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佛教语录

2022-07-13

第一篇:人生感悟佛教语录

1 佛教静思语录

1、太阳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2、对父母要知恩,感恩,报恩。

3、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4、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5、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赤惩罚自己。

6、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就会活的很快乐。

7、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8、得理要饶人,理直要气和。

9、做该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该做的事是愚蠢。

10、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好人。

11、口说一句好话,如口出莲花,口说一句坏话如口吐毒蛇。

12、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13、真正的快乐,不是因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

14、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15、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间最美是温情

16、屋宽不如心宽。

17、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

18、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2

19、为自己找借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 20、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21、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

22、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23、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24、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25、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26、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我的人格。

27、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坏事不能多我一人。

28、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

29、人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30、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词语定义】格言 格言是一个人机智之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都在格言里面。 格言,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从句法结构角度说,格言是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句子,可以独立用来表达思想。 言简,促人有美德。如:「满招损,谦受益。」。《宋史·吴玠传》:「玠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 在内容上它是人生经验和规律的总结,具有教育意义;在语言形式上简洁而精练。因此,格言与谚语、名言、警句、箴言等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可以说,只要是有教育意义的精练语句,都可以称为格言。只是谚语来源于民间无名氏之口,或经众人加工而成,而名言则大多数出于名

人生格言

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的教师是幸福,不如说好的教师是不幸。——海贝尔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3 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居里夫人 要体验人生,就要把握现实,相信现实。——拉蒂特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 人生的道路有成千上万条, 每一条都要它各自的风貌。

路的好坏不在于崎岖多少, 只在于谁能最终达到目标。——申宝峰 不要抄近道,否则会白跑。 不要绕远道,否则会迟到。 不要走邪道,否则会坐牢。 不要走黑道,否则会挨刀。 不要只想要,付出不能少。 不要急着要,一定要戒躁。 不要求回报,该到自然到。 不要急得到,心静便无恼。 不要怕人笑,看谁笑到老。 不要怕辛劳,勤是传家宝。 不要怕摔跤,起来是英豪。 不要怕阻扰,继续挺起腰。 不要装知道,不懂就请教。 不要放大炮,说话要可靠。 说话要想好,办事要公道。 说到要做到,不要瞎编造。 出名要趁早,赚钱要靠脑。 该了就要了,不爱就拉倒。

做人要地道,才能步步高。 走就走正道,好人有好报。——申宝峰《人生悟》生命格言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峡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4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与长短,而在与内容。——塞涅卡 生命在闪光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克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命运格言

命运就是对一个人的才能考验的偶然。——蓬皮杜 聪明的人造就机会多与碰到机会。——培根

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维尼 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泪了,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泰戈尔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机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机遇。 ——罗曼.罗兰 友谊格言

朋友需要你今天帮助,千万不要等到明天。——佚名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谁要求没有缺点的朋友,谁就没有朋友!——谚语 朋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查理士 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林肯

周围都有好朋友的人,比四面楚歌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卡内基夫人

4 5 财富不是真正的朋友,而朋友却是真正的财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情深恭维少,知己笑谈多。——谚语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 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谚语

怯懦的人,会把朋友送给刽子手。——罗曼·罗兰 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着生?——罗曼·罗兰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谚语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谚语

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 ——奥斯特洛夫斯基 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莎士比亚

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西塞图

与朋友交而不信。——《论语》

信任一位虚伪的朋友,增加一个敌对的证人.——西班牙谚语 什么是朋友?朋友就是你可以精诚相待的人——西塞图

在这个世上,诚实的人最尊重,最珍视的莫过于真正的朋友,这种朋友可以说是另一个自我. 我们的朋友比想象的少,却比我们认识的多。——霍夫曼斯塔尔 友谊是个无限的天地,它多么宽广啊。——罗·布朗宁

5 6 励志格言

人生难免经历挫折和悲伤, 再痛再苦不要放在心上. 风雨过后才会有彩虹和阳光, 雨过天晴终究会晴朗。——申宝峰 ★

人生酸甜苦辣都要尝一尝, 尝尽人间冷暖才能成长. 历尽重重磨难才能变坚强, 遇到困难要挺起胸膛。——申宝峰 ★

哪怕前方布满了风霜, 哪怕前方有大风大浪。 也要更加斗志昂扬, 一路高歌乘风破浪。——申宝峰 ★

幸福不会平白无故从天而降, 付出努力才会有补偿.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辉煌,

6 7 除非只是好梦一场。——申宝峰 ★

心中有梦想就要一如既往, 不能遇到困难说放就放. 千锤百炼才能磨炼出好钢. 饱经风霜才能更强。——申宝峰 ★

哪怕前方有虎豹豺狼, 哪怕前方有魑魅魍魉 也要更加奋发图强, 一路高歌冲向前方。——申宝峰 ★

只要有梦想装在心上, 朝着梦想去飞翔. 不怕一切困难和阻挡, 一定会如愿以偿。——申宝峰

心情不好看看这些话,也许你会找到答会找到答案(2)12案

8 (2)

1.莎士比亚说: 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

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该放弃的决不挽留。 2.几米说: 你喜欢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你,当你爱上我的时候,我喜欢上你,

当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却爱上你,是你走得太快,还是我跟不上你的脚步, 我们错过了诺亚方舟,错过了泰坦尼克号,错过了一切的惊险与不惊险,我们要继续错过。我不了解我的寂寞来自何方,但我真的感到寂寞。你也寂寞,世界上每个人都寂寞,只是大家的寂寞都不同吧。

3.刘心武说: 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

4.亦舒说: 人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5.郭敬明说: 我终于发现自己看人的眼光太过简单,我从来没有去想面具下面是一张怎样的面容,我总是直接把面具当做面孔来对待,却忘记了笑脸面具下往往都是一张流着泪的脸。

6.刘心武说: 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

2.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7.韩寒说: 再累再苦就当自己是二百五,再难再险就当自己是二皮脸。 8.安妮宝贝说: 当一个女子在看天空的时候,她并不想寻找什么。-

她只是寂寞。

9.遇见平凡说: 缘分像一本书。-

翻的不经意会错过童话,读得太认真又会流干眼泪。-

10.张小娴说: 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不曾被离弃,不曾受伤害,怎懂得爱人?

11.亦舒说: 无论怎么样,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要爱自己。

12.刘心武说: 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己;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

8 9

与其听风听雨,不如昂首出击! 13.张爱玲说: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14.三毛说: 一个朋友很好,两个朋友就多了一点,三个朋友就未免太多了。知音,能有一个已经很好了,不必太多,如果实在没有,还有自己,好好对待自己,跟自己相处,也是一个朋友... 15.雪小禅说: 我以为终有一天,我会彻底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 16.郭敖说:我们始终都在练习微笑,终于变成不敢哭的人。 17.三毛说: 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

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根本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他任何一个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18.梓色心晴说: 男人哭了,是因为他真的爱了。女人哭了,是因为她真得放弃了。

19.玄漪说: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 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20.张爱玲说: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

21.马云说: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

22.饶雪漫说: 这个世界欺骗了我,我必须给与还击,我不会放掉任何一丁点儿属于我的幸福,哪怕付出的代价是从此坠入地狱,我也在所不惜。

23.郭敖说:每个人一生之中心里总会藏着一个人,也许这个人永远都不会知道,

佛学经典爱情语录、佛家经典语录

6003发布时间:2012-09-04类别:名人名言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9 10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之中。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 ●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 10 11 要的人呢?

●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11 12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听到了一首旧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因为这首歌,我们一起听过。-

尽管如此,这个人始终都无法被谁所替代。

而那个人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被提起,或者轻轻的一碰,就会隐隐作痛。-

第二篇:佛教经典语录大全(模版)

篇一:佛教经典语录大全 佛经经典语录大全

(一)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16. 17. 18.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32. 33. 34.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差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 真心是菩萨净土。

106. 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109.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 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11.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 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 113.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20.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121.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24.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125.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129.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30.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 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134. 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 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 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

138. 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 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 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148. 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 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151.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54.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人。

157.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

158.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159.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160.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篇二:佛教经典语录大全 佛经经典语录大全

(一)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差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 真心是菩萨净土。

106. 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109.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 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11.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 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 113.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20.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121.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24.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125.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29.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30.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 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134. 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 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 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

138. 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 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 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148. 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 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151.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54.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人。

157.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

158.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159.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160.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161.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162.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163.若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164.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165.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166.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167.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 168.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169.于逆顺境界中无起灭相,始离得增上慢名字。 170.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171.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佛相。离生灭而求寂灭。 172.汝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173.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174.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 175.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176.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

177.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178.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

179.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180.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业障,开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头去,截我饭碗,更不能顾。 181.根深则叶茂,性明则道成。

182.学道别无用心,直须见穷自己本源。篇三:十大佛教经典语句的解释 十大佛教经典语句的解释

十大佛教经典语句的解释 十大佛教经典语句

1、凡所有相,皆是虚幻。《金刚经》

本意是:凡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都是佛性的妙用,没有佛性,也就没有五蕴,好比人咽了气,哪还来的五蕴?所以又有:“一切诸相,惟心所现,惟识所变”。这个心就是佛性。

2、不可说

出自《拈花一笑》典故,全在领悟其中奥妙,是不可说。出口便成因果,即为业。 又出自《大般涅盘经》,曰: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也是常说的《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为相;空,为寂。色空无异,为佛性。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为偈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原文为: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华严经》奥义为:一多相容,大小无。所以一粒沙砾可见三千大世界„„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哪位佛也没说过这句话?纯粹是文人墨客的感伤之言而已。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佛经里没这句,或许的哪位大师的偈语吧。此悲,为慈悲。此悟,为大悟,即大智慧。此笑,为真笑,为真潇洒。

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其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出自《大般涅盘经梵行品》。这句听的多了,不难理解。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出自《坛经》中一则禅宗典故,为一问:“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是异曲同工啊。

10、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 此为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第三篇: 佛教有哪些经典语录

(一)?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嶽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第四篇:佛教有哪些经典语录(三)

141. 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 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 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148. 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 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151.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54.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人。

157.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

158.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159.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160.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161.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162.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163.若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164.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165.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166.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167.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

168.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169.于逆顺境界中无起灭相,始离得增上慢名字。

170.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171.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佛相。离生灭而求寂灭。

172.汝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173.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174.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

175.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176.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

177.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178.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

179.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180.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业障,开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头去,截我饭碗,更不能顾。

181.根深则叶茂,性明则道成。

182.学道别无用心,直须见穷自己本源。

183.若得心中无事,佛至犹是冤家。

184.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185.随处不失正念,自然脱体现成。

186.见性门中,唯在一念生信。

187.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懈怠众生亘涅槃三祗。

188.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证。

189.实相是无相之相,真心是无心之心,真得是无得之得,真用是无用之用。

190.修行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

191.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192.益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老当益壮。

193.为心无染,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静故,能生无量知见。

194.竹春生筍,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

195.真如妙体,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无事不应。

196.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

197.森罗即万象,一法之所印。

198. 于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

199. 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

200. 作在心,秧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

201.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202.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恐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203. 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繁,不忧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

204. 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205. 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206.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207. 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208.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210. 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211.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212. 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槃。

213. 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214. 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

215.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216. 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极至说。

217. 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218. 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

219. 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220. 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221. 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222. 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223. 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224. 见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225. 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226. 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227. 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

228.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229.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230.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231.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32. 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233.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234. 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235.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236. 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237. 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38. 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239. 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240. 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第五篇:佛教文化与人生感悟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悟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教的基本教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轮回六道:天、人、魔鬼、畜生、饿鬼、地狱;十二因缘和轮回说结合起来,构成佛教的“三世两重因果说”。主要佛教经典:佛教的经典是《大藏经》,是由经、律、论三部经组成。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的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藏传佛教的经典:《甘珠儿》和《丹珠儿》。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 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 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也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种剥削制度,佛教事业日益发展。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1953年(癸巳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圆瑛法师当选会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使中国佛教获得新的发展。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

中国南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

佛教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封建意思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从佛教的经典和哲理中汲取智慧和涵养。

佛教启迪我们在生活中要止恶扬善,引导我们树立善恶问题的价值观。善恶问题是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佛教价值观可概括为四个字:止恶扬善。止恶扬善概括了佛教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佛教文化最根本的道德精神。佛教止恶扬善的价值取向与任何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都具有相融之处。

佛教鼓励人们勇于除恶,积极向善,为摆脱人生困难而勤勉奋进,永不懈怠。这种人生态度上的积极进取精神,佛教称之为„精进‟。在佛教看来,人的道德完善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这种进取精神在今天仍值得弘扬。

从人生实践方面来看,佛教主张通过止恶来扬善,并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止恶方法。这一套具体的止恶方法便是要树立对恶的羞耻之心、要有真诚的忏悔之心以及及时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对他人求全责备,对自己自宽自解,“佛教所谓„止恶‟是止自身之恶,而不是揭他人之短,也就是主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对我们的道德修养具有启示意义。”

佛教还启迪我们做人应怀慈悲之心,要有悯人情怀,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没有对弱者的同情之心,那么社会会怎样,世界会怎样,我想那是难以想象的。 慈悲观在佛教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看作是根本。佛教慈悲观在群己关系上提倡一种无我奉献的利他情怀。正是由这一宗旨出发,佛教以出世的心态关心世俗众生,在群己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了无私奉献的利他情怀。

同时,佛教慈悲观主张自利与利他的有机统一,强调自我与他人的共同觉悟与完善。也就是说,佛教所指的慈悲不是单方面施舍,而是要求将自利与利他、自度与度人统一起来。 佛教慈悲观还蕴涵着一种平等精神,它并非指对特定对象的喜好之情,更不是一种占有欲,而只是发自本性的一种真诚的关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市场经济促进了人们对个人利益的高度重视,竞争机制又加重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人际关系的冷漠与人际矛盾凸显,人们所追求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富裕,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所以要避免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际关系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就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针的同时,吸收本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在这里,佛教的平等慈悲观念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对我们是有所启发的。

另外,佛教慈悲观蕴涵着尊重一切生命的观念。佛教认为,所有生命都具有同样的价值。这一理念对于我们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保护生态平衡、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有启示意义的。

还有作为一个女性,骨子里的浪漫因子,因而对佛教里面的对于爱情的解读颇感兴趣。 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佛曰:一切皆为虚幻。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曰:刹那便是永恒。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佛曰: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佛曰: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佛家所说这些,以及佛家的一些关于爱情的故事,都是为破情挚所述。但是,把它放之于俗世,却有其独特的爱情哲学。

佛家讲究缘分,但是缘分又分善缘和孽缘,经常在新闻里面了解到一些关于某个人由于对他人爱情的求不得做出一些遗憾的事情。在高中的时候,也目睹过一件遗憾的事情,某个男孩,因为对一个女孩表白遭拒,最后遗憾的结束了他的生命,我不知他是怎么想的,但是,但是我很赞同佛教所体现的缘散则散,缘聚则聚,为何不结一段善缘,生命中和爱情里最重要的难道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不应该是珍惜现在吗?得不到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人这一辈子无外乎缠绕着名利,恩怨情仇,佛家讲“超然于世”,要抛弃一切欲望,皈依我佛。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情世界,亲情、爱情、友情,被各种各样的爱围绕。佛家对于俗世的解读,也是智慧无穷,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对待佛教文化,要扬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为宗教文化遗产之一,佛教文化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譬如,佛教因果观夸大了因果联系的绝对性,把现实生活的苦乐完全归之于主体自身的行为,实际上将个人生活抽离出现实社会,掩盖了人生苦乐的社会根源;又如,佛教慈悲观所倡导的慈爱实际上是一种无原则的爱,爱是伟大的、崇高的,但必须坚持大是大非的原则;再如,佛教解脱观虽然具有入世的成分,但其终极追求依然是出世的。还有这儿我们只从佛教文化出发,只从佛教的智慧出发,我们不谈他的传播方式,尤其是现代社会他的传播方式,我赞同佛教的一些哲思,但同时我又反感于很多人或是对佛法的错误解读,或是怀着某种目的所做出的勾当。

对于佛教文化,我们应当进行理性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予以辨证的扬弃。只有这样,佛教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才能对我们今天的人生实践产生一些正面启迪作用。虽然,我现在对佛教文化的发展存在着深深的忧虑。

感悟佛法,学习其中的处事哲学,爱情哲学,生活哲学,生命哲学,感悟人生,幸福生活。

上一篇:燃料运行工岗位责下一篇:任期审计述职报告

本站热搜