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观读书心得

2022-08-28

第一篇:我的教育观读书心得

我的读书心得

我的读书心得—有关董竹君的世纪传奇

我自小很爱读书,但是一直读的不够仔细,书中的细腻与千言万语尽在我的马虎中不自觉的溜走了,还有那些精美绝伦的词句,虽在读的时候是很有感触,但却因不够仔细无法洞察其中奥妙,更不用提灵活运用了。

古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一直信奉这句话,并且也期望着自己能够从读书中获得出人意料的好处。因有一句:天下文章一大抄,曾让我迷惑。后乃知这不就是读书的巧妙之处吗,虽说“抄”,却也“抄”的恰到好处,“抄”到融入了自己的思想精髓。

一直在找书的路上,希望着某一瞬间,它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为之一振,唤起我无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前几日在图书馆偶然翻到一本《董竹君的世纪传奇》我顿时为之兴奋,只因就在此前我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我想回味一下经典的老片子,我奇怪当时的脑海里一直闪烁着<世纪人生>这个电视(在我小学的时候妈妈曾经带我一起看过,当时小到看不懂,妈还在一旁解释给懵懂的我听),她的一生传奇让我很是好奇,一个曾经卑微到在青楼卖唱的女子,是怎样在这一个世纪里,在经历了清朝的推翻,民国的成立,共产党的建立和兴起,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文革„„这一系列的国家大事之后仍然保持着其纯洁的灵魂,顽强的品格,做出那么多不为人知却又伟大的事迹。

我很是迫不及待的在一天之内看完了这本三百多页的书,并在此后的几天里,意犹未尽,再慢慢打开书本,开始细细咀嚼,结合电视剧慢慢品尝。顿时,一个轻盈如燕充满智慧的知性女子风貌展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不自觉的在她的身上汲取正能量。

等我对她的人生有大半的了解过后,我想,我才能完整的写下我的心得,她委实太伟大,伴随着坚韧。

对于她的童年,我唯一为她庆幸的就是得益于她的父亲,她能够去私塾读书,要知道,在1900年,这个风雨飘摇,清政府正在备受屈辱和压迫的年代,一个普通的靠拉黄包车为生额家庭,我很难想象他们的勇气——把女儿送到学堂,接受知识,一方面来源于经济的压力,还有就是思想上的束缚。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时候,清朝并没有完全被取缔,大国的恶习仍然没有祛除,女孩子们还是得从小就缠脚,不过小小大阿媛会反抗这件事,她把母亲裹上的长步用剪子剪碎了,并说:大脚就大脚吧,何必遭那样的罪,不过同庆(阿媛的父亲)就不会责骂她,反而很是宽恕,可见那时不仅父亲有抵制恶习的思想,连小小的阿媛也冲破封建旧俗理念的想法了。我想,这也和阿媛(董竹君家中小名)是独生女有关,她的母亲其余两个孩子皆夭折了。相信阿媛在那段时光里是最开心的,因为她的成绩在学校是最好,最少挨老师板子的学生,可见她对知识的追求是源于最小的时候啊。直至到了十二岁,这个家庭的重要问题才暴露在阿媛的面前,早前在父母的呵护下,天真的阿媛并不知道些什么,后来,她的父亲病了,很严重,她的母亲二阿姐在床前嘤嘤的哭着,生怕他丢下这个一家子走了,可是,他们没有钱给他看病,这就是旧社会穷人的生活,二阿姐也很不平衡,她在哪家做佣人的时候,受了气是必要痛痛快快的说出来的,这时候,同庆就会叫她少说些,人在屋檐下,要多做事,二阿姐总是很生气的说道:凭什么他们有钱有势就作威作福了呢!随后,阿媛遭受了人生中一项让人难忘的事情,母亲打发她向一个有钱的亲戚借钱,可想而知,亲戚连他们是谁都不记得了,啪的合上了门,然后回家他们就一家人哭,很是让人难过。最后,母亲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向长三堂子里的本家借了三百块钱,显然,他们是没有偿还能力的,而这位本家本身就好经营一首卖唱皮肉生意,阿媛的父母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就让本家带走了阿媛学唱戏然后再堂子里为寻开心的爷们卖唱,不过阿媛一直做的是清官人,就是相当于古代的伶官。阿媛的父母很天真也很简单,就想让她唱三年,还够了钱就接她回来,如此看来,他们真是一群善良的人,就那样轻易相信了对方。本家随之为她改了名字,顶替了已经出嫁了以前的一个红人——杨兰春,希望能带来好的财运。

在长三堂子里,有的大多是那些靠出卖色相为生的女人,还有许多在这里花钱买开心的男人,出来乍到的阿媛对这些很是陌生,也很不解,大多女人对她的美貌嗤之以鼻,却又在嘲讽着她以后也必是出卖色相的“大人”,也有一些善良的人,比如孟阿姨,她为年小的阿媛出谋划策,解其不解之处,并且时刻担心着阿媛成为了“大人”就要被本家逼迫着出卖肉体,好在阿媛的歌喉很好,很是讨客人喜欢,夏之时就是其中之一,可是他又与其他客人不同,他在听阿媛动听的歌喉的背后,还在默默的关心阿媛的身世,他觉得阿媛不应该是在这种地方卖唱的人,还问她是否读过书,阿媛第一次感到心中一阵悸动,有多少人流连于她的歌声,但却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关心她呢?夏之时那时是一名地下革命工作者,时任四川副都督,和同伴们为了掩护,躲避宪兵的追击来到堂子里讨论革命形势,国家大事,孙中山在早期成立了同盟会,还是学生的夏之时加入了同盟会,一边念书一边积极参加革命运动,试图推翻清政府,在他碰到阿媛的时候,正是革命处于低潮时期,阿媛每次用崇拜的语气问他一些革命的问题。阿媛的清纯的清纯、聪颖、可爱,渐渐的让夏之时为之着迷。

阿媛有很多奇异的地方,其一,她作为一个青楼出身的女子,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让人尊重,其二,也是后事,也就是夏之时想要给她赎身,她坚持要他不要花钱给老鸨,她要凭自己的能力逃出来!

她的确做到了,用她独特的想法和手段,先是拒绝继续唱歌,惹怒了老鸨,把她关在了阴暗的弄堂里面,她借着和看守的人打牌的机会灌醉了他,然后她再逃跑,让我敬佩的是在她跑之前,她把她在堂子里穿的绫罗绸缎脱下来,金银首饰也全都摘下,磕了一个响头,并说道:我是为了求生才穿戴上你们的,以后我不再卖唱,就再也不用你们了,也给看守的人说道:我走后,你必定也待不下去了,这些东西就留给你们了。然后她跑向了夏之时——那个在满城通缉她的时候还为了她不肯离去的男人,很幸运,她在他要走的最后一刹那赶到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天意,随后他们在上海举行了文明婚礼并移居日本,阿媛第一次坐船很是新奇,对日本这个未曾谋面的国家也是充满的好奇,她更是带着逃出堂子的兴奋。

来到日本那段时光是她最开心的时候,新婚时夏之时对她的体贴照顾,还有应她在结婚前提的要求,她要继续求学,夏也为她做到了。其实除了这个要求,她当时还说道,她要做正房,并且是永远只有她一个,这一点,经以后得验证,夏做的已经很好了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他又有那等显赫的身份,三妻四妾是不成问题了,这样想来,阿媛的迷人魅力使其为之倾倒。 因念书,老师为其改了名字,阿媛原姓董,老师为其改名为竹君,这就是一个将在历史上留下动人篇章的名字啊。在日本,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这是他们倾注的心血最多的孩子,要知道,此后她们一直生育了四个女儿,这对一个生长在封建大家庭的夏之时不免有些失望。 无论董竹君如何努力,还是会有一些人投来不屑的眼光,她知道,他们是在嫌弃她的出身和以前的经历,可是,在众多毒辣的眼光面前,她的辩解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和多余啊,所以她渴望能够证明自己。终于,她等到了这个机会,夏有一封与护国战争有关的紧急密电要送到上海,这封信不能用密码传,更不能靠人口传,必须要有一个信得过的人亲自前往上海,送到相关负责人的手中,他们想来想去都没有合适的人选,有人提出了建议:让董竹君去。夏很为难,但不得已试探着对她说了,没想到董很高兴,她很渴望这个机会,她终于可以证明自己了。她坐着船几天几夜前往上海,夏很不舍的与她分别,也很担心她的安危。她很厉害,顺利完成了这个任务,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她还约了父母见了一面,再次见面,父母很别扭,或许是碍于她都督夫人的新身份,可是阿媛一次次的喊着姆妈,三人痛哭流涕,由于记者赶回,她把身上仅有的一些钱留给了父母就走了。这时,在日本的那边,夏每天来到码头期盼着能接到妻子,而女儿国琼也想念着妈妈。终于,她安全到达了,他们哭着抱在了一起。我想,那个时候,夏对她的爱是真的,不掺杂任何世俗理念。

此后夏因为公务回国了,不久便拍电报给竹君让其带着孩子回他的四川老家,竹君带着不舍和日本的老师同学告别了,她说,那段时光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美好的。

带着不舍她踏上了回国的旅途,夏派了自己的侍卫来接她,好久没有回国的竹君竟有些不适应,尤其是突然来到四川这样闭塞的山区,她在途经一些人和事的时候不禁心被猛地触动了,比如经过河流是看到那些卖苦力的纤夫,还有一路上不缺乏的抽大烟的人们,她的善良和正直很快就获得了夏家派来的丫鬟和侍卫的喜爱 。当她到达夏家的时候,他们家庭的威严让年少的竹君有些胆怯,夏的母亲,大哥,无一不是在第一次见面就没什么好脸色的人,夏家的一些女人更是把她当作玩物来评头论足,或许,大家都是介意她曾经的出身的吧。

在这里,她每天起得早歇的晚,就是想融入这个家庭,渐渐的,她的好处大家都体会到了,办事得体,做事精明,贤良淑德,那个严肃的老太太也对她绽放出了笑容。老太太和大家还重新给他们办了婚礼,这就等于大家都接受她了。

董竹君在夏家勤勤恳恳的操劳着家务,生活虽忙碌但是稳定而充实

但是在夏家高墙之外,四川的局势却是风云变幻,夏在1919年上半年正式解除军职,赋闲在家。这时他们的二女儿国琇已经出生。而久久闲着在家,夏的观念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只为报效国家而单纯了,他开始后悔之前的老实,没有利用职权捞钱,在家只是一个人吞云吐雾,董竹君劝了也不听,他开始大男子主义,只要董操劳好家务,不要她管自己,甚至后悔在日本给她接受了教育。但是董竹君在思考:一个女人真的只能做这些?她打心眼里羡慕五四运动中那些在街上敢于奔走呼喊的大学生,她们才是真正的自由。

在后的几年里董被夏伤透了心,期间他们又添了两个女儿。她患才过一次肺病,为了不传染给孩子大家,她自己独住,可是这期间夏一次都没有看过他,极尽自私。后来的她一直试图改变夏,可是都没有成功。

这时候董开始自己办实业——丝袜厂和车行。而且办的很成功,因为夏对董父母的苛刻和冷言冷语,竹君不得不把父母送回去了。1928年的时候,他们最小的儿子也有两三岁了。 1929年,四川局势混乱,各军阀拥兵自重,私自设立枪厂,造币厂,弄得百业萧条,人心惶惶。董竹君意识到丝袜厂和黄包车公司随时都有倒闭的危险,便将工厂和公司及时卖掉,购置了田地,准备去往上海和夏汇合。在这里,他们矛盾不断,最后,董提出了分居,夏很是震惊,并不断讽刺她。可是董竹君说到做到,自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在上海努力的生存,她的孩子们也非常懂事。她为了和孩子们生存,真的是非常辛苦,可是她却一直坚持,终于在五年后和夏正式离婚。

在离婚后的日子里她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开了锦江饭店,这个是她一生中最伟大也最成功的实业,她的饭店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且成为众多地下工作者汇聚的地点,而她也在其中坚持着自己的共产党的梦。

日子这样一直持续,她的生意越来越好,也开了分店。

1951年,公私合营时,董竹君主动把当时价值三千两黄金的锦江饭店贡献给了国家,此后她一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享受了半个世纪的荣誉。而在同一年,夏之时却被当做阴谋策反的土豪乡绅判以死刑,夏家遭受了灭顶之灾。

值得一提的是,董在76岁高龄的时候还应文化大革命坐了五年的牢,可是其间,她振作精神,相信自己定能出去。而在五年后,出狱的她已是81的高龄了,此后,她一直安享晚年,也应别人要求写了自己的一部分自传。她的儿女都很有成就,她是一个伟大的中国女性。她的一生简直就是一个传奇,她对国家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她凭借着自身魅力,赢得很多成功男士的亲睐,可是她有坚守自己的原则,很是让我敬佩!

1997年12月6日,董竹君在北京去世,享年97岁。去世前不久,三联书店出版了她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

孙珂理学院 信科1202 12271044

第二篇:《我的教育心》读书感悟

(二)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我的教育心》,自己内心的深受震撼。 这本书是李镇西 老师的“教育自传”,是他30年从教经历的全程写真。

全书中文字朴素,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 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也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第一,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他们一步步长大。 第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每天都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却连着千家万户,连着祖国的未来。老师们不仅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敬业奉献,做出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在危急时刻也同样能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做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没有广大教师的艰苦奋斗和献身精神,就没有教育事业的今天,就没有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第三,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李镇西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和他具有的高尚的师德是密不可分的。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 我的教育心》是李镇西在教学长河中跋涉的成果,没有对教育的爱,就不会有足以令人动容的这许多案例。教书育人,说的容易做的难,李镇西做到了,我呢?我们呢?我将继续为之长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学习李镇西老师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吧,学习他记录自己的教育故事,学习他乐在其中的好心态。这样以来,我们每个普通教师,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教育心”!

第三篇: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近来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用了较长的时间。该书分为上下篇,上篇分别从十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理想教育,分别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这实质上是体现了作者的“教育理想观”。下篇是从教育政策的层面,对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宏观上的探索,旨在为教育的决策提供理论参照,集中体现了作者试图将教育理想转化为实践或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接轨的愿望,是对自己所描写的教育理想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教育理想的一种理性探求。除此之外,从教育预测的层面对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走势及发展前景的展望,其中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热情与信心,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缺弊的忧思。全书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用精辟的语言勾画了21世纪教育理想的灿烂和辉煌,阐述了教育的伟大使命和责任,使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

其实,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朱永新教授生动地阐述了教育需要的因素。

我们现在是一名学生,在将来也有可能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所以在看书的时候,我也在想要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到底需要什么呢?但是不管怎样,首先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实现其职业生命价值升华的必要通道。尤其是在整个社会正在倡导和践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该率先接受终身教育和坚持终身学习。只有多学,持续地学,才能不断更新观念,才能赢得教师的持续发展。

其次,我想激情也是很重要的,不光是教师这个职业每个职业都是需要的。如果在工作中没有激情,更何谈能够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没有激情的教学活动就像是一滩死水,教师自身没有激情,又怎么能够带动学生,那么学生又怎么能有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另外,作为一名教师,心理素质也一定要好。面对的学生形形色色,性格也各异,当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重要了,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学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心理素质有:坚韧、刚强、不屈不挠等等。

当然,我想这仅仅是一小部分,要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需要的远远不止这些。例如,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爱心、努力等等,这些也都是很有必要的。一名理想的教师的成长之路是很艰难的,需要我们不断在教学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逐渐成长为一名理想的教师。

在现代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比比皆是,其实这是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教育体制、教师素质、教育环境等等都是其影响因素。所以,在之后的教育中,结合现实情况,以书中所展示的教育理想去发展,一步一步地完善我们的教育现状,或许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我们还是应该不断努力,营造出一个适合教育更好发展的氛围。

总感觉工作比较繁忙,对一些教育类的书籍置若罔闻,根本没有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之内,总觉得那是些生硬的道理与说教,没什么实在的意义,也激不起多少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更是无从读起,至今,也未读过几本名篇佳作,想来真是惭愧。近日,似乎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作业,迫使自己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感觉自己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朱教授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

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并注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与总结,一定会离理想教师的形象越来越近。

第四篇:浅谈我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方法

梁超

读书既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习惯,爱好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天性,而习惯多成于后天,很多人天性喜欢书,也有很多人出于各种需要而培养自己喜欢书。来到劲刚后发现很多人经常在公司报纸上交流读书心得,我读书亦多年,不妨也表达一些我自己长期阅读的一些心得与方法与各位同仁交流共勉。

先说读书心得吧。我认为做任何一件事的动机都是出于自己的价值观,做事之前显意识或者潜意识都在衡量着此事可为不可为,读书也一样,有人觉得读书是一种学习有人觉得是一种享受,基于目的不同那么对书的质量也就有了不同的要求。古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可以治愚。人的脑袋和身体一样,肯定偶有不适,那么就要对症下药,脑袋里面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就要用哪些书来医治。东方朔曾经很自豪地形容自己“学习三冬,文史足用”,就是说,我坚持锻炼了三年身体基本上够我日常消耗了,可见,即使是圣人,五体不勤的情况下也要开卷有益,先把脑袋给充实了。很多人对书有过不同的比喻,无论是阶梯也好还是粮食也好,书在推动人类智慧进步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书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工具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群中发挥着它最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单单是对人的精神上的陶冶,也是对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指导。李敖在谈自己的读书心得时说到,书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参考的,这样才能实现书的最大价值。读书不是在完成某项工作指标,而是提高自己的工作指导水平,要不脑袋里面即使藏着一个图书馆恐怕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读完书一定要派上用场才能显示出读书的价值,如果所读的书不能成为引导自己言行的路标那么即使是读再多的书也收效甚微。也许有人问怎么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日常用品呢,如果能在脑袋装个转换变频器就好了。我认为文字和思想的协调是一个很重要的中转站,思想做底子,读书做形式,将读书作为一种积累思想的行为,然后将这种行为在言行中表达出来,通过日积月累的修炼,个人在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自然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一本书,必须先要辨明它是不是一本好书,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是如果不信书那不如不读书。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观,但是很可能由于个人的知识深度、见识广度、总结宽度不够而显得自己的人生观比较凌乱而不够系统,要将自己的思想系统建立起来就要博取众长,通过思想磨合以及实践试用取精华去糟粕,然后才能做到集大成,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的可使用的理论基础,最终达到思想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自古大成者必不离书,而大气之人也必出口成章,字字珠玑,这些都是通过长期的读书积累起来的,郭沫若说“读书不在三更鼓,功只怕一曝十寒”。读书贵在坚持,贵在有恒心,这个是很重要的读书态度,但是读书也要得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摄取得更多。下面也就读书方法来说说自己的心得。

第一,读书不挑书。正如要使身体营养均衡就不要挑食,挑食之人必定脸如菜色——即使他从来不吃青菜。古人开卷有益,证明每本书必定有它的营养价值所在的,如果我们拿到一本书连书本目录都没看就贸贸然认为此书没什么价值而扔到一边了,那么很可能就浪费了一本好书。但是去到图书馆看到四周都是书总也不能全部都读完吧,所以首先读书一定要注重速度。读书一个重要的窍门就是一目十行或者双目二十行,书一打开就要迅速找到重要的部分,要抓住关键字。除了很少一部分的作家能做到字字珠玑行行经典外,大部分作家其实都是在总结或者传达一个大家都深谙熟悉的词语,然后为了烘托那个关键词语而进行大段大段的映衬式描述,绕了一大圈又兜路回来,绕得好就是意识流,绕得不好就是流水账码字数骗稿费。其次,选择书需要有判断力需要智慧。一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书的装订好不好,作者是谁,是否认识,作者一向的价值立场是什么等等,这些选择性的判断也很能左右一本书到底能不能给自己带来某种程度的益处,如果花太多时间去钻研那些同自己价值观冲突很大的,作者也是一个超级庸才的人,那么再继续深入阅读大可不必。以前我很喜欢周末去泡图书馆,每次去图书馆首先拿十本书在桌面,然后每本书迅速阅读三十页,三十页后如果还不能看出感觉的话才会将该书枪毙掉放回原处,如果三十页后觉得书还不错就会借阅回去花一两周左右去认真研读。我觉得这样读书才能涉猎得更广,接触的学识范围也更宽。苏轼说自己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其实不然,他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完天下的所有书,但是他眼睛看到的书肯定比一般人都多,只是很多庸书被他淘汰掉了,剩下的好书他都刻苦研读。我比较喜欢东方朔说的“学习三冬,文史足用”,利用三年的时间找出好书认真研读,足够自己用很长时间了。

第二就是关于书的价值判断。我从小有个比较不好的坏习惯,就是一拿到书后第一遍就先认认真真看,一遍过后会产生很多问题,但是在第二遍的时候我不会去从书本找出答案来解答自己的疑问,而是自己想方设法去找自己的答案来怀疑原作的观点,所以一直看书都是抱着“顺应但不顺从”的态度去看,顺应就是顺应作者的宏观写作架构和写作思路,不顺从就是对于作者微观的观点不会一一苟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知识层面和自己的生活圈子,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能行万里路去深切体会他自己笔下的每一句话的,他能写出华章,但是很可能每天都是呆在屋子里宅着从不深入群众,即使是属于自己的写作观点也没有实际操作过,而他们的作品又被很多人传读,既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那么对于同一句话也没必要以某种固有的解析去理解了。所以我说读书要注重“顺应但不顺从”,在阅读中思考,找出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可尽信书。这样既能认清楚该书的价值所在,也能培养起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

第三,多读书不等于读多书。读多书是指读书的数量,有的人读起书来饥不择食,读书的速度非常快,读书的数量可谓汗牛充栋,能做到这样固然很好,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让我们奔波劳碌的工作上了,已经很少精力去阅读那么多的书了。所以,在此我强调的是“多读书”。多读书是指时间上、次数上的多,还有对于同一本、同一类书读的次数多,而不是在于读书的数量。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书籍,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很多书能让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一遍就不错的了,一遍后完全可以把它给自己的孩子折纸飞机玩了。

第五篇:我的作文革命读书心得

培土灌溉 静待花开

读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有感

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情怀。坚持读书是每一个老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于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学习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促进专业发展。

近段时间,读了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收获颇多,这也为作为新老师的我,在教育行业内的起步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让我收获颇多。

合上《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心中豁然开朗。一直以来困扰自己的作文教学因了这样一本书面使自己释然。正向这本书的内容简介所说: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革命,它的必将给你带来全新的作文教学体验。

读管老师的这本书,我不得不为他所折服:时而被他执著追求的精神默默感动,时而被他不断翻新的花样拍案叫绝,时而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容百家之长为我所用。读任何一本有价值的书,尤其是有关所教学科的书,如果都跟风,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真的用在自己的教学上,那只能说它打动了你一时,但如果你懒于去做,也正如管老师所说:每一项成功的教学改革,无不是以教师的巨大付出为代价的,这就难怪张化万先生要说:改革中的学生是相对幸福的,但是实验的教师却是高度紧张的。我正在思考,如何能够把管老师的作文教学运用到我自己的教学中来?这是一个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这个思考是具体的,要符合本班本校的实际的。办班级“作文周刊”;等级评奖;“每日简评”;将学生的作品装订成“书”,„„ 我明白了,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多动脑筋,多想金点子。只有当学生的写作欲望真正的被调动起来,学生作文才会从“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其实作文,也并不那么“可怕。”

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是大事。米从哪儿来,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来,这里老师的活动设计是可以的,但绝不能有圈套之嫌。看完一次电影,组织了一次参观,回来后必定写一篇作文。学生都习以为常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要求放低。要求过高,学生达不到,必定会急躁,急躁有百弊而无一利。想让孩子至少写300字,可以要求写280或250个字;想让孩子天天写日记,可以要求他写“每日简评”。我不写日记,也没有要求学生写日记,因为我知道,有一批学生,到了一定的年龄,你不叫他(她)写日记,他(她)也会写,而且还会锁起来;有一批孩子你教了他(她)怎么写,他(她)也不会去写,我就是这一类中的一个。孩子在不会被批评的暗示下,写着写着,兴致上来了,收不住手了,还能赚得老师的表扬。老师、学生都能收获一份喜悦,何乐而不为。

收放结合。过多的指导只会造就千篇一律,造就假大空;而过多的放任,也会让孩子不知道写什么。把握好中间的度,至关重要。我一直觉得:批评是必要的。一味的表扬只会导致“骄纵”、“自负”、“脆弱”„„

激励机制。谁都有被肯定的欲望,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激励机制应尽可能地完善,尤其注意照顾后进生。他们不是流离于班级之外的别种人。 尽力坚持。现在活动的一阵风现象比较风靡,这一段时间忙一件事,过了,便丢在一边,不闻不问,因为精力又被别的事给牵扯过去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心平气和。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间甚至还有反复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尽管提高习作水平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以身作则。一个怕写作文的老师,恐怕难以熏陶出爱写作文的学生。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己的博客应坚持更新,熟能生巧,既为学生,也为自己。

看了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革命》,让我大开眼界,收益非浅。管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作文课。相信,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作文教学之路。

上一篇:我的初心故事征集表下一篇:乌丢丢的奇遇填空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