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前提醒

2022-06-30

第一篇:高考语文考前提醒

4.16语文作业和考前提醒(范文模版)

4.16-4.18三天语文作业

4.16周三

一、五份默写卷订正好、整理好(13班中午检查,10班下午检查)

二、《中指》P22-26订正好,题题过关(13班中午检查,10班下午检查)

三、《中指》《黄昏》答案在1310,今天自批订正研究弄懂

四、《中指》小说P7

5(二),答案提取码周四告知班主任

(这两天作业课代表要收并检查)

4.17周四

一、圈画七年级古文单字注释,边圈边记忆,注意知识的前后勾连

二、《中指》小说P7

5(二)自批

三、《中指》P96

(二),答案提取码周五告知班主任

4.18周五

一、早读复习初中五册54篇名句,就看书,易错的字动笔写一写

二、《中指》P

3、

4、22-29名句和字词认真复习一遍,最好两人合作抽一些互

相听写

三、《中指》P96

(二)自批自订研究弄懂

考前提醒:语文书、《中指》一定要带回家

一、六册书字词;初中54篇和小学70首名句;所有文言古诗和古文的注释

二、五份默写卷;《中指》P

3、

4、22-29;听写本

三、《中指》做过讲过的题

四、三篇大作文、C本、1310有同学的优秀作文

考试时把握好时间;

积累与运用保证不扣分;

阅读:不忙做题,先静心把文章读懂;争取阅读不扣分或少扣分!

作文留下50分钟左右,先审题再打草稿,下笔前一定想好立意。

祝大家一模旗开得胜!

第二篇:高考语文 考前小阅读练习

考前小阅读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

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想,即今天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次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的词语。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个思想展现出来,在讲话者的心中,整个思维是立刻呈现的,但是在言语中,它必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相继展开来,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一朵乌云洒下一阵词的雨点。由于思维在言语中没有它的自动对应物,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可表达的悲哀。 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 他人将如何理解?

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交流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

(选自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有删节) 8.下列对文中“内部言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部言语功能与外部言语相对,是完成言语思维 的内在方面。 B.与外部言语一样,内部言语中的思维也与词语有内在的关联。 C.内部言语可以基于纯粹意义来思维,不需要始终伴随着词语。 D.内部言语作为一种功能,它是在一定的思维过程当中实现的。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比内部语言更内在的层面的思维,在文中实际上就是“言语思维”。 B.如果把思维比作乌云,那么每朵乌云终究都会变成一阵词的雨点落下。 C.每种思维都不是彼此独立的单位,因此它们与言语单位不可能完全一致。 D.言语表述时需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相继展开,并通过意义和思维联系起来。 10.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根据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与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较早地关注视觉文化。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与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英国著名的

1 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象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创作设计的一位教授,看到世贸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他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

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了最好的解释。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大声疾呼,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央视电视台某全年的广告收入为近90亿,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MTV一个频道当年的广告收入就接近这个数字,这个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是播放MTV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上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这种振聋发聩效应的获得绝非是学术“呐喊”所致,而是学术“深刻”所在。

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景象社会》一文中,就大胆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尔后,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他认为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观感,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选自孟建《让眼睛学会思考》,有删改。) 8. 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凭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 B.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得画面深深的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 C.世贸大楼的标识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解美国精神的关键。 D.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作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 9.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本文认为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观看,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深刻反思的复杂文化现象。 B.本文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多维视角来考查视觉文化与现代化各方面的广泛联系。 C.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后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只有“纯真之眼“的影像文化文盲。 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 10. 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3分)

(一)【答案】 8.A 9.D 10.(3分)

①心灵(思维)的交流,需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 ②思维并不总是表达为言语。 ③言语不能完备地表达思维。

2

二、

8、答案:B解析:ACD选项在文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表述,A信息采自第二段第一句和第三段最后一句,C是对第三段中这位教授的感受语语意的解读,BD主要信息来自第二段的理解,比较之下,D句表述符合文意,因为作者对同济大学的教授的说法持肯定态度,“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 可以看作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而从“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象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这句话看,B项说法是对同济大学教授的否定,因而错误。

9、答案:D解析:A 信息主要来自第一段,第五段和第七段乃至全文的意思的概括,B主要信息来自第一和第五段C综合了第二段和第四段信息的意思并有一定的推论,文中所谓的“纯真之眼”是相对于主动发现的图式透射的看来说,是被动的直观的看,而这应该就是影像文化文盲的特征,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产物。不符合原文的一项应该是D选项,对应的信息在第六段,意思的转换有误,原文意思是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转向平面化,碎片化契合了人们的视觉快感要求,从而产生更大的商业利益。而转换成“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因果关系牵强,“必须”说法太过绝对。

10、答案:两种说法是从个体和社会两个角度来说的,所以不矛盾。“主动发现”是指个人通过学习,主动以图式透射来观察,理解世界。“被动的行为”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画面平面的,碎片化的特点,加上视觉的优先性和至上性,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解析: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主要信息集中在文章2,3段;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后四段。首先要解释为什么不矛盾,然后分别说明即可。

第三篇:2013届高考语文(附加)考前指导

“文科附加题”在态度上要高度重视!它与前面160分一样重要,都要记入总分!前面的90分常常需要90分钟完成,而附加题40分只要30分钟做完,分数易得也易失!因为考试时间只有30分钟,所以,试题不会太难,需要思考的深度有限,主要看文言基础是否扎实与名著背诵是否熟习!

★时间分配

通过平常的训练,25分钟题目基本可以完成,所以,不要担心时间的问题,但是,思维一定要保持在适度的紧张与兴奋状态!不然,试题难以完成!

一、文言文综合题(10分)

备考要点:

具备扎实的古汉语字词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准确的文言语感,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从而形成断句的能力。

断句首先要通读并领会整篇(段)意思,了解大致内容,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语境(上下文)的联系,借助于有关技巧、方法;最后一定要反复通读检查矫正!

1、有关句读:一般句读6处,读懂最好,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断句方法:①凭语感,先断易;

②“云/曰/道”,对话明 (借助“云/曰/道/言”等动词来判断对话,进行断句。) ③辩虚词,明语气(如“盖夫其” 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末,“之以则而”等助词、介词、连词常放在句中。)

④辨句式,助句读( 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⑤修辞句,抓特点(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断句。) ⑥抓总说,辨分述。

★一定要关注句首、句末语气词,关注对应句式、固定句式,以及专有名词等。

2、文学文化常识题,结合课文及读本,调动积累。当然会就会,不会放弃,不能浪费时间。

3、简答题要注意题干要求,是用文中的句子作答,还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使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也要紧密联系文本。

二、名著名篇阅读(15分)

1、选择题:其中一个应该很简单,另一个会有难度,一句一句看过去,调动以往的记忆来与选项作比较,还可以通过逻辑推导,甚至是依靠题感。总之,要聪明!

2、简答题:看清题目要求,一般会涉及到人物、性格、情节等。

★此题要注意答题规范,要有赋分意识,不要纠缠一点,大事渲染,顾此失彼! 备考要点:

1.以考查识记能力为主,命题点不涉及分析鉴赏,不涉及探究能力的考查。以情节、人物为主要命题点。

2.注意把握线索、重要场景、重要章节内容,对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能作具体的细节说明。

3.对突出的艺术手法,要能结合实例作具体说明。

4.作品的背景、时代意义及价值、历史地位等。

5.广为所知的人物语言、故事情节等。

●08-12年试题及答案的启示:

简述时,既不要具体描写,也不要加以分析和议论,但人物对应、情节概述必须准确,不能张冠李戴!

简述场景,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注意不能忽视叙述情节的高潮。

简述人物,还要注意提及描写人物的手法,比如言行、心理描写等。

答题注意事项:

注意题干表述,如“具体说说”“简要陈述”,“具体”意味着过程完整,事实清晰;“简要”意味着概括,呈现主干即可;

审题要清晰,把握住答题的切入点;

语言表述要简明,层次要清楚,语句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另外,要注意规范使用标点符号。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在《说明》第三部分“考试内容及要求”中表述为: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要求对提供的文本材料要点作归纳,对所论问题作分析,并就艺术性作鉴赏。

在第四部分“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中表述为:文本材料要点归纳与分析,1题,15分。包含要点归纳题和表述题。

要点归纳题,类似于以前的语段压缩、文字概括能力题,从08-12年试题来看,难度不是太大。

答题要点:审题准确,找准中心句,理清段落层次(分析句群),借文本中相关字词句重新整合成句答题。(注意:答案大多不会是现成的原句,要考生自己分析归纳! )

分析题:文本中往往缺失相关文字,须根据文意、内容作具体分析,回答时要分点阐述!

答题时不全是用语文知识,考虑到它为选考历史学生所出的附加题,估计答题时要涉及到大文科的内容,如政治、法学、历史、管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要注意积极调动相关知识储备!

因为时间关系,“材料概括分析题”文本阅读的文字量不大,阅读不会有难度。但该题分值大,弹性空间大,直接影响到文科附加题的成败得失!

第一二题答案一般在文中,结合文本,一节一节的过,仔细筛选出题目所需要的信息,特别注意句号和分号,往往一个句号或分号就是一个层次,千万不能遗漏,也不可答非所问!

第三题往往针对第一二题找出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要联系政治或生活常识,答题要聪明,注意变换说法,不能所答非所问,似是而非!

★补充(文学常识):文学理论作品归类:

1魏文帝。《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

2晋著名文学家陆机。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3、《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4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清朝·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5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另有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6、《二十四诗品》是唐朝司空图的论诗专著,简称《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分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冼练等二十四种风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来比喻说明,也涉及作者的思想修养和写作手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与钟嵘《诗品》以品评作家作品源流等第为内容是不同的。

7论诗均无直接的功名动机,故主张抒写真情实感,所谓“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辞采而风流自然”。重性情而尚自然,显然受《文心雕龙》所谓“自然之道”、《诗品》所谓“自然英旨”的影响。

8是历史上第一篇有明晰理论意义的词学论文。它是对唐五代以来,作为新兴的文学样式所具有的独特风格的概括和总结。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9、《沧浪诗话》南宋严羽著,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10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11、《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12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附: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语文(附加)试题解析

一、阅读材料,完成19 ~21 题。(10 分)

19. 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 处)(6 分)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横 素 波 而 傍 流 干 青 云 而 直 上 语 时 事 则 指 而 可 想 论 怀 抱 则 旷 而 且 真 自非 大 贤 笃 志 与 道 污 隆 孰 能 如 此 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注:①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②笃:坚定。③污隆:沉浮。污,下降。隆,上升。

译文:有人怀疑陶渊明的诗篇篇篇都有酒,我看他本意不在酒,不过是依附酒来表达心迹而已。他的文章超出常人,言辞精彩,跌宕豪迈。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横流的白色小溪,或气势磅礴直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且真切。如果不是圣贤,有坚贞的志向,无论世道盛衰或政治兴替都安于道义,谁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我十分喜欢他的文章,爱不释手,仰慕想念他的品德,遗憾不能和他生活在同一时代。

19、答案:横素波而傍流/ 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 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自非大贤笃志/ 与道污隆/ 孰能如此乎

[解析] 首先要读懂这段话表达的大概意思(作者敬慕陶渊明不仅是他诗文写得好,而且品德也高尚)。然后由易入手,可借助断句常用的几种方法,如①据排偶,定句读,确定‚横素波而傍流/ 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 论怀抱则旷而且真/‛等句的断句,②找虚词,定句读,确定‚孰……乎‛句的断句。最难断的是‚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句,原因是考生对‚与道污隆‛意思理解比较困难。不过作为高考题,有一两处难一点也属正常。

20. 萧统主持编纂的诗文总集是什么? (2 分)答案:《文选》(或《昭明文选》)

[解析]今年所考的文学文化常识不偏不怪,作为高中文科生对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应该有所了解。如答成《萧统文选》不能算对。

21. 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作者敬慕陶渊明的原因,不超过10个字。(2 分)

答案:文章不群,大贤笃志。(前一点也可答“辞采精拔”,后一点也可答“与道污隆”。)

[解析]重点要抓住关键句:‚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再联系上文,不难概括出两方面内容。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22.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三国演义》中,曹操年轻的时候,有人预言他能够安定天下;许劭却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没有恼怒,反而大喜。

B. 《雷雨》中的梅侍萍在二十七年后又一次来到了周公馆,当年的周朴园为了迎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蘩漪,赶走了她和刚出生三天的婴儿。

C.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请求临终的父亲祝福自己,父亲却要求她好好照看一切,到“那边”向他交账。这个情节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老葛朗台的守财奴形象。

D. 《边城》中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其中的天保大老美丽得很,茶峒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便为他取个诨名叫“岳云”。

E.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晦气到家了,就连船帆都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不过,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一位向“限度”挑战的强者。

答案:BD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的把握。 B中‚有钱有门第的小姐‛的小姐并不是蘩漪,这位小姐与周朴园结婚后,周朴园就到德国留学,她在周家最终是抑郁而死。原著中相关信息也作了暗示:首先,从剧本的‚登场人物‛来看,周朴园55岁,蘩漪35岁,相差20岁,三十年前,周朴园25岁,如果当时赶娶的就是蘩漪,那么繁漪那时还是满脸稚气的儿童,只有5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其次,若繁漪在侍萍被逐后就到周家,那么她在周家就应该近30年了,但蘩漪自己说‚陪着一个阎王(周朴园)十八年了‛,‚我在这样体面的家庭已经十八年啦‛。……细心读原著的考生是不难判断的。D项所指的应该是老二傩送,老二的气质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人称‚岳云‛,考生只要细读原著,这题也很简单。这两题设臵陷阱的方法都是张冠李戴。

23. 简答题(10 分)

(1)“若问渠侬多少恨,数完庭榭堕飘花。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这首诗末两句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 前一件事发生在大观园中什么地方? (4 分)

答案:黛玉辞世宝玉、宝钗成亲潇湘馆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考生对作品故事情节把握的题目,选材是现代诗人、散文家聂绀弩的诗句。解答此题必须熟悉原著,‚一声你好香消散‛结合原著黛玉死前说的:‚宝玉!

宝玉!你好!……‛,不难得出写的是‚黛玉辞世‛(或‚黛玉之死‛)。‚别院笙箫月影斜‛结合原著中‚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等叙述与描写,不难得出写的是‚宝玉、黛玉成亲‛。读《红楼梦》不能不熟悉大观园中几位‚名人‛住处的名称,黛玉死在她所住的‚潇湘馆‛。

(2)鲁迅的《药》中,花白胡子等人说夏瑜“发了疯了”;夏四奶奶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请简要分析他们对于夏瑜态度的异同。(6 分)

答案:同:都认为革命有罪。异:看客们嘲笑愤怒,夏四奶奶痛苦伤心。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考生对作品主题把握的题目。《药》以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为历史背景,通过人血馒头的故事,一方面歌颂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夏瑜的坚强不屈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揭示了长期以来封建统治所造成的群众麻木和无知,同时总结了辛亥革命的教训,指出革命必须深入开展思想启蒙运动。

花白胡子、夏四奶奶等人正是愚昧群众的代表。花白胡子等人说夏瑜‚发了疯了‛正体现他们麻木与不觉悟,认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有罪,他们对革命无知而又反感,不自觉地维护反动统治着的利益。而夏四奶奶充满怨恨的诉说,一方面表现白发人祭奠黑发人的痛苦与伤心,更表现了她对儿子所作所为不理解。‚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记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这段话中出现了三个‚他们‛,指代谁呢?第一个是指当时的统治者(或许还应包括夏三爷),自己的儿子向来遵纪守法,她坚信儿子一定不会做出应被砍头的勾当;第二个则是把她儿子引上‚歧路‛的人,自己的儿子品德优良,做了坏事一定是有人教唆;第三个想必应该包括冤枉她儿子的和把她儿子引入歧路的人。这些人都应遭到报应,这是一个母亲所能想到的最重最毒的诅咒。夏瑜的所作所为,连他的母亲都不理解,还不悲哀吗?

懂得这些,再按要求组织答案就不难了。不过提供的标准答案太精致,其他表述只要大意正确也应该给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铺排典故虽然不是中国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但是从它的历史看来,可以说是它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就是一位大诗人也未必有那许多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来满足“应酬”、“应景”的需要,于是不得不“为文而造情”,甚至以“文”代“情”,偷懒取巧,罗列些典故来敷衍搪塞。在旧社会里,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了诗人把某些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譬如他对国事朝局的愤慨、在恋爱生活里的感受,常常得绕个弯,借古典来传述;明明是时事,偏说“ 咏史”,明明是新愁,偏说“ 古意”,甚至还利用“ 香草美人”的传统,借“古意”的形式来起“咏史”的作用,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还有艺术上的原因,诗人要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好去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就用些典故,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不过,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客为主,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24. 文中所说中国旧诗“老毛病”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请加以概括。(6 分)

答案:古代诗人为应酬滥用典故;政治压迫和礼教束缚迫使诗人不能自由抒情,不得不用典故;诗人为追求艺术感染力而过度用典。

[解析]该是一道考查考生对文本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纳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此题可采取划分层次——提取要点——组织作答三步骤。

第一步划分层次:这段材料层次很清晰,是总关系。先总说铺排典故是中国旧诗的‚老毛病‛;(从开头到‚老毛病‛)后分说这种‚老毛病‛形成的原因,(剩下部分),这是重点要概括的部分。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从六朝到清代……‛到‚……敷衍搪塞‛,第二层从‚在旧社会里‛到‚……猜测个不休‛,第三层从‚还有艺术上的原

因‛到结束。

第二步提取要点:第一层要点为‚应酬‛(或‚应景‛)、‚罗列些典故‛,第二层要点为‚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第三层要点为‚艺术上的原因‛‚用些典故‛‚反客为主‛。

第三步组织作答:根据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要点进行整合作答。

当然答案不一定要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意对即可;同时要注意,根据往年高考评分要求,概括题答案千万不能照抄原文中的句子,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否则会被扣分甚至不得分。

25. 请具体解释“反客为主”在文中的意思。(3 分)

答案:客,指典故;主,指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反客为主”,指的是多用典故反而影响了内容的表达。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考生对所讨论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的题目。这里考的是‚反客为主‛的语境义,所一定要联系具体语境。具体语境涉及到的句子是最后两句,为了将道理表达得形象生动,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有两组比喻,一组是将‚典故‛比作‚客‛,将‚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比作‚主‛;另一组是将‚恰当地用典‛比作‚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的‚好好一个家‛,‚过多用的用典‛比作‚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如能分析清楚这两组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各是什么,并能分析清楚它们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答案是不难得出的。

26. 请结合材料,从艺术上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的效果。(6 分)

答案:这首词的用典形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就增加内容深度、使语言富有暗示力、引导读者深入品味等方面谈看法,且能正确举例)

这首词用典过多,减弱了艺术表现力。(就晦涩费解、卖弄学问等方面谈看法,且能正确举例)也可兼谈上述两方面内容。

[解析] 该是一道考查考生对所讨论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艺术性进行鉴赏的能力的题目。有人认为《考试说明》‚加考内容‛中的‚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一句表述有毛病,因为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高级思维活动,它与归纳、分析是包涵与被包涵的关系。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清题目要求,有四方面要求须注意:一是结合材料,二是从艺术上分析,三是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四是用典效果。

其次结合材料,筛选出材料中涉及到用典效果的词、句,积极方面如‚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等,从中可概括出‚增加内容深度‛、‚使语言富有暗示力‛、‚引导读者深入品味等方面谈看法‛等要点;消极方面如 ‚‘为文而造情’,甚至以‘文’代‘情’‛、‚常常得绕个弯,借古典来传述‛、‚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等,从中可概括出‚晦涩费解‛、‚卖弄学问‛等要点。

最后针对这些要点,结合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中举出恰当例子加以分析即可。(注意从三个角度作答均可以。)

谨以此献给2013年参加高考的四高学子,

祝同学们高考顺利,金榜题名,鹏程万里!

高三语文组

第四篇:压题2008高考考前语文专题讲座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 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 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2008高考考前语文专题讲座

巧夺发展等级分

主讲:黄冈中学高级教师 郭建设

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的要求共有四项,分别说明如下:

一、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008年高考《考试说明》作文发展等级考点——“深刻”,列出了三点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如何理解这三点要求?在写作中如何才能做到使文章深刻呢?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这就是说记叙文记的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景物,但不能局限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景物,而要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揭示或印证某一规律,给人以启示。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议论文更要透过事例论据揭示事物的本质特性。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文章不但要让读者知其然,还要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认识事物的根源,才称得上深刻透彻。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就要刨根问底,深究一步。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是要求考生在写议论文时,观点不落窠臼,富有新意,让人读后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受到启发,触发深思,文章胜人一筹。

高考作文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看法、观点,自然涉及到考生的辩证思维。考生只有运用独特的、正确的思维来思考,才能得出新颖别致的观点来。考生对生活有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对生活有真情实感,写出的作文才有个性,才是个性化的作文。所以,备考时,要重视辩证原理的学习,要学会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并把这些用于作文实践中去。 附:满分作文深刻段2例

深刻段1:是的,科学是伟大的,它推动过也仍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必将使人类开创新的辉煌。但是,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科学可以用来解决问题,但它不能解释为何要解决问题。”人类的发展是立体式的,当我们忙于构建科学大厦的时候,人性的殿堂也早已悄然而兴起。当我们为科学大厦的规划绞尽脑汁时,是否考虑到人性殿堂或许根基不稳呢?当我们拥了先进的科技手段时,是否想过科学这把双刃剑可以披荆斩棘也可以大开杀戒呢?当我们抛开林林总总的科技成果不谈时,是否想过到哪里去寻觅人类心灵最终的归宿呢?

那些在键盘上能将贝多芬等世界名家的曲子倒背如流的德国绅士们何以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变成了疯狂的野兽?或许在于他们只重视硬件升级而忘掉了软件的设计吧。所以,为了让曾经有过的的悲剧不再上演,人类啊,请不要忘记另一半。(《不要忘记那一半》)

深刻段2: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人间,成了我们的忧伤;诚信的背囊抛了,散到世上,成了撒旦的魔杖。

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敏相跟。但失去了诚信呢?失去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金钱、荣誉、才学、机敏……就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诚信不可抛》)

二、丰富

(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既指议论文中用作论据的事例和理论,也指记叙类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

“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主要应是指记叙抒情类文章,或是描写具体逼真,或是叙事曲折有致,或是形象丰满生动,或是象征贴切……总之,需要较好地运用形象思维,在作文中把握和表现人、事、物、景的生动形象。或是词语生动善于引用名言,或是句式灵活摇曳多姿,或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描写形象,或是文句有意蕴富含哲理,或是构思有意境,让人回味无穷。这些都是文章丰富的表现。 附:满分作文丰富段2例

丰富段1:你可以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绿色的陶醉,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你可以品味“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领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常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赏花写韵,领悟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给世界增添一抹耀眼的两色。

丰富段2:有了它,才有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承诺,才有了五关之前“赤兔胭脂兽”的一骑绝尘,才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能坐上聚义厅的头把交椅,将替天行道的大旗扯得迎风飘扬。因为诚信,平遥小城诞生出来的“日升昌”,才将分号开遍大江南北,将半个中国的财富汇集一堂。同样是因为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诚信之约,嘉兴南湖的微波,井冈山的星火终于汇成滔天巨浪,熊熊烈火,席卷了古老的神州大地,一个年青政党走过了八十载的漫漫征程。(《千年的呼唤》)

三、有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得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

考查满分作文,其语言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富有个性。好的文章往往能够不枝不蔓,充满想象;一唱三叹,诗意浓郁,形象含蓄,寓哲理于其中,用词生动,语言畅达。

2、整散结合。好文章往往句式变幻多姿,长短句、问句、陈述句相映成趣,语言充满诗情画意,感情哀婉缠绵。

3、蕴含哲理。

4、旁征博引。 附:满分作文文采段2例

文采段1:心有明灯,便不会迷路,便可拒绝黑暗、胆怯,拥有一份明朗的心情,一份必胜的信念,一份坦荡的胸怀……

心有小窗,便有亮丽的阳光进来,小酌一些温暖的故事,便有自由清风邀约一些花香或者白云。

心有琴弦,纵然客去茶凉,仍有小曲缓缓响起,仍有满树桂花知音而化为酒香。

心有栅栏,然后青藤爬过,那些小秘密点缀其中,像叶片下小憩的蝴蝶,做梦一般,只能用花粉形容。

心有玉阶,满阶是香囊佩瑶,满阶是锦言妙计,还有玲珑小贝和神秘念珠。于是孤独不再降临,花瓶不再寂寞。

心有圣殿,供奉着高贵,尊严、善良、理想和追求……

这都是些美丽的神灵。由此,而不可侵犯;由此,而拥有世界和自己。(《心有明灯》)

文采段2:一只青鸟欢呼着从窗前掠过,将音乐从天堂带来,颗颗洒落,珍珠般清脆。

恍惚中,有人拔剑而长歌“我辈岂是蓬蒿人”,大笑而去,顺滚滚东逝长江,穿巴峡巫峡,过洞庭扬州;醉酒入长安,挥毫金銮殿上,故作狂态,国舅磨墨,力士脱靴,嘲尽天下豪贵;云游九州,望川而吟银河飞流,凭吊沧浪,偕友共举杯盏,不舍孤帆万里,痛哭晁卿……

李白,自九天而来,飞流直下,豪情万丈,仗诗行遍天下,演绎了一幅魂丽多彩的人生画卷。(《生命是一种责任》)

四、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创新体现了时代特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有创新”具体体现在“见解”上就是“新颖”,也就是指在认识同一个问题上,能见人所未见,道人所未道,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或对某些观念看法有根据地翻出新意,不随众从俗。体现在“材料”上就是“新鲜”,所谓“新鲜”就是指材料是自己独立开掘出来的,尚未给别人咀嚼赏鉴过的,这样的材料或是自己亲身的阅历、独到的体验,或是自己从别人的原作中征引过来的,或者是新近发生的、人们尚未来得及深入思考的社会现象、问题等。体现在“构思”上就是“新巧”,就是指行文摇曳多姿而引人入胜:如记叙文构思,开篇设置悬念,结尾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行文过程能舒缓有致,一波三折等;议论文要善于运用比较艺术的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申论证等,并且虚实结合,正反对照映衬,都可以为作文增添亮色。体现在“推理想像”上就是独到,有“个性”,就是考生能根据题意,调动自己已掌握的事理或体验而生发出人们多考虑不到的新的更有价值的事理;或是考生能反映自己的真实而新颖的思考与感受,不给人以生搬硬套或亦步亦趋之感。其实,创新就是突破一些“框框”“套路”,让人眼睛为之一亮,面貌为之一新。当然,考场作文求创新必须在审准题意的条件下进行,不能不顾作文条件的限制肆意求创新,或者是不顾一切地胡编乱造。 附:满分作文创新段2例

创新段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朋友,你可曾领略过这瀑布的奇观?每每置身于此,我总是魂悸魄动,心神飞越,惊叹这水流的杰作!惊叹这大自然的威力!我曾亲眼目睹了那静水一潭,泛着绿,吐着沫,散发着令人窒息的腐臭,禁不住为这水的死寂而深深地慨叹!

朋友,你可曾关注过飞驰的车轮,转动的轴承,它们熠着光,闪着彩,辉映出一幅绚丽的画卷!你可曾注意到那成堆的钢铁,在静默里锈迹斑斑……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我曾不止一次地倾倒在一位伟人对梅花的歌赞面前,啊,请你眯上眼睛去想象吧,那是一幅怎样动人魂魄的画面!可你再看那些温室里的花木娇嫩羸弱,一见风寒便蔫头耷脑,花败叶残!啊,一个永恒的旋律:锻炼——健康——生命力,訇然回响在天地之间!(《永恒的旋律》)

创新段2:有一位诗人说过:“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它形象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躺在梦幻式的理想中生活。是的,人不仅要有理想,还要大胆幻想,但更要努力去做。在理想中躺着等待新的开始,结果不仅遥遥无期,甚至连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人不能躺在理想中生活》)

一、定格

我们坚决反对写作中的“模式化”倾向和“八股腔”,但是,在高考作文的应试训练中,设计若干套路,精选巧练,以备高考之需,应是事半功倍的明智之举。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定格”。

如:

1、思考感悟法。作文要写得深刻,源于认识的深刻,认识的深刻,依赖思考的不断深入,并有所感悟。深入思考方法有三:

其一,由此及彼。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由自己“比美”受蔽,联想到齐王“施政”受蔽,进而讽谏齐王,成就千古名篇。

其二,由表及里。如《白毛女》创作主题的演化过程:反迷信——反迷信、反封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其三,由个别到一般。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由眼前景引发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感悟。 【例文】

温暖人间 吉林考生

在茫茫人海间,与我们认识的人很少。但无论熟悉还是陌生,总会有“帮助”温暖我们的心。对亲人的帮助,是相濡以沫的支持与关爱;对朋友的帮助,是心有灵犀的默契和配合;对路人的帮助,是细致入微的关怀和一声鼓励、一个搀扶。

帮助无处不在,它浸透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变成呼吸的氧气,支持着我们的生命。

文坛巨匠巴金曾说:“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别人,使每一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这个用《家》《春》《秋》等著作慰藉于苦难中向往和平的人们的作家,唯一的生活目标是帮助别人——不管是用充满爱意的文字,还是用爱心行动,确实给在寒夜中前行的人带来温暖和光明。

一生都在帮助别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热爱,就像巴金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将被永远铭记一样。而“帮助”也成为人们前进的灯塔,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并让温暖这颗火种撒满人间,点燃社会的每个角落。

帮助同时是互助,只有相互帮助才会更加长久。就像患白血病的女孩把钱捐给辍学的儿童后所说的那样:“别人帮助了我,我也要将这份温暖传递给他人。向每一个处于危难中的人伸出援手,这个世界才会成为爱的海洋。”

不知道丛飞在地下是否仍在不断帮助别人,但我知道,他其实是怀着失望、无奈死去的。受到他帮助的人丝毫没有感谢之心,反而用所谓“怕丢面子”拒绝去探望重病中的丛飞。人心冷漠至此,实在是社会的悲哀。当他们拿到那一笔笔捐款时,他们的心难道没有一丝颤动?他们的灵魂难道没有受到一次次强有力的撞击,让自己被麻醉的神经变得清醒,从而学会感恩?

但愿这种让“壮士扼腕”的事情不再发生,我们永远也不愿看到丛飞眼角那滴英雄泪。

林清玄曾说:“雪,冷而清明,纯净优美,在某一个层次上,像极了我们的心。”而“帮助”是我们心灵最单纯、最明亮的底色。是帮助,为饥寒交迫的人们送去冬日里的温暖阳光;是帮助,让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是帮助,让在黑暗袭来时孤苦无依的人有耐心期待光明。

让我们尽情吞吐这种生命的氧分,即使风沙侵袭,我们的人间依然温暖如春。 【点评】

这是一篇才、学、识俱佳的好文章。作者亮出“帮助无处不在……支持着我们的生命”这一观点后,先选文学巨匠巴金的事例入文,表达了帮助会“给在寒夜中前行的人带来温暖和光明”的分论点;接着递进一层谈“帮助同时是互助”,并让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形成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只有相互帮助才会更加长久”,抨击了那些忘恩负义者的卑劣;篇末引用林清玄的名言,针对“帮助”的价值反复咏叹,呼应开篇并深化了全文主旨。

文章中心明确,笔端常含情感;合理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行文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2、以退为进法。先反向蓄势,把感情或情节或气势推向高潮,再逆向回跌,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关键是转换处要恰当,不管是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要在高潮处逆转。 【例文】

移植记忆≠获取能力

湖南考生

“唉!”我“啪”的一声合上厚厚的《唐诗三百首》,“真难背!”我边揉揉太阳穴,边闭上眼睛默想着,“如果能把记忆移植该多好,那我便可以一瞬间就满腹诗书,下笔有神了。”

“对,不是刚有科学家宣称给动物移植记忆成功了吗?那人类的记忆移植不是也指日可待吗?”我兴奋地遐想着。

假如真的可以给我移植记忆,我便先移植文学家的脑中物质。于是,我便可看大漠孤烟,江南风物;赏高山流水,小桥人家,尽览人间万象,百姓生活;遍尝世事沉浮,天地沧桑。我便可以不翻书页,不动笔墨,数秒之内接受他人一生汲取的无穷文史营养。于是,无需时光倒流,我便可走马塞上,看楚汉交兵,金戈铁马;无需程门立雪,便可聆听名师谆谆教诲,耳提面命。于是,我也可“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假如真的可以这样,我还想移植政治家、军事家的“记忆库”。从此,我可以指点江山,评论天下,挥洒笔墨,笑对政治风云,或者,我便可亲领雄兵百万,做一回“近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

“哈哈哈……”我得意地笑了,下意识攥紧了拳头,仿佛真已成了一代英豪可赈平民,造福苍生。我不由摸出《三国演义》,想翻出关于诸葛亮的几章,嘲笑最终落得五丈原一夜秋风的他。“你不是知天文地理,晓阴阳奇门吗?看我日后移植记忆,强你百倍!”

忽然,我翻到舌战群儒一段,见到孔明斥责儒生的一句:“汝辈专工翰墨,惟务雕虫。青春作赋,皓首穷经,下笔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我猛然惊醒了。

是啊,我得到的是他人记忆的知识,却没有获取实践的能力。我背下唐诗宋词,就真能比肩李杜、力扛苏辛吗?我背了《孙子兵法》,就不会如赵括一般只知纸上谈兵吗?我记忆历史兴衰、成败得失,便能在治国治军时游刃有余吗?移植记忆真能让我获取能力吗?

不!不可能!即使记忆真可移植,我也只能获得他人的知识,而无法增益自己的能力,只会像诸葛亮蔑视的满脑知识却无法运用的迂腐儒生一般,胸无一策,即便我靠记忆日后混过了考试,也不可能提高素质!我懂了。

知识,可以记忆,或许还可移植。

能力,只可实践培养不要妄想凭空“嫁接”!

3、虚实转化法。有时,题目是虚拟的、隐寓的,可以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使她隐寓的道理看得见,摸得着。如1999年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1年高考题“诚信背囊”的材料,都可以写实写真。有的题目,材料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事、景、物等,我们却能创设情境,运用隐寓、象征等手法来虚写。写景,可以借助于非眼前的虚景——过去的景、未来的景、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以借助于非真实的人物——杂取合成的,虚拟创造的,比喻的,象征的等——来表现真实的人生;记事,可以借助于非现实的事情——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等——来反映真情实事;说理,可以借助于“形象”的塑造——人类社会的,自然界的——来传达逻辑的力量。虚题实写,实题虚做,思路就活了。 【例文】

穿越百年的芬芳记忆

吉林考生

“你是谁,读者,百年之后读着我的诗?”一个头缠白布、身着素衣的老者向我走来,默默微笑着,“我无法从春天的财富里为你送来一朵鲜花,无法从远方的云彩里为你送来一缕金霞,打开门向四周看看,从繁花盛开的园里采撷百年前消失的鲜花的芬芳记忆,让欢愉的声音穿越百年时光……”

泰戈尔就这样一步一步向我走近,在我的耳边低语,告诉我奉献的美丽——它如一抹春日的阳光,亲吻着每一个生灵。

在熹微的晨光里,叶儿轻轻晃动,飘摇在秋风里。“落叶在泥土里迷失自己的时候,才融入到森林的生命里去了。”你说着,用手托住一片黄叶。叶儿一生的意义便在于此,在深秋晚风中,用一种辉煌的告别方式来终结自己的生命,为大地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零落成泥,不奢求什么回报,它只是记住了大地对它的哺育之恩,也渴望用自己的生命予以报答。正因为如此,叶子才得到了永生,飘散在诗人缠绵的笔墨里,一幅幅书卷里……

秋日的凄凉过去,是春日的繁花似锦。那枝头含苞的花蕾,抑或层层叶片之间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竞相争艳着。“泥土饱受污辱,却以花朵作为回报。”你让我捧一坯土,我闻到了泥土里散发的阵阵幽香。

土壤虽忍受着人们的摒弃,却毫无怨言,经历雨滴的拍打,冷风的肆虐,终于在和煦的春风里,吐纳一地的芬芳,在人们的心头弹奏着潺潺的乐章。也许,世间某些外表丑陋不堪的事物,它们也一直在默默奉献着,一直在为世间的美好而努力着。

“生命是上帝赋予的,我们唯有献出它时,才真正拥有它。”你依旧微笑着,向我讲述永恒的真谛。是不是世间万物亦如此?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无所有,只有在学会付出之后,才能够得到回报;予人方便之后,才能够予己方便。只有以一颗真诚的心为他人奉献的时候,我们才会收获——收获喜悦与幸福,也收获他人的付出。此时,我们才能拥有一份厚重的生命,才真正拥有了它,不是吗?

流连在繁花盛开的院落里,我采撷了一朵在奉献的雨露滋润下盛开的花朵,娇艳异常,我轻轻一嗅,闻到了鲜花的芬芳记忆,在一位老者的笑容里,穿越百年时光…… 【点评】

此文很有品位,其品位得自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作者充分发挥熟读泰戈尔的优势,借助穿越时空、与大诗人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奉献、对感恩的诗意理解。文中赞叶儿,叹泥土,目的都是为了说人生,为了阐明“只有以一颗真诚的心为他人奉献的时候,我们才会收获——收获喜悦与幸福,也收获他人的付出”。

在大量平铺直叙、少有意蕴的考场作文中偶然读到这么一首清纯自然、文字灵动的散文诗,就像酷暑天里忽然感受阵阵凉风,那种感觉痛快舒畅,精神陡然振作的阅卷教师,怎么会不打出高分呢?

4、联想求新法。为了避免内容单调或者为了打开思路,可以运用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发散思维,寻找新意。联想的方式有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通过联想,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作为一种创新突破的手段,当然有着明显的效果。 【例文】

砖的联想 河北 张志国

我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没有比砖更普通的了。然而,就是这极普通的东西,却能引发人们诸多思考。

请你仔细端详端详它们吧,那一块块砖,长24厘米,宽12厘米,厚6厘米,每一块砖都符合这统一规格,谁也不旁逸斜出。那些奇形怪状不合尺寸的砖只能被弃置不用。其实,人也有类似的特点,我们的社会成员也应该符合一定的规范。“离娄之明,公输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同„圆‟)。”我们应有“共性”,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成一个有生命的群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过分强调“个性”,我行我素,不遵守社会公德,不遵守规章制度、法律法规,那我们的社会必将一片混乱。谁要求绝对自由,谁就没有真正的自由。那些过分强调自我的人,只能成为奇形怪状的砖而被扔进垃圾堆。

砖很硬,垒进高楼大厦也不会被压碎,经过风吹雨打也不变形。砖真是太硬了!硬意味着啥?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这难道不是硬吗?苏武北海牧羊不辱使命,文天祥为民族利益宁死不屈,这难道不是硬吗?朱自清先生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闻一多先生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枪口慷慨陈辞,这难道不是硬吗?“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砖的敬业精神也是值得称道的。你把它用在哪儿,它都忠于职守。不是吗?那些被用于高楼之巅的砖何曾炫耀?那些被垒在茅厕的砖又有何怨言?它们安于本职工作,默默无闻,为集体、为社会贡献出一切。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砖那样做好本职工作,我们的社会不是会更美好吗?

看着这极普通的砖,我想得更远了。请注意,那么硬的砖,原来不过是泥土和沙子混合制成砖坯,经过煅烧而制成的。廉价的泥土和沙子经过“炼狱”,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才有了现在的价值。人呢,难道我们不应该投身到社会的大熔炉里去接受锻炼,改造自己,发展自己吗?我想,只有那样,我们才会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我们青年学生更应如此。我们要想将来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那么现在就必须自觉地、积极地锻炼自己,在实践中经受考验,增长聪明才智,成就勇敢顽强的性格。

是啊,砖是极普通、极平凡的,可砖又是伟大的。这平凡之中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啊!愿我们都成为方方正正、掷地有声、经得起风吹雨打的砖吧!

5、质疑辩驳法。议论文的创新主要是观念的创新。观念的创新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对生活,对社会,对书本,都要能发现和提出疑问。质疑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质以背景,质以事实,质以事理,质以异议。质疑的手法,一是反弹琵琶,二是转换角度,三是开拓视野,四是综合思考。

6、误会巧合法。通过偶然事件的巧合,造成一种喜剧效果。如果是由于信息隔绝,造成误解和错觉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就是误会法。运用误会或巧合,可造成波澜,使文章曲折动人。

7、众星捧月法。“众星”指多个材料,“捧月”指表现主题。材料丰富,文字则力求简省。

8、列举点击法。这是以材料丰富取胜的议论型文章的写法,事例叙述应精要,道理揭示要干脆。

9、蒙太奇组接法。选取不同侧面的几个镜头,像电影镜头的剪接一样,组合方式灵活多样,这样构思,往往会使文章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10、旧料新作之法。我们平时作文写过了很多题材,读书更是了解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考试时不妨加以变通使用,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更因为材料熟悉,利于把握。当然,套作别人的,要避免被认为是抄袭。要用到下面要讲的“变格”之法。

诸如此类,设计种种模式,平时练熟几种,考试时根据题目和材料,选用其一,驾轻就熟,总比茫无头绪,临场苦索强得多。

二、变格

平时写过的材料,都是知识,都是积累,如果只用一次就丢掉了,每次作文都要重起炉灶,那是极大的浪费。学会变格,考试时完全可以把以前写过的比较得意的题材,按照考试题目的要求进行改组和整合,重新组成一篇文章,这比起考场上“临时抱佛脚”,重新来过,显然是事半功倍的事情。这种利用旧作应考的技能就是变格。

变格有多种方法,如:

1、变换主题。

2、变换角度。

3、变换手法。

4、变换重点。

5、变换结构。

等等。 【例文】 『变格前』

烫发伤身

湖北省葛洲坝高级中学 彭敏

为了早上梳头简单,也为了赶潮流,我打算去做离子烫。经过我的一番口舌之争,妈妈终于同意了,并且非常支持。

在我想象中,拉直的头发应该特别直,看起来像瀑布一样。抱着激动、兴奋的心情,我踏进了理发厅。头发经过三个小时的磨难后,我以为,成了瀑布,顺滑地淌在我的肩上,发梢也挺直的。可仔细一看,却弯得特别畸形。心情一落千丈,没办法只好再做一遍。经过几天不洗头,弯得特别畸形的头发复原了!

但是,有些事情怕是不能复原了!

人类冷酷地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方法来让人长高,变瘦。有一种切骨拉长的方法。把骨头切断,然后用板固定,留下空隙,经过时间的推移,让骨头自己长全。许多年青人为了自己的身高,冒险选择了它,但最终他们残废了,成了不能走路的人。

自然美才是纯洁的、清纯的。当你刻意去修饰,想让它更完美时,却伤害了它,它反而没有以前那么美了。

我们心灵洁白无瑕,充满光彩。为什么不顺应自然去纯洁我们的心灵?

自然总是美,莫让修饰成伤害。 『变格后』

烫发伤心

美发厅,窗明几净。

我美滋滋地坐在宽大的镜子面前,享受着美发师的服务。

美发师修长的手指将我的头发一缕缕挑起,然后如变戏法式地用一种夹子钳好。看着那灵巧的手在我的头上舞蹈,我不由自主地笑了。

这么美好的事情,妈妈还反对。美发师那高超的技艺,让我感到了灵动之美;离子烫后的的头发顺直如瀑,摸着多舒服呀;大街上少女那飘逸的直发,多时尚!可是妈妈偏说烫发是对头发自然美的破坏,既损坏发质,人还得受几个小时的罪——妈妈的原话是“累在女儿身,伤在母亲心”!

“小姐,感觉怎样?” 美发师的发问打断了我的思绪。“很好。”我微笑地说。

说也奇怪,这声“很好”之后,怎么觉得不很好了,渐渐地感到头发,不,是整个头被一种力量牵拉着往下坠,头很重,人有些发晕。

“当满头都是各种夹子的时候,你的头会很难受的。”妈妈的话在我的耳旁响起。“没事。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呀。”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坚持,那飘逸的秀发就在眼前。”

“小姐,这边请。”我被引到一个巨大的“螃蟹”下面,若干个大“爪子” 在我的头上舞动着,似乎在寻找着最佳角度,我却仿佛觉得它要如同老鹰抓小鸡般把我拎走,一阵心悸。好在那“爪子”很快安定下来了,刚想喘口气,巨大的光芒和一股热浪从头顶倾泻而下,我赶紧闭上双眼。

热!汗水开始从头上渗出,顺势流淌下来。虽然有美发师在一旁帮忙,虽然有我一双手不停地擦拭,汗水,不,也许还混有些药水的液体在不停地流淌。一会儿,周身发热,感到全身有无数个小虫子在蠕动,难受极了。唉,难怪妈妈说烫发加热时人如在烤箱,我真是自找罪受。“哎呀!好烫呀!能不能把温度降低些?”“小姐,温度保证效果。坚持,还有一会儿。”“可……”想到那美丽的顺发,我闭住了嘴。

也不知过了几个“一会儿”,那炙烤终于结束了。我以为我从此“解放”了,谁知还要等待头发自然凉。顶着重重的头,我坚持着,心中那份美丽在召唤着我。

终于,期盼的模样出现在宽大的镜子中:柔亮的黑发顺滑地淌在肩上,如瀑布一般,轻轻一摆,长发飘逸,如洗发水的广告。也正是这一飘,我发现发梢有些许弯曲,一种畸形的丑陋。美发师诚恳道歉,告诉我唯一解决的办法是重做。“天啊,还要再煎熬四个小时!”我落荒而逃。

抚摸着并不如意的头发,回想着妈妈话“累在女儿身,伤在母亲心”!

“争着去受累”的我,是心甘情愿的——自作自受!

但是,头发何罪!母亲何苦!

我们争做某件事时,千万不要扭曲事物的本性;否则,还会伤害他人的心。 【评点】

变格前后的文章有其共同的内容:为赶潮流,争着去做离子烫,但烫发效果却不理想,从中生出感慨。

变格前后的文章有其明显的不同之处:

立意角度。变格前的主旨是“热爱自然”;变格后的主旨是“爱物及人”。《烫发伤身》是“人与自然”这样一个常见话题,而《烫发伤心》则在“争”(与妈妈的口舌之争)和“烫”(四个小时的煎熬)中,有了一个“争着去受罪”这样的立意,笔锋指向现代人生活中某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表达方式。《烫发伤身》以议论为主,由浅而深地展开议论。而《烫发伤心》则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烫发过程为主线,将与妈妈的口舌之争穿插其中。立体交叉,跌宕起伏。

点化提升。《烫发伤心》未在“我”的失落中打住,还以问句“头发何罪” “母亲何苦”来提升主题,却引而不发,将余味和联想都留给了读者。

写作中同一个材料,不同的眼光会有不同的思想。 『变格前』

追寻龙门梦

(河南省周口市“鲤鱼跳龙门”话题)

我是大海里的一条平凡的鲤鱼,我从小有一个非凡的梦想:跳跃龙门,博击长空……

我犹豫了,我彷徨了,望着来回嬉戏的同类,他们无忧无虑、悠哉游哉。像他们一样游来游去,庸碌一生吗?不能,我不安的灵魂告诉我,不能放弃心中的梦,要奋斗,要努力,为了蓝天的召唤,为了自己的生命不再平庸。

……

乌龟的嘲笑我不屑一顾。

长者的劝说我婉言谢绝。

我继续我艰难的跋涉。我一定要打破那个无法企及的神话,长空的召唤坚定着我的信念,信念激励着我不言放弃。

……我全身心地游着,奋力地游着。

我一跃而起,惊起丈高的浪花……

我变成了一条龙,腾飞于天际…… 『变格后』

迎风奔向龙门

我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理想,一个随年龄与日俱增的理想:跳跃龙门。

……

“喂,傻瓜,别瞎忙了,龙门高大险峻,你又是那么渺小,跃过龙门,只不过是个无法企及的神话。”乌龟的嘲讽,我毫不理会,因为我相信自己的潜能。

但是,我也有过犹豫,有过彷徨。

“宝贝,别妄想了,我活这么大岁数,就从没见过有谁能跳过龙门,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啊。”我们的长者语重心长的说。

“朋友,安分守己,听从命运的安排吧!我们在水中来回嬉戏,优哉游哉,其乐无穷啊。”儿时的伙伴们真诚地劝说我。

“孩子,太可怕了,那简直是一场噩梦。”一位幸存者心有余悸地描述那一番情景。原来,最近又有一批鲤鱼试图跃过龙门,但却在一刹那间从这个世界消失,只留下一片血肉模糊。

走自己的路还是听从别人的劝告?

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别人?

这时,一位“另类”鱼专程来看望我。他的原籍在洞庭,他给我讲了一个“形容枯槁”的诗人“行吟泽畔”的故事,那可敬的瘦诗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谢绝了渔夫“随其流而扬其波”的劝告,矢志不渝,“九死未悔”。

感谢“另类”鱼的点化,感谢那位“九死未悔”的诗人……

我变成了一条龙,腾飞于天际! [评点]

此文与上文都是以“鲤鱼跳龙门”的神话传说作素材,都写了一尾普通的鲤鱼为了成龙飞翔,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刻苦锻炼,最终实现理想的故事。但此文是上文的变格。它的出彩点就是从上文的材料“变”出新的主旨。

1、针对不同话题,突出材料的不同属性。上文是平时考试中以“信念”为话题写成的,突出了信念在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文是按2004的作文话题改造出来的,着重表现了这样一个主题:选定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就要相信自己,坚毅不拔,奋勇向前;对于别人的劝告,听从与否,要看是否有助于自己走好人生之路,是否有利于自己理想的实现。这是对“一料多性”的巧妙利用。

2、根据题旨需要,改变详略和叙述方式。此文略去了上文某些表现信念的段落和句子,详写了能表现“相信自己与相信别人”这个话题的场景和细节,比如乌龟的嘲讽和“长者”关切的劝说,还增添了“原籍洞庭”的“另类鱼”的婉转激励。另外,将原文

二、三自然段“我”的直接叙述,变为“幸存者”和“伙伴”的劝说,也有力地表现了题旨。

3、体现题旨的句子在行文中反复出现,前后呼应,贯穿始末。像刻苦练习,广泛求教等段后的“我相信自己……”,像听了好心鱼主观上出于好心的劝阻后的两句(独句成段)心理独白,反复点题,不仅有力突出了主旨,便于阅卷人把握文脉思路,还使文章结构严谨。

“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素材,同一故事,调整角度,变换详略,就可以表现不同主题,不少考生积累的写作素材相近,生活圈决定着他们很难找到比别人更新颖的材料,何况考生掌握的材料再新颖,也很难超出阅卷老师的视野,所以考生要养成一种“点化”的功夫,面对考试中未曾练笔的作文话题,要善于将自己平时习作中的材料点石成金,“点”陈出新,化平为奇,化“无用”为“妙用”。

四、升格

这实际上是作文修改内容。通过改动原文中有关词语、句子、事例等使文章的中心更集中、主旨更深刻、格调更高雅。高考备考训练中,利用旧作在应考时使之升华,夺得考试高分。升格和变格,其实是一个问题,变格中使得旧作升华,本身就完成了升格的任务。之所以单独提出升格的问题,是为了强调“提升”文章水平这个目的而已。

1、拟题精当贴切

“题好一半文”,“新颖,有创意”当然应该是最好的,如“冷香飞上语文”“背起诚信的背囊走一生”“折断的翅膀”“路是月的痕”等等,这些题目都能达到让阅卷人眼前一亮的效果。我们应该运用前面所讲的拟题知识,拟出一个好题目,实在新巧不了,也应该拟一个反映中心的题目。如“我为自己的选择骄傲”“张开双臂,选择博爱”“公则生明”“勿为情所障目”等等。

2、结构清晰完整

“结构严谨”是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表达”类的一等标准,考场作文结构起码应该是“完整”的,结构完整当然首先要“有头有尾”。文章整体布局失衡,就会成为文章的一处“硬伤”。

那么,考场作文的结构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古人谈文有“凤头豹尾猪肚”之说,开头结尾要简短,要有吸引力或爆发力,开头最好展示全文联想的基点(时间、处所、事件)或文章的主题,结尾要与之相呼应,主体部分材料的组合安排要有序,避免无序罗列,尤其要精心设计每段的段首语,引导阅卷人较为顺利地把握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进程。

由于阅卷时间和人员的限制,考场作文在结构上应力求简明清晰,以便阅卷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整地把握你文章的核心,结构应力避繁复。

3、立意准确显豁

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也就是说你要让阅卷人快速清晰地“看到”你的立意,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那么短的时间内阅卷人很难有余暇去咀嚼品味你含蓄朦胧的意旨的,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与其委婉不如直接,与其含蓄不如鲜明,记叙文应该通过抒情议论或对话心理描写点明中心,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应该学会在开头、结尾、每段的开头结尾等处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的语句必不可少。

当然,考场作文取胜之道还在于形象而生动的材料、丰富而精彩的语言等等,都应该在平时的训练中高度重视,自觉追求。 【例文】 『升格前』

丢掉嫉妒

(山东省济南市“嫉妒·喝彩”话题)

嫉妒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前人早有认识,而今已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据调查研究发现,嫉妒程度低的人,25年中仅有2.5﹪的人患心脏病,死亡率也仅占2.2﹪;相反,嫉妒心强的人同一时期内,竟有9﹪的人得过心脏病,死亡率也高达13.4﹪。嫉妒性强的人也容易患头痛、血压高、神经衰弱等病症,同时也有身上的病态,如胃痛、背痛、情绪低弱、行为失控等。德国甚至将其列为一种病,与麻风同列。

……

总之,只要我们学会调整个人心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嫉妒就和我们无缘。朋友,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赶快丢掉嫉妒上路吧,因为胜利在向我们招手呢! 『升格后』

丢掉嫉妒前进

怎样才能丢掉嫉妒的包袱轻装前进呢?

首先,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嫉妒是不良的心态引起的,只要对自己看问题的视角作必要的调整,全面审视,便会发现嫉妒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正如歌德所说,对别人的嫉妒,其实是对自己的惩罚。

其次,要心胸开阔。心胸宽广的人是不会嫉妒的。一个性情开朗的朋友谈及她克服嫉妒的经验时说,只要不去计较,嫉妒也就被克服了。

第三,要做到见贤思齐。一个思想纯正、积极进取的人,发现别人比自己强时,不是考虑阻止甚至破坏,而是找出差距,向他学习。

第四,要取长补短,迎头赶上去。与其旁观别人取得成绩而心生嫉妒,不如从现在起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主动地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心动不如行动嘛!

[评点]升格前只陈述嫉妒的“危害”;升格后分析了产生嫉妒的“根源”,找到了消除嫉妒的“办法”。 『升格前』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自从瓦特发明蒸汽机,欧美开始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到现在,可以这么说:人类就没有停止对地球的破坏过。人们对地球的攻击带来的后果是毁灭了我们这仅有的一个地球,仅有的一个家园。

人类的破坏带来了哪些恶果呢?

一、大气污染。人类最近的一个世纪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了70%,全球每年使用矿物燃料排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55亿吨。世界人口中约有一半生活在二氧化碳超标的大气环境中,每天平均有800人因吸受污染的空气而死亡。全球约有4亿辆汽车每年将大约18.3亿吨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层。有10亿多人口生活在烟尘和灰尘等颗粒物的超标环境中。

二、水污染。地球水资源为13.5亿吨立方千米,其中96.5%是海水,因此人类淡水资源严重不足。各国每年工业用水超过600立方米,灌溉农田用水达3000-4000立方千米。其中受肥料和各种有毒化学制品污染的水不少于上述用水总和的1/3,全世界有12亿人缺乏安全的饮用水。

三、人口增长速度过快。1800年世界人口只有10亿,1930年达20亿,1964年达30亿,1990年达50亿,目前世界人口已近60亿。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世界人口以每年1亿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人类人口数可能会达到100亿。资源开发和利用速度,已赶超人口增长速度。

四、温室效应。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氮氢化合物等增加了20倍,气候专家预计,到2025年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将上升1℃,到2050年将上升1.5-4.5℃。在过去100年中,世界海平面平均上升10-15厘米,预计在未来的100年内,世界海平面将上升1米,干旱、洪水、风暴将频频发生。

除此之外,在这宏大的地球上还有着许多问题,如土地沙化,海洋生态危机,物种濒危,臭氧层破坏等诸多迫在眉睫的问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慎重!慎重! 『升格点拨』

“脉络清楚,文章完整”是指文章的结构布局问题。这方面学生常犯的毛病主要有二:一是条理不清,思想混乱,主旨不明,读后叫人不知所云。二是思想僵硬,表达平板,结构平白如水,完全是流水账的翻板。造成此种缺陷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构思和艺术加工。原稿所犯的毛病主是第二种,在中学生作文中具有代表性,有“语”(生活语言)而无“文”(文学语言)。高考作文要有清晰的条理意识,然而我们应该引起高度警觉的是:这个清晰的条理意识不能混同于科学小论文的条理意识,它必须做到“熟悉的陌生化”,即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学语言的言语智慧,构造“有意味的形式”,“暗示”出深层结构,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破译”出结构密码,而不是将结构“揭示”得一览无余。修改稿着力于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升格后』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一位伟大的母亲,披着一件白色的水衣,戴着绿色的草帽,撑着一把淡蓝的伞,淡淡的蓝,淡淡的存在。

母亲有三个儿子,天空,海洋,陆地。她勤劳地养育着他们,看着他们一个个一天天长大。儿子们深深地感激他们的母亲,于是,天空将自己倒映在海洋中,将母亲的水衣变成了蓝色;陆地长出花草树木,造出青山绿水,让母亲的草帽更加漂亮。母亲开心极了,她赐予了陆地和海洋生命,给蓝天增添了白云,和儿子们一起过着平静的日子。

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母亲的第四个儿子——人类诞生了。母亲赐予他智慧与创造力,精心呵护他,用希望将他撑起。

天空对人类说:“兄弟,我愿意让你翱翔蓝天。”

海洋对人类说:“兄弟,我愿意带你漂游世界。”

陆地对人类说:“兄弟,我愿意被你踩在脚下。”

人类很激动,他想为哥哥和母亲做点什么,可大家对他说:“你还小,你的一切都由我们来吧。”就这样,过了许多年。

终于有一天,人类觉得自己长大了。他不再满足别人给予的一切,他不再甘心自己的地位。

于是,他利用母亲给予他的智慧与创造力,拼命地强大自己。为了强大,他向天空排放有害物,使大气出现黑洞;他将海洋严重污染,发生大片赤潮;他又使陆地水土流失,变得千沟万壑。

母亲伤心极了,不是因为她的蓝色水衣变成了黑色,不是因为她的草帽变成褐色,也不是因为她的淡伞变成了碎片,而是因为人类为了自己,竟将矛头指向自己的亲兄弟。为了得到自己的东西,人类残酷地刺破天空,击穿海洋,炸碎陆地,又将矛头指向母亲,存放核废料的深井,像针一样刺破了母亲的心。母亲变得体弱多病起来。她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了。

天空、海洋、陆地终于愤怒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向人类发起了报复。面对着惊恐万分的人类,他们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只有一个母亲,为了母亲,我们只好将你毁灭。”说完,海啸、冰雹、地震,便向人类袭来……受伤的人类奄奄一息,母亲把它抱在怀里,老泪纵横,三位哥哥也泣不成声,他们把人类抬回那个温暖的家中。人类再也坚持不住:“母亲,哥哥,我对不起你们……”

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披着一件蔚蓝色的水衣…… 『升格启示』

原稿采用的是总分总+平行式的结构,结构是清晰而完整的,但不是清丽而完美的。修改稿则采用了“熟悉的陌生化”结构+有意味的形式。原稿依赖作者的记忆而得的知识,可以说不是在作文,而是在默写;修改稿则需发挥言语智慧,在进行艺术的创造。

修改稿所要讲的主旨和原稿是一样的,原稿以我们所熟知的一种话语结构揭示主旨,而修改稿以我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话语结构暗示主旨。原稿采用的总分总结构,修改稿则化为首尾呼应而在重复中孕育变化的诗性结构。原稿采用了平行说明,修改稿则以一个故事的发展,细致地演绎出地球母亲的四个儿子之间的矛盾,生动地诠释了环保的四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很有创意。而且通过这个结构,使文章充满了情同手足、骨肉相残和浪子回头的多重感情,使其成为一个“有意味的形式”。 『升格前』

准备使生命必然精彩

人生苦短,经不起蹉跎。蚂蚁尚知为生活储存粮食,何况人乎?真的,准备会使生命必然精彩。

慈母手中线,是为游子身上衣准备;孟母三迁居处,是为孟轲专心苦读准备;赵太后听取触龙之劝,是为长安君的未来准备。游子无身寒之苦,孟轲成博学之材,长安君获一时之安,其生命可谓精彩。精彩缘何?母爱使然。念及于此,我们要感怀于母爱的伟大。母亲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们一生中,可以没有友爱,抑或可以没有师爱,但唯独不可以缺少母爱。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生命的年轮一圈圈扩展。作为推动历史车轮的人类,每一刻都像在爬斜坡。如果驻足观望,就会被压扁,而整个社会,则会化为废墟。既然生活需要继续,既然我们无力反抗,那就只能做好准备。

生命的孕育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倘若你眺望那些险峰上的千年古木,你就会知晓生命在漫长准备中苦苦支撑的坚忍。当一粒种子选择了高山之巅,穿越千年的守望也就此拉开了序幕。数不尽的风吹、日晒、雨淋,丝毫都没有减弱种子对生命的期盼,它从岩缝中尝试叩响生命之门。生命的确伟大,而能在亘古的时光中守候着自己对生命的企盼,并且在苦苦的准备中绽放出生命之光更令人叹服。准备生命,又如何少得了那深沉的坚韧!

生命中有不可承受之重,对此,我们要有所准备。有了准备,才能够及时、轻松地解决问题,而不会因为问题的出现而不知所措。 『升格后』

为生命蓄电『比原题更形象,』

人生苦短,经不起蹉跎。蚂蚁尚知为生活储存粮食,何况人乎?真的,准备会使生命变得更加【必然】精彩。『按:换动一个词语“必然-更加”,从未然变为已然,避免了片面性。』

慈母手中线,是为游子身上衣准备;孟母三迁居处,是为孟轲专心苦读准备;赵太后听取触龙之劝,是为长安君的未来准备。【游子无身寒之苦,孟轲成博学之材,长安君获一时之安,其生命可谓精彩。精彩缘何?母爱使然。】『按:此语既显生硬,又游离题目。』念及于此,我们一方面【要】感怀于母爱的伟大。一方面沉思于准备之可贵。【母亲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们一生中,可以没有友爱,抑或可以没有师爱,但唯独不可以缺少母爱。】生命历程中的准备,其实是在为生命蓄电。准备是一种品性,是执着中的坚忍。『按:歌颂母爱无可厚非,但不能厚此薄彼。改文删掉了有偏见的语句,扣紧了题目。』

生命中会有无数次的淘汰,这就需要我们在准备的行囊中加入挑战的勇气。很多人惊羡帝王蛾破茧成蝶的那一瞬,殊不知它们为了赢得翩舞的风采,必须用自己孱弱的身躯拼命去撞开那狭窄的出口。它们不懈地撕咬着,努力振动起希望的翅膀。这场生命的准备之战如此惊心动魄,这种对生命的无比渴望足以震撼人心。『按:加进的这一段,紧扣题目,使观点更明确。』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生命的年轮一圈圈增加【扩展】。『按:原词不准确。』作为推动历史车轮的人类,每一刻都像在爬斜坡。【如果】既然无法驻足观望,【就会被压扁,而整个社会,则会化为废墟。既然生活需要继续,既然我们无力反抗,那就只能做好准备。】那就在坚持中为生命蓄积能量。『按:原句既显片面,又显出一种无奈,悲观失望情绪弥漫其中,缺少积极健康姿态。改文扣住中心,避免了片面性和消极情绪。』

生命的孕育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倘若你眺望那些险峰上的千年古木,你就会知晓生命在漫长准备中苦苦支撑【撑持】的坚忍。当一粒种子选择了高山之巅,穿越千年的守望也就此拉开了序幕。数不尽的风吹、日晒、雨淋,丝毫都没有【不能】减弱种子对生命的期盼,它从岩缝中尝试叩响生命之门。生命的确伟大,而能在亘古的时光中守候着自己对生命的企盼,并且在苦苦地【的】准备中绽放出生命之光的生命更是令【让】人叹服。准备生命,又如何少得了那深沉的坚韧!

【生命中有不可承受之重,对此,我们要有所准备。有了准备,才能够及时、轻松地解决问题,而不会因为问题的突出而不知所措。】『按:这个意思上文已经说了,而且语言显得缺少力量。改成下面一段,总结全文,呼应题目,而且使认识更全面』

诚然,准备不是使生命完美的充要条件,但生命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精彩,需要那份挑战的勇气、那份不断的坚持、那份深沉的坚忍。为生命蓄电,期待那终结号如豹尾般响亮有力。 『升格启示』:

原稿在论述母爱之重要时,说“母亲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们一生中,可以没有友爱,抑或可以没有师爱,但唯独不可以缺少母爱”,这么说是有着偏见的。还有些说法也显得不全面。

升格稿中作者突破了思想上的偏见,端正了思想,并遵循着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对原稿文题和内容做了必要的修改,这样,就使文章的观点更明确、更科学了,而且文章内容变得积极向上了,思想更健康了。

升格的手段是多样的,如调整词序,变换部位,变换动词,新的侧重,换题改句等等。

黄冈中学网校霍丘代理提供

教育热线:13195645082

联系人:薛老师

第五篇:湖北高考语文考前专项训练诗歌部分

武汉市第二十九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14.阅读下列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

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4分)

(2)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

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4分)

14.(1)答案:《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寄托着诗人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亟盼良相贤才平叛定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 的感慨。 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2)答案: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声音: 巧笑 ,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2010年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此诗作于上元元年( 760 )夏,杜甫 49 岁,地点为成都草堂。

(1)历代评论家多认为第三句中“含”字精炼传神,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是怎样刻画“狂夫”形象的?(4分)

14.(1)同意。(1分)“含”字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地写出了风的轻微,有爱怜之意,富有情趣;(1分)显示出诗人清静和愉悦的心境。(若答显示诗人的达观心态也可)(1分)

(2)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2分,关键词“贫困潦倒”“放达乐观”各1分)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幽美宜人的草堂环境,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作铺垫;五六句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贫困处境,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而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突出狂夫贫困不移的高贵品质。(2分,能答出用环境烘托人物和用生活处境反衬人物就可

给2分)

湖北省黄石二中2011届高三年级二月调考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1)、苏轼对石曼卿《红梅》诗持什么态度,请作分析。就你的理解与积累,你读过的咏梅诗词里哪些作品有“梅格”,请试举一例。(默写一名句即可)(4分)

(2)、 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形魂?就其中两点作赏析。(4分)

14、(1).持否定(批评)态度, 石曼卿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的特征,未写出红梅的内在品格。如:“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湖北省武昌区

2011届高三11月调研测试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唐)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2)请简要赏析

二、四两句诗所运用的艺术技巧。(4分)

[注]泉州军:唐末一支军阀部队,据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诗中的两个‘自”字和—个空”字的运用有何妙处?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14.(1)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前后呼应,表明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1

分)真切地展现了泉州军洗劫后“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1分)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懑之情含而不露地表达了出来。(2分)

(2)这两句诗运用了衬托的技巧。(2分)诗人沿途看到的村庄有“鸣鸦”,但无“鸡犬”;

能见到“花”,但见不到“人烟”。以“有”衬“无”,以“见”衬“不见”,尽显荒凉萧条景象。(2分)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1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测试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此词作于1179年,距辛弃疾北方起义、南归宋朝已过去了十六个年头。②长

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据说陈皇后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重金,求解愁辞赋,得《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有所感悟,又宠幸了陈皇后。

(1)此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4分)

(2)词中写道“闲愁最苦”,那么作者写出了哪些“闲愁”呢?请结合本词加以分析。(4分)

14.(8分)⑴示例:词人主要运用了比兴、用典、层进等表现手法。比兴之法易于象征表

意,如上片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用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还以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化用典故,借古讽今。如下片用典,以陈皇后的失宠比况自己的现实处境,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巧妙地给那些小人一个严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⑵此词善于运用步步转折、层层深入的手法。如上片起首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接着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一层一折,一折一转,层层深入,宛转有致,结构严密,章法井然。(手法有两点以上且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酌情给分。)(2)示例:①惜春、留春、怨春之愁(“惜春长怕花开”早句);②政治失意之愁(“准拟佳期又误”句);③才华被妒之愁(“蛾眉曾有人妒”句);④忧国不能参政之愁(“千金纵买”“君不见”等句)。(能指出两点以上“闲愁”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酌情给分。)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

2010—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11月联考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剑与傅岩叟①

辛弃疾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2)这首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突出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

种手法在此诗中的运用。(4分)

14.(1)诗中描写了一个欲报国杀敌却壮志难酬的英雄形象。(2分)他挑灯看剑,雄心振

起,却发现宝剑只能挂在空斋与琴为伴,未可赴边杀敌,情绪一跌千丈。(2分)

(2)用典。(1分)“莫邪” 是古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典出《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四》,此代指名剑,也暗喻自己才能卓越。(1分)“楼兰” 为汉时西域古国,事见《汉书·傅介子传》。此处用典,以“楼兰” 借指北方的金国,“斩楼兰”表现了自己为国杀敌的理想。(1分)用典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使诗歌含蓄隽永,意味深长。(1分)(指明“用典”,解说意思对即可,不必指明典故出处。)

①傅岩叟:稼轩友人。 (1)诗中描写了怎样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请你作简要分析。(4分)

上一篇:高考历史复习策略下一篇:给捐赠人的感谢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