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成语词典范文

2022-05-23

第一篇:安卓成语词典范文

《现代汉语词典》熟语(成语)集

A 按下葫芦浮起瓢:比喻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无法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B 八竿子打不着(zháo):形容二者之间关系疏远或毫无关联。“竿”也作杆。 八九不离十:几乎接近(实际情况)。 八字没一撇(piě):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以后仍继续努力。

2009年2月9日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在党的领导下,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百闻不如一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原指马陆这种虫子被切断致死后仍然蠕动的现象。如用来比喻人或集团虽已失败,但其势力和影响依然存在(多含贬义)。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比喻自作自受,自食恶果。

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处于困境中的人的痛苦和难处。

彼(bǐ)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改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事物变化达到某种程度,是经过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

兵来将挡(dǎng),水来土掩(yǎn):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计策、手段,都有对付办法。也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到绝境不肯死心。也比喻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不费吹灰之力:形容做事情非常容易,不费什么力气。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不见棺材不落泪: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知痛悔。

不经(jīng)一事,不长一智: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于那件事情的知识。 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比,不能相提并论。 不期然而然:设有料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也说不期而然。

不入虎穴(xué),焉得虎子: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 不知天高地厚:形容见识短浅,狂妄自大。 C 差之毫厘,谬(miù)以千里:开始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有一点儿差错。也说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拆东墙,补西墙:比喻顾此失彼,处境困难。

长江后浪推前浪:比喻人或事物不断发展更迭,新陈代谢。 车到山前必有路:比喻事到临头,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陈谷子烂芝麻:比喻陈旧的无关紧要的话或事物。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指人办事极其无能。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是由同一个人造成的。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着了火,大家都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用尽了,鱼也干死了。比喻因牵连而受祸害或损失。

吃一堑(qiàn),长一智: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 吹胡子瞪(dèng)眼:形容发脾气或发怒的样子。

此地无银三百两:民间故事说,有人把银子埋在地里,上面写了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字牌;邻居李四看到字牌,挖出银子,在字牌的另一面写上“对门李四未曾偷”。比喻打出的幌子正好暴露了所要掩饰的内容。 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是一种情况,那时又是一种情况。指情况已与过去不相同。 D 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毫不隐瞒地公开说出来。也说打开窗子说亮话。 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对事情的原委追问到底。

打鸭子上架:比喻迫使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也说赶鸭子上架。 大早望云霓(ní):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好像大早的时候盼望雨水一样。 当面锣(luó)对面鼓:比喻面对面地商讨或争论。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用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遇到的障碍会更大,也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丁是丁,卯(mǎo)是卯:形容对事情认真,一点儿不含糊、不马虎。也作钉是钉,铆是铆。 东风吹马耳:比喻对别人的话无动于衷。

独木不成林(lín):一颗树不能成为树林,比喻一个人力量有限,做不成大事。也说独树不成林。 E 二一添作五:借指双方平分。 F 反其道而行之:采取跟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fó):用来比喻作恶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会变成好人。

覆巢(cháo)无完卵(luǎn):鸟窝翻落下来不会有完好的鸟蛋,比喻整体覆灭,个体不能幸免。 G 干打雷,不下雨:比喻只有声势,没有实际行动。

高不成,低不就:高而合意的,做不了或得不到;做得了、能得到的,又认为低而不合意,不肯做或不肯要(多用于选择工作或配偶)。

胳膊拧(nǐng)不过大腿:比喻弱小的敌不过强大的,也说胳膊扭不过大腿。 胳膊肘(zhǒu)朝外拐:比喻不向着自家人,而向着外人。也说胳膊肘向外拐。 割鸡焉用牛刀:杀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

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诗《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来用“更上一层楼”比喻再提高一步。 狗嘴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也说狗嘴长不出象牙。 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做坏事。

过屠门而大嚼(jué):比喻心中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用不实际的办法安慰自己。 H 何乐而不为: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很可以做或很愿意做。 恨铁不成钢:比喻对人要求严格,希望他变得更好。 横挑鼻子竖挑眼:比喻多方挑剔。

后浪推前浪:比喻后面的事物推动前面的事物,不断前进。 化干戈(gē)为玉帛(bó):比喻把战争或争斗变为和平、友好。 换汤不换药:比喻只改变形式,不改变内容。 J 鸡蛋里挑骨头:比喻故意挑毛病。 急急如律令(lìng):立即遵照命令。

脚踩两只船:比喻因为对事物认识不清或存心投机取巧而跟两方面都保持联系。也说脚踏两只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使人变好,接近坏人使人变坏。 井水不犯河水:比喻两不相犯。 敬酒不吃吃罚酒:比喻好好的劝说不听,用强迫的手段却接受了。 九牛二虎之力:比喻很大的力量。

K 慷他人之慨(kǎi):指拿别人的财物来做人情或挥霍。 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想见而不能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即”也作“及”。 空口说白话:形容光说不做,或只是嘴说而没有事实证明。 快刀斩(zhǎn)乱麻:比喻用果断的办法迅速解决复杂的问题。 L 拉大旗,作虎皮:比喻打着某种旗号以张声势,来吓唬人、蒙骗人。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形容危害人的人和事人人都痛恨。 老死不相往来:形容相互之间一直不发生联系。

雷声大,雨点小:比喻话说得很有气势或计划订得很大而实际行动却很少。 离弦(xián)走板儿:比喻说话或做事偏离公认的准则。 脸红脖子粗:形容发急、发怒或激动时面部颈部红涨。

烈火见真金:只有在烈火中烧炼才能辨别金子的真假,比喻关键时刻才能考验出人的品质。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比喻只要把人或实力保存下来,将来还会得到恢复和发展。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ù):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驴唇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事物两不相合。也说牛头不对马嘴。 M 蚂蚁搬泰山;比喻群众力量大,齐心协力,就可以完成巨大的任务。

蚂蚁啃(kěn)骨头:指利用小型设备或小的力量一点一点地苦干来完成一项巨大的任务。 卖狗皮膏药:比喻说得好听,实际上是骗人。

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不顾天下人的反对,公然做罪恶极大的事。 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喻做事不分主次轻重缓急,一齐下手。 闷葫芦罐儿:扑满。 明修栈(zhàn)道,暗度陈仓: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鸣鼓而攻之:指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磨刀不误砍柴工:比喻花时间做好准备工作,不会耽误工作的进度。 抹(mǒ)一鼻子灰:想讨好而结果落得没趣。 P 赔了夫人又折兵:用来比喻想占便宜,没有占到便宜,反而遭受损失。 碰一鼻子灰:遭到拒绝或斥责,落得没趣。

皮笑肉不笑:形容虚伪地笑,阴险地笑或自然地笑。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fù):皮都没有了,毛还长在哪儿?比喻事物没有基础,就不能存在。 蚍蜉(pífú)撼大树: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 平地一声雷:比喻名声地位突然升高,也比喻突然发生一件可喜的大事。 破题儿第一遭:比喻第一次做某件事。 Q 起死人,肉百骨:使死人复活,使百骨长肉。比喻给人以极大的恩德。 千里之堤(dī),溃于蚁穴(xué):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一个蚂蚁洞而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一个极小的部分就影响全局。

前怕狼后怕虎:形容顾虑重重,畏缩不前,也说前怕龙后怕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枪打出头鸟:比喻首先打击或惩办带头的人。 墙倒众人推: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再能干的妇女也做不出饭。比喻缺少必要的条件,再能干的人也很难做成事。 庆父不死,鲁难(nàn)未已:《左传》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庆父是鲁国公子,曾一再制造内乱,先后杀死两个国君。后来用“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比喻不除掉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 秋风扫落叶:比喻强大的力量扫荡衰败的势力。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jié):形容很丰富,用不完。 R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指对某些事情,大多数人的感受和想法大致相同。

人为刀俎(zǔ),我为鱼肉:比喻人家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 S 三百六十行:泛指各种行业。

三寸不烂之舌:指能言善辩的口才。也说三寸舌。

三一三十一:珠算口诀之一。常用来指按三份平均分配。

杀人不见血(xiě):比喻害人的手段非常阴险毒辣,人受了害还一时察觉不出。 杀人不眨眼:形容极其凶狠残忍,杀人成性。

山高皇帝远:指地处偏远,法律制度管束不到。也说天高皇帝远。 下梁不正下梁歪:比喻上面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就跟着学坏。 神不知,鬼不觉:形容做事极为隐秘,别人一点也不知道。

生米煮成熟饭:比喻事情已经做成,不能再改变(多含无可奈何之意)。 盛(shèng)名之下,其实难副:名望很大,而实际情况难以和名望相称。 失之东隅(yú),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稍微差一点儿,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狮子大开口:比喻要大价钱或提出很高的物质要求。

十八般武艺:指使用刀、枪、剑、戟等十八种古式兵器的武艺,一般用来比喻各种技能。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表示监督的人很多,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隐瞒不住。 十年九不遇:指某种情况多年难遇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植树木需要十年,培育人才需要百年。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形容培养人才很不容易。《管子?权修》:“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十万八千里:形容极远的距离或极大的差距。

识时务者为俊杰:能认清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的才是杰出的人物。 手无缚鸡之力:形容力气很小。

树倒猢狲(húsūn)散:比喻为首的人垮下来,随从的人无所依附也就随之而散(含贬义)。 水至清则无鱼:《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室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 T 太岁头上动土:比喻触犯有权势或强有力的人。

螳螂捕(bǔ)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天字第一号:指第一或第一类中的第一号,借指最高的、最大的或最强的。 铁杵(chǔ)磨成针:比喻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类性质的事物互相感应,形容志趣相投的人自然的结合在一起。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喻对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只从表面现象或枝节上应付。 图穷匕首见(xiàn):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也说图穷匕见。 W 万变不离其宗:形式上变化很多,本质上还是没有变化。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为(wèi)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 无风不起浪:比喻事出有因。

无可无不可:怎么样都行,表示没有一定的选择。 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事不上门。

无所不用其极: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得出来。 无所措手足:手脚不知放在哪里。形容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木,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勿谓言之不预:不要说没有预先说过。表示有言在先。 X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也说煞有介事。 小巫见大巫:比喻小的跟大的一比,显得小不如大。

心有灵犀(xī)一点通:唐李商隐诗《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原喻恋爱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在泛指彼此的心意相通。

新官上任三把火:比喻新上任的官总要先做几件有影响的事,以显示自己的才能和胆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比喻小乱子可以发展成为大祸害,也比喻开始时显得弱小的新生事物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也说星火燎原。

薰莸(xūn yóu)不同器:香草和臭草不能收藏在一个器物里。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也说薰莸异器。 迅雷不及掩耳:比喻动作或事件突然而来,使人来不及防备。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尽管意见不完全正确,提出意见的人并没有罪,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说的错误,也可以拿听到的话来警惕自己。

一鼻孔出气:比喻持有同样的态度和主张(含贬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喻波折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一不做,二不休:事情已经开始了,就索性干到底。 一步一个脚印:比喻做事塌实。

一朝天子一时臣:指一个人上台,就另换一班人马。

一锤子买卖:不考虑以后怎样,只做一次的交易(多用于比喻)。 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多次;再三。

一竿子到底:比喻直接贯彻到底。也说一竿子插到底。 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矛盾和纠纷不是单方面引起的。 一个萝卜一个坑儿:比喻每人各有岗位,各有职责。 一棍子打死:比喻对人或事物不加分析,全盘否定。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得势,他的亲戚朋友也跟着沾光。 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旦堕落或犯了严重错误,就成为终身的恨事。

一是一,二是二:根据事情本来的情况,就该怎样就怎样。多形容对事情本来认真,一丝不苟。 一退六二五:借用做推卸干净的意思。“退”是“推”的谐音,有时就说“推”。 一碗水端平:比喻办事公道,不偏袒任何一方。 一物降(xiáng)一物:某种事物专门制伏另一种事物,或者某种事物专门有另一种事物来制伏。 一蟹不如一蟹(xiè):比喻一个比一个糟。 一言既出,驷(sì)马难追:形容话说出之后,无法收回。 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来概括。

一字长蛇阵: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泛指排列成一长条的人或物。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比喻用对方所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等来反驳对方。 银样 (là)枪头:比喻表面看起来还不错,实际上不中用,好像颜色如银子的锡 枪头一样。 英雄无用武之地:形容有本领的人得不到施展的机会。 有鼻子有眼儿:形容把虚构的事情说得很逼真,活灵活现。

有过之无不及:(相比起来)只有超过的,没有不如的(多用于坏的方面)。 有奶便是娘:比喻贪利忘义,谁给好处就投靠谁。 有眼不识泰山:比喻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有一搭没一搭:(1)表示没有话找话说。(2)表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要给人加上罪名,何愁找不到借口。指以种种借口诬陷人。 欲速则不达: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鹬蚌(yùbàng)相争,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远水解不了近渴:比喻缓慢的解决办法不能满足急迫的需要。也说远水不解近渴。 远水救不了近火:比喻缓慢的解决办法不能满足急迫的需要。也说远水不救近火。 Z 着(zháo)三不着两:指说话或行事考虑不周,轻重失宜。 照葫芦画瓢:比喻照样子模仿。

这山望着那山高:比喻不满意自己的环境、工作,老觉得别的环境、别的工作好。 针尖儿对麦芒儿:指争执时针锋相对。

真金不怕火炼:比喻坚强或正直的人经得住考验。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形容专制蛮横的统治者,为所欲为,不许人民有一点儿自由。也泛指胡作非为的人不许别人有正当的权利。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比喻人只要有毅力,肯下功夫,就能把事情做成功。 种(zhòng)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样的事,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竹筒倒豆子:比喻把事实全部说出来,没有隐瞒。

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坐山观虎斗: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两败俱伤的时候,再从中取利。

第二篇: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成语释义变化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变化(字义)

(一)扩大局部意义的成语

【急风暴雨】急剧而猛烈的风雨,多用来比喻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或激烈的斗争。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绠短汲深】比喻能力薄弱,任务重大,难以胜任(多用作谦辞)。 【七窍生烟】形容气愤、焦急或干渴之极,好像耳目口鼻都冒火。 【石破天惊】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行云流水】漂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 【百废俱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投桃报李】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吴牛喘月】比喻疑心遇到不利的情况而害怕。

【对簿公堂】动词,在官府公堂上受审问,后来指在法庭上对质或上法庭打官司(相对成语词典新补充的)。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为佛家告诫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诱惑的话,意思是修行到一定阶段,就会有魔障干扰破坏而可能前功尽弃。后用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遇到的障碍会更大,也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也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新补充的)。

【万马齐喑】千万匹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形容局面沉闷。 【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形容人没有名声或事情没有消息。 【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指处罚过轻或过重。”

(二)替换局部意义的成语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 【半老徐娘】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第6版新增成语“徐娘半老”:指有风韵的妇女已到中年) 【登峰造极】登上顶峰,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造:到)。 【改弦易辙】改换琴弦,变更行车道路,比喻改变计划或做法。 【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得势,他的亲戚朋友也跟着沾光。

【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

【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言行应该把握的分寸。也说忘其所以。 【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无大无小】①不论大的或小的。也说无小无大。②没大没小。

【无孔不入】是空隙就钻进去, 比喻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多指做坏事)。” 【云泥之别】相差像天空的云和地下的泥,形容极大的差别。” 【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

【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他常喜欢发表一些~的见解/这些贪腐案件的内幕真是~。

(三)删去一个意义的成语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清规戒律】①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制度。②借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

(四)增加一个义项的成语

【呼之欲出】①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②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 自己却上了大当, 一无所获。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 【鸡鸣狗盗】借指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泛指小偷小摸的行为。” 【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积重:积习深重)。 【狼子野心】①比喻凶暴的人用心狠毒,本性难改。②指险恶的用心;野心:识破敌人的~。

1 / 2 【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现多指夫妻俩或恋人从小就相识。 【请君入瓮】比喻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也借指设计好圈套引人上当。

【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义外的收获。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穷极无聊】①困窘到极点,无所依托。②无事可做,非常无聊:一假期待在家里,~。

【以暴易暴】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指统治者改换了,可是暴虐的统治依然不变。现也指用暴力对付暴力。

【云消雾散】①天气由云雾笼罩转为晴朗。②烟消云散。(烟消云散:形容事物消失净尽。也说云消雾散。该成语解释两版本没有变化。)

【从长计议】慢慢地多加商量;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坐地分赃】(匪首、窝主等)不亲自偷窃抢劫而分到赃款、赃物,也指盗贼就地瓜分赃款、赃物。 【箭在弦上】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或事情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也形容事态紧张,一触即发。 【天马行空】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形容说话做事不着边际。 【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也形容准备工作进行得紧张、急促。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变化(字义)

不瘟不火 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他的表演不瘟不火,分寸拿捏得很好 不温不火 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 俩人的关系一直都不温不火的

空穴来风 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新增义) 缠绵悱恻 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可以形容诗文、音乐等婉转凄凉。 晨钟暮鼓 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大大落落 形容态度大方。

分庭抗礼 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

回马枪

1、回过头来给追击者的突然袭击的战术 冷不防给敌人来了个回马枪

2、比喻转变立场,对自己原属的一方进行揭发、攻击的举动。(类似反戈一击)

盘根错节 树根盘绕,枝节交错。形容事情关系等相互交织,纷繁复杂。

平地一声雷 比喻名声地位突然升高,使人震惊。也比喻突然发生一件惊人的大事。 巧言令色 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人仰马翻 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少年老成 原指人虽年轻却很老练,举动谨慎。现在也指年轻人缺乏朝气。

先斩后奏 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多比喻自行把问题处理了,然后再报告上级或尊长。

相得益彰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心广体胖 心胸开阔舒畅,体貌泰然安详。

信笔涂鸦 形容字写得很潦草,或胡乱地写文章,随意涂鸦。也常用作自谦之词。 羞与为伍 比喻把跟某人在一起认为是可耻的事。

如汤沃雪 像用热水浇雪一样,雪会很快融化。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 引人入胜 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

坐冷板凳

1、比喻长期受冷遇或因不受重视而担任清闲的工作。

2、比喻长期做寂寞清苦的工作。做学问要甘于坐冷板凳

感同身受 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他人的恩惠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美轮美奂 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2 / 2

第三篇:《成语词典》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利用

404300 重庆市忠县中学 田春国 电话:13996505686

素质教育是近几年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大家讨论热烈,各有高见。但从研究的现状来看,理论探讨的较多,而实际操作的较少。随着新世纪开始的新一轮课标实验,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学生学力的提升,总给人一种“莫名”之状,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一种游离之状,真正实施起来,应该说,难度挺大,理想化的东西较多,可感的可供实际操作的太少。我们认为,不管怎样课改,不论何种模式,都应以提高学生学力,使学生保持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为育人的终极目的。如果大、中、小学各阶段各自为政,自扫门前雪,对学生进行恶性开发,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奥赛获金牌的学生的最终走向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只是国人从情感上不承认、不愿意接受而已。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善于运用国情资料并注意挖掘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登山须用绳索,渡海得用航船。要想取得课改的真正实效,就得花力气去挖掘和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就得“善假于”这些“物”(教育资源),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来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能纸上谈兵,对学生无实际的指导。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凭借一“物”,使学生经过我们的指导后也有一种真真切切的“顺风而呼”之畅意。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最好的“物”(教育资源)莫过于《成语词典》,它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 《成语词典》的内容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成与荟萃。它不仅包括了诸子百家的思想,而且还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传统。在《成语词典》里,我们能找到中华民族的各种美德。根据《成语词典》中的成语构成特点,语文课的人文特点及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认为,利用《成语词典》,必须依照这些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其方法有四:

1、 诗歌咏叹法。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其流传下来的诗歌如秋夜天空之星星一样,繁多而又闪烁着光芒。许多优美感人又被浓缩成为一个个成语,如:“猛志常在”出自陶渊明《读<山海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一句;“悲欢离合”出自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春风得意”出自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成语词典》中这样的“诗歌浓缩型”的成语其数量是相当多的,单就《诗经》中的诗句浓缩成的成语就有上百个之多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由此可见,一切古诗都是“志”与“情”的结晶。因此,我们在教学是学习“诗歌浓缩型”成语时,就得“善假”诗歌感情丰富这一特点。采用咏叹法,即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把成语还原成诗歌,反复朗读,反复咏叹。老师要讲明“诗歌浓缩型”成语的出处渊源,咏出成语中所包含的感情,叹出成语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

2、 故事演讲法。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一部部历史巨著,记下了众多英雄豪杰,写出了无数仁人志士,他们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明星”,

光照千秋。他们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被浓缩成一个个感人的成语,变成一句句鼓舞人教育人的名句,一直传到今天。青少年学生最爱看人物传记,特别爱听历史故事。他们喜欢把这些故事记在心里,化做行动的力量之源。而《成语词典》中出自历史著作的成语个个是特别感人的,是千百年一直被人传诵的。成语易诵易记,记住了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性的成语,不仅仅在于记住了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记住了一段历史,还在于通过这一成语,这一人物记住了他们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从而使这种精神激励我们的学生去提高自己的素质,去报效国家。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这类成语时,可采用故事演讲法,精心选择出《成语词典》中的对人特别有教育意义的成语,而后自己先去阅读有关的历史书籍,然后分类分批地一一向学生作演讲,这一形式的好处是积少成多,滴水穿石,天长日久,这些成语所包含着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生命之水”,便会融入学生“血脉”之中。教师如能在讲演完这类成语故事之后,再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效果会更好。现(2002年)出版的《中华故事》丛书(计12册),为老师寻找相关题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格物致知法。

“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大学》,格:推究;致:求得。整体的意思是穷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段推理严密的言辞,把明德、正心最终归结为“格物”。《大学》接着解释:“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有不理;惟于理有无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我贯通焉,则众物之表理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很清楚,古人是非常重视这“格物致知”的。他们把“格物”当作是做人做学问(即提高个人文化素质)的根本。他们认为人的一切知识、思想都是通过“格物”得来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认为,古人特别喜欢观察天地万物,他们能有句句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句,有种种光辉的思想,这全是他们对天地万物探究思考的深入而且广泛。王安石所见极是。仔细分析《成语词典》中部分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成语,无一不是如此。教师要通过对这些成语的研究与分析,认真地指导学生学会“格物致知”,从而使学生的工具性、人文性、观念性素质同时得到提高。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成语词典》的过程中,若能使学生学会“格物致知”,学到天地之道,学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那么,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胸襟就会变得像天一样高明博大;学生的爱心和品德就会变得像地一般仁慈广厚;学生的好学进取之心就会像水一样昼夜不息;若此,则语文教育的目的何愁不达呢?

4、系统归类法。

知识是需要分类的,通过知识的归类,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及相互联系的了解。《成语词典》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其中的一个个成语分别来自《诗经》、《孟子》、《礼记》、《荀子》、《老子》、《庄子》、《管子》、《孙子》《世说新语》、《景德传灯录》等诸子百家名著及《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历史著作。另外还有取自李白、杜甫、杜牧、苏轼等历代诗人的名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著名小说。人们

常说不登泰山,不知山之高地之厚,不涉东海,不知海之深洋之广。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坐井观天,要带领学生走进《成语词典》这个大海,并通过分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初步的了解,并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如:整理归类完出自《诗经》的成语后,学生会感叹《诗经》的内容确实感人;整理完出自《论语》、《孟子》、《礼记》中的成语后,学生会感到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实在深远;整理完出自《左传》、《史记》等历史著作的成语后,学生会感到祖国历史之悠久和人物流传之广;读了出自《孙子》的成语后,学生会感到《孙子》这部兵书真神奇真高深。如能这样,那我们的学生就已经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了,他们就会自觉地顺着这些成语发源流去追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去阅读那一本本名著,去领悟和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善、美,这样,则“水到渠成”矣。学生的工具性文化素质与人文性文化素质、观念性文化素质必定能提高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了。

第四篇:2014职称英语风险词典VS实用词典

一 风险词典(针对近年考生反映总结——风险指数最高为三颗星)

1、英语实用词典——辽宁出版社(风险指数★★★)

2、四六级单词书(风险指数★★★)

3、王霞老师编写的词典(风险指数★★——部分地区会没收)

4、牛津同义词词典(风险指数★★——2013湖南考生反映)

二 实用词典(针对历年考生回访情况总结——实用指数最高为三颗星)

1、商务新思维(实用指数★★★)

2、牛津高阶双解词典(实用指数★★★)

3、幺建华老师编写词典(实用指数★★)

第五篇:教育词典

[1] 教育词典 [K].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2] 苏区教育资料选编 [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79. [3] 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 [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13. [4] 老解放区教育资料 [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 红色中华 [N]. 193216.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 第二辑 北京 人民出 苏区教育资料选编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

陈元晖等 老解放区教育资料 一 北京 教育科学出 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李桂林 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北京 人民教 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韩延龙 常兆儒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 献选编 第一卷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文化教育军政训练,识字运动扫除文盲

过去各地党之所以没有力量 ,就是因为党员没有训练 ,甚至入党式都没有过 ,现在每个党员都须加以党的基本理论的训练。

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是履行全部的义务教育, 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 是努力扫除文盲, 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毛泽东认为‚过去各地党之所以没有力量 ,就是因为党员没有训练 ,甚至入党式都没有过 ,现在每个党员都须加以党的基本理论的训练。‛ 为此 ,湘赣边界特委和各县举办了党团训练班 ,红四军军委举办了政治训练班。训练班目的就是‚竭力铲除一般同志的机会主义思想和封建小资产阶级思想 ,确定无产阶级革命的人生观‛。在毛泽东等人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央苏区还创办了许多中等专业学校,以培养中级干部和中等技术人才,如中央农业专门学校、无线电学校、护士和医务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这些学校为革命根据地培养了各类干部大大促进了根据地的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由于加强了对干部的培养教育,苏维埃干部队伍迅速成长起来。

中央苏区在建立、巩固和发展苏维埃红色政权的革命斗争中,把教育工作同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看得同等重要,是组成苏维埃革命机器必不可少的齿轮和螺丝钉,是最终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加强苏区教育工作,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平,培养大批有革命理想、有领导才能、斗志旺盛、德才兼备的干部,是苏区教育的根本宗旨。为此,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他们的阶级教育和党性锻炼,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要求都紧紧扣住这点。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马列主义的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在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中指出的‚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各学校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干部教育以战争动员为中心目标,同时为

1 着战争的需要,重视阶级教育和战争战略战术的教育,纠正和克服过去把政治斗争与教育工作、生产劳动与教育工作、革命战争与教育工作对立起来的错误,反对借口群众不了解教育而放弃工作的机会主义,使教育与群众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劳动与教育统一起来,劳心与劳力结合起来,消灭精神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

文化教育的落后在苏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文化教育的滞后严重影响了苏区的革命与建设, 如中央苏区, 有许多地方的政府, 往往因负责人的文化程度太低 ,了解问题太差, 以及不能把政府的经常工作好好的建立起来 ,对于上级的命令和文件 ,多半不能了解, 也就不能执行。在苏区各地苏维埃政府教育部、乡教育委员会及识字运动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 ,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 ,通过举办夜校、识字班、识字组、俱乐部、列宁室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组织工农劳苦民众努力读书识字 ,提高文化水平。当时在苏区 ,已经形成了一个扫盲识字运动。为使成人的识字扫盲具有实效 ,一些地区的政府还制定具体要求 ,督促落实。如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特别发布《关于识字班工作的通告》,制定了阶段识字规划 ,要求以能写信、做报告、看《红色中华》报为毕业达标。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城区、乡村各处遍设小学。中央政府还先后兴办了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央红军大学和中央列宁师范、中央农业大学、中央红军护士学校、戏剧学校、无线电通讯学校、卫生学校等一大批大学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使中央苏区成为当时国内教育的先进地区。红军大学为着理论联系实际,轮流派学生参加前方战斗指挥团的工作,有时前线指挥员受伤时,往往派学生去代理,一直战斗到结束,新的人员补充后再回校继续学习。红军大学与前线的密切联系使得它能够随时收集前线丰富的作战经验与各方面的材料,从而充实了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丰富,具有极大的现实性。红军大学的上级领导和教师都十分注意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教条,要求一切战术原则都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苏区的干部教育体系包括红军系统、党政系统、教育系统等。毛泽东指出:‚为了革命斗争领导干部的创造, 我们已设立了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马克思主义大学、及教育部领导下的许多教育干部学校。‛由于根据地变动大 ,红军流动作战 ,干部教育主要通过在职教育 ,又以随营学校、教导队短训班的形式进行。这种在职干部教育以政治教育、军事指挥技术和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 ,学员或作为一个独立的战斗团队 ,或在战斗间隙集中学习。地方上则由苏维埃政府举办 ,以短期训练班为主。1927 年 12 月 ,红军刚到井冈山不久 ,毛泽东即在宁冈砻市龙江书院创办了第一个工农革命教导队 ,训练工农革命军下级军官和赤卫队干部 ,学习内容包括军事、政治两个方面 ,也兼学文化。军队中以连队为单位组织识字班 ,按程度分为甲、乙、丙组 ,连队文书为甲组教员 ,甲组学员为乙组教员 ,乙组学员为丙组教员 ,有文化的首长为总教员 ,利用作战间隙读书识字。地方上以自然村落为单位 ,以夜校、补习学校、识字班、俱乐部为组织形式 ,以及识字牌、剧团、板报、宣传栏等教育形式 ,将土地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同普遍的群众性识字学文化运动结合起来 ,利用生产闲暇时间 ,开展活动。苏区社会教育注意解决学习与生产的矛盾 ,农民白天忙夜间闲 ,就组织他们上夜校 ,参加识字班。妇女家务多 ,下田多 ,就组织她们办家庭训练班、田间识字组。1928 年 1 月 ,毛泽东组织湘赣边界各级农民协会成立农民夜校 ,吸收农民学政治、学文化。

2 中央苏区时期,有许多地方的政府往往因干部的文化程度太低、缺乏工作能力,而对上级的命令和文件不能理解,难以执行,政府的日常工作亦不能有计划的进行。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各条战线的干部的教育水平和工作能力,依靠他们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的革命斗争。为了适应革命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大批的革命干部,以领导广大军民进行革命战争和苏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当苏维埃大学在瑞金沙洲坝开学后,毛泽东常去学校讲课,《乡苏维埃怎样进行工作》一文,便是他向学员授课的讲稿。

从 1928年3 月 19 日开始 ,毛泽东亲自给两个营上政治课。毛泽东每上一次课 ,都安排半天的时间给大家讨论,思想教育使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定期举办党团训练班和政治训练班,毛泽东和其他特委领导同志,经常到训练班讲课。‚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战。因此, 他们都能在斗争中不出怨言。‛1928 年 10 月 ,在井冈山茨坪成立的红四军军官教导队 ,学员也是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 ,文化课结合政治内容学。正是由于抓住了政治教育 ,使红军官兵懂得了革命的道理 ,坚定了革命的信心 ,红军素质不断提高 ,战斗力不断增强 ,从而巩固了革命根据地。1928年 10 月 4 日至 6 日 ,毛泽东在宁冈步云山白云寺主持召开的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 ,要求提高党员、工农同志的文化程度 ,开展识字运动 ,提高读写能力。 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注重工农教育的思想。农村中的妇女文化程度 ,特别较男子落后 ,因此加紧妇女群众的教育训练 ,提高妇女的政治水平是非常迫切的。同时 ,还应教妇女识字、算术、学习看护、家庭卫生、革命常识等与日常生活有关系的事项促进她们参加政权和群众团体的工作能力 ,学习生产技能 ,提高妇女生产能力。大会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提出:现在每个党员都必须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的训练。并规定‚特委要办经常训练班 ,各县也应尽量多办训练班 ,造成干部人才‛,提高工农同志的文化教育程度 ,同时要搞识字运动 ,提高读写能力。1928 年 10 月,边界特委在井冈山上举办了边界党团训练班,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经常到训练班看望学员 ,给学员讲课。工农革命军遭遇 1928 年的‚三月失败‛后 ,部队建设陷入艰难的境遇中。

1929 年 4 月 ,毛泽东在兴国潋江书院举办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 ,为期 7 天 ,参加者多为兴国县主要干部和党团活动分子。1931 年干部学校出现后 ,干部训练班仍旧继续发挥在职干部教育的作用 ,但类别更丰富 ,实施较规范 ,多按系统、分层次举办。1929 年 12 月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案》,不仅是部队政治工作的指针,而且也为根据地干部和民众的政治思想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决议案》着重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为了红军的健全与扩大 ,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 ,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不提高党内政治水平 ,不肃清党内各种偏向便决然不能健全并扩大红军 ,更不能担负重大的斗争任务。因此 ,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 ,纠正过去之无计划地听其自然的状态 ,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 毛泽东阐述了红军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把它列为党的重大任务之一尤其是把有计划坚持政治教育,肃清党内各种偏向,提高党内政治水平,看作是决定党和红军的前途与命运的大事。

干部学校教育是在 1931 年后苏区政权逐步稳定的条件下 ,由一些干部训练班和随营学校发展而来的 ,1933 年以后一批重要的高级干部学校建立 ,虽然根据地办学条件比较差 ,但苏区干部教育已初具规模 ,苏区干部教育从不正规、半正规向正规化过渡 ,形成一个包括党政、军事、医药、师范、艺术、农业等较

3 完整的干部教育体系。1931 年 11 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 ,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在苏维埃政权下,教育事业归苏维埃掌管。工农劳苦群众 ,不论男子和女子 ,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 ,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阐明了苏区教育为工农群众服务的性质 ,尤其强调女子在教育上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也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 ,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 ,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 ,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 ,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 从法律上确立了苏区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方向。1933 年 4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第 1 号训令重申了上述精神。

‚四军的政治训练:

(1)讲演,由官长召集全体讲话或作政治报告,或作生活批评或作工农运动概状报告等。

(2)讲课,在军队有三日的休息,则每日必有一小时政治课,由党代表担任报告去讲,这个报告比较有计划的,或定于一月讲评多题目,这些题目是可以连贯的使士兵得到一些有系统的政治知识。

(3)早晚点名讲话与呼口号,则(照)例每日士兵生活批评或对于明日行动之煽动宣传等。

(4)在一次游击工作,一次战斗,一次行动经过以后的批评,要详细向士兵讲出来。

(5)军队里举行识字行动,简易的办法就是要士兵认红军的标语,认得一个标语即将此标语包含的意义策略告诉他。

(6)参加群众大会,举各种纪念会、俱乐会亦为政治教育之另一种。

(7)在士兵委(员)会内将士兵编成若干小组,小组会上有各种报告,及工作批评亦为训练的方法之一。‛(《在井冈山的岁月》,鲍甫生, 曾富善主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16,原文选自《陈毅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

毛泽东认为‚过去各地党之所以没有力量 ,就是因为党员没有训练 ,甚至入党式都没有过 ,现在每个党员都须加以党的基本理论的训练。‛ 为此 ,湘赣边界特委和各县举办了党团训练班 ,红四军军委举办了政治训练班。训练班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竭力铲除一般同志的机会主义思想和封建小资产阶级思想 ,确定无产阶级革命的人生观‛ 。这些训练班每期

一、二天或

三、四天不等 ,学员由各乡党支部选派的一名党员组成。永新、宁冈都举办了这种训练班。由特委机关和红四军机关中富有武装斗争和政治工作经验的同志当教员。

工农革命军遭遇 1928 年的‚三月失败‛后 ,井冈山根据地处于血雨腥风中 ,部队建设也陷入艰难的境遇中一些投机革命的旧军官 ,不愿意过艰苦的生活;一些意志薄弱的知识分子对红色政权的存在产生动摇;大多数同志对革命的前途充满担心和疑虑。毛泽东发现这些问题后 ,果断地决定部队在酃县中村休整一段时间 ,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 ,目的是让广大官兵看到革命的光明前途 ,从而更有信心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从 1928年3 月 19 日开始 ,毛泽东把一天分为两个单元 ,亲自给两个营上政治课。毛泽东每上一次课 ,都安排半天的时间给大家讨论 ,以消化、巩固课堂内容。一周左右的思想教育 ,使广大官兵提高了认识 ,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4 1929年 9月,工农红军进行‚三湾改编‛时,成立了军官队。11月以此为基础,工农红军又在宁冈砻市创办了军官教导队。朱毛红军会师后改为红四军军官教导队。教导队的任务是培训军队和地方武装干部,训练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毛泽东、朱德曾亲自到教导队给学员讲课。教导队为井冈山的斗争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干部。1929年 1月,红四军下山后,红五军将军官教导队改为红军学校,彭德怀任校长,这是我军创办的第一所军队干部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创建于 1931年秋,是苏区影响最大的军事干部学校。当时的校长 是刘伯承。1932年,叶剑英任校长兼政委。学习的课程,军事与政治四六开。

‚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是依据学员中存在的问题而设臵的。红军中的战士,有各种各样的成分,也就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从游击队过来的,一般来说,纪律性差一些;俘虏兵有雇佣思想,某些俘虏军官还有军阀主义;农民出身的战士常常带有迷信和宿命论的意识色彩。还有各地来的同志生活习惯不同,处理不好等等。教导队学员中存在这些问题就影响团结,,这就为我们的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的对象。现在有一句叫做‚从自己做起‛的说法,那时,我们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正是这样进行的。‛(《耿飚将军自述》,耿飚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65)

1930年2月,因红军第

四、第

五、第六军均缺干部,共同前委决定创办随军的红军学校,招收学员六百人,由毛泽东任校长。4月下旬 为贯彻执行兴国县《土地法》、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在潋江书院的崇圣祠按照广州、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办法主办了一期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参加训练班的有陈奇涵、萧华等四十余人。毛泽东担任主要课程的讲授。

1931年6月,毛泽东出席中共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在南丰县康都圩举行的扩大会议,说:北伐时有‚黄埔‛,我们要办个‚红埔‛,开办个培养干部的基地。培养红军干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向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经过学校培养的军政素质好的红色指挥员。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为了战胜反动派,也要学会办校、治军,培养自己的建军人材。红军学校仍要办,但必须抽调红军中高明的负责人去办,学生也要由红军中抽出,教材必须切合实际,少讲理论。

‚一九三三年春,红军学校第四期时,我的工作又发生了变动。中央成立了一个模范团,从各部队抽调优秀战士来训练,培训为部队的基层干部。团长是原来的红七军军长龚楚,当叫很有名,调他来当闭长,可见对模范团的重视。我被任命为这个团的政治委员,政治处主任是庄固,他原来叫庄振凤,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海南岛坚持斗争,后来是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现在当顾问了。我们的部队驻在瑞金南边四十里外的武阳围。训练的内容军、政都有。‛(《伍修权将军自述》,伍修权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62)

‚红军学校训练很紧张。我们同全体学员一起,每天很早起床,披星戴月地跑步、出操,进行基本训练。叶剑英同志身为校长,处处以身作则,他当时已三十多岁,早操时同大家一样认真锻炼,在单杠上打大车轮,使许多青年人都自愧不如。我们做政治工作的任务,是随时了解学员的思想动向,鼓励和保证大家好好学习,克服不正确的思想。第一期学习四个月结束,学员分回前方,又调来第二批。第二期形势有所发展,学校扩大了,成立了一个步兵团,又增加了一个政治营,营长郭耀山,是上海工人出身,调我去当教导员。当时各个连的学习重点是步兵战术,军事课的比重占全部课程的十分之六,其中又以四分之三的时间用于夜战训练,根据红军的作战特点和实际需要,使学员掌握进攻、防御、追击、退却、侦察、警戒等战斗手段及原则。制式教练的时间只占四分之一。政治课比

5 重虽然只占全部课程的十分之四,其内容却十分丰富,主要有阶级教育、党的领导、中国革命性质、红军宗旨、红军纪律、土地革命和苏维埃运动的意义,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等等。政治营的学习重点是怎样做党的政治工作,除一般课程以外,还增学党的建设、中共党史和国际情况等内容。也是四个月结业。第三期,学校继续扩大,新成立了一个特科营,并继续征招了一个团的学员。这一期的团长是张经武,政委何长工,我是教育主任,主管军事教育。除我们这三个人,还有杨梅生。他当管理处长,管生活。我们那时相处很好,工作都很认真负责,生活虽然艰苦,却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一心一意教好学员,大家都是这一目标。‛(《伍修权将军自述》,伍修权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61-62)

‚也是在红军学校时,我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那时毛主席已三十多岁,长我们十多岁,按当时的眼光,他已经是长辈了。有一次毛主席到红军学校讲话,我回忆讲话的内容是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经济的破坏。记得他在讲帝国主义侵入,造成中国手工业经济破产时,举了个例子说:中国过去的木盆都用竹子箍,现在从外国来了铁丝,中国的竹箍只得取消,竹箍工人就失业了。他的讲话中有许多这样深入浅出的比喻,因而明白易懂。他对我国的社会生活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亲身经受过各种锻炼,因此,善于把马列主义的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他说的话既深刻又生动,我对他是由衷地钦佩的。‛(《伍修权将军自述》,伍修权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63页)

红军教育在继续抓紧随军教育外,创办了步兵学校、特科学校、通讯学校、卫生学校、游击队干部学校、红军大学等。红军教育的深入开展,不仅摘掉了许多官兵的‚文盲‛帽子,而且大大地提高了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政治和军事的领导干部、以及各种军事技术专业人才,他们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为了适应中央苏区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对干部的需要,苏区办起了许多干部学校。如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央农业学校、银行专科学校、商业学校、中央教育干部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以及列宁师范学校等。许多部门和地方还办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干部短训班。为了培养党政高级干部 ,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干部学校有: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1933 年 3 月在马克思逝世 50周年纪念日由苏区中央局与全总执行局联合创办的 ,直属苏区中央局 ,为苏维埃党校 ,校址先设在叶萍的洋溪 ,后迁至瑞金的沙洲坝,任务是培养能领导前方和后方政治工作的干部。学校设 3 个班:一是新区工作人员训练班 ,主要是训练新区和白区的工作人员。二是党团苏维埃工会工作人员训练班 ,主要培训党、团苏维埃和工会的工作者。三是高级干部训练班 ,主要是训练省委省苏维埃及省工会派送的高级干部。以上各类训练班主修的共同课程有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建设、工人运动、世界革命史、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游击战争等 ,学习时间为3 至6 个月。 苏维埃大学是苏维埃政治干部学校 ,前身是当时苏维埃政权主持的各种干部训练班:1933 年 8 月 ,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需要 ,为培养各类干部而设。由毛泽东、沙可夫任正、副校长 ,并决定学校设特别班和普通班。毛泽东到校讲课 ,讲授《乡苏维埃怎样工作》。 特别班(属本科)下设土地、国民经济、财政、工农检查、教育、内务、劳动、司法等专业 ,后又增设外交、粮食等班 ,学习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实际问题研究、实习等 3 个部分 ,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学员的入学资格必须在政府机关、群众团体或任领导工作半年以上 ,积极参加边区斗争 ,在工作中有成绩的 ,且年龄在 16 岁以上者。普通班是为文

6 化不高的学员进行补习而设 ,学习期限不定。苏区教育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使广大工农劳苦大众成为文化教育的主人 ,促进苏区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苏区把成人教育视为能提高红军战斗力和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工作。早在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 ,就已提出为加强红军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 ,扫除军队中的文盲 ,必须在红军中开展以政治、文化和军事技术为内容的群众教育 ,使用的教材 ,大都通俗易懂 ,易诵易记 ,便于流传。在教学内容上力求适合群众的需要 ,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 如识字先教常见常用的字 ,教读报、写字、打算盘 ,使之学了就能用。此外 ,还广泛举办识字牌(钉在路旁屋壁上 ,牌上绘图写字) 、墙报 ,开展俱乐部和戏剧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毛泽东赞扬苏维埃的‚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 ,‛给群众学习文化提供‚政治上与物质条件上的一切可能的帮助。‛,大力主张文化教育的人民性和普及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享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 ,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 ,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

毛泽东领导中央政府教育部制定了正确的文化教育政策。他指出‚利用地主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为苏维埃服务 ,这也是苏维埃文化政策中不能忽视的一点。‛1931 年 11 月,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指出‚一切工农劳苦群众以及子弟, 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群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 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时所能做到的范围内, 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总结根据地文化教育建设的成就时说:‚谁要是跑到我们苏区来看一看, 那就立刻看见是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这里一切文化教育机关, 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 工农及其子女有受教育的优先权。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为了这个目的, 给予群众政治上与物质条件的一切可能的帮助。因为现在的苏维埃区域, 虽然是处在残酷的国内战争环境, 并且大都是很落后的地方, 但是已经在加速度地进行革命文化建设了。‛

毛泽东指出:‚苏维埃的政治任务是革命战争。‛因此,‚应该实行文化革命, 武装工农群众的头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总纲》指出:‚要消灭离开生产劳动的寄生阶级的教育, 同时要用教育来提高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 使教育与劳动统一起来。‛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是履行全部的义务教育, 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 是努力扫除文盲, 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毛泽东非常重视教育。1932年 1月, 在 《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文化问题决议案 》中规定 , 苏区教育要 ‚实施马列主义的阶级教育 , ……提倡职业教育 , ……凡工农劳苦群众的孩子一律免费‛ 。到 1934年 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时 ,江西福建广东三省 ‚二千九百三十

7 一个乡 , 有列宁小学三千零五十二所 , 学生八万九千七百一十人 , 有补习夜校六千四百六十二所 , 学生九万四千五百一十七人 ‛ 。

1932年 6月经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通过的《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文化教育工作决议 》指出:‚除各机关的工作人员应照中央政府强迫教育外 ,对于儿童厉行免费的强迫教育 ‛,对不识字的成人和青年工农,‚更要注重文化工作,厉行革命的政治教育 ,对于青年女工农妇,应使与男子受同等的文化教育 ,对于成年妇女也要设法劝其入俱乐部夜学及识字运动 ‛ 。为了落实这一决议 ,苏维埃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不入学者采取了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1933年11月毛泽东《长冈乡调查 》一文反映:对不愿入学者,让‚学生去‘捉 ’,捉来有罚扫地的 ,有罚禁闭的 ,罚饿饭的也有个把 ‛。列宁小学的领导管理制度保证了学校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列宁小学每月召开一次家长联席会议,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讨论学校教学、办学条件改善等问题。定期约请工会、贫农团、消费合作社、妇代会等群众团体到校参观或开联席会议 ,讨论办学中的重大问题。在教育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政府充分依靠群众 ,发动群众因陋就简创办学校。夜学、半日制学校办学用的粉笔、灯油等费用,由举办单位和当地合作社、贫农团资助解决一部分,发动群众募捐一部分。业余学校的经费主要由职工会的文化基金供给。为规范教育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中央苏区政府专门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 》和《小学管理法大纲 》等教育法规。对‚列宁小学 ‛的学校设臵、组织编制、科目、任务及教学设备等都作了详细而明确地规定。

1933年4月 ,中央教育部训令《目前的教育任务 》规定‚苏区当前文化教育的任务 ,是要用教育与学习的方法 ,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 ,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 ,打破旧社会思想习惯的传统,以深入思想斗争 ,使能更有力的动员起来,加入战争 ,深入阶级斗争 ,和参加苏维埃各方面的建设 ‛ 。毛泽东在 1934年 1月‚二苏大‛上提出的‚四个在于 ‛的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也把‚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 ,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摆在首位。1934 年, 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中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 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 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这是苏区临时中央政府第一次对苏区文化教育工作总方针的概括。

‚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党把‚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列为革命的中心任务,为了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就要造就适应这个中心任务的大量干部,因此,党办起了许多于部学校。中央党校,也就是适应当时这种需要而创办的。苏区中央局为了纪念科学社会主义的鼻祖马克思逝世50周年,广泛地有系统地传播马克思所创造的共产主义学说,把中央党校定名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并定于l 933年3月13日(当时误认为3月13日是马克思逝世纪念日,应是3月14日)开学。在开学典礼上说明党校宗旨有三:一是要培养无限忠诚于党、忠诚于工农大众的干部;二要学习马列主义,总结亲身革命经验,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三要锻炼思想意识,洗掉旧社会带来的脏东西,伎大家能适应土地革命战争的需要,为彻底粉碎国民党反革命‚围剿‛做出贡献。

中央党校的校址初期设在江西瑞金洋溪村北头,房子比较好.有三栋砖瓦房,还有围墙。后田敌机经常来空袭,影响教学工作,于同年4月迁至沙洲坝黄竹堪

8 村。这里的校舍是一所较大的词堂,并且借用了附近许多民房作为各班的教室和宿舍。‛(《罗明回忆录》,罗明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153-154)

‚中央党校主要招收党的县级干部和省级有关于部,都是由地力政府和部队根据实际需要择优送来的。培养目标是使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联系实际,做好政治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工作任务,成为县级党、团、政府、工会、妇委和白区工作的骨干。党班高级班的学员,分配到部队去的是充任红军或游击队的总支书记或政委,到地方去的是担任县委书记或区委书记。学员分班先按工作性质分为党班、团班、工会班、妇女班、新苏区班和白区工作班,再按政治文化水平分为高级班和初级班。随着学校规模逐步扩大,班数也由少到多,最多时达10余个班,每班约60人,学员近千人。

党校把理论联系实际定为教学方针,并从各个方面加以贯彻。教学计划规定,学制分为3个月、4个月、6个月3种。教学方针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学习方法是自修为主与重点讲授相结合。为此,课程设臵有马列主义原理、政治经济学、政治常识、中国革命史、西方革命史、党的建设、工人运动、妇女运动、白区工作、经济建设、自然地理、语文、军事、唱歌等。当时中央党校领导同志亲自来校讲课。其他科目则由兼职、专职教员担任。当时任课的有,博古同志讲马列主义原理,洛甫同志讲中国革命史,罗迈同志讲党的建设,我编写了党的建设的教材,也讲授了部分课程。周恩来同志讲政治形势与任务,董必武同志讲西方革命史,毛泽东同志讲苏维埃运动史,刘少奇同志讲工人运动,陈云同志讲白区工作,蔡畅同志讲妇女运动,吴克平向志讲经济建设,项英同志讲军事,冯雪峰问志讲政治常识,成仿吾同志讲共产主义理论,金维映同志讲红军,刘振亚同志任军事教官,李伯别同志放唱革命歌曲。‛(《罗明回忆录》,罗明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155-156)

‚党校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宿舍是借来的民间草房,地上放着稻草就是床铺,这种‚床铺‛还不够用,一些学员就干脆睡在楼板上。教室也是借来的民房和饲堂,条凳、桌子有些是从老百姓家里借来的,有些是用木板钉成的,大小不一,凑合使用。学员吃饭时每人一个饭包(用草编织的),饭包上系有写上姓名的竹牌,粮食定量供应,学员每人每天1斤,工作人员是7至8两。原定每天吃两餐,后来为了便于分上午、下午上课,改吃3餐,早上吃稀粥,中午和晚上吃糙米饭。由于敌人‚围剿‛,对苏区长期进行经济封锁,严禁运进食盐,吃饭时无盐无油,经常以辣椒和芋荷干送饭。日子长了,大家感到力气不足。为了解决食盐问题,买些旧土砖来提炼硝盐用来煮菜,增加一点咸味,但多吃硝盐,时间长了在学员中引起面黄浮肿,而当时又缺少医药治病。以后才设法由福建边区暗中与商人联系,到反动统治地区去秘密运进食盐,但数量不多,而且价格昂贵,一块光洋才买五斤,只能少量供应。对这些,党校学员毫无怨言,而是觉得党校生活十分充实,心情非常舒畅。‛(《罗明回忆录》,罗明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158-159)

1933 年 8 月 16 日, 为着造就大批新的苏维埃工作干部,苏维埃临时中央委员会第四十八次会议决定创办苏维埃大学。《决定》指出:‚因为革命战争的猛烈开展, 环绕革命战争的各个重大工作如查田运动、经济建设、工人斗争、文化建设、财政工作、肃反工作、道路建设、新苏区的发展, 以及目前的选举运动, 都需要大批干部, 这不是几

十、几百人的事, 而是要有几千几万人继续供给到各个工作战线上去。中府(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简称)各部都在开办训练班。为着集中领导、统一教授与学习的方法起见, 决定开办苏维埃大学。‛会议决定由毛泽东成立以毛泽东为校长的大学委员会。

9 苏维埃大学决定招收一千五百余学生,暂分普通班与特别工作班(土地、国民经济、财政、工农检察、教育、内务、劳动、司法等八班),于 1933 年 9 月开学。毛泽东经常到校给学员讲课。《苏维埃怎样进行工作》一文,便是毛泽东向学员授课的讲稿。

1933年 10月召开的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大会上通过的《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决议案 》中 ,明确规定:‚苏维埃教育制度的基本原则 ,是为了实现对一切男女儿童免费的义务教育到十七岁为止 ,但是估计着我们在战争的情况下 ,特别是实际的环境对于我们的需要 ,大会同意把教育缩短为五年。‛这次大会通过的《苏维埃学校建设决议案 》,还明确规定:‚一切儿童自满七岁至十三岁 ,施以免费的强迫教育 ,但在某种条件之下 ,能早日完成 ,或不能如期完成规定课程 ,可以减少修业年限 ,或增加修业年限。‛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为了这个目的, 给予群众政治与物质条件上的一切可能的帮助。‛1933 年11月, 他在《长冈乡调查》详述长冈乡小学、夜学、识字班、俱乐部的情况。识字班‚随时,随地, 随人数, 乘凉时, 喝茶时, 一个人, 三个人, 五个人。起初, 画地为字, 随后各立一簿,学写起来, 字从‘桌椅板凳猪牛鸡鸭’写起。各人簿子, 大约十天由组长收齐, 送夜学老师看改,‘写得多写得好’的给以口头夸奖。字, 组长有不晓得写的, 问夜学老师, 夜学老师有不晓得的, 问日学老师。用此办法, 过去不识字的, 现在都识得四五十个字了, 少数能识七八十个。‛

1934 年1 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将《乡苏工作的模范(一)——长冈乡》、《乡苏工作的模范(二)——才溪乡》这两个调查报告发给参加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毛泽东在这次大会上概括道:‚群众识字的人数迅速增加。识字的办法有夜校、识字组与识字牌。夜校有一定的地点, 识字组在群众的家里, 识字牌在道路的旁边。领导识字运动的机关则为乡村的识字运动委员会。拿兴国来说, 全县有一百三十个乡的识字运动总会, 五百六十一个村的识字运动分会, 三千三百八十七个分会下的识字小组, 二万二千五百二十九个加入识字小组的组员。这是扫除文盲的极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这种运动应该使之向着全苏区一切城市与乡村中间开展去。‛

1934年 2月 16日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制度暂行条例 》中明文规定:‚小学教育的目的 ,要对于一切儿童 ,不分性别和成分差别 ,皆施以免费的义务教育 ,但目前国内的战争环境中 ,首先应该保证劳动工农的子弟得受免费的义务教育。‛ 对此 ,毛泽东同志 1934年 9月曾经这样总结道:‚这里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 ,工农及其子女享受教育的优先权。‛ 同时 ,为了体现这种阶级性 ,提高贫苦儿童的阶级意识 ,在中央苏区 ,对工农群众的子弟还实行了免费的义务教育 ,相反 ,如果是富农子弟读书 ,就要缴纳学费;其次 ,在教育目的上 ,本着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的精神 ,旨在培养‚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 ‛。

要有效地发挥中央苏区教育的这些功能 ,就必须使教学内容与之相适应 ,符合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建设的需要。正如毛泽东在‚二苏大 ‛报告中指出的:‚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 ,为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发展 ,为着动员民众的一切力量加入于伟大的革命斗争 ,为着创造革命的新后代 ,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 ,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于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 ,而创造新的工农的

10 苏维埃文化。‛苏区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在对红军官兵进行政治教育时 ,按程度与要求不同将学员划分为普通班、特别班、干部班。普通班以支队为单位组织一般士兵上课 ,通过教育使学员能得到初步的政治常识;特别班由各大队在士兵中选稍识文字及略有政治常识者组成 ,通过教学增长学员的政治常识;干部班以纵队为单位,由现任的大队以下干部及其他指定人员组成 ,通过教学使他们能提高政治水平和领导工作能力。这种根据教学对象的文化程度不同选择不同要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央苏区红军教育在教学内容改革时注重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 ,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红军学校的课程设臵做到了少而精 ,其课程一般分政治教育、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文化教育等三大类。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 ,则根据不同类型的红军学校的任务 ,开设一些最基本的课程。如红军步兵学校的军事课 ,从操练步伐学起 ,到班、排、连、营的指挥。红军通讯学校则开设收发报、英文、电学、数学等课程;地方干部学校的课程设臵也是少而精 ,很切合实际需要。

苏区 ‚妇女群众要求教育的热烈, 实为从来所未见‛。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 毛泽东说:‚兴国夜校学生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人中, 男子四千九百八十八人,占百分之三十一, 女子一万0 七百五十二人占百分之六十九, 兴国识字组组成人员二万二千五百十九人中, 男子九千人, 占百分之四十, 女子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九人, 占百分之六十。在兴国等地妇女从文盲中得到了初步的解放, 因此妇女的活动十分积极。妇女不但自已受教育, 而且已在主持教育, 许多妇女是在作小学与夜校的校长, 作教育委员会与识字委员会的委员了, 女工农妇代表会在苏区是一种普遍的组织, 它注意于劳动妇女群众的整个利益, 妇女教育当然是他们注意的一部分。‛

中央苏区的小学教育同红军教育一样 ,在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到 1934年 ,中央苏区的教材已基本上得到了统一 ,使各级各类学校有了统一的成套的课本。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苏区临时政府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各级学校克服了许多困难 ,在教材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根据有关部门保存下来的教材和所能看到的教材书目,中央苏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有 130多种。在红军教育方面 ,由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和红军学校政治部等编写的教材和读物就有 40多种 ,包括政治课教材、文化识字课教材和各种专业课教材。在干部学校教育中 ,把政治课程定为最主要的课程。如在苏维埃大学的课程包括苏维埃工作的理论、实际问题和实习;在中央列宁师范学校 ,社会政治科学是其中的重要课程 ,并规定政治工作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放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颁布的《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 》规定:‚前三年的科目为国语、算术、游戏 (唱歌、运动、手工、图画 ) ,但国语的科目中要包含乡土地理、革命历史、自然和政治等 (不单独教授政治、自然及其他科目 ) ,游艺也须与国语、算术及政治、劳动教育等有密切针对‚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 ,这个里面最大多数的是农民 ‛ 的国情以及革命战争对人才干部的紧迫需要 ,毛泽东又确定了文化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 ,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 ,是努力扫除文盲 ,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为实现这个中心任务 ,毛泽东强调:‚苏维埃政府应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 ‛ 这一切方法在苏区所表现出来的是一场轰轰烈烈、形式多样且富有针对性的全民普遍教育运动。它涉及了苏区的男女老幼 ,突出表现为扫盲识字运动。为扫除文盲 ,苏维埃政府设立了识字委员会、识字组 ,利用

11 夜学、挂识字牌等大众化的方式 ,并经常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业余文化活动 ,从而使扫盲运动成绩喜人。‚到第五次反‘围剿 ’战争前夕 ,闽浙赣根据地中心区域的青壮年 ,特别是红军指战员 ,基本上扫除了文盲。‛对于少年儿童教育 ,则通过设立列宁托儿所、幼稚园、小学、高级小学、中学等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此外 ,还设有职业技校学校、职业中学、女子学校等 ,专门培养技术人才;各种大学、党校、干部学校和军事学校 ,在培养革命接班人的同时对党政机关干部、军官士兵进行教育 ,提高他们的文化、领导和军事水平。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言 》也宣布:‚一切工农青年劳苦群众及其子弟 ,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因此 ,在苏区 ,儿童义务教育、工农业余教育、红军教育和干部教育 ,几乎囊括了当地男女老少的全部。无论是从建立夜校、识字班 (组 ) ,还是俱乐部、壁报、戏剧等机构 ,人民群众始终是建设者和实施者。人民群众不仅是受教育者 ,而且也是教育者。如群众自创的‚老公教老婆 ,儿子教父亲 ,秘书教主席 ,识字的教不识字的 ,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 ‛ 。这种‚以民教民 ‛的教学方法 ,不仅缓解了师资、经费方面的困境 ,而且在扫盲教育和普及教育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1933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发出《文化教育工作在查田运动中的任务 》的第四号训令指出:‚在目前一切给予战争 ,一切服从战争利益这一国内战争环境中 ,苏区文化教育不应是和平的建设事业 ,恰恰相反 ,文化教育应成为战争动员中一个不可少的力量 ,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水平 ,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一切战争动员工作。‛

毛泽东在 1934年 1月 24日的‚二苏大 ‛报告中曾由衷地赞叹:‚谁要是跑到我们苏区来看一看 ,那他就立刻看见这里是一个自由的光明新天地。‛‚这里一切文化教育机关 ,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 ,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苏维埃政府用一切办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 ,为了这个目的,给予群众政治上与物质条件上的一切可能的帮助。‛‚现在的苏维埃区域 ,虽然是处在残酷的国内战争环境 ,并且大都是过去文化很落后的地方 ,但是已经在加速度的进行着革命文化建设了。‛

毛泽东在兴国亲自举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详细讲解了《兴国土地法》。 毛泽东在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里明确提出了教育要为革命战争与苏维埃建设服务,这一思想正确处理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丰富了马列主义教育理论宝库。中央苏区教育服务于革命战争和苏维埃各项建设,主要是围绕革命战争和苏维埃建设的需要努力培养大批的合格人才。

中央苏区普遍实行义务教育,大部分适龄儿童都入学读书。苏维埃小学教育确定了‚训练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并在革命斗争中训练将来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的培养目标,为此苏维埃小学教育在课程设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还设立了劳作实习和社会工作两门实践性课程,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到附近红军农场、红军工厂去劳动,参加当地‚共产主义星期六‛的公益劳动和慰劳红军、查禁烟赌、破除迷信等宣传活动。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苏维埃政权的小卫士。

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和苏维埃各项建设的需要,中央苏区教育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创办了多类型、多层次和多规格的学校与文化教育机构。有红军学校、干部学校、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小学和幼儿园等学校教育形式,还有多种形式的在职干部训练班和夜校、半日学校、业余补习学校、识字班、识字牌、俱乐部等灵活多样的非学校教育形式。在学制上,伸缩性很大,根据需要与可能,

12 有长有短,长短结合,总的原则是:适应需要,短期速成。教学形式更是灵活多样,根据农事的忙闲,学生居住的分散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等情况,可以全日学,也可以半日学;农忙时少学,农闲时多学,白天不能学,可以晚上学;可以采用单级教学,也可以采用复式教学;可以在课堂内学,也可以在校外学。识字教学更是形式各异,子教父,夫教妻,儿媳妇教婆婆;学习的地点和时间也十分灵活,灶头床边、田头地边可以学,乘凉喝茶、下田生产时也可以学。总之,在教学形式上是因人、因地、因时而采用多种多样灵活的形式,加速了人才的培养,促进了中央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解决师资缺乏问题。解决的办法是群众推荐,能者为师;识字的教不识字的,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依靠群众帮助教师解决生产生活和医疗保健问题,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一师多用‛,一个日校教师同时兼任夜校、识字班的教师和俱乐部指导员。中央苏区教育从实际出发,依靠群众来解决师资问题,才使普及义务教育和扫盲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根据 1934年 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苏大会上的报告 ,在江西、福建、粤赣 3省的 2932个乡中 ,有列宁小学 3052所,学生 89710人。有补习夜学 6462所 ,学生 94517人。而当时苏区的总人口约 300万,在校适龄学生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左右 ,占适龄儿童总数的 50%左右。

上一篇:安全重要讲话范文下一篇:安全员的职责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