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重点知识总结

2023-03-13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流管理重点知识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物流管理重点知识总结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重点及总结

第一章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点

1、安全生产: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安全管理: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3、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危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他损失。

4、《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及其他伤害。

5、《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生产安全事故的分级:

A/一般事故:死亡1-2人,重伤1-9人,直接损失:一千万以下。

B/较大事故:死亡3-9人,重伤10-50人,直接损失:一千万—五千万。 C/重大事故:死亡10-30人,重伤50-100人,直接损失:五千万-1亿元

D/特别重大事故:死亡30人以上,重伤100人以上,直接损失:1亿元。

6、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重大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7、危险程度=风险度,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结合。

8、海因里希法则: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的比例为1:29:300;

9、危险源:第一类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第一类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它具有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后果越严重;第二类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广义上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它出现的频率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10、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品,且危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单元: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按下式计算,满足下式的为重大危险源:

q1q2q3qn...1 Q1Q2Q3Qn式中q

1、q2...——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t Q

1、Q2...——与各种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t。

11、本质安全: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a:失误—安全功能,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b:故障—安全功能,指设备、设施或生产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12、安全许可:矿山、建筑、危化、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

13、安全生产管理原则和原理:

(一)系统原理:按照系统的观点,管理系统具有6个特征,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 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a动态相关原则,各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他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如果处于静止状态,就不会发生事故。B整分合原则,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综合,在制定整体目标和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将安全生产纳入其中,在考虑资金、人员和体系时,都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虑。C反馈原则,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以便及时采取行动。D封闭原则,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才能有效。

(二)人本原理: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以人为本展开,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个环节,都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A动力原则: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3种动力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B能级原则: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C激励原则:管理中的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工作动力来源于内在动力、外部压力和工作吸引力。D行为原则:需要与动机是人的行为的基础,人类的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的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完成需要得到满足,于是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行为,以实现新的目标。

(三)预防原理:a偶然损失原则。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完全相同的后果。偶然损失告诉我们,无论事故损失的大小,都必须做好预防工作。B因果关系原则。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C3E原则。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可归结为4个方面: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针对4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3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教育、法制对策。D本质安全化原则。

(四)强制原则: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绝对服从。A安全第一原则;b监督原则,为了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必须明确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企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

14、事故致因理论:a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泊松分布(当事故的概率不存在个体差异时,即不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时一定时间内事故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偏倚分布(主要是少数有精神或心理缺陷的工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非均等分布(每个人发生事故的概率不相同)b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人员伤亡—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控制不足—管理(管理机能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基本原因—起源论;直接原因—征兆(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事故—接触(改进装置、材料及设施,防止能量释放,通过训练、提高工人识别危险的能力,佩戴个体保护用品等来实现),受伤—损坏—损失(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揭示了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为人们设计及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c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哈登认为能量的大小、接触时间的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用气代电、用水代火药爆破;限制能量:利用低电压设备防止电击、限制露天爆破装药量以防止个别飞石伤人;防止能量蓄积:应用低高度位能、控制爆炸气体浓度、通过接地消除静电蓄积、利用避雷针放电保护重要设施;控制能量释放:建立水闸防止高势能地下水突然涌出;延缓释放能量:安全阀、逸出阀控制气体,全面崩落法管理巷道顶板,控制地压,用各种减振装置吸收冲击能量,防止人员受到伤害;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安全接地、探放水、瓦斯抽放;设置屏蔽设施:防护罩、安全围栏、个体防护品;提高防护标准:改变工艺流程:不安全为安全流程,用无毒少毒物质代替剧毒有害物质;修复或急救:)d轨迹交叉理论:(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生理—社会—后天—视、听差异—行为;设计—制造—维修—使用—作业场所)e系统安全理论:(指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并使其危险性减至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15、安全生产月主题:

16、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要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鼓励有条件的渔船安装防撞自动识别系统,大型尾矿库安装全过程在线监控系统。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二、特种设备种类: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

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制度:一是市场准入制度、二是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7个环节全过程一体化的监察制度。

四、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方式和内容: 监察方式:行政许可制度(市场准入和设备准用制度,市场准入是对从事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修理、维护保养、改造的单位实施资格许可,并对部分产品出厂实施安全性能监督检验。对在用的通过实施定期检验、注册登记,试行准用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一是通过检验发现特种设备在设计、制造、安装、维修、改造中的影响产品安全性能的质量问题。二是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用行政执法的手段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三是通过广泛宣传,提高社会的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四是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大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五是加强日常工作的监察)、事故应对和调查处理(危机处理包括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组织和物资保证、技术支撑、人员的救援、后勤保障、建立与舆论界可控的互动关系等)

五、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内容:

1、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检验、修理、使用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规定的情况。

2、特种设备、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及其他相应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

3、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情况。

4、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充装、检验、修理、改造、使用、维护保养、化学清洗是否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5、参加或进行特种设备的事故调查。

六、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七、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按照安全系统工程和人机工程原理建立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一般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分为四类:综合管理、人员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环境管理;按照标准化工作体系建立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一般把安全规章制度分为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通常称为“三大标准体系”;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一般包括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八、安全投入与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

1、安全生产投入资金:股份制、合资企业——董事会;国企——厂长或者经理;个体——个人。

2、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1)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支出;(2)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的支出;(3)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支出;(4)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演练的支出;(5)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风险抵押金的存储和使用: 存储标准:

1、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或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1)小型>30万元 (2)中型100 (3)大型150 (4)特大型200 大型、特大型周转,每一企业风险抵押金累计达到500万元时不再存储。

2、煤矿企业:

(1)3万吨以下(含3万吨)60——90万元。 (2)3—9万吨(含9万吨)150——200万元 (3)9——15万吨(含15万吨)250——300万元 (4)15万吨以上,以300万元为基数,每增加10万吨增加50万元。

为了不影响大型、特大型国有煤矿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累计达到600万元时不再存储。

3、风险抵押金存储要求:(1)由企业事先按时足额存储,企业不得因变更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合伙人,停产整顿等情况迟(缓)存、少存或不存风险抵押金,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向职工摊派。(2)数额由省、市、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同级财政部门核定下达。(3)风险抵押金实行专户管理。核定通知下达后1个月内,将风险抵押金一次性存入代理银行。

4、按照导致事故的原因可分为防止事故发生的、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

防止:采取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防止其意外释放的技术措施: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等、故障—安全设计、减少故障和失误。

减少:隔离、设置薄弱环节、个体防护、避难与救援。

九、企业安全文化:

1、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功能:导向功能(高度一致和同一性)、凝聚功能(强大的群体意识)、激励功能(更大的动力、奋斗目标)、辐射和同化功能(一旦形成,便会对周围群体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迅速向周边辐射;同化一批一批新来者,得以持久)。

2、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1)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2)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基本要素(

1、安全承诺:)

十、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1、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因素、2物的因素、环境、管理因素。

2、按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

第二篇:2018重庆《管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

第一章

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的目标,动员和运用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1、 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管理者是在管理中指挥和领导他人活动的人(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呈多样性:包括国家的统治者、政府的领导者、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以及他们以各种形式委托的代理人、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的领导者。 管理主体包括个人形式和集体形式。

2、 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管理外部环境:①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状况;

②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制度、法律和政策等; 管理内部环境:组织性质、人员状况。 管理环境包括动态和稳态

3、 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管理的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质上就是为了有效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4、 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必要环节

有效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机会、时间、信息等。

5、 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6、 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典型社会性

管理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主观作用于客观的活动。

二、管理的特性

1、管理具有两重性(两个方面) ①一般性和特殊性

②科学性:按照客观规律、规范要求、运用科学方法来进行 艺术性:实践性(对“度”的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

2、管理具有目标性(重要依据)

管理目标是特定组织和群体成员的共同部分,不是个人的;

管理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性;

管理目标具有时间跨度的区别; 管理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性;

具有先进性和现实可能性;又需一定的弹性。

管理的目标性使得管理具有明确的活动和资源配置方向;具有激励被管理者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的功能;具有创造和谐管理环境的作用。

3、管理具有组织性(核心要素)

组织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是组织的机能;

体现: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目标具有同一性;管理必须以组织作为其行使和实施的载体和依托;管理必须以组织的合理构建作为其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职能;管理活动受组织规则和规范的制约。

管理的组织性使得管理可以迅速有效地集合起所需资源;使得管理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贯彻组织的目标和管理实施方案;使得管理能够按照有序和规范的途径运行。

4、管理具有创新性(重要途径)——管理创新是一种手段、方式

管理的创新性来源于管理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来源于管理因素的发展变化和管理方式的深化更新。

三、管理的职能 一些学者的描述:

20世纪初期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0世纪50年代孔次——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

20世纪30年代古利克——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人事、沟通

1、计划(首要职能)

①活动条件研究:包括内部能力研究和外部环境研究;

②制定业务决策

③编制行动计划

2、组织

①设计组织:机构设计(组织的部门)、结构设计(组织中的相互关系);

②人员配备:适当的工作由适当的人承担;

③组织变革

3、领导

指导和协调组织中的成员,包括管理者激励下属;指导他们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之间的冲突等。

4、控制(承上启下)

包括衡量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发现偏差;采取矫正措施。

5、管理职能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 20世纪60年代:创新——是组织活力之源泉;

现代管理中重视协调职能——协调是管理活动所力图要实现的根本宗旨。 计划:确定目标,开发分计划,制定实施途径; 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做; 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督,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四、管理的类型

社会生活的两大领域:公共领域——代表社会公共利益,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是其主要组织形式;

非公共领域——企业构成了其主要组织形式;

1、公共管理

含义: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特点:①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根本目标);

②以公共组织为依托(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形式);

③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公共权力是社会力量中最大的;具有运用和运行的合法性;具有权威的约束性。

④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公共利益只有一项;

⑤公共管理接收公众监督。

2、企业管理

含义:企业管理是为实现单个个体利益进行的管理活动。

特点:①企业管理目标相对单一(实现经济效益);

②企业管理具有竞争性;

③企业管理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理性为最大原则);

④企业管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由此委托的经营管理权。

五、管理者的角色

20世纪60年代末,亨利•明兹伯格(加拿大)结论如下(10种角色,三个方面):

①人际关系: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

②信息传递: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③决策制定: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六、管理者的类型

按层次分类——高层、中层、基层、(作业人员);

管理者的层次分类与管理职能

按领域分类——综合、专业(开发、生产、营销、人事、财务等)。

七、管理者的技能

管理层次与管理技能要求

八、管理环境

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一方面,提供机会;另一方面,造成威胁。

环境分为三大类:一般或宏观环境、具体或微观环境、组织内部环境。

(1)一般环境(五个方面): 政治——社会制度、政策、方针等;

社会文化——某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 经济——宏观(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和变化情况等) 微观(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

技术——国家对技术的支持政策等;

自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资源状况等。

(2)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选择 组织环境的变动特性:不确定性、复杂性; 管理模式类型:①直线管理模式;

②科层系统:

③直线—参谋系统;

④矩阵系统; 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国内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前5千年,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

前2千年以前,古巴比伦——《汉穆拉比大法典》;

前370年,希腊哲学家色诺芬:“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一定工作得最好”

前284年,古罗马的连续授权制度——把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连续授权制度;

15世纪形成了领导体制、流水作业、人事和成本控制等管理方式——威尼斯兵工厂;

16世纪意大利马基埃维利——《王子》,提出四项领导原则: 得到群众拥护,权威来自群众;维持组织的内聚力; 具备求生存的意志力;崇尚的品德和非凡的能力;

儒家管理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

道家管理思想:核心是“无为而治”

法家管理思想:核心是“法治”——“法”、“术”、“势”

商家管理思想:范蠡“积著之理”、白圭“治生之学”

二、产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

18世纪中期,亚当•斯密(英)——《国富论》,阐述劳动分工的作用;

罗伯特•欧文(英)——工人是“有生机器”,主张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开辟了人际关系和行为管理理论的先河;

查尔斯•巴贝奇(英)——《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科学管理的启蒙者;

19世纪下半叶,亨利•普尔(美)——强调管理专业化。

三、古典管理理论

1、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美),《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主要内容——①作业管理:确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工作定额原理;

科学的挑选和培训工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度。

②组织管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离;实行职能工长制; 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其他代表人物:

乔治•巴斯(美)——是泰勒最早、最亲密的合作者;

亨利•甘特(美)——甘特图,“计件奖励工资制”;

吉尔布雷斯夫妇(美)——为制定科学的劳动定额和工效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亨利•福特(美)——1913年借助于传送带建立了世上第一条汽车流水线装配线。

科学管理理论的历史地位:

贡献——a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打破传统观念,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b强调实践对理论的作用,在实践中运用管理技术和方法;

c创造和发展了技术和方法,如时间与动作研究技术和差别工资制等。 局限——a把人当作“经济人”;

b只重视个人作用,忽略人的集体行为; c仅重视技术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因素;

d仅解决个别具体工作效率问题,没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

2、古典组织理论——不像科学管理理论过于侧重基层作业基础,是侧重于整体协调和控制。

①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欧洲管理学先驱) 管理思想代表作: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主要内容——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6种): a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等); b商业活动(采购、销售、交换等); c财务活动(资金的筹措和运用等); d安全活动(设备维护和职工安全等);

e会计活动(货物盘存、成本统计和核算等); f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一般原则(14种):劳动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命令、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合理的报酬、集中(权力)、等级链与“跳板原则”、秩序、公平、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②行政组织体系理论——马克斯•韦伯(德,“组织理论之父”),《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最有效和合理的组织形式。

主要内容——明确的分工;自下而上的等级系统;职务要求决定人员任用;理性 的人员关系;管理人员的职业化;严明的规则和纪律。

四、人际关系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

1、 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试验: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访谈试验——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梅奥(澳):1933年《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和1945年《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主要内容——a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度;

d存在着“霍桑效应”,即对于新环境的好奇与兴趣,可以导致组织成员有较佳的成绩。

2、 社会系统理论

巴纳德(美):《经理的职能》,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组织问题

主要内容——a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b组织存在的基本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意愿、信息交流;

c管理者的权威来自下级的认可。

五、现代管理理论

1、 管理过程学派——是由法约尔管理思想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物:孔次和西里尔•奥唐奈

基本观点:管理是一个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五个职能;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管理应具有灵活性。

2、 行为科学学派——是在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物:马斯洛、赫兹伯格、布莱克、穆顿

基本观点:探索人类行为规律,善于用人,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强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一致的;激励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实行民主参与管理。

3、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代表人物:特里斯特(英) 基本观点: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保社会协作系统与技术系统的相互协调;主要倾向于研究工业工程学,包括人机工程研究。

4、 决策理论学派——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

基本观点:决策包括提出决策理由、找出方案、选择方案和评价方案等过程;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决策以满意为准则;组织设计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制定决策的“人—机”系统。

5、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卡斯特

基本观点:组织是由人、物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主题;组织内部的子系统包括目标和准则、技术、社会心理、组织结构等。

6、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

代表人物:伯法《现代生产管理》

基本观点:管理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各种可行的方案均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广泛应用计算机。

7、权变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在美形成的

代表人物:卢桑斯(美)《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

基本观点:权变理论强调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联系;强调环境变量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8、经验或案例学派

代表人物:戴尔、德鲁克

基本观点:主要从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方面来研究管理,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前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向管理人员提供实际的建议。

六、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1、目标管理——1954年德鲁克(美)在《管理的实践》中,首先提出“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把“以目标实现为前提的管理”转化成以目标为控制手段的管理;

三个步骤: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评价目标

2、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菲根堡姆博士在1961年出版的《全面质量管理》中首次提出

步骤:对员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教育;

使员工充分了解市场;

建立明确的质量基准,质量评测制度、激励机制;

改变质检人员“挑问题者”的形象,消除同开发者之间的隔阂和对立;

建立一套明确一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把质量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建立质量小组,加强团队工作培训。

3、绩效管理理论——“关键业绩指标法”(KPI)和“平衡记分卡法”(BSC)

四个环节:绩效计划、管理绩效、绩效考核、奖励考核

4、知识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彼得•德鲁克提出“知识工作者”

“职位权威”开始被“知识权威”取代,工作方式从“服从命令”向“主动学习”转变,组

织结构则从命令链转向网络化

第二章

决策

一、 决策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功能实质上是决策实施过程的体现,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 含义:是决策者为达到某种预定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方案,并对其做出一种具有判断性的选择,予以实施,直到目标实现。

包括:决策主体(灵魂和核心)——参与决策的领导者、参谋者、决策的执行者;

决策客体——决策对象、决策环境;

决策理论和方法——减少和避免决策结果的偏差与失误;

决策信息(前提和基础)——决策主体掌握充分的信息才有可能作出正确决策; 决策结果(目标)——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决策的特征:目标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

二、 决策的分类

1、 按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战略性决策: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等;

具有宏观性、全局性、方向性、原则性特征。 战术性决策:包括管理性决策和业务性决策,其目标具体,问题单一;

具有微观性、局部性、区域性、阶段性特征。

2、 按决策问题的重复问题程度——程序化决策:例行、常规、定型化、重复性问题。

非程序化决策:例外问题。

3、 按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4、 按参与决策的决策主体——个体决策、群体决策

5、 按决策目标的多少——单目标决策、多目标决策

6、 按决策所解决的问题性质——原始决策、追踪决策

7、 按决策涉及时间的长短——长期决策、中期决策、短期决策

8、 按决策者在管理系统中所处的层级——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

9、 按决策思维的方法——直觉决策、经验决策、推理决策 10决策中可选方案的数量——开关式决策、旋钮式决策

三、 决策的原则

满意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原则、预测原则、比较优选原则、反馈原则、效益原则。

四、 决策的基本步骤

问题发现和诊断——确定目标(基本前提)——拟定备选方案——分析方案——选择方案

五、 决策的主要方法

1、 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点法

盈亏平衡点:指在一定的销售量下,企业的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即利润为零。

2、 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方法

决策树就是把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风险决策中,概率的表现形式有主观概率和客观概率。

3、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保守法(小中取大法):选择在最差自然状态下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要选择的;

冒险法(大中取大法):选择在最好自然状态下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要选择的;

折中法:采用乐观系数来评价最大收益值和最小值,算出各种方案的折中收益值,然后选择折中收益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预测

一、 预测

1、 含义:就是立足于过去和现在,预计和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

2、 程序:确定预测目标——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选择预测方法——评价预测结果——编

写预测报告。

3、 预测的主要方法

①定性预测方法(又称经验判断法):

——专家调查法:包括专家个人调查法和专家会议调查法;

德尔菲法:是为避免集体讨论存在的屈从于权威或盲目服从多数的缺陷;

②定量预测方法(又称分析计算法、统计预测法)

——时间序列法:又称历史延伸法、外推法,包括简单平均和加权平均两种形式;

因果预测法:是根据各有关因素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因

果数学模型来进行预测,比如回归分析法。 决策与心理

一、 决策中常见的心理效应

1、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以点代面,以偏

概全;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等。

2、 首因效应(先头效应):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

3、 近因效应: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的影响作用。

注:首因效应一般在陌生人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近因效应一般在熟悉人之间起重要作用; 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易出现首因效应,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易出现近因效应。

4、 从众效应:自觉以多数人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表现为:保全自己利益、权宜之计、模仿与服从、缺乏自信。

5、 定型效应:在人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人的固定形象,使人产生偏见,“有色眼镜”看人。

6、 反衬效应:指人们对事物进行相互比较的过程中的形成的心理效应。

7、 投射效应:指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别人身上。 一些常见的:乐队效应(群体意见为个人左右)、黄灯效应(找借口拖延)、新闻效应(对新闻信息积极反应)、颂歌效应(报喜不报忧)等。

二、决策中的心理压力

1、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

引起压力的原因:生活事件、挫折、心理冲突、不合理的认识。

心理冲突的表现形式:趋避冲突(想达某目标又不想付某代价,两者又不能同时实现)、

(矛盾冲突)

双趋冲突(两个好处都想要,因不可同时兼得)、 双避冲突(两种都不想要,但必须选择其一)。

2、逆反心理:受信者的态度变化与说服方向完全相反,是一种心理抗拒反应。

超限反应:机体过度接收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

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当外在劝导或影响威胁到自我价值时进行保护引起反向的反应;

禁果逆反:指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3、心理压力的持续时间

根据塞赖的压力反应理论,承受压力过程包括:惊恐阶段、抗拒阶段、力竭阶段。

4、 影响心理压力的因素

实现决策目标的难易程度、所要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决策后果对决策者个人的利害关系、决策风险的大小、决策时间的压力大小、决策失败后的回旋余地大小、决策目标的多少及其相互的冲突程度、决策环境的变化程度、决策者对处理同类问题经验的多少、群体决策中责任的分散程度。 群体决策

一、 群体决策

1、 含义:又称集体决策,指由包括两人以上的人完成的决策。

包括领导群体决策和群体参与决策

2、 优点:提供更完整的信息;产生更多方案;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提高决策合法性。

3、 缺点:消耗时间长;不能避免少数人统治;屈从压力;责任不清。

4、 头脑风暴法——1939年奥斯本(美)首先提出,“开动脑筋、互相启发、集思广益”

这种方法的时间安排应在1—2小时,参加者以5—12人为宜,会议可以考虑利用圆桌,使人感到人人平等;

二、参与决策(民主决策形式)——是削弱和制衡集权式领导的手段

1、含义:指组织的一般成员通过一定的组织系统参与决策并影响决策。

2、流程:定义问题和列出时间表——确定决策者与核准者——找个领导人——召开正式决策会议。

三、群体决策的基本择案原则 完全一致(一票否决)、商议一致(补偿交换投票)、多数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等级决定程序(由最高等级者定夺); 孔多塞标准(两两对比)、博尔达计数(按偏好次序打分)、赞成投票制(同意表决)、正负表决法(对某一方案投赞成或反对)。 计划

一、 计划

1、 含义:是对行动的预先设计,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作

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

2、 计划与决策:

区别——决策是选择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

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

联系——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延续;两者相互渗透。

二、计划的类型和作用

1、计划的类型:长期计划(5年以上)和短期计划; 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战略性计划(共5种)

和战术性计划; 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2、计划的意义:是一种协调过程;可减小不确定性;可减少重叠性和浪费性的活动;设立目标和标准以便进行控制。

3、计划的作用:为组织的稳定发展提供保证;明确组织成员行动的方向和方式;为有效筹集和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依据;为检查、考核和控制组织活动奠定基础。

三、计划的编制

估量机会(起点)——确定工作目标——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拟定备选方案——评价与选择

方案(关键)——拟定备用或应急计划——拟定派生计划——编制预算。

四、滚动计划法

按照“近细远粗”原则,把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结合起来,逐步向后移动。从时间上,适用于制定长期计划;从内容上,适用于产品品种比较稳定的生产与销售计划以及物资供应计划的制定。

1、制订程序:按近细远粗的原则制定一定时期的计划——找出差距,了解存在问题——调整和修订——将计划期向后移动,并制定出第二个计划期的计划。

2、计划修正因素:计划与实际的差异;客观条件的变化;企业经营方针的调整。

3、优点:更切合实际;使长期、中期、短期计划相互衔接;加强了计划的弹性。

第三章

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既是管理的载体又是管理的工具,同时也是执行组织计划的重要手段和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途径;包括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等要素。

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是人,同时也包括各种物质及非物质资源,特定的规则因素。

一、组织

1、含义:静态——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合起来的协同行动的有机整体,如政府、军队等。

动态——指围绕一定的目标,设置并建立组织结构,安排群体成员的职位,确定其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使其具有较高效率的群体的管理行为或过程。

组织是静态的有机整体或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和动态的组织行为或过程的有机统一。

2、特征:目标的一致性(包括价值目标、层次目标、阶段目标);

原则的统一性(基本依据和规则标准,规范性体现);

资源的整合性(基础)

活动的协作性、结构的系统性、属性上的双重性、形式上的结构清晰性和设计模型化、边界上的开放性和封闭性。

3、 类型:正式组织——适用于组织目标明确、组织环境稳定、目标实现周期长且工作难度大

的事业单位或工商企业。

非正式组织——成因:利益型、信仰型、兴趣型、情感型、亲缘型等;

作用:积极型、消极型、中立型、破坏型等; 塞利士(美):冷淡型、乖僻型、策略型、保守型;

道尔顿:垂直型、水平型、随意型。

机械式组织——适于组织环境稳定、竞争不太激烈、生产稳定有序、生产技术成数的组织。

有机式组织——适于组织环境变化快、竞争激烈、产品更换快、组织规模较小的组织。

4、 功能:整合功能(核心)、凝聚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激励功能。

对于一个特定组织,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战略目标和环境状况。

二、组织设计

1、原则:目标一致性、分工协作、精简高效、权责对等、动态适应。

2、内容:职能与职位的分析与设计;部门化和部门设计; 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分析及设计;决策系统的设计; 横向协调和联系的设计;组织行为规范的设计; 控制系统的设计;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的规划。

3、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环境、战略、技术、组织结构。

三、人员配备

1、含义:指管理者根据组织结构中所规定职务的数量和要求,对所需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考评和培训,并创造条件推动其发展的管理活动。

2、过程:根据组织内外环境或条件制定目标和计划;

制定组织计划,建立组织结构,确定和预测现在或将来所需人员; 确定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和发展方案。

3、原则:经济效益~、任人唯贤~、因事择人~、量才适用~、制度规范~、促进发展~。

5、 管理人员的选聘标准:

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水平;良好的决策能力; 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富于创新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

6、 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

制定选聘计划——进行职务分析——发布招聘信息——搜集相关信息——测试与筛选——正式聘用人员。

7、 组织人员的考评方法

有自我评价法、业绩表评估法、民意测验法、目标考评法、专家评估法、排队法等。

8、 组织人员的培训的内容

包括态度培训、技能技巧、应知应会的知识。

四、组织结构

1、结构类型:

直线型组织结构:单线式组织;

职能型组织结构:按职能分工实行专业化管理;

直线—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适用于中小型企业;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适于产品品类多、销售范围广的大型企业,如跨国或地区企业; 距阵型组织结构——适于需要集中各专业人员完成项目或任务;

虚拟网络型组织结构——自身资源少、业务不稳定、管理信息系统发达的中小组织。

2、组织结构发展趋势特点:

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柔性化、多元化、分立化。

五、组织文化

1、含义:组织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2、特征:无形性、实践性、独特性、传承性、可塑性。

3、结构:物质层文化——是组织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

制度层文化——约束和规范,包括一般制度、特殊制度、组织风俗;

精神层文化——核心和灵魂。

4、类型:

河野义弘的组织文化类型——活力型、独裁活力型、官僚型、僵化型、独裁僵化型;

迪尔和肯尼迪型——强人文化、拼命干尽情玩文化、赌博文化、过程文化;

科特尔和赫斯科特型——强力型、策略合理型、灵活适应型。

5、 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

6、 内容:显性内容——组织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行为;

隐性内容——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组织精神、组织素养、

还包括组织的美学意识、组织心理、组织的管理思维方式等。 组织文化的塑造:选择合适的组织价值观标准;强化人员认同;提炼定格;巩固落实;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六、组织的变革与创新

1、组织变革的含义:是组织为适应内外部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的目标、结构及组成要素等适时而有效地进行的根本性重构或再设计。

早期组织变革理论家Lewin将组织变革过程分成3个阶段:解冻、变革行动、再冻结;

组织变革的动因: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领导层的忧患意识、科技的飞速发展;

2、类型:综合性变革、结构性变革、技术主导型变革、以人为中心的变革、以任务为基础的变革;

2、组织创新的路径:

战略先导型组织创新、技术诱导型组织创新、市场压力型组织创新。

第四章

领导

一、领导与领导者

1、含义:领导就是引导和影响人们实现组织或群体的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而领导者就是实施这种行为的人。

2、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管理者是正式组织被任命的,具有法定权力区进行奖惩; 领导者可能是被正式组织任命,也可能只是群体内自然产生的; 有效的管理者也是有效的领导者。

二、领导的构成要素

1、构成要素:权力或影响力(权力是领导的首要构成要素);对人的理解和激励;营造组织气氛,构建组织文化。

2、领导者的基础性权力:法定权、强制权、奖励权、专长权、个人影响权。

3、领导者用权的原则:合法、公正、民主、例外。

三、领导艺术与权术的区别——特征:创造性、应变性、综合性。

两者的目的不同、两者的实施标准不同、两者的活动方式不同、两者的实际效果不同。

四、权力的构成(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

职务权力:法定权、强制权、奖励权

个人权力:专长权、个人影响权

领导者用权应遵循的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原则、民主原则、例外原则。

五、领导者素质

1、领导者素质特征:综合性、时代性(与时俱进)、动态性、层次性(罗伯特•卡次提出领导者需

要三种:概念能力、人际能力、技术能力);

2、领导者素质理论最早起源于西方,被称为领导者特性理论或领导者品质理论,“伟人论”;

3、公共部门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人性假设和领导理论

一、人性假设理论:

X—Y理论——麦格雷戈,1957年《企业中的人性方面》提出

X理论:人天生懒惰;不愿承担责任;以自我为中心;反对变革;缺乏理智。

Y理论:人要求工作;主动承担责任;自我指挥和控制;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激励。

从经济人到复杂人四种假设——沙因(美)

“理性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二、领导风格理论:

1、领导风格四分图理论——斯托根梯和沙特尔为核心的研究小组提出

低结构低关怀

结构维度: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属的

低结构高关怀

角色的倾向程度。

高结构低关怀

关怀维度:领导者信任和尊重下属的观点和情感程度。

高结构高关怀(效果最好)

2、管理方格理论——罗伯特•布莱克和简•穆顿《管理方格》提出 1.1贫乏型:领导者不关心人也不关心生产; 9.1任务型:只注重任务;

1.9乡村俱乐部型:高度注重下属需求,不注意提高工作效率; 5.5中庸型:不偏重人,也不偏重生产任务,缺乏革新;

9.9团队型:对人对生产都注重(效果最好)。

3、领导风格理论——勒温根据领导者控制的力度和影响度提出 专制型:强制性命令;

民主型:依赖下属参与(效果最好); 自由放任型:给下属高度的独立性。

4、领导风格的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和施米特在《怎样选择一种领导模式》提出

领导决策,下属执行;

领导决策,下属执行,但有一定的解释义务;

领导决策,且须对下属所提问题进行回答;

领导提交决策的设想,下属讨论修改;

领导提出问题,征求意见,作出决策;

领导规定界限,在限定内,下属作出决策;

领导允许下属在规定的范围内行驶职权。

三、领导权变理论,也称领导情景理论

1、菲德勒权变理论——菲德勒(美)

三种情景因素: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

两种基本风格:关系取向;任务取向;

三种情景因素组成的八种不同环境:

两种途径:一是替换领导者,选用适应新情境的领导者; 二是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2、情境领导理论——赫塞和布兰查德(美) 命令型:(高任务——低关系) 说服型:(高任务——高关系) 参与型:(低任务——高关系) 授权型:(低任务——低关系)

3、途径——目标理论——罗伯特•豪斯

支持型、参与型、指令型、成就型。

4、领导替代理论——斯蒂文•克尔和约翰•杰迈尔提出

现实中有时存在一种环境:领导毫无存在的必要,或者几乎没什么影响,是因为环境中出现了领导替代物。

①下属经过专业培训,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

②任务属重复性或程序化的;

③组织自身:一个具备了完备详细的规章制度的组织。

四、激励理论

1、激励的含义:指针对人的各种需要而给予适当满足,从而激发、加强和维持人的行为并指引行为向特定目标的一个过程。包括需要、努力和组织的目标三个关键因素。

2、需要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1943年《人的动机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因素”,赫兹伯格(美),1959年提出

满意的对立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是没有不满意;

3、激励理论

期望理论——维克多•弗罗姆,1964年《工作与激励》

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励力量)是效价和期望值的成绩。

公平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亚当斯(美)

作出成绩并取得报酬时,关心所得报酬的绝对值也关心其相对量。

强化理论——斯金纳(美)

人的行为可以通过一种外部刺激达到强化的目标,包括正、负强化。

4、激励技巧

了解人的真正需要,预见和引导人的行为、激发人们积极性

五、沟通

1、含义:意义的传递与理解

2、特点:语言是最基本的工具,包括口头和书面;身体语言。

3、功能:控制、激励、情绪表达、获取信息。

4、过程:信息的发送者——信息联结的各个部分——编码(把所传递的信息转发为信号形式)——渠道(媒介)——译码(按照自己的方式把收到的信息进行阐释)——接收者(信息的客体)——反馈(指将自己的感受、评价向发送者反映)。

5、流向:横向沟通——在内部同级层次之间相互的信息沟通;

纵向沟通——在等级组织中,按上下级隶属关系所进行的信息沟通。

6、沟通网络(结构形式):

正式沟通:

链式沟通(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沟通方式,容易造成信息的遗失或失真)、

环式沟通(两端相互衔接,形成一个闭环的信息沟通形态,组织的集中化程度和领导人的预测程度都较低,信息流动渠道不多,组织成员具有比较一致的满意度,组织士气比较高)、

Y式沟通(集中化程度比较高,解决问题速度快,但易造成信息的曲解或失真,影响组织员工的士气,阻碍组织工作效率的提高)、

轮式沟通(组织的集中化程度非常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很快,但组织成员的满意度低,适合于加强组织控制、要求决策效率高而快的组织)

全通道式沟通(开放式的,组织的集中化程度较低,士气高昂,具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但易于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有时会影响工作效率);

非正式沟通:由组织成员自行选择途径进行,其特点是比较灵活方便,信息交流速度快;但信息容易被夸大或曲解。

7、网络时代的沟通

网络对管理沟通的影响:在沟通方向上打破传统沟通的界限;使沟通方式的选择和组合更为自由灵活;为沟通网络提供更好的技术平台。

特征:沟通流程扁平化、沟通模式透明化、沟通活动互动化、沟通对象个性化

网络沟通的方式:网站、电子邮件、BBS等。沟通方式的选择一般主要依据人的主观而定。

8、、沟通的障碍及克服:

障碍因素:个人因素、人际因素、结构因素、技术因素。

克服:正确对待、培养“听”、创造信任环境、缩短传递连、加强上下、平行沟通。

9、冲突与谈判:

冲突产生原因:沟通差异、结构差异、个体差异。

处理办法:回避、迁就、强制、妥协、合作。

谈判包括零和谈判和双赢谈判。 管理者实现有效的谈判坚持以下原则:

理性分析谈判的事件、了解谈判对手、抱着诚意开始谈判、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第五章

控制

一、控制

1、含义:是保证组织计划与实际运行状况动态适应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

2、主要目标:限制偏差的扩大;适应环境的变化。

3、必要性: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

组织活动的复杂性

管理失误的不可避免性

二、控制的基本条件、特点与功能

1、基本条件: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建立专门履行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

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2、特点:具有整体性、具有动态性、是作为人的控制并主要由人来控制、提高职工能力的重要手段。

3、 功能:监督、纠偏、协调、激励。

三、控制的类型

1、根据控制活动的性质:预防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

2、根据控制活动的进程阶段: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

3、根据控制信息的类型: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

4、根据控制的手段: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四、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控制应该同计划与组织相适应;

控制应该突出重点,强调例外;

控制应该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适度性;

控制应该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和具体性;

控制过程避免出现目标扭曲问题;

控制工作应注重培养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能力。 控制过程

一、制定控制标准(起点)

1、实质和要求

实质:控制标准是控制目标的表现形式,是测定实际工作绩效的基础;

要求:简明性、适用性、一致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相对稳定性、前瞻性。

2、过程和方法

过程:确立控制对象、选择关键控制点、制定控制标准;

方法:统计计算法—统计标准;经验估计法—经验标准;工程方法—工程标准。

二、衡量实际工作(第二步)

1、确定适宜的衡量方式:项目、方法(观察、报表和报告、抽样调查、召开会议)、频度、主体;

(需要衡量什么、如何衡量、间隔多久进行衡量、由谁来衡量)。

2、要求:以系统检查为主、定期进行、制度保证、抓住重点。

3、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可分为计划信息、控制信息、作业信息;

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的有效途径;

管理信息系统的三要素: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计算机的应用。

三、鉴定偏差并采取矫正措施(最后一步)

1、偏差的性质和原因

偏差包括有利偏差和不利偏差;

原因:外部环境变化、调整组织的方针和策略、调整计划、管理不佳。

2、确定矫正措施实施的对象

组织进行的活动、衡量的标准、指导活动的计划。

3、选择适当的矫正措施

常用的纠偏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法律手段; 控制方法

一、预算控制法

1、预算的种类:经营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

2、预算的危险倾向:预算过繁、目标置换、效能低下

3、编制可变预算

4、零基预算法——“日落法”

5、项目预算法——“规划—计划—预算”

二、非预算控制法

1、实地视察法:视察是一种最古老、最直接的控制方法,其基本作用在于获得第一手信息;

2、报告制度法:通过采用对组织项目活动全面、系统的定期报告方式来进行 控制;

3、比率分析控制法:对组织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不同指标之间的比率分析,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组织的财务和人事控制;

4、会计审计控制法:是运用总分类账、明细账、往来账以及会计报表、会计资料所反映的数据、提供的信息进行控制;

5、统计控制法:统计数据控制法和统计概率控制法

6、计划评审技术法: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工所需时间最长的关键路线,并围绕关键路线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系统预定目标。 第六章

创 新

一、 创新及其作用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和“十一五规划”指出,要用15年时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

1、 含义:阿罗斯•熊彼特(美),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首次提出“创新”;

知识管理专家艾米顿认为创新就是新思想到行动;

我国学者王德中认为:创新一般指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以新的思想为指导,创造出不同于过去的新事物、新方法、新手段,并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周三多认为,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

2、 创新与维持的关系

① 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维持是创新的基础和延续;

② 维持是为了给创新提供平台和条件,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 ③ 创新则为更高层次上的维持提供依托和动力;

④ 有维持无创新则会陷入僵化和倒退,无维持有创新则会陷入混乱和变动不定。 创造是创新的核心;研发有助于创新;模仿是创新传播和扩散的重要形式之一;

3、 创新的类别

① 从创新的规模及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② 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消极防御型创新和积极攻击型创新; ③ 从创新发生的时期来看: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 ④ 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自发创新和有组织的创新;

⑤ 从创新内容看:包括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与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等。

4、 创新的特征

创造性、风险性、效益性、动态性、时效性、综合性

5、 创新的作用

① 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之道; ② 是提高效率之途; ③ 是获得高效益之法; ④ 是加强管理之路;

⑤ 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之本,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二、 创新职能的内容

1、目标创新:即管理创新目标,对管理活动期先导性作用,设定要求包括可实现性、协调性、经济性;

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特征——技术创新的市场性、技术创新效益的非独占性、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高风险性、技术创新的系统性。

包括技术推动型创新和市场拉动型技术创新。

3、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实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

选择适合自身的企业制度形式; 建立创新制度体系; 保证制度创新的目标。

4、组织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方式包括兼并、分割、创新全新组织;

企业价值观的演变——①最大利润价值观②委托管理价值观③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 随着企业价值观的演变,企业的工作方式也经历了演变——工作专业化时期、工作轮换和工作扩大化时期、工作丰富化及特征再设计时期、运用社会技术系统方法时期。

5、环境创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管理创新应注意:管理创新是一种手段、方式,而不是最终目的;

管理创新是一个持续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管理创新贵在新、贵在超越,而不是生搬硬套;

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员工,而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家。 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1、 含义:是指管理者积极探索环境与组织自身发展中的未知领域,开拓和创建组织发 展新局面的思维活动。

2、 激发创新思维的因素:

目标——动机和动力;

意志——保证因素;

兴趣——引导作用;

情感——心理基础;

3、 创新思维的特征:

新颖性、灵活性、艺术性、探索性。

二、创新思维的作用与意义

4、 作用:①是一切管理知识和经验的源泉;

②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③可以开辟管理活动的新局面

5、 意义:①知识和经验为创新思维提供契机;

②知识和经验为管理者确定创新思维的聚焦方向;

③知识和经验决定着管理者创新思维的质量。

三、 创新的过程与组织

1、 创新的过程:寻找机会——提出构想——采取行动——持之以恒。

2、 创新的组织要求“

① 正确理解和扮演创新“管理者”角色;

② 创造促进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观念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制度是创新文化的保障); ③ 制定弹性工作计划(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 ④ 正确对待失败;

⑤ 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

⑥ 处理好维持和创新的关系(既要开拓进取,又要求实稳健)。

第七章

管理方法

一、 管理方法概述

1、 含义:事实施管理活动,完成管理任务,达成管理目标的方式、手段、形式和程序。

2、 分类:①按管理对象需要的层次以及管理者运用权力的不同:

刚性管理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

柔性管理方法——传播方法、情感方法、心理方法;

②按管理对象范围:宏观管理方法、中观管理方法、微观管理方法;

③按管理对象性质:人事管理方法、物质管理方法、资金管理方法、信息管理方法;

④按运用方法的量化程度:定性方法、定量方法。

二、管理工具的含义及类别

1、含义:是指管理主体实现特定目的或履行特定职责所采用的技术、措施、机制、策略等;

2、管理工具的分类:

二分模式:按权力特征分为规制类和非规制类,按资源特征分为开支性工具和非开支性工具;

三分模式:常见分为志愿性工具、强制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

四分模式:常见分为命令性工具、激励性工具、能力建设工具和系统变化工具。

三、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的综合运用

1、管理方法综合运用的理论基础

管理哲学:就是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管理辩证法:管理活动的联系管、运动观、变化观、发展观;

管理认识论:管理思想和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

管理文化:指组织的全体人员在组织活动中共同凝结而成的理想信念、行为

方式和行动标准,是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生存与发展的生命之源;

管理的科学价值观: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

管理方法论基础:系统论——组织是人造系统的一种,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

信息论——是组织进行决策、制定正确计划必不可少的依据,是进行、建立良好秩序不可缺少的手段,是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效能不可缺少的工具;

控制论——主要是研究如何调节和控制复杂的系统,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去运行。

2、刚柔管理的综合运用

刚柔管理的区别——刚性管理的基础是组织权威,依靠的是组织制度和职责全力,适用于追求低层次需求的员工,低创造性、衡量标准容易量化的工作;

——柔性管理的基础是员工对组织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 依靠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适于高层次需求和革新。 各自的优缺点:略

两者综合运用: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润滑剂”。 一个组织是以刚性管理为主还是柔性管理为主,则完全取决于组织员工的素质、工作的性质以及组织的文化传统。

3、管理工具的选择、应用和组合——是管理工具研究的最基本的主题和归宿

管理工具选择——基本要素:结构、文化;

完整的要素:目标、工具的特性、工具应用的背景、以前的工具选择和意识形态;

工具效力评价——主要是效果、效率、公平、回应;

工具优化组合——可以取长补短,避免单个工具应用的片面性。

四、刚性管理方法

1、法律方法:指管理主体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司法、仲裁等法律活动,调整各种关系,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来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管理方法; 形式包括立法、司法、准司法三种;

特点:权威性、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预防性; 作用: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调节管理因素间的关系、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行政方法: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法定职权,运用决定、命令、指示、指导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的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形式包括行政决定、行政命令、行政强制、行政指示、行政指导等;

特点:权威性、强制性、层次性、针对性;

作用:是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可以增加管理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3、 经济方法: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关系, 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 形式包括预算(政治性很强)、税收、信贷(最灵活、有效的)、价格、工资、奖金等; 特点:诱导性、间接性、灵活性、平等性。

五、柔性管理方法

1、传播方法:指管理主体通过管理对象的双向信息交流而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从而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的方法;

形式包括新闻发布会、沟通性会议、公务谈判、游说策动、政务信息公开;

作用:传递信息、培养积极的态度、产生期望的行为;

运用:注重双向性(传递、反馈)、体现共享性、突出快速性、确保真实性。

2、情感方法:以情感与员工联系和沟通,满足员工心理需要,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以提高管理效果的方法,其核心是激发积极性,消除消极情绪,情感双向交流;

形式包括尊重、信任、关怀等;

作用: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是发扬中国优秀管理传统的继承、是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总结、是开发组织人力资源,调动管理对象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运用:关心生活,温暖心理、发端于心,热诚待人、 相互理解,顺畅沟通、开诚布公,倾听意见。

3、心理方法:指在管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人的社会心理进行详细了解和科学分析,按照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性,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

形式包括暗示与期待、培训等。

六、具体的管理工具

1、强制性工具:管制、公共企业、国家直接服务;

2、志愿性工具:市场、家庭与社区、志愿组织;

3、混合性工具:信息与劝导、政府补贴、产权拍卖、税收和用者付费。

第八章

管理绩效

一、管理成本

1、管理成本:(科斯首先提出)是指组织为了获得管理这一特有的稀缺性资源,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马歇尔在1890年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生产有四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2、管理成本理论主要组成部分(科斯提出)

内部的组织成本:构建正式组织结构框架所需的成本、内部组织管理机制的运行成本;

外部的交易成本:搜寻成本——指组织主体在市场上搜寻有关交易所付出的代价; 谈判成本——指组织在契约谈判活动中所付出的成本; 履约成本——指组织监督交易合同履行所造成的资源支出。

管理的机会成本:用来衡量放弃其他选择而导致的潜在损失。

委托代理成本:监督激励成本——激励成本包括测量代理人努力程度的费用、测量报酬数量的费用以及使报酬与努力程度相联系的费用等;监督成本包括制定有关约束规则的费用、监督交易者执行约束规则的费用以及对监督对象进行惩罚的费用等; 承诺成本——在承诺中损害利益的经济赔偿;

剩余损失——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偏差导致委托人的福利受到损失。

3、管理成本的变动及其原因

组织规模——组织规模扩大,外部交易成本降低、内部组织成本增加; 产权制度——股东分散,外部交易成本较小、内部组织成本降低、 监督激励成本和承诺成本增加;

组织环境——市场的竞争性与外部交易成本呈正比,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与委托代理成本呈反比,市场(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兼并市场)的竞争都会降低委托代理成本; 组织结构——直线型组织减少外部交易成本、增加内部组织成本,

刚性组织结构减少内部组织成本,增加外部交易成本,减少委托代理成本; 组织文化、管理者才能

二、管理效率(选择管理方式的根本方式)

1、含义:指管理者从事管理劳动的效用性的效率(一定的管理成本可以取得的管理受益).;

2、特征:多重化——主要表现在管理效率的构成因素、形成条件和社会作用上;

集约化——表现在智力、信息和科技方面,从粗放到集约就是提高效率的过程;

综合化——主要表现在效率责任、效率关系和效能上。

3、影响因素:产权、管理过程、管理方式和管理者;

4、控制途径:①进行产权改革,完善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②通过引导和改变人的行为,使其向组织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③提高管理密度和强度,增强管理过程的力度;

④完善市场结构,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者。

三、管理绩效的评价

1、绩效评价的标准

绩效:是组织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行为、方式和结果的总和。 管理绩效:是组织发展各项管理功能的业绩、成果和效率的总和表现。 管理绩效评价: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组织的整体运营效果做出的概括性评价,一个比较以便形成客观最优的控制决策的过程。

制定绩效评价标准——内容:确定关键绩效指标和设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标准;

绩效评价指标类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

确定绩效指标原则:科学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原则、定量与定性~、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动态与静态~、相对性与系统性~、可预测性原则;

绩效评价标准设定:基本标准——是指对某个被考核对象而言期望达到的水平;

卓越标准——对被考核对象未做要求和期望但是可以达到的。

2、绩效评价的程序

制定绩效计划——持续沟通——实施绩效评价——提供绩效反馈——绩效改进指导

3、、绩效评价方法 比较法:

排序法(直接排序法和交替排序法)是将员工按工作绩效从好到坏的顺序进行排列;

配对比较法将所有评价对象一一进行相互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排出名次,即两两比 较,然后排序,用于选择最佳员工比较有效;

人物比较法是所有人与某一个特定的人即所谓的“标准人物”进行比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是评价的依据更为客观;

强制分配法是要求评价者将不同绩效水平的员工按百分比分类,评价人数少不适用。 量表法:

等级择一法是指在事先规定各等级标准的基础上,由考评人员根据考评对象的实际状况对属于某一等级作出决定;

行为锚定量表法是将传统的业绩测评表和关键事件标准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规范化的绩效评价方法,以等级分值量表为基本工具,辅之以关键事件行为和事件描述,然后分级逐一对人员绩效进行评价; 行为对照表法(又称普洛夫斯特法)评价者先根据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描述员工行为的量表,将员工的实际工作行为与表中的描述进行对照,找出准确描述员工行为的陈述,评价者选定的项目不论多少都不会影响评价的结果,此法不适合于对员工提供建议、反馈指导; 行为观察量表法是在行为锚定量表法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它是通过指出员工表现各种行为的频率来评价员工的绩效,此法能够向员工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馈;

综合尺度量表法是将结果导向量表法与行为导向量表法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方法。

3、评价后的修正

评价结果的分析:信度和效度的分析(信度是指绩效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效度是指绩效评价所获取信息及结果与需要评价的真正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程度);

确定绩效偏差;

评价后的纠正措施:改进实际绩效、调整绩效目标;

四、管理绩效的改进

1、绩效不良的原因

外部环境的不稳定;

治理结构的不合理:政府治理和监管力度不够、董事会功能弱化、监事会未充分发挥;

管理观念的落后

2、绩效改进的目标

明确工作绩效差距(方法包括目标比较法、水平比较法、横向比较法)、查明差距产生的原因(个人条件、心理条件、组织内外部环境)、改进工作绩效管理的方式(预防性与制止性方式、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组织变革与人事调整)、发现与解决绩效管理中的矛盾(矛盾包括员工自我矛盾、主管自我矛盾、组织目标矛盾)。

3、绩效改进的方法

六西格玛管理:(减少偏差)步骤——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

精益思想: (减少浪费)步骤——识别创造价值的活动;

识别价值流的活动的顺序;

使活动流动;

让客户在整个流程中拉动产品或服务;

持续改进,让流程尽善尽美。

约束理论:(减少约束)步骤——识别约束、突破约束流程能力、让其他流程与约束流程同步、提升约束力、重复上述步骤

五、绩效改进的策略

1、广泛开展培训工作,将培训重点放在各级主管人员之上

2、通过公布绩效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的奖惩措施,从制度上保证绩效改进的实施

绩效改进方案一定要有实际操作性,要有行动步骤;

绩效改进方案要符合“SMART”原则;

绩效改进方案可以与计划目标制定相结合,也可独立制定;

绩效改进方案的形成可以多样,但关键是要控制过程,给员工以指导。

第九章

战略管理 第一节

战略管理概述

一、战略管理的含义

1、定义:最初由安索夫在1976年的《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中提出;

是指在制定、实施与评价具有全局性、指导性与纲领性的组织目标、方针与计划的活动中通过一定策略、技术与手段以实现长远目标的过程。

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战略评价 构成要素:战略思想(是整个战略的灵魂)、战略目标(是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战略重点(围绕战略目标进行,具有层次性)、战略阶段、战略对策(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多重性、灵活性)。

2、战略管理特征: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是一个长远性的管理过程;是一门决策的科学与艺术。

二、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

1、战略管理的演进发展

三个阶段:长期规划时代(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消费者需求向高质量、有档次、多品种方向转变;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国际化;企业的行为受到规范和约束。

战略规划时代(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中认识到,实施机动灵活的战略,是提升应对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战略管理时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战略管理三部曲—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

2、战略管理的传统学派——明兹伯格

设计学派(内外部环境协调)、计划学派(理论和实践结合)、定位学派(行业的稳定性)、企业家学派(强调个性化领导能力)、认识学派(认识风格差异性)、学习学派(在学习过程中制定)、权力学派(权力是战略制定的核心)、文化学派(强调集体思维)、环境学派(强调外部环境)、结构学派(将各派综合) 第二节

组织战略

一、组织战略含义

1、含义: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在分析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制定的涉及市场范围、成长方向、竞争优势等内容的总体行动计划。

构成要素:战略愿景、目标与目的、资源、业务和组织。

二、组织战略的领导(把握与处理好以下关系):

战略目标与实现能力的统一; 外部机会与内部能力的匹配; 眼前生存与未来发展的互动; 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的衔接; 战略刚性与战略柔性的兼容。

三、组织战略的层次

1、组织总体战略

是组织的战略总纲,是组织最高层次的战略;

2、事业部战略

为总体战略服务,也称为竞争战略;

3、职能层战略

是组织各职能部门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第三节

战略管理的过程

一、战略分析(战略环境分析)

1、组织外部环境分析:机遇和威胁 组织内部条件分析:优势与弱势

2、战略SWOT分析——安德鲁斯在《公司战略概念》中提出

SO战略:(优势—机会)

WO战略:(弱势—机会)

ST战略:(优势—威胁)

WT战略:(弱势—威胁)

二、战略制定

1、战略制定的内容:

确定组织使命与目标、进行战略选择。

2、战略制定的一般程序:

识别和鉴定组织现行的战略——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评估组织自身素质——准备战略方案——评价和比较战略方案——确定战略方案。

3、战略制定的方法:

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上下结合法、战略小组法。

三、战略评价

1、战略评价的一般原则

一致性原则、合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对利益相关者的吸引力原则;

2、影响战略评价的基本因素

战略评价者的价值观与行为偏好;

战略评价者所采取的工具与方法;

战略评价者掌握的信息与资料;

战略评价者的时效性限制。

3、战略评价过程

对每个方案与外部环境适应程度评价;

确定每个方案对组织提出的要求;

分析每个方案本身的一致性;

分析每个方案的风险与困难。

四、战略实施

1、战略实施过程中考虑的因素

结构追随战略、文化适应战略、资源围绕战略。

2、战略实施的类型

指挥型、变革型、合作型、文化型、增长型。

3、战略实施的原则

坚持目标的原则、适度合理性的原则、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原则、权变原则。

五、战略控制

1、战略控制的要素

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2、战略控制的类型

避免型控制、跟踪型控制、开关型控制、后馈型控制;

战略控制的方式:事前控制、事后控制、随时控制。

3、战略控制的作用

组织战略实施的控制是组织战略管理的重要环节;

组织战略实施的控制能力与效率的高低又是战略决策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组织战略实施的控制与评价可为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反馈。

4、战略控制的原则

确保目标原则、适度控制原则、适时控制原则、优先控制原则、例外控制原则、适宜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信息反馈原则。 第四节

战略管理的问题

一、问题:战略意识不强;

组织结构滞后;

战略实施刚性;

评估机制缺失;

组织战略管理能力欠缺;

战略规划脱离实际;

组织战略实施不力。

二、战略管理的改进

树立组织愿景、强化组织战略管理观念、提高组织战略管理能力、做好战略管理的宣传工作、明确组织战略重点、保证组织战略有效实施、保持战略控制。

第三篇:体育俱乐部管理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职业体育俱乐部是指拥有由职业运动员组成的、有资格参加全国职业队联赛的职业运动队的体育俱乐部。

2.业余体育俱乐部是指以体育为共同爱好的人自愿组成的自治体育团体,属社团组织系统。

3.商业体育俱乐部是近数十年来基于“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而兴起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体育服务产业,

4.健身房是指设有集体健身场地、负重和有氧健身器材设备以及健身指导人员,并向消费者提供有偿健身与健美服务的体育场所。

5.健身俱乐部组织机构: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加以编制而形成的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系统。

6.商业健身俱乐部的产品:用以交易和满足顾客健身需要或欲望的,并能提供相关利益的有形实物和无形活动的集合体。

7.俱乐部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是一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二、简答

1.列出职业体育俱乐部主要的收入流和支出流

收入:门票、媒体转播权售卖、广告与赞助、商务开发

支出:商务活动、训练竞赛、行政管理与场地设施、人员工资,奖金,保险等投入、球员转会补贴。

2.体育俱乐部的执行计划中的财政部分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将有哪些支出、怎样记录和支出费用、需要什么样的记账或会计方法、为特殊目的筹集资金吗、能够预估费用和收费吗、是否有收入,如何得到

3.健身俱乐部教学主管的岗位职责是什么

1.制定整体教学计划2.制定、协调、协助教练编排课程、课表3.安排会员身体检测4.安排个人训练计划5.安排私人教练工作6.器械区管理7.保健品的销售

4.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保留你的健身教练

1.理解教练们的辛苦和努力2.和教练们保持良好的关系3.倾听教练们的建议4.使教练们具有成就感5.帮助教练们成长 5.哪些措施可以防止健身教练频繁跳槽

1.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2.以正确的方式招聘正确的人员3.创造尊重和被尊重的氛围4.以同一标准对待每一个人5.以工作表现决定报6.加强持续的沟通7.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8.培训自己的教练 6.健身俱乐部怎样对流失客户进行管理

一、深入了解流失原因

二、实施全面服务质量管理

三、完善自身服务管理,建立客户满意度体系

四、建立客户资料库,制定有效的经营方针 7.健身俱乐部的跟进系统包括哪些方面

1.电话跟进系统2.会员保有系统3.健身服务跟进系统4.健身俱乐部经营系统5.商业计划系统6.教育训练跟进系统7.前台服务管理系统 8.健身俱乐部可以透过那些公众活动来扩大影响

明星效应、公益事业、支持奥运、竞技比赛、联谊宣传、利用强势媒体、健康代表

9.列举出体育俱乐部的三种分类方法并举例说明

一、根据竞技水平的高低、是否有支薪运动员:业余、职业

二、根据俱乐部是否以营利为取向:营利性俱乐部、非营利性俱乐部

三、根据俱乐部面向的人群

年龄:青少年、中年、老年 性别:女性、男性、不分性别 其他分类:社区、单位、企业。。。

10.列出体育俱乐部项目目标的三个子指标并举例说明

业余、职业和商业

社团组织系统。其主要任务是组织自由参加的会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体育活动。

包括健康城、健美中心、保龄球馆、早冰场、高尔夫球场、网球馆 性质又可分为非盈利性和盈利性两种类型

11.请画出一个实行直线职能制的俱乐部的结构图

经理-财务部、人事部、业务部、销售部、工程部-业务部(项目

一、项目

二、项目三)

12.确定教练工资标准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1.考虑当地市场价值2.付给优秀教练更高的工资3.提供有竞争力的工资标准4.利用好环境和福利降低工资标准5.公平对待每个教练6.工资支出必须在预算之内

13.体育俱乐部财务管理中常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1.确定需要多少参与者才能做到收支平衡2.知道俱乐部的盈利来自那些健身项目3.清楚哪些课程应该保留、哪些课程应该取消、改变4.以老板或上司能理解的方式与他们沟通5.用充分的数据支持获得你想要的资源

以上均需通过统计分析来达成

14.会员制给健身俱乐部带来的好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1.建立长期稳定的准消费者群体2.能培养会员俱乐部消费的忠实消费者3.获得可观的会员收入

15.健身体育服务有形展示的作用

1.感受体育服务给自己带来的好处2.影响消费者对体育服务产品的第一印象3.引导消费者对体育服务产品产生适宜的期望 16.健身俱乐部进行市场营销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1.研究和评估市场2.数据统计和分析3.选择目标市场 4.运用市场营销策略 17.体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调剂生活2.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延年益寿、提升生活质量3.有利于培养现代人素质4.节省医药费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5.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6.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18.体育俱乐部进行预估主要有哪些工具

需求和兴趣、台账清单、问卷调查、专题讨论、会议和听证、顾问组-引入外脑、直接投票、书面评估。

19.体育俱乐部组织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适应经营需要2.科学原则3.等级链原则4.统一指挥原则5.因才用人

20.体育俱乐部进行教练招聘主要有哪些环节

1.工作职责描述2.为新职位做广告3.发现合适的人选4.面试 21.健身体育俱乐部会员制的特征有哪些

1.由于消费习惯的不同,中国的会员制与国外的会员制有一定差异。2.必须缴纳一定的会员费才能成为会员3.只允许会员进去消费4.会员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优先使用、预约、价格折扣。。。)5.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俱乐部管理6.享受积分制的优待

22.健身体育服务的沟通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1.沟通中存在差异2.消费者期望与经营管理者对消费者期望的认识差异3.经营管理者对消费者期望的认识与体育服务质量标准的差异4.体育服务质量标准与实际传递所产生的差异5.实际传递与消费者感受的差异 23.健身俱乐部进行市场营销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1.研究和评估市场 2.数据统计和分析 3.选择目标市场 4.运用市场营销策略 24.列出健身俱乐部的收入流

1.会员会费2.新会员销售3.特殊项目和活动的收入4.办培训班和活动的收入5.零售商品的收入

25.体育俱乐部制定计划的成果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表现目标:包括心理、认知、情感三个维度

表现目标示例:传球命中率、动作完成率、攻击行为减少、对运动参与主动性。。

26.影响体育俱乐部执行计划的八个因素是什么

内容、时间因素、场所、装备和供给、财政、工作人员、市场、计划的执行。 27.体育俱乐部执行计划中市场部分要考虑哪些因素

1.客户是谁、怎样接触客户2.可利用的方法和媒介3.需要准备什么材料、谁负责4.材料需要准备多长时间5.怎样分发和展示材料6.说明活动、项目、场馆和项目功能的最好方式什么

28.体育俱乐部执行计划中工作人员部分要考虑哪些因素

1.需要履行什么职责、每个职责安排多少人2.需要什么技能和素质、怎样安排职责3.怎样选聘、训练、安排、监督、规范工若人员4.有什么样的人力资源5.雇员还是志愿者、需要特殊测试吗6.提供什么激励和奖励7.对工作人员有什么期待

29.体育俱乐部执行计划中装备和供给部分要考虑哪些因素 1.需要什么、有哪些是可以得到的2.放在什么地方、怎样得到3.怎样订购或修理、现有物资够吗4.使用是否需要特殊技能5.谁来分发、收集和管理 30.列出影响俱乐部人员编制的影响因素

1.营业时间的长短2.顾客流量的大小3.营业季节的淡旺4.。。。 31.健身俱乐部经理的岗位职责是什么

1.维持俱乐部的正常运营2.制定俱乐部经营、销售方针3.审定销售计划和营销活动计划4.各部门的人事任免和工作分工5.检查各部门工作、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解决措施6.组织员工培训 32.健身俱乐部财务经理的岗位职责是什么

1.辅助和监督前台收银员的工作2.管理库房3.核对销售账目和计算机记录4.统计全体员工的考勤状况5.记账、出报表6..保存和管理各种表格、收据、发票和现金7.计算、汇总员工的薪金报酬 33.新教练熟悉环境部分包括哪些哪些内容

1.熟悉环境的工作目标2.熟悉环境的内容:正式结束新教练、熟悉各种文件 和规定、语言沟通 3.熟悉环境的实施 4.营造受欢迎的氛围

34.健身教练培训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1.确定培训目标2.把培训机会作为在俱乐部长期工作的汇报3.按照上课时数提供培训费4.签订工作合同作为培训的回报5.按照工作评估结构提供培训机会6.把培训作为俱乐部福利的一部分7.让每个教练都知道你的培训体系8.培训经费预算9.争取培训经费

35.健身俱乐部运用市场营销策略时有关地点因素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1.换一个上课时间是不是能提高课程参与人数2.换一个上课地点是不是能提高课程参与人数3.哪些环境的变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客户的健身体验 36.列出推销健身项目常用的一些技巧

1.私人化邀请2.组织一次介绍性活动3.运用创造性的小技巧4.瞄准特殊市场需求5.给予承认和表扬6.创造归属感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商业化趋势p7 职业体育俱乐部由早期的个人制、合伙制发展到今天的股份制,已形成产权公众化、组织实体化、管理专业化以及经营市场化的格局。

趋势:商业化、娱乐化、社会化、国际化

2.试述团队健身项目效率难以衡量的原因 团队健身项目的价值相对于整个俱乐部的价值

团队项目本身可能没有赚钱,但却提高了整个俱乐部的盈利能力 会员能体会到其价值和益处,导致整个俱乐部的会员增加

与收益难以衡量相反,其支出很容易衡量。

3.谈谈业余体育俱乐部对职业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体育俱乐部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竞争的伙伴关系。职业体育俱乐部优秀运动员比赛时的精彩表演和高超技艺倾倒了广大群众,特别是经过各种传媒的传播和渲染,大大缩短了优秀运动员和广大群众之间的距离。人们不断地耳濡目染,体育意识逐渐增强,于是到业余和商业体育俱乐部去身体力行地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日益增多,从而促进了这两类体育俱乐部的发展。随着这两类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热爱体育和观赏职业队比赛的人越来越多,从而也促进了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至于业余体育俱乐部所提供的大量优秀后备人才对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所起的促进和保证作用就更显而易见了。

4.你聘用了一名教练上俱乐部的一种课程,但是现在她却要求教另外一种课程,可你认为她并不具备上这种课程的能力,但你又不想失去她,你应该怎么办呢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社会化趋势的看法。

6.健身俱乐部会员制在国外是一种常见的销售方式,其价格往往定位在一个非常普通的消费层面,俱乐部一般不会提供特别的服务;在国内,会员制则成为一种身份尊贵的象征,国人在健身房里也会期待更多的服务。联系实际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由于消费习惯的不同,中国的会员制与国外的会员制有一定差异。 必须缴纳一定的会员费才能成为会员 只允许会员进去消费

会员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优先使用、预约、价格折扣。。。) 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俱乐部管理 享受积分制的优待

7.试述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娱乐化趋势 1.“掌舵而不是划桨”,有人认为中国足球管理中心(足协)在职业联赛管理中的职能应当如此定位。对此观点,你认同吗,理由是什么?

8.论述职业体育“官办”的弊端。

9.你认为阻碍中国体育协会(比如足协、篮协)实体化改革进展缓慢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四、材料题

1.青鸟健身俱乐部的兴衰

1.国内较早地将“健身运动”作为一种产业去经营的机构2.最早推出私人教练服务3.青鸟最先推出星级私人教练体系4.协助国家体育总局编纂“五星级”商业健身房硬件与服务标准5.首家加盟模式的大型商业健身中心;6.常用的沟通工具:面对面销售、直接营销、广告、短期促销。7.青鸟所采取的措施8.明星效应、公益事业、支持奥运、竞技比赛、联谊宣传、利用强势媒体、健康代表

1.外部环境分析2.目标顾客选择——找位3.市场定位分析——选位市场定位的实现——到位:价格到位、渠道到位、沟通到位

一个俱乐部尤其是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要想获得长久的成功。必须在经营战略、治理机制、营销策略等方面下大功夫,且不可操之过急。

2.职业足球运动员薪酬问题 1.球员作为卖方的不完全替代性、2.足球服务的联合消费具有规模经济特点、3.转会系统变革对球员工资的影响、 职业体育是高风险行业。

球员承担着很高的受伤风险,他们的职业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某一次伤病而中止。 1.后备力量培养严重不足

从市场的观点来看,限薪其实涉及到的是市场供求影响到的价格问题。球员价值确定的情况下,他的价格也就是薪水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就目前看,中国的明星球员实在太少了,球员——尽管水平不高——供不应求,这样,球员身价就自然被抬高了。

最根本的办法是让优秀队员的供求关系趋于平衡 2.国有企业背景的存在

目前大多数俱乐部工资的发放都是不合理的,特别是一些有着国有企业背景的俱乐部,他们给球员发的工资,并不是靠俱乐部经营赚来的钱,而是直接从企业划拨过来的。

一方面对俱乐部提高自身经营能力没有任何帮助,使得俱乐部无法完成市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这种光靠母公司“输血”的运行模式也不符合职业体育本身的发展规律,

3.体育举国体制对大众体育的影响

五、计算题

团队健身项目

第四篇:物流管理知识点(25道重点题目)

11-12-2学期《企业物流管理》的第一次作业

同学们:

大家好!

《企业物流管理》第一次作业布置下来了,请大家于下周上课前将作业做在作业本上后,撕下来装订好,并请写上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再交给班上的学习委员,请学习委员将大家的作业收齐后,按学号顺序整理好后,再统一交给我。

谢谢!

唐老师

即日。

(1)物流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什么国家?

(2)美、日有关“物流”概念研究的区别是什么?

(3)什么是物流?如何界定物流概念中的“物”与“流”?

(4)物流对产品价值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5)物流与商流的关系如何?试举例说明。

(6)什么是第一利润源?第二利润源?第三利润源?

(7)物流活动包括哪些?

(8)什么是包装?它有哪些功能?其中哪个功能与物流关系不大?

(9)什么是装卸?什么是搬运?什么是装卸搬运?

(10)什么是运输?常见的五种运输方式中每种运输方式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11)什么是储存?库存和储备有何区别?

(12)什么是流通加工?它与生产加工有何区别?

(13)什么是配送?配送与送货有何不同?

(14)什么是物流信息?

(15)什么是物流系统中的“二律背反”现象?

(16)物流系统的流动要素包括哪些?

(17)物流系统合理化的目标、物流系统合理化的基本思想分别是什么?

(18)企业物流管理的概念?企业物流战略的概念?企业物流战略的基本目标包括哪些?

(19)企业物流的一般战略和其他战略包括哪些?如何理解延迟战略?

(20)什么是采购?如何理解采购?采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1)采购管理的目标包括哪些?

(22)采购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何优缺点?

(23)供应商评估选择的一般步骤包括哪些?供应商选择评估的要素主要有哪些?

(24)常见的供应商关系有哪些?供应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

(25)JIT采购(准时化采购)的基本思想是什么?JIT采购(准时化采购)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五篇:图书资料管理员重点知识

1、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事业及相关因素的学科。图书馆学的定义问题,即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问题,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2、图书馆学的特点:

1、图书馆学是一门年轻的、正在发展中的科学。

2、图书馆学是一门与实际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

3、图书馆学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图书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1807年德国的施莱廷格首次使用“图书馆学”这个名词,到1887年德国哥丁根大学开办图书馆学讲座,标志着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本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崛起和印度学者阮冈纲赞的《图书馆学五原则》的问世,使图书馆学逐渐从专注于操作技术与方法的研究转到理论上的研究。此后,图书馆学理论才真正开始成长繁荣。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列入大学课程,并创办了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3、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包括微观及宏观两个方面。所谓微观对象是指图书馆的各个组成要素工作的知识、信息等;所谓宏观对象,是指图书馆系统、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与坏境的关系。

4、图书馆学的体系:普通图书馆学、专门图书馆学、比较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

普通图书馆:指研究图书馆学基本问题,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基础理论,图书馆工作原理、特点及其规律的图书馆学。 专门图书馆学:是专门研究图书馆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的图书馆学。

比较图书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的图书馆学。比较图书馆其研究类型有:地域研究、跨国研究、实例研究三种。 应用图书馆学的内容:①图书馆藏学②图书馆目录③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④图书馆科学管理⑤图书馆工作现代化。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思想,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有关的图书馆学的成果,创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图书馆学体系,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具体任务是:

1、认真总结建国以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服务。

2、加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3、开展图书馆学应用理论的研究。

4、开展图书馆现代化的研究。

5、开展图书馆技术工作标准化、规格化的研究。

6、开展图书馆学教育研究。

7、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图书馆事业史和图书馆学发展的研究。

图书馆现代化研究的课题:①电子计算机贮存和检索文献 ②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手段③图书馆建设与设备的现代化 ④文献复制技术研究 ⑤缩微资料与视听资料的管理和使用。

图书馆技术工作标准化研究课题:①图书情报加工过程的标准化、规格化的研究 ②检索预言的标准化③缩微复制品的标准化 ④机读目录款式的标准化 ⑤名词术语的标准化⑥图书分类法的标准化⑦图书著录的标准化

5、比较图书馆学的3种研究类型:地域研究、跨国研究、实例研究。

6、图书馆哲学是普通图书馆学的核心。

7、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图书馆应用理论与应用方法的研究,图书馆技术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图书馆学教育的研究,图书馆事业史和图书馆学发展史的研究。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思想,批判的继承古今中外一切有关图书馆学研究的成果,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图书馆学体系,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与图书馆有直接关联的学科主要有:目录学、情报学、文献学和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

8、与图书馆学有直接关联的学科:同族关系的学科、交叉关系的学科、应用关系的学科。图书馆学与直接相关学科的关系:

1、图书馆学与目录学、情报学、文献学的关系是同族关系。

2、图书馆学与教育学、社会学的关系式交叉关系。

3、图书馆学与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是应用关系。

间接关系的学科:哲学、数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它们和图书馆学既不属于同一部类,也不属于同一层次,往往与图书馆学提供一种思想或一种方法,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它们与图书馆学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具有多种属性的学科;具有应用科学性质;具有管理科学的性质;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图书馆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其理论依据有四点:

1、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上看,图书馆事业史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因而,以此为研究的图书馆学在原则上仍属于社会科学。

2、图书馆事业的运动形式属于社会的运动形式,即按客观对象的运动形式分类。

3、图书馆的研究方法在现阶段应用最多的还是社会科学的方法。

4、从图书管学的研究内容看,其性质具有多样性。

5、综合性。

9、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哲学方法、一般研究方法、专门研究方法。

图书馆学的专门研究方法包括:图书馆统计法、读者调查法、移植法、比较法。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系统论方法、数学方法。

10、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一是调整研究对象,立足更广阔的实践基础;二是融合理论与技术,创造学科发展新优势;三是

重视对知识的组织与控制,强化管理学科色彩;四是积累与创新相结合,探索新的学科生长点。

11、图书馆五要素:图书、读者、干部、技术方法、建筑设备。图书馆的概念: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文献,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

12、文献是记录知识的载体,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读者:服务对象。干部是图书馆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是使藏书与读者发生关系的枢纽,是使藏书由潜在价值变为现实价值的关键。技术方法是手段。建筑设备是物质条件。决定性的因素是图书馆干部。图书馆学发展的五因素: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保证;工业城市的出现和国家实行免费教育,是图书馆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感觉的扶持和保护是图书馆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国际间图书馆界的交流对图书馆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图书馆发展的特点:不平衡性、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职能不断扩大、图书馆的发展始终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进行。图书馆产生的条件: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需要和延长人脑记忆功能的需要是图书馆产生的前提。

现代图书馆理想的机构模式由五方面构成:充分发挥图书干部的组织和管理作用;以各种类型的读者为服务对象;以科学实用的藏书为物质基础;以先进的技术方法为服务手段;为读者提供必备的物质设施和整洁安静的阅览环境。

影响图书馆发展的五个因素:

1、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保证。

2、工业城市的出现和国家实行免费教育,是图书馆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

4、国家的扶持和保护是图书馆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5、国际间图书馆界的交流对图书馆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图书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图书馆为其提供前人和当代人的著述和数据;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文献是图书馆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文献就没有图书馆的产生,图书馆规模扩大的首要原因是文献数量的增长,科学技术活动促使文献大量增加,进而推动图书馆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

图书馆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就世界范围来看,图书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它在数量上的分配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平为基础的。

2、图书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

3、图书馆的职能在不断扩大。

4、图书馆的发展始终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进行。

图书馆的中介作用:中介性对图书馆的存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介是能联系并促成转化的中间环节。A中介性机构。是联系文献与读者的中间环节,在文献交流的过程中处于中介物的低位。B图书馆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图书馆工作上。转换文献信息,实读者能够使用。C图书馆的中介性是图书馆社会性的基础,是依辅性的依据,是图书馆学术性的前提。因此,中介性决定了图书馆的一般属性,一般属性又发过来影响中介性,各方面都应发挥作用。 图书馆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图书馆工作体现出来的。

13、图书馆产生的前提: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需要和延长人脑记忆功能的需要。图书馆产生的直接动力:文字和文献的出现。图书馆产生的基本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4、图书馆的一般性质:社会性、依辅性、学术性。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指图书馆的中介性。图书馆工作的实质:转换文献信息,实现文献的使用价值和部分价值

15、图书馆工作的五个环节:采购、分类、编目、保管、借阅。图书馆工作的任务:充分揭示文献的形式信息,从而使文献的内容信息得以传播。

16、图书馆的职能:社会文献流整序、传递文献信息、开发智力资源与进行社会教育、搜集和保存文化遗产、满足社会成员文化欣赏娱乐消遣。

17、图书馆事业建设原则:第一,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应与国民经济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国家办图书馆与群众办图书馆相结合。第三,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分工协作,密切联系。第四,发展图书馆学教育,加强图书馆的研究。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事业代表的是社会共同使用图书馆的体系。只有当社会上各种图书馆的数量、质量、规模、发展速度和组织形式成为联系紧密的图书馆整体时,才能构成社会的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事业是社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事业,是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中药组成部分。图书馆事业的状况及其发展水平,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的标志之一。

18、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公共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

19、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条件:有集中统一的领导、有大中小相结合的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有图书馆之间的协作活动、现代化图书馆网还应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图书馆网是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产物和必然趋势。图书馆网络化将促进图书馆现代化的实现。

20、图书馆事业网协作活动的内容有:藏书建设的协作与协调、编制目录方面的协作与协调、书刊流通方面的协调、图书馆学研究方面的协作、干部培养方面的协作。图书馆检索中心具备的条件:有大规模可供检索的图书情报资料;有协调和统一全国检索标准的能力;有走狗的设备。国家检索中心的作用:实行国际性的情报检索;发行统一的情报载体;连接各地区的检索中心;连接专业分工的检索中心。

划分图书馆类型的意义:划分图书馆类型有助于把握不同类型图书馆的特点,科学地制定各类型图书馆的方针任务,发挥各类型图书馆的作用。划分图书馆类型有利于从全国或一个地区范围内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促进图书馆事业均衡、协调地发展,加快图书馆网的建设。

我国图书馆的类型划分的标准:

1、按图书馆的领导系统划分,如公共系统图书馆、教育系统图书馆,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工会系统图书馆。

2、按藏书范围划分,如综合性图书馆、专业性图书馆。

3、按读者对象划分,如儿童图书馆、青年图书馆、少数民族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是国家举办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的综合性图书馆,它担负着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双重任务。国家图书馆:是由国家举办的面向全国的中心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的作用:

1、图书馆资源和互借中心

2、国家数目中心

3、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化的枢纽

4、图书馆学研究的基地。

5、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省、市、自治区图书馆的作用:

1、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基地

2、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教育中心

3、地区性图书馆网的组织者

4、业务辅导和图书馆学研究的推动者。高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校图书馆工作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如下:

1、为学校精神文明服务

2、开展流通、阅览和文献检索方法的辅导工作

3、开展参考咨询和情报服务工作

4、统筹、协调全校图书馆资料情报工作

5、开展馆际协调活动,进行图书馆学、目录学、情报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研究。科学和专业图书馆的具体作用:

1、结合本单位科研方向和任务,搜集整理科技文献,为科研工作提供科技文献服务。

2、搜集科技情报,为科研工作提供情报服务。

3、组织科技情报交流,报道最新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

4、开展图书情报理论和现代化手段的研究。

构成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图书系统主要有:

1、文化部所属公共图书馆系统,包括国家图书馆;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县区图书馆。

2、教育部所属高等院校图书馆。

3、科学院所属学院图书馆及各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的专业图书馆。 图书馆网:就是有计划地把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组织起来,成为统一的整体。

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具备的基本条件:有集中统一的领导;有大中小相结合的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有图书馆之间的协作活动;现代化图书馆网还应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

图书馆事业网协作活动的内容:藏书建设的协作与协调;编制目录方面的协作与协调;书刊流通方面的协调;图书馆学研究方面的协作;干部培养方面的协作。

我国图书馆网的主要职能:

1、统筹规划本地区各个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协调图书采购,确定各馆收藏重点,避免各馆出现的不合理的重购和漏购现象,使各馆逐步形成藏书特色,建立起地区性藏书的完整体系,以保证本地区科研人员能获取所需要的书刊文献资料。

2、编制全国和地区性的联合书目,开展馆际互借,提高藏书利用率。

3、采取各种集中措施,如建立电子计算机检索网,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4、建立地区性的储存图书性的储存图书馆,储存本地区各馆剔除不常用的和多余的复本书刊。

5、组织本地区工作经验的交流和在职干部的培训。

6、开展图书馆学研究,促进图书馆学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检索网络的功用:电子计算机检索网络能把分散在各地区和各专业系统的独立的计算机系统用通讯线路连接起来,使各个地区的专业用户都能相互使用对方的图书情报资源。同时在相互利用图书情报资源的基础上,适当分担对方的情报荷量,使原来各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的负担,在网络中得到了平衡,从而使图书情报资源利用更加迅速、准确、广泛和有效。国家检索中心要具备的条件:

1、有大规模的可供检索的图书情报资料。

2、有协调和统一全国检索标准的能力。

3、有足够的设备。国家检索中心的作用:

1、实行国际性的情报检索。

2、发型统一的情报载体。

3、连接各地区的检索中心。

4、连接专业分工的检索中心。地区检索中心的作用:

1、将本地区的各类型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在地区范围内连接起来,形成地区检索中心,满足本地区的情报检索的要求。

2、能够形成地区性图书情报检索的特色,能在全国性的检索中发挥其特长。

21、图书馆资源共享包括:图书馆书刊资源、目录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图书馆的全部功能或部分功能都可为许多图书馆所共享。

22、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的主要内容:图书集中编目、馆际互借、采购协作、建立藏书贮存系统。图书馆业务辅导:指在一个地区或一个系统内,大型馆或中心馆对本地区、本系统的中小型馆进行业务上的帮助和辅导,组织各馆互相学习、交流工作经验、研究业务问题。图书馆业务辅导的特点:是一种图书馆专业的传递活动;是一种发展智力、培养实际能力的培训工作;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实践活动。业务辅导工作的任务:

1、协助有关领导部门制定本地区、本系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划。

2、对本地区、本系统图书馆进行业务辅导,总结交流图书馆工作经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搜集、整理、保管图书馆学专业书刊资料。办理图书馆学会的日常工作,组织并推动图书馆业务研究。业务辅导网的组织形式:分系统辅导,按专业分工;分层辅导,分片包干;分专业与分片相结合。业务辅导工作的内容:一是业务研究工作。二是业务指导工作。具体说:调查研究,掌握本的确图书馆事业的情况;交流经验,抓好典型,加以推广;培训干部。常用业务辅导工作的方法:重点辅导,以点带面;巡回辅导,实地指导;书面辅导;开现场会议’解答业务咨询;建立辅导工作档案。

23、图书馆的业务分为:藏书工作和读者工作。藏书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分为:搜集、整理、典藏。文献搜集的方式包括:订购、选购、邮购、委托代购、交换与接收、征集与复制、登陆。文献整理包括:著录、分类、主题标引、目录组织。

文献典藏包括:书库划分、图书排列、图书装修、图书保护、图书清点。读者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分为:流通推广、情报服务。

流通推广工作包括:外借服务、阅览服务、复制服务、馆际互借、馆外流通、宣传馆藏和阅读辅导。 情报服务包括:参考咨询、文献检索、文献报道、情报研究。 图书馆工作体系是围绕图书情报的传递作用而展开的:为了传递图书情报,必须搜集文献资料,以奠定传递工作的物质基础;为了能把文献资料中的情报广泛深入地揭示出来并传递出去,就必须对其内容与形式分析综合处理,为了多次重复传递,必须对文献资料加以管理和典藏,传递情报的接受者是官大读者,他们对图书情报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图书馆就要相应的开展流通、宣传、阅读辅导;参考、报道、检索和研究等各项业务,为他们获取和利用图书情报提供方便的条件。 图书馆工作的基本规律: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必须解决怎样管与怎样用和管、用的关系问题。图书馆基本原则:针对社会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要求。

图书馆工作的社会价值:在于真正实现图书馆的藏书价值。图书馆所收藏的书刊资料室一种信息,信息的价值表现为实用性和时间性两个方面,有实用性而过了时的信息就会失去价值,同样,及时的信息而没有实用性,也是没有价值的信息。多渠道,多途径地扩大流通,让图书资源为社会共享,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工作的社会价值。

四、图书馆工作效益:就是图书馆工作的劳动成果与资金占用、劳动消耗之间的比较关系。

24、图书馆宗旨: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含义:应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按照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合理地组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最优决策,就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现代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对象是:图书馆系统

25、现代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原则:集中管理、民主管理、计划管理、注重经济效果。

26、图书馆管理的内容: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

27、图书馆管理的要求:管理规格化、劳动组织合理化、业务工作计量化、工作人员专业化。

28、图书馆工作标准化:就是对业务工作中的技术方法实行统一的原则和规格。标准化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图书馆标准化的范围:包括专业术语的标准化;文献著录的标准化;词表、分类法标引的标准化;目录组织的标准化;缩微工作的标准化;图书情报工作自动化的标准化;图书馆设备用品的标准化。

图书馆工作标准化原则:科学性原则、简化原则、统一原则、协调原则、稳定继承原则。

图书馆工作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现代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图书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没有标准化,图书馆工作只能停留在手工方式的个体落后的操作水平上,更谈不上图书馆工作现代化。

29、图书馆统计的含义:图书馆的统计工作、图书馆统计资料、图书馆统计学。

30、图书馆统计的作用:一是认识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有力工具,二是开展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客观依据,三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四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31、图书馆统计的主要类型:藏书统计、读者统计、借阅统计、其他专项统计。

32、图书馆规章制度: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都必须共同遵守并具有法规性质的工作条例、章程、规则、细则和办法。图书馆应该制定六个方面的规章制度:采购规章制度、编目规章制度、借阅规章制度、书库管理制度、业务设备管理和维修条例、业务岗位责任制和奖惩条例。

33、图书馆在建立规章制度的时候,一定要严肃认真,本着“凡事始于慎”的精神,力求新定的规章制度符合实际,科学严谨。

34、建立规章制度时,需考虑四个方面的关系:图书馆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保管藏书与利用图书、图书馆内部各部门。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领导机构:公共图书馆的全国性的领导机关是文化部图书馆司。高校图书馆的全国性领导机关是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另外国家科委、全国总工会也分别领导着本系统图书馆。

图书馆工作组织包括的内容:图书馆工作组织属于图书馆科学管理的范畴,内容包括:图书馆业务机构的设置、图书馆劳动组织、图书馆人员的配备、图书馆工作计划的拟订及执行和检查、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建立、图书馆经费的预算和使用等。

35、公共图书馆的全国性的领导机关是文化部图书馆司。高校图书馆的全国性领导机关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

36、图书馆按工序可设置以下业务机构:采编部门、外界阅览部门、书目参考部门、图书典藏部门、业务研究辅导部门、特藏部门。图书馆现代化: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图书馆工作的科学方法,实行科学管理,高效率地满足读者对图书情报的需求。

37、图书馆现代化四要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物质条件、图书馆工作的科学方法、现代化的科学管理、高效率的满足读者的图书情报需求。在书刊资料采购方面(文献采购)如何体现图书馆现代化的水平:实行馆际协调采购、资源共享;广泛采用国际交换方式获取国外书刊资料;采用电子计算机选书、查重、打订单、催询、建立财产帐。在编目工作方面如何体现图书馆现代化的水平:实行统一编目,是编目工作标准化;采用电子计算机统一编目、联机编目;开辟新的检索途径,增强检索性能;联机检索、书本目录、卡片目录与计算机输出缩微胶片等多种目录混合使用。在典藏工作方面如何体现图书馆现代化的水平:实行三线典藏借阅制度,建立储存书库;实现图书资源缩微化;在书库和出纳台之间实行机械化传送;采用消毒、防霉等科学方法保存图书。

在流通工作方面如何体现图书馆现代化的水平:采用电子计算机借阅、登记、催书、预约、统计等,实现流通工作计算机化;开展馆际互借与国际互借;采用静电复印技术,向读者提供资料原文。

在文献检索工作方面如何体现图书馆现代化的水平:用电子计算机编制二次文献;建立文献数据库;实现国际间联机检索网络化;检索方法科学化,进行后组式的逻辑组配检索、定题情报提供与回溯检索。

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志:

1、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

2、文献缩微技术与复印技术的应用。

3、声像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4、图书馆网络化。

5、图书文献工作标准化。

6、图书馆工作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

7、组织管理科学化。

8、工作人员专业化。

38、图书馆的未来呈现出光明的前景:

一、社会图书馆系统逐步形成,并具有多层次的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

二、未来图书馆将成为信息产业的重要部门,

三、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四、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未来图书馆将由人类记忆的社会装置而演变成为部分地代替人类思维活动的社会装置。

什么是文献:广义而言,文献泛指一切只是情报的载体,是人类记录与传播知识或情报的信息载体。狭义而言,各类文献如图书、资料、情报载体等,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专指概念。

文献具有五个方面的社会作用:保存人类文化、交流思想经验、传播情报信息、普及科学知识、丰富精神生活。

图书的概念:是由书籍演变发展的集合概念。古代的图书是指地图、法令、户籍等文献典籍;近代的图书是指书籍、期刊、报纸、图片等出版印刷品;现代的图书泛指各种知识载体,包括书刊资料印刷品、手稿、缩微复制品、视听资料以及计算机磁带、磁盘资料等。

资料的概念:是指具有独立知识单元的书面材料,包括成本书、刊、小册子的篇章片断材料,以及单篇零页书面材料。 40、文献的实质:符号化的知识信息,是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结晶。

41、科学技术情报包括:自然科学情报、社会科学情报、应用技术情报、综合科学情报。

42、文献是人类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文明阶段的产物,是知识内容与载体材料有机结合而成的物化精神财富。

43、文献具有五个方面的社会作用:保存人类文化、交流思想经验、传播情报信息、普及科学知识、丰富精神生活。

44、图书馆藏书:是指图书馆收集、整理、保存并为读者利用的所有图书文献。

图书馆藏书的特点:

1、藏书的加工特点

2、系统性特点

3、目录检索特点

4、公共使用特点

5、藏书的保存性特点。

藏书建设的研究内容:藏书体系规划、文献选择和文献收集、馆藏评价、馆藏的复选、馆藏组织和管理、在文献收集和收藏方面的馆际协调分工。藏书建设:就理论研究而言,藏书建设指的是对有关图书馆藏书收藏活动原理与方法的系统研究。就实验活动而言,藏书建设指的是图书馆藏书的收藏工作。它与目录工作共同构成图书馆的基础工作。 搞好藏书建设的基础是文献研究。藏书建设的实质是文献资源建设,藏书建设的对象是图书文献。

45、现代图书文献的特征:数量庞大,增长迅速、形势复杂,文种多样、内容广泛,分散交叉。

46、文献的重复交叉表现在五个方面:同一篇科技文献用多种形式发表、同一件技术发明用多种文字发表、世界各国相互翻译出版内容相同的书刊文献、许多杂志社同时出版内容完全相同的印刷型和微缩型两种版本、各国出版商为追求盈利,大量出版发行热门书和新型学科书刊。

现代图书文献的类型:图书著作、期刊、特种文献资料、缩微资料、视听资料、机读资料、三级文献类型七种。 图书著作:即狭义的图书。以印刷本为主,也包括手抄本。是一种比较系统成熟而又完整的出版物。 图书著作的形式特征:完整定型的装帧形式,首尾衔接,结构严谨,积页成册,自成体系。

图书著作的内容特征:主题突出,内容系统、完整,论述全面,供读者系统学习阅读和研究参考。 期刊。又名杂志。特种文献资料:指出版形式比较特殊的科学技术文献资料。

缩微资料:又称缩微复制品,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用照像复印方式,将纸书文献载感光材料上复制而成,包括缩微胶片、缩微交卷和缩微卡片。视听资料:又称声像资料或直感资料。是以电磁胶质材料为载体,以电磁波为信息符号,将语言声音和文字图像记录下来,通过视听设备贮存与播放知识情报信息的动态文献资料。机读资料: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贮存阅读的资料,以磁化材料为载体,以数字代码与文字图像为信息符号,用编码与程序设计的手段,通过电子计算机存贮与传播知识情报信息的文献资料。三级文献类型:①一次文献:是指作者最初发表的原始文献,反应了科学研究与设计试制活动的直接成果。②二次文献:对原始文献群的信息特征系统检索、组配、加工、报道的文献资料。③三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群的内容进行系统综合、分析、评述而编写的文献资料。三次文献可分为综述研究类和参考工具两大文献类型。

47、现代图书文献的类型按文献的编辑方法和出版特点划分(图书、期刊、特种文献资料、其他零散资料)。按文献载体形式划分(印刷型文献、微缩型文献、视听型文献、机读型文献)。

48、参考工具书和检索工具书包括: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表谱以及索引、目录、文摘。

49、期刊的特点:内容广泛、知识新颖、出版周期短、传递信息快、数量庞大、流通范围广。 50、期刊按其内容性质或使用对象划分:学术性、普及型、检索性期刊。

51、报纸的种类:日报、双日报、三日报、周报、旬报。

52、特种文献资料的特点:数量大,增长快;内容广泛,类型多样,设计各学科各领域;保密性强,出版分散,有不同密级,有的公开发表,有的内部发行;出版周期不固定,收集比较困难;现实性强情报价值高,从不同领域即时反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进展动态、研究水平及发展趋势。

53、特种文献资料包括: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产品样本。

54、印刷型文献的优点:便于阅读、可直接任意翻阅,可在任何场合下阅读;容易携带,便于交流;便于大量印刷,成本较低。

55、微缩型文献的优点:体积小、信息存贮密度高,成本低廉,便于保管、检索与传递的自动化;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可永久保存。

56、微缩型文献的种类:缩微胶片、缩微胶卷、缩微卡片。

57、视听型文献种类:视觉资料、听觉资料、视听资料。

58、电子出版物主要有以下特点:信息容量大,密度高,存取方便,能远距离传输文献资料;检索方便,可以进行随意浏览或检索所需信息;出版周期短,内容能够及时更新;融文本、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于一身,表现力丰富。

59、机读型文献类型:网络版电子出版物、光盘版电子出版物、软盘版电子出版物。

60、文献按加工层次划分:一次、二次、三次文献。一次文献包括:期刊、论文、专著、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标准资料。

61、二次文献的主要作用:通过由分散、无序到集中、有序的书目控制过程,系统报道一次文献信息,帮助读者用很少的时间浏览较多的文献信息,提供检索所需要的文献线索。

62、二次文献的特点:报道性、检索性、系统性、简明性。是查找一次文献的线索,是检索文献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其本质是打开一次文献知识宝库的钥匙。

63、三次文献包括:专题评述、动态综合、进展通讯、信息预测。

64、一次文献是人们掌握信息的直接对象,二次文献是人们检索原始文献信息的主要工具,三次文献是人们掌握情报源的主要资料。各种文献长期共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65、藏书建设原则:实质是选书原则,它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科学思想的概括。

当代藏书建设共同遵循的原则是:实用性、系统性、发展与剔除、分工与协调原则。

一、藏书建设的实用性原则:是指藏书建设必须符合图书馆实际使用的需要,又称为针对性原则或目的性原则。

藏书建设的系统性原则:一是指重点藏书的系统完整,二是指全馆藏书的相互联系,有比例,成体系。 系统性原则的要求:一是建设系统性的藏书,二是系统地建设藏书。

66、藏书实用的对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符合图书馆的类型及任务的需要,符合读者对象的需要,符合地区和单位的特殊需要,并将之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67、重点藏书:根据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读者对象的需要所选配的某些学科、专业或专题范围内系统完整的书刊资料。重点藏书是馆藏范围中的核心部分和主体部分,反映藏书的个性,代表藏书的发展方向。

一般藏书:是指馆藏范围中重点藏书以外的所有藏书。它包括一般读者学习提高所用的基础书刊、普通参考工具书,业余阅读欣赏的文艺书刊、通俗科普读物,综合性、边缘性与相关学科的书刊资料。

重点藏书与一般藏书的关系:重点藏书与一般藏书都是藏书范围的构成部分。它们各自相对独立,具有双重作用,对它们的划分,因人因时而异,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固定标志。二者之间的关系式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失去一方机会影响另一方。其次是相互交叉,相互转化的关系。在突出重点藏书的同时,必须重视一般藏书的建设发展。

藏书的品种与复本:

1、图书品种:指不同内容图书的种数,包括内容完全不同、基本不同、局部不同的书。

2、藏书品种:除按内容划分外,还有形式的区分。内容相同而形式不同的书,也是不同的藏书品种。

3、图书复本:泛指两本以上,内容和形式完全相同的重复书。当一种书仅有一册时,就无所谓复本了。

4、品种与复本的关系:选择图书品种,确定复本数量,取决于读者的具体需要和图书馆的经费条件。科研用书课题专深,品种多而全,复本少而精;指定学习主要参考书,品种不多,使用时间长而集中,复本数量大,借阅人数多,不能用其他书代替;一般学习参考书,需求量大,品种多而范围大,阅读时间集中而时效短,复本量随着时间发展大起大落,逐渐变成冷门失效书。以上反映了图书品种与复本数量多样化的特点,即品种与复本的比重关系,或多或少关系。

重点藏书的要求:第一,要做好调查研究,使之真正符合客观实际,针对性强;第二,要做到书刊资料全面系统、及时补充;第三,要保持其稳定性,保证购书经费及各类书刊的合理比例,调整其局部变化。

68、一般藏书的特点:学科繁多、类型广泛,读者使用面宽,数量大,流通率高,现实性强,是广大读者不可缺少的阅读资料。+ 6

9、主管全国新闻出版业的国务院行政部门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一、我国出版系统。截止1995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563家,中央级出版社219家,地方出版社344家,河南出版社12家。 我国出版社划分的类型:

1、按隶属领导系统划分:有属新闻出版社直接领导的出版社,如人民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

2、按内容范围划分:有综合性出版社,如各省市自治区领导的人民出版社,有专业出版社,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出版社大都是专业出版社,如农业出版社、石油出版社。

3、按读者对象划分: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北京盲文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

4、按文献类型划分:有按文献的类型、著作载体形态划分:有专利文献出版社、技术标准出版社、地图出版社、扬子江声像资料出版社。

我国书刊发行机构的发行渠道有四种:

1、新华书店

2、中国书店和古旧书店

3、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和外文书店

4、邮局。 70、我国的编辑出版机构包括:出版社、期刊社、报社。出版社的类型可按出书范围、出版物形式、行政隶属关系等标准划分。7

1、2003年出版社由事业性质向企业性质的体制改革拉开序幕,至2012年,转企基本完成。 7

2、出版社四大部门:编辑部、出版部、发行部、行政管理部。 7

3、期刊社和报社的区别:都有广告部,报社有记者部。

74、出版社发行机构包括:出版单位自办发行系统、新华书店发行系统、其他国有书店发行系统、民营书店发行系统、含有外资的发行机构、图书进出口机构、兼营性图书发行机构。

75、藏书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建设一个高质量的藏书体系。图书馆的藏书建设计划大体可分为:总计划、短计划、专门计划。

76、藏书购入方式有:订购、选购、邮购、复制等。

77、非购入方式包括:呈缴本、调拨、征集、交换、捐赠。 呈缴:是正式出版物法定缴送制度。

调拨:是图书馆无偿获得大批藏书的一个重要途径。

征集:是指对非正式出版单位出版的内部书刊资料,采用主动发函或上门访求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征集。 非购入方式是藏书建设中补充藏书的重要方式。

78、选书阶段包括三个程序、两个措施:程序一:收集各种书刊征订目录,

二、将征订目录送交有关人员审查圈选,

三、将初审圈选的征订目录进行核对查重。措施:组织集体选书、编制查重目录。

79、订购阶段业务操作程序是:审定预订书目单、编制预订卡、填写订购单、办理审批手续、寄发订购单。

80、藏书采购流程:

一、选书阶段,二订购阶段,

三、验收阶段。藏书登记的作用:在于完整记录馆藏财产,全面反映管藏动态,提供统计材料的文字依据。藏书登记包括总括登记和个别登记两种形式。总括登记:又称总登记,是将收进书刊按批量单元进行整体登录的工作。个别登记:又称分登记或分登录,是按书刊的种册单元进行具体登记的工作。 8

1、藏书登记的基本要求:完整、准确、及时、一致。

82、藏书保护的任务:保护藏书的安全,延长使用寿命,保证完整而长久地为读者利用。藏书保护的要求:

1、重视藏书保护,馆员要增强护书责任感,加强对读者爱书的宣传教育,帮助读者养成文明用书的习惯。

2、健全保护和使用藏书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规定。

3、加强藏书管理,改善书库内外环境条件,清楚一切危害藏书的污染源。 8

3、藏书资源是国家和社会的知识财富。

84、藏书保护的内容与方法:防火、防潮与防高温、防尘防菌、防虫防鼠、装订修补、制定安全措施。

85、读者工作:就图书馆实践活动而言,读者工作是指组织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各项活动。就理论体系而言,是指研究读者及其活动规律的学问,即“读者学”的理论体系。

读者服务工作:指图书馆采用个汇总形式直接满足读者需要的服务活动。

读者工作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①组织与研究读者 ②组织各项服务活动 ③组织各项宣传辅导活动 ④组织管理工作

读者工作的四个部分内容的关系:互相依存,紧密联系,构成完整的工作体系。组织与研究读者是读者工作的前提条件;组织各项服务活动室读者工作的组织形式和表现过程;组织各项宣传辅导活动室读者工作的基本要求;组织管理工作是顺利开展读者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读者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是伴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日益增强的。概括地说,读者工作直接体现了图书馆的性质、职能、方针、任务,直接反应图书馆的社会效果,直接检验整个图书馆工作的价值与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图书馆工作的发展水平。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读者工作直接体现了图书馆的性质、职能、方针、任务。图书馆的一般性质是社会性、学术性、教育性和服务性。②读者工作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效果,是衡量图书馆工作质量的尺度③读者工作位居一线,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窗口,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④读者工作是全馆工作的重心,其机构设置及情报服务,标志着图书馆的发展水平。

读者工作的内容:组织与研究者、组织各项服务活动、组织各项宣传辅导活动、组织管理工作。

86、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传递科学技术情报的职能、开展社会教育的职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职能、保存文化遗产的职能。 8

7、我国图书馆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88、我国图书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89、图书馆的一般性质:社会性、学术性、教育性、服务性。

90、读者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一、直接体现了图书馆是性质、职能、方针、任务。

二、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效果,是衡量图书馆工作质量的尺度。

三、位居一线,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窗口,骑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四、读者工作是全馆工作的重心,其机构设置及情报服务,标志着图书馆的发展水平。

91、读者工作的指导方针: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一切为了读者。

92、我国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充分服务、区分服务、科学服务的原则。读者成分的特征:职业特征、文化特征、年龄特征、性别特征、民族特征。读者工作的四个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是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反映了社会主义图书馆读者工作的本质特征。充分服务的原则是所有图书馆读者工作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区分服务的原则是所有图书馆读者工作必须贯彻的正确政策。科学服务的原则,是所有图书馆读者工作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在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下,后三个原则内容之间相互交叉渗透,互相补充,互为条件。

区分服务的原则:就是有针对性的满足各种读者的不用需求。区分服务的实质在于讲究服务艺术,注重服务效果,着眼服务质量,这是搞好读者工作的基本原则。

科学服务的原则:就是遵循图书馆工作自身的规律,按照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管理措施,组织读者服务活动。

读者队伍结构:指图书馆读者队伍中不同成分、不同类型、不同范围、不同数量的读者群依据其特征及相互关系构成的有机组织系统。读者成分的特征:

1、职业特征:指读者从事某种职业、专业或工种所表现出的职业需要、职业兴趣、职业技能、职业阅读活动的综合现象。2文化特征:指具有一定学历程度和担任专业职务级别的读者对图文献需求的内容深度、阅读方式及阅读目的所表现的层次级别。

3、年龄特征

4、性别特征

5、民族特征 9

3、读者类型:个人读者、集体读者、单位读者、临时读者。

94、读者心理学:是研究读者在图书馆活动过程中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问。读者阅读心理:从读者心里的角度,具体研究阅读活动是如何进行的。阅读动机:学习的动机、解疑的动机、娱乐的动机。阅读兴趣:狭义的阅读兴趣是指读者对某些学科书刊,或某种体裁作品内容的选择倾向。

95、读者阅读需要的类型与特征:社会型阅读需要---时代特征、专业型阅读需要---职业特征、研究型阅读需要---任务特征、业余型阅读需要---兴趣特征。

96、宣传图书的目的:是在了解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主动的向读者揭示文献的形式与内容,宣传先进思想、科学知识和广泛的文化信息,把读者最关切,最需要的文献及时展现在他们的面前,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和多种图书文献。

指导阅读的目的:是在了解和研究读者阅读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影响读者选择阅读范围,引导他们正确的领会文献内容帮助他们学会利用文献和图书馆。宣传图书的类型:信道数看展览报道、专题书刊展览报道、学术报告活动、图书评论活动。 9

7、宣传图书的方式:直观方式、书目方式、群众生活方式、广播电视方式。

98、文献咨询范围与类型:按内容性质标志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实性咨询或知识性咨询,一类是专题性咨询或情报性咨询。 事实性咨询范围很广,读者在工作中遇到疑难,要求通过文献查明某一事物实质性内容。 专题性咨询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查询有关文献和动态进展情报等。

咨询服务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受理咨询阶段、调查了解阶段、查找文献阶段、答复咨询阶段、建立咨询档案阶段 情报服务方法:是图书情报部门专门为用户搜集、处理、研究、提供情报信息的活动。

1、情报交流服务:就是图书情报部门向用户提供各种情报,并为情报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创造情报交流机会而进行的情报交换介绍服务。

2、情报调研服务。

图书外借服务方法:个人外借、集体外借、管际互借、预约借书、邮寄借书、馆外流动借书。 9

9、咨询服务过程的五个阶段:受理咨询、调查了解、查找文献、答复咨询、建立咨询档案。

100、借阅体制的类型:开架、闭架、半开架。开架借阅:就是图书馆允许读者进入流通书库并直接在书架上自己挑选书刊的借阅体制。闭架借阅:就是图书馆不允许读者入库或在书架上选书,必须通过馆员提取才能借阅书刊的借阅体制。

半开架借阅:就是图书馆利用陈列展览形式,将部分流通量大的书或新书陈放在安有玻璃的书架上,读者能看到书脊或书面等外貌,但不能自取,借阅时必须通过馆员提取。外借管理:是指图书馆藏书在读者流通过程中一系列组织布署和技术处理工作。外借管理包括:读者登记管理、借书记录排列、图书流通统计等内容。 10

1、外借管理包括:读者登记发展、借书记录排列、图书流通统计。 10

2、流通统计管理包括:读者统计、借阅统计、流通统计。

10

3、分类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图书分类是伴随文字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类是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的结合。图书分类的类,是指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组图书。根据事物性质的相同与不同,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它们区分开来,就叫做分类。图书分类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组织分类排架、组织分类目录、进行分类统计。 10

4、图书分类的依据是图书分类法。图书分类法包括:编类、辨类、归类。

10

5、图书分类法结构形式:类目表、标记符号、说明和注释、索引。 10

6、主类表分成三个层次:基本大类、简表、祥表。

10

7、毛泽东把图书概括为五个基本部类:

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二、哲学。

三、社会科学。

四、自然科学。

五、综合性图书。《中图法》基本大类有22个。

10

8、复分表的作用:缩小分类法的篇幅;加深类目细分程度,增强类号伸缩性;加强类号助记性。 10

9、分类法的类目表之间的关系:从属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交替关系和相关关系)。

110、分类法对标记符号的要求:

一、号码要简明、易记、易认。

二、类号的编排要力求便于伸缩和易于扩充中间型类号。

三、类号的编制要具有表达性。

1

11、标记符号的编号制度有三种类型:层累制、顺序制、层累顺序混合制。

1

12、借号法有三种情况:上位类借用下位类的号码,下位类借用上位类的号码、同级借号。 1

13、注释和说明包括:序论、大类说明、类目注释。 1

14、《中图法》类目注释六种类型:A、指出类目所包括的内容范围。B、指出本类与其他类的关系。C、指出本类如何复分。D、指示特殊分类规则。E、指示给号方法。F、指出组织分类排架与分类目录的特殊规定。

1

15、中国现代图书分类法编制的总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依据,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实际效用为目的。

1

16、评价图书分类法的标准:政治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

1

17、对图书分类标引工作的要求:归类正确、反应充分、前后一致、方便检索。方便检索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要确切分析图书的学科内容;要了解读者的需求情况;要结合本馆的性质任务。分类法使用本包括:确定各类使用的详略程度;对局部类目根据专业需要适当集中或补充;适当增补新类目;增加必要的注释说明等。

1

18、干部准备的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较宽知识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强;熟练掌握图书分类法的理论与使用方法;熟悉并不断完善本馆分类工作规则。

1

19、分类标引工作程序五个环节:查重、主题分析、归类、确定分类号、复核。 120、查重的依据是图书馆公务用书名目录。

1

21、对文献辨类的途径:分析书名、细读内容提要、检阅目次、阅读序言说明凡例和跋等、浏览全文、查询工具书、商讨和咨询有关专家。分析之后要掌握以下因素:主题因素、通用因素、位置因素、时间因素、文献类型因素。

1

22、图书分类的基本原则:第一,分类标引图书时,必须先考虑该书所反映的主题因素作为主要分类标准,必要时再以通用因素、时间因素、文献类型因素作为辅助标准。第

二、类分图书必须体现分类法的系统性、等级性、逻辑性。第

三、图书必须归入最大用途和最切合其内容的类。第

四、不能单凭书名的意义归类。第

五、对于具有明显政治性错误的图书,应考虑观点区分,以利读者识别。

1

23、多主题图书包括:从属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影响关系、应用关系、比较关系的图书。 1

24、书次号按同类书排列方法的不同有种次号、著者号、出版年号、书名号。 1

25、分类索书号由主要分类号、书次号、辅助区分号组成。

1

26、分类目录的作用:一是揭示藏书,向读者揭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藏书整体。二是推荐图书,是馆员进行图书宣传的重要工具。三是馆员编制推荐书目、参考书目、解答读者咨询的重要工具。

1

27、分类书目由分类款目、附加分类款目、分析分类款目、综合分类款目、分类目录指导片和分类目录参照片组成。 1

28、参照片包括:一般参照片、直接参照片、相关参照片。

1

29、图书分类法按其结构体系可分为:等级体系性分类法、分面组配型分类法、等级体系性分类法和分面组配型分类法相结合的混合型分类法。

130、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两大体系:“七分法”、“四分法”。七分法以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为代表,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互见法、分析法),四分法以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分类书目,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班固《汉书。艺文志》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

1

31、四分法起源于三国时期魏国郑默编制的《中经》。晋苟毷据《中经》编成《晋中经簿》,成为我国第一部四分法体系的目录。

1

32、唐代长孙无忌、魏征等编撰《隋书经籍志》(先书名后著者)时,讲甲乙丙丁废除,直接更名为经史子集,奠定了四分法的基础,成为我国第二部系统的综合性分类目录。永荣、纪昀《四库全书》(1781年乾隆46年)较为完善,是我国古代图书目录的典范,是类分中国古籍的依据。 1

33、宋代郑樵《校岁略》、《艺文略》十二分法。

1

34、最早冲破四分法体系而编制新分类法的要推《古越藏书楼书目》,浙江豪绅徐树兰1902.

1

35、新中国成立后编制的图书分类法有:《中小型表》(首创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五分法序列)《人大法》《科图法》《中图法》(特点:

1、较好的体现了分类法的三性原则即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

2、充分反应新科学、新技术;

3、标记符号采用拉丁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制号码;

4、为适应各级各类图书馆和情报单位使用,编有统规体系祥略不同的版本)。

1

36、新中国成立后图书分类法的特点:

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图书分类法,并总结出图书分类法的三条基本原则。

2、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全面协作编制分类法,保证了分类法的编制质量。

3、积极的吸取和总结了外国的先进经验,在编制技术上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4、注意了分类法的统一,并积极向标准化努力。 1

37、外国图书分类法:《杜威十进分类法DC/DDC美国杜威1876》、《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LC美国国会1901》《国际十进分类法UDC比利时保尔。奥特勒1905》、《冒号分类法CC印度阮冈纳赞1933》、《图书和书目分类法BC苏联布里斯1935》 1

38、近二三十年图书分类的发展呈现出分面组配化、分类主题一体化、自动化和标准化的趋势。

1

39、计算机自动分类的研究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1、研究自动分类的可能性,

2、进行实验性研究

3、计算机实用阶段。 140、用计算机管理分类表可以完成以下工作:

1、管理和编辑输入的内容。

2、编制分类表的字顺索引。

3、统计主题词、分类号标引和检索的频率。

4、打印和照相排版。

1

41、图书分类标准化即分类法的编制和使用趋向于标准化,趋向于建立国际的分类交换语言。分类法的标准包括制定分类法编制和使用的技术性规定。具体说包括推荐某种具有先进科学水平的,并有一定质量水平的分类法供用户使用。两种分类的国际标准:ISO/R9

19、ISO/1149.国际性的分类交换语言《概略分类体系BSO》. 1

42、目录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成帝年间刘向校书时。文献最早见于《论语》,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1

43、文献目录可分为:专题目录、出版发行目录、藏书目录。图书馆目录是揭示。检索图书馆馆藏文献的文献目录。 1

44、图书馆目录的基本职能是揭示馆藏文献。具体职能:

1、回答本馆是否藏有某一特定题名的文献,提供其各种不同版本的情况;

2、回答某一责任者都有一些什么著作;

3、回答关于某一知识门类的著作有哪些;

4、回答关于某一主题的著作有哪些;

5、反映每一种文献在书库中的位置。

1

45、图书馆目录的作用是指在其职能基础上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概括为两个方面:

1、是读者检索馆藏文献的工具。

2、是图书馆人员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工具。图书馆目录的性质:思想性、馆藏性、检索性、学术性。

1

46、藏书开架借阅方式有利于读者了解馆藏文献,但并不能代替目录揭示馆藏文献的职能,不能削弱目录的作用。

1

47、图书馆目录的种类:

1、按使用对象分公务目录、读者目录。

2、按揭示藏书范围分总目录、部门目录、特藏目录。

3、按文献语种分中文文学目录、西文文献目录、俄文文献目录。

4、按出版物类型分图书目录、期刊目录、视听资料目录。

5、按反映不同文献特征分题名目录、责任者目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

6、按门铃载体的不同分卡片目录、书本目录、活页目录、缩微目录、机读目录。

1

48、图书馆目录体系是指图书馆所确立的目录种类及其相互补充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确立目录体系的依据:以图书馆的类型、任务为依据,以藏书规模和藏书组织情况为依据,以人力物力情况为依据。

1

49、新中国成立后的图书馆目录的作用:

1、明确了图书馆目录是具有思想性的检索工具。

2、为提高目录质量,新编了许多图书分类法。

3、联合编制图书提要铅印卡片,向全国图书馆发行,进行图书编目。

4、在文献著录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5、大力开展了计算机编目的研究与实验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150、传统的编目方法:

1、集中编目(最早美。杰威特1950)、

2、联合编目、

3、合作编目。

4、在版编目。

5、机读目录。

6、电子计算机编目网络。

1

51、图书馆目录发展趋势:1向计算机编目网络发展、2向文献著录标准化发展、3在合作部门的基础上编目工作分散化、4文献著录内容更加详尽、5机读目录将成为主要目录形式。

1

52、我国编目工作发展方向:加速并完善我国文献著录标准化进程,大力加强和发展我国集中编目工作,积极开展计算机编目网络的研究,加强部门人员的培养和再教育。

1

53、文献著录是指在不在我想目录时,对文献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文献著录的结果是款目。 款目是组成目录的最小单位,只有编制出高质量的款目,才能组织出高质量的目录,即著录的质量决定着目录的质量。 1

54、文献著录法是根据文献本身客观情况,结合读者检索需要而制定的一整套系统的记录文献内容、外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方法。它是编目工作者的操作规程,是编制文献目录的依据。类型:总则、分则。内容:引言、名词术语、著录项目、著录项目标识符号和著录内容识别符、著录格式、著录祥简级次、著录用文字、文献类型标识符、著录根据、著录项目细则。 1

55、著录项目是用以表示文献内容、外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文献特征。文献特征分为内在特征和外在特征。《文献著录总则》选择著录项目要具有稳定性、兼容性、伸缩性。九大项目包括

1、题名与责任者项2.版本项3.文献特殊细节项4.出版发行项5.载体形态项6.丛编项7.附注项8.文献标准编号及有关记载项9.提要项。题名分为单纯提名、正题名、副题名、交替题名、别名、合订题名、并列题名,提名说明文字。责任者指对文献内容进行创造、整理等负有直接责任的个人或团体,分为个人责任者和集体责任者,还可以按责任方式的不同分为第一责任者和其他责任者。责任方式主要有著、撰、编、译、注。

156.版本项具有鉴别版本、认识文献的重要作用。题名与责任者项一般能反映出文献内容即责任关系是认识文献和区分文献的重要依据。文献特殊细节项的作用突出个别文献特征。出版发行项的作用对鉴别文献版本即文献的内容和文献质量也具有重要作用,载体形态项是关于文献物质形态的记载,也是对文献内容量的记载,对人世文献具有参考作用。丛编项对认识文献内容、质量具有参考作用,附注项的作用是使著录更加完善,有助于认识文献。文献标准编号及有关记载项对使文献个别化有参考作用。提要项对认识文献具有重要作用。

157.著录用标识符号的作用1.认识不同的著录项目2.有助于国际间书目交流。类型:著录项目识别符、著录内容识别符。 .____各大项=并列题名、并列从编名:副题名即说明提名文字、出版发行者、图、副丛编名、价格第一责任者、与本版有关的责任者。;;;;不同著作方式的责任者,同一责任者的第二合订题名、第二出版地或发行地、尺寸或开本、从编编号。,,,,相同著作方式的其他责任者、出版日期或发行日期、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分段页码„„„点是附属丛编名+附件析出文献出处。

158.在款目中除符号.——占两格外其它符号都各占一格,其前后不再空格。在著录文字回行时,标识符留在前一项末尾处,.——在回行时可省略——,在前一项结尾处保留.代表整个符号。

159.著录内容识别符的作用:用来进一步说明一些资料项目内容或补充著录内容而规定的标识符号。六种:()用于责任者所属机构名称、中国责任者时代、外国责任者国别或姓名原文、印制地。[]用于文献类型标识、自拟著录项目标识。„省略著录内容符号?推测附注及不能确定的年代符,要与 []结合使用。.用于大项结尾、第一合订题目与责任者结尾~~~~起讫连接符号。著录内容识别符一般用在项目的外部、中间或末尾。

160.《文献著录总则》规定的著录格式的作用:1.规定著录项目的先后次序2.为每个项目规定了相应的标识符号。 16

1、著录项目规定为:主要项目、选择项目、著录级次。著录级次分为:简要级次、基本级次、详细级次。 16

2、著录用文字是指文献著录时所使用的文字的字形字体和语种。《文献著录总则》规定:

1、著录用文字必须规范化。

2、题名与责任者项、版本项、文献特殊细节项等9项均采用文献本身的文字著录。

3、版次、出版日期、尺寸开本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

4、少数民族按民族文字规则著录。

5、文献本身的文字出现错误时,照录。著录根据:

1、著录根据一般是整个文献本身。

2、题名页一般是主要著录依据。

3、版权页一般是次要著录依据。

4、文献本身不全的著录项目,可以从其他工具书中获得。

5、各类型文献的著录作用依据可另行规定。

16

3、文献著录标准化就是以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形式,对文献著录的原则、内容、格式、规则等作出有关方面共同遵守的科学的统一规定。意义:

1、有助于推进集中编目和合作编目的发展。

2、有助于推动机读目录的发展,实现编目和检索网络化。

3、有助于开展馆际间互借,实现广泛的文献交流。原则:互换原则、易于识别的原则、转换原则、集成原则。 16

4、文献著录标准化基本出发点是统一著录法。我国于1978年9月正式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9年11月成立了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我国已制定并批准的国家标准主要有:《文献著录总则》《普通图书著录规则》《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非书资料著录规则》《档案著录规则》《地图资料著录规则》《古籍著录规则》《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 16

5、普通图书是指以印刷方式单本刊行的出版物,包括汇编本、丛书、多卷书等,不含线装古籍、连续出版物及各种非书资料。书名是直接表达或象征、隐喻文献内容的主题及其特征,并使之个别化的名称。书名反映一本书的主要特征,是认识图书的首要标识,它能帮助读者了解图书的内容、体裁、用途、读者对象等,是查找图书的重要依据和途径。责任者是指对图书内容进行创造、整理、负有直接责任的个人与团体。责任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然会反映在其著作中。而一部著作的质量、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著作本人的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平。书名与责任者相结合,就成为识别图书的主要标识。 16

6、书名与责任者项的著录内容:书名有:正书名、并列书名、副书名和说明书名文字。必要时,可在书名后面著录文献类型标识符。责任者区分为第一责任者和其他责任者。

16

7、书名著录规则:正书名:单纯书名就是什么前后没有附加其他文字的书名。其中的标点、符号、数字、汉语拼音、外文字母应照录,起语法作用的空格应保留。图书的章回数、卷数、卷次和戏剧的幕次,属于什么的组成部分,要空一格,用汉字著录。交替书名依次著两个,中间用“,又名,”连接。凡著作集、专题汇编,书名前冠有著者名称时,需照录。著录并列书名时,一般将中文书名著在前,外文书名著在后,并在二者之间用“=”标识。

16

8、责任者著录规则:责任者著录内容及其顺序:1责任者的时代或国别。2个人、团体、及会议名称。3各种著作方式。 16

9、版本项:是著录图书版本的项目,包括版次和版刻。作用:记录不同版本特征和鉴别图书价值。是读者选择和利用图书的依据。版本项的著录内容有:版次或其他版本形式与本版有关的责任者。

170、目录组织工作是编目工作的第二步,包括款目的排列、目录的装饰、目录的检查与管理。款目的排列,是依据一定的分类体系或检字方法等组织原则,将各种款目组织成分类或字顺目录,以达到排检准确、迅速的目的。目录的装饰包括在目录中编制指导片、在目录外部标明目录抽屉号和目录柜标签。目录的检查与管理:及时剔除过时图书的款目,及时补换污损、残破的款目,以保证目录的完整性。

17

1、字顺目录是依据款目上标目的字顺和一定的汉字排检法组织起来的目录。包括:题名目录、责任者目录、主题目录。一定的检字法是字顺目录组织的基础。常用于图书馆目录排检的检字法有:笔画笔形法、四角号码法、汉语拼音音序法。

17

2、分类目录是按一定知识体系组织起来的目录,要依据一定的文献分类法为基础,按分类的次序排列款目,分类号相同,按书次号次序排列。目录指导片又称导卡。它在字顺目录中是用来划分款目标识的字的范围。在分类目录中,一般指导片主要原料指示分类目录的结构、各类的类目名称和类号;特殊的指导片主要用于推荐和宣传重要和优秀的著作。目录指导片的设置数量一般以每隔30张款目设置一张为宜。

17

3、简单地说,工具书就是专供翻检查阅的书。工具书的功能:解释词语问题,了解图书内容,提供文献线索,检索参考资料,掌握学术信息,获取各种知识。利用工具书有助于解决查找字词、文句、成语、典故、人名、地名、诗词、图书事物、法规、条约、纪年与典章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工具书的类型:辞书、类书、百科全书、政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表谱、地图、名录。

17

4、辞书是汇集与解说词语的工具书,以词语为对象,包括字典与词典。《史籀篇》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一部字书。《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以分析字形、探讨字体结构源流为主要内容的字书。《尔雅》是中国第一部以训释字义和词义为主要内容的训话书。《广韵》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一归纳字音、探求声韵源流为重要内容的韵书。

17

5、类书是辑录古籍片段资料、整篇或整部著作,按类目与韵部编排,以借寻捡、征引、校勘或辑佚古代文献的工具书。《皇览》魏文帝曹王命王象编纂的中国最早的一部类书(现在只有残本)。现存最早的类书是《北堂书钞》。谢晋《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类书,现在只留存800卷。现存最大的类书是康熙雍正之际由陈梦蕾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

17

6、政书原是历史著作的一个门类——典章制度专史。它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三通(唐代杜佑的《通典》宋代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会要记载典章制度的发展变化。会典记载职责与章程法令。 17

7、年鉴是系统汇集一重要时事文献、学科进展与各项统计资料,以供人查阅的工具书。18

8、手册是汇集经常需要参考的文献、资料或专业知识的工具书。18

9、书目是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最早的书目是《七略》。190、索引是将书中内容或文集篇目或报刊资料按一定方法排列,以供检索的工具书。19

1、表谱是以编年或表格形式记载事物发展的工具书。 19

2、图录是以图像表示事物形象的工具书。地图分为普通地图、历史地图、专业地图。

19

3、工具书的排检方法:部首法、笔画法、音序法、四角号码法、分类法、主题法。部首法首创于东汉《说文解字》,540个部首,成书于明代的《字汇》简化为214个部首。《新华字典》有189个部首。《现代汉语词典》有188个部首。笔画法一般顺序笔画相同,在依起笔的点横竖撇笔形排列先后顺序。音序法包括:汉语拼音排检法,韵部排检法。分类法是将词目或文献按其指示内容、学科属性分门别类的加以归并集中的一种排检法。主题法是以规范化的自然语言为标识符号,来标引文献中心内容的一种排检法。

19

4、查找常用文字《新华字典》《四角号码新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新华字典》是中国第一本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的小型字典,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字典,也是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堪称小型汉语语文辞书的典范。《现代汉语词典》总结了20世纪以来中国白话文运动的成果,第一次以词典的形式结束了汉语长期以来书面语与口语分离的局面,第一次对现代汉语进行了全面规范。《四角号码新词典》是以词语为主,兼收百科的通俗性语文工具书,主要收现代汉语,也收一些古词古义,释义力求简明,重在实用,供中等文化的读者使用。《辞海》是一套兼收语言条目和百科条目的大型综合性辞书,以其专业的队伍,严谨的编纂作风著称,其知识性和准确性极高,是中国最权威的工具书之一。《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字词兼收,以词为主的巨型汉语词典,自1975年起由华东五省一市数百位专家、学者编纂。《汉语大字典》是当今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单字注音释义最全的一部巨型汉语文工具书。全书以“字”为中心,在字形方面,以楷书汉字为字头,字头下,收到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形体,在字音方面,采用“三段标注法”。 19

5、查冷僻字可使用《辞源》《中文大辞典》。《辞源》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辞书。《中文大辞典》中国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 出版发行。

19

6、查古文字可使用《说文解字》《甲骨文合集》《康熙字典》《金文编》《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书。19

7、查字的古韵可使用《辞源》《中华大字典》《广韵》。 19

7、现代字的查找可使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四角号码新词典》《中文大辞典》《汉语大词典》。 19

8、古代词语的查找《辞源》《古代汉语用字字典》《中文大辞典》 19

9、虚词的查找《词诠》《古字虚子集释》。连绵词的查找《辞通》《连绵字典》。 200、《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龟元》《文苑英华》宋代四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20

1、历史年代的查找《中国历史纪年》《中国历史纪念表》《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年表是一种可以查考不同历法年代对照和编年史事的工具书。年号纪年是以朝代名称、年号配以年次或干支用来纪年的一种方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0

2、历史大事查找《中外历史年表》《中国历史大事记事》《人民手册》《中国百科年鉴》。

20

3、历表是一种按历法排列年月日,以供查考的工具书。历法是依一定法则将年月日组合起来,以便人们推定岁时节候的方法。大体可分为阴历、阳历、阴阳历。我国典型的阴阳历又叫中历、复历、农历。年月日的换算使用《中西回史日历》《二

十史朔闰表》《中国近代史历表》《中国近世史日对照表》。 20

4、典章制度是历史上一切制度、章程、法令的统称。

20

5、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通常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著作。

20

6、图形资料是指人、事、物的肖像、图画等形象性资料。法规是宪法、法律、法令和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条约是国家间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规定其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议的总称。

20

7、地方著述是指一切记述、研究地方历史、现代的文献。方志即地方志,它是一种记述地方自然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作。东汉年间的《越绝书》是现存最早的地方志,目前揭示地方志最多的一部方志目录是《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20

8、期刊和其他同位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标识系统。期刊是按卷期、年月或其他标识系统依次编号,意欲无限期出版的连续出版物。期刊的特点:

1、时间性强,报道及时。

2、内容广泛,集思广益。

3、期刊具有连续性。

20

9、期刊的作用:

1、他可以向读者传递他们感兴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信息。

2、期刊是科研人员获取最新情报的最重要的信息源。在教学工作中,丰富了教学内容。

3、期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

4、期刊是人们的重要精神食粮。

5、期刊在图书工作中的地位在提高。

210、期刊的类型:以报道内容及读者对象分:

1、学术性,技术性期刊。(核心部分)

2、科普性期刊。

3、政治新闻类期刊。

4、资料性期刊。

5、趣味性、消遣性期刊。以出版机构分:

1、学术团体期刊。

2、出版社出版的期刊。

3、工矿企业出版的期刊。

4、政府出版的期刊。

5、情报部门出版的期刊。以出版形式划分:

1、印刷型2缩微型3机读型4视听型5光盘型期刊。以使用文字划分:中文期刊、外文期刊、翻译期刊。以出版周期分:不定期期刊、定期期刊。定期期刊分为:周刊、旬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

211、期刊的代码:

1、ISSN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的英文简称,又称“国际标准刊号”。应出现在封面右上角。国家图书馆是我国的ISSN中心。

2、ISSN/EAN国际期刊条形码。

3、国内统一刊号CN,

4、中国标准刊号。它由ISSN、国内统一刊号、分类号组成。

5、邮发代号。

6、国外刊号。

7、中图刊号。(其结构由三段组成:

1、三位阿拉伯数字组成《科图法》的分类号;

2、由1~2个字母组成的国家和地区号;

3、由四位数字组成的刊次号。)

212、国外最早的“类报纸”是公元前59年罗马的《每日纪事》。近代第一份印刷型报纸是《关系报》1609年,德国。 世界上第一种期刊是1665年1月5日法国的戴·萨罗,巴黎,《学者杂志》。第一种真正用于学术交流的期刊是亨利·奥尔等伯格,1665年,《哲学汇刊》,它是世界上创刊最早、寿命最长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性期刊。

213、中国古代的“邸报”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214、近年来我国期刊发展的概况:

1、期刊出版量增长迅速。

2、出版内容上多层次、多样化,出版形式上多种多样。

3、期刊出版工作受到重视。

4、存在问题。1986年我国正式加入了ISDS(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使期刊工作进入新阶段。

215、当今期刊出版的特点:

1、世界期刊出版量大,但分布不均匀。

2、期刊编辑出版走向标准化,出版形式多种多样。

3、期刊内容交叉重复,质量良莠不齐。

4、价格逐年上涨。

5、出版周期加快,检索体系完备。

216、期刊的出版方式呈现趋势:

1、立体化趋势,

2、速报化趋势,

3、信息化趋势,

4、集约化趋势,

5、缩微化趋势,

6、电子化趋势。

217、影响图书馆期刊工作的因素:

1、期刊出版情况对期刊工作的影响。

2、图书馆办馆方针、藏书情况对期刊工作的影响。

3、读者利用情况的情况对期刊工作的影响。

4、人员素质的期刊工作的影响。

218、期刊工作的内容分为管理工作和参考服务工作。管理工作:

1、收集。

2、记到登记,新刊分编,上架。

3、装订、登财产账、分类编目。

4、期刊库的管理。参考服务工作:借阅工作、宣传辅导工作、复制工作、其他服务工作。

219、我国期刊工作的组织管理模式:混管式和单管式。

220、期刊收集工作的原则:

1、加强针对性,

2、系统性、完整性原则。

3、经济型原则。

4、分工协作的原则。

2

21、期刊收集工作的要求:熟悉馆藏情况,经常了解读者的要求,及时掌握期刊 的出版动向,重视期刊的评价工作。 2

22、期刊收集的方法与途径:订购、交换、赠阅、其他方式。

2

23、期刊的验收:期刊到馆后,首先要进行开封验收,工作程序有鉴别、启封、鉴收、质量检查和盖章。

2

24、期刊的登记:期刊验收完毕,即可进行登记。登记的基本要求:

1、为了便于查找,各种情况的卡片应按顺序组织起来。

2、登记工作既要及时准确,又要一目了然,不能随意涂改。

3、要详实记载期刊出版过程的各种变化。

2

25、期刊分类的依据《中图法》第四版。分类的原则:

1、根据情况的特点,期刊的分类宜粗不宜细,一般不超过三级类目。

2、期刊的内容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以种为单位进行分类。

3、分类是一般需查看题名、栏目等,慎重辨类。

4、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哪些类目可祥可简,哪些集中哪些分散,要求分类标引工作做到前后一致,集中统一。 2

26、期刊著录的依据:《中国机读目录格式CN-MARC》和《中国文学编目规则》。

2

27、期刊的典藏工作就是对馆藏情况科学的组织和管理。科学合理的典藏工作,有以下作用:

1、可使期刊得到妥善保管,避免不应有的损坏,延长使用寿命,发挥更大作用。

2、可使所馆藏情况做到合理布局,科学排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期刊利用率。

3、可以全面掌握期刊的收藏和利用情况,以便逐步提高馆藏期刊质量。 2

28、期刊的排架方法:分类排架法、刊名字顺排架法、流水号排架法、按年代排架法。

2

29、期刊库管理的主要职责:保证期刊完整、有序、减少损坏,宣传和教育读者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对刊库环境和设施的改善。采取的措施:防火、防盗、防尘、防光、防霉、防虫等,对缩微和机读期刊应重点保护。 230、期刊的清点主要是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期刊的剔除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

2

31、期刊的读者工作包括:宣传辅导工作、借阅工作、复制工作。宣传辅导工作包括新刊要目介绍、馆藏动态、口头推荐期刊展览(重要)。借阅工作包括:阅览室工作和出纳流通工作。开架和闭架是阅览室的两种主要管理方式。期刊开架阅览的优点:可减少查找目录时间,简化借还手续。同时,读者还可以翻阅相同或相关学科的期刊,提高期刊的利用率。减少了工作量和取刊时间。做好期刊开架阅览工作需具备三个条件:

1、阅览室尽量宽敞,

2、帮助读者熟悉排架和使用目录,

3、加强对得住宣传教育。期刊的出纳流通工作中,期刊的利用统计工作很重要,是期刊的收集,确定保存期限等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读者成分的统计,各门类、各文种期刊流通册次的统计,读者人次统计,期刊库流通册次统计等。

2

32、复制方式主要有:缩微复制和静电复制。复制技术被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现代化服务手段,它不但方便读者,同时也提高了期刊的利用率。2

33、期刊开发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期刊利用率,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

2

33、影响期刊利用率的因素:

1、期刊的内容与出版年代。

2、读者。

3、其他因素(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提高期刊利用率的方式和措施:整体上,建立组织协调与管理机构,发展横向联合,选择适应的布局模式,争取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增大投资。局部上,各部门开拓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发期刊,为经济建设服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读者研究工作。

2、做好期刊读者服务工作。

3、完善馆藏情况的检索体系。

4、加强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和队伍建设。

5、积极采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期刊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6、积极生产信息产品,走向市场。

2

34、期刊工作现代化包括:工作人员的现代化和工作过程的现代化。期刊工作现代化包括是期刊文化发展的需要,它对于加速期刊文献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需求将起到重大作用。期刊工作现代化的标志:

1、应用现代化思维方式,达到人员结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2、应用计算机和其他现代技术实现工作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化。

3、应用现代标准化理论和技术,达到业务工作的标准化。

4、期刊贮存的缩微化和电子化。

5、研究工作理论化。 2

35、国际上最大的期刊数据系统是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ISDS)。期刊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1、期刊订购交换。

2、现刊登记催询。

3、编目及利用外部数据。

4、过刊装订自动通知功能。

5、借阅查询。

6、生产目录和索引、

7、票据管理、财产管理。

8、统计功能。

2

36、期刊工作的标准化关系到期刊的出版发行、管理和利用,是图书情报工作自动化和网格化的基础工作。期刊的标准化问题:期刊的版面编辑,刊名省略法的标准化,期刊刊号的标准化,期刊整理与维修描述标准化。

2

37、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做为一种新闻工具报纸以传播信息、传递情报为主,是重要的大众传媒。特点:

1、出版速度快、传递信息快。

2、与期刊相比,报纸的新闻性强,内容新,信息量大,时效性强。 2

38、报纸的利用:设立报纸阅览室、阅报栏,加强报纸的读者工作,有针对性的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2

39、图书发行工作的特殊性质:文化性和经济性。图书发行是指发行者将各种正式出版物以商品销售形式由生产单位传送给读者的一系列活动。发行活动构成:发行的主体——发行者,客体——各种类型的出版物,方式——商品销售形式,对象——读者,过程——有一系列流通环节构成。图书商品流通三部分:信息流、商流、物流。

240、图书发行工作的劳动对象是出版物。出版物是一种文化产品。图书发行社会作用的文化特征:

1、真实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

2、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

3、促进国家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

2

41、出版物的商品特质:

1、使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关系成了商品所有者与商品的关系。

2、决定了图书发行系统在运行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都具有了经济意义。

3、是图书发行工作紧紧的与市场捆在了一起。

2

42、图书发行过程的经济意义:

1、 “为卖而买”的货币流通形式。

2、是为了实现交换价值。

3、存在着价值增值现象。 2

43、图书发行工作在出版业发展中的地位:

1、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是催进出版产品生产环节发展的原动力。

3、是沟通出版与读者消费的桥梁与中介。

2

44、图书发行的基本任务:

1、保证出版工作根本任务的最终完成。

2、实现图书商品价值,促进出版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2

45、图书发行实践中应注意的政策性问题:注意发行主体与客体的合法性,坚持读者自愿购买的原则,严肃处理停售报废图书,按规定办理内部发行。

2

46、我国的图书发行机构:

1、国有专营图书发行机构。

2、出版社自办发行机构。

3、其他类型的图书发行机构。

2

47、图书对内发行机构包括新华书店、外文书店、古旧书店(四家:北京的中国书店、上海书店、天津古旧书店、北京古籍书店)。对外发行机构最大的三家公司:国图公司、中图公司、出版外贸公司。 2

48、寻找客户与了解客户的途径:网络、同行、订货会、出差实地。 2

49、结算货款的方式:实销实结、按单结算、按批结算。

上一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简介下一篇:文件资料移交清单免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