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学生的心声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倾听学生的心声范文

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心声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楚州区流均镇中心小学赵岁鹏

内容摘要:我们作为农村教师只有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造活动、展现情境,调动他们的感官去捕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而现如今“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农村孩子见识少,接触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习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善于立足农村,是否善于优化作文教学,是否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是否善于去倾听学生们的心声。

关键词:发掘创造灵感倾听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干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目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言之无物”的通病,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是因为:一是学习“负担”过重,二是生活狭窄所致,三是语言积累不够丰富。而作为农村的学生他们没有图书室、也没有阅览室。因此,他们的阅读量远远不能和城市孩子比,学生词语积累少了,自然会因材料枯竭,而无话可写了。我们作为农村教师只有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造活动、展现情境,调动他们的感官去捕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四个学段里都有着明确地的习作要求。而现如今“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农村孩子见识少,接触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习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善于立足农村,是否善于优化作文教学,是否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是否善于去倾听学生们的心声。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

★写作要求过高,学生无话可说。

作文内容思想性要求过高,成了“千篇一律”。这不但抑制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思想上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与老师所期望的结果适得 1

其反。作文本应该是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老师则期望学生说出“合理的”“像样的”话来。我们有意无意中要求着学生说出成人社会需要说出的话,他们不得不尘封自己的童心,鹦鹉学舌般的学说别人需要的话,作文就失去了它的本质。为什么现在的“新概念作文”这么深得人心呢?我想除了真实,那就是厚积而薄发。农村学生本来就语言积淀少,这样一来,学生更怕写作文,也写不出好作文、真作文。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没有积累的习惯和写作的兴趣造成的。一旦布置写作文,学生的第一反映就是愁眉苦脸地说“写什么”;老师们也多在抱怨学生“一写作文就满脑子都是空白,半天写不出几百个字的作文来,写出来的只是也只能是干巴巴的。”

★命题作文脱离实际生活,学生无共鸣。

作文教学,教师总是花比较多的力量用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然后大把大把的布置一篇篇的练习,让学生写。而学生面对一次次的作文,总是为“写什么”“怎么写”,而伤脑筋,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如果作文教学偏重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很特殊的事,跟农村的实际生活一点也不切合,以致于学生搜索枯肠而无内容了。命题作文的内容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如果教师再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和启发,那学生写起来就更是一塌糊涂。学生们每学期中或多或少地被动地要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难在心理上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学生作文兴趣受到了限制,自然就不用提写作的主动性了。写作教学在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枯竭、乏味”中失去了她动人的外衣。

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丰富多彩的生活无时无刻不给作文教学提供着活水源泉。有感而发,不吐不快,是写作的本来的情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要善于用心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那就是要学会观察。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我告诉我的学生们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你们能平时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之人,便会发现,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农村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去田间绘画《我爱我的家乡》。一到目的地,只见溪水清澈,成群的鸡、鸭、鹅;瓦蓝瓦蓝的天空白云在徜徉,大片大片的庄稼绿油油„„这天然的动物园、植物园,不正是写景状物的好材料吗?养鸡喂鸭、种菜锄草、钓鱼捕蝉,这生趣盎然的田园生活,城市孩子又怎能体验呢?回到教室里,我告诉学生,写作文其实并不难,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罢了,关键就在于你愿不愿意做

生活的有心人了!这样一来,学生初步体会到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更宽、更广、更有新意。这时,我便顺势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引导他们不断地积累材料。其实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它本身的情趣和意义。也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学生没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启示。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之人。

★开展活动,让学生乐写

作文课前我们老师如果能有意识地组织活动,可以让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素材。如在进行场面描写的作文训练时,单靠教师的指导,空口白说,还不如让学生走到活动中去来得深刻。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个拔河比赛,跳绳比赛。让学生在那紧张激烈地气氛中抒发出自己的情感。相信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写心理的,写同学们的呐喊声的,写经验介绍的,总结得失的。在训练写人的文章时,我们的学生往往无从下手,那我们可以开展“自我介绍”“夸夸我的同学、老师、父母„„”让学生在活动中水道渠成,在大家的谈话中回忆自己的经历,搜集写作的素材。儿童不需要束缚,儿童需要解放,解放儿童的心灵,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有个开放的空间。学生生活中的体验与实践,是学生乐于写作的源头活水。

★自我交流让学生放开写

人和人的交往必定会增加我们对语言的积累。但我们不是时时刻刻都能与他人交流,我们有许多自己独立的空间,我们就可以进行自我的交流。有许多时候许多的事,我们无法与他人交流。小学生也一样,特别是农村的部分家庭父母都不在家。缺少语言上的心灵上的交流,我们作为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交流,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得有一次,广播站征稿,六年级的一名学生交来一份稿件。读后我觉得写得不错,推荐播出时,学生自己居然当场在班级里哭了起来。听说后,我想那完全是她的真情流露,之所以哭,是因为她写出了自己的心理话,心理平时无法向父母表达的话语。我们要坚决不能让学生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套话,空话。

★主体体现,厚积薄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厚积薄发”这些古语说出了积累的重要性。语文是社会的语文,是大语文。我们怎么才能让学生有素材可用呢?那就需要厚重的积累。一是背诵美文。优美的词语记下来,优美的句子抄下来,优美的文段背下来。分类背,分类看;课内的、课外的、散文、诗歌、名言、锦句„„中华民族的古诗文。都是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共背、配乐朗诵;形式多样中学生将书面语言化为自己的个性语言。久而久之,表达能力便会得心应手了。二是走进名著。中国名著,外国名著,名著的卓绝的艺术特色,博大精深。可以多推荐给学生读一读。写写读后感,赏析名句子。同样也是知识积淀的好方法。

三、倾听学生的心声

《课程标准》也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我们知道,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 这个过程能让你把零乱的思绪条理化,清晰化。好的作文指导是对学生感知的呼唤,是让学生的独特体验的重现。我们常听老师说“小作者写得多好呀,你们就仿照着写”于是乎天下的作文都是一个样了,所有学生都在同一个现场了,千篇一律了。学生的独特个性被磨光了,老师们呀!我们可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手中的一团面呀!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讲究独特。因此除了单元内需要完成的命题作文外,还有许多写作、练笔的机会。无论是什么时候,我都会在写之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文题”的理解,并听听别人对“文题”的理解,采众人之所长,然后再动笔写出自己的东西。写完了还要求他们反复读几遍,并对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一一修改,改好后再读给好朋友们听一听,最后才誉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也有不少老师会在学生动笔时千说万说“注意用词”“前后照应”“多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生写作的能力本来就差,形式对于他们来说,无疑便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如果过多的强调形式,学生写作少了一份灵气,多了一份沉重。有的孩子喜欢写人,有的孩子擅长写物,有的孩子善于写景„„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不拘泥于形式写出自己见闻、感想。如果能让学生一开始就脱离形式,脱离框架胡写、疯写一番,说自己所想,道自己所思,接着我们再针对写作要求推敲、修改一番,必定也会是一篇出自心灵之作。作文缘情而发,又怎么会枯涩、空洞呢?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倾听了学生的心声,我们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农村生活实际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我们要有常远的目光,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

要加强学习,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只有这样,我们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才能绽放出它的灿烂。

参考文献:①《小学作文教学论》 作者:吴立岗1992年出版。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篇:倾听学生心声

倾听学生心声,感悟管理之道

——做幸福的班主任李权发

有人说,班主任是天下职位最小的主任,但是,又是天下最繁忙的主任。作为一位班主任,要善于把自己的心从繁忙的事务堆中解脱出来,保持清醒的头脑,唤醒学生的心灵。“做幸福的班主任”、“用故事来教育人”的管理理念让我感悟颇深。 第一,上好第一堂课,明确班规班纪,用自己的风采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第二,把自己真当“主任”,做好班干部的培养和管理工作。敢于放手,又收放自如才是智慧的班主任。

第三,“德育课”变“故事讲堂”,用讲故事这种学生喜闻乐道的方式教育学生,避免重复的说教、粗暴的打击,让德育也充满诗情画意。

第四,避免师源性的伤害,幸福班主任培养幸福学生。改变“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状况,班主任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你的晴空照亮学生的心田。

第五,做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爱而无企图、爱而无条件、爱而无差别、爱而有方法、爱而有分寸。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助他一臂之力。

幸福的真谛就是你有饭吃的下,躺下睡得着,随时笑得出,你拥有一群爱你的孩子,你有一群可供你爱的孩子,你有爱他们的权力和能力你就是一个幸福的班主任。所以我们都应该做幸福的班主任。

我们可以则借鉴公司的管理模式,提倡高效的管理模式,全面发展学生,这种老板式的班主任让我们耳目一新。原来班主任可以这么当,学生可以这样教育:

第一,不要做“老黄牛式的班主任”,班主任要有战略思想,成为纵观全局的管理者。主要要形成核心班委干部团体,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层层负责,事事有人管。

第二,挖掘正能量,让优秀成为习惯。成功源于优点的扩大,缺点的缩小,良好的班风是成就优秀班级的基石。

第三,让评价多元化,让每位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明星。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是班主任的责任,用多元的鼓励评价机制点燃学生前行的激情。

你若做一个有心的班主任、智慧的班主任、幸福的班主任,你将拥有最优秀、最团结、最乐观向上的班级,培养出最具潜力、最优秀、最快乐的学生。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我们要唤醒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真善美的光辉;我们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我们要唤醒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幸福的

人生。班主任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却具有更多的独特的乐趣。“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你若能和孩子心心相印,教育就会变成一种幸福的生活。

第三篇:走进学生心田 倾听学生心声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倾听;爱心;尊重;宽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班主任工作中,要想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花开的声音,感受当代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要实现对话,而且需要学会倾听。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会倾听来自学生心底的声音,对教育转化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集体,无疑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教师真正学会了倾听,眼前那些可爱的学生就会走进你的心田。

然而,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处理学生的发言常有这样一些表现:一是“听而不闻”,对学生的发言漠然处之,生怕学生的发言影响正常教学工作;二是“表面应对”,只作简单的应答,“是的„„我知道了„„”事后根本不进行调查或采取措施;三是“粗暴干涉”,学生话未讲完,就轻易做出判断或处理。这样往往会造成误会和冲突,对学生心灵造成伤害,造成师生间的不信任。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曾说过:“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听懂我们日常听觉范围以外的深层含义,能倾听世间各物对我们说的话。”作为对话教学中“平等中的首席”——班主任,我们必须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方能走进他们的世界。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呢?

一、用一颗爱心去倾听

这里所说的爱心,特指公平之心,即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不偏爱成绩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一般来说,班内总有几个天智聪颖、有特长、能说会道的学生。几乎所有的老师在课上或是在其他活动中,往往喜欢请上述提及的学生发言、谈感想、设计活动方案等。这是因为他们更能配合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等任务。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处于旁听的地位,他们只能被动地学,从而失去了表达自己观点、抒发自己情感的机会。必须指出的是,这部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本来就不怎么强,由于缺少或是剥夺了他们锻炼的机会,因此他们的能力就越发显得差,人为地拉大了他们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出现了恶性循环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他们学习成绩以及其他能力的提高。教师的爱心,不应只局限于几名尖子生、优等生,而应该把这种爱心洒向每一个学生,去倾听来自于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声音,不管这种声音是轻是重,是弱是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都应激励班中的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班级活动的参与者。

二、用一颗尊重的心去倾听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的学生,教师需要学生的尊重,同时,学生也需要教师的尊重。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建立一种互相尊重的关系非常重要。教师要蹲下身子,敞开心扉,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姿态,应该保持微笑,如果能有灿烂的笑容当然更好,让他们常常感到你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喜爱,这样师生关系就会更为融洽,教学过程就会更顺利。在我的教学中,当我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做出回答时,我不会去责备他们,而是微笑着去引导,倾听他们的心声,走近他们的心灵世界,从而营造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倾听

倾听是一种宽容和包含,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一种真正的互惠,实现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亲和。

有位作家这样说过:“有的人会走过美丽而视若无睹,有的人会走过痛苦而漠然处之。而真正的仁人、哲人、诗人,才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体察、去感受,去分辨自己所听到的声音中不同的灵魂的震颤。”当我们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时,一定要用平常心、细心、耐心、信心真诚与学生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主任必须学会倾听,要做一个仁者,拥有宽广的胸襟,撒播爱的种子;做一个哲人,指引理性的思考,将学生引向至真、至善、至美;更要做一个诗人,倾听花开的声音,走进学生的心田。

编辑:郭裕嘉

第四篇:倾听家长心声走进学生心灵

暑假家访活动心得体会

教师:梁启肆

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2012年7月30日上午,在罗绍建校长的主持下,召开了立化小学“倾听家长心声,走进学生心灵”家访活动部署会,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会上,校长向全体教职工宣讲了《荔波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倾听家长心声,走进学生心灵”全县教师大家访活动的通知》,对全校教职工家访活动作出了详细的布署,要求全体教职工家访实行“三个全覆盖”,即:实施推进覆盖全县中小学校,参与对象覆盖全体教师,登门走访覆盖全体学生家庭。实施“四个面对面”,即:家长心声面对面倾听,学生心灵面对面沟通,教育政策面对面解答,育人策略面对面探讨。做到“四个进一步”,学校与家庭关系进一步紧密,教师与家长关系进步融洽,教师与学生关系进一步和谐,家长与子女关系进一步优化。使教师明确了家访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熟悉和掌握了家访的方式和技巧。要求每位教师对分配的学生必访,做好家访前期准备工作,对每位学生的家庭基本状况、在校表现以及学业和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尤其是对个别“问题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确定家访内容、家访时间。 校长还要求各位教师结合实际,做好家访计划和日程安排,要不顾辛苦,对学生家庭进行全面走访,了解

他们的困难,主动帮助家长及其子女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耐心地向学生家长讲述学校的管理模式,教育理念,教师情况,以便推动教师家访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通过这次家访活动,虽然很累,却很欣慰。因为我明白了:只有老师走进家庭,家长走进学校,家校携手,才能双进共赢。以前我总认为教师的舞台就是三尺讲台,通过这次家访我才明白教师的舞台不仅仅局限三尺讲台,更要走进家长,走进家庭,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关爱学生。原来教师本应该是一个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庭,服务于社会的角色。

10月31日放完学后,我随同几名老师开始了今天的家访活动。我家访的区域是新建移民点,共四位学生。结合学校的要求,在路上匆匆确定了本次家访的主要任务:了解学生在家的基本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和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

和孩子们徒步走了大约一二十分钟才到达第一家时,我额头已渗出少量汗水。当我想到一个弱小的身躯背着沉重的书包在风雨中艰难向前移动的身影时,我心一阵揪痛。刘洋的父母在外做事还没回家,在家的只有奶奶,其实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平时刘洋也是跟着奶奶的,我们就和奶奶聊起来。奶奶告诉我们,刘洋一放学总是玩够了才写作业,平时还经常爱和奶奶顶嘴。我也向奶奶反映了孩子在校的情况,上课认真听讲,能按时完成作业,对待学习缺少上进心……

刘洋在校是个活泼乖巧的小男孩,成绩处于班中中游,平时还爱和前后桌讲讲闲话,基本上是个不太引人注意也不需要老师多费心的孩子,从平时的周记中,我感受到孩子很懂事,和年迈的奶奶相处得不错。通过家访了解了孩子具有的两面性,在学校,在老师面前表现得较乖巧,很听话;在家却是呈现了另一方面,贪玩、乖戾。认识到孩子对老师的敬畏,适时地对刘洋进行了谈话教育,真的,面对这样一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人还要肩负对顽童的照顾、教育,心里感觉也真不是滋味,也有些遗憾没碰到刘洋的父母了。确实,家访增强了家校的情感联系,也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带着第一站家访的思索,跟着我去了下一站。

汤恒的爸爸妈妈常年都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过。他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孩子,也是个学困生。当我到他家时,门紧闭。问他家邻居,才知道他的爷爷奶奶还在河那边忙农活还没回来。于是我向邻居借了板凳,开始辅导他完成这一天的作业。过了好一阵,他爷爷才风尘仆仆从田里赶回来。他爷爷知道老师来走访很是高兴,于是我们聊了好一会。……天黑了,我的家访也随之结束了。

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家访似乎已渐渐被人们忽视,而我校历来重视家访工作,把家访当作德育工作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学期结束之际,我校教师利用家访走近学生生活,了解、熟悉学生,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校的教师家访主要采取问题学生家访、平时随机家访和期末集中家访三种形式,而期末的集中家访是教师与家长交流学生的重要途径。本次暑期家访活动,班主任、辅导员共走访了361个学生家庭,家访率达到50.56%。

在家访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家长促膝谈心,把期末的学习成绩反馈给家长,把学生平常在校的学习、思想状况、行为习惯等向家长作汇报。希望学生合理安排暑期生活,充分利用暑假高质量地完成暑假作业,强优补弱,并积极参加县教育局、姚庄镇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老师与家长们就怎样共同教育好子女,怎样更好地沟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家长们填写《家访情况记录表》,对学校工作、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科学性的建议。当老师们骑着电瓶车走进大街小巷,穿梭于乡村小道,敲开每个学生的家门时,我们看到的是家长和孩子喜悦的目光,再多的汗水在这一刻都是值得的。家访中,很多家长看到老师们不辞劳苦,顶着烈日进行家访都非常感动,连声说道:“老师,你们辛苦了。”“看到你们这么敬业的老师,我们把孩子托付给你们,很放心。”

家访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粘合剂,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平台,我们会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做下去。真正实现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近日,卅二都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各班正、副班主任就家庭生活、学习状况、学生在家读书环境、学生与家人相处情形等方面与家长进行探讨,沟通。为增加家访效果,

学校专门设计印发了《家长意见表》和《教师家访记录表》。促膝谈心倾听意见,一杯清茶结下情谊。在家访时,了解到六年级杨玲同学的母亲前几天突发性死亡,留下姐弟三人,该班主任做了安慰工作,回校后又发动该班60名同学进行捐款献爱心活动。

通过这次家访活动,老师们收获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真正了解了家长的期望与要求,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与想法,了解了学生家庭的温暖与寒冷。这次活动不仅加强了师生感情,也对老师们以后的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老师们都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神圣与责任。现在老师们各自整理着自己的家访记录,也纷纷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体会了收获的喜悦。

全面家访工作虽然暂时结束了,但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却刚刚开始。本次家访带给我们的除了收获家长质朴而珍贵的感动,更有我们教师工作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许多教师家访后都说,老师只有亲自走进学生家中,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在家的表现;只有家校互相合作,共同努力,育人效果才更有力量。“无论通讯多么迅捷、科技多么进步,传统家访都不应该被丢弃。”

沙镇溪中学第一批家访教师通过近5天的家访,让他们对家访有了新的认识。去时大家都在心里盘算着怎样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走着走着,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有的走访教

师带的20张表用完了,却还要坚持把一个屋场、一个山坡上的走完,无论他们是否在预定走访对象之中。去时大家都很沉默、培训会上也有教师相视一笑,可走访回校后大家有太多的话要说,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讲述着自己家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家长太热情了!

许多教师由于长时间没有走进学生家庭,总认为家长对学生读书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可走进了学生家庭,老师们惊讶了,家长太热情了,所到之处都是笑脸相迎,手忙脚乱的拿出家中平时款待贵客的东西来招待他们,用朴实和真诚的话语邀请他们吃饭,特别是到一贫困学生家庭后,家长非要煮鸡蛋给他们吃。家长的热情,对孩子教育的期盼,震惊之余,剩下的全部是感动!

孩子们太苦了!

“我们的孩子太苦了”!老师们返校后共同说着一句话。有一个孩子刚回到家,家访的教师就到了,他连忙去倒水,可瓶子是空的,他没有了母亲,父亲和哥都在集镇上做零工,上学十天回到家中,没有一碗热饭,没有一杯热水„„家访的教师当时就掉下了眼泪。在走访中见得最多的是十六七岁的孩子与

六、七十岁甚至更老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相伴,有的干脆不回自己的家,在亲戚家度过放假时间。家庭贫困、父母在外打工、隔代扶养、亲戚托管让这些孩子们少了一份童趣、多了一份孤寂,少了一份温暖、多了一份艰辛! 家访真的过时了?

家访的教师普遍感受到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十分令人担忧:有的家长因望子成龙心切,恨铁不成钢,采用“法西斯”式教育;有的父母在外谋生造成隔代教育,做监护人的是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婆),他们除了勉强照顾生活之外,家庭教育近乎缺失。

走访马家山村的老师说:“804班宋同学当即表示从基础开始补起,805商同学表示要改掉胆小的毛病,904班宋同学表示要更勤奋„„”正是这种朋友般的沟通,打开了学生的心门! “是真的呀?”当家访教师已来到701班王同学家门前坝子时,邻居叫他快回来,说你们老师来家访了,他竞然不相信这是真的。走访901班宋同学时,他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马上就要初中毕业了,你们是第一次走到我的家里来,非常感谢!”。一位在外地打工的学生家长听说老师去家访,晚上无比兴奋地打来电话:“可惜、您来家访我不在家,请你帮我严格管教„„”惊呀、感谢、激动的背后在传递着一个真实信息:学生和家长对家访非常欢迎,非常渴望!家访也并没有过时!

教育之路更艰辛了!

通过家访,引发了学校老师们对今后的教育工作许多新的思考:一是家庭教育缺失,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是办好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二是贫困学生仍然突出,抓好“两免一补”是推进教育公平的根本举措;三是家长对质量要求更高,规范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五篇:倾听员工的心声

以员工利益为中心,但是其实要相辅相成是可以做到的。关心员工利益可以激励员工,员工士气高可以降低流动率并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强员工培训,员工培训是对员工的一种福利,能够帮助员工提高能力,有利于其职业生涯发展,同时培训一方面能够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凝聚力,一方面提高员工工作技能,这两者都是提高生产率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该改革以前死板的官僚行政体制,增大任务目标及评价考核的灵活性,在保证效率的同时不至于给员工太大的压力使其丧失信心或者降低士气。作为我们基层管理者应主动倾听员工的心声,使员工有被重视的感觉,从而塑造整个企业的团队协作精神。

为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能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在制定各项制度时就应明确目的、责任部门、适用范围及运作方式,并指定目标监督部门和考核方式。文件格式的标准化,涵盖了战略流程、组织流程、运营流程的内容,同时为监督与考核的实施创造了便利。在制定考核项目与指标时,结合公司的长期目标与短期计划,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考核项目与目标值要求,将公司要实现的战略意图以不断完善的考核方式加以引导。如在绩效考核设计上,分集体指标与个人指标、质量指标与消耗指标等,随公司战略导向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完善;在考核目标设置上,以纵向比较为主,横向比较为辅;在奖惩形式上,以奖励为主,扣罚为辅。既培养团队精神又鼓励个人奋斗,为执行力在各个流程中顺畅地发挥威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优化管理知识结构,更新管理理论,开拓视野,自我超越,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目的是让我们了解和掌握企业管理的一般原理、理论和方法,培养我们专业性的企业管理意识和企业管理思维,为我们从事具体企业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多给予员工释放压力的机会和时间,公司通过多组织一些团体类的活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释放员工在工作中的压抑心情,缓解压力所带来消极情绪。根据员工各自不同的情况,关心、解决他们最主要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每个员工的来源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交的范围、能力不同,因此,最需要解决的困难也不同,作为管理者应该仔细观察、分析,找出每个员工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而且这种帮助一定要掌握好时机,把劲儿用在“刀刃儿上”。另外,在员工生病、家里出现的突发事件、员工的生日等等,一定要及时、热情的关怀。在平时工作中多与员工一起讨论怎样把各项工作做好,即共同研究工作方法和员工融入到一起更深入的了解员工的工作方法。万万不可唯我独尊,以为员工一定要听我的,若那样的话,员工的积极性就丧失了。更不用讲对这项工作会有激情了。

合成原料部

怀玉彬

2011-9-24

上一篇:青协入会申请书范文下一篇:秋学期学校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