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案设计

2022-06-28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母的心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父母的心教案设计

《父母的心》教案

父母的心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2.感受浓浓的爱心下面笼罩着的淡淡的哀怨。

3. 欣赏文学作品,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由一波三折的故事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个人的家里,所以创造了父母。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地方,他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他;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地方,叫做“家”,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父母又有一颗怎样的心呢?

出示课题:父母的心

二、 简介作者生平: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出示投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创设情境:请你带着你的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去朗读课文,从中体会父母的另一颗心,也许你会发现原来父母的爱是那样的无私与高尚。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章的精彩之处。 学习小组间讨论下列问题:

①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可文中的父母却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走,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贫穷、多子还有爱等原因。)

②他们既然把孩子送出了,最后又把孩子要回来,这源自于什么? (明确:简单的说是太爱孩子了,舍不得孩子离开。) ③课文围绕送与不送,写了这对夫妇作出了哪几种决定呢? 老师归纳板书:送长子

换女儿 换次子

要女儿

四种决定,形成了四次波折,使得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板书:(一波三折)

3. 你能体会课文中父母的心吗?请写出你的看法。 提示:父母的心是 。 (参考答案:父母的心是纯洁的、无私的、崇高的、伟大的„„)

四、再读课文,探究交流

1. 课文的情节是一波三折的,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是一波三折的。下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父母每次做出决定的理由。

(送长子:对方条件优越; 换次子:长子是接班人; 换女儿:老二和去世的 婆婆一模一样;

要女儿:女儿太小,舍不得)

这些理由哪个最为感人?(最后一个)大家一起来把最后一条理由读一读,这句话道出天下父母的共同心声,也就是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浓浓的爱心。 2.一边是优越的条件,一边是难以割舍的爱子之情,到底是送还是不送,这对父母的内心在作着痛苦的挣扎,小说对此并没有着意描写。请你想像这两口子内心的挣扎,会说什么话,会有怎样的神情动作。从下面提供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各个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并选两位代表演绎出来。

A、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B、送走长子时。 C、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D、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E、要回女儿时。

任选两个小组做代表表演,老师和同学加以点评。

3. 分别以四个孩子的口吻,写出各自被送人的心理感受。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像。(小组讨论,时间3分钟)

五、拓展延伸

1. 同学们,其实啊,亲子之情是人类共同的感情,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哪位同学也来说说父母对我们的爱心故事吧!让同学和你一起分享父母那甜蜜的爱。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到父母之爱不是凭空的说教,其实平时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充满着爱意,这种爱像涓涓的流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馨和幸福。)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用自己的文笔来赞美这种爱,歌颂这种爱,如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结合你的亲身体会,把这种爱表达出来。

投影出示例句:

父爱是一座山,有山的伟大和崇高; 母爱是一种祝福,一切尽在不言中。

父母的爱是沙漠中的绿洲,因为它永远让儿女看到希望。

小组合作交流,将同学们的精彩创作作为一个栏目,出在本期的班级黑板报上。

3. 同学们说得多好呀,把这些内容连在一起就是一曲爱的赞歌。这一切都源于父母有一颗赤诚的爱子之心,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是否想过要回报父母呢,比如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对他们说一些话„„,请你来谈谈。

(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好好学习报答他们;多与父母沟通,多听取他们意见;关心父母,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父母做一件事,让他们感受孩子的爱;给父母写一封信„„)

六、结束语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小说中的主人公因为有了父母浓浓的爱心,他们一定能克服生活上的艰难险阻,健康而幸福地活着。同时也让我们祝愿普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平安渡春秋,让亲情永驻人间。

也希望大家把这种爱的感觉延续到课后,让我们以笔传情。

七、布置作业

请以“感悟亲情”为话题写一个片段,要有真情实感。

八、板书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送长子

换女儿

(一波三折)

换次子

要女儿 (浓浓的爱心 淡淡的哀愁)

第二篇:《父母的心》教案

常州北郊中学 荆 波

教学目标:

1、能体会课文中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能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教学重点:体验和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我们来作个调查:知道爸妈生日的同学请举手。(指名学生说说父母的生日)知道爸妈生日并给爸妈庆祝过生日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回答)

看来,父母在我们心中有可能不是第一位,可恰恰相反,孩子在父母的心中却永远是第一位的:下雨时,总能见到父母送伞的身影,生病时,总能见到父母担忧的神情,生日时,仍能见到父母发自内心的会心一笑。那么,我们今天就跟随川端康成一起来走近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心。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110页。

二、新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准备回答两个问题: ①、请用简要的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②、你觉得这对父母可恶吗?他们居然要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货物一样卖掉。说说理由。 (建议大家朗读)

准备好了吗?荆老师注意到刚才朗读的过程中这个词有个别同学读得不很准确:褴褛 谁能告诉我它怎么读?学生读

相信通过刚才的朗读、思考,每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在就请大家发表观点。

答案:①、 本文写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

请2—3人发言,比比谁更简洁。

提问:其他同学怎么样?有没有比他更简洁的?

②、(不可恶。

A、他们地位低下。一家六口,生活艰难,把孩子送出去,是现实所迫。 B、富人家条件好,孩子去了能过上好日子,也会减轻家里的负担。 C、他们最终还是把孩子要回来了。 因此,这对父母并不可恶。) 过度:这对父母不但不可恶,而且在内心深处痛苦地挣扎着,他们所作的一切源于对孩子的爱。而这种真挚的感情已经被川端康成用文字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些文字还原成真挚的感情。

2、再读体验: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细细品味,边读边圈点勾画,思考两个问题:

①他们既然把孩子送出了,为何最后又把孩子要回来? ②文中哪个画面最使你感动?请简述理由。

(可从神态、语言、动作入手,抓关键字词等方面分析)

A、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B、送走长子时。

C、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D、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E、要回女儿时。

答案:①、虽然理智告诉他们可以送出孩子,但这种理智经不起时间和感情的折磨,理性决策经不起感情的考验。爱子之心使他们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不得已,她们又向贵妇人要回了孩子。

3、三读感悟:

过度:文中的父母忍受不了与孩子的骨肉分离,最终把孩子要回了,那么,这一家人今后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四人小组讨论,时间3分钟)

①、这一家六口今后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越多越好。

答案:学生可以想象:a、一家六口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翻了身,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b、一家六口到财主夫人的公司打工,由于工作出色,大儿子最终成了总经理家业的继承人。

C、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

D、生活艰苦、父母后悔没有送走孩子

E、贵夫人认这几个孩子为干女儿、干儿子,给父母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一部分保障

F、父母用100元开了一家小店,和贵夫人一家有生意上的往来——)

4、真情表白

过度:文中的父亲说:“宁愿和儿女饿死在一起,也不愿舍弃任何一个孩子”,这是一种爱的表现。那么,我们自己的父母呢?她们又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呢?

①、荆老师课前采访了一位嘉宾母亲,对自己的儿子期望很高,儿子犯错,她经常会责备儿子,那么,她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首先让我们来听听这位母亲的心里话。打出采访视频。 你是如何看待视频中妈妈的?

3位学生发言

对,虽然儿子身上有许多缺点,但他在父母的心中永远是最好的。生活中父母之爱的表现虽是朴实的,平凡的,但值得在记忆中永远珍藏。 ②、学了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看了视频中的母亲,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父母是多么地爱孩子,那么,今天晚上回到家里你将如何向你的父母表白?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行动。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结束后挑选一位代表展示你们的成果。(时间3分钟)

(学生用诗歌、歌曲、及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好好学习报答他们

多与父母沟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 关心父母,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帮父母做一件事,让他们感受孩子的爱

给父母写一封信„)

5、同学们说得多好啊,把这些内容连在一起就是一曲爱的赞歌。这一切一切的爱都源于父母有一颗赤诚的晶莹透亮的爱子之心,荆老师现在把这爱的赞歌浓缩成一句话:父母之爱如暖阳 无私奉献给大地

来作结。 并把它赠送给在座各位的爸爸妈妈。

三、作业

1、请展开你的想象,选择一种结局进行续写。

2、请同学们把自己内心的美好祝愿浓缩成一副对联,并发挥我们班的特色,用毛笔写就送给你挚爱的父母。

四、结束语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小说中的主人公因为有了父母浓浓的爱心,他们一定能克服生活上的艰难险阻,健康而幸福地活着。同时也让我们祝愿普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平安渡春秋,让亲情永驻人间。

也希望大家把这种爱的感觉延续到课后,让我们以笔传情。

第三篇:父母的心教案

母亲的心

一、提纲导学:——起始环节

1、激趣引入:

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他,这个地方,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小说——《父母的心》,让我们感受一下父母这颗伟大、博爱的心。

2、认识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

3、明确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生字词

(2).学习本文采用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3).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的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并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4、出示导纲 知识性问题: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用一句话归纳课文。并圈点批注出生字。

1、濑(lài)

佣(yōng)

酬(chóu)

舱(cāng)

褴褛(lánlǚ)

2、本文叙述一对父母因贫穷想送孩子最终没有送出去的故事。 探究性问题:

1、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复述一下故事是如何发生的?

2、那么当知道财主夫人想要一个孩子,而且面对那么丰厚的条件时,这个父亲回去以后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你会如何抉择?请说出你的理由。

3、你认为父亲和母亲所找的这些不送孩子理由是真正的理由吗?

5、自学解疑

二、合作互动——中心环节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

1、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1—5自然段,看完以后我想请一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复述一下故事是如何发生的?

生:一个贵妇人与一个家境困顿的父亲在一艘轮船上相遇,妇人有钱却没孩子,而这个父亲有四个孩子却没钱养活,于是妇人想向这个父亲要一个孩子,不仅可以继承家里的一切财产,而且还可以得到一百元的酬谢.

2、师:那么当知道财主夫人想要一个孩子,而且面对那么丰厚的条件时,这个父亲回去以后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你会如何抉择?请说出你的理由。

生1:我想我会送那个没断奶的孩子,因为他最小,没有劳动能力,是家里的负担,而且他没有对亲生父母的记忆,这样对他的人生伤害是最小的。

生2:我想我会送大儿子,因为他年龄最大,比较懂事,他会理解父母的苦心,不会埋怨自己的父母,而且送出去比较放心。

生3:我想会送老二吧,因为大儿子是家里的接班人,再说过几年就能帮父母挣钱养家了 生4:要是我就送小女儿,因为她太小,又干不了活。

生5:要是我一个也不会送,因为手心手背都是肉,送哪一个都是撕心裂肺的,送哪一个都难受。

师: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并且理由也很充分。让我们看看故事中的父亲是如何做的。(指生读

7、8自然段)

生:夫妻俩送来了长子。

师:难道大儿子就这样永远离开自己的亲生父母了吗?(指生读

9、10自然段) 生:孩子的父亲又送来了二儿子,说大儿子是家里的接班人,而且按次序也不该是老大。 师:父亲果真就这样把二儿子送给别人了,走了吗?(指生读

11、12自然段) 生:母亲又把三女儿带来了,说二儿子长得像去世的婆婆,送走他,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样不好受,觉得对不起孩子他爸。

3、师:你认为父亲和母亲所找的这些理由是真正的理由吗? 生:不是理由,还是舍不得儿女找的借口。

师:既然舍不得,为什么还要送一个出去呢?那么父母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下面我们就来仔细体会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妻子的心理活动。)

1、 送走长子时:

2、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3、 用女儿换会次子时:

生1:送走长子时父母会这样想:儿啊,你最大,应该最懂事,你应该明白我们的苦心,千万不要怨恨我们啊,将来你有出息了,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了。

生2:送走次子时会这样想:孩子,你要明白啊,父母送走你是迫不得已啊,你大哥要承担家里的重担,要照顾下面的弟弟妹妹啊,别怪我们狠心,只要你过得比我们好,我们就放心了。

生3:送走女儿时会这样想:都说女儿是水做的,天生让人疼的,可你生下来却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当爹妈的心里有愧啊,只要你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当爹妈的哪怕心里再舍不得,也要让你去啊。

师:刚才大家说得多么动情感人啊,都能从父母的角度出发体谅和理解父母的心,那么送走小女儿后,一家六口就这样分别了吗?(指生分角色朗读13-17自然段)

生:父母最后一个也没送,一家六口又团聚了。

师:是啊,最后的结局是多么让人欣慰啊,我想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一句话了: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这是一个父亲的肺腑之言,也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声。父母对子女的一颗至真至诚的爱心也由此可见。

3、质疑解难

三、学生质疑:

文章一开始就写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的爱子之心,这样有什么好处?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替自己的孩子着想,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的爱子之心。

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有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四、导学归纳——中心环节

师:这篇文章讲述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一个送孩子没送出去的故事,为什么我们读的时候却感觉波澜起伏,感人至深呢? 生:情节曲折,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生:刻画细腻,用曲折的情节表现出了父母矛盾复杂的真实内心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父母对子女那份浓浓的爱,所以非常感人. 师: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能写出这么感人的浓浓亲情文章的人在生活中却际遇悲惨.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作者的生平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

孤独忧郁伴其一生. 师: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才有了对人间亲情更强烈的渴望,所以在作者的创作中总能体现浓浓的爱心和从心底里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哀愁. 本文风格:

1、一波三折

2、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五、拓展训练

1、师:同学们,父母之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古今往来,许多诗人、作家赞美这种爱,今天在课堂上我们又感受到了这种浓浓的爱。请结合你的亲身体会,把这种爱表达出。

请同学们思考,依据画线句子仿写) 父爱是铺路石,伴随我们一生,无怨无悔; 母爱是阳光,照耀我们一生,无忧无虑。

父母的爱是大海里的启明星,永远为儿女照亮前方。 生1:父爱是一盏明亮的灯,为远行的儿女带来光明; 母爱是一把大伞,为外出的儿女撑起晴空。

父母的爱是一根万能的针,能缝合儿女所有的伤口。 生2:父爱是金黄色的,让我们在灿烂的阳光下成长; 母爱是蓝色的,让我们在蔚蓝的天空遨游。 父母的爱是绿色的,让我们在绿荫下快乐地奔跑。 生3:父爱是一条河,连绵不断; 母爱是一朵云,温柔甜蜜。

父母的爱是甜美的甘露,滋润着大地,哺育着我们。

师:同学们说的多好啊,把这些句子连接起来就是一首爱的赞美诗。这一切的一切的爱都源于父母有一颗赤诚的、晶莹透亮的爱子之心。我们的父母这样深深地爱着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呢?

生1:父母过生日的时候为父母亲手做一顿饭,并准备一个卡片写上深情的祝福,告诉他们我爱他们。

生2: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好好学习报答他们。

生3:多与父母沟通,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有事多听他们的建议。 生4:父母互相吵架生气的时候,要想办法发挥自己润滑剂、连心桥的作用,比如自己悄悄地买一束花放在妈妈的梳妆台上,就说是爸爸送的。

生5:关心父母,做父母的知心朋友。

师: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小说中的一家人因为有了浓浓的爱心,他们一定能克服生活上的艰难险阻,健康而幸福地活着。同时也让我们祝愿普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平安渡春秋,让亲情永驻人间。也希望大家把这种爱的感觉延续到课后,让我们以笔传情。

2、假如你就是这三个孩子中的一位,若干年后,你们都已长大成人,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经历,面对已经风烛残年的父母,你想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在笔记本上。

3、生活中父母的哪些举动曾经令你十分动容,谈谈让你感动的瞬间吧!

六、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送长子

换次子

(一波三折)

换女儿

要女儿

浓浓的爱心

淡淡的哀愁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阅读,品味赏析了文中平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并且通过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掌握了小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的写作特点,而且也让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揣摩了文中父母的心理,体验了人间至爱亲情。再通过仿句练习,进一步体会父母对儿女赤诚的爱心,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第四篇:父母的心教案

父母的心

成娟

教材分析:《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颇具特色的一篇 文章,它是日本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 文章充分体现了小小说的写作特点: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结构严谨,而且也展示了作者的个人写作风格:浓浓的爱心,淡淡 的哀愁。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感受至爱亲情,理解父母的心,懂得关爱孝敬父母。

2、 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3、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学会珍惜至真至爱的亲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的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师问)有谁知道父母生日是哪一天? (生自由回答)师根据回答情况讲述

雨天,校门外聚集着手拿雨具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在父母眼中永远是第一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分国界,中国如此,日本也如此,今天让我们随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去感受他笔下的《父母的心》。

二、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与姐姐又相继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羽鹤》、《古都》。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中自杀。 http://baike.baidu.com/view/24071.htm

2、生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疑难字词,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本文主要讲了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交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送给贵夫人的故事。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生回顾小说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 http://baike.baidu.com/view/720078.htm

2、本文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是谁?介绍时采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1 贵夫人 穷人夫妇

采用了对比手法。

文中对贵夫人的描写是“风度极佳、引人注目、年纪四十左右,女佣和打杂的片刻不离左右”;对穷人的描写是“衣衫褴褛,那副寒酸相在人群中也十分显眼。他带着三个孩子,孩子的长相都很聪明可爱,但是身上的衣服却相当破旧”。作用是形成强烈的反差,为下文矛盾冲突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3、生再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情节 神态描写

体会心理

富人要求领养一个孩子(开端) 十分犹豫

送走长子

眼含热泪、难割难舍

次子换回长子

无精打采

女儿换回长子

失魂落魄

要回女儿(高潮)

痛哭失声

结局 一家团聚

4、孩子一换再换,父母的心情、表情也在发生着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变化呢?还有哪些是不变的

-------心,父母对孩子的心是不变的,正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的爱不变,才使得孩子一变再变。

四、重点体会“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1 师介绍川端康成作品的共同风格,并说明形成这种风格与他的父母早逝经历有关。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高潮部分,从贫穷父母的“痛哭失声”、“父亲的哭诉”、财主夫人的“悲伤”、“眼含热泪”中感悟隐含着的淡淡的哀怨。

3、故事本身具有伤感性与哀怨性

-----文章结尾写一家六口团聚,看似喜剧,但人们仍会为这一家六口担心:他们能否度过这艰难的岁月呢?他们会不会“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呢?”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一下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4、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淡淡的哀怨”。

五、课后小结:

1) 内容小结:一对穷夫妇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 人的事,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片崇高的心,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心理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

2) 方法归纳: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应切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具体的语言环境。

六、课外延伸:

请讲一些关于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七、作业:

1、继续读课文,体会“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http:///news/5908.htm

2、完成书后练习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日〕川端康成

主人公: 穷父母

↙ ↘

情节 神态描写

体会心理

富人要求领养一个孩子

十分犹豫

送走长子

眼含热泪、难割难舍

次子换回长子

无精打采

女儿换回长子

失魂落魄

要回女儿

痛哭失声

教后反思:

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堂的主宰者不 是教师 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 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

3

二、开发教育资源,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由感知向感悟过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 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 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 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 获。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 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

三、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1、引导学生通过 “如果文章开头就写贫穷夫妇拒绝财主夫人 的要求一个孩子也不送,好不好?”这一问题的讨论,体会文章构 思的精巧。

2、拓展延伸,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情 境,用一两句话说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让学生进一 步去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浓浓爱心。

3、仿写训练,口头小创作:父母的爱是……

4、在学生理解父母之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 能力,文中穷夫妇三次换送子女时的表现,各不相同,从眼含热泪 到无精打采,再到失魂落魄最后痛哭失声。思考:若有第四次换子 女,穷夫妇会有怎样的表现,又会怎样把孩子要回来让学生写下此 时此刻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进而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感恩父母。让学 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文章 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5、课堂练笔 让学生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学习能 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本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课堂上没有照顾到尽可能多的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了组 织、引导的作用,教师的点拨、倾听、矫正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 来。另外,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体验不同,对课文的理解 自然也不同,他们常有许多问题,需要质疑问难。教师在讲课时缺 少激情,教学内容设置过多时间紧张。 在今后的学教中, 我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 生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我会用汲取 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堂教学中。

第五篇:父母的心教案(091012)

七年级语文学案

《父母的心》学案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

教师寄语:没有比脚更高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努力吧,你能行! 课前热身:(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学们,加油!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1. 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陆续病帮,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水晶幻想》、《千羽鹤》等。作品风格是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2.背景资料

川端康成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川端康成作品的共同风格。

3.有关父母的名句: (1)、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 (2)、一父对于十子之至情,较十子对于一父之至情为深。(德国谚语) (3)、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西班牙谚语) (4)、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偏担长。(中国谚语) (5)、据说爱是下倾的,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胜于子女对父母的爱。(墨尔) (6)、乌鸦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英国谚语))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3.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试着自己导入,老师相信你们表现的更精彩)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褴褛( ) 吩咐( ) 酬谢( ) 失魂落魄( ) 妥( )

二、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吩付 风度极佳 痛哭失生 无精打彩 冷酷无情 如数俸还 2.给加粗词注音并解释这个词。

(1)无精打采( )________(2)衣衫褴褛( )________ 你认为还有哪些字词也很重要,请积累在下面: 四课堂探究:(给你机会,展示精彩)

1.在文章一开始,父母为什么较爽快地贵妇人的请求?

2.文章中写父母调换儿女时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4.本文的故事比较简单,但为什么却写的一波三折,又怎样表现人物特征的?

5.你如何看待父母亲调换孩子时的理由?它们真是父母亲的心里话吗?

四、巩固提升(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做的又好又快!)

1.《父母的心》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人,当代________家,他的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968年获________文学奖。(7分) 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这回是两口子一齐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

“怎么啦?”财主夫人赶忙问道。

“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两口子只说了这么一句就又哭了。问了几次,那男的才哭着说:“本来是不应该这么随便说话的。昨晚上我们两口子本来是商量好,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财主夫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也跟着悲伤起来,她含着眼泪说:“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

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1.“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为什么“难为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当爹妈的心是怎样的心?联系文章内容说说看。

3.“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一句中,“终于”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五、拓展练习

谈谈怎样对待父母?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11-18题。(25分)

溃散的黑暗 赵丽宏

①我的眼前闪动着一双乌黑的眼睛。在这双眼睛里,世界是一片无穷无尽的黑暗,然而它们执著地亮着,寻觅着旁人无法体会的光明。

②大约是10年前,记者吴斐告诉我,上海盲童学校有一个盲姑娘,叫杜琼,喜欢文学,喜欢朗诵散文和诗歌,很希望得到我的书。这样的要求是不能拒绝的。我把刚出版的散文诗集《人生遐思》寄给她时,心里纳闷: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怎么读书? ③不久,我就收到了杜琼的信。信很厚,是盲文,用针在厚厚的纸上刺出来,必须用手指来读,我当然读不懂。不过,信中附了她父亲的译文。她在信中告诉我:“我朗诵了你书中的很多作品,以后我把录音带送给你。”这是我收到的第一封盲文来信。

④她真的给我送来了录音带。那天,她由父亲陪着来到我家。如果事先不知道,我真看不出她是个盲人。那一双乌黑的眼睛,很神气地睁着,仿佛世上所有的光明都在她的视野里。她微笑着,用清脆悦耳的声音大声说话,客厅里回落着她的笑声。她告诉我,她准备把这本书翻译成盲文出版。她这么说,我报之一笑。我问她,将来毕业了,准备做什么,她想了想,答道:“我很想到广播电台做一个播音员。我看不见,但我能说,可以把心里想的都告诉别人。我想搞盲人教育,譬如,教育人学会用电脑,他她们能像明眼人一样面对生活。”她的这些想法使我惊讶,当时,电脑对大多数明眼人来说还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她竟然已经异想天开了。这是她的美好愿望,有愿望,总是好事情。对一个盲人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而眼前的这个盲姑娘,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这些兴趣,能不能将她引向理想的光明境地呢?

⑤我听了杜琼朗诵的录音。她的声音柔和甜美,热情洋溢,对散文和诗的意境有独特的感情,这声音里有一个中学生的天真烂漫,也有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对光明的憧憬,而这,决非一般的孩子所能表达。她的朗诵使我感动。

⑥过了半年,杜琼打电话告诉我,《人生遐思》已经由盲文出版社出版。这消息使我感到意外,也使我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不久,杜琼寄来了书。这是一本牛皮纸装订成的书,又大又厚,没有任何色彩,除了封面上几个黑字,其余全是用针刺出来的盲文。在我出版的很多书中,这是最厚重的一本,却也是惟一一本自己无法读懂的书。书的扉页上,杜琼用针刺了这样一行字:“愿您有更多的作品滋润盲孩子的心田。”我把这本收放在书架上,看到他就想起她热情洋溢的声音,想起她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想起一个盲孩子对我的期望。

⑦有时候,我很自然地会想像她的那个黑暗世界。在那个只有声音没有光亮和色彩的世界里,一个盲姑娘如何生活,如何思想?有一次,我问一个生性活泼、无忧无虑的小姑娘,她的年龄和杜琼相仿,和杜琼一样,她也有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不同的是,她的眼睛能从容地观赏世间的一切,她的视野里一片光明。我问她:“假如你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你会怎么样?”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宁可死!”我心头一震。杜琼就天天生活在我想像的黑暗世界中,而她活得如此充实。生活和命运,把人和人塑得那么不同。

⑧杜琼初中毕业了。她比同龄的孩子更早面临选择职业、选择谋生手段的难题。在这样的难题面前,浪漫的幻想只能让位给严峻的现实。她考进了一个医疗推拿班,她要用一双灵巧的手,驱除病人的伤痛。她常常打电话,告诉我她的学业在进展,有时候还忍不住把老师和病人对她的赞扬告诉我。我为她高兴。我想,她不仅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也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对一个盲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低的目标。不过我知道,在杜琼的心里,她那理想并未泯灭,它们还会像火星一样,在她的心里闪烁,只要有机会, 些火星就会燃烧成灿烂的火花……

⑨花了三年时间,杜琼以优异成绩从医疗推拿班毕业了。然而她还想追求她日思夜想的文学和广播。她想报考北京广播学院,被婉拒,想报考大学的中文系,也被回绝。她还找了广播电台,想去当一个专为残疾人播音的播音员,结果可想而知,依然是失望。她处处碰壁,只因为是一个盲人,只因为她无法浏览明眼人一目了然的世界。

⑩电话里,我想不出用什么话安慰她,倒是她安慰我:“没关系的,我可以自学嘛!”轻松的

语调中,我感觉到的是辛酸和沉重。

⑾她作了一个使多吃惊的选择——报名参加前进业余英语进修学院。学院开始想拒绝她入学,可她发誓能和其他学生学得一样好。于是她和一群明眼的年经人一起坐进了教室。一本厚厚的英语教材,500多页,她一行字也读不出来。怎么办?她花了几个月时间,请父亲帮她读,她自己动手,用针把所有的内容都刺成了盲文。期中考试,她考了90分,期终考试,她考96分,在班里名列前茅。当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她的同学对话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奇迹。

⑿四年前的一天,杜琼来电话,告诉我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她已顺利通过美国一所学校所有的考核,并成为那所学校录取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盲人学生。她选择的专业是电脑。

⒀于是,一个盲姑娘,打起背包,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她生活了很多年却无法看一眼的城市,孤身一人踏上了艰难的异域之路。她在电话里和我告别时,我嘴里说着祝福的话,心里却在为她捏一把汗。从此以后,谁也帮不了她,一切全得靠她自己了。

⒁她到美国后的故事,大概可以写一部激动人心的小说。在陌生的土地上,她睁大着她那双乌黑的眼睛,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没有人能阻止她寻找理想的脚步。她被人歧视过,被人轻视过,也被人误解过,但是一次又一次,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是一个有骨气有能力的智慧的中....

国人,尽管她什么也看不见。她学会了电脑,完成了学业,做成了很多健全的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她赢得了所有和她接触过的美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们的钦佩和尊敬。每次通电话,我听到的都是快乐而生机勃勃的声音。有一次,她甚至告诉我,她正在设法设计一种供中国盲人使用的电脑软件。“我希望,有一天,国内的盲人也和我一样,借助电脑,和明眼人一样读书写作。这一天会有的。”她的语调,和很多年前她朗诵我的诗文时一样,柔和,洋溢着热情,只是增添了很多自信。这时,我丝毫也不怀疑,她的设想,迟早会变成现实。

⒂以常人眼光来看,这位盲姑娘确实是奇迹的创造者。我常想,她想要证明什么呢?她只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想和常人一样,为这个世界增添光亮。对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来说,这是多么可贵。有些人,生着明亮的眼睛,却仿佛被黑暗包裹着,在窄小的圈子里举步不前。而在这个盲姑娘面前,无边的黑暗却无可奈何地溃散了。杜琼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努力,这个世界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对健全的人们如此,对残疾人也一样。

11.从记叙的顺序看,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__。 12.在盲姑娘一步步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的情感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盲姑娘准备把书译成盲文,我“报之一笑”;盲文《人生遐思》出版,我对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为她捏一把汗”;她设法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多次写到盲姑娘的声音,如“清脆悦耳的声音”。请再举两例。

14.第⑦段写到了另外一个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15.赏析:

(1)结合语境,品析第14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说说文中画“____________”的句子妙在哪里?

16.文中画“

”的句子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17.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中多次写到盲姑娘一双乌黑的眼睛,请你也来写写这双眼睛。(不要照抄原文)

上一篇:父母的爱伴我成长下一篇:法律顾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