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技与政策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林业科技与政策范文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1. 什么叫农业科技政策,对“三农”发展有什么意义?

农业科技政策是政府为了社会经济发展而确定和落实的关于农业科技发展和应用的一系列战略、法规、规划、纲要以及相关的投资和制度化活动。其具有一般政策的基本作用,即对农业科技活动进行规范、引导,并提供激励;也具有一般政策的本质,即对农业科技领域内的社会资源作权威性分配。意义:为农产品增产,特别是为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2. 农业科技政策的目标及其内容?

农业科技政策的总的目标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题,促进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加速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具体目标如下:(

1、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27-35%,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科研经费所占比例不足 1%,每 6000亩耕地才有1名科技人员,每200万亩草原才有1 名牧业技术人员。(

2、2030年,力争在动植物超级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农业生物灾害防治以及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装备等重点科技领域取得突破,科技贡献率达70%(

3、2050年,居世界中等发达国家领先水平,为人口高峰提供食物安全的技术保障。

3.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支持和保护农业?

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一个永恒的规律:

1、在农业份额演变的任何阶段,农业始终是其它产业赖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无论生产力水平如何,无论经济社会形态怎样,维持人类社会生存所需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始终要由农业来提供 ;其次,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是农业剩余劳动。

2、农业份额下降正是农业基础作用充分发挥的表现。

3、农业份额虽然下降,但其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

4. 试述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基本政策

(1)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根据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等资金,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粮食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产销区建立利益衔接机制,促进主产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2)加快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资金配套。(3)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增产任务主要分配给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粮食主产区以及非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大县,我省增产任务为46亿斤。(4)进一步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5. 简述解放以来我国三农政策变化的阶段性特点。我国现阶段的三农政策有哪些创新?

新中国建立时的农村,是贫穷、落后、保守、封闭的农村,在4.09亿的农村人口中,2.64亿人依然受着封建制度的剥削。农业的生产状况极为恶劣,连基本的简单生产都难以维持。因此,解放伊始我国的第一项农业国策就是实行土地改革,其次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合理的土改与过急的合作化。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有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专项决议,这集中反映了全党关于“三农”的思想 及“三农”政策的演变。从时间序列分析: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农业决议,其主题依次是土地改革、合作化、农业发展纲要、人民公社、改革与发展。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半个世纪间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不断探索的过程。

6.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策应做什么?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农业政策的重要作用:引导、调控、激励。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策的职责:

1、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协调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矛盾;

2、建设农村信息工程,积极进行信息引导;

3、制订切合实际的调整规划,实施可行的规划指导;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切实的科技保障;

5、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保证有力的政策扶持。如:国家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先进农业机械给予经济补贴等。

6、发展农村教育予以有效的教育推动。

7. 科技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政策改革的特点?

(一)农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我国新阶段的农业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更大需求。

(二)实现农业发展的跨越,必须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1)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2)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既要提高学术水平,更要注重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既要适应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又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推广;既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既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提高科技要素的利用效率,又要充分调动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8.解读今年的一号文件,为什么要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作用:

1、科技创新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科技创新提高动植物的生产能力

3、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4、科学技术使农产品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加工,实现农产品不断升值。要求:耕地递减、水资源面临危机、劳动成本逐渐上升、农业资金外流加速、农业环境恶化、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艰难等问题需要科技创新;满足国内农产品市场结构变化、缓解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对我国市场的冲击;我国的农户经济特征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农业技术的特征要求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制度

9. 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三农”问题放到统筹城乡的大战略中去谋划,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重要的政策取向,把“多予少取放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2基本思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更加有效地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的力度上,提出了率先探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进的方向上,提出了坚持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在推进的动力上,强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推进的着力点上,加快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推进的切入点上,加大投入力度,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目前又能做的实事做起,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作:教育培训新农民、发展农村新产业、突出农产品物流业、规划建设新村镇、组建农村新组织、塑造乡村新风貌、形成政府新职能。

10.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各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经济逐步向前发展,并最终促成国民经济现代化。然而,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为弥补市场缺陷,需要政府制定必要的政策加以补救。政府政策对市场的干预,其必要性仅以市场失灵为限。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补救经济生活中这种现实的失灵或可能出现的失灵,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结合家乡当地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1. 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12. 农业特点对制定农业政策有哪些启示?

由于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的密切关系,广义的农业政策也涉及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其他领域。农业政策本身更关注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以及农村的社区发展。农业政策与其它部门经济政策相比也有显著不同,这是由农业的特点决定的。农业是弱质产业,由于农业进行的是动植物生产,受自然影响大且生产规模小,很难与其它部门进行市场竞争;而农产品又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品,其供给数量和价格不能有太大的波动,否则会转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农业政策对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农业发展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足以证明政策的威力。农业政策正确与否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行一系列正确的农村政策,农民积极性普遍高涨,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生活也得到明显改善。

第二篇:林业可持续发展论文林业发展论文:浅议湖北林业科技发展问题与对策[1]

林业可持续发展论文林业发展论文:

浅议湖北林业科技发展问题与对策

摘 要:

当前,我国林业已进入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林业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的实施,促进林业科技工作更好地服务林业三大体系的建设,分析了湖北林业科技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林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二五”林业科技发展战略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湖北林业科技;发展问题;建议;对策

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基础产业。2009年6月,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新时期林业的地位作了精辟概括,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回良玉副总理对新时期林业承担的使命进行了科学分析,明确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我国林业发展进入到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林业已成为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一个战略重点,地位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祖国腹地,是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是我国的林业大省、湿地大省,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2009年伊始,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

设“两圈一区”的宏大生态文明建设构想。2009年9月,湖北林业工作会议确立生态立省战略,湖北林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林业,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1 发展现状

1.1 自主创新研究取得新突破

“十五”以来,全省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林业科研项目300多项。其中:林业科研项目200多项,林业技术支撑与示范项目100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推广及科技支撑项目30项,全省“十五”以来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00余项,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科技成果55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20项,获国家专利5项,制订林业技术标准22项。

1.2 科技推广取得新进展

“十五”以来,我省共组织推广林业科技成果70多项,辐射推广面积120多万公顷,新增产值190亿元。每年组织千余名科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举办现场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示范2 000余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5万册(份),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和林农50万人(次)。活动范围遍及全省近1 000个乡镇。

1.3 科研、推广体系基本形成

全省现有县级以上林科院(所)78个,其中省级1个,中外合作科研机构1个;各级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站)94个,其中省级1个,即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市(州)级13个,县(市)级推广站80个,建站数比率达96.00%。国家级、省级科技兴林示范市(县、场)3个,林业中等专业

学校4所,高等职业学院1所。

1.4 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近十年来,先后与日本、德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实施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项。先后派出科技考察、培训、交流等团组35批300人次,邀请国外来访专家200人次,引进用材树种、经济林木、花卉品种等230余种。2001年以来,与中国林科院合作承担林业科技支撑项目5项。2005年5月,省林业局与北京林业大学签署了人才培养科技合作协议。2008年10月2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林科院在京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2008年12月16日,国家林业局与湖北省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合建武汉城市圈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正式启动我国首个以城市圈为核心的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

1.5 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

近年来,湖北省速生丰产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武汉)挂牌成立、武汉城市圈国家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启动、国家油茶科学中心北缘地区育种与栽培实验室挂牌成立等科技攻关平台相继搭建,科研条件得到改善,夯实了发展基础。同时,农业转化资金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948”项目),林业科技支撑项目,“十五”、“十一五”攻关项目等一批国家、省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立项实施,提升了我省林业科技创新能力。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林业科技工作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林业普遍被视为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只是“挖坑栽树”而

已,有无技术、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键所在,很大程度上对科技工作缺乏应有的思想重视和资金支持,以至对科技工作是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据统计,“十五”期间,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仅为35.00%左右,科技发展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仅为30.12%,大大低于同期浙江省50.00%,49.00%的水平。

2.2 科技项目重点不突出

目前,省科研项目特别是具有本省特色的重大重点学科项目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和长期性,重点不突出,研究内容重复分散,深度不够,仅停留在一般的常规应用水准,有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长期的科学规划。

2.3 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一是科技成果总量不足。随着林业重大工程的迅速推进,现有科技成果已难以满足林业建设的迫切需要,科技成果产出速度更赶不上林业建设任务的增加速度。二是科技成果结构性短缺。优秀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数量偏少,服务于生态建设的技术严重不足;带动林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技术尤为缺乏。三是科研项目特别是具有本省特色的重大重点学科项目缺乏连续性,重点不突出,研究内容重复分散,深度不够。

3 建议与对策

3.1 振兴科技事业,实施六大林业重点领域及重点学科研究项目 3.1.1 湖北主要栽培树种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主要栽培树种良种选育滞后、林业生产良种使用率较低等问题,在加强湖北主要栽培树种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的基础上,加大种质创新力度,将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优良林木新品种。

3.1.2 森林资源高效培育及利用技术研究

针对全省每年木材缺口大,木材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经济林产量不高、质量差等问题,在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1.3 重大森林灾害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

针对严重危害我省森林资源的病害、虫害及森林火灾等,重点应用高新技术,开展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研究,以指导防火工作和防火力量的安排。加强松材线虫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控和预警研究,采用综合技术控制重大森林灾害。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技术研究,提高疫源疫病预警能力,防止传播危害,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饲养动物卫生安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3.1.4 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针对我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三峡和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问题,重点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为我省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1.5 林业生物产业开发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生物质产业发展的需求,主要以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为重点,充分挖掘利用林业生物质资源优势,开发生物柴油、生物酒精、固体成型燃料等能源产品及技术,提高林业生物质的创新能力,培育林业生物质新兴产业。

3.1.6 数字林业应用技术研究

以服务林业资源监测与利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为主体,建立林业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全省数字林业应用网络系统。

3.2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省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2.1 林业科技合作共建机制

积极推进与中国林科院的省院联合共建,以协作攻关、支撑发展为目标,以重大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和科研合作项目为纽带,建立开放、协作、共享、双赢的合作共建机制;鼓励和推进我省林业科研机构与农业院校及综合性大学、外省林业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地方农业科学院等开展科研协作;组织全省林业科技力量联合攻关,形成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提高我省林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省国际合作项目的争取工作,开展技术引进与创新。

3.2.2 林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

以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具有良好技术基础的优势企业(集团)为依托,充分挖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和成果储备,产、学、研相结合,建设若干个林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主要开展林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高林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增强林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3 林业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

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立以省、市、县、乡四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与林业科技示范基地相结合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以林业技术协会、林业合作组织、培训基地、信息服务网络为依托的技术服务体系,组建全省林业科技推广网络,

促进林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3.3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 3.3.1 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新建森林资源培育、林木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等省级重点实验室,提升我省林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切实加强湖北省速生丰产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武汉城市圈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国家油茶科学中心北缘地区育种与栽培实验室建设。争取新建经济林木种苗繁育、森林灾害防控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我省林业的工程化技术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

3.3.2 森林、湿地生态定位研究站建设

根据国家森林、湿地生态定位综合研究站建设规划布局,结合我省实际,拟在神农架林区、星斗山、后河、九宫山、大别山、大洪山、洪湖、龙感湖、三峡、丹江口等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的地区建立10个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并依托这一体系在省林科院建立起湖北省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与管理中心。

3.3.3 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进一步完善省林产品质检站基础设施,拓展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功能,全面提高湖北林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保障机制和技术探索机制,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4 加速成果转化,引领新兴产业 3.4.1 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通过组织林业科技单位和林业科技工作者送科技下乡,把科技成果、先进

适用技术迅速普及到林农及林业生产实践中,实现科技兴林、科技扶贫、科技富民。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推进科技下乡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把科技下乡活动真正办成一个大品牌。

3.4.2 切实加强大工程建设的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

以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积极组织实施科技推广与示范工作,着力研究解决重点工程建设中的技术瓶颈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等问题。在重点工程管理上,实施科技支撑与工程立项、拔款、验收三同步,提高重点工程的科技含量。

3.4.3 加快创建林业科技产业园

创建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区,是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推进湖北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国家鼓励绿色产业发展有利时机,加大对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并通过园区的建设,使之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技术集成、人才集聚、产品关联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基地。

参考文献

[1]

吴鸿.“十五”浙江林业科技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第三篇:农业科技政策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对新世纪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制定的诸多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新的农业科技政策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受益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政策;发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4-0359-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国家制定计划首先要安排好农业,研究政策首先要考虑农业[1]。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只有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升,才能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而使农村和谐安定。农业科学是现代农业发展强大的推动力。自20世纪末以来,农业科技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也进一步走向综合与联合,形成许多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生长点,推动着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2]。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可见,农业科技政策在国家政策当中的份量很重。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科技政策,对我国农业科技的长足进步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3]。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有效的农业科技政策[4]。

1部分国家农业科技政策取向

1.1美国

美国的农业科技发展侧重点在生物技术领域。近年来,美国启动“后基因组”研究战略,资助包括蛋白组研究的“生命基因组”计划前期项目,参与启动国际遗传变异图谱计划。另外,为加强转基因作物管理,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提出一项新建议,主张转基因作物在田间实验的早期应接受安全性评估,及早把关可有效地杜绝“转基因污染”。此举将为美国现有的农作物管理监测体系“增添一道新保险”[5]。

1.2法国

法国的农业科技政策对生物技术也很重视。2002年,法国由7位生物技术研究专家、企业家和法律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完成了政府委托的报告――《直面生物技术挑战》。报告指出,生物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将成为国家新的财富,因此政府应像发展信息技术那样,推出一个国家“行动计划”来发展生物技术。

1.3日本

日本把科学技术战略制定、科学技术制度改革、推进科学技术活动的国际化作为重要政策。根据新的《粮食、农业和农村基本计划》,为了节省农业生产的时间和人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日本政府确定了未来4年内将努力开发的10项关键性农业生产技术:水稻直播技术、高质量的小麦稳定栽培技术、无中耕无培土大豆栽培技术、水果等园艺生产的机械化栽培系统、蔬菜的成套机械化生产系统、花卉的提斗式生产系统、应用受精卵移植、性别鉴定及克隆技术等畜产技术、饲料生产的机械化技术、施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农田综合管理技术和替代溴化烷的新农药生产技术。

1.4澳大利亚

2001―2002财政年度,澳大利亚通过了一系列与农业科技相关的计划和行动,成功地培育和发展了风险资本市场。与农业直接相关的计划有2项:①育种基金计划。该计划帮助大学和研究机构在获得风险投资和其他计划支持前,对具有商业化前景的技术进行早期开发,5年内联邦政府将资助7 870万澳元;②生物技术创新基金计划。为了加强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商业化,该计划决定为生物技术创新基金提供4 000万澳元,建立分子生物科学学院。

1.5加拿大

加拿大政府表示,在未来5年内向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投资1 000万加元,用于开发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植物。位于波特奇拉普雷里的食品发展中心也将从联邦和省2级政府得到1 100万加元用于创新研究。这一投资使得该食品发展研究中心成为北美地区食品加工研究的最大基地之一。2002年4月,加拿大基因组公布了第2批项目清单,在健康、森林、农业、生物信息、技术开发、法律和社会问题领域共投资1 555亿加元,支持哺乳动物基因表达的生物信息研究等34个创新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将在未来3年内每年提供490个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岗位,同时提供260多个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岗位。政府希望第2批项目实施后,其基因及生物技术研究水平跃居世界第2层次。

2我国农业科技政策

2.1农业科技政策目标

新世纪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发展目标为:提高主要领域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加强农业科技体系;优化农业科技队伍结构,加强实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使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依靠农业科技革命,推动农业产业革命。

2.2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和关键技术

2.2.1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重点发展大面积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主要农作物体系;集约化畜牧业、规模化养殖业技术体系;资源开发与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体系;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重大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防治体系。

2.2.2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方面,重点研究5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技术[6],包括研究良种及产业技术、农作物大面积丰产关键技术、高产高效模式化耕作栽培技术、无公害工厂化农业生产技术等;二是研究畜牧业集约化养殖技术,包括畜禽品种改良及繁育技术、高营养饲料配方及加工技术、规模化养殖及疾病防治技术、规模化养殖场环境工程等;三是研究林业高效技术,包括生态林业工程研究与开发技术、优质工业用林定向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技术、重大森林灾害预防研发技术、经济林良种栽培与加工利用研究与开发技术、森林资源管理技术、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林业与全球环境变化技术、木质材料加工利用研发技术、林产化学加工技术等;四是研究重大病虫灾害预报与防治技术,包括农林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畜禽鱼虾主要病害流行预测及综合防治技术、生物农药、兽药、鱼药的研究与开发技术等;五是研究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包括节地型农业技术、节水型种植技术、节肥型种植技术、节饲型养殖技术以及农村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等。

2.2.3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方面,重点研究3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生物技术,集中力量加强基因工程研究,争取在农作物、畜禽、鱼类抗病、抗虫与品质改良基因工程上取得突破[7-8],并尽快形成产业化;另外力争在动物胚胎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微生物遗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研究与开发方面有显著进展。二是研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是建立中国农业科技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针对土壤侵蚀、污染、退化、杂草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模型,以及建立各种农业技术方向上的优化模式的程序,重点制定机前处理技术规范、交换格式与分类编码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方案;建立以公共数据网和电话网为依托的农业科技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加大农业科技文献高密度数据库和农业科技数据快速采集与处理技术的应用;开发实用的农业科技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三是研究现代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重点是研究抗病、抗虫、抗逆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开发转基因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品种;研发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人工固氮技术;研究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等技术;研究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开发果树、花卉、药用植物、茶树及薯类等无病毒技术;加快工厂化生产工艺与技术创新;开发农用微生物遗传工程产品及生产工艺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应用试验。预期目标为:提出一些实用性强的生物技术,培育出一批转基因植物品种,研制出若干转基因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品种和生物工程疫苗;建立植物无病毒苗中试基地,实现生产工艺规范化和种苗质量国际标准化;培育一批新品种(品系),在生产上进行大面积示范试验;建立用细胞培养生产有用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中试车间;促进转基因植物品种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加速实现产业化。

2.3我国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措施

2.3.1统筹规划,联合攻关,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尽快改变部门、省区各自为政的体系,扭转有限科技要素大量浪费的局面。根据农业产业政策,组织有关部门与省、市、自治区制定全国统一的农业科技规划。按行业、生态区组建若干专业队,开展联合攻关,切实解决一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重大的、共性的技术问题,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准备。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着重有效实施增产增收类技术、生产保障技术、资源节约技术和产业化工程。针对21世纪初对我国农业发展可能有重大影响的杂交育种、基因转移、生物固氮、抗性生理等生物技术,以及资源优化利用与环境保护、信息、疫病防治等技术的重点问题,开展攻关研究,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加强软科学研究,以农业科学决策的基础为主,农业重大综合开发项目、基本建设项目以及重大的科技工程等重大决策都要首先进行软科学研究,以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建设若干个农业发展试验区域及样板区,建成不同区域的现代化的样板和现代化技术的辐射源。地方政府也可根据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特点,创办、试办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或农业现代化的样板区。

2.3.2健全机构,稳定队伍,建立畅通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突破口,带动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要健全机构、稳定队伍、增加投入,发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编、定员、定任务,加强管理,稳住精干的专业推广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事业费和推广项目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组织和动员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推广服务,参与科技示范区、综合开发区及种类生产基地建设。开拓和发展农村技术市场,建立向农村转移技术的中介、咨询等服务组织;赋予推广机构一定的生产资料经营权,开展多种技术贸易活动,实现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

2.3.3改善条件,优化队伍,大幅提高农业科研与开发能力。国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强化改善科研条件,为科技研究与成果开发能力的提高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鼓励和支持开发型农业科研机构兴办科技先导型经济实体,以及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和产业集团。鼓励和支持建立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开拓技术市场,走科研-开发-经营一体化的道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兴办以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和中介为主的第三产业。在科研队伍建设方面,提倡人才引进和合理分流人才,从而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队伍,鼓励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的作用,采取“筑巢引凤”的办法,创造条件,促进和加快人员流动,使科研机构的非专业人员和相对较多的研究人员走进农业科研队伍中,同时引进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实现各方向人才的交流。

3展望

比较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政策取向,立足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确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研究将在农业科技研究中逐步走向主导地位[9];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推广,将为农业产业化纵深配置科技要素;随着我国土地流转政策进一步实施,农业科技逐步从小规模农业生产服务转向为较大规模集约化农业服务,用现代工业装置农业,发展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等将逐步走向农业科技舞台的中央;在农业科技上将更加重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技术。对应于上述农业科技发展方向,我国的农业科技政策必将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必将在未来农业科技政策出台时加大对上述几方面农业科技研究的扶持力度,以实现新政策在现实中的有效发挥[10-11]。

4参考文献

[1] “十五”星火计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J].科技成果纵横,2002(1):11-12.

[2] 世界农业科技政策面面观[J].中国科技奖励,2005(3):94.

[3] 徐秀丽,李小云,左停,等.农业科技政策应以支持农民生计改善为导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3(12):4-10.

[4] 姚志友,狄传华.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创新机制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3):10-12,36.

[5] 关仲奇.美国农业科技政策与研究重点[J].全球科技经济?t望,1997(8):47-49.

[6] 李小云,毛绵逵,徐秀丽,等.中国面向小农的农业科技政策[J].中国软科学,2008(10):1-6.

[7] 江华.“九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政策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1997(4):23-24.

[8] 宝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需求和政策体系研究[J].理论前沿,2007(19):18-19.

[9] 蒋文兰.谈谈21世纪初期的农业主导技术[J].发展,2000(2):19-21.

[10] 周建华.农业政策与法规[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1] 李先德.中国农业政策回顾与评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第四篇:澳大利亚农业科技与政策概况

研究生平时作业

科目 西方经济学 专业 农村与区域发展 级别 2010级 姓名 常毅 学号 2010020733

澳大利亚农业科技与政策

农村与区域发展 常毅 2010020733

摘要:澳大利亚是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的国家,其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由于其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经济与技术、劳动力等条件,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澳大利亚农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从农业科技与农业政策两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情况。 关键字:澳大利亚;农业科技;农业政策

1 澳大利亚农业概况

1 .1 澳大利亚农业的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农业非常发达,是世界农业大国。澳大利亚的农业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盛产牛、羊、小麦和蔗糖等农产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农产品的50%以上用于出口,农产品国际贸易在世界上占有较大份额。是世界最大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最大的牛肉出口国、全球第二大小麦出口国和皮棉出口大国。

1.2 澳大利亚农业的特点

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在澳大利亚农业中,粗放与集约并存,劳动生产率很高。农业商品率高、外向化程度高,多年来,三分之二以上的农产品出口,尤其羊毛、牛肉、小麦、棉花和蔗糖等出口量很大。农业受国际市场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经营方式以家庭农场为主。 1.2.1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是国土地域辽阔,人均耕地面积多。全国总面积76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00多万,每平方公里平均2.3人,人均耕地面积近3公顷。全国农业用地约4.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3%,农业人口人均农业用地27公顷。二是适宜耕种的土地条件较好。澳大利亚有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于发展农牧业的地区土地条件均较好,土地平坦、肥沃,有一定的降雨量,适宜生产小麦、水稻、大麦、甘蔗、棉花等。三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四是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发展,农业信息化程度高。 1.2.2 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设有农林渔业部,管理全国的农业、林业、渔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各州设有初级产业部管理和促进农业生产与产业化发展。澳大利亚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发展本国农业生产。政府鼓励农产品出口,参与国际竞争;重视农业环保,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节水农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由于有这些优势和条件,加上政府的促进政策,澳大利亚农牧业近几年来取得了稳步的发展,不但满足了国内需求,还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

2 澳大利亚的农业科技发展

2.1主要科研机构

澳大利亚的主要农业科研机构有:澳大利亚科工组织(CSIRO),政府部门如资源环境部及其研究机构,大学的农业研究所/中心,州农业部(即初级产品部(DPI,下同)及其研究机构,企业如谷物协会(GRDC)、园艺协会(HRDC)等的研究机构,以及联邦政府外交部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等科研、开发和国际合作协调组织。值得重视的是,澳大利亚于90年代以来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几十个由上述机构共同享用的联合研究中心(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s,CRCs)和APSRU等,这些联合研究中心的项目由联邦政府、州政府、企业联合资助,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研究机构共同承担,依托中心的大型设施和现代化仪器、设图示,密切联合、协作攻关,体现了人、财、物的优势集成、功能互补和高效利用,很具活力。

2.2规模

CSIRO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之一,总部设在堪培拉,相当于我国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的一个国家级研究机构,覆盖除国防、医学之外的所有主要研究领域,现有研究人员6000多人,共设23个研究所,与农业相关的主要领域有动物医学、动物生产、纺织与纤维、林业与林产品、种植业、热带农业、昆虫学、土壤与水、水产学、野生动物与生态学等,分布在各州的分支机构或试验站达70多个。其机构占全澳农业研究机构总数的20%~25%。

澳大利亚与农业有关的大学有38所,其多数为公立大学,研究型大学如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南澳大学、西澳大学、La Tribe大学、Myrdocg大学等都设立农业领域、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范围涉及农业、林业、水产、畜牧及环境科学的各个方面,各具特色和优势,并有进一步个性化的趋势。这类大学占全澳农业研究机构总数的20%~25%。

3 澳大利亚的农业促进措施

3.1 对市场发展进程的支持

原则上,澳大利亚政府反对任何形式政府对农业领域的国内支持。澳大利亚几乎取消了目前世界各国最广泛使用的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而趋向于采取符合WTO的绿箱政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主要在联邦和州政府两大层面,在各种支持中,主要以联邦政府为主。主要的支持措施包括:一般性服务,如农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病虫害控制、推广咨询和培训服务、产品检验、营销、促销等各种基础设施服务;为粮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国内粮食援助;不挂钩的收入支付;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计划;自然灾害救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助;环境计划、区域经济发展援助计划等。

除联邦政府的支持外,各州都有各自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计划,并安排有必要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者的资助有些属于是对联邦政府相关政策的拾遗补缺,有些也与联邦政府安排重叠。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复兴计划”、“调整计划”等计划项目为农场发展提供优惠贷款或赠款。联邦开发银行、联邦储备银行以及许多大的商业银行也为农场提供贷款;在农用资金来源中,政府及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信贷显著增加。还通过各种补贴(如农用燃油优惠)减轻农场负担。除在国内向农民提供基础设施和信息支持外,澳大利亚还实施对农产品出口的促进支持,联邦贸易局在各国的办事机构帮助农民向所在国出口农产品;联邦政府出口信贷一般为一年期的买方信贷,主要补贴产品是粮食作物,特别是小麦,接受出口信贷的大多数为不发达国家或粮食净进口国,间接资助了本国农产品生产和出口。

3.2 对科技发展的支持

澳大利亚拥有较为完整的农业科研服务体系,内容包括从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及其产品保鲜供应等方面。农业科研机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多单位、多部门协同合作,形成了科学研究、农业生产、食品工业、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农业科学研究网络。澳大利亚的旱作农业、育种、畜产品加工等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先进的农业科研网络和健全的推广体系,对澳大利亚农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澳大利亚的农业科研开发工作,主要由州政府承担,约占50%,接下来依次是联邦政府(约占26%)、高等院校(约占14%)和商业企业(约占10%)。这些研发工作中的大约30%是受农村研究公司的委托开展的。近些年联邦政府每年支出的农村研究经费近9亿澳元,相当于澳大利亚科研总支出的11%。在农村的科研开发支出中,纯基础性研究占3%,战略基础性研究占20%,应用性研究占63%,试验开发型占14%。农业研发投入资金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每年回报率在25-100%之间,而且持续很长时间。

澳大利亚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政府机构,主要由各州初级产业部门负责,内设乡村事业发展总部,统管推广工作。各州划分为6-7个大区,大区又分为若干小区,小区设立乡村事业发展中心;负责该区域农技推广的机构为州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研究部门把研究成果编成材料,由咨询站出售或免费发给农民。二是农资公司、银行和食品加工企业等私人机构,它们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及经营方面的咨询,实行有偿服务。三是科研和教育机构。科研和教育机构都有为推广服务的生产试验农场和推广性的示范工作。推广人员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到科研和教育机构,然后把研究和试验的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再把效果反馈给科研和教育机构。农技推广人员必须是大专院校毕业生,具有独立工作和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种方式对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澳大利亚的农民也参与农技推广工作,他们必须受过专业教育,有能力参与推广工作。

澳大利亚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联邦政府及各州均设有就业、教育和培训部。澳大利亚的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由政府出资,行业推动。农民培训的费用由政府投入,各有关大学、职业学校等承担培训任务。农民每隔一定时间都要接受一次培训。澳大利亚的培训是以能力为基础的培训,农业教育和培训的评价指标纳入“全国能力标准”,保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都能达到行业的知识技能要求。通过坚持不懈的培训,澳大利亚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为保持农业生产高效率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3.3 对服务体系的支持 澳大利亚农业的政府管理体制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注意形成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二是强化农产品的品质、质量管理意识,注重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在减少政府干预的同时,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机构越来越完善。服务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各种生产经营技术,帮助农民进行会计核算,了解农产品产销市场行情,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等。

第五篇: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思考题

(满分100分。第

1、2题必答;第3——6题,任选一题做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 如何认识现代农业?什么是农业现代化?谈谈我国实现农业现

代化的途径(35分)

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既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农"工作的客观要求,又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既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又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既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途径,又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看问题,深刻理解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更要在农业发展实践中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无论是大中城市郊区、东部发达地区,还是广大中西部地区,都应当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从内涵上讲,农业现代化应分为广义农业现代化和狭义农业现代化。

广义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狭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一般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农业生产最终实现机械化、水利化、集约化、信息化、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途径: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

(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要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

(四)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五)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

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造就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

2, 试述农业科技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我国农业科技工作中存在哪

些问题?如何解决?(35分)

答:关系:科技进步一直支撑着中国的农业发展。农业要发展,离不

开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减少了投入、降低了病害、保护了环境、提高了品质、增加了产量。 农业发展的压力要求农业科技不断创新。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将会使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的有效供应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只有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才能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

我国农业科技工作中存在三个不足: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

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还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四是研究、推广、应用三者不协调。农民足新的科研成果的受益者和实践者,可他们和技术推广部门没有利益和制约关系,想推广的不一定想用,想用的又没人推广;推广部门和研究部门也没有制约父系,科研部门没有推广渠道,推广部门没有经费下乡,研究、推广、应用者相脱节,使得很多先进的技术不能及时得以应用。

解决的办法:一是加大科研投入,稳定和加强科研力量,如果科研投

入加大了,农业技创新的问题,人才队伍的问题就可得到相应的解决。二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农技推广队伍。三是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所的专家普及农业知识,鼓励他们到农村第一线推广示范研究成果,以补农技推广人才的不足。四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巨大推广作用。

3, 如何认识我国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三个“不得”的政策?(30分)

答:“三个不得”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

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三个不得”是农村土地流转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一是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不能私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土地流转的只是承包经营权,不能在流转中变更土地所有权属性,侵犯农村集体利益。二是土地用途不变,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是我国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农地只能农用,切实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三是让农民有更多的利益和更大的话语权,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民的流转自主权、收益权要得到切实保障,转包方和农村基层组织不能以任何借口强迫流转或者压低租金价格,侵犯农民的权益。

要将“三个不得”落到实处,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民土地流转服

务的管理,让农民知道谁需要转让出土地来,谁需要有承包别人土地的愿望和要求,并且依照法律规范地签订合同,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来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这样,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市场能够健康地发展。

4,试述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以及调整的方向。(30分)

5,试述我国目前农业财政政策的内容,并分析其发展趋势。(30分) 6,试论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的改革与发展。(30分)

上一篇:林业局典型事迹范文下一篇:绿色建筑与环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