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层住宅社区的公共空间设计——以深圳市为例

2022-12-29

1 高层住宅社区的公共空间

1.1 公共空间的服务半径和人文环境

这个问题涉及公共空间的定位设计。在以往传统的设计中, 公共空间由宅边绿地、组团绿地、小区活动中心组成层级结构, 反映原来的社会结构, 住户的私密、半公共、公共活动层次分明。然而, 深圳高层社区是人际结构比较离散的人群, 活动性质与时间和传统社区都不同, 对私密性和个性化要求高。其次, 公共空间都有一定的服务半径, 在次范围内, 居民可以得到相同的享受。也就是说这种公共空间是只为能够方便到达的人服务的。以梅林一村为例, 在其社区内专设的公共活动区经常活动的人是周围40m~80m内的住户, 能够直接看见场地的比那些看不到场地的住户, 在同样的半径范围内来得人要多的多, 因为看不到, 在心理上感觉场地很远而不会经常来, 只有等需要专用场地时才会到达。相比来说, 周围建筑围合的公共空间共享性较高, 人们接触的机会多, 发生活动的可能性大。

1.2 公共场地空间的多功能、多效用和活化性

“设计就要为人服务”公共空间的设计就是要增加人的交往机会和提高场地的利用率, 给空间多功能、多次使用的可能性。据调查, 在社区内居民出现最多的时段是每天下午5点至8点这一时段, 而位置则处于入口必经的路段区间, 如路边有信报箱、座椅、小卖部等则会吸引更多的人停留。结合会所设计的公共场所与独立的公共场地相比有更多的人活动。场地周围有公共服务设施;或做架空层等过度空间;或和建筑有一定的“对话”, 形成呼应;或住宅出入口开向公共空间, 让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经过场地的次数多, 停留时间长, 经过距离近, 使“环境恰倒好处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予以支持”, 从而是有效的。

周围环境里视线的监督作用也不容忽视, 没有视线监督缺乏安全感, 四面围合的公共庭院内, 大人对孩子的室外活动很放心;但高强度的视线监视对人的活动起抑制作用, “人看人”是人的天性, 但看与被看的条件是互补干扰, 看者尽可能选择有安全屏障的地方, 被看者通过各种活动表现自己。因此, 公共空间做适当视线遮挡处理以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率。

1.3 关于社区内交往

社会学家认为交往有四个条件:人口同质;共同利益;交往空间;适量信息源。在高层住宅社区里, 住户组成复杂, 选择多样化, 开放化, 在社区内的交往是以保证私密性为前提的, 与亲密朋友到陌生人的交往程度由高到低具有选择性和间歇性。因此, 社区环境设计应兼顾各种交往程度活动的选择, 并使其具有向高一层次交往程度发展的可能性, 而交往空间是接触的前提条件。因此, 环境的支持, 心理空间的重建和交通方便是设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根据人们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交往, 活动的特性和间歇性进行设计使各种活动各得其所, 如巧妙的空间过渡, 明智的位置选择, 适当的距离安排……, 使社区公共空间给居民以安全感和归属感。

1.4 地域条件与行为

深圳属热带气候, 夏季阴影和适宜的风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调查显示:人在社区中的活动范围随着阴影区在一天中不断变化, 可知, 在设计中为公共场所提供荫蔽能增加其活力。另外, 适宜的风导流向可以改善居住社区环境, 适于人在其中停留, 诱发各种交往的活动。从以上两方面考虑, 高层住宅社区室外空间设计要注意在西北形成“屏障”, 并从东南向导风, 设计中应进行一定的阴影、风流的技术分析, 使公共活动场地在高峰活动时间内具有良好的荫蔽和宜人的风流 (见图1) 。

2 安全感和领域感

在深圳的社会环境中, 生活节奏快, 人处于高负荷状态, 压力大, 而社区内居住的都是陌生人, 交往少, 彼此疏远和冷漠, 其防范心理是对居住社区缺乏安全感的一种反映。对安全感的需求早期是一种本能的反映:用防盗栏将自己与他人隔离, 居住社区用围墙与社会分开, 以求得安全感。同传统小区相比, 现在高层社区在安全方面有两个特点:社区治安管理专业化。有24小时巡视服务;智能化红外线防盗报警系统;均由专职人员和机构负责。而不是靠居民守望相助。个人空间缺乏与外界环境的联系, 居民的社区意识、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差, 其防范心理, 不安全感强。另外, 深圳居住社区80%以上的居民认为公共性强的, 经常有人走过的街巷比较安全, 而人流少, 特别是尽端的街巷, 安全感较差。其结果与互相认识的单位居住区的完全不同。具有适当视线监督作用的社区组团在满足私密性要求的同时保证了安全感, 又可使休闲、游憩活动顺利展开。

“Oscar Newman在《可防卫空间》中强调了街头活动、门前小憩及监视公共空间的良好条件因素的重要性。带又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和公共空间的分级化组织结构加强了自然的监视, 使公共空间成了住宅领域的一部分, 可以防止破坏和犯罪, 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因此, 在设计中应加强多层次共享空间的交往, 将居住社区公共空间融入城市生活的有机体中, 增加其活力, 同时, 保证领域完整和领域层次的认同感, 加强“领域意识”。

住宅社区的安全感和人的私密性要求、领域感分不开。是保证私密性的一种人际控制机制。当领域空间不完整时, 私密性不能保证, 人们就感到不安全、拥挤。“各个领域空间的完整, ……完全要依靠领域与领域间所提供的分隔和又控制的转换空间等实质要素而定”。社区居住环境设计的关键在于领域的完整和领域层次组织的明晰。

深圳高层住宅社区建筑布局多呈围合式, 社区入口以铁门与城市公共空间截然分开, 缺乏过渡, 使社区与社会产生一种对立关系, 而内部四周高楼围绕一个大庭院, 私人领域与公共空间缺乏过渡, 是人际关系疏离的原因之一。

高层住宅虽不可能像别墅那样有私家花园, 但可以提供一定的半公共活动空间作为柔性边界增加领域层次;在社区入口增加过渡空间, 明晰领域空间的层次;形成从小团体、小空间到大组团、大空间;从私密到较私密逐渐到公共空间社会公共空间的过渡。从而产生更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意识, 这种柔性边界和过渡空间产生的效应活化了空间, 有助于促进社区意识的建立, 并增加交往机会。peter Buchanan《住宅是潜在公共空间吗》中指出, 利用共同拥有的交通空间作半公共空间来设计有利于邻里交往, 易富于人情味。

摘要:高层住宅极其环境作为一种城市居住形态, 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居住人口密集和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 导致城市住宅建筑向高层发展, 尽管高层住宅这一居住形态以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但是, 高层住宅极其居住环境的问题却日趋明显, 不容忽视。如何使高层住宅极其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在适应市场机制的同时, 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要, 是当前需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高层住宅,公共空间,设计

参考文献

[1] 孙丽娟, 曹绪峰, 孟厦, 李玉萍.居住区交往空间创设——以淮安中天花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 2009 (1) :125~129.

上一篇: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综合开发浅析——以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为例下一篇:聚乙烯醇副产物醋酸甲酯提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