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兄弟书评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余华兄弟书评范文

余华《兄弟》

读余华《兄弟》有感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其前期作品被认为是冷血的,没有人情味的,但后期作品逐渐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我想谈谈我对《兄弟》这篇小说的看法,

读完了余华的《兄弟》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不是亲身的兄弟可以如此相亲相爱,李光头和宋刚,虽然不是同一个父母的孩子,但仍然相处得很好,尽管什么都不懂,但是即使是关系很好的兄弟,也会在现实面前低头的。

文章塑造了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兄弟形象

李光头从小或许受父亲的影响,十四岁就偷看刘镇上女孩子的屁股,被称作“李屁股" 而且凭借这一本是,吃到了好多人们寐以求的三鲜面。镇上的人们虽然对这个李光头有点儿反感,但是不得不佩服他的这种本领,而且这些人也希望从李光头那里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这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弱点,贪婪。而李光头对也因自己有如此大的本领而自豪,因为这可以让他有面吃。李光头也是一个自大的人,总以为以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征服自己喜欢的姑娘林红,但是在知道林红喜欢宋钢的时候崩溃,但是这并没有让他疏远宋刚,对他一如既往的好,而且李光头也是一个有生意头脑,敢想敢干,很有人情味儿的一个男子汉,虽然李光头是一个大粗人,但是很有生意头脑,因为宋钢与林红结婚,李光头愤然结扎,而后想童铁匠,张裁缝,关剪刀,王冰棍,余拔牙,苏妈集资七千块钱打算开个衣服制作厂,自己一人去上海联系顾客。但失败回来了。这些并没有把他打倒,他回来之后

想继续做福利厂厂长,但政府不答应,于是他在县政府静坐示威,而在这期间自己收垃圾开了一个垃圾处理厂,让政府不得不妥协,宋刚刚开始每天给李光头钱买吃的,但是在林红的离婚威胁下,与李光头断绝了兄弟关系。李光头开始收破烂,最后竟成为了一个垃圾收集站,赚了大钱!还清了童张关余苏的钱,他是一个有志向,有远见的人,而后去了日本,回来之后,在刘镇开了服装厂,洗澡堂,饭店,为刘镇提供了吃喝住,有生到死一条龙服务。成为了刘镇的GDP,每天接见记者等,成为刘振的人大代表,风光一世!

余李光头相比,宋刚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孩子,

宋刚的父亲宋凡平在文革中被批斗而死,母亲李兰在几年之后因疾病而死。在宋刚的爷爷去世之后,跟李光头生活在一起,相依为命,后他们俩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宋刚在五金厂,李光头在福利厂。两个人依然感情如故,这期间,李光头在福利厂干的很出色,成为了自封的李厂长,两个兄弟感情出现破裂那是因为林红,宋刚喜欢林红,但碍于对母亲生前的许诺,拒绝了林红,内心的痛苦让他上吊自杀,被李光头及时救起。而后两个人结婚了,在一起了。从此两个兄弟感情疏远了,宋刚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在五金厂老老实实工作,下岗后做了搬运工,扭伤了腰,生活拮据,李光头让他做副总裁,他不去。他跟林红的感情也慢慢的冷却!最后无路可走在林红的请求下去找了李光头,李光头给他钱治病,派他出去宣传,不惜隆胸。在这期间,林红与李光头也发生了不正当关系,宋刚知道之后卧轨自杀!而李光头在宋刚死之后也过期了隐居的生活,研究俄语,最后小说以李光头说

宋刚是外星人而结尾。

这篇小说的结局发人深省,两兄弟的感情由近而远,最终宋刚无奈而死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生活的现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爱情和金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追求的,因为爱情两兄弟感情渐渐疏远,又是因为金钱因为生活,两兄弟的自身利益自身欲望已经不能顾忌伦理道德了,从而造成了这种结果。

余华的这篇小说不仅生动反映了人性的真善美,不是亲兄弟,却可以有那么深的感情,真是让人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人性的弱点,讽刺了人们的这些真善美在现实的利益诱惑面前是经不起考验的,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对现实社会的反应,引起人们反省。

第二篇:读余华《兄弟》有感

谭伟

第一次接触余华,跟大部分人一样,是从《活着》开始,开始着迷。接下来是《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一部部沉重而细腻的作品,向我展示了一个个余华的精神世界。

工作久了,因为忙碌,书也翻得少了。翻箱倒柜,在衣物箱里抽出了余华的作品全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兄弟》,一部余华10年前完成的作品,10年前已看过的作品,然后重看了一遍。

李光头和宋刚两兄弟的故事,特别留意书的封面的标题,"兄"是白色的,"弟"是黑色的,其余是一片蓝。未翻开书的内容就已被这三个颜色所吸引,余华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本书的基调:在波涛汹涌的蓝色海洋中,阳光、善良、内敛的哥哥与狡黠、聪明、奔放的弟弟,兄弟俩传奇而曲折的一生。

故事的背景依然是余华熟悉的文革和改革开放后的时期,我发现余华的作品都离不开这两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可能跟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他是从牙医的职业开始写作的,那时候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他的作品中也不止一次的出现了各种怪诞的"牙医",这是题外话。

宋刚是兄,李光头是弟,两个人异父异母,性格截然不同。但都坐上了命运的这艘大船,在浩瀚无际的大海中,艰难前行。余华将这段历史的沉重通过幽默、怪诞的笔墨缓缓展开,如同用毛笔在创作一幅山水画般,线条或粗或细或重或轻或长或断或延绵或中断,让人随着各种高低长短深浅的轮廓跟着跌宕起伏,连呼吸都是断断续续的。

一幅幅历史画面的铺展,带人回到那个年代。善良的宋刚最后却不得善终,卧轨自杀;狡黠的李光头腰缠万贯、富可敌国,最后甚至坐上飞船去外太空。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结局,让人怀疑善良、忠诚、爱情、努力的真正意义。

故事发展的脉络一目了然,但每段急转直下的情节安排让人唏嘘不已。金钱背后暴露的人性丑恶、扭曲的人物形象、荒诞的人物性格,一波接一波,一环接一环,一面接一面,没有结束的边缘。看完,抚卷长叹,很长一段时间还会被书本的世界所笼罩着,乌云、冰冷、黑暗,久久不能忘怀。

有时想想,如果自己出生在哪个年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活法?随着历史波浪滔天的潮流,大起大落,奔腾不息,流离失所,居无宁日。后来终于想明白,无论哪个时代、哪种活法,根植于内心最深处的那份倔强、不安分终将主导一切。

王朔说:文化太可怕了,像食物一样,不吃,死,吃了便被它塑造了。

看的书越多,越觉得人生来迷惘,像《阿甘正传》电影开头的那片白色羽毛般,被或轻柔或凌冽的风吹着、托着、拽着、扯着,起起落落,经过一片片树林、一块块草坪、一条条马路、一群群人流……最后落在谁的脚边,被捡起、被踩踏、被忽视,然后,继续着心安理得的漂泊。

第三篇:余华兄弟读后感

(一)

感觉《兄弟》就文字的表述上来说,和易中天还是有很大差距。

从表现人物来说,很多时候还是给人很突兀的感觉,就是有时候,他突然交待的人物的特性让人觉得和之前的阅读很不符合。

不过余华要通过这本书灌输了他的什么样的人生感悟,这个肯定是很有深度的。

李光头这人不是个简单的小流氓,不简单,有非常坚强的神经,所有后来才成为亿万富翁。你能不能达到这点你就问问自己,你能不能做到,满街人都指着你议论,指点说你是个大流氓,你还自我感觉很好?

也正是因为这样,李光头雷厉风行,他就是奉行着自己非常简单的逻辑,用坚强的神经去做了,很多次之后就成功了:他想看女人屁股,就去厕所偷看了;他喜欢林红,就死缠硬缠„„

我非常欣赏宋凡平这个人,心里也为他竖起了拇指。他最让我钦佩的是: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微笑。那种对生活的态度,对爱人的态度,真的近乎完美!(在文革被批斗的时候,还说去看海,说要不然这么好的天气,不去看海岂不是浪费了;朋友,你能在遭遇不幸之后仍然对着湛蓝的天空感叹:哇,真美么?),虽然这个是小说中的形象,是任你去相像的真空中的完美形象,但是那灵魂,越出纸面,深深感染着我。

宋刚,是个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如果说李光头是个神经坚强的人,那他简直就是庸人自扰。林红的爱情就在面前,他就那么活活地给糟蹋了„„不过我感觉我很像他,太在乎别人的想法,于是自己把自己的想法不断推翻,却不能坚持某个哪怕是暂时看来是错误的做法„„我没有看完,不知道他是不是后来改变了,但是我想,我会去尝试在这点上改善自己:我绝对会明确追求自己明确知道自己很喜欢的东西,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

小说构建了非常完美的人物,浪漫的故事情节,还真的让人陶醉„„

我看完下部了,感觉有些上边说过的话我是要收回:

显然,纵然李光头暴富,余华还是对之不屑——等一切浮华褪去的时候,剩下的还是真情。

纵然宋刚一生胆小拘谨,但她们小两口恩恩爱爱十余年可歌可泣!

下部整个为我们呈现了现在整个社会的缩影,个人感觉,就其写法,也非常符合这个时代的特征,非常毛躁,不如上部好。

上部和下部,宋凡平和李兰,宋刚和林红,这两对恋人,都被拆散了。不同的是,宋凡平和李兰在誓死不渝的爱情中挥别;后者在背叛中一刀两断。

追求正义的人先走了,但是铮铮铁骨;向世俗屈身的人富起来了,这人要是有钱了,就什么都有了,最重要的,他便有了“爱心”。

很多的勇士,都将默默倒下,为他们书写丰碑的,只有小说家。

余华兄弟读后感

(二)

第一次看《活着》的时候,我躺在床上,流着眼泪,把那本书从头到尾的读完。很长时间以来,我认为我最喜欢的作家就是余华,这个并不像周国平,余秋雨一样招摇的中年男人。

前一段,买了一本收获长篇小说秋冬卷,上面就有余华的兄弟2,虽然惊喜,但是总想找到兄弟1连续的读下来。可直到今天,才读完了兄弟的上部。

兄弟的故事背景是文革时期,男主人公李光头的爸爸因在厕所偷看女生而掉进厕所被淹死,捞他上来的宋凡平成了李家的恩人。几年之后,宋的妻子病逝,李光头的母亲李兰改嫁到宋家,从此,宋的儿子宋刚和李光头成了兄弟。

在故事的前半部,余华多少显得有点罗嗦,直到李兰嫁给宋凡平之后,故事开始变的精彩,很少看到余华那样温馨的笔触,那样一个幸福的家庭,让读着文章的我也不禁跟着微笑。

可是在小说里,尤其是余华的小说里,幸福的感觉总是转瞬即逝,李兰去上海看病,文革开始,那个有着宽阔肩膀伟大的爸爸,却因造反派的蹂躏再也没有办法保护他的两个儿子了。

于是,从那一刻开始,首先是眼圈发红,到后来的眼泪掉到键盘上,我忍不住的难过。

以往的余华,他的笔是冷静客观的,把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只叙述故事本身,丝毫不见作者的主观意识,兄弟依然是这样,故事却越发的细腻和煽情。文中经常一大段一大段的叙述一件本可几笔代过的文字。比如宋凡平被反动派活活的打死后,两兄弟哭着央求周围的人把他们的爸爸救活并带回家;还有李兰在医院苦苦的等着他的丈夫,那一天的时间,用了快一个章节来描述。

所以,就像看电影一样,那些幸福是鲜活的,那些苦难的,却也残酷的展现。于是就忍不住掉眼泪„„

我的感觉是:我们现在活着,应该好好的活着,幸福的活着,所以,没有理由,再为些许的小事去忧伤。

余华兄弟读后感

(三)

不瞒大家说,被称为“先锋作家”的领头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种子选手余华是我的偶像。记得当时我读他的《活着》感动地要死,读《许三观卖血记》更是攒了我不少眼泪。这几年文坛上很少有关于他的消息,听说他跑美国潇洒去了。熟不知一回来就出了一本五十多万字的长篇,定价三十五元,销量特别好,红得跟超女不相上下。我省吃俭用宁愿早上吃几个馒头挤出了三十五块钱,跑遍了吉安市区的书店终于买到一本盗版的《兄弟》,兴奋地几天睡不着觉。

偶像的佳作当然是怀着虔诚的态度拜读的,但我看了几章感觉就不对劲,翻开《兄弟》,“屁股”几乎是一个随处能看见的词语。写的是一个小镇上,一位十四岁的小孩李光头将头探到几乎触到粪便的臭不可闻处去看公厕隔壁女人们的屁股被当场抓住。李光头那次一口气看到了屁股有五个:一个是小屁股、一个是胖屁股、两个是瘦屁股、一个是不胖不瘦的屁股,整整齐齐地排在一起。一位作家和一位诗人白痴一样,自称李白杜甫又比曹雪芹再喻鲁迅郭沫若,押着这孩子洋洋得意地镇上绕了个圈。一位被这孩子看过屁股的女人当着满街的人对他丈夫大叫:“我的屁股被他看到了”,“我的屁股从来只让你一个人看,现在让这小流氓看了了„„”。李光头因看到了五个屁股而出名:整个小镇的男性都不惜自掏腰包为这孩子买一碗三鲜面,想从这小孩嘴里打听那几个屁股,尤其是美女林红的“不胖不瘦圆得翘起来的屁股”。

上部基本就是围绕“屁股”展开的,读“屁股”简直是审美观念受到侮辱,还没有读完我就想把《兄弟》丢到垃圾筒里,但为了写这篇文章也就硬着头皮咬着牙关读了下去,《兄弟》下部就更恶心了,余华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性。(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八岁的李光头竟然一次次地将生殖器对着长板凳对着电线杆磨擦,一边磨擦一边没完没了地大声嚷嚷:“我有性欲了”、“我性欲上来了”。宋凡平和李兰结婚的大喜日晚上“叽嘎叽嘎”的床响声。李光头和林红一对狗男女在床上翻来覆去进入高潮时宋钢正在卧轨自杀。处美女大赛,不是处女的姑娘也来参加,跟评委睡了几觉,真他妈的就得奖了。

读完《兄弟》我简直要骂人,我想把这本书丢掉烧掉,让它从此在世界消失。但考虑本文的真实性,万一哪天你们向我借《兄弟》我也好有个交代,所以也就留着。

虽然说我是余华的粉丝,但出于对偶像的负责,我还是得说他几句,情绪控制不住的时候还可能破口大骂。

说真的,《兄弟》伤害了我的感情,它是一部庸俗的裤带下的文学,简直是一堆文字垃圾。余华声称《兄弟》写文革,我看他呀!文革的边缘都没有摸到,只摸到了女人的屁股、男人的光头。

余华口口声声地说,《兄弟》是在现实下诞生的一部荒诞性的喜剧。看到他在媒体红光满面的样子,我就不爽(当然其中有嫉妒的情绪)。我就知道他因为《兄弟》的畅销而使自己的腰包鼓地不能再鼓,明年又可以带老婆孩子游欧洲了。真让我大失所望。我这人最讨厌就是“美女作家”了,看来我要把我的偶像归为“率男”作家了。你说《兄弟》跟卫慧的《上海宝贝》、春树的《北京娃娃》有啥俩样。都是地摊文学。谁叫他写那么空洞,那么庸俗,那么粗鄙的作品。

余华他还没有没职业道德,读他的《活着》我感觉他对人的生与死进行了深刻的诠释,《许三观卖血记》更是底层劳动人们的呻吟。以前,我压根儿就感觉这男人不错。但《兄弟》一出他的印象在我的脑海就一落千丈。

我承认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荒诞地一塌糊涂;我也知道我们的生活庸俗琐屑粗鄙;我更理解读者喜欢读庸俗下流的色情文学。但我们的文学不能这样呀!否则,文学就没有了必要。我都知道文学要把丑陋化作美好,沉沦的化作希望。再说,他是“先锋作家”的领头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种子选手。我的前辈,不给我们后辈带个好头,要不然以后大家都写这样垃圾文章中国的文学怎么办呀!所以这明显是违背了文学的初哀。

当然,话有说回来。我知道我的偶像余华骨子里还是一个有良心、有责任心的好作家。年纪轻轻能写出《活着》这样的好作品也不容易。我希望《兄弟》只是他的一次写作的尝试,这种创新精神我支持,人人也提倡。只是我偶像太年轻有些是不太懂。希望以后他能写出对得起他粉丝我、他自己还有文学界都满意的作品。

第四篇:余华《兄弟》读后感

“这一生都只为你,情愿为你划地为牢、、、、、、”余华划了一个牢,在这牢里,李光头和宋钢为 “情”字煎熬,我也被他们兄弟的大情大爱所深深折服了。

李光头-----宋刚,一对特定时期,特定背景的难兄难弟,来自不同的家庭,是命运把他俩组合在一起,兄弟俩性格迥异,命运也是截然相反,却相依为命地共同度过了最为艰难的童年时期,直至生生死死几十年,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化成了灰,也是兄弟”。

李光头开始是一个滑头样的人物,他虽然也重兄弟情意,但在他心里最重的还是他自己。他甚至曾以自己是宋钢的弟弟而用各种态度想方设法让宋钢远离林红,因为他喜欢林红。他的这种所谓的喜欢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林红落水后宋钢没有去送她回家,而李光头却说出了“这才是我兄弟”的话。从他八岁时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开始,包括小时候他见到宋钢时宋钢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他手里的“大白兔”才是最重要的,他的这种占有欲蒙生了他对喜欢的事物的那种难得的勇气。有人说李光头是天生的商人,这话不确实不错,他从小就能跟着别人屁股后头说出“……谁煮沉浮呢?”他也会懂得对苏妈说“你会有好报的!”,这一切哪里又像是个小屁孩儿说的?

宋钢,一个懂得照顾别人又真正理解人的男人,从李兰西归之后,他就一直坚守着那个只要有一口饭他会让给李光头吃,有一件衣服他会让给李光头穿的诺言。他为了对林红的爱而不惜做了无数和他个性很不谐条的事情,他和周游一起去卖非法的药骗人,甚至为了林红做了丰胸手术,不惜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家伙。宋钢短暂的一生都在为情字煎熬,最终在自己的爱情之牢里死去了,为和李光头的兄弟情,也为和林红的夫妻情。为和李光头的兄弟情他要看着李光头变好,变成功;为和林红的爱情他要让林红过上有钱的好日子,于是他在为这一切努力着,宋钢骨子里有父亲宋凡平的性格,他是中国传统好男人的形象,这个懂得中国传统文化里责任和义务的人一直坚持着他的做人原则,他结婚后都没有抛弃这个那时正缭倒的兄弟。他也曾为了成全李光头和林红而早有轻生的念头。然而在面对生命的态度上他却远没有宋凡平的自信与乐观。

事实上,李光头也在为情字煎熬,开始是为他所谓的爱情,那里更多的则是欲。直到林红和他兄弟结婚他也没有放弃,他做了结扎手术来证明自己的决心。正是这个儿时因偷看女人屁股而被人耻笑的滑头在时代的发展中一次次的膨胀着欲望,直到最后他做出了对不起兄弟的事,他或许也未曾想到真正履行了那份决心,然而他兄弟的死未尝就和他无关。正如有的人说的那样,李光头是好人中的坏人。我想这坏人的成份就是他没有控制人性本身的罪恶部分,做了对不起兄弟的事。

评论家李敬泽在对《上部》时就指出:“余华不擅处理复杂的人类经验。”“《兄弟》是真的简单,简单到以为读者只有一双敏感的泪腺……”针对《下部》更多的人说它荒诞,离奇。然而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放肆的年代,例如革命电视剧中插播

性病广告,女顾客为了拿走商场促销的羽绒服不惜如店家所说脱光了去抢等事件都有发生。余华要表达的正是“我们今天生活中最大的现实就是超现实”(严锋)。而《兄弟(下)》不过是一种艺术的真实,一种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东西。受人关注,被人批评正是说明了它的可存在性。

余华先生在后记中写道: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年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诚然,我们现在就生活在后一个时代。如何在一片浮躁中把握自己的心灵,从容地走好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才是余华先生的《兄弟》给广大活在富与穷之间的人们的启示。

第五篇:读余华作品《兄弟》有感

李秋杰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余华

前段时间有幸重新拾起了余华的作品《兄弟》,余华的作品我一向都不会只看一遍,《活着》我看了三遍,哭了三回,看了电视剧《富贵》,看了电影《活着》都不止一遍,我对父母时代的那段岁月十分痴迷,我特别想知道父母甚至是爷爷奶奶是怎么度过那段艰难的岁月的,我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知道那个时代的机会;《许三观卖血记》看了纸质版的书,看了电子版,也看了韩国的电影《许三观卖血记》前段时间也一同看了《在细雨中呼喊》。余华的作品就是这么写实,让人仿佛就是置身那个激流涌荡的时代,跳入那场让人余生都会留下烙痕的文化大革命中去。

《兄弟》就是横跨那段时期的伟大作品,余华将自己的写实功底发挥的淋漓尽致,犹如看了一场时长特别长的纪录片,喜怒谩骂,人生的起起落落,文化大革命中每个人的嘴脸,面对自己的利益时每个人的心理拿捏得十分传神,这些都是读完之后的感觉,就像很舒服的大醉了一场,醒来虽然一切依旧,但是每一个细节还都记得那么清晰。

我在大学时期曾经两次在图书馆打开了这本书,但是我翻了几页之后我就在想,怎么还有这样的书啊?太恶心了吧?过了一年之后,再次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同样的场景,比之前多看了几页,觉得还是不能接受,我当时想的是,再伟大的作家也会有那么几部书是庸俗不堪的吧?直到毕业后半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每天早上要坐20分钟下午20分钟的班车,我觉得这段时间不利用起来实在是可惜,就重新拜读了余华大师的这部让我像被人泼了一盆冷水那样的著作。

好了,交代完前面的背景,下面直接说重点,故事的梗概就是以李光头和不同父不同母的兄弟宋刚的传奇一生,李光头的爸爸臭名昭著,年轻时因为在厕所偷看女人而掉进去淹死,所以就跟母亲李兰相依为命,宋刚的母亲因为得病去世,就跟爸爸宋凡平一起生活,命运的安排,两家组合在了一起,于是,就开始了兄弟俩的幸福而又悲惨的一生。

为什么之前一直看不下去呢?因为开篇就是李光头在厕所偷看女人被人抓了,余华大师描述之详尽,令当时充满理想主义的我阵阵作呕,怎么会有人把五六十年年代的露天厕所描述的那么仔细?我实在看不下去,就这样错过了这部好书,错过了李光头的调皮搞笑,脑洞大开,错过了宋刚的温文尔雅和胆小善良,错过了好爸爸,好丈夫,好男人宋凡平。不过,好书什么时候看都不晚,我再次在脑海里完善了文化大革命时的细节,知道了"红卫兵"们的"壮举",知道了好人不一定活的很好,知道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悲哀,每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

《兄弟》这部小说是分上部和下部,上部主要讲的是兄弟俩小时候的一些故事,包括李光头的一些小流氓行为,宋刚经常会被欺负,再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一些疯狂的举动,母亲李兰病了又病,父亲宋凡平耐心地爱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小家,到最后父亲被红卫兵活活打死,母亲李兰去世,爷爷去世,就剩兄弟两人在这世间相依为命。下部主要讲的是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浮躁,物欲横流,宋刚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李光头捡起了破烂,在政府门前,后来创业成功,摇身一变成为了大老板,宋刚成为了这个超快节奏时代的淘汰品,连续做了很多工作依然养不起自己最爱的女人,之后毅然外出打工,靠卖保健品挣钱,一出就是好几年,李光头成为富豪之后,重新追求起了兄弟宋刚的老婆,并成功到手,宋刚回到家后得知此事,卧轨自杀,至此全书完。我用了半个月的闲碎时间看了这部书,有笑有泪,当然是哭的多,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简直是我都想冲过去打那些所谓的红卫兵们,看到父亲宋凡平惨死车站,我哭了好久…

怎么说呢?我觉得那个年代的人们应该是印象更深刻吧?我虽然90后,但对那段时光着实着迷,我太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每个经历过的人都怎么想,这也许就是情结吧,就像冯小刚导演拍的思想类的电影一样,都是有情结在里面的,就像9月30上映的《芳华》,我一定会去看的,我相信冯导的这部电影不会差的。

《兄弟》这部作品我就不赘述了,我只能说,喜欢的话可以看看,上部刻画的人物形象还是十分饱满的,到了下部可能李光头的形象有点稍微神化,但是,瑕不掩瑜,大背景是不变的,我不敢妄加评论,只是个人的读后感而已,给大家算是一个分享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余华兄弟书评范文】相关文章:

余华兄弟有感范文06-03

余华兄弟读后感范文06-19

兄弟余华论文题目05-07

兄弟余华读后感2000字06-20

余华《兄弟》中人物形象的人性解读09-11

书评范文05-15

飘书评范文05-15

书评网范文05-15

书评请范文05-15

书评书范文05-15

上一篇:迎接百年校庆范文下一篇:员工学历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