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历史教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理论体系及其思想渊源,丰富中国法律思想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中国现代法律教育起源于近代中国在移植西方法律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制度性变革,初步形成于国民政府制定法体系完善后的30年代末期。孙晓楼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研究近代法律教育,并出版国内第一本法律教育专著《法律教育》的法学家,被吴经熊誉为“研究法律教育的开路先锋”,被美国学者康雅信(Alison W.Conner)誉为“出色的法律教育家”。《法律教育》涵盖了法律教育领域里的几乎全部内容,包括法律教育之意义和目的、两大法系法律教育之比较、师资队伍与设施保障、入学条件与课程设置、法学研究方法与法律实践教学、法律夜校与法律研究院等。因而,有学者认为孙晓楼是民国时期“专门法学教育体系”的建构者,并在“中国法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研究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理论体系、实践过程、作用发挥、历史价值等方面,对于当今中国法学教育改革、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我国法学教育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如何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如何走以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如何创新中国特色法学教育模式,如何廓清跨学科知识体系对未来法学教育的影响等。孙晓楼正是在类似的时代更迭、论争不断的历史背景下,建构出全面系统的法律教育理论体系,其探讨和论证过的内容有:法律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法律人才的政治责任;在法律国际化过程中如何保持好本国法律教育的民族性、社会性;法律人才应当时刻关注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主张从最开始的提高入学资格入手,到培养环节中以高水平教授、完善的教学设施条件,来共同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等。论文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法律社会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探究了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包括法制环境、地域背景、学术氛围以及个人因素。“自主性”特征明显的国民政府法制建设,在建成以“六法全书”为代表的具有中国品质的近代法律体系后,更加需要一批既深谙西方法律文明,又从小熏陶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下的本土法学家来深入推进法制建设。他们不但能更好地适应法律自主性变革,而且能更加有力地强化法律变革的自主性。阻碍民国司法独立的掣肘性因素在于法律人才的匮乏,此外,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也需要更多的法律人才充实进新式司法机构和运转司法。时代最前沿、中国最开放、经济最发达的大上海,吸引了大批法科留学生留沪工作和优秀律师执业团体的形成。他们共同成为私立法政院校的优质师资,客观上促进了上海法律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接受过西式法律教育并于20年代崭露头角的第二代法学家,不但能够运用西方法律去改造中国传统法律,将汉语语境下的中国法律推向一个新高度,而且经常性地开展法律思想大讨论和多领域的法律实践活动。孙晓楼长时间倾注于东吴法学院教书育人,精心编纂两期法律教育专号,也深受东吴师生法律教育思想的启发和影响,通过自己的精深研究,系统化的法律教育思想得以最终形成。深刻阐释了孙晓楼关于法律教育的主要思想理念。任何理论体系必然都有其独有的思想理念作为指引,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自不例外。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源自于对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空谈式的理论教育、士大夫式的绅士教育、功利式的个人主义教育、盲从式的洋化教育等问题的关注和改进。关于法律教育的意义,他认为关系到国家法治的前途,并希望办理中国高等教育的人能特别注意到,因不切国情而妨害国家民族性发展的大学教育中的问题;希望办理法律教育的人能将法律教育当作一项事业,杜绝短期功利思想和行为;希望法学界注意到法律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尽心竭力地研究法律教育。关于法律教育的目的,他认为是训练为社会服务为国家谋利益的法律人才。关于什么是法律人才,他认为要具备法律学问、法律道德、社会常识。针对当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知识轻实践、对外国理论缺乏甄别、对德育重视不够、对社会科学研究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推行理实并重制、改革课程体系、编写优质教材、改变讲授方式、加强品行培养、增强对理论法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研究等具体举措,对于当今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依然具有较多启示意义。重点研究了孙晓楼关于民国法律教育的制度设计。孙晓楼从法律国际化进程中的民族化、理实并重制、法律研究方法、法律课程编制等四个方面,对民国法律教育进行了制度设计。在法律国际化进程中,法律教育要立足本民族文化和本国社会实际,为本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在比较借鉴大陆和英美两大法系法律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来改善中国法律教育。理实并重制,既有法律人才培养不适应废除领事裁判权需要和为缓解法律张力而培养具有较高司法智慧、司法技巧的法律人才等历史背景,又有以例案研究等四点关键之举来实现理论学科和实验学科相配合等系统内涵,具有较强的历史进步性。偏于理论的、狭义的、分析的研究方法存在通病,而在社会法学派崛起之后,法律的研究方法出现倾向于实际的、广义的、功用的研究之趋势。在详细考察12所国内外著名大学法律课程的基础上,不但研究得出沿用至今的课程编制五项原则,而且提出应添设法律伦理学、会计学、理论法学等三门课程的观点,切实针对时弊,符合当时历史阶段要求,至今仍具颇多启发意义。深入研究了孙晓楼关于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孙晓楼从作为人才培养质量初始环节的入学门槛把控、作为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的高水平教授、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支撑保障的设施设备等三个方面对法律人才培养进行质量控制。受美国和东吴法学院“精英化”法律教育的影响,针对不合格学生充斥法律学校的时弊,提出一方面要限制学生人数,来达到以重质不重量的原则去选择人才和方便教师集中培养学生的效果;另一方面以提高入学资格来代替延长学习年限,保证学生在学习法律前应当修完9门基本科目。主张教育部限制学生人数的整顿措施,应当考虑各个学校的历史、已往的成绩、不同学科的强弱程度、学校本身经济情况等因素,避免一刀切。针对位置不稳、四处兼职的教授现状,主张以身许学的专任教授是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通过俸给的提高、位置的保障、课目的限制、时间的限制和生活的改善,来崇养“国士式”教授。法学图书馆、模型法庭、讨论室、法律救助社是保障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设备支撑。着重研究了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的实践展开。孙晓楼在担任东吴法学院副教务长、朝阳学院院长时期的法律实践,既是其法律教育思想的折射与印证,又是其实践智慧的充分展现。以论著的形式阐释比较法研究令人信服的理由,试图说服政府减少对东吴法学院比较法教学的干预,并指出比较法研究之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中国法。特色鲜明的比较法教学给东吴法学院带来了充足的生源、良好的就业、星光闪耀的律师群体和司法官群体等巨大实际效益。长期在一批具有丰富法律实务经验的教师群体指导下的东吴模型法庭课程,克服了长期理论灌输之弊病,训练了学生法律推理、法律论辩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对东吴法学院法律教学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担任朝阳学院院长期间,积极推行理实并重制,聘请司法经验丰富的法学家组成司法组教务委员会,引进模型法庭并适当增加比较法课程,补强了朝阳学生短于法律实践的弱项。孙晓楼是在中国添设法律研究院的最早极力主张者之一,也阐释了法律夜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存在的理由及改进对策。全面研究了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的价值。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具有深厚的学术价值、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深远的当代价值。与同时代主要法学家相比,孙晓楼从推动和实现国家法治的高度出发,以更加宏大的系统性思维站在理论建构者的视角,综合运用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全面建构民国法律教育理论体系。参加国民政府教育部修订法律学系科目表工作,对在全国范围开设法学基本科目必修课、比较法课程以及遵循其主张的课程编制五大原则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法律教育思想对朱家骅任教育部长时期的宏观法律教育政策产生了不少启发和影响。担任东吴法学院副教务长时期,始终坚守比较法教学,积极推动模型法庭和图书馆建设。抗战期间担任朝阳学院院长,克服筚路蓝缕的办学困境,竭尽所能地四处聘来阵容齐整的高水平教授队伍,实行严格的学分制度、考试制度和奖惩制度,取得了招收法科研究生的新突破,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治校成果。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对于进一步明确当今法学教育宗旨和定位,如何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法学教育模式,如何构建法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如何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如何开展好跨学科教育,如何将法律伦理学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如何改进法学研究方法和实践性教学等方面,都具有较多的经验启示和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东吴法学院;理实并重制

学科专业:中国法律文化与法治发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 法制环境: 制定法体系的完备和司法改革的推进

一、制定法体系的完备

二、司法改革的推进

三、小结

第二节 地域背景: 时代最前沿、中国最开放、经济最发达的大上海

一、近代上海与法学留学生

二、近代上海与私立法政院校的发展

三、近代上海与律师职业团体的形成

第三节 学术氛围: 第二代法学家的成熟与法律教育思想讨论的兴起

一、第二代法学家的成熟

二、法律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兴起

第四节 个人因素: 孙晓楼本人的职业生涯与对法律教育的长期研究

一、孙晓楼本人的职业生涯

二、孙晓楼对法律教育的长期研究

第二章 孙晓楼关于法律教育的主要思想理念

第一节 对民国大学教育批评及改进意见

第二节法律教育之意义: “有关于国家法治的前途”

一、中国古代法律教育: 现代法治的缄默之地

二、乱象丛生的民国法律教育呼唤系统的法律教育研究

三、办出高水平的法学教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必由之路

第三节 法律教育之目的: “为国家培植法律人才”

一、法治意识与法律人才: 实现国家法治的基础和关键

二、法律人才之要件: 法律学问、法律道德、社会常识

三、改进和完善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律人才培养

第三章 孙晓楼关于民国法律教育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 改善中国的法律教育: 借他山之石以自立

一、法律民族化的检讨

二、大陆英美法律教育之比较借鉴

第二节 法律教育的一个新制度: “理实并重制”

一、“理实并重制”法律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理实并重制”法律教育思想的系统内涵

三、“理实并重制”法律教育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四、小结

第三节 法律研究方法之转变趋势

一、各法学派研究方法的不同

二、从理论的研究到实际的研究

三、从狭义的研究到广义的研究

四、从分析的研究到功用的研究

第四节 法律课程编制之研究

一、法律课程编制应遵循之原则

二、法律学校应添设之三门学课

三、一份理想的法律课程表的出炉

第四章 孙晓楼关于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 人才培养质量的初始环节: 从把控入学门槛开始

一、未进法律学校之前应修习之基本科目

二、限制学生人数、提高入学资格以“培植完善的法律人才”

第二节 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高水平的专任教授

一、难以以身许学的教授充斥社会

二、“崇养国士式的教授以做青年的矜式”

第三节 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保障: 法律学校应有之设备

一、法学图书馆

二、模型法庭

三、讨论室

四、法律救助社

第五章 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的实践展开

第一节 东吴法学院鲜明的教学特色

一、比较法教学

二、常态化开设模型法庭

第二节 法律夜校人才培养和东吴法学院研究生教育

一、法律夜校人才培养之改进

二、法律研究院之添设

三、开创中国法学研究生教育先河的东吴法学院

第六章 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的价值

第一节 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的学术价值: 与同时期主要法学家比较

一、关于法律教育目的的探讨

二、关于法律人才观的探讨

三、关于法律课程编制的探讨

四、关于法律学校教授的探讨

五、关于法律学校设备的探讨

六、对待比较法的态度

第二节 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继承与革新: 对第一代法学家的法律教育思想

二、启发与采纳: 对国民政府法律教育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三、执教与执掌: 在“南东吴,北朝阳”的法律教育实践

第三节 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局限性

一、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二、孙晓楼法律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安全风险管控论文提纲下一篇:创新工程数据知识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