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2023-01-06

第一篇: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作者:上海特级教师-李春华

案例简况:

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E、男生: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问: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这几个人都是真实的案例,这只是一个简况,有一点需要说明:这仅仅是个案,并不是所有有这样经历的人都是这样,我们只是凭借这几个案例说明我们要说的问题。

第一个人就是卢刚。

卢刚事件是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在校园中射杀数人的枪击事件。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只有十几分钟,就在这十几分钟里卢刚连杀6人,导致5人死亡,1人重伤,最后自己也饮弹自杀。

卢刚生于北京市,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1985年本科毕业后进入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攻读研究生。1991年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有人说卢刚每次考第一,年年考第一。他不允许自己考第二。这次事件的发生导火索就是因为他的成绩是第二名,而第一名同样是一位华裔留学生。当然这名留学生是第三个被卢刚枪杀的人。

有关卢刚事件的详细过程以及后续的问题,大家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下,据说后来卢刚给她的姐姐写过一封遗书,可能流露出卢刚这件事情的整个的心理过程,从中也可能会发现卢刚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生活轨迹。

这个事件在当时曾震惊中美两国,也曾经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教育弊端的讨论。因为那个时候还很少有人提及“家庭教育”这个概念。但是在心理学界引起了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我曾经开玩笑说在我国青少年心理学上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正是因为有了“卢刚事件”我们开始重视青少年心理。

第二位是马加爵。他是1981年出生的,死前是云南大学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于2004年2月13日晚杀一人,2月14日晚杀一人,2月15日再杀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被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并悬赏20万缉拿他,2004年6月17日被执行死刑。

第三位是韩寒,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韩寒。

韩寒曾经说过:“七门功课亮红灯,红灯照亮我前程。”

韩寒说起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的教育,以及学校老师对他的态度等,大家可以 1

想象到,都是负面的,他是个在批评中长大的人,所以他在经历方舟子说他“代笔”事件时,丝毫不显示出有什么特别的气愤,因为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了外人对他不公正的评价。他说他体育上的“入门”,本着好汉就得提当年勇的准则,得意之情溢于言表:“那时老师不喜欢我,运动会非要让我去长跑,想看我出丑,我抱着就算死也要„曾经辉煌过‟的心态,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出去,结果还不小心破了校纪录。”尽管如此,韩寒的体育强项还是因为逃课太多挂起了红灯,直接导致八门功课七门不及格,然后被劝退回家。

周立波曾调侃韩寒“兼顾写作和高风险的赛车,堪称书生和勇士双料王”韩寒主要是靠赛车收入,他不是靠文字卖钱,他的文字只是想说自己要说的话,根本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有人称韩寒为当代的鲁迅。

因此我们说不见得上大学就是好样的。

第四位是我们省一所重点中学的一个学生的事情,也是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作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发言的。

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当这个消息传到学校以后,孩子的任课老师、校长等都非常受打击,都觉得他们的教育很失败。

第五位就是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李天一2011年9月6日晚曾经因为无照驾驶改装的宝马车,与另外一位叫苏楠的年轻人殴打一对夫妇导致其劳教一年,李双江也因此被列为2011年“四大名爹”之一。

然而2013年2月22日下午,一则有关于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涉嫌轮奸的消息在网络疯传,这件事在北京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都大量报道,把李双江再次推到了各大媒体前端,使其声誉受到了巨大的损害。李天一真正成了一个“坑爹”的孩子!

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

案例一:

一、卢刚事件过去已经整整21年了,因为这个事件我们国家开始重视青少年心理,但是时隔20多年这样的恶性事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由他杀到自杀到杀双亲等等。这是为什么?

我的理解是虽然心理学上重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我们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也就是育人的根本核心到底在哪里?我们很多时候发现问题即从问题入手,反而解决不了问题,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育人的根本问题在哪里?不在学校,不在社会,也不在孩子自身,而是在家庭,解决了家庭教育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育人的根本问题。

卢刚事件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心理学重视了,也重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随着社会问题和教育体制问题,这样的恶性事件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要找准育人的核心,也就是从家庭入手,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做好预防工作。

二、在这个事件中被他枪杀的副校长安·柯莱瑞的三个兄弟,做了一件我们根本想不到的事情,他们在安·柯莱瑞的追思会后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他们以她的名义捐出一笔资金,宣布成立安·柯莱瑞博士国际学生心理学奖学基金,用以安慰和促进外国学生的心智健康,减少人类悲剧的发生。

同时又宣读了他们给卢刚父母的一封信,信中说:此时此刻,比我们更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

由此我又想到了“药家鑫肇事杀人”案发之后双方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对簿公堂。

在此,我们看出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体现出的是不同的胸怀和气度,究竟是什么原因?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

我们一直都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而今天我们的国人在世人看来是不是这样的?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不排队蜂涌而至抢东西的、随地乱扔垃圾的等都是谁?这些问题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否相关?

案例二:

马加爵事件代表着寒门子弟,他当时出事以后,社会对这件事情的评价各有不同的声音,有的说他是罪不容恕的大恶魔,有的说是因为社会“歧视”导致的,非常同情他,把责任归咎于社会。如果我们追究他的成长经历的话,就会发现,他的成长经历是非常令人心痛的。他的家境非常贫穷,但是在这样的家境中他又非常优秀,遗憾的他是因为家境贫穷而遭到别人的歧视。

问题:他的杀人动机真如那些同情他的人所说的那样是由于贫穷导致的社会歧视吗? 当时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为揭开“马加爵何以成为杀人凶手”的谜底,亲自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了全面调查,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之后写出了上万字的《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报告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因此她反驳了上述所谓的贫穷和社会歧视等杀人动机,她说:如果马加爵真的因为贫困和受歧视而杀人,那么他报复的对象,应该是那些凭借自身富有而对其付诸了歧视行为的人。但事实是,受害者多数是跟他一样家境贫寒的同学,甚至包括他最要好的朋友、身边对他最友善的人之一。因此,马加爵的杀人行为,与贫穷无关、与歧视无关,应该对此血案负责的,不是社会而是马加爵本人。

我们站在家庭教育这个角度去分析这个案例,所以我的问题是:导致马加爵出现这个结果的是谁?

我们知道,每个人从客观上都存在一些天然的社会支持系统,如父母、老师、领导等,而对我们长大成人最直接的影响人是我们的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大家说对吗?

因此我们承担着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育人。所以我们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

案例三:

韩寒虽然已经过去12年了,但是像韩寒这样的学生在目前却非常普遍,这样不看好的学生在学校还同样受着歧视,但是现在看来,正是这样有着独立人格的孩子,他们的人格往往是最健康的,他经受住打击和挫折,顽强的生活在人们的歧视中。

所以才有了韩寒对自己的调侃:“七门功课亮红灯,红灯照亮我前程。”所以他在经历方舟子说他“代笔”事件时,丝毫不显示出有什么特别的气愤,因为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了外人对他不公正的评价。

问题:面对像韩寒这样的孩子或者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什么样的态度就会体现出我们什么样的育人素养。

案例四:

这个女生的事件就更普遍了,搜索网上的大学生自杀或者研究生自杀,会出现无数条信息,至于自杀的理由有学业和就业压力的、有情感受挫、抑郁等。七岁父母就离异,一直随

母亲生活,成绩优异,性格开朗,组织能力强,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的留学生,考入澳门科技大学……在外人看来一个如此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她身上缺少的是什么?

虽然是单亲家庭,但是她并不缺少爱,和韩寒的成长正好相反,一路太顺,缺少的正是抗压力和抗挫折能力,缺少健全的的人格。

案例五:

我们说“德”是做人之本,是最起码应该具备的品质。

给予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是什么?

我觉得给予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是“教养”。当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立足社会时,人们往往通过他的行为方式给他一个评价,他本人的素质代表着他的家庭教育素养。也就是教养。

有网友评价说李天一的教育是:重艺,缺徳,失教养。

我也说,父母为他创造一切条件给予他专业技能的培养,却没有给他做人的教育,使其危害社会!所以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替代不了家庭教育的失败

今天给大家举出这几个案例,就是想引导大家进行讨论: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孩子想要的并不是家长所给予的,家长所给予的也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我们先来回答几个问题:

1、我们为什么生孩子?

2、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或者说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4、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么?

每年刚开学和期末考试结束是学生自杀的高发时段,这也都是与我们的育人素养是直接相关的,有的是因为老师,有的是因为家长。

1月19日的一篇博文:考试排名下滑 14岁男生跳楼身亡

2月25日微博:寒假作业没做完 13岁少年开学日自杀

1月20日齐鲁晚报微博发出的题为《女大学生留遗书跳桥身亡,称压力太大》

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甚至包括年前库尔勒18岁的高三学生,他们自杀的原因除了来自教育制度或各方面的压力,还有就是缺少我们对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和生命教育。因此对孩子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非常重要。

现在的孩子缺少应对生活的能力。父母包办了生活中的一切,把本该属于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都剥夺了,他们总有离开父母独立面对社会的那一天,如果等有一天父母不在了,让孩子如何生存?他们能快乐吗?

来自微博的短文:

小学:“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初中。”

初中:“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高中。”

高中:“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大学。”

大学:“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着工作。”

老板:“你在学校的时候是不是光顾着学习了……”

吴稼祥先生说“溺爱等于陷害”,我认为这句话值得全天下的父母去品味。与其说李天一是“坑爹”倒不如说是李双江“坑子”——导致李天一今天这样结果的正是李双江的溺爱。

故事分享:

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人有一天想要往墙上挂一幅画,就忙忙叨叨地找锤子和钉子。当他把钉子钉进墙后,却发现这个钉子根本挂不住这幅画。怎么办呢?他说,那就只能往墙里楔个小木楔子,然后再钉钉子。他去找木头。找到木头又发现太大。又去找斧子,发现对付木头不顺手,又去找锯子。锯子有了,又发现锯条断了,又去找锯条。这样一件一件东西找下来,等他把所有的东西都凑齐了,他已经不知道要干什么了,他早忘记了那幅画了。

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曾经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我们教育孩子不也是这样,让孩子快乐幸福是每一位父母共同的心愿,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着我们的功利心不断的膨胀,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你完成;因为你的工作不如意,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将来要超过你;看到邻居家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你就忙着给孩子报奥数班,看到同事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你又开始忙找老师给孩子补习。让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乐,失去自由,失去健康,最终不堪重压,采取最极端的做法:毁灭自己!等到那时候一切都悔之晚矣!

所以,让孩子幸福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对孩子的希望,所以考试考得的怎么样不重要。让孩子珍爱生命,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样要珍惜别人生命,所以活着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论什么样的事情和生命相比,一切都是“浮云”,健康快乐的活着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我们最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能独自面对社会的人。这应该是底线,是最基本的。然后再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去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

分享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在微博中说的,以此共勉:“保养好自己身体,老了别给孩子添麻烦。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别给社会添麻烦。”

第二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转帖

教育培养什么人?(转帖)

傅一河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水平居世界三流、亚洲二流,北大清华排名在日本之后。中国百年来没得到诺贝尔奖,今年日本又有一人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

其实中国教育在历史上辉煌过,不远,在中华民国,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南联大培养出来好几个诺贝尔奖得主。它的教室,有的只是一间草屋,正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今年10月5日,首届四川省中学生论坛由3名成都高三学生发起,论题直指“我们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对教育、教学、教材、教师并没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很少有评价权,没有通过公开选举产生的自治机构、社团组织,许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都无法行使任何实质性的自主权利。一切都是上头制定下来,强加给下面执行的,学生只有“听从”的本份。这3名学生将放弃来年高考,选择出国留学。

教育培养什么人?先说校园无文化。即使一些重点中学,财大气粗,有管乐团,有田径队,有广播站、网站、校刊。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做给领导看的。领导有检查时,才活动一下;领导不来,便偃旗息鼓。

有几个学生自己建立诗社,办诗歌报,学校不给经费,他们省出自己的早餐钱。一位年轻老师在讲台上心脏猝死,他们做了一期诗刊,很感人的。即使这样,班主任不支持。高考考这个吗?做诗歌做文学的人走火入魔,没有几个好下场。不久这个诗社夭折了。

每个大学有网站,许多窗口充斥着的领导的文治武功,并没有实质性的服务于学生的功能。我见过一则资料介绍国外大学的网站,每个学生都有个人终端,输密码登陆进去,可见与他有关的各级各类教育服务信息、各类官方公告与通知、学生社团的各种活动信息,还有所有教授的讲义和课件尽收眼底,不管你是经济系的,还是社会系的,教授的文本资源尽可共享;自己选课、成绩、学分及讨论,约见教授,均可在指定区域完成,学生尽收其利。

中国教育大跃进,各地猛建大学城,欠债数十亿的大学比比皆是,教授削尖脑袋做官,拿“课题”,抄袭作假;学生有“功利之心”,“功夫在诗外”,结果,文化知识集中的地方,知识无能无用,文化竟乎荒原。

2010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俄罗斯裔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师徒二人以石墨烯研究捧得。让人敬佩的是,海姆“忘了当天是物理学奖揭晓的日子”,记者问及当天后续日程安排,海姆的回答简单干脆:“回去工作”;而诺沃肖洛夫不愿放下手头实验。让人羡慕的是,师徒俩在教学和研究中体现出来的平等健康之学术人格,可贵的平等互利、舍得分享的学术品德。反观国内,导师是“老板”,名利双收的是“老板”,手下博士乃至博士后都是“打工仔”,分一薄羹,甚至“隐姓埋名”。学术行政化,高校衙门化,竞争手段黑社会化,这等环境与条件下,怎么得诺贝尔奖?

根子在哪儿?教育无“人”,具体言之,教育无公民:教育部不把校长当公民,校长不把教师当公民,教师不把学生当公民。公民教育的缺失,是“党化教育”的后果。教育不是把培养公民放在首要位置上,而是把“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放在首位,违背了教育与人才成长的规律。因为,社会需要各种人才,既包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也包含不想参加党组织的,不想成为国家公务员的。学生都在成长中。也许今天不爱这个党,明天就爱上了,这是他选择的权利,也是政党自由平等竞争的生命力;也许他哪个党都不爱,但是他爱这个祖国,爱这个国家,爱与他父母一样的普通普通的人,有这条底线就够了。在中国广西执教的外国志愿者卢安克,不仅是本国需要的人才,也是中国需要的人才。毫无疑问,单单把教育当做培养某个政党的接班人,这个教育目标不能说全错,至少很偏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毫无疑问,教育是人学,是公民之学。舍此,无它。

第三篇: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演讲时间:2016-1-16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开讲啦》第165期

的励志演讲稿

我今天想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我在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首先我就是要做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有我们自己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是从无生物到有生物,无核到有核,单细胞到多细胞,多细胞到整个个体。当然有简单一些的个体,有复杂的个体,有植物、微生物、动物。我们最感兴趣的动物里面,也就是从低等的小小的虫子到更高等的,一直到有脊椎类、哺乳类、灵长类,最后走到了智人。而在智人里面,还有从猿到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步走过来的。所谓的北京猿人不是我们任何在座人的祖先。我们现在智人主要是来自于东非,他们从东非迁徙到欧洲,从印度次大陆南下到东南亚,从中国的南部迁向中国的北部,逐渐就要变成各地的人,最后变成我们自己。演化到最高的形式我自己的时候,我就觉得能够有我这样一个人在世界上是很神奇的事情。那么既然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不仅有整个生物的进化,而且包括家族的传承,那你就会很珍惜。这个意思就是说“我要跟其他的生物,包括高等的动物要有所差别”。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是动物,所以也有个体生存、种系繁衍的需求,也得需要食物、住房、求偶,但是我们不能这几样东西做得跟动物一模一样。所谓你们这一代才流行,我们那一代没听过的“高富帅”“白富美”,在我耳朵里面听得特别难听。我认为这六个字把人完全当成动物在肉市上做交易,这是很悲惨的事情。我们跟动物最大的差别是我们具有人的特性的大脑,大脑让我们有高级的认知,让我们有文明的社会,为我们带来今天日新月异的世界。所以只要你用大脑做一些值得进化,为你带来的高级认知,这样用大脑的生活才是做人的生活。所以做人用脑,这是我认为的基本点。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第一个角度是从生物的角度,做人。第二个角度是从个体的角度,做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人,包括对于我来说做有趣的科学家,我觉得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科学是对真理的追求、对自然的好奇。所以如果没有大脑,自己觉得自己要有趣,科学可能不会诞生。在和平时代你愿意做哪个行业都可以,你甚至学律师也可以,做主持人也可以,也没有什么可耻的。做科学也是不需要谁献身的,你愿做你喜欢就做,不愿意做,做别的事情。

科学是一个很好玩的事情,科学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我在北大做的研究里,曾经做过一个基因变化以后就影响睡眠。这是果蝇的脑袋,你可以看见一个荧光蛋白是由我们有特定的基因表达,可以看到这个基因在哪个地方,在哪个区域起作用。其中有些基因我们发现如果改变它以后,可以让果蝇不睡觉,还有一些基因我们改变以后让果蝇睡觉睡得特别多,还有一些基因我们改变以后,它白天睡觉晚上玩。我们还做过老鼠的研究,把老鼠的一些基因变掉以后,这个老鼠跟谁睡觉就出现问题。这个当然不是睡眠问题,这是性偏好的问题。我实验室最近还做猴子的研究。这是一个小猴子,这个小猴子和其他小猴子是不一样的。不一样不是在外面是在里面,我们改变了它的一个基因,基因改变以后就发现它对母亲的爱就要减少。我们通过改变基因以后,知道哪些基因使得其他的猴子会爱它的妈。所以我们是通过异常来了解正常。这些实验好玩得很,这些动物的外观和细胞基因表达都是很漂亮的。除了作为一个职业,做科学研究要做有趣的。我自己在学校一直是讲课,我讲本科生的课,我也讲研究生的课,我也是希望让我们的同学觉得科学里面有一些非常好玩,非常优雅、非常激动人心的工作。除了做研究工作教学以外,我自己也喜欢读书,有时候忍不住跟别人分享,就像小学生出黑板报一样,我们最近几个大人也想出黑板报,然后找不到黑板,干脆出了微信公众号。我们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对智力、对知识的欣赏和享受与更多的人分享。我们还是觉得好玩是一个很大的目标。所以除去做好玩的科学,教好玩的课程,到读好玩的书和出好玩的微信公号,我觉得我很喜欢做一个有趣的人。

从社会角度当然得考虑要做有意义的人。做有意义的事情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是一个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可能还是更大的问题,因为我们是和平时代的中国人。九年前回北大,我坚决拒绝任何人给我戴上“爱国”的帽子。我认为爱国只能用来描述,1940年代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进行过博士后工作,回到战争中的重庆工作的张昌绍教授。他是药理学家,他在战争期间在可以留在国外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下,决定回到祖国,这叫爱国。有他这样的科学家从西方引进我国所缺乏的科学传统和当时的现代科学。才有1960年代后期到1970年代初期,屠呦呦和其他科学家在中国做的研究。他们做的研究从中药青蒿获得化学单体抗疟药青蒿素。他们的研究结果造福于中国,造福于人类,所以他们当然是有意义的工作,他们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

我这一代,特别是像我自己这样的人,不仅对于爱国完全没有资格标榜,而且我很担心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意义不大,甚至没有意义。所以我经常想提醒自己,希望我的研究有些时候不仅是看哪个老鼠跟哪个老鼠交配,而且甚至对于我们其他的学术,或者应用也许有时候有意义。这种意义可能是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基因,一个细胞如何控制睡眠,如何控制各种社交活动。也可以希望偶尔说不定我们发现一个药物,可以让人的时差可以倒过来。我说这句话还不是笑话,我们实验室最近有一个研究生,他用细胞做的实验,人体的细胞放在培养的时候,他丢一个药上去。那个细胞就改了九个小时的时差,我现在热切地等着他,是不是在动物身上,在人体有作用,除了在细胞上有作用以外。像这样的有可能对人类有用处的,偶尔我也悄悄地做一做,会希望自己有一部分工作能够有意义。可以是科研工作有意义,也可以是教学,万一自己做得有限,我的教学做得很投入,希望有一批学生他们以后做的工作做得很好。这样的话组织一个有机的,我自己认为是做人,做有趣的人和做有意义的人。谢谢大家。

第四篇:“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主题会议

发言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志:

很高兴能坐在这里,与各位共同探讨一项事关教育根本的重大课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习总书记最近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教育命题。看过习总书记的讲话以后,我一直在自觉地学习,试图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新时代教育思想。

下面,联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实际,谈谈我个人的理解和感悟。

在讲话中,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学校,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真正办好教育,才能真正办好学校,才能真正搞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关于“为谁培养人”

作为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平时的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学会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社会,让他们深刻领悟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引导全体教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我们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要把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以难以逆转的影响,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二、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

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这四点,是习总书记针对高校青年学生提出的要求。具体到我们小学的实际工作,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通过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切实认识到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教育学生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充满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我们要培养学生求真。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我们要教育学生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将来更好地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三、关于“怎样培养人”。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这已成为全社会人们的共识。习总书记就如何做一名好教师提出了四点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新时代,在新形势下,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这些对我们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建设好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我们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到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作为一位基层教育管理者及工作者,我们应该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当作自己潜心探讨,并努力践行的教育课题,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牢记这一使命担当,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教育第一线的奋斗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力求以实际工作成果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

第五篇:幼儿园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PYP学生的培养目标(Profile)  Inquirers 会探究的人  Thinkers 会思考的人

 Communicators 善于交流的人  Risk-takers 敢于冒险的人

 Knowledgeable 有渊博知识的人  Principled 有原则性的人  Caring 有爱心的人

 Open-minded 心胸宽广的人  Well-balanced 全面发展的人  Reflective 会感悟的人

上一篇:教研室副主任述职报告下一篇:教育强镇复评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