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棵树说课范文

2022-06-04

第一篇:有几棵树说课范文

《有几棵树》教案

解放小学 牛雨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加几的各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3、能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8加几。

教学难点:对“凑十法”的进一步理解;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十以内口算,十几加几,9加几

2、9加5,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

二、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植树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所以我们要爱护树木,多植树。看,淘气和笑笑也去植树了。(出示课件)

三、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观察图,提出问题。

看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能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合起来说完整?

四、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怎样列式呢?学生列式。可能有: 8+6=14或 6+8=14。 师:8+6=14,哦,你们都知道他的得数了,你是怎样又对又快地计算出来的?介绍给大家好吗?

2、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你是怎么计算的?你有多少种方法?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3、现在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用了什么方法?

可能有: 方法(1):数一数的方法。数一数左面一排有8棵,右面一排有6棵。一共是14棵,8+6=14。 方法(2):先把6给8两个,还剩4,2加8得10,10再加4得14。你能到前面摆一摆吗?谁的想法和他一样再说一说,你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谁再讲给大家听一听?大家都用这种方法在下面摆一摆,说一说。

4.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要从6里拿出2根,不是3根或4根呢?我听明白了拿出2根要干什么?“凑成十”,为什么要凑成十呢?

那么这个过程用算式怎样表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8+2=10,10+4=14 把这个过程我们一起说一说。

刚才我们把6拆开把8凑成10,还有其他方法吗?还可以把几拆开去凑成十?谁能说一说,到前面摆一摆。都用这种方法用你的小棒摆一摆和同桌说一说,这个过程用算式怎样表示?6+4=10,4+10=14. 跟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拆6,拆8)

小结:在计算时不管我们把8拆开还是把6拆开,都是想凑成十,使我们的计算更简便更快。那到底是拆8好还是拆6好呢,在练习时我们慢慢体会。(把小棒收回学具盒。)

5.问题:你能看懂图上是怎样表示出8+6的计算过程吗?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小结:往往计算方法有很多,还是“凑十法”更快,更简单。相信你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更能体会到凑十法的方便。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小朋友们累吗?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小儿歌,放松一下吧.

五、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圈的?还有其他圈法吗?哪个比较方便? 还是把5拿出2个凑成十比较快。 2.摆一摆,算一算。

老师这有积木谁能到前面摆一摆。移动得越少算得越快。 3.圈一圈,算一算。 蜻蜓还可以怎样列式? 4.看一看,填一填。

又来了一条毛毛虫谁能说图中运用了什么方法?。 5.算一算。

你发现了什么?得数各位上比加数少2,2哪去了?和8凑成10.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8+几”的计算方法,你们表现得真棒!老师相信通过你们自己的观察和努力,在成长的路上会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有几棵树(8加几)

8+6=14 8+2=10 6+4=10 10+4=14 10+4=1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主要让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法,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

我以情境引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培养孩子绿化环境的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展示“有几棵树”,引导学生认真观图,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习如何计算8+6,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在小组说一说;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知识的“迁移”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我先让学生复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和“凑十法”,然后出示书上的植树主题图,并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过思考,踊跃发言:

1、“一共有几棵树?” 8+6=14(棵)

在学生做完8+6=14时,我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 生1:把6分成2和4。8+2=10 10+4=14 生2:把8分成4和4。6+4=10 10+4=14 生3:因为9+6=15,所以8+6=14。 比较那种方法更好些?大多数学生同意: 把6分成2和4。8+2=10 10+4=14 然后我让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没有其它的算法,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 生2:用手指头数。

最后,我再次强调用“凑十法”通过巡视发现有些学生不但完全掌握“凑十法”中的,如计算5+8时把8分成3和5。5+5=10 10+3=13 我首先肯定学生计算正确后,再一次进行对比练习,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计算的方法,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而我仍偏向让孩子们优化计算方法,在练习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一种方法更合理更简便,此后,学生解答后面的题时都比较轻松自如了。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用“凑十法”的方法来计算进位加法,我也相信学生能将这一方法比较顺利的迁移到“7+几”、 “6+几”上。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让学生去发现并掌握,我认为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同时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有的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第二篇:《有几棵树》教学设计

开发区实验学校 一年三班

李金爱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1页---82页:有几棵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加几的各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3能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8加几。

教学难点:对“凑十法”的进一步理解;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植树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制作家具、造纸等。所以我们要爱护树木,多植树。看,淘气和笑笑也去植树了。(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观察图,提出问题。

看图,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淘气植了8棵树,笑笑植了6棵树。)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集中解决其中一个问题:一共有几棵树?(课件出示:有几棵树?)

(设计思考:关注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创设淘气和笑笑植树的情境,指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有渗透了绿化环境爱护花草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学生独立探究

师:谁能来给这个问题列个算式呢? 学生列式。可能有: 8+6=14或 6+8=14。

师:8+6=14,哦,你们都知道他的得数了,你是怎样又对又快地计算出来的?介绍给大家好吗?

师: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你是怎么计算的?你有多少种方法?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2、汇报方法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可能有:

方法(1):数一数的方法。数一数后面一排有8棵,前面一排有6棵。

一共是14棵,8+6=14。

方法(2):先把6给8两个,还余4,2加8得10,10再加4得14。 教师点拨:凑十法,看大数,分小数 指几名学生讲一讲,同桌练习讲一讲。

方法(3):从8棵接着往后数6个数,一共14棵。8+6就等于14。 方法(4):把8分成4和4,6和4加起来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总共就是14棵树

方法(5):根据9+6=15,8+6就等于14。

方法(6):根据10+6=16,8比10少2,所以8+6=14。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那么多的计算方法,我们利用了不同的方法算出了8加6等于14。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

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小朋友们累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机灵狗给我们带来的小儿歌,放松一下吧!(课件播放: 8加几,不用怕,借2个,凑成十,再把余下的加上来,计算起来对又快。) 师:我们也一起来念一念吧!

(设计思考: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本环节,基于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对学生合理的方法给予肯定,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感受了算法多样化。同时,教师又不急于告诉学

生哪种方法最简便,而是引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自主实现算法的优化,有效培养了学生勇于表达、善于倾听、乐于反思的习惯。)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左面有8朵花,右面有7朵花,一共有几朵花?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

教师?怎样用凑十法算出结果?学生汇报。

2、解决问题

师: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蝴蝶和蝴蝶在花间跳舞。(出示蝴蝶图和蜻蜓图)花丛中有8只蝴蝶,飞来了7只蝴蝶,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列式并计算,教师指导,集体进行反馈。

3、试一试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这么多方法中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做一做书上第74页下面的试一试,做完之后要认真检查一遍,比一比哪位小朋友最细心。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师:计算完了吗?哪位小朋友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你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代表交流,集体订正。

师:小朋友们,这三道题你算对了吗?有错误的小朋友请你再算一算,更正过来。

4、看谁算得快:

8+3 8+4 8+5 8+6 8+7 8+8 8+9

学生自做,说说有什么窍门

5、师:花丛下面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说悄悄话呢。他们是谁?又在干什么呢?(出示课件:小蚂蚁搬家)哦,小蚂蚁在搬家呢!

师:我们怎样做能帮小蚂蚁找到自己的家呢? 学生说方法,并算一算。

师: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帮小蚂蚁找到了自己的家,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设计思考: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在实践运用环节,我把练一练中的两道设计成了花园中蝴蝶、蜻蜓、蚂蚁之间的故事情景,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新知。)

6、购买食品。

师:我们经常会到超市购买一些美味的食品,请你从中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7、游戏:夺红旗(书上第76页“夺红旗”游戏)

(设计思考:购买食品的练习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结合孩子们的特点,让孩子们在选择美味食品的过程中巩固了计算方法。之后,又在激烈的“夺红旗”比赛中练习“8加几”,延伸了“7加几”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以及发现规律

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快乐学习。)

8、计算小能手

5+6=

13+5=

9+9= • 6+9=

6+6=

3+9= • 8+7=

4+7=

8+8= • 9+7=

7+6=

2+9= • 学生自己做,集体反馈

9、看谁写得多 8+()=()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8+?”的计算方法,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第三篇:有几棵树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这节课通过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我以“3月12日是植树节”的情境引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培养孩子绿化环境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展示“有几棵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习如何计算8+6时,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在小组说一说;在巩固练习,引导学生编数学故事,培养孩子完整表达数学语言。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学生们很大胆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足之处:

1)在规范算法之后,应该全班同学齐读算法,以帮助学困生在头脑中建立计算模型。

2)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在课堂中较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方向,如何能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棵树》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棵树》(8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相应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的“凑十”方法。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小棒。

教学过程:

前活动:

放音乐《小小智慧树》。

师:同学们今天上的精神状态都很好,真棒!老师看谁今天的表现是最棒的,能坚持到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找信息。

师:刘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小小智慧树,今天也请来了一些智慧树,树上还结了很多的智慧星,我要把它奖励给爱动脑筋、积极发言的同学,你们想不想得到这些智慧星?现在就用我们的智慧来找到智慧树吧。

师:(拿下一道口算题)看来我们要做对这些口算,智慧树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师:(做10加几的口算)。做对一道口算题,刘老师就奖励你一颗智慧星。

师:刚才我们做的都是10加几的口算,10加几就是?

生:十几。

师:左边藏了几棵智慧树?

生:8棵。(板书:8)。

师:我们再来看看右边藏了几棵智慧树。(做9加几的口算)。

师:刚才我们做的都是9加几的口算。看到9(,想到1),9和1(凑成十),这样计算起来很快。右边藏了几棵智慧树?

生:6棵。(板书:6)。

2、提问题。

师:智慧树中藏着什么数学问题?谁能说两句话,提一个数学问题?左边有……,右边有……。

生:左边有8棵树,右边有6棵树,一共有多少棵树?

师:(你说的非常完整)集体说一遍。

师小结: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板书:有几棵树。)

二、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棵树?

师:我们要求一共有多少棵树,谁会列式?

生:8+6=14或6+8=14。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呢?

生:求两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师:那么8+6=14对吗?我们可以请出我们的学习小帮手小棒来摆一摆。我们前面学习9加几的时候已经摆过小棒了,先摆几根?再摆几根?接着怎么做?谁敢上来先摆一摆?

(对底下:我看谁听得最认真,我就奖他一个颗智慧星。)

师:请你边摆边说。

生1:我先摆8根小棒代表左边的8棵树,再摆6根小棒代表右边的6棵树。

师:(问底下)谁听得最认真,先摆几根小棒?再摆几根小棒?

师:(问生1)合起来一共是多少根?

师:你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来一共是14根吗?(生1拿出2根和8根捆在一起。)

师:(对底下)谁看清楚了,他拿出了几根和8根捆在一起?

师:观察得真仔细,也就是看到8,想到2。

师:(问生1)为什么拿出2根和8根捆在一起?

生:8和2凑成十。

师:最后合起来是?

师:也就是10再加4等于14。

师: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摆一摆?

要求:边摆边说,我先摆……,再摆……。

生摆,师巡查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先摆……,再摆……,然后怎么做,最后合在一起是多少?(板书:8+6=14算理)。

师:为什么先拿出2根?

出图,圈一圈(8和2圈起来)。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摆法?

出图,圈一圈(6和4圈起来)

收学具。

师:这两种摆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找2个人说)

师小结:上面:看到8,想到2,挪动2根。下面:看到6,想到4,要挪动4根。挪2根比4根快、简便,所以我们往往是看大数,分小数。

师:看着算式,你能不能说一说8+6我们是怎么一步一步来计算的?(领一遍,再找2个人说)

生:看到8,想到2,6可以分成2和4,8和2凑成十,10再加4等于14。

师:现在同桌互相说一说,没有同桌的说给自己听,说完后用行动告诉老师。

2、用下面的方法计算8+6=(),你能看懂吗?

师:8+6=14,看来你们算对了,我们刚才用凑十法计算是又对又快,这种算法你能看懂吗?你觉得这种算法怎么样?

3、圈一圈,算一算。

师:我们刚才都是用小棒来摆一摆的,如果像这样不能挪动的,我们有什么好方法来计算呢?

生:圈一圈。

师:(读题)这道题分几步完成?先……,再……。

生:先圈一圈,再算一算。

师:本81页,自己完成。

拿学生书上台展览。

合书,组织教学。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都是8加几。(板书:8加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8加几的加法,在计算时,我们往往看大数,分小数,先凑十,再计算,这样计算起来更简便。

三、巩固练习

、摆一摆,算一算。

在书上独立完成。

2、填一填,读一读。

师:谁能把这个算式像刚才那样读出来?

找2个人读,集体读。

3、口算。

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游戏。

师:这是一道什么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师把这道题搬到了黑板上,谁能迅速的帮小蚂蚁把粮食搬回家里?

找3个人上黑板演示。

四、小结。

师:这节你有哪些收获?请一位小朋友给大家说一说。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五、板书设计:

有几棵树(8加几)

8+6=14

8+6=14

六、作业设计

练一练P82第4题。

第五篇:那树说课稿

《那树》说课稿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考虑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身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同学感知老树形象,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妙,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同学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王鼎钧和其散文创作成绩。

⑶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掌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⑵ 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同学的散文鉴赏能力。

⑶ 揣测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掌握树的价值、品格和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示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揣测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掌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1、【资料整合平台】

作者,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山东兰陵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1949年到台湾。曾在报社任副刊主编,也当过教师。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绩最大。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三本励志小品文),在台湾总发行量60万册。他淡薄名利,穷一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丰沛的内在能量,不渝的创作忠诚,对散文艺术的努力开拓,使之成为一代散文家。

2、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疏通无阻。

3、同学搜集自然遭到破坏的有关素材。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体快速浏览,找出老树生命的几个阶段,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做好记录。 学生交流明确:

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标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标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沛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掌握文章。

二、自主学习,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王鼎钧笔下的那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请你以“那是一棵_______ 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

同学根据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后讨论明确:

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善良和蔼、默默无闻、坚固顽强

教师:树是自然界中的强者,也是人类的朋友,给人类送来绿荫,但人是世界的主宰,所有的生命都要为人类让步,当高楼林立,文明高度发展时,大树成为最大的障碍时,人类宣判了它的死刑,品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并考虑。

三、合作交流,品味欣赏

1、请用直线划出表示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为什么好?朗读时注意什么?

明确:哪些事物代表人类文明:柏油路„„ 用的好的词:一里一里„„铺,架,挨。

运用叠词,表示人类文明发展迅速。分析:挨、排排(密、发展迅速)应该重读。

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那树是难逃浩劫了,下面看一看那树的命运。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三处。表达作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

学法:(1)、引导学生结合“咬、嚼、屠杀、刽子手„„”这些词,体会人类的残暴,结合“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等词语,体会作者对树的同情。

(2)、同学练习读──评价。

3、想象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同桌分角色扮演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表达表达。

4、这么一棵有灵性的大树,难道就不能与我们人类和平共处吗?死亡、消失是它的唯一结局吗?请大家考虑。

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棵树?

明确:改道、移栽、修转盘、建设旅游景区。

四、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那树,那一棵茂盛的,一直绿着的树永远的消失了,消失了„„灰飞烟灭中请大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因为„„

同学考虑,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印证。

出示资料:

读者不只是作者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而且是创作最终的完成者。文学作品不是作者创作的一座永久性的纪念碑,而是一部乐曲,一首乐章;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由不同层次的读者来演奏,会发生不同的音乐。

──朱光潜《美学文集》

我常说,文章自身有它自已的命,它跟谁有缘,跟谁没缘,缘深缘浅,缘聚缘散,有我们不知道的定数„„那就更不用说文章的主题了„„

──王鼎钧《四千字·五十年》

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考虑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人教社《教师用书》那树

庇荫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外表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保守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保守文化亦难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我们要像敬畏自身的生命意志那样敬畏像那树一样所有的生命意志,满怀同情地对待生存于自身之外的所有生命意志。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神圣的,把植物和动物视为他的同胞,并尽其所能去协助所有需要协助的生命的时候,他才是道德的。

──姚寒逸

王鼎钧就像深秋原野一棵怒爪攫空的老树,离开大陆固然身不由己,活在孤岛更是生不逢时,七跌八撞,体无完肤,所以寡合,于是出走,终于旅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万里外寂寞乡落日楼头孤鸿声里更加想念他的杨柳依依桃花灼灼的中国,禁不住寄那树长叹:啊,“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才最清楚!”

──舒 婷

五、小结

阅读《那树》的过程中,文中反复出现,以致结尾被活活闷死的根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引我深思:这根,仅仅只是那树的根吗?仅仅只是普通的可以砍伐殆尽的根吗?那是人性之根呢,是人性真善美的根呢!

六、拓展阅读

(一) 根 刘飞耀

从诗经论语里爬过

从唐诗宋词里爬过

你枯槁的形象如同母亲的手

紧紧抓住这历经沧桑的土地

岁月的长河边

你曾是那历史长堤的奠基石

滚烫的血液里

你是奔腾不息周而复始的梦

可是钢筋水泥砌就的丛林中

你却慢慢被物欲的利爪嚼碎

只能在深深的地底下

闷闷地喊一声──

把根留住

(二)那树的控诉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他们是无常,他们太无情。

他们到了该忏悔的时候了。

我不奢求他们的顶礼膜拜

也不奢求他们对我的过度依恋。

我只渴望他们不要过多的侵占

──侵占我的家园,赶走我的蚂蚁。

我只渴望他们在砍我的时候

轻一点,就轻一点。

──更不要把我的根也一并闷死。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我只担心:我死后,

你该怎么办?

(三)巨木之死 佚 名 不久以前,在温哥华岛舍间附近.有个人用锯机向一株参天蔽日的花旗松树下手,把这株长了好几百年的大树伐倒了。我在树墩上细数它的年轮,数到七百零三时,这些圈圈——也就是最近时代的记录,已经细得肉眼辨别不出。那人说,他新盖了个车房。这株树挡道,只好把它锯掉。

他是个实际的人,不多思考,也不注意历史。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断木,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 英国约翰王在伦尼米德签署大宪章时,在一片未知的大地上,林地内许多种子中,有粒种子发了芽,萌生一点儿大的绿枝。哥伦布发现新世界时,那幼苗已是一株两百五十年之久的树了。一柄英国斧斩在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的颈上时,这株接近中年的树没有遭受斧头的损伤;在滑铁卢时候,它开始衰老。

这株树有多少次捉住春风,把它化为柔美的竖琴乐;用它数不尽的手指弹出夏日干爽飒飒声;又在冬日发出风琴般让狂风怒号,却没有人在场聆听! 在这株树的晚年,头一次见到它的,一定是漫游的印第安人,他的石斧大钝,砍不倒这么巨大的树做柴薪。随后来了钢斧和横切锯的伐木白人,领着一队牛车;他在树干上砍了锯几下,徒劳无功,只留下一些痕迹。后来又有个猎人把一根长钉钉进树干,或许是为了挂起一只鹿来剥皮,多少年来,长钉已经锈烂,我用手指一捏就碎了。

只有用犀利工具的现代人,才能了结一个享年七百多岁的生命。他开始动手,只花二十九分钟就毁掉了它。这株大树只稍微摇摆一下,锯开的木头厉声哀叫,枝叶像翅膀那样扑打,仿佛想飞逃,老树跟着倒下,大地像擂鼓般发出轰隆巨响。 那人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房了。 教师提示:这是一篇带有很浓抒情味的记叙散文。半带纪实性的语言完全可以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这是作者和许许多多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的带泪的沉闷的呐喊 。而我们有了,“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却大多在犯着同样的错误,于是,我们的地球只有剩下哭泣的份儿。

看看文章中那人的心满意足的样子吧,这是鼠目寸光者的光辉形象的写照。

上一篇:韵律活动模仿范文下一篇:艺考编讲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