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与天才读后感

2023-05-23

第一篇:早期教育与天才读后感

读书札记——《早期教育与天才》

在研究了全球大量的事例后,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即孩子越接近0岁潜在能力就越巨大,如果能牢牢抓住这个关键时机给予其适当的教育,那孩子们的潜能将会全面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但如果忽略而过,这些潜能就会像风一样迅速消失,永不再来。生之喜悦,教之欢愉如此说来,3岁前就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不会仅是头脑聪明,身心却缺乏协调性,甚至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呢?学者们研究后发现并非如此。学者塔玛针对1500位智商130以上的孩子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1)与一般人的想法不同,智商高的优秀儿童发育良好, 体重、身高、胸围都超出标准以上。

(2)一般人认为优秀儿童会偏重于某一方面,其实并不尽 然。他们和一般孩子无异,只是对手工、习裁 缝等实际科 目没有浓厚的兴趣,反而喜欢理论性较强的抽象科目,尤其具 有超强的阅读能力。

(3)一般人认为优秀的孩子不喜欢和普通的孩子一起游玩,这是错误的。

(4)这些孩子感情丰富、细心、体贴,道德观念比一般人强。 总之,并非拥有了高智商就在别的方面落后于人。学者法兰

奇针对21位智商指数在140以上的孩子进行调查,得到如下结果:

(1)身体发育良好;

(2)注意力集中;

(5)很早就会说话;

(4)各方面表现优秀;

(5)能迅速地理解因果关系;

(6)对于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

(7)不害怕失败;

(8)情绪稳定。

在此,我想提醒父母们的是,人类属于知性动物,从出生起,大脑所需的营养就远超出身体的所需。刚出生的婴儿在第一年内,身体最活跃的部分就是大脑。这些宁馨儿打从呱呱坠地、眼睛还未睁开时就有强烈的求知欲,如果这种欲望能不断地从父母处得到满足和巩固,孩子就会显现出健康而富有生气的“生之喜悦”。真的,如果我们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感性营养,让他在知识的道路上快乐奔跑,那么,一个健康、全面发展的天才孩子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 好好教育你的孩子吧,孩子的“生之喜悦”难道不是父母们梦寐以求的“教之欢愉”吗? 塔玛的天才儿童调查

下面是塔玛对众多天才儿童的智力和性格进行调查后发表的实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智力和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1)玛嘉列特,女孩,8岁零l 0个月,IQ(智商)1 50,具有优良的社会道德意识,身体非常健康。父亲是技工,德智兼备,对孩子所受教育的关心程度超出一般人。

(2)J.R.,女孩,1 2岁零9个月,lQl30,是个快乐可爱的孩子,喜欢游戏,热爱生活,学习进度比同龄孩子超前二年,由母亲一手栽培。父亲是大学教授。

(3)E.B.,女孩,7岁零9个月,IQ l50,是加利福尼亚州500名同龄学童中遴选出来的优秀儿童,健康状况良好,从不爱慕虚荣。回答问题总能应对自如,连老师也觉得惊奇。双亲都非常聪明。 (4)L.B.,女孩,8岁,IQ l35,有点神经质,看起来柔弱,但是健康状况良好。父亲是大学教授,两个姐姐也是属于智力发达的优秀孩子。

(5)F.s.,男孩,6岁零9个月,IQl48,生活习惯良好,性格非常独立。父亲是大学教授。 (6)T.F.,男孩,1 0岁零6个月,IQl55,成绩十分优秀。1岁时,喜欢抱着霍奇的《自然的研究与生活》一书睡觉,会背诵其中的句子。l 2岁时,能阅读机械学和电气学的杂志。1 5岁时,可以照着有关书组装一台收音机。很喜欢收集邮票、蝴蝶标本,或到海岸边采集贝壳等海生标本等。父亲是大学教授。

(7)J.S.,男孩,8岁零2个月,lQl58,是人见人爱的健康儿童。态度谦和,擅长作诗,很会讲故事。父亲是律师。

(8)F.A.,男孩,1 0岁零5个月,IQl42,没有越级就读,是全班24人中的佼佼者,对此他一点也不骄傲。品德非常好,在游戏技能方面普通。父亲是小学校长。

(9)E.M.,6岁零ll个月,IQ l45,7岁半入学,上午9点钟被编入二年级,当天下午3点时就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品德优秀,责任感很强,喜欢游玩和开玩笑,非常健康虽然跳级读书,但丝毫不觉吃力。父亲是大学教授。

(1 0)E.F.,8岁零5个月,IQl55,8岁就已经是6年级的学生了,比同龄的孩子的进度快了4年,成绩优秀。其妹妹也是高IQ者。母亲是俄罗斯人,大学毕业,从不勉强孩子做任何事,对孩子取得的成绩从来只给予适当的鼓励。

(11)B.M.,7岁零8个月,IQl60,是依照史丹佛测定法得出的最高记录,健康状况良好。游戏能力普通,有很强的亲和力,和任何小朋友都可以和睦相处。父亲是牧师。两岁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1、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可以说早期教育决定着孩子终身成就的大小。天才儿童的成长经历一再证明,家长只要注重早期教育,就有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音乐家、画家、科学家、诗人等。

2.学校不是万能的,孩子进入学校前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否认,现在的学校都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不少优秀的专业教师,这是教育史上的重大进步,这在几百年前是无 法想像的。但这一切也造成了父母们对学校的依赖,许多父母想把自己的孩子完全推给学校管,好为自己的生活减少麻烦,却不知道这样做是忽略了极为重要的家庭教育,这将给孩子的一生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我认为,不论学校有多么好的教师,对孩子潜能的开发都不会有多大的效果。因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之考进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而不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型的天才。在这里,我还想告诉父母们,其实人的一生在他上学前就差不多已经定型了,因为人们在上学前所接受的教育已经对他一生的性格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所以,那些在上学前没能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即使在学校里接受专业教师的强化教育,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好成绩。

3.早期教育没有固定的方法模式。我将在本章后为读者提供大量的早期教育案例,但请记住,我的目的并不是要人们去生搬硬套他人的做法,也不是要制造出一个早期教育的“专家模式”来供各位父母仿效。在稍后那些大量令人信服、心动的早教案例中,我们至少将看到以下两点教育方法:

(1)遵循儿童的天性,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开启儿童的智慧是最有效的。比如进行各种游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讲故事等等。

(2)早期教育真的能造就人才,但是徒有形式的早期教育是毫无用处的。因此,渴望孩子成功的父母,为此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

4.父母要帮孩子树立理想。父母要帮助孩子尽早自主、自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在这里,并不指为孩子指定将来发展的道路)。而这一切要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就开始。

5.孩子不是玩具,他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事能力。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把孩子当作比玩具更好玩的东西,一味溺爱,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孩子的能力培养上,这太有损孩子的健康发展了。父母们应该记住,孩子的能力真的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很多实验已证明了这点。当然教育幼小的孩子要注意方法,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这与教育年龄较大的孩子是迥然不同的。很多人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教小孩子读书写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很早就教孩子们读写,其目的是为了开发他们的听力和语言能力。我们一定要选择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否则就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6.早期教育不完全是一个向孩子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应该在向孩子传输知识的同时,让孩子逐步掌握获取、发现知识的方法。例如,一味地教孩子识字,还不如让孩子掌握查字典的技巧。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孩子得具备一定的文字知识。无所不晓的天才穆勒就接受过这样的早期教育,他曾在《自传》中写道: 父亲对我的早期教育有太多的过人之处,他从不强迫我学,但许多与我同龄的孩子却受到了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最后他们的潜能根本没有得到丝毫发展,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都是由外力填充而成的,所以他们成人后毫无自己的独立见解……我父亲从来就不这么做,我们在一块散步时,他从不在前边牵着我走,而是让我与他并列而行,并尽可能地把我推到前面。对于那些一想就懂的问题,他绝不会先告诉我答案,而是让我自己思考,只有当我挠破头皮也想不明白时,他才替我解答。父母们,获取知识对孩子来说固然重要,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 善于思考的能力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啊。

7.天才儿童既然是早期教育的结果,那么一旦停止早期教育,天才亦会变成庸才。这难道不是一件令父母们悲哀的事吗?我知道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父母以自己孩子一段时间内的出色表现为荣,认为他会一直坚持下去,不知不觉中就放松了对孩子的求;

(2)孩子觉得自己优于同龄儿童,骄傲自满,以致放弃继续努力。 语言的教授

教孩子语言是一件很耗费精力的事情,稍有松懈就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但威特的父亲却做得非常出色。众所周知,学外语必须掌握大量的单词,背过的单词还很容易被遗忘,那种填鸭式的硬灌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威特的父亲深谙这一道理,因此,一有机会,他就与威特谈论有关饭桌上的东西、室内的各种新旧摆设、院子里的植物和昆虫等等,并巧妙地告诉儿子这些新单词的发音和词义。刚开始他只是教孩子一些简单的词汇,每天都坚持和小威特互动,效果十分明显。渐渐地,威特能听懂人们讲话了,他的父母开始给他讲故事。 故事对于幼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小孩子对世界还很陌生,他不明白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尽早地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得越早,孩子的视野就越广阔。而讲故事就是让孩子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这一方式不仅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能丰富孩子们的语汇。威特的父亲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他不仅让儿子听

故事,还要他把听到的东西复述出来,因为他知道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讲故事的效果。在这样的教育下,威特到五六岁时就毫不费力地拥有了30000多的词汇量,这是非常惊人的。对比我国的中学生就可以看到,普

通学生的单词量在学英语5年后只有3000左右,最优秀的学生也不超过5000。早期教育的效果的确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威特父亲教孩子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他从不教孩子方言和土话。他认为教孩子“咂咂”(乳房)、“丫丫”(脚)、“汪汪”(狗)之类的语言毫无用处。一般说来,在孩子两岁时,父母们只要耐心地教孩子几遍单词,孩子都能很快学会发音。当然,像“咂咂”、“丫丫”这样的双音词发音相对比较简单。那么对这些简

单的知识故意放弃不教,会不会不恰当呢?威特父亲认为这些确实是不值得教的,他从来不教儿子音义模糊的词汇。他一直坚持教儿子标准的德语。一旦儿子发音准确,父亲就摸摸他的小脑袋表扬说:“说得真棒,非常好。”当儿子发音不对时,他就会故意对妻子说:“你看,你的儿子不会说……”妻子就会配合他回答:“真的吗?我儿子怎么会连那么简单的话都不会说?”夫妻俩这样的配合表演往往一下就能激起小威特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他就会拼命地学习正确的发音。这样的训练是从小威特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开始的,所以后来小威特的发音总是比一般孩子清晰准确。在经过这些基础的发音训练后,威特父亲力图让儿子摆脱孩子式的表达方式,他开始教威特使用更复杂的语言,并且力求用词准确生动。他坚信:一个清晰的头脑首先来源于清晰的语言。为

了让孩子做到这一点,他和妻子以身作则,每一句话都选择最恰当的词汇来表达,同时力求发音标准,语言规范。

威特父亲在小威特三四岁的时候起就每天和他一起散步,在他们散步的这一两个小时里,他们总会探讨各种知识。比如父亲会摘下一朵野花,告诉小威特关于野花的知识;或者捉个小虫,教小威特一些昆虫学知识。所有的草木和景物都能成为教育素材。威特父亲总是先唤起小威特的求知欲,然后根据他的兴趣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这种教学并不是刻意的,威特父亲并没有严格地把这些知识进行学科上的分类,而是生活化地随意教授。

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着,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教育观 念和方法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始终停滞在一个世纪前的状态,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在我们大力提倡早期教育的今天,也有不少人对此茫然无知。其实早期教育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做过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最难能可贵的是,威特父亲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教育并不是要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而是要打开他们的眼界。因此他利用很多机会来丰富小威特的见识。比如出门看到一栋建筑物,他会告诉威特那是什么样式,有什么来历。看到历史遗迹之类,就会向他讲述其历史和由来。威特2岁以后,父亲总是带着他参加一切活动,他们一起走亲访友,一起参加音乐会。他们还经常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这些活动大大增加了小威特的见闻,丰富了他的知识。每次外出归来,小威特都要向父母讲述他的所见所闻。为了得到父母的赞扬,小威特在参加这些活动时非常用心,一直都仔

细地观察和听取着人们的发言。小威特从3岁开始就随着父亲到全国各地游览。5岁时,几乎走遍了德国所有的大城市。在这些旅行中,他们游览了各地的名胜,了解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每一次旅行途中,父亲都会让小威特给母亲和他的小朋友写信,在信中写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回到家后再向大家口头讲述一遍。

孩子的心灵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 种子.就能得到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得到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得到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

最好的教育首先由母亲开始

斯特娜夫人对女儿的教育是从五官训练开始的。她认为:“人的各种能力如果得不到使用就不会发展,最后就要退化。孩子的五官也是这样,我们应该尽早开发、训练他们的各种官能。而发展听力是五官官能训练中的首要部分,因为对于一个摇篮中的婴儿来说,母亲悦耳的声音特别是歌声具有十分妙不可言的神奇影响力。可是,遗憾的是我不会唱歌,不过我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对着她粉嘟嘟的小脸轻轻朗读威吉尔的诗《艾丽绮斯》。这时,女儿就会很快安静下来甜蜜地入睡,这说明了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后来,在其他孩子身上我也做了类似的试验,结果一样。有时候,摇篮曲并不是所有的婴儿们都爱听,但《艾丽绮斯》不一样。所以,我认为这部叙事诗是所有摇篮曲里最出色的。” 音乐往往能够造就天才

我们能够从大量的文献之中看到,凡是被称为天才的人,大多数都极其喜爱音乐,并都有接受过音乐教育的经历。一位哲学家曾经说道:“音乐往往能够造就天才。”当然,我们都明白他所说的天才已经超出了音乐的范畴。孩子接受音乐教育不仅为他成为音乐家提供了可能,也为他其他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条件。赛德兹博士对此也有独到的见解:我儿子小赛德兹一直是个酷爱音乐的人。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惟有音乐才能使他宁静下来,使他有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他说音乐之中有许多琢磨不透的东西,而正是这些给了他智慧及勇气。可以这样说,音乐已经成了小赛德兹生命的一部分,将会陪伴他的一生。我想,只要是真正接触过音乐的人,只要是在孩子幼小时就对他们施行过音乐教育的人,对此都深有体会。而就我的个人经验而言,音乐的确是美妙的东西。因为它不需要通过语言来解释其中的奥妙。你可以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甚至目不识丁的人,还可以是一个身有残疾的盲人,但只要你有听力,你就能毫不费力地从音乐之中享受到它所传达出来的东西。那么,对于一个什么都还不懂的孩子,,对于一个在学识方面极其有限的孩子来说,音乐不正是一把直接开启他心智之门的金钥匙吗?当孩子不能理解教育者的思想时,音乐不正是传达这种思想的最佳方式吗?在儿子诞生后不久,赛德兹博士就发现婴儿对听觉的敏感远远超过了视觉,所以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他始终把音乐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当然,他并不是想刻意将儿子培养成一个音乐家。赛德兹博士的妻子曾受到过极好的教育,那种自幼贵族式的教育使她对音乐极为精通。可以这样说,她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钢琴演奏者,同时她还会演奏一种极为迷人的乐器—吉他。每当母亲在客厅中弹奏钢琴时,小赛德兹总会有不同的反应,而这种反 应在他还在摇篮中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他哭闹时一听到悦耳的琴声便会立刻停止,甚至还会流露出愉快的微笑。我们周围的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哭闹时便立刻给他递上吃的,这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因为这样不但对孩子的健康有害,也会使孩子养成一种恶习,会在幼儿的头脑中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即哭闹便能换来吃喝,吃喝是世界上最好的事。形成了这种概念的孩子今后必定会变成一个平庸者。在这一点上,赛德兹的妻子做得极为出色。她并没有像其他的父母那样,而是常常用音乐去慰藉哭闹的儿子。由于钢琴的声音过大,赛德兹夫人便时常弹吉他给儿子听。每当此时,小赛德兹的脸上都会浮现出幸福的笑容。赛德兹夫人的吉他演奏水平很不错,她会演奏声尔、朱里亚尼以及泰勒加的作品。她时常对丈夫说这些大师的音乐极具魅力,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在美国得到推广。她还告诉丈夫,吉他是一种很不错的乐器,如果儿子将来打算学音乐的话,她一定首先教他吉他。事实上,在以后的日子里,赛德兹夫人的确是这样做的。直到小赛德兹到哈佛念大学的时候,他都一直将那把心爱的吉他带在身边,他的演奏总是能得到同学和老师们的好评。

缺乏音乐的生活是枯燥的,对孩子节奏和音律观念的培养对他们的人生非常重要。孩子们应该在积极向上的节奏和美妙的韵律中生活,从雨声中感悟人生的节奏,在风声中学到坚强。也许很多母亲不会唱歌也不会演奏乐器,但她们可以每天让孩子听唱片。日本的很多家庭都挂着风铃或者风弦,这对孩子乐感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斯特娜夫人不仅教女儿欣赏音乐,还天天给她读朗朗上口的诗歌,如《钟之歌》等优秀的儿歌,同时为了增强女儿的音律感,她还在这些儿歌的伴奏下教女儿跳舞。很多人认为教孩子跳舞没有必要,其实这是错误的。杜特斯博士曾指出舞蹈可以使人们身体健康,体形优美。比如希腊和罗马人优美的体形就是与他们从小能歌善舞分不开的。 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陆续从自然中学到了各种本领,所以人们总会说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人类正是从适应自然的过程中进化成长起来的。因此,我要提醒各位父母的是,自然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尤其是那些长年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更应该经常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感受世界。亲近自然在威特父亲对威特的教育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他们父子俩经常去郊外散步,讨论各种自然现象,威特后来拥有丰富的学识与此不无关系。这种方法在斯特娜夫人对维尼夫雷特的教育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她常常和女儿涉足郊外,并将眼前所见到的一切编成有趣的故事,向维尼夫雷特讲述,这些故事蕴涵着各种自然知识,比如生物学知识、地理知识、天文学知识等等,这些枯燥的知识在母亲的故事里形象生动,深深地吸引住了小维尼夫雷特。不仅如此,斯特娜夫人还注重培养维尼夫雷特仔细观察和研究事物的习惯,她们常常解剖花朵或者草根,研究岩石和鸟窝的构造,甚至那些细小的昆虫也能够引起维尼夫雷特的兴趣,她为它们写了很多散文和诗歌,并把各种各样的小生物做 成标本,在空闲的时候放到显微镜底下仔细研究。维尼夫雷特收集了很多动物和植物的标本,她珍藏的标本里面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她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们,这些朋友都是她在宣传世界语的时候结识的,他们在聚会时,会把各自从家乡带来的特色标本当作礼物来交换。维尼夫雷特把她得到的植物标本收集起来做成压花册,其中她最珍爱的是一本《史威夫压花册》,里面的标本都是维尼夫雷特亲自到得克萨斯州史威夫先生工作过的树林里面收集的,那是一片有趣的树林,里面植物种类繁多。维尼夫雷特在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 品格

下面我介绍一些斯特娜夫人对孩子实施早期品德教育的经验,供母亲们思考。 【勤恳】勤恳是孩子们最需要培养的习惯之一,这种好习惯必须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开始养成。勤恳的重要性表现在它能给人带来幸福,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勤恳代表着幸福,而懒惰意味着不幸。懒惰不但无益,还会成为孩子精神上的恶魔,谚云:“恶魔是借懒人之手做坏事的。”柏拉图说:“任何坏人都不是出于本

意而自己愿意成为坏人的。”坏人和好人,都是父母教育出来的。坏人都来自于父母的不良教育。所以,为人父母者,必须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勤恳的习惯。

【自制力】自制力也是孩子身上应该具备的品德。古语云:“幸福的人并不是能随意支配金钱的人,而是能随意支配自己的人。”亚历山大虽然能够征服世界,但他不能征服自己。因为缺乏自制力,所以他最终失败了。因此,让孩子拥有自制力也是他们未来幸福的保证。孩子精力旺盛,就需要一定的引导,正确的引导能让孩子的精力恰当地发挥,但如果不加引导,听之任之,对孩子和父母而言都是极其危险的。

【勇敢】勇敢也非常重要。不要做那种溺爱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稍有伤痛的时候就去过分地安慰他,这样会使孩子更加痛苦。正确的做法是迅速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忘记痛苦。另外,还要教育孩子不要成为靠别人的怜悯过活的人,再没有比毫无骨气的活着更加不幸的了。同时还要告诉孩子,勇敢并不是冷酷无情。我们不能让孩子变成那种没有怜悯心的木头人。 【礼仪】礼仪这种重要的品德来自于父母的榜样,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父母永远是孩子效仿的榜样。所以,作为父母,应该时刻给孩子树立好榜样,随时记住以礼相待、信守承诺、遵纪守时等。在家中,父母们往往会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但在孩子面前应当随时注意,讲话一定要礼貌,对待孩子也要使用“请”、“谢

谢”等礼貌用语,对待动物也不可粗野。因为孩子永远都在观察着父母们的一举一动,父母们说什么、做什么,他们就学什么。数学、历史等技术性的知识,在孩子们长大后自然能够学会。而讲礼貌的习惯如果不在孩子小时候培养,以后就很难养成了。社会上专业知识丰富的人很多,但举止良好、谈吐不俗者却很少。所

以,早期教育的重点不仅是在技术性教育上,而更重要的是在品德上。随时做好榜样,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是非常必要的。孩子天生就是自私的,总是考虑自己的多,考虑别人的少。但良好的教育可以改变这一点。在孩子幼时就教他学会宽容、理解,培养他的爱心和同情心,教他处处为他人着想,孩子长大后心灵一定是无的。

【服从】因为华盛顿的伟大,曾经有人向华盛顿的母亲讨教教育孩子的方法。华盛顿的母亲这样回答道:“我只是告诉他,服从就是美德。”这非常重要。让孩子养成服从的习惯,要对他讲清楚,为什么要让他这么去做,父母不让他这么做,那么理由又是什么。一定要让他明白,父母永远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为他们考虑的。

【诚实】撒谎是一大恶习,其害甚多。其实很多孩子都知道说谎是不好的事情,但这并不能让他们不说谎。孩子说谎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父母在发现孩子说谎时,千万不要过分指责他,应当找出他撒谎的原因并注意纠正。要知道诚实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而无意的谎言与故意的谎言,其中只差一小步而已。

【慈善】自私和贪婪是人的本性,但良好的教育会把孩子塑造成一个懂得关心他人的人。从维尼夫雷特小时候起,斯特娜夫人就鼓励她把各种各样的小礼品送给朋友或者贫穷人家的子女,这样能够培养她的慈善精神。她还让女儿做她的助手,参与各种慈善活动,并鼓励她也为别人做这些事。

【自尊心】自尊心是所有品德的基础。如果没有了自尊心,一切道德规范都无从谈起。要知道,那些醉汉、赌徒、乞丐和盗贼都是没有自尊心的人。在孩子有缺点和过失的时候,父母的漫骂和指责会极大地伤害他的自尊,在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也是不对的。我不赞成体罚,也从来不体罚孩子。我见过很多母亲,一生起气来就不顾后果地打骂孩子,平静下来又往往后悔、心疼,去亲吻和抚摸孩子刚刚被打疼的地方,或者给孩子糖果做为安慰。这样的教育方式是绝不可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斯宾塞曾有句名言说:“在教育孩子之前应该先教育母亲。”

第二篇:艺术家与天才的孤独——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艺术家与天才的孤独

——观《海上钢琴师》

作者:顾聿瑾

世界上总是有那样一些人,他们充满思想、智慧,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却很难与俗世和谐共生。我们称他们为艺术家或天才。

奥斯卡•王尔德可以说其中的代表。我喜爱他、赞美他、崇敬他,却还是无法真正地理解他。王尔德有言:“我们都处在沟中,但有些人在仰望天上的星星。”我想,他不仅是那在沟里仰望星星的人,更是那被人少数人仰望的星星。

尼采也说:“在这儿,我的孤独在于个人与世界无法达成共识。”

我想,也许这句话几乎概括了所有艺术家与天才孤独的原因——个人与世界无法达成共识。

《海上钢琴师》就是赞颂艺术家与天才的孤独的一部伟大的影片。

在电影中,1900就是所有天才艺术家的代表,弗吉尼亚号轮船是孤独者栖身的小小家园,陆地是庸众生活的俗世天地,而大海就是那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初次观看这部影片还是我初中的时候,当时只是觉得喜欢,并不理解。直到现在第四次将它重新看过,才意识到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想表达的,远比观众看到的要多得多。而那些多出来的韵味与深意,更多地是通过不断地回味和思考得到的。

影片以一位钢琴师作为艺术家与天才的代表,本身就是意味深长的。叔本华认为,“绝对的”艺术把人的思想从可鄙的日常生活中转移开去,并使它摆脱意志的束缚。音乐是与物质世界最无关的艺术,而且它与平庸的现实生活离得最远,因此它是最理想的艺术。他宣称:“变成和音乐一样是所有艺术的抱负。”所以,海上钢琴师1900不仅是所有艺术家与天才的浓缩,更是他们的精华。他所体现出的那一群人的共性,恰恰是将他们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最鲜明的个性。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也提出了审美判断与利害无涉的假定。1900就是最不物质的一位天才艺术家。影片开头就说,“每艘船上都有一个人最先看到美国。不要以为这是偶然或是视觉幻想,这是命运。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你看他们的眼睛,就能清楚地看见她——美国。”美国,是1900所在的弗吉尼亚号的目的地,也是许多人心中的圣地——美国意味着财富和荣誉。但是对于1900来说呢?美国连同其他物质的事物一样,对他只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概念,甚至是一个让他感到恐惧的感念。大部分的乘客登上弗吉尼亚号,是为了旅行到另一个地方,而1900则是把家安在了船上。和外面的物质世界相比,似乎船上的天地更加的实在、可以触碰。所以当人们劝说他下船谋生时他才会断然拒绝,当公司来给他录制唱片时他才会那么紧张。影片中有意味深长的一幕,1900在三等舱里为穷人们弹奏。人们和着他的节奏欢快地舞蹈。突然有人大叫一声:“美国到了!”所有的人都作鸟兽状散开,只留下1900一人孤单地坐在钢琴前,无奈地摇头。美国对船上的其他乘客意味着太多太多,对1900来说,只意味着他所有的听众都要离他而去,剩下新的不断循环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来自于1900和他人的追求的不同。

影片中反复提到的“爵士”二字及片场的场景样貌,让我们有了设想故事发生时间的线索。“你吹的那是什么?” “我不知道。” “你怎么会不知道?那是爵士乐。”一战(1918)结束后,经济大萧条(1929)还未到来,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称它为“爵士乐时代”,他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1900就是这个时代中“奇迹”于“艺术”的代表,同时更体现了对“挥金如土”之人无比的“嘲讽”。影片中有一段很精彩的情节,陆地上某位号称“创造了爵士乐”的人向1900发起了挑战,1900始终无心应战,最后在那人充满挑衅与侮辱的话语中演奏了一曲技惊四座的《永无止境的航行》,使那位原本心高气傲的乐手无地自容。最后,1900在船上看着他离开,只说了一句:“Fuck the jazz.”(去他的爵士),这就是1900对那些充满了功利色彩的音乐的评价,更是他对整个陆地上的庸俗生活的态度,他始终站在高高的甲板上俯视一切,他根本不在乎。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因为1900对世界的物质一面无欲无求,所以常人所遵循的各种规章礼节对他也都不起作用。当他很小的时候,在有一次看到大厅中人们欢快地演奏、跳舞之后,他在晚上一个人坐在了钢琴前弹了起来,吸引了很多人侧耳倾听,直到引来了一位船员。船员对呀说:“1900,你所做的这些都是违背常规的。”小时候的1900就回了他一句:“Fuck the regulations(去他的常规)。”这是他关于音乐的启蒙教育,更是关于人生的

一、一堂课。所以当我们听到成年后的他说出那句:“Fuck the jazz”时,就会觉得是那样的耳熟。1900后来把他对教条的蔑视运用到了创作中,他从不会演奏别人的曲目,他不愿意按照乐规定好的乐谱演奏。但是人们对他是那样的喜爱,以至于当他让他的钢琴声跳脱出其他乐器的曲调的时候,乘客们选择的是和着他的节奏,随心所欲地舞蹈,不去在乎既定的规则,把繁文缛节全都抛之脑后。1900不仅自己做到了不同寻常,他还有力量带动别人追随他的调调。

所有的这些,也就都可以解释为什么最后1900会选择一条常人无法理解的路了。我们的思维已经存在某种定式很久了,我们会用合理与不合理、值得与不值得、甚至应该与不应该来判断事物,但这些在1900眼里都是烟尘,他根本不把任何规则或体制放在眼里,又或者,他自己就已经创建了一个制度。阳明先生有言:“吾心即宇宙”,我想,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艺术家与天才。

也许正是因为上面所说的这一点——艺术家与天才都固执地生活在自己的小宇宙中,所以他们对于平庸的世俗世界来说,和不存在几乎没什么两样。当然,这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并不是俗世隔离了他们,而是他们主动抛弃了俗世。“世上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没有一座城市、一个教会、一个医院、监狱或是棒球队知道他的名字。他没有国籍,没有家人,甚至没有生日。他八岁了,但是官方说来,他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影片中,这种“不存在感”贯穿始终,但实际上,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不存在”却恰恰对比出了1900对于他自己内心世界的强烈的“存在”。这不仅让我联想起了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1900不正是符合存在主义的观点吗?他做到了在无意义的存在的基础上创造出无限的精彩生活。他根本不需要任何一个组织、机构来证明他的存在,他就这样在一艘小船上度过了一生,但他的实际生活,却远远超越了这艘船、甚至大海的承受范围,飘到了无穷无尽的地方。“他在神游,每次都去往不同的地方——在伦敦的中心,在穿过田野的火车上,在火山的边缘,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数着石柱,仰望着神灵。他在神游。”艺术家与天才享受不存在的“存在感”,孤独地跋涉于虚无之境,却又能从其中发掘出无限的意义。

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1900不愿下船了吧。实际上,是他根本就不用下船。他可以从船上乘客的脸上看出音乐,他可以在音乐中游览新奥尔良„„马克斯问:“世界就在那儿,只有一个跳板的距离。什么是跳板?就是几步而已。天哪,美好的生活就几步而已,为什么不试一下?就一次。为什么就是不下去?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1900答:“我认为陆地上的人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去想‘为什么’。冬天担心夏天的到来,夏天会迟来,夏天担心冬天将至。这就是你为什么不会厌倦——永远在追寻着哪里永远是夏天。我并不羡慕。”1900到哪儿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不在于周围的人多人少,孤独是作为艺术家与天才的一种生活态度,他们在世上任何地方都选择站立成孤独的姿态。他们的高傲迫使他们选择了不融入、不妥协。1900更是其中的代表,连“隐于市”都不要了。1900站在舷梯上,望着眼前的景象,他看到的是和我们眼中完全不同的模样。“你有没有真正观察过你所生活的城市?它给你带来的是什么样的感觉?”天天身处城市中的我们,有认认真真地考虑过这两个问题吗?还记得某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题是“触摸城市”,只是这样的经历我们有过吗?似乎真的是“不识城市真面目”了。真正的城市和我们的关系究竟有多近,抑或有多远?其实城市又何尝不是一座“围城”呢?在里面呆久了的人想出来,在外面的人又拼了命地想进去。1900是一个特例,他始终置身城市之外,并且也不想去身处其中。我也憧憬“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只怕,在城市中很难实现。

也许看完《海上钢琴师》的我们都会去费心思考关于1900在最后的最后到底要不要下船的问题吧。在看了这么多遍后,我终于有所领悟了。这个世界,既需要有选择下船的人,也需要有甘愿留下的人。萨特有言:“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1900最后选择和弗吉尼亚号一起沉没,就是因为他有选择的自由。而现在,真正有“选择的自由”的人能有多少?所以1900孤独。所以渐渐地,这种孤独的选择成了一种荒诞的行为。所以,我们会费心思考。

马可•奥勒留作《沉思录》,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1900并没有什么奇异的地方,他只是按照了自己的本性生活。我们把他的故事看作传奇,只是因为我们不能真正做到这点。艺术家与天才就是这样孤独地存在着,他们的孤独被我们景仰,但惟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这种孤独,实际上是一种随性的姿态。

蒋勋先生在《孤独六讲》中说:“其实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艺术家与天才们就这样,行走在自负的孤独岁月。他们把自己的孤独上升到美学与哲学的高度。

1900说:“倘若我下船,在陆地上感受几年,生活几年,然后我就会变正常了,像其他人一样。”

我想说:“只让我们的生命简单平和像一架钢琴,让你来奏出音乐。”

谨以一部《海上钢琴师》,赞颂所有孤独并绚烂着的艺术家与天才。我无法走近你们的世界,但至少,我从中发现了美的痕迹。

第三篇:早期教育早就天才

1997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同时刊登了美国最新的幼儿大脑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研究成果证明: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具体是0——3岁。在这个阶段中,人的大脑迅速发展,形成今后智力、情感、运动、社会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基础。这意味着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有了最权威的理论依据。一般婴幼儿智力和潜能开发的风潮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在美国,促进婴幼儿智能开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而素有“教育总统”之称的克林顿更是向全国发出提倡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呼吁。在1998年2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赖利发表第五次教育国情咨文,在谈到联邦教育部今后的工作目标时,他把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放在第一条。为了鼓励家长参与,加强儿童的早期教育,以适应学校生活,克林顿总统根据教育部门的建议,提出了有史以来最大一笔用于儿童早期教育的预算,其中包括30亿美元的早期教育基金。

美国现任总统布什继续这一政策。他在2002年2月清华大学的演讲中,特别提出要提倡早期教育。他说:“在2001年,我就向国会呈上了一个议案,我们在国会中经过很多讨论,今年,我也希望州一级和地方一级的立法机关,就这个问题,继续推动这些倡议。我想我们的重点是放在教导他们阅读方面。今年我的夫人和我也要继续推动一个计划,就是学龄前的儿童能够得到教育。”

在新西兰,政府开展了一项以前首相名字命名的“铺路凯特”行动计划,主要研究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布鲁姆博士对1523个0——3岁儿童进行跟踪调查,发现早期接受教育的儿童比未接受早期教育的儿童智商平均高出17%左右。

欧洲一些国家流行的抢先计划。蒙特梭利教育法等,也是针对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在瑞典,每个孩子出生后,父母中的一方可以休假1年并继续享受全额工资,在家中全心照顾和培育孩子。 在我国,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1998年,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联合其他一些单位开展了一项婴幼儿潜能开发跟踪指导计划——2049计划。在全国范围内,以滚动方式跟踪指导100万0——3岁婴幼儿,将儿童营养、保健、心理、教育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起来,对年轻的父母们进行全面的育儿指导,充分、和谐地开发婴幼儿的智力潜能,为共和国的百岁华诞(2049年)培育百万英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999年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会、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北京看望幼儿园小朋友和教师之后,发表了重要讲话。李岚清指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这句话在新世纪更被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世纪,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要使中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而现在幼儿园的儿童,正是将来这一目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责任非常重大。要使他们身体成长、智力形成、习惯养成、陶冶情操的重要时期,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2001年6月22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该条例与2001年9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中规定:“本市倡导和支持开展3周岁以下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让新生儿成为最早接受教育的对象,这与国际上早期教育的研究成果一致。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早期教育的地方法规,北京人开始受教育的法定年龄从过去的3岁一下子上推到呱呱坠地之时的0岁,究其甚远意义,有人称之为北京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第四篇:天才与学习作文

“一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句话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印象。在我的记忆深处,一提起“天才”二字,我便感触颇多。小学开始,老师便开始教授我们这样一句至理名言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正是出自于一位自小便不聪慧的爱因斯坦大科学家,这可是他的亲身感受。要知道爱因斯坦四岁了才学会说话,可知他的天资还不如一个普通人,可是他为什么后来却会成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流芳百世呢?那是因为他从小便善于学习,善于提问,由此可知,后天良好的自身学习和教育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看来,自古以来能够成为国之栋梁的人,或许并不一定存在着天赋。相反,文中的方仲永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神童,他本来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可最终却一事无成,我们要责备的不仅仅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他学习,丧失了一个天才,但同时我们也不妨问问方仲永自己是否愿意去学习,如果他肯学习,还会落得今天这个下场吗?

自然,像方仲永这样有才能的人,古往今来,也不是从无出现过。古时候,有个人名为江郎,是个天资聪慧的人,自幼便会作诗习文,每日他都可写出许多精彩绝伦的文章,他家也是门庭若市,不少人还花钱买他的文章。可是后来,他因终日不去学习,最终再也写不出那样美妙的文章,他家自是门庭冷清,人人叹息:“真是江郎才尽啊!”要知道人的天资的确存在着差异,但这并不是关键的因素,重要的是后天好的培养和学习。也正如华罗庚所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所以,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总而言之,“天才”与“学习”的关系就是:天才+学习=国之栋梁;天才+不学习=碌碌无为;不是天才+学习=有用之才;不是天才+不学习=蠢材。然而想到自己,我似乎感到了惭愧,我不属于天才,而面临着后天良好的教育环境,我的学习时好时差,我将成为有用之才还是蜕变为蠢材,谁能告诉我答案呢?或许能回答只有我自己。我始终牢记着这样一句话: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天才,也并不存在着什么蠢材,未来要走什么路,只在一念之间,在这一念之间,或许我们攀上了高峰,或许我们跌入了万丈深渊,如此而已……

1 / 5

2 / 5

4 / 5

5 / 5

第五篇:《天才》读后感

读《天才》有感——天才出于勤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我读完《天才》这本书所想到的。天才,并不是天生的。郭沫若说过,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是勤奋。正所谓,天才出于勤奋。这也是我在尤金身上看到的,所学到的。

尤金,也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他是一位正直诚实的小镇青年。他聪明勤奋,热爱艺术,喜爱大自然,他极富幻想,不安于现状。于是他来到大城市谋求发展,一心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从芝加哥到纽约,通过不懈努力和追求,终于在艺术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可人往往在名利面前容易迷失自己,他竟然为了一位富家小姐――苏珊,放弃自己的地位和相濡以沫的妻子――安琪拉。他一下子从大有所为的青年才俊沦落到声名狼藉,苟且偷生。当安琪拉生下孩子并且死去,他才大彻大悟,重新振作,成为了艺术界闪耀的巨星。从默默无闻到成功,再到失败,最后再成功。在这整个过程,是多么的曲折,多么的艰辛。但是,尤金的坚持不懈努力,不被困难打倒的精神真的深深地感动了我。

一个人之所以被称之“天才”,并不是因为他的智商比常人略胜一筹。而是他比别人勤奋比别人努力,只有这样才能通往成功的大门。曾经,有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脑瓜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还曾经遭遇退学的命运。这位被认为脑袋迟钝的孩子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聪明,他也是通过勤奋,刻苦钻研,才提出“相对论”的。可见,天才出于勤奋。

我还记得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金溪有一个孩童叫方仲永,他长到五岁时,从没见过读书写字的工具,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就从邻居出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下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并且只要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都能立即完成,而且文采出众。因此被大家称为“神童”。就在此时,有很多人用钱财和礼物讨取仲永的诗,他父亲也因贪图钱财,每天要仲永随他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随后他变得越来越平庸,再也写不出文章了。这是多么可悲啊!可见,就算小时候天资聪颖,极有天赋,但是后天不努力不勤奋,天才也会变庸才的。所以说,天才出于勤奋。

手捧着这本书,沐浴在夕阳的余辉中。我闭上了眼睛,似乎看到了尤金在昏暗的灯光下,拿着画笔在纸上描绘着属于他的蔚蓝天空。我也仿佛听到有句话在耳畔回响,久久不绝。那就是高尔基说的―――天才出于勤奋。

上一篇:重庆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下一篇:重庆河道采砂管理办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