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历史书评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流浪的历史书评范文

历史深处的忧虑书评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书报告

文化碰撞下诞生的自由国度

美国,这个与我们隔太平洋相望的国家,是如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我们认为的除了自己国家以外所最为了解的国家。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历史政治,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谈到关于美国的一切。它仿佛是我们对外国文化认知的起点,常常带给我们一些关于异文化交流真理性的启示。之所以称其为“真理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多元文化的交织使它拥有了丰富而杰出的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它的开放性使人们能够获得各具特色的国际体验。然而,或许恰恰是由于它文化的复杂性,我们也难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美国。

一、关于本书

每次看完有关于美国种种的电影和书籍,我总能获得与先前不同的感受。它们向我讲述美国文化的丰富与新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虽然共同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却引领我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观察美国这个“不简单”的国家。《历史深处的忧虑》也是这样。作为“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书籍之一,这本重点讲述美国法律、政治制度及思想原则的书以一个中国移民的视角对美国社会进行透视,用长信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生动地描绘着一幅生活的写实画卷。移民、种族、自由、平等,这些关键词下的美国究竟呈现着一种怎样的形象?它们之间又有何种微妙的联系?我们又该怎样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待这种关系呢?这本书让我带着这样的疑惑去探寻作者的思想踪迹,从历史的古今到社会的百态,重新认识这个国家及它的独特个性。有趣的一点是,本书的作者林达,是一对美籍华裔作家夫妇共用的笔名,他们以朴实自然,富有洞见的文字风格独树一帜,曾被誉为中国的“托克维尔”1。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移居美国后,他们因同样的谋生劳作开始和美国的普通人建立友谊,开始一步步地了解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他们正像是一座横跨两道文化河岸间的桥梁,试图改变我们对美国的刻板印象。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二、走进美国:迎接真正的国际化

打开这本书,就像一个普通的移民一样,首次踏上一片全新的土地,我们总会开始急切地嗅寻身边的各种文化气息。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大国,常常被称作“世界人种的大熔炉”。自新大陆开辟以来,这里汇集了来自欧洲大陆的“先行者”,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被迫来到这里的非洲黑人,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亚裔民族,以及最最本土的印第安人„„不同的人操着不同的口音,在这个大环境里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这是怎样一幅灿烂的图景!这里有全世界最奇异和纷繁的思想,最聪明和最凌乱的思路,最清楚和最不可理喻的逻辑,最惊人和最怪诞的行为。世界上很难再找出一个向美国一样如此流动变化的国家,这“是任何一个美国故事的大前提”。而最能体现这种特殊性的便是大都市纽约。这是一个文化极易“触礁”的地带,置身于其中的人无可避免地陷入急速的漩涡之中。这个“大苹果”的真正滋味,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品得出来。曾经有一个笑话这样形容纽约:如果你爱她,送她去纽约吧;如果你恨她,送她去纽约吧!美国社会的复杂性从中可见一斑。

然而,另一方面,民族的复杂性与文化的多样性也常常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对每1 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杰出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著有社会学经典著作《论美国的民主》。

一个初进入美国的人来说,“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这即是所谓的“文化休克”吧。我们总是在没有真正进入某个国家前,试图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关于它的一切;当我们自信满满地认为我们对其已经有了八九不离十的概念的时候,却会在偶然间发现事实与我们臆想的完全不是一码子事。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就让人忍俊不禁:一次春节晚会的小品中,一位父亲掷地有声地对其在美国留学的儿子说,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让他们美国人来给我们刷盘子!台下随即爆发出一阵如雷般心有共鸣的掌声。在之前,这种场景定会让我热血沸腾,但作者却说,这完全是不了解美国社会状况的表现。其实,在美国,雇用中国留学生的一般都是亚裔的经营主,也就是说,存在中国人欺负中国人的情况。多么出人意料!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刻板印象常常阻碍着我们进行交流,获取正确的信息。这是很难避免的。不过,我想,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美国这个问题,就算把整一个美国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摆在你面前,你或许还是不能说出一个标准的答案来,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捉摸,永无止境的东西。

三、种族歧视:纷繁交错的真相

文化的正面碰撞往往导致各类偏见的产生,而当偏见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态势,并且不断向外延伸,这就形成了饱受诟病的“种族歧视”主义。美国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臭名昭著的3K党始终举着白人至上的旗帜,用宗教般的狂热对付与他们肤色相异的人种;犹太民族在经历了二战的悲剧后,仍然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境地;被迫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们,组织大游行的场景还时有发生„„这是我们在美国社会能实实在在看到的、也让人揪心的一幕幕。这不仅仅是历史根源和政治体制的关系,文化因素依然是一个我们所不能忽视的话题。

不要说种族,就光拿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来说,由于各自风俗习惯和文化导向的不同,也会引起这种严重的“歧视”现象。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居民一般总会产生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与中西部的人们小心翼翼地相处,保持着距离感。这仿佛已经成了一种常态。而种族歧视就可以被看成这种地区主义的扩大化,只不过由于牵扯到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这种“偏见”被提升到了政治问题的高度。

其实,我想,如果我们单单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种族歧视”是几股截然不同的文化支流交汇相融中一个必经的过程。显然,美国这个世界文化大观园正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它并不是历史的倒退,也不是社会畸形的表现。因此,它的存在也就无可厚非了。

四、自由与公平:文化多样性下的选择

“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再度活跃、强大和生机勃勃的国家。但仍有许多高山需要攀登。我们不会止步,直到每个美国人都能享受完全的自由、尊严和机会,像生来就有的权利一样。我们生来就有权利成为这个伟大国家的公民。”

——美国前总统 里根

尽管从上面看来,种族歧视一直是美国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但恰恰有趣的是,那座高耸的自由女神像骄傲地宣告着美国是“最为自由与公平”的国家。如果单单从这两个矛盾的主题来看,你可能会发笑,但是,我们不妨这样想想,或许正是由于种族矛盾问题的长期存在,人们的观念中越发强烈地燃起一种追求自由与公平的渴望。再进一步说,之所以在美国这种渴望如此强烈,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民族和文化的多元性,各种不同的理念原则和文化体系也只有在“自由与公平”这一个方面达到所谓的“共识”。

于是,我们看到,总统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受到各个阶层的攻击,人们可以随时入党或退党,你常常可以在公开场合自由发表自己言论的人„„“自由”似乎是美国人生活的主题。就拿美国人合法拥有枪支武器这一个事例来说,在中国及其他一些民主国家,让公民自由持枪的行为似乎是不可理喻的,我们也曾见证过很多枪击悲剧的发生。那么,美国为什么还坚

持到底呢?作者这样说:“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这种权利,不是任何人给予人民的一种恩赐,而是一种天赋人权,是一种用于防止政府权利无限扩张的一种预防措施。”这么看来,我们便可以理解,在这个自由高于一切的国家,任何威胁都阻挡不了他们追求自由的脚步,即使让他们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

公平往往与自由相伴而生。追求公平即为实现自由理想的重要途径,而美国人实现公平的重要途径便是法律的制定。在这本书中,作者也重点讲述了美国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个人主义是美国主导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前提下,法律也更加显现出其重要的一面。保证公平,维护民主,法律必须十分谨慎,因为它要使尽可能多的人享受到利益,而这些许许多多的个人利益也是国家利益的基础(书中提到,相对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美国人更珍视前者)。作者生动剖析了曾经轰动一时的“辛普森”案,反映了法律在普通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着实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障每个人的公平。这也就更利于我们理解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怎样在严峻复杂的国家形势面前达到一种共识,怎样保持国家机器间的平衡。这是一种挑战,然而挑战背后的是前所未有的成功与接踵而至的伟大。美国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这一点。

最后再说说本书的书名——“历史深处的忧虑”,若是从历史的纵深面和社会的广阔面来分析,我可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综合美国移民的大环境与文化的交错重叠,可以想象,这种藏匿在历史深处的忧虑即是对美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社会百态的思考,这种思考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再从其中得到一些对我们国家的建设有帮助的成果。这个目的,我想,也应该是每一本跨文化的书籍所拥有的共性。

仅仅通过一本书去了解一个国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好在它能在潜移默化间纠正一些我们关于他国文化的偏见与误解,从一个不至于“南辕北辙”的角度认识和分析外国社会。这也是对于我们今后或许成为优秀的跨文化传播者的一种有益借鉴。

第二篇:历史书评《三国演义》(定稿)

历史书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想必大家都读过,里面性格迥异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明贤德的刘备,奸诈骠勇的曹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赤胆忠心的关羽,英勇善战的赵云„„那么多生动鲜活的形象共同构建出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将我们的思绪一同带回东汉末年那个纷飞的年代。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为基础写的,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将读者的目光仅仅吸引住。从黄巾起义到董卓乱政,其中桃园三结义、曹操的崛起到三足鼎立的局面,最后三国归晋。故事连贯顺畅,起伏有致,令读者酣畅淋漓。

书中的语言精炼简洁,明白如话。和过去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也更加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火烧赤壁。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这一片段体现的淋漓尽致,孙权的犹豫和抉择,周瑜的深谋远虑,以及刘备的立场表现„„孔明舌战群儒,中间年轻的孙权在老辈的大臣面前不敢决定,但最终被孔明说服让吴国与蜀国联合,一起攻破曹营。观天象,孔明算好东风到来的时机借用火攻,成功击退曹军。周瑜打黄盖,巧妙地利用苦肉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后曹孟德败走华容道,这一片段才收住笔。每一细节和紧扣主题,都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重叠在一起,才共同构建出一部严谨完整、充满传奇色彩的小说。

中国有句古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记得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当时读的是注音插图版,只能简单了解一下故事梗概、分辨忠奸。而后便是初三时,第二次读的是更加详尽专业的版本,于是也有了不同的体会。精妙的布局,严谨的故事结构,各人物之间微妙的联系,丰富饱满的内容。可以说我是边看边思考的,从一部书中学到的不只是故事内容。

或许《三国演义》与史诗有些不符,或者它的艺术加工较多,或者人物性格有些固定模式化,但它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典范,值得人深思、品味。

第三篇:关于流浪猫流浪狗调研的个人总结

——胡萍

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救助流浪宠物”结束了,但是留给我们的记忆,带给我们的意义并没有因此而结束,这次社会实践收益匪浅,受教终生。

在开始行动之前,从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田阿姨的救助站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一个人挑起一百多条狗、几十只猫的生命担子确实很不容易。外界的不理解也给她带来了精神上的困扰。我好奇着什么力量让阿姨迈着坚定地步伐在风雨中走了十几年

对田阿姨的第一眼映像是她的衣服比较旧,鞋子有点破,脸上满是沧桑,感觉就像旧时代那些不停劳作的人民,从这便能想象她的生活多么艰难。那天我们迷路了,阿姨骑着自行车亲自来接我们,烈日高照,我们很感动。当她知道我们给她买了西瓜,她表示不喜欢学生破费,学生也是没有收入来源的。当时便很感动。那时已经一点多了,阿姨还没吃饭。她问了我们吃了没,我们当然吃了啊。她去买了凉皮,说,给我半份就行了。当时心中很不是滋味。

在阿姨的带领下,我们向着她的收养基地走去,一路上和阿姨聊天,阿姨挺善谈的。当我们问到阿姨为什么现在才吃饭?她说:“我平常吃饭一直没规律,一个人照顾这么多猫狗,没法规律吃饭。在家也不能做饭。一会儿这条狗有事,一会那两条狗打架,根本没法做饭。长期不规律饮食,导致了胃出问题了,有胃溃疡„„路上阿姨在几个地方停下来,告诉我们那几个地方有狗(猫)在,从裤兜里拿出火腿肠,叫唤着小狗的名字,喂他们。阿姨说得随身带着火腿,因为随时随地会有流浪猫(狗)出现。一路上在好几处停下,阿姨叫着一个个名字,给它们喂食,跟我们介绍它们的来历。如数家珍。阿姨自称是它们的姥姥,叫那些流浪猫(狗):“孩子”可见阿姨对它们的爱又多深了!当听见一阵阵很吵闹的犬吠声传到耳中,我们知道到了目的地了。阿姨打开门,我有点吃惊了,不大的地方,好多好多狗狗啊,各种各样的,用阿姨的话说就是“八国联军”啥种都有。我们看到阿姨住的小屋,不足十平米,很简陋,是砖搭起来的,里面啥家具也没有,有的只是一袋袋各种狗粮,占满了空间。没有床,只有一张沙发,很窄很窄。当被问到这些狗狗猫的花费是多少时,阿姨说仅仅粮食,每月至少得一万块,不带水电费,不算生病之类的花费。每个月给这些“孩子”如此之多的花费,而她自己呢,没有一件好衣服,没有好好吃一顿饭,自己落下一身病,不去多花一分钱治疗。她说到前几天,狗狗吵闹时,半夜起来,突然不能动了,后来被人送到医院急救,医生说她的病情很严重,要做检查,当听说做一次CD得九百,她放弃了治疗,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继续照顾她的宝贝们。在交谈中我们知道阿姨以前是个北京市的公务员,在三十九岁病退,在北京城开了家花店,生活很好,看到阿姨以前的照片,气质很好,穿戴大方,现在的她已经一点也不在乎穿戴了,即使破旧的衣服也毫不在乎。

从阿姨“家”回来,我感触颇多,如此有爱心如此有原则的人,说实话,在现实中我还是第一次遇到。面对现在的窘境,阿姨虽有无奈,但并没有被这打到,她的一句话让我们很感动:“有我一天,我就想办法给这些孩子(意指小猫小狗)弄吃的,照顾好他们。”清楚地记得阿姨给我们的忠告:“别因为一时兴致来潮就去养宠物,得好好想想,是否真的能够养他们到终。宠物也是生命,别随便对待。”她还建议我们这些学生以及还没能安定住所的人别去养宠物,以防又多了些流浪的生命。

我们为宣传阿姨想传达的思想以及向社会宣传关注流浪猫流浪狗,特地做了宣传画报。团队成员都不是绘画专业的,大家为了共同的心愿——给流浪狗流浪猫一个温暖的家,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为这凝聚着阿姨的心愿、我们的爱心的宣传画报给做好。很辛苦但很值得。

整个社会实践结束了,但我们会继续宣扬阿姨的爱心,继续去呼吁社会共同努力,减少流浪狗流浪猫的数量,给生命一个平等的机会。

第四篇:《飘》的书评

《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飘》,是我最喜爱的书。喜欢斯嘉丽的勇敢坚强,喜欢瑞特的机智果断,喜欢玫兰妮的外柔内刚。

我想看过《飘》的人,一定会和我有着一样的感受对斯嘉丽又爱又恨。爱她,是因为她的勇敢坚强,她对土地的执着。现实的她太过于坚强了,经历最糟糕的时候,都不曾哭过,她把背挺得直直的,卸不下自己的担子,她要与生活做最艰苦的斗争。恨她,是因为她愚蠢的坚持自己对阿希礼所谓的爱,而无视瑞特所为她付出的深情。她任性的就像个小孩子般。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直到瑞特不再爱斯嘉丽——他爱不起了——斯嘉丽才发现自己的爱应该属于谁。可是,“那就是你的悲哀了。”瑞特疲惫地说。他放弃了斯嘉丽,当放弃也成为一种习惯,相爱也变成一种奢望。

瑞特,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却仍和旧时代格格不入,他有锐利的眼睛,可以在乱世找到自己的处身之道,他对国家有热情,即使他明知必败无疑,却仍在最后关头入了军。他爱斯嘉丽,但他更了解斯嘉丽,所以他从不说,只是通过行动表达,而斯嘉丽却从来不想去了解他。在看到自己心爱的女儿死去的尸体后那哀莫大于心死和万念俱灰的恸楚,他给斯嘉丽的爱得不到回报,只能把爱全部转嫁给了女儿,把女儿当做他生命的支柱。也只有父爱可以给予瑞特一种真正爱的感觉,而如今连孩子都没有了,一个缺乏亲情的男人就脆弱的不堪一击。他抱着女儿的东西在她的小房间里呆了一天又一天,企图可以梦见女儿。深锁的眉头,眼角残留的泪痕,凌乱了白了好多的头发,以及手里女儿的衣服,这样的瑞特透过纸面就这样喷

薄而出,伤了心。最后,他绝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没有勇气再去尝试,他累了。

"这是“Tomorrow is another day!《飘》的经典话语,以此最为结局。有的人想续编《飘》,

但我认为就这样给读者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或许斯嘉丽挽回了瑞特的心,或许瑞特已经无法再去爱她了……

第五篇:流浪的台湾

流浪的台湾,归来吧

寻甸县仁德镇第二小学

今天,我们上了《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的第三课——《祖国的宝岛台湾》,心里有很多感受。

以前,我只是听爸爸说,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等国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然而,好景不长,以蒋介石为“总统”的国民党一九四九年又将台湾分割出去。自此,台湾便一直与我们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六十一年过去了,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我猜测,台湾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肯定早已改变了。有时我还会想,台湾再过几年不统一,会不会变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如果真的那样,那可不得了。

可是,学习了《祖国的宝岛台湾》这一内容之后,我的看法就改变了。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对有关知识的了解,我充分的认识到,台湾虽然处于与祖国分离的状态,但台湾同胞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依旧不变:他们和我们一样过春节、闹元宵、包粽子、赛龙舟、吃月饼;平常吃的是米饭、饺子、面条、汤圆、小笼包等家常饭,而不是西餐;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字大多还是方块字,到处听到的是闽南话、客家话、江浙话等我们在大陆上常听到的中国方言„„几乎处处都感觉得到中国风。这些现象表明,台湾虽然还在外流浪,但台湾同胞时刻心系祖国。

从一九七九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到一九八四年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方针,直至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以及开放大三通,说明了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我坚信,随着两岸交往增多、互信增强,两岸关系会变得一天比一天好,有朝一日定会让母子相拥在一起。

心相系,脉相连,归来吧,台湾!回家吧,游子!祖国母亲盼你早日归!

- 1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流浪的历史书评范文】相关文章:

爱的教育书评范文05-23

流浪的歌手范文05-20

论法的精神书评范文06-13

流浪猫的来源范文05-29

流浪猫的故事范文05-29

书评范文05-15

飘书评范文05-15

书评网范文05-15

书评请范文05-15

书评书范文05-15

上一篇:亮身份活动方案范文下一篇:廉洁自律保证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