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2022-07-07

第一篇: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家校共育的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概念,不过仍未形成确切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词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与之相关的词还有“education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教师配合)、“parent involvement”(家长参与)等。

在儿童入学之前,几乎所有家长都有家庭教育的意识。但是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有的家长便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教师,甚至交给了社会。这是不理智的,也是没用的,是无法挽回的。

国外对于家校共育的研究进行的很早,而我国在九十年代开始认识这个问题。教育研究者马忠虎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上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这样一来,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一观点,慢调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变了我国教育界以往一直认为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家庭对其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

人的成长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体。英国教育家克拉克尤其重视家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家庭,家庭为一切目的而存在,是有最强烈的情感生活。同时家庭是我们称作道德心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的制定者。其次是学校,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传达家庭不适宜传达的思想,即抽象、正义的思想。学生在学校中是唯一与同辈或上级没有特殊钟爱纽带的人,有他被配给的有其权利和义务的位置。再次是行为或职业。作为社会组织,他们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做出了贡献。”

实际上家校共育的活动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Williams)研究发现, 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 ,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 M·R·Langenbrunner) 和索恩伯格( K·R·Thornbury) 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

首先是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孩子教育是家长参与的传统模式,也最常见,往往受到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偏爱。家长也一般会在活动中感到轻松自在,其角色作用不会受到别人的威胁。这类参与的具体方式有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个别家长约见等。家校双方的交流是这些活动的主要特色,参与目的主要是学校得到家长对其孩子教育的支持,家长在活动中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

接着是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自愿参与的活动范围很广,自愿参与者也不仅仅限于在校学生的家长,可以是其他一些与学校没有家庭联系却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的家长, 关注的已不仅只是他自己孩子的教育,学校整体教育事务也已成了他关注的一个部分。但是,以这种身份进行的参与活动对家庭和学校都有较高的要求。家长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甚至是某方面的专家,要有更积极的参与欲望;教师或其他专职人员须有较强的组织才能和合作技能。

除此之外还有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应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部环节,即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美国学者赫斯(K·D·Hess)认为,家长参与决策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人们对没有参与制定的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缺乏责任感。其次,整理信息、决策、推行的过程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家长、学校相互学习,有益于改进管理技能;再次,家长最了解其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也一般最了解孩子的个人情况,因此,必须干预其孩子教育过程的规划。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可以不仅限于某个学校,其范围可以扩大到地方、甚至国家的教育行政机构,以影响整个教育体制的管理和运行。

然而对合作活动中家长角色的一种新的观点是把家长视为学校教育者的伙伴。这意味着家长在其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伙伴关系。隆巴那认为,要建立伙伴关系就必须认识到家长有能力向学校提供帮助 ,认识到家校之间信息的交流和相互支持是一种共同受益的过程。家校合作也只有以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才能达到其理想的目的。

对于家校共育的实践,早在九十年代就有了报道。盱眙二中借鉴企事业单位管理经营中签订“共包合同”的措施,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协调,学生表现又极差的家长签订“共包合同”。使家校教育的结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虽然实践的时间很久,但在我国现阶段,家校合作还处于探索和初级阶段。从有关调查可见,我国的家长与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家长与教师之间还存在相互推诿教育责任、共育意识不强的现象;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缺乏信息沟通和交流的现状。此外,我国在教育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管理权力集权化,家长的权利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等。再有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及师资培训等的课程中,缺乏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得教师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技巧主动开展家校合作活动。

而家长教育意识不强带来的结果也是有着不少现实例子。我本人班上有位非常调皮的同学,时常中午不回家看其他同学玩游戏,学习态度也很不认真。后来发现家长也并没有很好的教育意识,很多需要家长签字的作业,家长看都不看只是随便签了。这样放纵无所谓的态度,让学生也没有了学习的良好习惯。

还有一类问题是这样的,很多家长也很想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之中,但是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在家庭英语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是非常迫切的,这种迫切类似于“揠苗助长”,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目的,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则不太关心,这种病态式、一蹴而就式家庭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家长热衷于参考书购买热,热衷于大量额外作业的布置,热衷于家教的聘请,热衷于替学生报各种补习班等,这就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家庭教学模块中,家长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在学校教育模块中,老师是学习的辅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式的学习。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体系的健全是非常必要的,从而配合好学校教学的步伐,进行良好的家校协同教育环境的营造,保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性,该模块的开展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家校教育平台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为了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继续巩固学校的教育效果,对孩子进行持续教育,家长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这就需要家长多向学校以及教师交流教育的方法手段,甚至是开办家长学校,有时也是必要的。而且,相对与学校,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是深入许多的,能完全针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辅助。这是学校教育难以做到的方面。

基于这些,可以看出家校共育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首先家校共育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和谐的家校共育关系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家校联系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最后家校共育关系可以使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促进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第二篇: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

《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下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家庭的重要教育功能,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探索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在品德、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马卡连柯说“从最广义的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着儿童,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老师占首要的地位”。可见,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和基础。它早于学校教育,更早也更直接的影响着孩子,决定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父母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的隐性教育,是人类行为举止在孩子心中的刻画。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而老师是学生能否接受科学的、领先的教育的关键。正如我前面说的那样,“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由此,探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

1 对于新时期的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提高老师和家长的素质,从而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最终促进学生在品德和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

本选题研究的侧重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实践中研究,以学校的家校共育实践为平台进行发展、创新;其二,从对案例的研究出发,站在理论的高度,探索新时期我国家校共育的内涵、特点和实践模式,获得具有推广性的普适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通过培训、讲座、交流活动等对家长建设良好的家庭教育进行方法指导。

2、 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方式,积极开展家校共创活动,使家校教育协调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3.、就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式进行探讨,并形成指导学习材料。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现状调研。一方面通过家长的调查,了解家长对孩子做事态度以及影响孩子做事态度的家庭教育因素分析。另一方面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和困惑的调查和研究。 2. 家长参与作用的积极开发

(1)发挥家委会作用。建立家长委员会管理章程和运行机制,充分

2 开发家长这一有效教育资源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等将学校和家长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家长委员会在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正面引导家长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中发挥大的作用。

(2)成立家长教师会,通过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和程序,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反馈和改进,班主任家庭教育课程化等,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制定切合学生以及各自家庭实际的指导方案并付诸于实践,做到定期交流、经常反思校内外习惯养成情况,形成教育合力。

3、制定学生“家校联系卡”,通过“家校联系卡”中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导航。教师根据学生“家校联系卡”资料反馈来制定学生行为改进指导方法,并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行为改进指导方法。

4、学校对家庭教育实行动态跟踪指导,并进行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实践研究。

5、构建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教育立体网络。

三、实施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

行动研究法。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出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解释性的理解。行动研究法的特点之一是边行动边研究,在行动中可以并且应该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行动。要根据反

3 馈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估。通过“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这一个四个循环阶段来深化对家校共育的认识。 通过研究典型的家校(园)共育案例,从中探索家校(园)共育的一般规律与共性问题,从而探索新的家校共育的科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组建研究小组。

(2)建立课题组,明确课题分工,收集课题资料。 (3)设计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1)对国内外现代家庭教育的指导的实施现状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2)对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和困惑进行调查和研究。

(3)探索学校、班主任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和方法的实践研究,收集师生中与此研究相关案例资料。

(4)把家庭教育指导资料系列化,形成校本家庭教育指导教材。 3.总结阶段:

(1) 邀请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 (2)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申报评审。

五、预期成果

1. 家校(园)共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 2.家校(园)共育的案例集

六、条件保障

1对该课题已进行了前期的准备和探索,并对课题的继续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2、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良好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好孩子,好父母》 卢勤

《发现母亲》 王东华

《家教现场——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柯云路

《教育与社会》,吴铎、张人杰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

1、《创新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编,2010年版

2、《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缪兴秀著,2009年出版第12期

3、《中国教育实验与改革》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4、《浙江教学研究》2011年第3期

5、《中学数学教学教育研究》2010年1期

第三篇:家校共育 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宝贝和希望,但更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如何进行学校共建,作为家长我有几点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好榜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理想情操、价值追求、志趣爱好、个性修养、行为习惯、意志品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现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掌中宝,但是我从来不溺爱孩子,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习惯,课余的时间,洗洗碗,打扫打扫卫生,刚开始孩子不愿意做,但是我陪着他一起做,时间一长就慢慢习惯,不仅感受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须,更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辛劳。我的孩子成绩不是太好,但我总是以鼓励为主,与他一起分析原因,探讨解决办法,忘记过去失败,迎接下一次的成功。

互动先行,与老师畅通联系

要把孩子教育好,只有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避免形成教育真空,使孩子在学校在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不管工作有多忙,我都关心孩子的教育,参加家长会,与老师畅通联系。我的小孩有好动症,上课的时候既不能专心听课,还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我总是很闹心,担心老师和其他同学疏离他、排斥他,导致童年生活阴影,影响孩子的一生。为此,我找到班主任,倾诉我的担忧,老师非常理解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是过于好动需要适时的矫正,于是就采取合作的方式。在学校,由老师关注着,课堂上多提问孩子,扭转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利用老师的方法,我在家里也经常让孩子做一些益于安静宁神的事,比如一起听音乐。几个月后,我发现孩子好动症状大大减轻,但仍不失活泼,成绩也慢慢上来了。

互帮互助,让孩子学会合作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合作化的社会,一个人再有才华,再有能力也需要与他人合作。小孩需要培养合作精神,一个简单的游戏,一次短途的游戏,一次周末的大扫除,都体现着合作精神。我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要帮助同学,要有爱对待他人。如果在家庭教育中教会了孩子懂得分享,在学校中也就自然关爱同学。如果在学校中得到别人的帮助,得到了大家的爱,尽管有些家庭不是很顺利,他心中也能充满爱,也能健康成长。

有人说,教育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活,不管是家庭、学校,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更好的成长,唯有通力合作,家校共育,才能为孩子撑起一片蓝色的天。

第四篇:《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典型材料

为贯彻国家和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下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家庭的重要教育功能,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探索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在品德、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我校响应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提出《家校(园)共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在本校范围内开展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的探索与实验。特制定实验的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马卡连柯说“从最广义的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着儿童,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老师占首要的地位”。可见,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和基础。它早于学校教育,更早也更直接的影响着孩子,决定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父母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的隐性教育,是人类行为举止在孩子心中的刻画。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而老师是学生能否接受科学的、领先的教育的关键。正如我前面说的那样,“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由此,探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对于新时期的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提高老师和家长的素质,从而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最终促进学生在品德和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

本选题研究的侧重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实践中研究,以学校的家校共育实践为平台进行发展、创新;其二,从对案例的研究出发,站在理论的高度,探索新时期我国家校共育的内涵、特点和实践模式,获得具有推广性的普适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通过培训、讲座、交流活动等对家长建设良好的家庭教育进行方法指导。

2、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方式,积极开展家校共创活动,使家校教育协调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3.、就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式进行探讨,并形成指导学习材料。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现状调研。一方面通过家长的调查,了解家长对孩子做事态度以及影响孩子做事态度的家庭教育因素分析。另一方面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和困惑的调查和研究。 2.家长参与作用的积极开发

(1)发挥家委会作用。建立家长委员会管理章程和运行机制,充分开发家长这一有效教育资源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利用家长委员会将学校和家长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家长委员会在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正面引导家长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中发挥大的作用。 (2)成立家长教师会,通过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和程序,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反馈和改进,班主任家庭教育课程化等,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制定切合学生以及各自家庭实际的指导方案并付诸于实践,做到定期交流、经常反思校内外习惯养成情况,形成教育合力。

3、制定学生“家校联系卡”,通过“家校联系卡”中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导航。教师根据学生“家校联系卡”资料反馈来制定学生行为改进指导方法,并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行为改进指导方法。

4、学校对家庭教育实行动态跟踪指导,并进行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实践研究。

5、构建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教育立体网络。

三、实施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

行动研究法。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出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解释性的理解。行动研究法的特点之一是边行动边研究,在行动中可以并且应该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行动。要根据反馈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估。通过“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这一个四个循环阶段来深化对家校共育的认识。

个案法。通过研究典型的家校(园)共育案例,从中探索家校(园)共育的一般规律与共性问题,从而探索新的家校共育的科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组建研究小组。

(2)建立课题组,明确课题分工,收集课题资料。 (3)设计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1)对国内外现代家庭教育的指导的实施现状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2)对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和困惑进行调查和研究。 (3)探索学校、班主任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和方法的实践研究,收集师生中与此研究相关案例资料。

(4)把家庭教育指导资料系列化,形成校本家庭教育指导教材。 3.总结阶段:

(1)邀请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 (2)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申报评审。

五、预期成果 1.家校(园)共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 2.家校(园)共育的案例集

六、条件保障

1、本小组成员从事少先队及德育工作有多年,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水平,富有创新精神,并有一定的科研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同时对该课题已进行了前期的准备和探索,并对课题的继续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2、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第五篇:家校共育文化培育的实践与探索

广元市利州区杨家浩小学杨文孝

【摘要】家校共育是一个老话题,如何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家校关系,构建家

校共育“合力”,着力培育家校共育文化,势在必行,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前行,

建立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务求实效。

【关键词】家校关系;家校共育;合力;文化;实践;思考

广元市利州区杨家浩小学位于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学校大部分

家长都在城区务工或做生意,还有一部分家长常年外出务工;家长忙

于挣钱,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但因又处于城郊结合部,各种信息相

对畅通,一直以来对学校工作主要滞留在指责的层面上,没有很好地

支持学校工作和关心子女的学习,形成了家校关系的不和谐、家长缺

乏管理和教育孩子的能力以及部分学生外流的现象。如何更好地促进

家校共育,构建新形势下的和谐家校关系,摆在了学校工作的首要位臵。近年来,学校着力改善和培育和谐的家校关系,构建符合学

校自己特色的家校共育文化,形成了家校共育“合力”,收到一定的

效果,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充分认可。

一、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家校关系

1、当今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都发生

了深刻地变化,对于我校所处的地理位臵的家长尤为突出。因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重新审视和认识当前的家校关系显得尤为

迫切。

2、在当前的教育新形势下,社会、家庭、学校都面临着如何适

应新的教育发展要求的问题,传统的家校关系往往是单向的,如遇到问题,教师把家长叫到学校,守着家长训斥一顿;有时,在孩子管理和教育上,家长感到无措,有时甚至和教师大吵一架,闹得家校关系非常紧张。

3、在学校管理方面,传统的家校管理模式:学校是主动者,家长是被动者,一旦出现问题,双方才走在一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功能作用微乎其微,显得那样被动,矛盾重重,没有很好的形成“合力”。

4、在家长的认识方面,传统的家校关系往往是家长单方面向老师和学校提要求,有时因一点小误会就大加指责学校和老师,造成家长单方面认为是学校和老师的问题,导致家长对老师和学校的不信任。

二、构建家校共育“合力”,着力培育家校共育文化,真正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家校共育,重在“合力”上下工夫。必须摒弃传统家校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家长也是学校教育的优秀资源。必须让这些资源在学校管理和教育中加以充分利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真正地变成1加1大于2的效应。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建立家长委员会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育人体系的重要支柱,更是构建家校“合力”的有效组织形式。我们通过村组推荐、教师摸底了解情况,广泛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

会。同时讨论并制定了家长委员会三项基本职能:一是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二是参与学校教育教学;三是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实行定期召开家长委员座谈会,了解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一些社会敏感问题的做法,解答孩子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二)开展了每年两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

针对学校和家长的实际,拟定了每年举办两次 “家长开放日”活动:每年秋季为亲子活动,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受亲情,接受教育和熏陶。如亲子诵读、感恩活动等;每年春季为家长听课、评课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现场聆听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观察子女在课堂上的表现。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开展,让家长走进孩子的生话,走进孩子的课堂,真切地感受孩子的思想和学习表现。

(三)建立了定期或不定期家长测评教师工作的新机制。

从2011年春季起,我们就探索建立了家长定期或不定期测评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评价监督机制。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测评重在教师平时的态度、责任心、与家长的联系等方面。该机制的建立既发挥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为教师的工作建立了社会监督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家校“合力”的形成,收到实在的效果。刚开始家长有些担心,害怕自己的测评会得罪老师,当然教师也有一定的意见,总认为家长对他们的评价不全面。通过测评,收到了双赢的效果。家长因为要评价教师的工作,所以主动与教师联系得多,和老师

配合得很好;教师因为要接受家长的测评,工作主动性就更强了,责任心和态度有了明显的改观。这样家长和老师之间再也不会因为一些小事产生误会或闹矛盾了,家校关系显得就更加和谐了。

(四)开展了家长教育活动,提升了家长家庭教育水平。

家长需要教育,更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家校共育“合力”,需要搭建平台让家长接受教育,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我们先后聘请了利州区希望社工服务中心的专职人员和家庭教育专家余永红和韩丽教授等到学校做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对家长的触动很大,不但转变了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而且也转变了他们的教育观念,家长希望这样的活动今后继续开展,让他们能更多的接受教育。同时各班也必须开好常规的家长会,注重与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在相互交流中使认识和意识都得到提高。要求一次一个主题,解决一至两个问题,注重实际效果。

(五)建立家校联系的长效机制,拉近了家校的距离,拓展了家校共育的新天地。

1、开展“电话家访”,督促家长关注并关心学生情况,要求每周每生至少联系一次,做到“真情真诚、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自信鼓励”,这是对教师电话家访的最起码要求。

2、坚持重点或特殊学生上门家访制度,做到访前有目的,访中有记录,访后有跟踪,达到家访的实际效果。

3、坚持每月发放一次家校联谊卡,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的重点、孩子的在校表现。

4、印发了“我成长、我收获、我快乐”学生成长手册,便于家校沟通。

5、创造性地召开家校联谊会,让孩子在家校联谊会上进行表演展示,增进学校与家长的友谊。

6、开展“大家访”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全校教师走村入户,深入所有家长和部分村民的家中征求意见,交流子女的教育情况,宣传教育政策。

三、构建家校共育“合力”,培育家校共育文化的几点成效。

1、建立了新形势下的家校共育关系,基本形成了家校共育“合力”。切实加强了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建立了积极的合作关系,及时化解了矛盾。近几年来,学校无一例家长上访案件,在每学期开展的满意度测评中,满意度均达到98%以上,将“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服务理念,扎实地落实到学校工作中去。

2、建立了新形势下的家校共育关系,有力地加强了学校、教师、家长的联系。家长也从学校的教育中感受到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必须转变的观念和思想,改变了陈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了基础。

3、建立了新形势下的家校共育关系,教师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在家中的信息,并及时给予帮助、梳理和沟通。在教师眼中的一个个学生,变成了一个个“孩子”,角度的转变,促使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不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孩子只要努力了,都是好孩子,孩子的个性更加张扬,信心更加十足,学习劲头更大,成绩普遍提升。

4、建立了新形势下的家校共育关系,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学校从家长和村委会的交流中,改进了许多不合理的制度,接纳了他们许多合理化的建议,使学校的管理更规范、科学,管理效益不断提升。

(作者:杨文孝广元市利州区河西办事处杨家浩小学)628000

上一篇:即兴评述可选题目下一篇:教学工作计划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