。

3、超前夸张

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写红娘去张生处邀请赴约,红娘“‘请’字儿不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可早到跟前“姐姐”呼之,诺诺连声”。对方没有说请去赴约,张生就答应下来,通过将时间上应该在后来出现的调到前面的超前夸张,将张生的喜出望外、情急之状刻画的生动且有幽默感。这种超前夸张在《红楼梦》中也很多,如《红楼梦》第一回形容贾雨村和甄士隐饮酒时情形:“雨村、士隐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狂饮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兴致,酒到杯干”。《红楼梦》第四三回:“宝玉道:‘这条路是往哪里去的?’焙茗道:‘这是出北门的大道。出去了冷清清,没有什么可玩的。’宝王听说,点头道‘正要冷清清的地方。’说着,越发加了两鞭,那马早已转了两个弯子出了城门”。其中“酒到杯干”和“加了两鞭,那马早已转了两个弯子出了城门”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属于超前夸张。

古典诗词中也多超前夸张,如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元代卢挚《沉醉东风·闲居》:“恰离了绿水青山,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王勃《秋江送别》:“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风月带江流”;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等。范仲淹《渔家傲》说“酒入愁肠,顿作相思泪”,那是正常的时间顺序,这里是“酒还未饮就化作相思泪,这自然是超前夸张。卢挚小令中所说的“来到竹篱茅舍”也应该在离开绿水青山之后。王勃诗中的“早秋”只能是今年的秋天来得特别早,但不应该早于自己早年离乡之时;李贺诗中的“空山凝云颓不流”也应该在音乐家李凭弹奏之时,这里音乐弹奏还未开始,仅仅是“吴丝蜀桐张高秋”。以上皆属于超前夸张。

第二篇:毛泽东诗词中的缩小夸张

本文发表于《阅读与写作》2011年第二期

毛泽东诗词中的缩小夸张

王光凯

毛泽东诗词意象海纳万物,气象万千;情感孕大含深,吞云吐日。其常用的夸张手法多为以扩大夸张表现诗词的磅礴气势与丰厚情感,这一点无须赘论。然而,毛泽东诗词也常常用另一种类型的夸张——缩小夸张,运用这种艺术手法营造的诗词意蕴也是孕大含深的。

善用数字缩小夸张。如:“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贺新郎读史》),猿到人进化过程是如此的艰辛与漫长,但词人却形容为“只几个石头磨过”,语言幽默风趣。又如“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意义非常明显,“弹指”,言时间极短,弹指之瞬,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念奴娇•井冈山》),中国未来的巨变更是难以形容。毛泽东诗词善用数字缩小夸张,尤喜“一”字缩小夸张。如:“赣南那边红一角”(《蝶念花•从汀州向长沙》),一角多小,用“一角”一方面点出红军征战的艰难,另一方面又暗含“星星之火可以燎燃”之意。如“一唱雄鸡天下白”(《涣溪纱•和柳亚子》),叫曙之鸡鸣不已,词人只言“一唱”就表现了黑暗的旧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瞬间拨云见日。

用词缩小夸张。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长沙、武昌一在湖之南,一在湖之北,二者相距不远,但还是有一定的路程的,词人用一“才”一“又”把时间化长为短,形象的表现了自己对长江的亲近与内心的喜悦,这种亲近与喜悦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是分不开的。

取比缩小夸张。如“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很显然,这是一个借喻,“苍蝇”、“蚂蚁”、“蚍蜉”是这一组比喻中的喻体,比喻反动势力,此处主要指苏共及一切反华势力。词人在取比的时候,故意把反动势力喻为一些细小的事物,更能突出他们虽然白以为了不起实际上微不足道。又如“斥鸥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斥鸥”、“昆鸡”以喻小人,“大鸟”、“老鹰”以喻罗荣桓同志,二相对比,突出罗荣桓同志高尚的道德,远大的情怀。前者取比就是一种典型的取比缩小夸张。

第三篇:论欧亨利小说中的幽默与夸张

欧·亨利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共创作三百余篇短篇小说以及一部长篇小说。欧·亨利的名字经常与他那充满悬念的小说结局联系在一起。他的作品段儿精悍,多数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与品性。例如众所周知的世界名篇《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最后的长春藤叶》《警察与赞美诗》无一不让读者在惊喜过后转而深刻地反思。他的作品从各个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一面,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痛苦,赞扬了他们美好的爱情和真挚的友谊以及自我牺牲的高尚行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幽默是美国的文学传统之一。欧·亨利承袭这一传统,受同时代作家的影响,加之一生经历坎坷,使得他的幽默与众不同——充满了辛酸的笑声。他用夸张、嘲讽、风趣、诙谐、机智的幽默让读者心中产生含有抑郁、凄楚的情感从而得到共鸣。如读《麦琪的礼物》让人苦笑,读《警察与赞美诗》让人悲凉辛酸。这种“含泪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以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为例来谈一下结局所体现的幽默与夸张。主人公苏贝因为冬季的到来而无处安身作为惯犯的他想再次惹事生非“住”进监狱,可是他的运气实在“太好”,几次都被警察忽视。当苏贝走投无路想继续在路边野宿时意外地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然而本应该结束的故事却有个意外的结局,警察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了监狱。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就犹如看见黎明的人又跌黑暗一般。在大家都以为这个不幸的人终于等到了他的春天的时候,欧·亨利用他特有的方式结束了这个故事,这种黑色幽默的设计使读者不禁在结尾处啧啧称奇。而警察没有理由地带走苏贝却是夸张至极,苏贝故意惹事不被逮捕,正当要改过自新之时却被关进了监狱,夸张的结尾让读者的心一揪,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 欧·亨利很好地运用了幽默与夸张,以这样的结局深刻地反映社会善恶不分的现实。

再如《一个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的结局,故事发生在一个证券经纪人的办公室里。证券经纪人哈维·麦克斯韦尔工作非常忙,忙到忽略了时间﹑忘记了除工作以外的事情。麦克斯韦尔如往常一样工作,马不停蹄,接近中午他才发现那个让他心动的女人——速记员莱斯利小姐。于是他决定在这简短的空闲中向她求婚。他大胆地向漂亮的速记员提出结婚的要求,可是女人居然满脸泪水地回答说,“这种生意经让你把什么都忘了。起初我吓了一跳。难道你不记得了吗,哈维?我们昨晚八点钟在街角的小教堂里举行过婚礼啦”。故事在故事主人公与读者的错愕中结束。这样的结局就是欧·亨利给我们特有的幽默,而故事结局一百八十度的逆转充分地表现了它的夸张性。幽默又夸张的结尾讽刺了证券经纪人忙到连结婚的事情都忘了,深刻体现了在对财富的角逐中,人们的灵魂受到腐蚀。

欧·亨利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是幽默与夸张的具体表现。幽默与夸张又使其小说结局的具有不一样的特色。在小说《红酋长的赎金》中,本想绑架小孩所要赎金的两个绑匪结尾居然把小孩送回还“倒贴”给小孩的父亲二百五十美元现钞。结尾处写道“小家伙发现我们要把它留在家里,便像汽笛般吼叫起来,并像蚂蟥般死叮在比尔的腿上。他爸爸像撕膏药似地好不用意把他揭了下来”,孩子的爸爸抓紧孩子并表示不会抓得太久,绑匪赶紧逃走——“尽管天那么漆黑,比尔又那么胖,尽管我还是飞毛腿,等我追上他时,已经将小镇抛到一英里半以外了”。幽默的结尾夸张的表述使读者忍俊不禁。

如果说欧·亨利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是刻意为之,那么他的精妙譬喻﹑夸张新奇的语言就是无意而为的了,也恰恰是这些无意的幽默与夸张令人击掌。欧亨利小说正文中幽默与夸张的体现比比皆是。如前文所提到的《一个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中,形容证券经纪人麦克斯维尔工作非常忙就运用了夸张的语言——“他像一部高速转动的机器——开足马力,十分紧张,正确精密,从不犹豫言语,动作和决断都像钟表的机件恰当而迅速”。而《财神与爱神》中是这样形容堵车的“盛况”的——“他看到百老汇路·六马路和的三十四号街广阔的交叉路口给给各式各样的货车·卡车·马车·搬运车和街车挤得水泄不通,正像一个腰围二十六英寸的姑娘硬要束二十二寸的腰带那样”。再如欧亨利在《命运之路》中写到诗人的妻子伊冯娜歌喉,“她的歌声远在那棵浓荫覆地的大栗子树下皮埃尔·格鲁诺的铁匠铺里都能听到”。 后面又写了诗人的妻子,站在院子里,朝诗人的窗口骂,“她的骂声远在那棵浓荫覆地的大栗子树下皮埃尔·格鲁诺的铁匠铺里都能听到”。多么滑稽的重复,仅这一重复,就令我们对诗人的前后状况看的一清二楚。

幽默的语言为欧·亨利赢得了小说表现力的魅力,欧·亨利以他特有的幽默与夸张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片段,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情节设置所体现的幽默与夸张

2 幽默与夸张的效果并不只出现在小说结尾处也会在文章情节中。夸张大胆的情节设计也着实让小说的幽默感得到升华。

例如,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有这样两个情节:有一次,苏贝想通过“调戏”一名女子来达到进监狱的目的。但这貌似“文雅娴静”的女子却反过来勾搭起了苏贝。又有一次苏贝拿走了一位“衣冠楚楚”的顾客的伞,可这伞却是他“捡来的”。“简朴而颇讨人喜欢”的女子、“衣冠楚楚”的顾客都给人以端庄高贵的感觉,却做了暗娼和小偷。相信读者在读到这个情节时都感到不可理解,但细细想来这样的“伪君子”在现实社会中是处处存在。所谓高尚的上流社会成员也不都是文雅高贵,他们衣冠楚楚的背后也许是卑鄙小人,只是把自己见不得光的的行径掩藏在美丽的面具下而已。正因为内心的肮脏,才更需要表面上的装点。

另外,《麦琪的礼物》之所以经典也在于其夸张的情节设置。一对深深相爱的小夫妻德拉和吉姆为了给对方买圣诞礼物分别将自己最美丽的长发和家传的金表买掉去买了配的上金表的白金链子和配的上美丽头发的梳子。爱情就在他们分别拿出礼物之时发出了万丈光芒将读者的眼眶湿润。情节的设置使故事主人公的形象在读者面前明朗,那为爱付出的精神感动了所有人。

《红酋长的赎金》里在小孩被绑架后,欧·亨利将情节设置为小孩的调皮捣蛋使绑匪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当绑匪终于收到孩子父亲的来信时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答案。在给绑匪的信里这样写道:“我认为你们所索未免偏高一些。„„你们可将小儿乔尼送回家,并随附鄙人二百五十美元现钞。则我当同意从二位手中领回小儿。你们最好在夜间来舍下。因为邻居如果看到任何人将这宝贝孩子送回来,他们会采取什么行动,我可付不了责任。„„”读到这里大家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夸张又幽默使小说趣味横生。

2.4欧•亨利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欧·亨利的人生之路崎岖不平,艰苦而又不幸。他三岁丧母,十五岁便走向社会。先后做过多种职业的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与第一任妻子私奔成婚。他创办了并不成功的《滚石》杂志,后来又因被指控挪用银行资金而进监狱。出狱后的他虽然在纽约从事专门的写作工作,却因为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加之饮酒过度,年仅四十八岁亨利在纽约病逝。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这位命运多舛的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夹杂了太多对生活的所感所悟。他讽刺资

3 本主义的道德沦丧,描写下层劳动群众生活的贫穷艰辛,抨击资产阶级剥削者等等。都是出于他对自身不幸的一种宣泄。曲折的人生﹑丰富的经历﹑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艺术呈现成就了他的小说。而他并没有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一种情形使他创作出了很多小人物追求幸福的经历。也可以说,他的幽默是自我的一种解嘲,他的夸张是希望奇迹出现的一种美好愿望。

在欧·亨利的小说世界里,幽默与夸张是一道家常菜,似乎缺少了这两样东西就似没有点睛的龙一样。从这一点来看,欧·亨利是当之无愧的幽默小说大师。

鸣谢

在哈师大西语学院英语系进行二学历学习期间,本着努力勤奋、钻研求实的精神度过了两年的学习生活。在此感谢英语系给

4 我的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离英语知识的巅峰又近了一步。特此感谢我的班主任刘华老师,各门任课教师,以及为我批改毕业论文的李丹老师,她为我提出中肯而可行的建议,使我对于在委婉语方面的知识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了更系统的了解。衷心谢谢教过我的老师们,希望他们今后工作顺利!

第四篇:最新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

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

摘 要

修辞艺术与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密不可分,夸张是一种艺术手段,它具有审美的内涵。李白诗意象众多,天地古今无所不涉,人间仙界无奇不有,而其中尤以雄奇阔大恢宏的物象为主。李白诗善用夸张,在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歌中,出现的夸张修辞手法就有1000余处。夸张手法的巧妙应用,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显著的特点,他善于用大胆的夸张制造离奇的意象,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李白诗歌中用典、夸张两种修辞手段的方法类型、审美内涵和生成机制,探寻李白诗歌中名篇名句的艺术魅力,把握其艺术成就。 关键词:夸张

浪漫主义

盛唐气象

类型特征

深远影响

引 言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这对唐代文坛上的“双子星座”,分别以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将唐代乃至中国诗歌推向高潮,取得空前成就,使诗歌成为“一代之文学也。”白居易《与元九书》云:“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出兴,十无一焉。”确实,纵观他一生九百多首诗篇,或写少年时代的喜好任侠,如《侠客行》;或寄寓青年时的远大抱负,如《梁甫吟》;或抒写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如《行路难》;或状奇险的山川并契合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无不情志合一,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又艺术地呈现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体现了“雄壮浑厚”的盛唐诗风。可以说,在唐朝诗人中,李白就是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天皇巨星,就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对古典主义的否定,是对“个性解放”的倡导;而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则古已有之,李白的诗歌就是在继承屈原《离骚》的基础上,以强烈的感情和驰骋的想象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的基本特色。首先在处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注重表现主观的理想。像“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既有遭受唐王朝的封建统治集团的打击压抑,空有一番“安社稷”、“济苍生”的抱负而无法实现的愤懑,又有处于逆境而又不为逆境所压倒的那种“啸傲凌沧州”的气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说:“我,总觉得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说应当的来描绘它。”作者按照自己的追求表现出理想的生活, “表示了对未来社会的期望,并且暗示了未来社会应当是怎样的”(茅盾《夜读偶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进步的深化理想和审美理想,因而体现了积极浪漫主义的理想精神。其次在形象塑造上,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式,按照作家主观的情感逻辑去想象和创造形象。如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和绚烂多彩的神仙境界,这实际是诗人用以同黑暗现实相对立的一个“理想王国”,而诗人梦醒后对梦境议论抒情的主人公形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直白,则是鲜明的斗争精神的写实。再次,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诗人常常以奇特的想象、神奇的幻想、极度的夸张和奇妙的比喻及象征与神话色彩为

1 特征。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但前者以诗人自己的愁情之长为基础,后者以庐山瀑布之高为基础,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深长的忧愁和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正文

日本作家厨村百川认为,“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的世界。”李白的诗歌就是这样,“应用浪漫主义的方法,可以美化人性,克服兽性,提高人的自尊心。”(高尔基语)当然,“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文学形象中毕竟有些虚玄、隔膜,它要求我们用思想的触觉去审视作者理想化的描写对象,和作者一道走进那色彩斑斓的理想世界。

一、最是夸张添浪漫——夸张艺术添注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风格即人”。(布封语)“作家的世界观、个性、爱好、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等主观因素,决定了作家选用某一创作方法,从而在艺术风格上造成明显的区别。”①李白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又善于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1、盛唐气象滋养了浪漫诗风,极度夸张诠释了浪漫飘逸

歌德说:“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②李白一生任侠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一掷千金而无怨无悔。他诗赠汪伦而留“踏歌岸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酒祭纪叟而传“太白遗风”,“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但他从不屈膝于权贵,“玉撵每趋陪,金銮为寝室。啜羹御手调,流涎御袍拭。高太尉脱靴,杨太师磨墨。”他好道又热心政治,追求“功成身退”——既要实现用世之志,又要完成最终归隐之愿,即使不能与帝王师友,至少也要以东方朔式的轻松自由的态度事君,始终表现出独立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正是这种个性,他尤擅长以七古和七绝这两种“最清新最自由”的诗体,“乘载宽广的情感空间和雷霆万钧的气势力量”,以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

但“风格不仅直接决定于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个性,而且要受到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和民主传统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在同一时代或同一民族的作家、艺术家中,会形成竟是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当然最后还得通过作家、艺术家个人的风格显示出来。”③同样,李白的诗歌就是盛唐诗歌“气来、情来和神来”的集中体现。严羽

3 在《沧浪诗话》中用八个字高度概括盛唐诗歌风貌,即“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意思是指盛唐诗歌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力之感。殷璠《河岳英灵集》以“风骨声律兼备”作为盛唐诗歌成熟的标志。这都说明了“盛唐气象”具有博大的诗美,它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乘时而起,建功立业,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如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銥》);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不平想象发出怨怼之词。关键是像李白等“不是一味的怨悱,而是化为昂藏倜傥的义气表现”,因而体现了“整个时代的生气和魄力”。④所以说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⑤是盛唐气象滋养了李白的浪漫诗风,李白的魅力就是唐诗的魅力。

正如“阔大的理想来源于阔大的社会”一样,极度的夸张又诠释了李白诗歌的浪漫飘逸。他应诏入京前诗云:“高歌取酒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其被人误为轻狂的个性形象本身,就是一种极度夸张的精神上的自信与振奋。至于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天真放任,更是一种精神的自由酣畅至极的表露,非“谪仙”而不能为也。

2、兼容思想包孕了豪迈气质,天才诗人真实地“吟咏性情”

时代的开放、思想的解放和个性的追求,特别是“盛唐政局稳定,国力强大,经济繁荣,以及唐玄宗的开明风流,爱好文艺,无疑(对性情的发扬与表露)起了加速作用。”因此,伴随着李白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的一生,“他一方面接受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精神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要平交诸侯,长揖万乘。”⑥最终将儒道侠三者合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应该说,是这种时代的兼容思想包孕了李白理想化的豪迈气质,甚至可以说是唐玄宗皇帝的礼才方式包容了李白的高傲自负,才使得李白能待诏翰林,居宫廷而无曹司的管束,戏权贵而赐金归之。以至于直到晚年也能保持他一贯的飞扬豪迈的风貌,就连死也因捞月而仙逝,“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终歌》)王国维认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说知者深也 „„”李白诗歌这种“吟咏性情”的真实与既真也深的境界,除却盛唐,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可能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学其安身立命处可也。”(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天地有诗心,“诗歌,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类对美的极致最天真的遐想,最浪漫的追求。”⑦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的“率直”与夸张,乃是一种“诗无邪”的纯净道德的归趋,是脱去拘束,冲出羁绊,展露天才的尽兴与创造,其卓绝的才华,成为中国诗词最完美的象征,也成了后来者不可逾越的高峰。

二、雍容低缓变所适——李白诗歌夸张艺术的主要特征与审美价值

《辞海》云:“夸张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并借助丰富的想象,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以突出说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作为一代大诗人,对夸张这种创作手法的运用,诗中是信手拈来,比比皆是,而且灵活自如,奇文郁起。《李白诗选注》前言说:“李白的诗歌语言有独特的风格,艺术夸张尤为突出。”从风格上说,“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低,如首篇‘大雅久不作’多少和缓。”(朱熹《晦庵说诗》)从创作手法上说,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也不唯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辞。修辞上的夸张要适量,讲究充分的依据;而李诗的夸张往往追求过量,有的远远超过生活的实际,而又在荒唐中显得合理,我把它初步定义为“意义性夸张”。正是修辞夸张和意义夸张的综合运用,形成了李诗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呈现出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审美韵致。

1、修辞夸张:夸大与缩小,使描绘事物的特征更鲜明;

抓住对象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大或者缩小,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修辞性夸张。李白诗歌的夸张,有时是故意夸大或缩小所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

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山寺有多高?作者站在寺内,伸手可摘下星星,天上的神仙们可以清晰听到他说话的声音,读后使人感到一座高入云霄的山寺就在眼前。这就是通过夸大性夸张传达“高”的特征,化腐朽为神奇,把本来枯燥的描述,变为动人的描述,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再如《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将所描写的对象放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以“黄云万里”“白波九道”这样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产生一种崇高感。 当然,有大就会有小,夸张艺术一般包括大小、多少、快慢、长短、强弱等方面,李白诗也然。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如《侠客行》赞美侯赢、朱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通过对情景、人事、空间、宇宙等有意识的缩小,或表达无尽的友谊,或表达信诺的可贵,或表达视界的高远,给人以普遍的而非个人的印象,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称道。 李白诗歌的夸张,有时也表现为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有人把它成为“数字夸张”: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三千尺”肯定非实指,而通过它,我们领略到了庐山山势险峻,高大雄伟,瀑布水流飞驰,一泻千里的壮观场面,也体会到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风格。诗人用“三千”、“九天”相映衬对照,形成了双重夸张,写出了大瀑的汹涌威壮,山崖的崔巍陡峭,气势的惊心动魂,在想象中变换空间,以壮大气势,令人心悸,更令人神往。⑧

无论是数字夸张还是其它夸张,能使描述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切强烈,则极尽抒情言志之功了。可见,“超拔的夸张(无论是叙述式的还是描写式的夸张),其艺术效果有二:一是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二是能使读者在感情上引起震动。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它艺术地表现了古老蜀道那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风貌,人誉之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河岳英灵集》)⑨

当然,运用夸张,应以现实为基础,做到夸张其词,而又合乎情理。鲁迅先生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是我们立刻知道燕山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漫谈“漫画”》)

2、意义夸张:真实与变形,使社会生活的本质更突出。

“要讲究夸张的适度。不追求片面的夸张、表面的夸张,不追求群众难以理解的夸张。讽刺性要求夸张,但这夸张应是正确的夸张、适度的夸张。夸张、变形要是地方,要是火候,不面面俱到。夸张、变形必须造成深刻的意义,不要浮夸。浮夸,就是空虚、空乏的表现,那是没有艺术力量的,也往往会冲淡或歪曲了本质的意义。”⑩这就自然让我们想起了李白诗歌中的另一类夸张,看似言意悖论,细析又合乎情理。如《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苍梧山上的白云都为晁卿衡的沉海而愁容惨淡,低回萦绕,不忍离去,可想而知作者的悲痛了。这里“景语即情语”,自然成为人情的分享者,约翰鲁斯金把这种现象创造性地称为“感情误置”。⑾其实就是一种感情的夸张,从创作手法上说,我姑且把它称为意义性夸张。

再如《长相思》:“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渡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闺人思夫,而相思之苦,竟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且美妙的眼睛成了一口泉眼,可谓夸张了;而难以理解的是,她还要那面镜子为她作证,证明她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是因为思夫“断肠”才变成了一口泉眼,几近于荒唐;但夸张中彰闺情,荒唐中显真实,读来分外动人。

再如《秋浦歌》

(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现实生活里,谁能有三千丈的白头发?明显不合实际,可表现“愁”的深重、浓烈,却又完全符合艺术的真实。

在这个意义上说,言意悖论也是文学艺术的特质,它的产生根源于语言的本质和艺术的超越性。语言的本质特征就是它的概括性,它总是反映一般的、某类物象,对于人类深藏的、绵绵的情感,它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可艺术的超越性,总是让人们在欣赏品评时,不仅超越意象,而且也超姚悦了语言本身,在捕捉到某种深层的神秘的意蕴的一刹那,溢满心间的是那种最流畅最富于质感的情绪波动。⑿

在李白的诗歌中,夸张的佳句很多。中科院文研所的《中国文学史》指出李白“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

三、天纵逸才谪仙人——李白诗歌夸张艺术对后世诗词的深远影响

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那浩瀚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具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1、从李白诗歌语言的“入俗之美”到刘禹锡的素朴民风

李白的诗歌语言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句,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他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是李白诗歌清新自然风格的形象化概括,也是他学习民歌语言风格的结果。

如:“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语言朴素简洁又活泼生动,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味。至于“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句,前者是极度的夸张,后者就是分明的口语,前果后因,白发浓愁,回味悠长。如果把它改为“白发三寸长”,虽符合生活实际了,但是诗歌的意味就没有了。而“白发三千丈”这样言过其实的大话,能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就是其清新自然的民歌语言的升华。

李白这类向民歌学习的夸张语言比比皆是,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这是夸张拟物,像“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愁来饮酒二千石”(《江夏赠韦南陵冰》),则是夸张口语;而《静夜思》、《玉阶怨》、《越女词无首》《巴女词》、《襄阳曲四首》、《横江词六首》等,都是拟乐府作品你的绝句佳作,又具有清新淳朴的民间气息和生动活泼的民歌情调,读来都使人耳目一新,别有一种美感,富有“入俗之美”。这里的“俗”不是庸俗,而是风俗,“是一种因自然条件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具有民族色彩、地方色彩的风尚与习俗。”从内容说,它反映本民族的生活特点;从形式上说,它采用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从美感角度说,它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因而产生特殊的魅力。⒀明代胡震亨《李杜诗通》说:“太白诗宗《风》《骚》,薄声律,开口成文,挥翰雾散,似天仙之词。而乐府诗连类引义,尤多讽兴,为近古所未有。”

这对中唐的“诗豪”——刘禹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史》称刘诗“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词彩丰美而笔致流利,造境明丽清远而风神俊爽,又有一种恢弘的气度,骨力豪劲。”⒁他和李白一样,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其根本原因就是对自我信念的坚守而根植深广的忧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即使他多次遭贬流放也毫不屈服,依然满怀信心,“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且风骨苍劲”,如《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何处去,前度刘郎今又来。”“桃花”与“菜花”的隐喻夸张中,洋溢的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再看他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杨枝词》“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长倩猜。”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清朝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说:“刘宾客之能事,全在《竹枝词》。至于铺陈排比,颇有伧俗之气。”

2、从李白的夸张浪漫主义到毛泽东的革命现实浪漫主义

“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陆游)”李白的夸张浪漫主义对后代影响深远。不说中唐韩愈一派崛奇横放的浪漫主义风格,李贺瑰丽冷艳的唯美主义诗风,单是宋代的陆游,就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他用夸张的手法,或单独描写自然景物,或描写社会生活,更多的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抒情写意。“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里河长、山高、泪尽,于夸张中快意骋情。

正如《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所说,“夸张的手法到了陆游手里,成了他书法爱国激情的强有力的工具,对于增强他作品的政治性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像“一身报国有万死”(《夜泊水村》)“先挽银河洗蒿华”(《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在极度夸张中增强了政治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陆游如果不使用夸张手法,他诗歌的思想政治内容和艺术感染力,一定会大大地减弱。”⒂直至现代最伟大的诗人毛泽东,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自铸雄奇瑰丽词”,写尽时代历史风云。如“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念奴娇昆仑》)、“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到韶山》)夸张修辞,烂熟于胸,得心应手,恰到好处,既现实了英雄本色,又工求至善,“他创作的每一首诗词,虽都立足于现实,但却都闪烁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芒,充满着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和热切希望,他的诗词也就成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辉典范。”⒃而想象奇伟,风格浪漫的毛泽东诗词,以其浓厚的中国特色,成为祖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光辉遗产。

参考文献

[1]①③刘以林主编《文学常识》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78页。 [2]②《歌德谈话录》第39页

[3]④余恕诚著《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69-73页

[4]⑤⑥⒁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335页、336页、393页。

[5]⑦销路编著《诗化人生——文学的内涵》济南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37页 [6]⑧秦崇海《试论李白诗歌语言的数字夸张艺术》

[7]⑨金章才《诗贵有奇趣》文见《文学知识》1988年第7期第26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8]⑩赵曙光《讽刺性微型小说》文见《文学知识》1988年第8期第35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9]⑾【美】刘若愚著、王镇远译《中国文学艺术精华》黄山书社1989年8月第1版第5页 [10]⑿(葛定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文见《文学知识》1988年第9期第27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11]⒀俞汝捷著《小说24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3月北京第1版第74页 [12]⒂夏文昭、徐召勋《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第32页

[13]⒃王永胜、张伟主编《毛泽东的诗词艺术》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92页

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致谢

致 谢

本论文是在学校导师郭栋的指导下完成的。再次向导师表示最深切的感谢。也衷心感谢其他所有人在从论文课题的选定到方案的确立,直到课题的研究以及论文的撰写整个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在此,对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家人,朋友和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

第五篇:描写花的夸张句__描写秋天的夸张句__描写冬天的夸张句

描写花的夸张句

1.那一朵朵花儿像是一个个花枝招展的姑娘一般。

2.春天到了花儿都蒸蒸日上的长着,如同一个个孩子般。

3.一片片花海,一眼望不到头。

4.一朵鲜花就能取得一个女人的心。描写花的夸张句__描写秋天的夸张句__描写冬天的夸张句描写花的夸张句__描写秋天的夸张句__描写冬天的夸张句。

5.一朵朵鲜花,红的刺眼。

描写秋天的夸张句

1.秋天到了,树叶都落了,像一片海

2.落叶,是秋带到大地上的孩子,离开母亲的束缚,依旧活泼

3.秋天,丰硕的果实饱满得几乎要溢出水来。

4.秋天,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她那轻飘的衣袖为人们遮风挡雨,将丰收的果实奉献给人们。

5.秋天,就像一个善良的孩子,他那柔软的身躯拂去太阳的#from 夸张句:描写花的夸张句__描写秋天的夸张句__描写冬天的夸张句来自 end#焦热

描写冬天的夸张句

1.冬天到了,寒流也来了,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整个世界穿上了白色的外衣。描写花的夸张句__描写秋天的夸张句__描写冬天的夸张句文章描写花的夸张句__描写秋天的夸张句__描写冬天的夸张句出自,此链接!。

2.滴水成冰:水滴一落下来就成了冰。

3.这年冬天,地都冻裂了缝,小北风像刀子似的猛刮,大雪满天飞

4.一阵阵寒风刮过树梢,走过树下的人们感觉就像被冰块冻住了似的。树枝上原本还有几片枯叶,现在已经被寒风刺骨的北风刮去天涯海角

5.寒风吹在脸上,疼得像刀割似的。说句话都能结成冰了。描写花的夸张句__描写秋天的夸张句__描写冬天的夸张句中小学生课本同步造句-名词解释。

6.冬天,整个世界成了只大冰箱,山冷得在颤抖,河冻得僵硬了,空气也似乎要凝固起来。

7.一阵寒风吹过,满山的树都冻住了,死气沉沉。

上一篇:手工制作相框范文下一篇:上海海边沙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