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你所以不孤单

2022-09-05

第一篇:因为有你所以不孤单

因为有你,所以成长

——“我与教学比武”有感

老城中学孙华丽

心有多大,舞台就会有多大。我的舞台就是我热爱的“三尺讲台”。走上讲台,就开始了我的人生之旅。十多来年的经历,让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它更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不断的进步,才能有所收获。每次参加课堂技能大赛,不仅能瞻仰优秀教师的个人风采,还能集思广益,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水平。因此,不管是校内的教学竞赛还是校外的教学活动,我总是积极参加,认真对待每次课堂技能大赛,让我获益匪浅。

从教数载,还清楚地记得初次登上讲台时的那份感动———一双双明亮而渴盼的眼神里,饱含着期待与希冀。这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为人之师,已远远超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古典诠释。于是,每备完一节课,总要请同事指点一二。每上完一节课,总要和同事畅谈一番。每次外出学习,总是格外地珍惜。每每周日休息,也爱逛逛新华书店,从中寻找一剂剂教学的良方。我相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不断的探索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与平凡。我读书,我借鉴,现、当代的教育理论,争欲一睹为快。新出现的教学方法,争欲付诸实践。久而悟出:学海无涯,教无定法,只有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才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近年前,我有幸去参加了校内校外的一些教学竞赛,每次的教学活动可谓是精彩纷呈,亮点不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参赛教师的精彩表现,令我折服不已。本人作为其中一名参赛者,体验到成长是需要磨练的。赛前,我反复阅读课文,想读出其中的滋味。我反复查阅资料,希冀有更多的收获。我和同事们反复研究教材、备课、上课、讨论、反思、再上课、不断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和课件。记得有一位参赛教师说过:这一系列过程就是用思想交流和情感对话的过程,是一次次痛苦的超越后逐渐逼近本真的过程。每一次思维碰撞后的醒悟,会让人品尝到进步的喜悦。每一次理念偏离后的矫正,都带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我是深有同感。尽管赛前的准备过程是痛苦的,是备受煎熬的,但我收获的却是沉甸甸的的快乐,同时留给我更多的回味与思考。

每每提及教学竞赛,我就有太多的感谢,首先是感谢学校领导和年级组给我这样宝贵的机会,还有那些不厌其烦为我指点的同事们,他们关键时候的一句提醒,常常让我茅塞顿开;他们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常常让我暗自汗颜;他们对细节的完美追求,常常让我自叹不如。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礼,丰硕的果实来自阳光的普照,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的成长就不会这么快。同时,与其他优秀教师的竞赛课相比,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非同凡响的教学魅力和扎实稳健的教学实力。自信洒脱的教态,学科扎实的基本功,课堂的组织教学能力,凝练、生动、活泼的语言,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行家里手,无不是站在语文课改的风头浪尖上,

引领我走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里。他们的教学,讲究实在性,理性化。追求课本的言语味,诗画味,书香味。他们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做法,让我如沐春风,醍醐灌顶,深受启迪。我发现自己和他们有着一定的差距。虽然自身近几年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没有做到真正的内化与融合,因为内化的提升需要经过大赛的磨砺,反复锤炼积累形成的。此后要求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

1、要有激情。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熟悉教案,才会成竹在胸,用自信带来激情,努力营造语文教学的生动气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灵性得以最大限度的体现,从而开辟语文教学的崭新天地。多次的教学竞赛,让我拓宽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了教学经验,同时使我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同时认清了自己的优、劣势以及知道专业发展上的瓶颈该如何去突破,只有带着激情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永远处于充电状态,才能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足够的自信。

2、要有智慧。首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素质。志趣广泛而高尚可以使老师底蕴深厚,头脑灵活,幽默风趣,反应机敏。对于教师而言,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动态生成的新课堂,面对的是学生这群鲜活的个体,教学设计和课堂生成需要师生共同构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未必一定完全符合教学现场的学情,对于课堂上预想不到的各种状况和问题,还需要我学习和掌握相当灵活的教学机智。

3、要有创新。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老师眼里对文本也应有一千种解读。在对教材的钻研上,要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于平常之处发现不平常。对于教学方法的处理也要灵活多样,语文课虽无定法,但需讲究方法,结合学习的文本和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独出心裁,使课堂面目不断推陈出新,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使自己更好地感悟课堂,感动学生。本人作为青年教师,应该多抓住机会锻炼自己,在教学中学习,在教学中思考,在教学中摸索,学新知识,新方法,新观念,始终保持一颗年青热情的心。积累教学实践智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最终实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两乐”。

每次参加完教学竞赛,我总是如释重负。因为我认为,每次比赛自己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敷衍着去完成任务,而是用尽心思,花费心血,不折不扣,执着坚定地去付出了,只要付出了就会有收获。有人说,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确实这样。我感谢教学竞赛,是它让我从浅薄走向成熟,从浮躁走向沉静,我因此而常常感恩。

做英师,育英才,这是社会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知道,断了的翅膀可以重新医治,迷失的方向可以重新找回。凤凰涅槃,有着毁灭的痛苦,才有新生的喜悦!前进的路上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只有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在磨练中更快更好地成长,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禅语有云:“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我清楚:自己脚下永远只有白色的起跑线。而我,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第二篇:因为有你,所以幸福

学校:班级:姓名:共同小学

二年四班

魏 美 键

因为有你,所以幸福

五彩缤纷的世界,赋予我们五颜六色的情感。因为有这些五颜六色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而人世间,有那么两个人,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个叫父亲,一个叫母亲。

当我们呱呱坠地时,我们的父母万分惊喜,为了帮我们取个好名字,翻遍了整个字典;当我们开始学说话、学走路时,我们的父母不厌其烦地教给我们一遍又一遍;当我们上幼儿园时,我们的父母不辞辛苦地每天接送我们上下学。妈妈准备的美味可口的饭菜,爸爸讲述的幽默风趣的故事,每天陪伴着我们,度过一段段幸福时光。我们的父母或许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却能够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家庭,虽然给的我们是普通的生活,但是却能够为我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的养育我们,教会我们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世界。

有了父母的关爱,幸福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爱,一个博大精深的字眼,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最真挚的。父母并不要求我们对他们有多大的回报,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平安得度过每一天。哪怕只是我们的一句贴心问候,就能够换来他们温暖的微笑。我们还在读书,并不能在经济对他们上有所回报,所以眼下,只有认真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生活上自理,把自己照顾好,同时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助父母减轻负担,让父母少点担忧,多些骄傲。

爸爸,因为有你,我学会了勇敢;妈妈,因为有你,我学会了勤劳。爸爸妈妈,因为有你们的爱,所以我很幸福。

第三篇:因为有你,所以我快乐--唐天

因为有你,所以我快乐

宜昌市长江中学902班 唐天

从不谙世事的孩童到青涩的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的时候,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还记得我接触的第一本书,就是精编版的《西游记》,书中配有精美的插图,内容很简略,但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最喜欢里面那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因为我很羡慕他那高强的本领,我幻想着我一会儿七十二变,化身不同的角色,一会儿又一个筋斗翻到了十万八千里外,上天入地,快意恩仇,无所不能。《西游记》就好像一颗种子,在我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也启发了我对阅读的兴趣。

上了小学,当我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时,我便被深深感染了:一位旅行者独自来到山间,呼唤无人答应,山林空灵、静寂,可是那射入山林的阳光,淙淙的泉水却告诉他,这是富有生气的山,这是充满生机的林,这是怎样的美景、怎样的妙笔,才让王维眼中如此之美景存在千年啊!于是,我捧起了《古诗三百首》,我从李白的庐山瀑布赏到苏轼的六月西湖,我从王勃的五津渡口行到李贺的大漠燕山,我从李商隐的巴山楚水一直看到杜甫的故都长安„„吟诵诗歌,使我深深沉醉其中,节奏、韵律、自由发挥想象的场景让我感到书的魔力。

闻着书香,进入

五、六年级,我不再满足于诗歌的神奇,我要向更高远发展。于是,我常徜徉于书店,广揽我所能看到的书:《我和我的动物朋友》、《汤姆·索亚历险记》、《绿山墙的安妮》、《雾都孤儿》„„在老师的推荐下,我接触了第一本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那坚强的信念打动了我,我也想拿起枪支,跟保尔一样去为理想战斗。更让我感动的是,保尔为了革命,放弃爱情,

只为换来更多人的幸福的勇气打动了我的心。从此,我深深的爱上了名著:在《童年》中我与高尔基一起经历生活的艰辛;在《名人传》中我体会着贝多芬的心灵之声;在《老人与海》中我与老人一起战斗、一起坚持;在《简爱》中我为女主人公大胆追求爱情叫好;在生涩的《三国演义》文字里我探寻着兵家之法„„名著像一汪清泉,悄无声息地滋润着我的心田。

上了初中,我对书的热爱不减,但有所不同的是,我更能把旁人之志化为己志,在与同学有摩擦时,我会想起《论语》里教导的做人之道;在考试失利时,我会拿《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的精神鼓励自己;在欣赏、享受大自然时,我会结合《昆虫记》来探索;在被人误解、不被老师重视时,我会找《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说说心里话;在青春成长期心情郁闷、烦躁不安、想逃避现实时,我会念起《飘》中郝思嘉的座右铭“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 „„我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他们欢喜我亦欢欣雀跃,他们忧愁我亦黯然神伤。书籍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启迪着我的智慧,抚慰着我的心灵,让我走出四角的天空,神游更广阔的书的天地。

闲暇时、紧张时、迷茫时、退缩时、前进时„„高兴也好,痛苦也罢,从牙牙学语的懵懂小儿到强说愁的烦恼少年,我想说,沐浴着书香的五味人生路,真好!

一盏指路明灯,不仅这明灯引领着我进入了“世外桃源”,也让我体会了“书中雅趣” !

因为有你,所以我快乐!

点评:本文构思严谨,以“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户”开头,以“因为有你,所以我快乐”结束点题,中间具体写到了与一本本书共鸣共舞的情景,行文不蔓不枝,情感率真质朴,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书卷多情似故

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书,真好!

第四篇:因为不容易,所以更努力美文

01十年前,我家还住在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所谓的客厅,我就睡在一家人吃饭的小饭桌旁一张一米宽的小床上。

那是一个南北不通透的房子,夏天真的生不如死。小小的电风扇根本不顶用,我睡不着觉,会起身打开书包拿出练习册,把不会的题再做一遍。我爸妈看见我开了灯,就走出来,一家人坐在那张又是饭桌又是书桌的小桌子前,一言不发。

过了一会儿,我妈说别做了,明天一早还要起来上学,妈妈和爸爸给你扇扇子。我的后背已经捂出了一身痱子,我妈几乎是强忍着眼泪说出那句话,他们一直给我扇啊扇,直到我睡着了,他们才离开。

那个时候,我觉得生活真不容易。

后来,我去了一家寄宿学校读书,每周的生活费是50块钱,这个生活费是和普通家庭差不多的标准,所以我的吃喝并没受过一丝一毫的苦。每周回到家,那张我等会儿要俯身趴在上面做作业的小书桌上摆了好几个我爱吃的菜,有鱼有肉。我甚至有一种错觉,我们家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穷。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我爸从厨房单独端出了一碗牛肉米粉,我抢着要吃,我爸说这么多菜,你干嘛跟我抢。我说我就是想吃牛肉米粉嘛。他说,那下顿我去给你买,这碗上次买多了坏了。我想抢过来倒掉,我爸笑笑说,没事没事,大人吃了没事。

那个时候,我觉得生活真不容易。

0

2一转眼很多年过去,我上了大学,除了基本的生活费,想要给自己添置新衣服、去旅行或者吃大餐就只能靠自己了,所以我想尽一切办法打工。

有一次学长介绍了一个一天100块但要穿着人偶一整天派单的活。因为是夏天,所以同学都不愿意去,我说我去,闷两天抵四天,划算。

但派单的地点离学校挺远,下午派完已经回不去了,只好找了一个10块钱一个床位的小旅店。那床单又脏又难闻,发霉的味道让我辗转反侧,我只能摸一摸刚赚的那100块,找一点心理安慰。

我旁边的床位,有个妈妈的孩子在哇哇大哭,他把屎拉在了床上。这个妈妈一边咳嗽一边紧张地清理着床单,口中还嘀咕着:哎呀,要是让我们赔可怎么好啊,今晚上怎么睡啊。那天晚上,她还是在那个脏床单上睡了一夜。

第二天大家还在熟睡,她就带着孩子走了,我眯着眼睛看着这一切,猜测她恐怕是担心天亮了,被旅店的人看到会让她多给钱。

那个时候,我觉得生活真不容易。

0

3 小时候,我一直盼着长大。在我的意识里,只要长大了,我就能赚钱了。只要赚钱了,我就能给爸妈买一个有空调的大房子,我就能买最新一期的杂志,我就能给自己买一条花裙子。

我以为长大了,生活就不会这么不容易了。

刚大学毕业那会儿,一时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为了果腹,我曾在一家星级酒店兼职做过客房服务员。有一次住客打电话呼叫服务员,我就去了,他问我有没有特殊服务,我說我只是一个客房服务员,不懂这些。他色眯眯地盯着我说:小姑娘你做不做?多少钱?

我居然想问,他能给多少钱。因为我快交不上房租了。我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当然最后我并没有问,而是仓皇而逃。

后来我又遇到一个男人,是毕业后去的第一家广告公司面对的甲方客户。他对我各种暗示挑逗,我不敢过多吭声,只好简短回应着。他约我吃西餐,我明知道这个男人其心不正,我居然想答应,因为我已经吃了快一个月的老干妈配白米饭了,我多想能吃上一顿肉啊。

我没想到长大了,生活变得更不容易了。

我的另一半,我好像从来没在文章里提及过。他爸爸六年前胃癌花光了本就不富裕的家里所有的积蓄,所以两个穷孩子要想过得好一些,没有别的指望,只有靠自己。

我们聚少离多,异地几年,为的是早日能有一个自己的家,如果你们尝试过这样的异地恋也许能理解,我们有过几次闹分手的经历,还好我们现在还在一起。终于买了房买了车,眼看着就苦尽甘来了,我希望他不要在大山里修高速公路,我们不要再异地。

可他爸爸又病倒了,每个月都要花一两万元治疗费。我们只好把他回来的计划又搁置了,我连几十块钱一篇的软文都接,每天每夜都熬到很晚才睡觉,有些人说你真是掉钱眼里了,我从没向外人道过这些。

0

4现在我已是奔三的年纪了,这么些年,经历的这一切,让我明白了生活在哪里都是不易的。但凡你有那么一丁点野心要去够那些你现在能力还够不着的东西,你都会觉得生活很不容易,所有你会遇到的阻力都是生活的不容易。

现在每当有人羡慕地对我说,你真厉害啊,靠自己能买房买车,我都会感谢这些有时候看起来特别糟糕特别让人绝望的不容易。

正是因为我明白了不容易才是生活的原色,我才更有力量与勇气跟生活抗争,我觉得这是我今天取得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成绩的原因。

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刘瑜说,有时候,人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让人心平气和,它让你谦卑,它让你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

绝望不是气馁,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我知道在我出生之时,命运没有送给我一对可以一飞冲天的翅膀,可我仍有翱翔的梦想,仍有想摘下一颗星星的野心。我记得生活的那些不容易,所以永远都不敢放弃努力。不止为了自己,还有那些为我分担过不容易的人,比如父母。

苦难真的一点儿都不值得歌颂,可我想给每一个遇到过不容易的你说一句:请给不容易的自己一些时间,给我们能体面一些的生活多积攒一些力量。

如果你选择了摘星星的那条路,注定会有太多太多的不容易。直到你能打败那些让你耻辱过、绝望过的不容易,未来你才有机会摘星辰。

谨以此文送给每个不容易的你。

第五篇:你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你太有文化

我第一次看《安妮•霍尔》是大四,那时我念念不忘的是安妮的这句话:“我碰到过太多混蛋了。”现在我念念不忘的是她的另一句:“你总是觉得我不够聪明。”

尽管艾维总是极力否认,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安妮确实是这个看法。纵观全剧,这个评价对她未必公平。这个把“La-De-Dah”挂在嘴边的威斯康辛来姑娘,开车技术奇烂,需要借助大麻来提高性致,会用非常弱智的借口来挽回跟情人的分手(打虫子,效果奇佳)。她有受不住诱惑的时候(跟她的老师大卫),而且最后似乎是受到一个富豪的诱惑而离开了艾维。但是,这个姑娘有良好的歌唱天赋,而且具有超凡的文学灵性。艾维第一次在安妮家看到希尔维亚•帕拉斯(Sylvia Plath)的诗集,大概有点现在像我们看到一个女文青读张爱玲一样,耸一耸肩,心里想,啊,小清新。后来他劝她去读成人教育课程,她看上的是《现代美国诗歌》和《长篇小说导论》这样的课。剧尾他们最后一次吵架,她脱口而出就是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他震惊之余,只能说一句“是我向你推荐这本书的”。她主动地去结识艾维,把他带到自己家里喝酒,愉快大方地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家人,却从来没有以婚姻相逼。事实上,即使以一个苛刻的标准,安妮也算得上是自由健全女性的典范。

艾维有资格挑剔她吗?尽管电影里没有渲染,不过完全可以看得出,艾维勾搭女人的本领相当地强,而且专挑文艺女性(我觉得女文青已经完全不能涵盖他老婆的层次了)。第一任妻子艾莉森只是他出场的晚会的一个志愿工作人员,他可以三言两语地哄她说出自己的论文题目是《20世纪文学的政治使命》,然后用一连串的左派暗号来跟她套近乎;第二任妻子是个眼界相当高的女知识分子,她所提到的那一连串与她相熟的座上宾,不仅在当时纽约的知识界赫赫有名,就算放在当代世界学术史,也是能够有一席之地的,这样一个女人居然挑了作为政治喜剧家的艾维作老公,可见他有多不同寻常的魅力。

除此之外,他真是毛病多多。比如说,作为一个犹太人,他对任何“反犹”的暗示或倾向都不能容忍,别人说到一个跟“Jew”发音接近的词,他都会觉得别人有反犹倾向,有人表达对纽约的不满,他都会认定别人是反犹主义,因为纽约是美国犹太知识分子(同时也是左派知识分子)最集中的一个城市。安妮的奶奶是个经典的“恨犹者(Jew-hater)”,他能跟他们坐下吃完一顿饭而不掀桌,原因大概是奶奶完全把敌意表现在脸上而一句话也没有说。

他厌世、悲观,他沉溺于对死亡的幻想,他连续十五年都在看心理医生,他在被警察抄牌的时候当面撕掉自己的驾照还安慰警察说“我只是对权威有一点不爽,不是针对你个人”。这些都不是大的毛病,他最大的毛病,在于他身上那种自相矛盾的性格。用伊索寓言里的比喻来说,他就是那只蝙蝠,只不过是反着来:在寓言里,蝙蝠是见兽装兽,见鸟装鸟;艾维刚好相反,跟知识分子在一起,他觉得自己跟这群装腔作势的家伙绝逼不是一路人,跟普通人在一起的时候,他又开始鄙视这些人是文盲。就好像动物学家没有让蝙蝠自成一类,我们也没必要把艾维列为“第三种人”:蝙蝠其实就是哺乳动物,艾维其实也就是个知识分子。

我永远不想加入这样一个俱乐部,它的会员是像我这样的人。”

在一开始,艾维就没有掩饰他的这个倾向。我甚至觉得,他就是在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讲一个蝙蝠的故事。影片迫不及待地跳过和安妮相遇的开头,直接讲述他们某一次在电影院约会的场景:他们排在一条缓慢移动的长队里,后面一个知识分子模样的男人在对自己的女伴评价费里尼,学术词汇乱飞,唾沫星子溅到艾维,艾维对安妮抱怨了几次,终于忍不住“反”唇相讥,还把麦克卢汉本人从广告牌后面拉出来把学术男羞辱一番。

平心而论,学术男的用语称不上特别高端和装逼,“技术性的(technical)”、“自我沉溺的(indulgent)”、“热媒体(hot media)”……现在的公知随便一条微博都能甩这个几条街。以哥大讲师的水平,我觉得那学术男已经是相当地克制,反倒是艾维表现出来的敏感和不饶人,让人有点瞠目结舌。

在他第二任妻子携他参加的宴会上,艾维躲在一个小房间里看NBA,妻子进来后,他发表了这么一个观点:“知识分子可以看起来才华横溢,实则狗屁不通。”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但引发这个评论的场合却有点让人匪夷所思:知识分子在自己人搞的聚会上聊学术,有什么不合时宜的吗?我倒是参加过官员和商人的聚会,席上尽是荤段子和潜规则,见到姿色尚佳的女同志还有人借着酒和威势吃豆腐。我也听好友说过和一位清华某文科带头人吃饭,餐桌上讲的都是楼市和股票,让在座几位青年学人好生失望。相比之下,几位纽约重磅知识人齐聚一堂,谈一点“异化的模式(modes of alienation),有什么值得他如此大晒敌意的?

所以,我们必须起一下这只蝙蝠的底:他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哺乳动物?

在安妮带艾维回威斯康辛的家之前,刚好有两个片段讲到这件事。第一个是别人要他帮一个同行写点笑话,他看着同行给他展示自己的“品位”,心里默念:“天哪,这家伙真是个可怜虫。”另一个是他在威斯康辛大学的表演,一开头就说,“当年我给纽约大学开除了,原因是我在考《形而上学》的时候偷看了隔壁同学的灵魂。”全场哄笑。

于是我们现在知道,尽管艾维可能比剧中出现的正牌知识分子都要“左”(他说,只要有一个人还在挨饿,他晚上就睡不着),尽管他对当时流行的所有左派理论了如指掌(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或许还有结构主义),他依然只是个“半路出家”的,他自己真正的同行是那些滑稽可笑的“可怜虫”,他只是凭借犹太人的身份和对左派意识形态的自我认同而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他讨厌的断然也不是知识分子整体,而是学院派知识分子。那个口沫横飞的哥大讲师,参加宴会的纽约知识界名人,甚至他的前两任老婆,都属于面目可憎的学院派知识分子。萨义德写作《知识分子》的时候,大概没想到知识分子内部还会这样来拉仇恨。

看不起学院派知识分子的“非主流”,明显也不会看得起知识分子以外的人。他对自己的粉丝是这样,对自己的喜剧家同行是这样,对安妮还是这样。唯一看得顺眼的,估计只有那个一直喊他“麦克斯”的高个朋友。即使是这样,当他朋友移居去加州,开始投身情景剧表演的时候,他也忍不住恶毒地吐槽。

跟这样一个精神分裂的人恋爱和生活,真是再辛苦也没有了。他给安妮买和“死亡”有关的书,出钱让她去看精神医生(而且还是弗洛伊德那一派的),还给她推荐成人教育的课程,他做的这些,都应了安妮的那句话“你嫌我不够聪明”。可以看得出他对自己的做法还很得意,因为在加州的露天咖啡店,安妮说,我感谢你让我勇敢地唱歌,然后她马上用自己的谈吐证明艾维对她的改造有多么让她受益(《死于威尼斯》),这个场景被他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自己的话剧中了。即使我们承认安妮确实从艾维那里受益良多,这个过程也并不一定让她开心:长期跟一个否定自己智商的人一起生活,她的自信压抑应该非常严重。一段健康美好的关系,不仅是要让彼此变成更好的人,也应该让彼此变得更喜爱自己。她最后选择了托尼•雷西,可以肯定和钱没有什么关系,她只是想在变得更好之后,再变得更有自信而已。

不过,我们也不能说他完全没有反省,在他们第一次分手的时候,他茫然地走在路上,碰到一对恩爱的情侣,居然走上前问:

你们看上去是很幸福的一对。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女人说:“我很浅薄和空虚,我没什么想法,也说不出什么有趣的东西。”

男人说:“我跟她完全一样。”

艾维说:“所以你们终于想到法子了对吗?”表情没有一点恍然大悟。我不知道这是场面话还是他无奈的表达。如果是后者,那也相当讽刺。这无异于宣称,知识就是一种原罪,知识分子不配得到爱情和幸福。这真让我想起米兰•昆德拉某部小说里一个女人对男主人公说的:你做爱的时候就像一个知识分子。我不知道这是一种自嘲,还是一种抗议。

复合以后,他和高个带着安妮去他们小时候住过的布鲁克林社区怀旧,还尝试和安妮一起吸点可卡因(结果他打个喷嚏,上万美元付诸鼻涕),他有付出努力在弥合和安妮的鸿沟。但加州一行,两人在飞机上顿感旧情已去,艾维又发表了这么一番高论:“爱情就像一条鲨鱼,它必须不停地往前游,否则就会死掉。”正式宣布分手。

他在电影一开头就说:我想念安妮,难以释怀。他当然难以释怀,他再也找不到像安妮这样好的伴侣,尽管他能找到源源不断的新伴侣。1979年伍迪•艾伦推出另一部电影《曼哈顿》,在里面,安妮的饰演者戴安•基顿出演一个正牌的女知识分子,她干练、老道,斡旋于各种编辑和学者之中,有时一个晚上就要读一本书,然后写出书评。安妮•霍尔身上的光彩此时此刻不见分毫。这大概就是伍迪对“如果安妮变成了一个女知识分子会是什么样”这个假设性问题的回答。

从此看来,知识分子真是一个四处讨人嫌的角色,最关键的是,知识分子也厌恶自己:右派知识分子骂知识分子都吸上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牌子的鸦片,左派知识分子恨知识分子依然保留着小资产阶级的趣味和生活方式。用卡尔•曼海姆的话说,知识分子不自成一个阶级,他们就是各个阶级在知识这个角斗场的代表(这可能本身就是一种左派观点)。在《安妮•霍尔》里,艾维厌恶普通人,厌恶学院派知识分子,但我觉得他最厌恶的,是自己。伍迪让他用各种无理取闹的方式表现他的愤世嫉俗,让他跟一个又一个的人闹翻,伍迪就是艾维,艾维就是伍迪,他通过嘲笑别人来让自己出丑,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憎自虐的表现。从伍迪•艾伦遍布全剧的精神病隐喻,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想说的是:知识分子都他妈是一群精神病。

“我想起了那个老笑话。有个家伙去看心理医生,说,我弟弟疯了,他以为自己是只母鸡。医生说,那你为什么不把他带来呢?那家伙说,我想啊,但是也需要鸡蛋啊。我觉得这就是我现在对男女关系的看法:它们完全是非理性的、疯狂的、荒谬的,但我们还是一直不断尝试,因为大部分人还是需要里面的鸡蛋。”

当然,我们也从来没看过一个人可以用这么诙谐的方式来表达对自己的憎恨。

他应该也会为自己自豪。

上一篇: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下一篇:优秀毕业生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